空心村

2024-08-08

空心村(精选8篇)

篇1:空心村

暑期实践报告

——关于空心村的调研

空心村,顾名思义,就是指农村建设上,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经济上,空心村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打工,除出过年的十几天,其它的时间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因其农村常住人口有如大树之空心,故名之空心村。

暑假期间,我在家乡一个月的时间内,针对空心村的问题对本村进行了简单的调研。这次调研,我感触颇深。现整理成报告如下: 调研目的通过这次调研,我希望可以广泛引起关注,寻求好的解决办法,对空心村问题进行全面的整治,提高村庄规划与村庄居民点土地和空间利用水平,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促进村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我国的农村建设。

调研内容

空心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陈旧简陋的泥石砖木平房难以满足农民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改善居住条件,越来越成为农民的头等大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上老宅基地面积少,卫生差,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大多数新房建到了村庄周围和道路两旁,于是出现了“新屋不断村外建,老房破屋村内留”的现象,致使村庄占地面积逐渐扩大,其中空置住宅和闲置宅基地越来越多,“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空心村”的造成,村庄面积扩大,大量耕地被占用,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空心村的形成原因:

一、政府部门疏于管理,缺乏规划。

长期以来,村民建房随意性大,想建哪里就建哪里,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只建不拆、乱搭乱建、少批多建和排水、通路不畅、采光不足等情况比较严重,村庄中心卫生差、不通路、阴暗潮湿,村民建房纷纷涌向村外和路旁。有些农民只要给村里和乡镇交一定数量的钱,或者同相关干部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就可以自己选择新的宅基地,并且他们所选择的宅基地一般都选在村边靠路、风景好、有商业价值的地方。还有些地方将建房指标分割减小面积或干脆作废,变相纵容、故意怂恿农民超面积建房和未批先建,从而达到“创收”目的。

二、农民缺乏法制意识

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观念,认为我自己的责任田,我自己负责税费,盖个房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这样责任田或自留地就变成了宅基地,村里的老房子空下来闲置、倒塌。还有一些农民互相调换责任田建设新房,罚款就让他罚吧,反正也不在乎这几个钱。这样致使无人管辖的现象,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经济的发展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民有足够的财力物力进入城市生活,从而农村的老房子闲置。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通过考学、当兵等方式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不愿将父母接走或父母不愿入城仍住在乡下,怕人说闲话,就通过关系批地建房供养老人,因而将老房子闲置。在一些地方还新建宗祠等形成大量房屋闲置。空心村改造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乡镇、村委会重视不够,规划意识淡薄,管理力量不足,服务不到位。

“空心村”改造首先要考虑的是拆旧建新还是整村搬迁、旧宅返耕问题,还要考虑道路、排水和关牛、养猪等实际问题,这就要规划,就要拆旧房,就要考虑新建住宅面积的大孝结构、朝向等问题,而这些都是一家一户无法全盘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靠乡镇、村委会去帮助,但由于乡镇、村委会重视不够,力量薄弱,服务不到位,现大多数自然村尚无规划,改造工作也进展缓慢。

二、部分乡镇、村委会和土管、规划部门执法不严。

建房审批未严格按村庄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办事,建了新房不拆旧房的也未采取相应的行政、经济等手段去做工作,去收回宅基地,导致“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改造经费无着落。

要改造,就要通道路、拆旧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否则不通道路,建筑材料运不进,出行不方便;不拆旧房,建新房没有宅基地或宅基地狭小,采光、通风、卫生状况也不行,群众就没有积极性。而

通道路、拆旧房需要一笔不小的建设和补偿资金,上级不扶持,改造工作也难推进。

四、老房拆除难。

农民“宅基地私有”的陈旧观念和“老房是祖宗家业不能拆”的封建思想还比较严重,加上老宅养猪、关牛、堆放稻草等实际需要,造成村庄规划难、老房拆除难,特别是要腾出自己的旧房宅基地给别人建新房或建公益设施就更难,致使“一户两宅”现象迟迟得不到解决。

调研总结

通过这次调研,我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加以重视,应用法律,加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篇2:空心村

参考科技部万方数据库【“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

解决“空心村”现象最有效彻底的方法,就是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让农民可以将控制的宅基地自由买卖。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能自由流转的前提一个是农村宅基地市场化,即赋予土地商品的属性,允许农村宅基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进行公开交易、自由流转,而另一个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必须明确规定农民对其宅基地享有充分的处置权,可以依法将其使用权流转。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必须建立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政府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需要充当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对其进行调控,下面就主要谈一下政府所起的作用。

第一点,做好现有宅基地普查工作。农村宅基地一旦上市交易,它的多少将给农民的收益带来巨大的差异,所以宅基地的普查工作一定要做好。而由于宅基地的普查工作量大面又广,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只有政府。在允许宅基地上市转让的前期,政府可先对准备上市的宅基地进行调查核实登记,以节约时间。

第二点,由于客观上贫富差异的存在,若任由农村宅基地市场自由发展,农村宅基地将有可能想少数人手中倾斜,影响宅基地的供求平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调控和管理。政府通过减免流转过程中的税费,同时对空置的农村宅基地开征房产税,鼓励那些迁出户、一户多宅户卖出其空置的住宅;与此相对的,对购买住宅的农民,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加以限制。

篇3:空心村问题研究

1 村庄空心化评价体系构建

1.1 体系构建

本文从土地、人口、经济三方面适度选取指标, 并通过判断矩阵确定其对总目标的权重, 村庄空心化评价体系见表1。

村庄建设用地废弃率:为闲置、废弃建设用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 指标性质为正向指标, 如村庄建设用地废弃率高, 则空心化程度高。

人均村庄土地面积:为村庄土地面积/户籍人口数之比, 用于反映土地利用是否是空心化。指标性质为适度指标, 每人所占的村庄土地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不是合理的, 因此应当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人均村庄实际土地面积:为村庄土地面积/常住人口数之比, 该指标与人均村庄土地面积进行对比, 如果发现人均实际土地面积高于人均土地面积的话, 那就说了土地的空心化程度变高。指标性质为适度指标, 指标值应当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村庄人口外出比:指村庄外出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它体现了村庄的人口空心化程度, 指标性质为正向指标, 如果该比值越高, 则证明空心化程度越严重, 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村庄人口集约度:为村庄户籍人口/村庄个数之比, 反映了区域农村分布的集中程度, 指标性质为负向指标, 若单位自然村的乡村人口数量越多, 即村庄人口集约度越高, 则空心化程度越低, 反之越高。

村庄人口年龄结构比:为15~64岁人口/总人口之比, 反映了村庄内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和规模大小, 从侧面揭示村庄的劳动力空心化程度或人口空心化程度。指标性质为负向指标, 若此指标值越大, 说明村庄的中青年劳动力人数越多, 则村庄的人口空心化程度越低。

村庄经济结构比: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指标性质为负向指标, 若指标值越高, 则产业结构中的非农产业发展越快, 产业空心化的程度就会降低。

职业结构比: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之比, 指标性质为负向指标, 若职业结构比越高, 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多, 则村庄的产业和人口空心化程度低。

1.2 确定体系等级划分标准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参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极其整治策略》关于空心化以及节约集约程度的划分标准, 相互探讨评价指标结果, 并结合成都市近郊区村庄实际情况确定等级标准见表2。

1.3 数据来源

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深入整治村庄进行实地调研, 以获取第一手数据, 总计调研各个村庄, 上千户农户, 上万余人, 涉及面积广, 涉及村庄规模大, 多次调研使课题组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农户整治一手数据, 同时课题组成员咨询政府人员, 获取了村庄总体数据, 为整个评价体系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 处理结果

将调研数据整理带入构建模型, 得出17个村的空心化评价, 见表3。

由上表可见17个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 其中邛崃市11个村空心类型主要为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 而成都周边6个村空心类型主要为产业空心化、土地空心化。

3 结语

大部分村庄以第一产业为主,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虽然有小部分制造业、服务业, 但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此外, 大城市郊区空心村的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和占比相较于一般城市近郊区空心村的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和占比要较大, 这和与近郊区相邻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 空心村存在人口向外迁移现象, 遗留在村镇中生活的老、幼、妇群体总体知识水平不高, 出现了高学历和高文化素质人员紧缺现象, 且青壮年大量外流, 常住人口相对较少, 留守人口中老人、妇女儿童居多, 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不足, 无法支撑二三产业的发展。空心村建筑分散、住宅空置率高、住房建新不拆旧、农地产值低等的土地闲置和浪费严重, 土地利用粗放,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土地利用的空心化。根据调研数据, 农村居民对土地的节约集约意识淡薄, 在中心城镇进行务工之余, 并没有有效利用自有土地, 大量土地处于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耕作, 且碎片化相当严重。

因此各地方政府应着眼于产业引进, 逐步发展加工业和其他产业, 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发展二三产业缓解村庄的人口空心化和土地空心化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 实现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村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刘锐, 阳云云.空心村问题再认识-农民主位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 2013 (3) :102-108.

[2]王娟娥, 方金.“空心村”问题研究述评[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2) :54-57.

[3]秦振霞, 杨明金, 宋松.“空心村”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 2009 (3) :96-99.

篇4:江华“空心村”调查

为全面了解湖南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空心村”相关情况,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永州市国土资源局专门组成调研组,以召开座谈会、现场踏勘、走访群众等形式展开调查,基本摸清空心村演变的“江华样本”。

现宅基地闲置三种类型

江华共有23个乡镇,为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全面,调研组委托乡镇、村组对其中15个乡镇的全部行政村进行调查,共涉及332个行政村。调查数据显示宅基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村庄内一般都存在村内空、占地多、道路乱、住宅散、公共设施配套差的特点。村庄内旧宅基地闲置、废弃情况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调查的332行政村中有27个行政村的闲置率超过50%(占调查总数的8.13%),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空心村现象。

江华闲置宅基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面积较小的宅基地,不能满足建新房需要,这种现象在农村建房比较普遍,闲置房屋中仅有30.71%满足建新房的需求;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宅基地,农民不愿在原有旧宅基地“拆旧房、建新房”而另行选择条件好的位置建房,这种情况亦相对普遍,闲置宅基地中区位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占l8.88%;三是遭受旱涝、地质等自然灾害威胁的闲置宅基地,已经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此次现场调查的桥头铺镇下蒋村和上宅洞村属这种类型。

江华原有村庄的建设基本是自发形成的,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空间布局,导致宅基地布局杂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闲置宅基地和正在使用的宅基地交叉存在,村中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布局散乱,不同住户利用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差异很大,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往往闲置比例较高;二是宅基地与空闲地交叉存在,宅基地的走向、面积、形状各异,房屋之间的空闲地与宅基地相互交错,空闲地的利用方式更是五花八门。

“空心村”带来五大危害

出现大量闲置土地。农民建新房“挪窝”不“腾笼”现象的存在,导致旧宅基地无法收回重新利用,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有的农民多建多占,有的农民无地建房,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调查涉及闲置的宅基地总数为10459宗,其中4324宗作为生产资料存放(占41.34%),1735宗作为家畜禽养殖(占16.59%),4400宗完全闲置(占42.07%)。

乱占耕地建房。由于原村庄内旧宅基地未退还集体,无法充分利用,农民建房往往采取“摊大饼”方式向村庄外围拓展,沿通村公路延伸。因部分通村公路穿过耕地,农民选择在公路边建房不同程度存在乱占耕地现象。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由于村庄向外围拓展,内部形成“空心村”,村庄布局零乱,村委会、活动室、篮球场、卫生所、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计选址困难,道路网络、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缺乏整体规划,布线困难,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空心村”现象中“摊大饼”式的违规建房易引发矛盾纠纷;“空心村”中闲置旧宅基地由于少有人住,缺少监管,易成为犯罪分子窝藏据点,给农村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农村安全隐患增多。“空心村”中闲置的旧宅基地多为砖木、土木和木结构,疏于安全管理,极易引发火灾;缺乏维护的房屋极易在暴雨和大雪天气下坍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中发现,完全不具备居住条件或已经倒塌的总数为3312宗,占调查闲置宅基地总数的31.67%。

原 因

经济发展、家庭小型化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江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富裕起来的农户90%以上都把盖新房作为头等大事。根据调研组现场走访的四个村统计,2000-2010年,约有80%的农户已经改造、新建住房或者近2年内有新建住房的计划。未有新建住房计划的主要是经济状况较差或者是移居城镇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家庭小型化迅速。农村现在一个家庭成员数仅为3-4人,规模小了将近一半。现在的观念是儿子长大到了适婚年龄,结婚前在村庄外围或者交通线两侧等区位条件较好的位置新建住房。婚后多数为老人住原有住房,年轻人住新房,原来一户分为2户;多数年轻人婚后外出务工之后,老人留村务农和照看小孩,三个人守着新老两座房子。

农村新修住房越来越多,老的住房多数没有拆除、宅基地未再次利用,导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迅速扩张,造成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下降。

缺乏科学规划引导。农民建房基本无规可依,建房成为一种自发、无序的行为。农民争先选择在公路两侧、村庄外围等出行条件好的地段建房,而村庄内部大量空闲地、宅基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有些地方以国土、建设、农业等部门牵头做了一些村庄规划,但这些规划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脱钩,如果没有外部无偿资金的大量注入,这些规划根本无法实施。如宁乡关山村、望城光明村这些比较成功的村庄建设依靠当地村民是无法短期内实现的,在现阶段没有大范围推广的可能。

农村土地管理难度大。按照农民建房的正规程序,乡镇国土所需要核实“一户一宅”情况,但由于原有住房地籍管理不到位,部分还没有发证,户籍上变动也很容易,分户比较容易,管理上漏洞比较大,没有更好的办法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

乡镇国土所对农民建房选址几乎没有发言权,只要必要的资料准备好,几乎没有任何手段能够影响农村建房布局。农民违法用地的成本太低,县政府先后几次组织多部门对农民在耕地上违法建房加以查处,也拆了一些房子,但是,造成的矛盾也很突出,农民上访、阻扰执法时有发生;有的是拆了又建,现在农村建一座房子最快只要3-5天,等发现之后,房子已经盖好,再去查处拆除的难度就更大。

农民节约用地意识淡薄。农民普遍认为宅基地是自己个人拥有的私有土地,占了就是自己的,集体对责任田还可以调整,但不能调整宅基地,所以能多占就多占;有些甚至认为自留地、责任田也是分给自己的,在上面盖房别人管不了。

个体利益驱动。近年来中央对农民减负力度很大,农民建房现在不能收取任何费用,涉及占用耕地的,由县统一安排补充,农民不需要缴纳占用耕地的相关费用。这就造成农民随意占地的成本很低,节约集约用地的成本反而远远高于粗放用地的成本,缺乏农民节约用地的经济驱动因素。同时,对于废弃不用的宅基地,缺乏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具体操作机制。

自身的特殊原因。江华闲置宅基地状况和“空心村”现象比永州其他区县和全省其他地方突出,除了上述普遍原因之外,还受自身特殊原因影响。一是当地土地资源构成影响,江华人均土地面积多,人均耕地少,荒山空地多,部分农民在荒山空地上盖房比重新利用旧宅基地更为便利。二是受自然灾害影响,原有村庄不适宜居住。江华沿潇水两岸地势较低的区域经常受洪水威胁,造成居民纷纷外迁,例如江华桥头铺镇上宅洞村在1994、2003、2008年遭受大的洪涝灾害,房屋损毁严重,70%的居民外迁形成空心村;三是受当地传统观念影响,江华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县,当地村民在传统上习惯以一宗一姓形成聚居的村庄,“祖产”、“风水宝地”等观念由来已久,客观上给宅基地再利用增添了难度。

共性与个性的原因

总体而言,湖南“空心村”并不普遍存在,但此现象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依据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可在“空心村”治理和预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对现有“空心村”治理建议。一是积极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在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角度提出“空心村”治理的对策措施。 二是提出农村建设用地置换方案,在尽量少占或者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选定农村新建集聚区,设定户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提出新老宅基地置换方式。三是在专项资金安排进行倾斜,根据实际情况,国土部门主导使用的新增费、开垦费、农土资金等可优先向“空心村”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治理的村庄投入,优先安排增减挂钩置换指标,与其他部门的资金一起,共同进行系统治理,充分地发挥资金的积聚效应。

预防新的“空心村”产生的建议。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在现有条件下可选择3—5个县进行试点。

试点内容包括:一是出台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经济激励政策,对于废弃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增减挂钩收益、新增耕地指标收益全额返回项目区,用于奖励宅基地退出(减少)的农户。二是建立农村宅基地交易平台。推行招标、拍卖方式也许是当前有效解决“空心村”现象的一种尝试,这种供地方式把土地推向市场,实行公平竞争,即可实现土地资产价值,又可增强人们的集约用地观念。以县或者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村宅基地交易平台,对退出的宅基地可进入交易平台进行有偿转让,促进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三是对于复垦后的宅基地,如统一流转,流转收益归原宅基地所有者;如没有统一流转,优先安排给原宅基地所有者耕种。四是鼓励作为农村临时生产经营用地利用,废弃、闲置宅基地可优先安排用于农村作为临时生产用地,如作为养殖场所、种植场地、加工场地等,减少生产活动占用其他土地。

篇5: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

张小猛

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共有40户180人,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100亩土地,户均2.5亩,人均0.5亩。这100亩宅基地,有30亩左右建了房子或修了院子,院子的面积比较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谁占有谁拥有的历史习惯种了一些树木以表示归谁所有;25亩左右的土地常年长满荒草或是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被加工成了耕地。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近10年新建的房子每处宅基地规划面积为0.36亩,宅基地严重超面积以及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有人分析认为,空心村的形成是因为很多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并不全面。

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的进步。在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打小麦或晒稻子的麦(稻)场,每个占用近一亩土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农村的麦(稻)场已经没有作用了,造成这部分土地的闲置。

二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一些农户将新住房建在自家耕地上,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村庄里的很多旧宅基地却闲置着。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

三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依照法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给新增加的人口建房使用,或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耕种。但由于基层政府的不作为,使得村庄宅基地使用杂乱无章,住宅与耕地间杂,很难开发利用。

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的增加,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土地变得日益紧张。政府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保护耕地,整合土地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根据对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以及其他12个村小组宅基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宅基地闲置和浪费的比例都相当高。13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800亩到1000亩。如果进行中心村建设,总的宅基地需要在200亩左右,也就是说可以整合出不低于500亩土地资源。以此类推,中国农村宅基地可以整合的土地资源在三四亿亩左右。

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把三四亿亩农村宅基地的土地资源逐步改善整合出来,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全国有不少地方在实践空心村改造,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的,由于政府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大部分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进展缓慢,效果不理想。资金缺乏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

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是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政府对空心村改造没有任何指导和扶持,反而以保护耕地为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建房费用,使很多建房农民望而却步,中心村建设就此搁浅。

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多数农民一户多宅和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视而不见。

空心村改造的第四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空心村改造中涉及的几个关系

(一)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单就村容整洁来说,一个空心村村庄是做不到村容整洁的。空心村的村庄,房屋破旧,很多老房子没有按规划建设,道路年久失修,到处长有荒草。要使村容整洁,首先要改造空心村。空心村的改造可以为村集体整合出数量不少的土地,这些土地资源的利用,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而这一设想的实现需要政策扶持。如果18亿亩以外的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可以实现永久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那么不仅可以逐步把农村三四亿亩宅基地释放出来,同时,也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我们对耕地的保护越来越严格。但避免粮食危机,不仅要保护耕地,更要避免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对闲置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同时,避免过分的耕地保护不利于潜在耕地的开发和利用。大家都希望将住房建在交通便利、有商业潜力、人群聚集的地方,而目前,因为保护耕地的政策,很多潜在的中心村、小集镇的扩大和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三)与相关涉农法律的关系

我国与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少,但在实践中却没有严格执行。土地没有土地证,房屋没有房屋证,一户多宅、一宅面积严重超标等现象相当普遍。如何在尊重现实和法律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建设新农村,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推动空心村改造,首先或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是《村民自治法》。《村民自治法》强调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用投票的方式来解决意见上的分歧。空心村改造,难免会打乱目前农民拥有旧宅基地面积不均等的利益关系。如何选择改造方案,并得到多数农民支持,从而在法律上形成多数人的意见,为空心村改造提供法律和民意上的基础,十分重要。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法》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落实情况不太理想。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该村从来没有让农民进行过民主投票,村干部都是镇政府直接任命的,也从来没有进行过村务公开。

空心村改造,还需要其他的法律法规支持,如政府正在修订中的《土地管理法》。新的《土地管理法》,一方面要维持目前的土地制度,即农村的集体所

有制制度,另一方面要为农村大量浪费和闲置土地的整合利用提供可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对于18亿亩耕地以外的土地和需要开垦复垦的土地,可以有长期的自主的经营权,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利用民间资金来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

对空心村改造的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只能改造一部分,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政府以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目前对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整合出来。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两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即给予适当补助,并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从操作层面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性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

还有一种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以此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如果任由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发展下去,农村就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和谐。目前,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村小组,就有村民为有人侵占自己宅基地的事产生了矛盾。

(作者系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组一组村民)

(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篇6:某县“空心村”治理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空心村”治理,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XX 省“空心村”治理工作总体方案》(〔2018〕X)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厅《XX 市“空心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18〕X),结合我县实际,重新修订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X 发〔2018〕X 号)的部署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改善优化环境、节约集约用地、人口有效集聚、城乡融合发展、改善群众生活为目标,以政策推动、产业带动、市场牵动为手段,科学规划、分类实施,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空心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和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乡村振兴,为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县、秀美 XX 提供重要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通过“空心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

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农村土地实现节约集约。我县有“空心村”治理任务,105 个村,2019 年就地治理村庄完成 63 个;2020 年就地治理村庄完成 42 个,2020 年底“空心村”治理实现全覆盖,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二)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规划先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推进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多规合一”。

2.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加强组织协调,搞好政策引导,推动“空心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鼓励工商资本进乡入村参与村庄治理,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3.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突出乡土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分类施施,不搞“一刀切”,不急于求成,先易后难,注重细节,扎实推进。

4.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增强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治理标准 通过开展“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点普遍达到“五新”标准:新社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管理有序,建筑风貌协调、特色明显,水路电气讯暖等基础设施完善,文教医保服等公共服务配套,环境整洁优美;新产业,新型

社区、产业园区、生态功能区同步建设,搬迁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闲置资源有效盘活;新生活,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生活品质较大提高;新机制,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等不断完善,社区管理、设施管护等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基层治理有效,社会和谐稳定;新农民,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呈现出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能够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

三、治理方式 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结合村庄区位条件和空置程度,分类确定“空心村”治理采取就地治理方式。不实施整体新建,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度假区建设,通过小范围的拆旧、建新、农宅置换、复垦等方式,建设小广场、小游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四、时序安排 实施就地治理的村庄,2019 年底前完成任务量的 60%,2020 年底前完成 40%,“空心村”治理村庄实现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空心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政府县长 XX 任组长,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 XX 任副组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交通运输局、县财政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住建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统筹推进全县“空心村”治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调度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按照任务分解做好各项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是“空心村”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将“空心村”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强力推进,按时完成任务。

(二)加大资金支持。用足用好已有财政支持政策,可通过统筹美丽乡村、一事一议、棚户区改造等相关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空心村”集中投放。转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等方式,多方筹集治理资金。

(三)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科学确定中心镇、一般镇(乡)、中心村、基层村(保留村、迁并村),明确空间布局和建设引导。编制“空心村”治理专项规划,既要体现县域“空心村”范围、类别,又要体现各村空心位置、空心程度和治理

措施。加强规划管理,提升新建区和单体建筑规划水平,确保设施不落后、村庄有品味。重视历史文化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妥善处理治理和保护的关系,规范治理行为。

(四)用足土地政策。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挂钩指标有偿转让收益全部返还农村;制定合理补偿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将腾退的宅基地复垦、整理成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宅基地有偿流转机制。允许农村空宅、闲宅在本村范围内有条件流转。研究制定土地拆迁复垦办法,制定保障措施,切实做好村庄拆除复垦工作,及时归还周转用地指标,实现土地节余指标有效交易,确保“空心村”治理资金保障。

(五)鼓励市场运作。引导支持通过市场方式,探索推广 PPP 模式及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引导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空心村”治理项目。支持组建农宅合作社和引入市场主体,采取联营、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农家乐、农业庄园、休闲养老基地、康养中心等,增加农民的租金、股金、薪金收益。

(六)做好群众工作。在规划设计、有偿退出、拆迁安置、权益受让等方面,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严格履行民主程序,维护农民利益。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对于拆旧复垦出的土地,可以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股份量化到集体组织成员,实行规模经营。要广泛发动群众,引导农民投

资、投工、投劳,出主意、想办法。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逐村逐户逐人做好工作,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

(七)强化督导考核。将“空心村”治理工作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重点工作大督查重要内容,进行统一考核评价,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对建设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对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对“空心村”治理实行督导制度,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开展专项督导,督促进度、发现问题。建立目标任务分解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定期通报、调度制度,对工作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巡回检查,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篇7:山区乡镇空心村-调研报告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受交通、就业、就医、就学、文化、环境等相关条件影响,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耕地空置、乡村空巢、产业空心的“三空”现象也日益凸显,形成“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影响村容村貌,不利于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根据乡党委、政府统一安排部署,采取走访入户和查阅档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乡“空心村”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乡基本情况

XXX乡位于XX东南部深山区,是XX面积最大且唯一的深山区乡镇。XX国道纵贯全乡。辖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由原XX乡、XX乡、XXX乡合并而成,辖XX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全乡户籍人口XXX户、XXXX人,常住人口XXX户、XXX人,耕地面积XXX万亩。现有贫困村XXX个,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2016年脱贫XX户XXX人,返贫XX户XX人,未脱贫XXX户,XXXX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为XXX元。

1、空心村情况。调研发现全乡有15个村趋向于“空心村”,分别为XXX、XXX、XX、XXX、XXX、XX、XX(包括5个贫困村:XXX、XXXX、XXXX、),户籍人口XXX户,XXX人,常住人口XX户,XXX人。耕地面积XX万亩,撂荒土地XXX亩,现有大量房屋闲置、土地撂荒,闲置原因是村民外出打工和村民一户拥有多处住宅。

2、村庄宅基地现状情况。调查中,没有违规违法私占买卖宅基地问题。

二、“空心村”现象主要现状

一是宅基地闲置荒废问题突出。据统计,XX个空心村中,村内闲置住宅达到XXXX宗以上,占居民点总面积的比例为60%;废弃地XXX宗,私搭乱建住宅XXX宗,村内其它空闲地XXX宗。严重的“空心村”如XXX村,现常住人口不足XX人,大量房屋空置、土地撂荒,造成大量社会财富和土地资源浪费。

二是村庄建设布局分散杂乱。村庄建设分散化、空心化、杂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规划编制滞后。由于建房缺乏科学的、长远的统一规划,致使个别地方农民建房杂乱无章,整体不美观,村内道路狭窄,基础设施差;住宅和畜养用地不分,卫生环境差。

2、村内无序发展。多数村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受土地和户籍等多种因素制约,无法离开本土,造型各异,呈现出星罗棋布、分散杂乱的状态。

三是农村撂荒、耕地空置现象突出。大部分荒地无人利用,大部分村土地贫瘠,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大户、企业对此兴趣不大,撂荒的农田田星星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的土地撂荒、耕地空置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乡村空巢现象突出。大量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把老人留在家里,形成了“乡村空巢”现象。50%的户是“空巢”老人守家,种田的大都是“40后”、“50后”,“守土守房”,成了“空巢户”。

五是产业空心现象突出。由于农业产业化效益比较低,大部分村民不愿务农,加上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撂荒,形成产业空心。

三、“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一是劳动力外流。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效益低下影响,大多数青壮年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出家乡外出打工,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发展无人,三留人员增多。从走访调研来看,大部分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耕地多为山坡地,设施农业无法发展,只能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近年来,全乡外出人口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不足XXXX人,个别村“空心村”现象严重。

二是社会观念影响。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恋土情节,导致“人走地留屋留”。农村保守观念根深蒂固,有人认为落叶总要归根,即使购新房,也不随意处置乡下老房;有人到县城或外乡镇购房,留下原有房屋回村干农活时居住,放农具、粮草等用;也有人将老房子留作回乡走亲访友、处理老人后事场地,导致大量房屋空置;还有人留下空置房屋、土地等待山区开发后分取利益等。

三是土地撂荒。大部分村农业劳动力紧缺,呈女性化、老龄化现象,耕地流转程度低。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后,在家从事农业的大多是女性、老年人,因而只耕种条件较好的土地,其余耕地没有人承包流转,导致撂荒。

四是村内缺乏公用设施。由于村庄经济落后,没有集体收入,未通公共交通,教育设施不完善。为了能让下一代有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迫使父母选择背景离乡带着孩子,进入城市生活,所以出现大量村民搬离村外住的现象。

五是规模办学原因。边远山区,农村薄弱,学校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迅速萎缩,形成教育“空心化”。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势在必行,需要集中办学,规模办学,从而导致部分村搬离,形成“空心村”。六是村组织发展落后。在空心化村庄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不高,村民自治进入低水平重复,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难以执行,村民难以合作,各种合作组织成长缓慢。

四、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出台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要合理制定“空心村”改造的相关政策、评估标准、验收办法和补偿安置方式。明晰农房产权,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房证统一”的原则,确定产权关系。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政府应该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应赋予农民工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股权自主处置权,为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创造条件,有助于耕地、宅基地的流转。

三是加强村庄规划,合理整治宅基地。对于自然条件差的村落,通过移民搬迁,恢复原始生态环境。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村情不同,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把宅基地整理与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的扩展与自然村合并结合起来,可以实行规模搬迁、小庄向大村集中,使村庄建设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交通不便、排污排水困难、卫生环境差的状况。

篇8:“空心村”的孤独患者

最初, 农村的人们对外出打工持观望状态。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外出打工就演变成一种潮流。成千上万的务农人员涌向城市, 农村则以孤独的剪影停驻在了时代的角落。

在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村庄, 有千千万万个残缺的家庭。这千千万万个孤独患者在守望着属于他们的小小幸福。孤独的老人、留守的儿童在夕阳西下的傍晚, 相依着坐在门槛上迷茫而又憧憬的着看着那条通向城市的乡村小道。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思念的味道, 这味道甜甜的、苦苦的。思念像糖, 甜到哀伤。

年迈的老人,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耕作了一辈子。本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 但是现在又不得不承担起务农和抚养孙辈的责任。他们经济收入低, 生活质量差, 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险。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在外打工的子女寄回来的生活费, 但是在这个道德沦丧和失业率高的社会下, 这份来源变得很不稳定。这些老人在生活上缺少子女的照顾, 生病时子女又不在身边, 自己又没钱医治。他们无依无靠, 精神上得不到慰藉而倍感失落。有些老人突发疾病, 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 引发很多悲剧。

留守老人除了要照顾好自己外, 还得肩负起照顾孩子的重担。这些老人不仅要照顾孙辈的衣食起居, 这对他们来说, 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 他们担心孩子学习不好, 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 他们不好和子女交代, 也不好和自己交代。

孩子, 可怜的孩子, 才是空心村的最大牺牲品。他们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 现在却变的千疮百孔。他们很少和父母见面, 只能和年迈的老人相依为命。不说他们生活在破旧败落的乡下, 也不说他们学习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 与父母村城两隔的生活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们想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但是这小小的愿望却不能实现, 有的孩子却要为这份团聚付出代价。

大量的新闻信息为我们带来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消息。有一则新闻是很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7岁留守小孩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一年见不到父母几面。为了能把父母留在自己的身边, 竟然故意吞食硬币。这种利用伤害自己挽留父母的做法让我们感到多么的心痛。我们不禁感叹, 一个留守儿童的梦想不是漂亮衣裳和好玩的玩具, 而只是想和父母在一起。孩子是多么的单纯, 单纯到只要自己有事父母就会留下来。孩子又是多么的可怜, 可怜到只能用自残的方式换来父母的回归。他们应得的关爱在哪里, 他们应得的童年又在哪里?

当与父母相聚的期望变得遥遥无期, 希望变成失望, 失望又变成了绝望, 于是这份等待便不再等待。“他们待在我家怎么还不走?”当父母回家过年时, 被寄养的孩子这样谈论其父母。有的孩子开始记不清父母的模样, 有的孩子由于生疏开始害怕见到父母, 也有的孩子开始憎恨父母的绝情与残忍, 甚至有些孩子用犯罪的手法去报复父母的不养之恨。

很多孩子现在已经习惯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了, 小时候不能享受父母的爱, 长大后基本上不用他们关心, 也不需要他们的关心。因为, 孩子已经习惯了孤独, 习惯了没有阳光的日子, 习惯了没有爱的生活。当亲情开始变得默然, 这该是怎样的悲伤。

父母与孩子团聚时间有多少, 不仅是留守儿童们的疑问, 同时也是我们的!目前在全国已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三大问题是心理异常、亲情饥渴、监护缺失。留守儿童不是一个家庭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尖锐的社会难题面前, 除了事后各种拷问,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要反思我们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什么!他们的父母在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家人!我们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不得已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试问问哪个父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 离开他们的父母。但是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离开他们那个小地方来到我们的大城市。他们的孩子父母却独单的留守在千里甚至是万里之外的老家。

农村空心化仍然在继续, 农村社会资本仍然在急剧流散。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如何遏制农村空心化的势头,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的人性化问题, 毕竟, 曾经其乐融融的中国农村不能就此沦为永恒孤独的宿命。

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 厚待城市建设者,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准则。我们期望政府能促使社会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 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解决留守家庭的问题中来, 进而把对单独个体的关切, 扩展至对我国2亿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

父母回家的路有多远, 不仅是孤独患者的疑问, 同时也是我们的问题。当13亿中国人的智慧凝聚在一起思考时这个问题还解决不了吗?让留守不再充满着不幸, 让孤独患者不再孤独!

摘要:当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声吹响, 中国第一代农民工走出家乡, 远赴沿海打工时, 中国农村空心村的序幕也随之拉开。农村留下大量的儿童和老人相依为命, 与之伴随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随之出现。本文就社会上出现的现实问题随之展开讨论, 希望能引起人们对“空心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注, 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为“空心村”做些实事, 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这些出现的社会问题。

上一篇:报关商品编码俗称总结下一篇:员工长期不上班解除通知难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