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中医院康复中心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要求

2024-08-07

二级中医院康复中心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要求(通用8篇)

篇1:二级中医院康复中心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要求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有序开展和具体实施,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旨在指导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并作为其评估依据。

第三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

二、基本条件

第四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人员队伍,保证康复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五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开设独立的康复门诊区、康复功能治疗区、康复病房区。康复功能治疗区面积≥600m2,且独立设置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作业治疗室、针灸室、推拿室、熏蒸室、水疗室、情志调理室、假肢矫形制作室。康复科开设康复病房,床位数≥40张。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达到8~10平方米。

第六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病区和治疗区为患者提供无障碍设施。建筑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1—

第七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设备配置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配备康复评定设备、运动治疗设备、物理因子治疗设备、作业治疗设备、言语吞咽治疗设备、假肢矫形制作设备等及中药药浴、熏蒸、针灸、推拿、牵引等传统中医治疗设备。

第八条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九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

第十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一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医师配置≥1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

第十二条 康复治疗师配置≥20人。康复治疗师人员配置根据科室设置和病种建设的需求。治疗师系统接受康复治疗技能的培训,具备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

第十三条 康复护士配置≥12人。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康复科护士熟悉康复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康复科常见病与不同功能障碍的基本护理和方法。经过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本科疾病常用护理技术;基本了解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特色技术操作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

—2—

关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四、服务技术

第十四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康复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康复特色诊疗新技术。

第十五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医院的级别和功能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功能障碍为临床康复重点,与其他临床科室建立密切的团队合作工作模式,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整体康复疗效,为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作好准备。

第十六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可开展骨病康复、脑病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可以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展脊髓损伤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听力视力康复、烧伤康复等。二级医院应具备4项或以上的疾病康复诊疗能力。

第十七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采取适宜技术开展以下康复诊疗活动:

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疾病的中西医诊断,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手功能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基础治疗:针对患者临床疾病,由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医师实施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针对患者功能障碍,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康复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物理治疗、作业

—3—

治疗、言语及吞咽治疗、情志调理治疗、假肢矫形器制作与训练、针法、灸法、传统手法、传统功法等。

第十八条 专科康复病历质量、处方格式及书写等方面的康复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符合各级医院评审相关要求,在建设周期内无医疗事故,医疗质量在全院处于领先水平。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疗,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康复诊疗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重视传统功法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康复理论、技术方法、康复用具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第二十二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能开展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指导,以及恢复期、稳定期的康复治疗。

第二十三条

上级医院能向下级医院或社区提供康复转诊、培训、技术指导服务。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应积极开展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康复诊疗服务。

—4—

五、组织管理

第二十四条 制定专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有专科学术带头人、学术继承人选拔与激励机制,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由业务院长分管的康复科管理小组。

第二十五条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全国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要求》进行管理并综合考核。

第二十六条 医院应给予康复科规模建设、设备投入、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及经费投入。

第二十七条 建立继续教育制度,组织全科人员定期接受康复专业培训。

第二十八条 建立会诊、转诊流程,康复评价等专科质控管理制度。

附件1: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方剂目录 附件2: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技术目录

附件3: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设备配置标准???(梁科长)附件4: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常见病种临床路径???(脑病、骨病、脑瘫、截瘫等)???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办公室

2015-04-15

—5—

附件1

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2.大青龙汤(《伤寒论》)3.小青龙汤(《伤寒论》)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三仁汤(《温病条辨》)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桂枝汤(《伤寒论》)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五仁丸(《世医得效方》)12.十枣汤(《伤寒论》)13.小柴胡汤(《伤寒论》)14.四逆散(《伤寒论》)15.白虎汤(《伤寒论》)1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7.左金丸(《丹溪心法》)18.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19.六一散(《伤寒直格》)20.苓桂甘露饮(《宣明论方》)21.四逆汤(《伤寒论》)22.四君子汤(《圣济总录》)2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4.生脉散(《医学启源》)25.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6.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7.四神丸(《内科摘要》)28.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9.四磨汤(《济生方》)30.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31.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3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33.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4.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35.四妙丸(《成方便读》)36.二妙散(《丹溪心法》)37.五苓散(《伤寒论》)3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39.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40.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1.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42.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6—

43.金铃子散(《圣惠方》)44.独参汤(《景岳全书》)45.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46.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4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48.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49.清营汤(《温病条辨》)50.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51.犀角地黄汤(《千金方》)52.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53.八珍汤(《正体类要》)54.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55.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大活络丹(《圣济总录》)57.大补阴丸(《丹溪心法》)58.归脾汤(《济生方》)59.左归丸(《景岳全书》)60.右归丸(《景岳全书》)6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62.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63.十灰散(《十药神书》)64.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65.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6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67.炙甘草汤(《伤寒论》)68.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69.酸枣仁汤(《金匮要略》)70.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71.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7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74.保和丸(《丹溪心法》)75.越鞠丸(《丹溪心法》)76.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77.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79.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80.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81.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8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8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8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8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7.增液汤(《温病条辨》)8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9.三仁汤(《温病条辨》)90.加味乌药汤(《济

—7—

阴纲目》)91.真武汤(《伤寒论》)92.乌头汤(《医学心悟》)93.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94.小建中汤(《伤寒论》)95.理中丸(《伤寒论》)9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9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99.缩泉丸(《魏氏家藏方》)10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附件2

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技术目录

针刺、手法、中药熏洗(熏蒸)、药浴、中药蜡疗、中药热熨、中药药透、微波、超短波、超声波、中频、低频、磁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功能训练、矫形器制作与训练、灸疗、刮痧疗法、拔罐疗法、腧穴药物敷贴、针刀、膏摩、穴位注射、牵引、音乐疗法,心理疗法、传统功法、埋线、刺络放血、中药内服。

—8—

—9—

篇2:二级中医院康复中心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要求

一、科室、面积和床位

(一)科室:独立设置门诊和病房。至少设置具备临床康复评定功能的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等。

(二)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治疗室总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

(三)床位:至少为医院床位数的2.5%,但不得少于10张床,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1.2米。

二、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0.25名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1名具备中医类别执业资格的执业医师。

(二)每床至少配备0.5名康复治疗师。

(三)每床至少配备0.3名护士。

三、设备

(一)功能评定与实验检测设备。

至少独立配备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定设备、平衡功能评定设备、语言评定设备、作业评定设备等。配备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设备。

(二)康复治疗专业设备。

1.运动治疗:至少配备训练用垫、肋木、姿势矫正镜、平行杠、楔形板、轮椅、训练用棍、砂袋和哑铃、墙拉力器、肌力训练设备、前臂旋转训练器、滑轮吊环、电动起立床、功率车,治疗床(含网架)、连续性关节被动训练器(CPM)、训练用阶梯、训练用球、踏步器、助行器、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儿童运动训练器材等。

2.物理因子治疗:至少配备直流电治疗设备、低频电治疗设备、中频电治疗设备、高频电治疗设备、光疗设备、超声波治疗设备、传导热治疗设备、牵引治疗设备等。

3.作业治疗:至少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设备、手功能作业训练设备、模拟职业作业设备等。

4.言语、吞咽、认知治疗:至少配备言语治疗设备、吞咽治疗设备、认知训练设备、非言语交流治疗设备等。

5.传统康复治疗:至少配备针灸、推拿、中药熏(洗)蒸等中医康复设备。

6.康复工程:至少配备临床常用矫形器、辅助具制作设备。

(三)急救设备。

至少配备简易呼吸器、供氧设备、抢救车。

(四)信息化设备。至少配备1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四、规章制度

篇3:二级中医院康复中心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要求

根据最新的WS 310.1-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内容, 结合2004《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试行) 》, 现就现代化综合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有关层流净化的建设问题, 首先对比两个行业标准的内容, 分析论述如下。

一、从建筑角度考虑是否需要层流净化

(一) 根据WS 310.

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内容, 其中7.2.2要求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 区域相对独立;内部通风、采光良好。而在2004《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试行) 》中, 此项只注明为:通风采光要良好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国家卫生部在此项内容中, 也有变动, 说明该规范在编写制定的过程中, 各参编单位或专家已重视此类问题。原来只要求“通风采光良好”, 文字表述概念比较模糊, 现在却要求“内部通风、采光良好”, 这其中强调了“内部通风”。何谓“内部通风”?我认为:顾名思义, 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筑中, 应该具备内部通风的设施, 即应具备相关的通风管道和保障这些区域内部通风的相关设备机组。

(二) 根据新规范7.

2.2.4.e) 要求: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应无裂痕, 不落尘;地面与墙角及所有阴角均为圆弧设计

我们应该注意, 此章节实际上是对消毒供应中心空气中的灰尘含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家知道, 灰尘是细菌的载体, 新规范中的这种建设要求, 就是为了便于减少或清除灰尘而制定的。熟悉各类医院建设规范的同仁肯定会发现, 这样的要求和内容与建设部颁发的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及技术规范》建筑装饰章节中的5.3.1、5.3.3、5.3.4条款所表述的内容几乎保持一致。只是在GB50333-2002中, 表述得更具体, 要求更严格。

二、从物品、空气流向的角度考虑是否需要层流净化

WS 310新规范7.2.4.2规定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a) 物品由污到洁, 不交叉、不逆流。b) 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WS 310新规范7.2.4.4规定工作区域设计与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a) 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b) 去污区与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之间应设洁、污物品传递通道;并分别设人员出入缓冲间 (带) 。

根据上述两点可以看出, 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和灭菌物品存放区, 均为相对独立, 房屋不可直接连通, 人员不可随意出入。三个区域有着严格的区域划分, 需建设一定的缓冲地带;同时要求具备一定的空气压差比, 即空气压力由高至低划分: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去污区。

其实, 我认为规范中的该项表述也有模糊之处。

首先, 如何控制去污区的相对负压?

单独考虑这一问题就很简单, 我们可以在去污区的设计中, 考虑安装几台排风机即可。可负压值应该是多少?条文中没有表述。因为排风机的功率和直径以及所排出的风量都有着具体的参数, 这只有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2004征求意见稿中才有着具体的要求, 但那是意见稿, 能不能遵照执行也很模糊。

其次,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这同样也是比较模糊的问题, 保证它的相对正压有两种办法: (1) 去污区的负压相对于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来说, 有着一定的压差, 能否理解为它就是相对正压? (2) 给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加压, 即安装鼓风机之类的设备, 规范中也没有提到空气压力的数值, 对鼓风机的功率和直径同样也不好设定。即便无特殊要求, 增加两台鼓风机之类的, 排进了一些空气形成正压, 是不是就可以不考虑去污区的排风问题, 因为规范中去污区需要的只是相对负压。在这一设计中又会遇到问题:第一, 如何保证检查、包装区及灭菌区之间的压差?严格意义上来说, 检查包装区也属于污染区, 这一区域的空气是决不允许进入无菌区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 要保障检查包装区的室内空气压力低于无菌区的空气压力, 即空气压力的数值由高至低, 分别为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去污区, 可要想做到这一点, 仅仅靠几台排风机或者鼓风机是绝对办不到的, 必须要经过仔细的计算, 合理的设计、精确的控制, 才能够满足这一点。而在层流净化的空气处理机组中, 其中的定风量阀和排风机就是起到这个作用。 (3) 上面说的给无菌间安装鼓风机的想法, 实际上也是不可行的。我们知道, 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间最为重要, 属消毒供应中心的核心部位, 属于相对密闭的隔离空间, 对室内空气的菌落数有着较高的要求, 绝对不能开窗通风。那么为了保障室内充分的氧气, 就要考虑到对内部空气的更换和新风的补充, 而在更换空气和补偿新风的同时, 就要考虑到消毒灭菌的问题, 因为, 我们不能把外界没有经过处理的空气直接输送到无菌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送进无菌间的空气进行处理, 即配备相应的空气处理机组, 通过初、中、高效的过滤装置来净化空气。

但是, 我也听到过一些不同的意见, 包括一些知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使用部门也反映, 最主要的问题是在那样密闭的空间里, 医护人员经常会感到胸闷。我认为那是因为新风补偿出现了问题, 空气中的氧量不够造成的。这一点如不是设计出现问题那么肯定是安装和维护的问题。所以, 一个良好的技术和工艺, 一定要从科学的设计开始, 经过严格的施工管理, 加上良好的维护, 这样才能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才能保障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如果不做层流净化, 通过开窗通风能否满足要求

也有人提出开窗通风最好, 就这一点, 我分析如下。

(一) 开窗通风与环境问题

1. 假如室外风平浪静, 即便窗户打开, 如何让空气流动?

2.即便有风, 假如室外是其他医疗场所或是办公场所怎么办, 有菌气体外泄势必会造成空气污染, 同样, 外界的污染空气也会进入室内空间。

(二) 开窗通风与压差问题

开窗通风, 即为常压状态, 室内无法保障空气压力、压差。无法满足新规范7.2.4.2.b) 中空气流向由洁到污的要求;如果采取在去污区安装排风的方式, 一旦开窗, 最多只能保证在去污区处于通风状态, 因为窗户打开, 进风量将远远大于排风量, 去污区不能保障相对负压, 清洗区和无菌区不能保障相对正压;如果过多设置排风机或鼓风机, 势必又会遇到噪音问题;同时如果不解决“检查包装灭菌区”、“灭菌物品存放区”的空气压力问题, 仅仅在去污区设置排风, 只片面地解决了去污区的空气流通或者负压问题, 规范中要求的整体消毒供应中心的空气流向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三) 开窗通风与温、湿度控制问题

WS 310.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要求:温度、湿度、机械通风的换气次数宜符合表1要求。

可以看出, 新规范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区域温度、湿度及机械通风换气次数, 有着具体的要求:

1. 温度。

只要设定空调的温度即可。

2. 湿度。

对各个区域的湿度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这些必须要依赖一定的设备或设施来保障, 在低于或超过表1中数值范围时在通风过程中必须设置干燥或加湿的设备, 空气处理机组中的加湿段就起到这个作用。如果采用开窗通风的形式, 那么湿度将无法控制, 室内空气和室外大气中的湿度将保持一致。

3. 换气次数。

表1中, 对各个区域的换气次数有着严格的限制。特别提到了“机械通风”。换气次数解释为房间送风量/房间体积, 单位是次/小时, 是一个经验系数。表1中, 要求各区换气次数均在10次左右, 这与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中的10万级的洁净辅房要求是一致的, 而在实际工作中, 如果不依赖自动化控制的空气循环机组, 仅仅依赖自然通风或排风扇是不可能保障换气次数的。

另外, 建设部在JGJ49-1988版本《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上, 于2004年发布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 其中第7.8.1章节, 更是明确标注消毒供应中心的具体指标和建设要求, 摘录内容如下:

1.中心供应站应保持有序梯度压差, 无菌区相对正压不低于10Pa, 清洁区相对正压不低于5Pa, 生活或卫生通过区为零压, 污染区对外维持不低于-5Pa的负压。

2.中心供应站的无菌区应按Ⅲ级洁净用房设计, 应采用独立的净化空调系统, 高压灭菌器应设置局部通风, 低温无菌室 (如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器) 要有独立排风系统, 并设相应净化 (或解毒) 器。温度为18~20℃, 相对湿度30%~50%。

3.污染区内发生污染量大的场所应设置独立局部排风, 总排风量不低于负压所要求的差值风量。污染区内的回风应设置不低于中效的空气过滤器, 送风口不作特殊要求。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认为, WS 310.1-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是一本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的行业规范, 它的颁发主体是卫生部, 不是建设部, 没有必要来细化建筑要求, 可它在内容中所要求的各项数据, 实际上就是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即:消毒供应中心应该设置独立的空气处理机组, 来保障其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压差、空气流向、室内换气次数。

我建议, 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 特别是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应该优先考虑层流净化建设, 而不能仅仅考虑日后会增加维护的工作量, 或者仅仅担心日后维护管理不到位、造成检测不合格等因素, 而取消按规范来建设, 因为这些都是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问题, 不是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设计问题。如实在困难或有种种客观原因, 则必须要考虑无菌间的层流净化建设以确保临床消毒物品使用的安全。如果不采取任何净化空气的方式, 仍采用一、二十年前的陈旧医院的那种供应室建设模式, 任何保障措施都没有, 仅仅是建几间房子, 那么, 我们现在建设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仍将是一个不科学的、落伍的、不合格的消毒供应中心, 和那些陈旧的医院供应室相比, 只是外表漂亮了一些。

摘要:医院建筑工程属于最复杂的民用建筑工程, 在各种国家建筑规范制定出台的同时, 各类行业规范也应运而生。可在正式发布的相关国家建设规范和设计规范中, 却很难找到一些有关大型综合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标准及明细要求, 很难为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文章就现代化综合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有关层流净化的建设问题, 对WS 310.1-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内容和2004《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试行) 》进行比较, 建议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应该优先考虑层流净化建设。

篇4:二级中医院康复中心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要求

1.实行二级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等职业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弊端。

首先,管理层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学校管理层次过多,管理结构“小而全”,中间环节多,导致决策下达和信息反馈速度慢,容易失真,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同时,由于管理人员过多,政出多门,任务往下压、基层难应付。

其次,权力过分集中,权责不清。三级管理体制,其结构形式容易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权责不清。本由下一级承担的职责被上一级包揽之后,冲淡了每一级的任务,难以发挥下级积极向上发展的精神。学校管理中常见到校长干了主任的事,主任干了职员的活。处室和专业系之间,有利争着干,无利踢皮球,踢来踢去踢给了校长。

再次,没有突出专业建设这个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使学校管理的重心没有突出教育教学这个重心,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这个中心,而是事事围绕行政事务转。上层忙于行政事务,基层忙于应付,难以专心抓专业建设;同时忽视了教学一线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2)二级管理体制,符合管理学的科学原理。

校系二级管理的性质是“扁平化管理”,其运作机制是以校长负责制的全面实施为条件,以校、系二级管理为主体,以凸现职业教育功能为目标,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以科学考评体系为保障,分阶段逐步推进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基本框架的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的特征是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时间层次少,权力下移,让二级管理组织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其特点是管理层次少,人员少,可以节约管理费用。其优势与特点在于:

①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效能上升。现代管理学组织原理认为,组织的规模越大,空间分布越广,越需要分权管理,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给其充分发展的空间。学校领导层则可以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考虑学校发展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

②管理层级减少,管理效率提高。扁平式学校管理模式,主要是两级组织机构,校长与专业系部之间建立了直接领导关系,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的及时性、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③有利深化课程改革。只有当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得到领导的肯定,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也才能真正实现“把课程还给教师”的愿景。

④符合职教管理规律。专业系部办制,其管理制度是以同一专业(或相关专业群)为基础,既有利于专业师资的交流及其对专业的设置、开发和管理,更有利于学分制的推行,满足学生选科学习,走班学习。

2.中职校二级管理体制实施要点

(1)校长负责制下的职能分工。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管理的中心,校长对学校的全面工作负责。校长通过行政会,各职能处室主任和系主任例会,直接抓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工作。为了突出做好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工作,建立分管校长联系专业系制度,校长和副校长每人分管一些职能处室和联系一个专业系,指导专业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2)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的相互协作。

学校坚持系部发展、处室服务的管理原则。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为学校管理的第二级,二者在学校业务工作中是平行的单位,彼此之间是配合、协调、服务的关系。首先,要突出专业系二级实体地位。专业系以系主任为中心,系主任对全系工作负责,他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科研等行政管理权,在本专业系内还有一定的人、财、物管理三权。系主任根据本系实际工作需要,聘用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系主任统管本系教师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发放、奖金的发放,业务学习、思想政治工作、教学任务安排、专业实验室管理、班级和学生的管理。专业系根据本系专业特点,举办短期培训、对外产品代加工等业务等收入由各系按校系分配两级核算实施方案进行分配,每一个专业系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管理实体。

为了使专业系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组织上的保证,把党支部、团总支、工会小组建在专业系,党支部和工会小组起保证、监督、协调、辅助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以系主任为中心的党、政、工三位一体的管理结构,使专业系成为具有全面职能的教育教学单位。

其次,各职能处室为二级办学实体——专业系教育教学服务。各职能处室是校长的得力助手,在副校长领导下协助校长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负责学校日常性行政工作。

(3)学校建立二级教育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学校二级管理体制的确立,促使二级教育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也建立起来了。校级成立教育教学考核和评价督导小组,成员由党委、工会、校长办公室组成,并独立设置综合督导处,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运用现代化教育考核和评价方法,对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计划落实情况,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管理情况等实施全面的督导、考核和评价。同时,从学校内部对包括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情况在内的学校全面工作进行评价,并定期向校党委、校长反馈信息,为校领导掌握情况,调整计划,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决策依据。

3.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在学校实践的反思

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要建立起自主定向、自我发展又能自我约束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可以充分调动专业系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实体。从学校的实践来看,还应进一步分析现有弊端,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方向,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校、系(部)二级管理体制的内涵建设,逐步改革完善该体制,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增强。

(1)转变管理观念。

随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职业学校提升发展的需要,中职校越来越迫切地通过改革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来应对来自校内外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学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学校权力中心、管理重心逐渐下移,变直接领导为目标管理,由管理中心转变为决策中心和监督中心,从而扩大专业系部管理自主权,加强学校行政处室的适应能力,激发各专业系部自主寻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确保专业系部成为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权力于一身的实体性机构。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系部的工作,学校应该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如加快校园基本建设,制定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等等,从而为专业系部的各项工作做好指导、服务以及监督。

(2)转变处室职能。

充分发挥处室参谋、组织、指导、服务和监控职能,建立评价机制,以评促建实行科学的层级管理,理顺管理主体间的关系,强化专业系部在学校里的管理主体地位,这是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的本质特征。学校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专业系部的发展服务,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思想基础。因此,处室职能部门应由“领导机关”转变为“服务机构”,在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学科布局、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宏观调控,做好参谋、组织、指导工作,最终服务于各专业系部的工作顺利开展;专业系部则是组织日常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现学校总体目标的管理实体。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制度管理。

专业系部的长期有效管理以制度效率最为根本,实行制度管理也是管理工作的特性。因此,为进一步发挥专业系部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学校应该制定规章制度使专业系部权力合法化、规范化,保障专业系部管理权力的实施。

(4)专业系部责权对等,激发发展潜力。

责权对等是校、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它是保证二级管理体制各级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因此,学校在充分发挥起指导和监督作用的同时,要下放责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赋予专业系部教学、科研、招生计划、专业建设、师资配备、学生管理等方面较大程度的决策权,同时将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人事及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赋予系部优秀人才的引进、积极培养以优化师资结构,教师职称的评定及晋升、教职工的聘任与辞退方面较大权限,而学校则负责制定优秀人才的标准及指导引进与评定工作等。三是经济是发展的基础。学校按照“财力高度集中,财权适当下放”的原则,允许系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允许按规定合理安排、自行调控办公经费,增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自主性和针对性,这有助于二级专业系部树立教育成本的观念,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最好效益,从而大大增强专业系部的管理能力及凝聚力,成为系部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还要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从“学校化”向“二级系部化”转变,使办学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计划性”向“市场性”转变,使资源向优势、特色倾斜,学校则对二级系部的资源配置起到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篇5: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康复科管理者加强科室康复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是在中康复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功能评定和康复方法(针法、灸法、传统手法、导引功法、中药、情志调理、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矫形器等)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康复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康复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康复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开设独立的康复门诊,根据诊疗工作情况,可开设相应的康复功能治疗区,如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区、物理治疗区、作业疗法区等,进行分区建设,统一管理。三级医院应开设康复病房,床位数不低于30张,并应根据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学术特点,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病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老年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二级医院应设置中医康复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病房,床位数不低于15张。开设康复病床的,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以8~10平方米为宜。

第八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康复诊室、康复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评定工具的同时,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配备康复测评系统;并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熏蒸(洗)设备、低频治疗设备、电针治疗设备、微波治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水平的设备,有条件可配备手功能治疗设备、运动训练器等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医生在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应接受1年以上的康复医学专业培养,掌握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建立康复理念。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与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能分析康复评定结果并用于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能掌握康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根据疾病的病种和所处阶段开具相应的康复治疗处方。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熟悉中医特色疗法,对康复科常见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对常见的疑难病与难治性功能障碍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能够及时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康复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并能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进行临床科研设计,领导下级医师进行康复医学科的科研工作发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类别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康复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康复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常用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并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1)及康复科常用技术(见附件2)。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康复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康复科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重病症的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国内外康复学新进展。

中医医院康复科治疗师应系统接受康复治疗技能的培训,具备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在医师指导下,负责具体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工作的实施。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有从事康复相关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康复相关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康复特色的传承和创新,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和实施。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康复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康复理论素养、老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康复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做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在护理人员培训中,要注重专科特色,培养符合科室需要的专科护理人才结构队伍。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应熟悉康复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康复科常见病与不同功能障碍的基本护理和方法。应经过康复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本科疾病常用护理技术;基本了解康复科特色技术操作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是康复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康复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康复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要积极应用中医康复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康复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非药物疗法)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康复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康复特色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医院的级别和功能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为重点,与其他临床科室建立密切的团队工作模式,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作好准备。

中医医院康复科诊治疾病以脑病、骨骼肌肉系统疾、老年病为主,具备相应疾病与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诊治能力。二级医院应能对科室常见疾病的康复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康复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同时根据临床工作开展相关临床科研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采取适应技术开展以下康复诊疗活动:

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疾病的中西医诊断、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手功能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基础治疗:针对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临床问题,由康复医师实施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在康复医师的组织下,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康复工程等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括:针法、灸法、传统手法、传统功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第二十八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疗,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康复诊疗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重视传统功法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康复理论、技术方法、康复用具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区域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传统康复疗法、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康复预防和改善功能障碍的理念,介绍康复技术和家居环境改良方法,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人体骨骼肌肉系统模型,悬挂经络、穴位等相关知识的挂图等,设立康复预防常识宣传栏,开设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康复防治疾病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和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篇6:二级中医院康复中心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要求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提高综合医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是对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和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当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功能评定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传统康复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

第四条 二级以上(含二级,下同)综合医院应当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科室名称统一为康复医学科。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开展心理康复咨询工作。

第五条 综合医院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诊疗场所、专业人员、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工作制度,以保障康复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第六条 综合医院应当根据医院级别和功能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疾病、损伤的急性期临床康复为重点,与其他临床科室建立密切协作的团队工作模式,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转入专业康复机构或回归社区、家庭作好准备。

第七条 综合医院应当与专业康复机构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使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能得到适宜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八条 综合医院应当采取适宜技术开展以下康复诊疗活动:

一、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伤病诊断,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活动和参与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运动及步态分析、平衡测试、作业分析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心理测验、认知感知觉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

二、临床治疗:针对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临床问题,由康复医师实施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等。

三、康复治疗:在康复医师组织下,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康复工程等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括:

(一)物理治疗(含运动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

(二)作业治疗 ;

(三)言语吞咽治疗 ;

(四)认知治疗;

(五)传统康复治疗 ;

(六)康复工程;

(七)心理治疗。

第九条 综合医院应当鼓励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开展康复服务。

第十条 综合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南要求切实加强对康复医学科的管理,不断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满足患者康复医疗服务需求。

第十一条 综合医院应当认真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诊疗护理指南、常规,建立、健全康复医疗服务工作制度,制定康复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并认真有效地组织实施,持续改进康复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 综合医院应当保证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层次、结构合理,岗位责任分工明确,团队协作特征鲜明,服务流程科学、规范,病历书写符合要求,信息资料保存完整。

第十三条 综合医院应当科学制订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第十四条 综合医院应当重视和加强住院患者的医疗安全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预防并发症,防止发生二次残疾。

第十五条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就医环境应当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便利、舒适、整洁、温馨。门诊、病区及相关公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无障碍设计规定的相关标准,医务人员应当善于了解和体察患者心理,服务热情、礼貌、耐心、细致。

第十六条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诊疗活动应当达到以下 指标:

(一)康复治疗有效率≥90%;

(二)年技术差错率≤1%;

(三)病历和诊疗记录书写合格率≥90%;

(四)住院患者康复功能评定率>98%;

(五)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平均住院日不超过30天,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平均住院日不超过40天。

第十七条 综合医院应当保证各类康复设备维护良好,每3个月检查1次,并有相关记录,设备完好率>90%。

第十八条 综合医院应当提供统一、规范的康复医疗服务,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和康复医疗专业设备应当由康复医学科归口管理,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康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第十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置省级康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康复医学科设置和康复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质量控制。综合医院应当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康复医疗质控中心开展的检查和质控工作。

第二十条 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篇7: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切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

(1)上呼吸道疾病

1、急性(慢性)鼻窦炎;

2、急性(慢性)鼻炎;

3、感冒;

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慢性)气管炎;

2、支气管哮喘。(3)眼科疾病

1、急性结膜炎;

2、中心性视网膜炎;

3、近视眼;

4、白内障。(4)口腔科疾病

1、牙痛;

2、拔牙后疼痛;3,牙龈炎;

4、急、慢性喉炎。(5)胃肠系统疾病

1、食道、喷门失驰缓症;

2、呃逆;

3、胃下垂,4、急、慢性胃炎;

5、胃酸增多症;

6、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7、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

8、急、慢性结肠炎;

9、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

10、便秘;

11、腹泻;

12、肠麻痹。

(6)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1、头痛;

2、偏头痛;

3、三叉神经痛;

4、面神经麻痹;

5、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6、周围性神经疾患;

7、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8、美尼尔氏综合征;

9、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10、遗尿;

11、肋间神经痛;

12、颈臂综合征;

13、肩凝症;

14、网球肘;

15、坐骨神经痛;

16、腰痛;

17、关节炎。

针刺禁忌症: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储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文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使用。

一、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火针作为一种特殊针具,其制作的材料部同于一般的毫针,根据临床的需要分为粗、中粗、细3类。细火针为针体直径不超过0.5毫米的火针,适用于面部、四肢等皮肉浅薄的部位。中粗火针的直径为0.8毫米,适用范围较广泛,处面部穴位及肌肉浅薄的部位外,其他部位包括四肢、躯干、所有压痛点和病灶周围均可应用。粗火针,直径为1.1毫米或更粗,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痔漏、淋巴结核、痈疽、乳痈、腱鞘囊肿、皮肤病变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包括消毒、烧针、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确定好穴位或针刺部位以后,以75%的乙醇局部消毒,以点燃的酒精灯或止血钳夹持95%乙醇棉球为火源,左手将火源移近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的外层,根据针刺深度,确定针体烧红的长度。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并迅捷地将针拔出,这一过程不超过一秒。一般情况下不留针,特殊情况留针时,可配合行针手法。出针后需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火针的进针角度以直刺为多,对于疣、赘生物等可采用斜刺法。进针深度由针刺部位、疾病、体质等多因素决定。胸背部一般不超多3毫米,四肢可刺入超过10毫米。

(三)刺法

可分为经穴刺法、疼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等

1、经穴刺法:根据临床表现辩证选穴,在经穴上施以火针。本法主要使用于内科疾,针具以细火针、中粗火针为主。进针的深浅较毫针要相对浅一些。

2、疼点刺法(即点刺法):根据临床症状,辩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或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该点上施以点刺。本法适用于各种肌肉、关节、神经痛,针具以中粗火针为主。进针的深度较经穴刺法可以适当深一些。

3、密刺法:是一种使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刺法。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趋于密,每针相隔1厘米;病情轻趋于疏,每针相隔1.5厘米。主要适用于增生性、角化行皮肤疾病,如神经性皮炎等。针刺深浅要适度,一般以火针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又刚接触到正常组织的深度为宜。

4、围刺法:是围绕病灶周围行针刺的一种刺法。其进针点多选择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只要适用于皮肤科、外科疾患,以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间隔距离以1~1.5厘米为宜。针刺的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有时可直接刺络出血,以祛除瘀滞,可促进局部红肿消退。

5、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此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多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挛和痛症。一般每隔1.5厘米1针。针具最好选用细火针,刺激以较浅为宜。

亦可分为快针法和慢针法:

1、快针法:是进针后迅速出针的一种最常用的刺法,即进针后不停留迅速出针。

2、慢针法: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留针1~5分钟后出针。留针期间可行各种补泻手法。本法主要适用于淋巴结核、痈疽、囊肿等各种组织坏死和异常增生等疾病。

二、禁忌症:

1、精神过于紧张的患者,饥饿、劳累以及醉酒者。

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3、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4、孕妇。

5、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禁用或慎用。

三、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避开大血管、内脏以及重要的器官。

2、防止烧伤或火灾等意外事故。

3、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采取卧位。

4、须向病人交代一下内容:①针后针孔可能发红、发痒,或有高出皮肤的红点,属于正常反应。②针孔瘙痒时,勿搔抓。③当天不要洗澡,保护针孔。④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头针疗法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天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2)额旁1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天长1寸的线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3)额旁2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4)额旁3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5)顶中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之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

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9)顶旁2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等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10)颞前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额厌穴与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型失语、周围行面神经麻痹和口腔溃疡疾病。(11)颞后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12)枕上正中线

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眼病、足癣等(13)枕上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与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天长1.5寸的线。

主治:皮层行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14)枕下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2寸长的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适应证:

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瘫痪、肢体麻木、失语、皮层行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二弱智、震颤麻痹、假性延髓麻痹等。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型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操作方法:

1、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头穴线。取得患者合作后,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成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相应深度。

3、针刺手法:一般以拇指掌面和指面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者可做被动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

4、起针: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慢出针。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四、注意事项:

1、因为头部有头发,故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3、婴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枕治疗。

4、中风患者,如脑出血急性期,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时不宜采用头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患者,宜及早采用头针治疗。凡有高热、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

6、头穴标准线上除用毫针刺激外,尚可配合电针、艾灸、按压等法进行治疗。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

脉冲电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容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点的脉冲。常用的电针输出波型为疏密波、断续波和连续波。

1、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能克服单一波型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强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2、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工作1.5秒。断续波型,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亦叫可调波,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到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一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一般2—5次/秒,可用频率旋钮任意选择疏密波型。密波易抑制感觉神经核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德国;疏波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

(二)操作方法:

1、配穴处方:电针法的处方配穴与针刺法相同。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2、电针方法: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额针柄上,然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在5-20分钟,用于阵痛则一般在15-45分钟。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到达到预定时间后,先将输出电位器退至“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最后按一般起针方法将针取出。

(三)适应范围:

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的适应范围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痛症、痹症和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病可用于针刺麻醉。

(四)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精神紧张者,尤应注意电流不宜过大。

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或折针。

3、电针仪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A以内,防止触电。

4、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夹持针体。

5、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是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应禁止应用电针。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孕妇亦当慎用电针。

6、应用电针要注意“针刺耐受”现象的发生,所谓“针刺耐受”就是长期多次反复应用电针,使机体对电针刺激产生耐受,而使其疗效降低的现象。

7、电针仪器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查修理后再用。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如输出电流微弱,须更换新电池。

艾灸疗法

灸法时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臵或放臵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一)艾柱灸

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臵于施灸部位额点燃而治病的方法。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柱施灸。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柱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行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的间隔药物和材料很多,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空,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臵一薄姜片,上臵大艾柱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症候改善。

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厘米-0.5厘米的薄皮,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烧时,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二)艾条灸

艾条灸;即用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

艾条的制作方法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g,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型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g,则成为药艾条。

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

(1)悬起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用点燃的艾灸,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出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

2、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鸟雀啄食一样,一般施灸时间5分钟-10分钟。

3、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2)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棉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层,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常用的实按灸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三)温盒灸:是将温灸盒臵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20~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

二、禁忌症:

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疗法。

2、孕妇怀孕前3个月禁用艾灸。

3、孕妇的腰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注意事项:

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无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护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应立即停止施灸,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急救,可适量喝点温开水或葡萄糖。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完毕后,应该讲剩下的艾灸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艾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温针疗法

温针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一、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如患者感觉烫灼难忍,可在该穴区臵以硬纸片以减轻火力,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

二、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三、注意事项:

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方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臵于真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一栋肢体,以防灼伤。

四、禁忌症:

1、孕妇禁用温针法。

2、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3、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使用。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辩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辩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学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局部贴敷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远端选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辩证用药,多选气味俱厚臵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臵于胶布粘面正中,在对准腧穴进行粘贴。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每隔1-3天贴治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替换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每隔一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东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伏末,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二、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二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三、注意事项: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 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合后再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时推拿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以及如何适当地运用手法,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渗透、均匀、柔和。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等六类手法,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

1、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成摆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滚法和揉法等,本法适用范围广,具有舒筋活血、缓解肌肉、祛瘀消积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等作用。

2、摩擦类手法: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本法具有理气和中、温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

3、振动类手法:以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振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本法一般作为结束类手法具有调节气血,舒筋理气、祛瘀消积等作用。

4、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成挤压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点、捏、拿、捻和踩跷等法。按、点、捏、拿捻等法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等的作用。踩跷法临床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本法刺激量较大,应用时必须谨慎,对体质虚弱者或脊椎骨质病变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5、叩击类手法: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桑枝棒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拍、击、弹等法。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

6、关节活动类手法:对关节作被动型活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本法手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背法适用于腰部扭闪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手法用于关节错位或肢体、关节功能障碍灯病症。

禁忌症:

1、诊断不明的急性脊髓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在未排除脊椎骨折时切忌推拿。出现脑脊髓症状时须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也是推拿禁忌症。

2、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推拿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肿瘤扩散转移或炎症发展扩散。因此也属于推拿禁忌症。

3、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或身体过于虚弱者,由于不承受强刺激,因此一般不宜接受推拿治疗。应该采取措施,及时抢救。

4、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腹膜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禁忌推拿治疗。应考虑手术剖腹探查。

5、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推拿可能引起局部皮下出血,故不宜推拿治疗。

6、避免在有皮肤损伤的部位施手法。

7、妊娠3个月以上的妇女的腹部、臀部、腰骶部,为了防止流产,不宜在这些部位施手法。

8、精神病患者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推拿治疗。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针刀,针体直径仅有1毫米,前端的刀刃只有0.8毫米宽。应用这种针刀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之为针刀疗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1、定位:由轻到重触诊病变部位,确定痛点的部位及层次,用龙胆紫标记。

2、消毒:用碘伏和75%酒精作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孔布。

3、麻醉:以皮肤标记的痛点为中心,0.25%利多卡因2毫升局部逐层侵润麻醉。

4、进针:术者待无菌橡皮手套,左手拇指指端垂直按压进针点,右手持针点刺进皮肤,穿过皮肤时针下有空虚感,时进入脂肪层的感觉,再缓慢刺入。出现第二个抵抗感时,针尖到达筋膜表面,再用力电刺即突破筋膜进入肌肉。

5、松解:根据治疗需要,用针刀在不同的解剖层次进行点刺、切割、剥离。如在筋膜层减张可用针刀在筋膜表面散在点刺3-5针。做条索状粘连松解可沿纵轴方向连续进行线性切割。

6、出针:完成治疗操作后,拔出针刀的同时,用无菌辅料覆盖针孔,术者拇指指端垂直按压1-2分钟,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封闭针孔48小时。

二、适应症:

1、躯干四肢的软组织损伤。

2、骨质增生症。

3、滑囊炎。

4、某些骨纤维管神经卡压综合征。

5、骨化性肌炎初期和某些疤痕包块。

6、改善某些病理性损伤后的后遗症。

7、改善外伤和手术后的关节功能障碍。

8、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椎管狭窄所所致的疼痛、麻痹。甚至不全瘫痪。

9、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骨软骨炎。

10、严重的肢体畸形。

三、禁忌症:

1、全身性禁忌症

(1)现正患发热疾病的病人。(2)一切内科病的发作期。

(3)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出、凝血时不正常者。

(4)身体疲劳、未进食、失眠不佳或体质衰弱者,应待好转后再做针刀术。

(5)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未控制症状者应缓期进行,对经期妇女、或月经过多、过长的妇女应在症状好转后再做针刀术。

(6)对于骨质疏松病人、甲亢病人、年老体弱病人,要慎重从事。

2、局部禁忌症:

(1)施术部位皮肤有炎症、感染灶、毛囊炎、瘘道等。(2)施术部位深处有炎症、脓肿、表现红肿热痛者。(3)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无法避开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后先用蒸水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

一、基本技术:

(一)淋洗法

将药物放在砂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后,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这种淋洗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在淋洗时,并可轻轻捺按伤口四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拭蘸伤口脓液,使脓液及坏死组织淋洗干净。淋洗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

(二)熏洗法

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小小木凳上,用单布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部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浸于药汤内淋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

2、局部熏洗法(1)手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中,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于前臂浸于药汤之中进行洗浴。

(2)足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臵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小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汤药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汤药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汤药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3)坐浴法

把煎好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汤药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3、热罨法

热罨法类似现代的热湿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用,治疗应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纱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热罨。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或软布蘸药汤,稍微拧一下(不要太干),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3)将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扎进袋口,放入搪瓷盆内加水煎药,乘热熏洗,并取出药袋,带汤乘热在患处进行湿热敷,这样汤洗与热罨连续交替使用。

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但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适应症:

1、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外科疾病。

2、血拴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周围血管疾病。

3、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疾病。

4、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手足癣、发癣、股癣等皮肤科疾病及某些内脏疾患如失眠、高血压等。

三、禁忌症: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均忌用全身熏洗。

2、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用熏洗。

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干性坏疽者,禁止用中高温(超过38度)熏洗。

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

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

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洗。

四、注意事项:

1、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待汗解和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病症。

2、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冷,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这样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药汤不要过夜,以免发生霉变质,影响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

4、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

5、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6、加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7、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3天。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时用特质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刮痧器具的选择

根据病症和刮痧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刮痧板和刮痧介质。

1、刮痧板的选择

(1)椭圆形刮痧板: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宜用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刮痧。

(2)方形刮痧板: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型,呈方形,宜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刮痧。

(3)缺口形刮痧板:边缘设臵有缺口,以扩大特殊部位的接触面积,减轻疼痛,宜用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刮痧。

(4)三角形刮痧板:呈三角形,棱角处便于点穴,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刮痧。

(5)梳性刮痧板:呈梳子状,便于接触头皮,保护头发,宜用于头部刮痧。

2、刮痧介质的选择

(1)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帮助透痧,以及润滑护肤增效等作用,宜用于大人。

(2)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宜于儿童刮痧。

(二)握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臵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肢固定。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三)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四)刮痧的方向

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采用梳头发,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

(五)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2、每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

(六)刮痧的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1、刮痧时用力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板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宜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二、禁忌症: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瘦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痛、皮肤溃烂或急性外伤创伤部位。

4、精神分裂症、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5、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7、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

三、适应症:

1、内科病症: 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等病症。

2、外科病症: 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痔疮等病症。

3、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病症。

4、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5、妇科病症: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6、其他各科病症: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失眠、多梦、癫痫、精神分裂症、肢体震颤、麻痹等病症。

7、保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时选取适当的刮痧部位,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主,刮痧部位应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用75%乙醇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然后去适量刮痧介质,臵于清洁后的刮拭部位,以刮痧板涂抹均匀。刮痧后应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经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2、刮痧时应该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

3、刮痧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痧后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后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进行特殊处理。

4、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到等晕刮现象时,应立即停止 刮痧,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平卧位,引用一杯温开水,并注意保暖,或用刮痧板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

5、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冷水澡。

6、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7、凡肌肉丰厚处宜用刮痧板的横面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篇8:二级中医院康复中心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要求

一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实现二级党校的管理规范化

为实现二级党校的培训目标, 高效务实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展二级党校培训的实践中我们认为:第一, 必须建立起完备的组织机构;第二, 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第三, 要及时更新教师的理论知识,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首先, 分党委要在学院内建立完备的二级党校组织机构。成立完备的组织机构, 能够保障组织活动认真有效的开展, 并且对二级党校的教学开展进行有效的监督, 进而充分发挥二级党校的培养功能。二级党校的培训要制定相关的培训管理机制。二级党校要按照学校要求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学员选拔标准, 确定合理的培训规模, 使得二级党校的培训工作规范合理地有序开展起来。

第二, 师资队伍是保证党校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重点。要有效且有益地开展二级党校工作, 则必须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及教学人员, 同时必须辅以其他兼职教学人员。需知, 各院系专业不同, 教师对于党的理论教育的掌握程度也是有所差别的。二级党校培训教师主要由院系内部党员教师构成, 因此, 在选拨教师时, 我们就必须多方考察, 尽量选拔有较高理论水平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党务干部或离退休老同志来担任, 从而保证党校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 定期组织党校教师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保证党校教师理论知识的先进性。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不能固守陈规, 必须不断更新自己所掌握的各方面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党校的理论知识培训同样不例外,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了解掌握时代发展和时局变革, 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好二级党校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理论素质培养任务。

二二级党校的课程要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思想教育方式定期开课

实践中, 我们注意到目前为止二级党校作为上级党校的基层培养单位, 大多更重视积极分子入党之前的教育, 而忽视入党后党员的继续教育, 所以部分学生入党后反而出现迷茫情绪。因此二级党校不能只注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而忽视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工作, 必须利用二级党校的自身优势, 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大学生入学之初即开展党员教育的引导工作, 一方面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 另一方面又可以教育学生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后更要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同时在团的工作中二级党校也可以发挥有效作用, 培养学生干部, 使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并形成良好风气, 使二级党校的培训实践具有系统性、连贯性。

首先, 重视二级党校的引导作用要从新生入学教育的党性培养开始。新生入学之初, 对于入党具有较高的热情, 却普遍不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基层二级党校应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 及时向新生普及党的基本知识, 保护学生的入党热情,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 为培养优秀的学生党员打好基础。此外, 新生入学后, 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刚刚脱离父母的管束, 很多学生在兴奋的同时, 容易纵容自身散漫随意的生活习惯。二级党校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 加强对学生自身行为习惯的要求, 同时树立良好的学生党员形象, 以学生影响学生的方式加强学风建设。

第二, 基层二级党校应较早地通过团学工作掌握的学生动态, 提早开展党校培训。在学生提交入党申请后, 及时教育端正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可以说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 学生的入党动机也是多种多样,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二级党校应针对团学干部开展教育活动, 进而提高组织凝聚力。通过对团学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向更广大的学生传达党的宗旨、党的执政理念等, 加强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入党热情。党校的培训可以让团学干部更好地开展工作, 增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通过团学干部即学生之间的宣传可以更好地带动党组织的工作开展, 提高党委、团委的工作效率, 为培养党的后备力量做好准备。

第三, 二级党校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同样重要。学生即使在入党后, 其思想及行为方式也并未完全成熟, 仍需要继续引导他们在思想上真正入党。很多学生在入党前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 做事有干劲, 学习有动力, 但是在入党后, 反而迷茫了, 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 二级党校需对学生党员进行进一步引导, 定期开展学习、竞赛、实践等活动, 提高学生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在学习和做事的同时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 我们可以通过党校培训及身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品格加以规范和引导, 将道德感、荣辱感真正融入学生党员的思想及行为中。

三二级党校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要与时俱进

党校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理论教育, 普及党的基本知识, 但理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务必要立足现实, 与国情、党情、社会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围绕面临的国际问题、国内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深入剖析, 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所处时局, 正确认识社会问题。

第一, 二级党校的教育内容要尽量将传统方式与当代精神相结合。一方面, 不能忘记国史、党史的教育, 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懂得珍惜;另一方面要借鉴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将传统枯燥的教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 力争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开设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课程内容的新颖性, 要吸引学生听课, 而不是强迫学生听课, 更不能让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逆反情绪, 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二, 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这里所说的实践, 并非仅仅是检验理论的实践, 而是增强党员责任感的实践。当代大学生生长于和平年代, 且物质资源相对丰富。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他们没有经历过奋斗的过程, 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一切似乎都理所当然, 而忽视了成果取得需要的付出, 他们意识中更多的是对他人的要求。因此要想更好地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 就需要为他们提供能够吃苦需要奋斗的环境, 进而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爱国、爱党热情。

第三, 创新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载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党校的教育虽然仍以课堂教学为主, 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需辅以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性。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 我们可以占领网络这一有效阵地, 通过网页内容的更新或飞信传输的及时与便利向广大同学普及党的知识;此外, 我们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既能够取得普及党建知识的作用, 同时还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二级党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开展的二级党校培训工作中, 我们发现一些比较具有共性的问题:

如我们的党校注意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够。很多教育者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 简单地采用统一的教育方式, 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者的单向活动,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从而影响了教育作用的发挥。

另外, 教育内容存在滞后的现象, 无法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难以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教育者往往重视政治理论和观点的灌输, 忽视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情况。且党课形式过于单一, 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实际, 无法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导致党课的教育内容浮于形式, 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此外, 二级党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在硬件资源上, 所有的正规教室首先要安排专业课的学习, 因此二级党校一般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 只能在公共教学场所完成理论课, 这就局限了党课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缺乏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张久献.高校二级党校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 2011 (3) .

[2]陈丽琼.二级党校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今日科院, 2009 (4) .

[3]于周晓.高等学校中二级党校和三级培养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 2009 (10) .

上一篇:作文致我逝去的初三年级700字作文下一篇:湘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大眼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