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超详细笔记

2024-08-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超详细笔记(共6篇)

篇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超详细笔记

阿Q正传》作者:鲁迅

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②自轻自贱。③欺凌弱者。④健忘。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4、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

两方面分析评价:

一、肯定阿Q要革命。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

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

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Q的典型意义。

① 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

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10、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参照4),概述而言,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11、《阿Q正传》的现实主义特色。

主要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

一、典型环境。小说中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二、典型性格。阿Q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塑造方法。

12、简析《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最主要的是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有真意,少粉饰,勿卖弄,用简洁笔墨勾勒形象。《伤逝》作者:鲁迅

1、《伤逝》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有社会根源和思想方面原因。

①封建性旧社会的压迫是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伤逝》以子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旧社会,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这是作品一方面的思想意义。

②悲剧主人公接受和信奉个性解放思想是形成悲剧思想方面原因。在封建性的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不可能仅靠着个性解放得到解决。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作品另一方面的思想意义,也是作品深刻而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特色。

2、分析子君形象。

这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且是为了得到上头的赏识而往上爬。这就更卑劣;但这也正是小市民的思想性格的根本特征,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家》作者:巴金

1、《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2、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①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②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

③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分析高觉新形象。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4、分析高觉慧形象。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5、《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种冷静客观地现实主义描写不同,具有巴金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二:一是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则是人物的心灵倾诉,通过心理描写抒情。

二、充满感情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人物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以女性居多,因而细腻而饱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处境而各具特色。《子夜》作者:茅盾

1、“子夜”的含义。

“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驳斥了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③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

3、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

吴荪甫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以上是主要特征的分析,还应参考5,人物描写特点的分析)。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象有普遍意义,它讽刺了“领导迷”、“开会迷”和官僚,只要有这些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有它现实的艺术生命。

2、分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手法。

《华威先生》是篇讽刺小说,主要的讽刺手法是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注意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作者还选择了一些对比强烈、自相矛盾的细节,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以取得强烈的讽刺效果。《山峡中》作者:艾芜

1、小黑牛的悲剧根源。

小黑牛的悲剧根源是黑暗的旧社会。是畸形的社会产生了这畸形的一伙,出现了小黑牛的悲剧。

2、《山峡中》的思想。

①小说通过小黑牛的悲剧,揭露了残忍的旧社会,这是小说思想深刻之处。

②“我”对待生活的理性态度和追求光明、探求新路的坚定精神,使得作品在沉重的氛围中透出一丝亮色。这是小说思想的第二点。

3、简析野猫子形象。

野猫子是偷盗集团首领魏老头子的独生女儿。她十七、八岁,像野猫子的外号一样:活泼、精灵、凶狠,充满活力和野性。魏老头子的人生哲学“要活下去,怕是不行的”,成为她的生活信条。她要做生活的强者,视残酷为强者的表现。但她又是那么真率,带一点稚气和调皮。她毫无世故和城府,喜则喜,怒则怒,性格开朗,感情炽烈。象这种类似吉卜赛女郎“卡门”式的性格,在中国现代小说是不多见的。

4、《山峡中》的景物描写特点及其作用。

景物描写对小黑牛的悲剧起了渲染烘托作用。云南西部的山峡中,江边江神庙是偷盗集团的“自由之家”。夜里,江水怒吼,群山阴森,巨蟒似的铁索桥……这样的景物、环境更突出了这是一群被世界抛却的人,使作品笼罩着特点恐怖神秘的气氛。野老鸦几次叹说今晚的大江吼得这么大,像要吃人,把恐怖神秘的气氛渲染的更足,以次来衬托小黑牛的悲剧。这是对悲剧正面渲染烘托。小黑牛被杀的第二天清晨,朝阳映红峰尖,白雾环绕山腰,树丛苍翠,江水欢笑……“谁能猜到这样美好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夜来那么可怕的事情呢?”这里景物描写是反衬,以自然美反衬社会的丑,启发人深思。

5、“我”的形象极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形象“我”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也是一个被生活抛出正常轨道的流浪者。“我”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同情这些被社会抛弃铤而走险的人,但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和对自己人的残忍是否定的。“我”要去寻“地球上还有另外的光明”,表现出追求光明,探求新路的精神。

“我”在小说中还有另外的作用。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评判者和感情抒发者。正是“我”的作用,使《山峡中》具有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的表现特点。

6、《山峡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小说具有浪漫、神秘的传奇色彩;人物的坚强的生活意志,坚毅的性格,冒险的生涯;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自然风光的出色描写;野猫子的歌声所体现的凄婉怅惘情绪悠悠回荡增添了诗情氛围,融叙事、议论与抒情于一炉的表现方式。《断魂枪》作者:老舍

1、《断魂枪》故事的时代背景。

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已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思想文化,猛烈冲击着古老中国的政治经济传统文明,“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时代特点之一是:“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

2、分析沙子龙的形象及其意义。

形象沙子龙过去开镖局,是武艺高强的拳师。他是处于醒了又未必真正觉醒的复杂心态中。他对时代变化表现了一种消极没落的心态,他并不积极跟随时代前进,内心深处对过去无限依恋、欣赏而又无可奈何。说明沙子龙是一个过去时代的人物,并未真正觉醒。沙子龙的复杂心态有其代表性,这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社会巨变之际有其代表性。这是沙子龙形象的典型意义。

3、《断魂枪》的人物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一是白描,二是对比烘托。

4、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及其对沙子龙的对比烘托作用。

主要指通过对王三胜、孙老者的描写,凸现、衬托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心理。

①王三胜好吹嘘,性格不太好。孙老者干巴直率,虽年纪很大而仍有积极上进之心。他们两人对时代变化的淡漠对照凸现了沙子龙对时代变化的灵魂震撼之深;②他们的争强好胜对照烘托了沙子龙的消极保守,自甘没落;③他们的外露性格和沙子龙的深藏不露的性格也构成对比。

小说在(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身上着力描写,而对主要人物沙子龙所用笔墨却并不多。孙老者武艺高强,但沙子龙的断魂枪会胜过孙老者。这是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

1、《小二黑结婚》的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是抗战时期的解放区。因为是八路军来后新开辟的根据地,又地处山区,封建迷信思想还很浓重。但究竟是解放区,青年们已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斗争性。

2、《小二黑结婚》的思想内容。

作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这是现代文学的老主题。但这一(老)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在解放区发生的,老主题就有了新的主题意义。作品写出了这一主题在解放区新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深刻含义。

一、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锄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清算封建婚姻制度和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斗争最后以区长根据婚姻法为小二黑、小芹的婚姻做主,肯定了他们婚姻的合法性;否定和接触了他们的包办婚姻。这一完整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作品有了歌颂人民政权、歌颂解放区新社会的意义。

3、分析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二诸葛是老农民;三仙姑是四十五岁的农村妇女。

相同点:两人都有封建思想,在儿女婚姻问题上,都反对对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要以父母之命给他们包办婚姻。

不同点:①二诸葛是真迷信。三仙姑是假迷信。二诸葛封建愚昧,但性格厚道,软弱胆小。三仙姑却是自私心很重的变态私欲。她原本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②小说对他们两人进行了讽刺。但有所区别。对二诸葛的讽刺态度较温和,他主要是迂于迷信,心不坏。对三仙姑的讽刺就尖刻的多了。但她还有羞耻之心,说明讽刺还有余地。两位“神仙”最后有了转变。说明封建迷信思想在解放区群众中逐渐失去市场,社会风气在发生变化。

4、小二黑和小芹的主要性格特征。

小二黑和小芹是完全不同于二诸葛、三仙姑的解放区的新一代农民。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他们的第一个特点是敢于斗争。对包办婚姻,敢于斗。

第二个特点是充满自信。自信更主要在于他们相信人民政府会执行法令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

5、《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首先是思想内容的问题。《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民情风习等等,都具有民族的地方(具有山西太行山区色彩)特色。

特点:

一、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二、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三、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小二黑结婚》以其新的思想内容和民族化大众化特色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赏。成为赵树理的成名作。《荷花淀》作者:孙犁

1、简析《荷花淀》的思想。

《荷花淀》创作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通过对抗战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斗争的生活的描写,着重是白洋淀妇女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战斗队伍细致描写,表现和赞颂了根据地居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其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

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也是一曲对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颂歌。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不渲染战争的残酷,以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写战争生活,这是《荷花淀》的重要思想特色。

2、分析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水生嫂等妇女是《荷花淀》重点描写也是艺术上最成功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主要是她们形象的成功塑造而得到充分表达的。

水生嫂等妇女最主要的特点是爱祖国爱丈夫,识大体顾大局,把两种爱溶为一体。

在性格上则是刚毅坚韧、开朗乐观,而又刚中有柔,极富人情味。

孙犁的《荷花淀》以及其他小说,多以农村妇女为主人公,表现他们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美好心灵和巨大贡献,这是孙犁为现代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3、分析《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荷花淀》的艺术特色是:诗情画意;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中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① 诗情画意。来自于对生活中美的深入开掘,用丰富的笔触和形象化的手法艺术地再现,构成情境交融、富有诗意的生动画面。

② 心理描写。其特点是通过动作、对话、细节简洁含蓄的表现,而不是细腻的心理分析。

充满了爱的愉悦和甜蜜。第三层次(四、五节)风云突变,情势陡转。年轻人的爱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爱的甜蜜转为无奈和悲伤,委婉表达了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怨中见执著。

3、简谈诗作的自由体形式和语言特点。

《我是一条小河》是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的爱情诗。她的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一定形式的约束。

语言特点注意遣词用字,喜用迭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迭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反复,表现得韵味悠长。

《死水》作者:闻一多

1、《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象征手法。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他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短诗《死水》创作于1926年4月诗人从美国回国之后。

《死水》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又以“青蛙”的“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正如鲁迅先生讥讽复古主义者的“国粹”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一样。

爱国主义思想强化了这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结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丑恶现状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批判的绝望的悲愤之情,是一个爱国者心中深沉的爱火。

2、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③建筑的美,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3、《死水》对新格律诗理论的“三美”体现。

音乐美——《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构成,其间又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组成。韵脚也精心安排,基本上是二、四压韵(隔行压韵),以双音节来结尾,因此读来音调和谐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绘画美——《死水》的词汇绚丽、多彩而又富有表现力。

建筑美——《死水》每节四行,每行九字,视觉上给人以匀称均齐,整齐划一的感觉。

《发现》作者:闻一多

1、《发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时的心情略同于《死水》,都表现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落痛苦的心情。《发现》是闻一多1925年回国之后的诗作。当他满怀“抗彼美人”,奋发图强的激情,回到他日夜思念的祖国时,看到的却是满目创痍、遍体鳞伤、生民涂炭的惨象,诗人炽烈的爱国之心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于是他追问青天和大地,上下求索。爱国主义的深情在悲愤难抑的痛苦发现中燃成烈焰。

2、简析《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及精巧构思。

《发现》的诗题有双重含义——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发现”。

对客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满怀报国宏愿与热情踏上祖国的大地时,“发现”的却不是如花的祖国的现实,而是一场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这个发现使他失望痛苦。

对主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上天入地,寻找祖国变成“噩梦”的缘由,“总问不出消息来”,终于在痛哭中“呕出一颗心来”时,才“发现”心爱的祖国原来“在我心里”。《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点明了诗作的爱国主义思想题旨,使读者见到一颗蹦跳在诗人胸膛的火红的赤子之心。

“发现”的双重含义也表现了诗作的构思的精巧。全篇以痛苦的“发现”起笔,以惊讶的“发现”作结,首尾呼应。自始至终,紧扣“发现”题旨。两种“发现”意义的重合,深化了主题,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3、《发现》的比喻和征询艺术手法。

《发现》采用比喻和征询的艺术手法。

比喻手法将祖国的黑暗现实比作恐怖的“噩梦”,并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把诗人回国后极度失望痛苦的感受具象化。诗人不能接受“噩梦”般的现实。

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寻根究底,于是他以征询手法追问青天、大地和八面来风,以抒发内心的痛苦。

4、《发现》与《死水》艺术手法的比较。

《死水》和《发现》相同点都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代表作,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燃烧着爱国主义的激越之情,皆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再别康桥》章法整齐,诗行齐整,形式多变,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悄柔美,意想明丽流转,富有音乐与动态美。除此之外,诗作采用的生动的口语,新颖的比喻,古诗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法,丰富了新格律诗的内蕴

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

一、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意义。

诗人已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追忆,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

二、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及其意义。

形象大堰河是一个贫苦的农妇。诗人赞美了她勤劳善良的崇高品质和灵魂。映现出她坚毅顽强的生活意志和纯朴善良的个性特征。大堰河的形象是千千万万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也是养育人类的母亲。

意义诗人通过大堰河和他一家的悲惨命运,深切感受到广大农民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他赞美劳动人民的品质,愤怒的诅咒旧世界的同时,勇敢的宣告和自己的阶级决裂,唱出了一曲叛逆之歌,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三、简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对比、排比、反复等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艾青提倡自由诗,主张要有散文美,但反对散文化。

对比:比如大堰河一生和凄凉死后的对比;她的希望和残酷现实的对比;农民贫困和地主奢侈的对比等。在对比中表达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叛逆思想和反抗精神。

反复(复沓)和排比:这两种手法的结合,创造出诗作独特的章法。既形成回环的美感,又呈现出在变化中求统一,参差中求和谐的辨证艺术效果,读来一唱三叹,富有音乐性。

四、简析诗作借助联想进行铺排、构成意象的艺术手法。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的感觉,产生众多的意象和丰富的联想。在本诗中借助联想,进行铺叙,形成生动的画面,构成丰富的意象,已成特点。在铺陈的排比句中,诗人采用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构成鲜明生动的图画,创造了诗的意境。

《手推车》作者:艾青

1、分析手推车的意象和本诗的思想。

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他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

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

2、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

全篇分两部分:

一、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二、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

《航》作者:辛笛

1、《航》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写于1934年8月访友途中。

诗人面对暮天大海,涌起对人生遭遇的思考与感喟。诗人感悟到,人生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生命航程茫茫不可测,大海茫茫不可测,在悲哀无奈中透出豁达洒脱。形象的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这样一种哲理感悟的人生态度。

2、《航》的情感方呈现方式特点。

诗作注重呈现主题的心理现实(访友忧思),又格外注重捕捉、再现真实感觉印象(落日帆影)片段,使二者互相渗化,形成一个既真切又朦胧有如月晕的意识境界。

《航》是一种现代派诗。辛笛所属的九叶派追求“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强调主观感受深入客观现实,把感觉、思想、情感寄托于从视觉与听觉上能具体感受到的意象。《航》从表现上来说,则是把对生命的一种抽象而难以言述的感知,转化为一个水天茫茫的可视可感的广阔审美空间,体现了“思想知觉化”的创作特色。

《断章》作者:卞之琳

1、《断章》所表达的哲理观念和人生体验。

《断章》表达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的哲理观念,一种对于宇宙万汇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关系的哲理

上半篇主要写海景,有空灵妙景,有海空夜色,有月、星、灯光交相辉映的璀璨世界。下半篇主要写慰冰湖:写岸上树叶在湖里的倒影,写柔和不胜桨的湖水,写落日映照下的湖色,处处和海景形成鲜明对照。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真切爱心。

流贯于景物描写中的是作者离别家乡、亲人的离愁别恨和怀念亲人的沉重感情。在作品下半篇中,作者把母爱和对大自然的爱融合。通篇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姐姐对小孩子的亲切交谈。流露的是对童真的赞美。

2、《寄小读者(通讯七)》的抒情特色。

作品的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融情入景,情景相生。

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充满人间情怀。在作者笔下,大自然具有人的灵性。景因情之融入而更美,而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融情入景,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使作品具有抒情诗的韵味和风景画的情致;而笔调的轻倩灵巧,语言的清隽流丽,既有白话通俗流畅的特点,又有古典文言精练雅致的长处,形成了冰心散文与众不同的特点。

《秋夜》作者:鲁迅

1、枣树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蕴。

《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意蕴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枣树“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既反映了鲁迅对斗争黑暗前景的曲折复杂长期性的清醒认识,也流露出他在当时尚未看清革命前途、尚未找到新的战友时的苦闷和孤独感。

2、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意蕴。

天空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繁霜洒在我的圆里的野花草上”使得人间草木凋零,只剩下极细小的粉红花还开着。此外,它“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它“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在本篇中,由上面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人间是不友好的,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天空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弱,这一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这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蕴。就特定时代背景而言,说天空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势力的象征,也是可以的。

小粉红花的特征一是小,二是在夜霜侵袭下瑟缩发抖,三是在做着春天的梦,梦见瘦小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蜂蝶纷飞的春会到来。小粉红花是被社会黑暗势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处境悲惨,她希求同情,她对未来抱有希望,现出微笑,作者在这一形象上寄寓了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小青虫的主要特征是顽强地追逐光,由室外而室内而玻璃罩而撞进去遇到火。它也很小,遍身苍翠的可爱、可怜。它是热忱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幼小者(青年人)的象征,作者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着这些苍翠精微的英雄们”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意。

3、《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秋夜》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

其特点是:第一抓住景物特征。这是象征意蕴得以实现的基础。

第二,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现实生活的象征意味,自然景物成为人间社会性格、精神的象征体。

第三,这种拟人化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寄寓着作者的爱憎,有不少地方还掺进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幻觉印象。

一幅枣树和夜空的对峙图,就是既写实,又融进作者主观情思与幻觉的象征写意图。《春末闲谈》作者:鲁迅

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

《春末闲谈》是一篇杂文,发表于1925年。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

“不宁静”心情又复而出现。

第七段起,由蛙声的联想引发历史的联想。

结构特点宁静而又不宁静,从空间顺序中表现内在的思绪,情景交融,正是本文行文线索和段落安排的特点,并使文章结构缜密细致。《一种云》作者:瞿秋白

1、简析《一种云》的主题思想。

《一种云》是一篇杂文,写于1931年。

它的主题思想是,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扬战斗风格,揭露了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及其根源,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揭示出惟有以人民的革命暴力才能改造中国的真理。

2、简析《一种云》以象征手法表现主题思想的特点。

《一种云》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一连串的象征,加以有机的组织安排,简洁生动地表现了主题思想。全文似乎都是描写自然景象,但几乎所有的景象,各各是某一种社会力量的象征。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幅漫漫长夜图,就是黑暗旧中国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写照。第二部分以象征手法,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结尾“要使小小的雷电变成惊天动地的霹雳”,以拨开“满天的愁云惨雾”,这“只有自己做了雷公公电闪娘娘才办得到”;呼唤人民起来,以革命的暴力推倒三座大山,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的主题思想,得到简洁生动的表现。

《雨前》作者:何其芳

1、简析本文对北方雨前自然气候和各种景物的描写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何其芳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于1936年出版了第一个散文集《画梦录》,《雨前》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

作者对色彩、形象的集中表现,使我们获得了强烈的感受:一些天地间躁动的动物,还有北方干裂的土地、飞扬的尘土、憔悴的柳条,经组合、渲染,构成一种干枯、灰暗、烦躁的浓郁氛围,那便是北方特有的雨前情景。

雨前的自然气候,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气氛的形象比拟,并且这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社会的阴暗沉闷是作者心头阴影的根源。身处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尤如那需要滋养的北方大地。作品寄情于景,委婉曲折地抒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没有找到出路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情绪。

2、简析本文对故乡春雨怀想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文中第三、第六自然段描绘的景色与前面论及的那种灰白色调、哀怨情绪迥然相异,这里有对故乡雷声、雨声的怀想;青山绿水,温馨、恬美、充满生命欢欣的情状,与其说是对故乡的怀恋,不如说是作者向往的理想之梦,他对故乡的缅怀中,唤起了、也包含着对希望的憧憬,可以说是一种记忆的真实与幻想的抒合。

看出作者的意识流动:因为对现状的不满,产生对希望的渴求,反过来,正因为有了对理想的追求,才会对昏暗的现实更加反感。

3、简析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整篇文章除了最后有一句议论外,前面七个自然段落都通过描绘形象来表现作者自己的感情与思绪。注重形象描写,正是作者散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雨前,天空、地面、河沟,还有鸭子、鹰隼共同组合成为灰白的主色调画面,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雨前》是篇散文,可是一系列的意象使整篇文章如诗又如画。它是一篇美文,写景状物,准确洗练,精细传神,尤其是对故乡的怀想,既有深刻的意蕴,又有清新隽永的韵味。

《鹰之歌》作者:丽尼

1、简析本文的主题。

《鹰之歌》是丽尼写于1934年12月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鹰的赞颂,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作为全文中心的那个忧愁故事,作者并不重在对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含蓄的手法,抒写了“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以及由女友而忘却忧伤,感觉兴奋。对女友,也不交代她的身世事迹,而着重写了她对鹰的赞美。“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暗里飞”,女友对鹰的特征的概括、评价,也正是女友性格、精神的赞词。

《鹰之歌》是旧世界的叛逆者的赞歌,是对于敢于向黑暗进击的革命者的赞歌,是在黑暗的逆境中也仍然展翅奋飞的顽强的革命战斗精神。

2、分析鹰的形象。

作者重点描写盘旋于南方高空的鹰形象,它是整个南方黄昏中最突出、也是最令作者震撼的一个意象,5

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希冀为儿孙谋求幸福,实质却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心灵,葬送了年轻可爱生命的道路。又一条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决裂,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2、简析《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第一种灯光:是出现在旧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此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这灯光代表了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他在文中讲述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了姐弟之情,又使它来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我心中的灯”,这灯光是在作者走向广大世界的前进路上展现的,它象征着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作用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使丰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文章中,以“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最后则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3、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4、简析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一方面按时间顺序的推移来叙事,描写他回故居又再度离去。另一方面又运用了由景及情、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抒发怀念之情。而姐姐的早逝,又与“长宜子孙”这一家族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于是引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这种思考便以议论说理的方式出现。全文的叙事、抒情、说理议论紧紧交织在一起。[戏剧]

《压迫》作者:丁西林

1、《压迫》的主要情节。

20年代中期的北京,一位房东老太因封建思想作怪,怕女儿自由恋爱,坚决不肯将房子租给单身的男客。而男客是个耿直的读书人,遇到不平的事,越发执著,非租房不可。此时,来了个女客前来租房。她们是受过“五四”思潮洗礼的新女性,热情爽直,大胆泼辣,得知情由,极为同情和愤慨,便主动提出愿和男客假扮夫妻,以战胜顽固蛮横的女房东,结果二人皆租到了房子。

2、简述《压迫》的矛盾冲突及主题。

《压迫》的矛盾冲突中心是租房问题。女房东因封建思想,怕女儿自由恋爱,坚决不肯租房给单身男客,因而母女俩已在租房问题上产生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发了房东太太与男客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房东女儿已收受了男客的租房定金,并且男客坚决要租房。

作品通过租与不租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的愤懑与嘲弄,同时也赞美了无产无势者的机智勇敢、相互同情、联合斗争的精神。作品借女客之口点名主题:“无产阶级的人,受了有产阶级的压迫,应当联合起来抵抗他们。”弦外之音,启发人们对社会上一切的压迫欺侮等不合理现象,都应“联合起来抵抗他们”。剧作十分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

3、《压迫》人物的喜剧性格。

女房东顽固、专横、近似怪癖。令人又可气又可笑。男客也是个古怪的人,他耿直、执著、善于雄辩。女客性格的喜剧因素是爽直热心,大胆机敏。她出人意外的说出“让我来做你的太太,好不好?”的话来。奇思妙想,出语惊人,连男客也被吓得惊叫:“什么?”她和男客的联合,爆发出了喜剧效果。

《压迫》次要人物也都富有喜剧色彩。房东家的老妈心地善良,但又自作聪明。只有几句台词的巡警办事认真,但又生性愚钝。所以常引发出喜剧效果。

4、《压迫》的喜剧构思。

《压迫》喜剧构思最大特点是布局精巧。作品的人物不多,情节单纯,但布局精巧,起伏变化,平中出奇。

平中出奇的精巧布局,使剧本富有极强的戏剧性。这里的难度在于使其自然又合理。尤其是剧中男客和女客一段戏,是全局剧情发生逆转的关键。他们从陌路相逢,到自愿假扮夫妻,其间跨度大、时间短,7

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婵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可见,《屈原》的人物描写都具有一种极端的强烈的色彩,作者为突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敢于大刀阔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现实主义注意细节的真实。{泛读篇目}

[小说]

《沉沦》作者:郁达夫

1、简析《沉沦》主人公形象及其意义。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

形象“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在特定的环境里养成忧郁、多疑、自卑、多愁善感的性格,表现于男女两性关系方面的更是如此。“他”是在“五四”以后首先冲出来的,要求在两性生活方面得到自我解放的满足,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却受到严重的压抑,导致性格变异的典型。

意义折射的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积弱的中国一个青年灵魂的创伤,它对封建的传统的男女观念也是一个大胆的挑战。

2、简析《沉沦》心理描写的特点。

《沉沦》是一篇自转体小说,也是一篇心理小说。客观的情节都服从于说明主人公的心态,即服从于表现自我。小说大量的内心独白,在作品中形成一种坦率抒写心灵的特色,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

《祝福》作者:鲁迅

1、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意义。

《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作品通过封建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事实,愤怒谴责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这个封建制度和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所施于祥林嫂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2、分析祥林嫂出逃、抗婚、再嫁的实质。

小说通过祥林嫂的婚姻际遇也表现了她的悲剧命运,并揭露封建宗法思想、封建礼教对她的逼迫。祥林嫂出逃、抗婚、再嫁,从表面看是祥林嫂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实质上还是由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思想对她的毒害所造成的。

封建宗法思想、封建礼教使妇女失去家庭地位,被剥夺了自己的人格和意志,而祥林嫂自己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这些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3、祥林嫂在鲁镇受到了什么样的打击?

通过祥林嫂在鲁镇的遭遇与不幸来揭露封建礼教对她的残害。卫道的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其他人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嘲笑她;笃信封建迷信思想的柳妈,以阴间惩罚来吓唬并劝她捐一条门槛来赎罪,但是鲁四老爷还是不准动供品,使她受恐吓又求赦无效。深刻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暴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为妇女不幸命运提出了强烈控诉。

5、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所用的白描、画眼睛的手法。

鲁迅曾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它的眼睛。”对于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忧怨,因此白描与画眼睛手法也经常结合在一起用。

通过语言、动作,和三个不同时期的侧影描写,表现了她遭遇和精神面貌。

(语言)逢人就说:“我真傻,真的”。

(三个不同时期的侧影,眼神)

一、初进周家“……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安分耐劳;

二、“……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木然迟钝;

三、“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愤到极处的绝望与麻木。

通过三次肖像神情描写,将一生折磨极为传神而有层次展现出来,以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控诉了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

6、小说的结构艺术。

《祝福》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创造了悲剧气氛,又提供了故事线索,为开展情节、深化主题做铺垫。在结构方面又采取了以人物生活片段描写连缀成以表现人物一生命运的方式。精选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为情节主干,着重描写:亡夫、出逃、被劫、逼婚、再度丧夫失子;受恐吓又求赦无效等情景,笔法简劲有层次。

7、简要说明小说中关于“祝福”的描写及其作用。

莎菲女士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丈夫》作者:沈从文

1、《丈夫》的思想。

《丈夫》揭露了旧中国丑恶的一个侧面:劳动农民由于生活所迫,丈夫把妻子送到城里当船妓。这是对产生船妓的社会根源的揭露。《丈夫》着重揭露这一丑恶现象造成的人性畸变。描写了“丈夫”从精神麻木到人的尊严的初步觉醒。也寄托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人性复苏的深切希望。

2、“丈夫”从麻木到觉醒的心理变化。

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心路历程丝丝入扣,有迹可寻。小说前半部写麻木。“丈夫”见到水保以为大人物表现出卑怯和麻木;因为水保是妻子熟客而高兴得两次唱起歌来,这是小说对灵魂麻木描写最深刻之处,直令人惊心动魄。后半部写觉醒过程。先是因饥饿而想起水保吩咐的话而讨厌、愤怒;接着又因妻子遭受两个士兵蹂躏而悲愤;最后又碰到查夜巡官要来过夜。这一切终于导致“丈夫”的觉醒而带妻子回乡下去了。所以,从麻木到觉醒的心理变化有迹可寻,觉醒显得真实。

《春桃》作者:许地山

1、简析《春桃》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春桃》是许地山的后期作品,写于1934年。小说写了主人公春桃在一次战乱后的遭遇。与才新婚一天丈夫失散四五年后,已与另一相依为命者靠捡字纸为生建立感情,而此时失去双腿、沦为乞丐丈夫出现。在这难解的矛盾面前,几经波折,终于建立起了新的三人关系。在这里有矛盾而没有争夺;有悲剧而没有相残。共同的悲惨命运使他们相互体谅和依存。

作者通过对这情况的细致刻画,谴责了战乱频仍的旧社会,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宽广胸怀、善良品质。

2、简析春桃这一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受命运拨弄而坦然、勇敢驾起生命之舟的独特女性。她纯朴耐劳,具有坚强的生活意志,又朴实、宽厚、富有勇气。无论对前夫和后来爱人,出发点都不是封建的婚姻观念和怜悯,而是出自内心的正直、善良和对同一命运的人关怀,同时也由于自食其力,促成她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以自己的意志去支配自己的命运。虽然这一人物有些微理想色彩,但作者却不是牵强的把这些外加于人物,而是通过现实矛盾的自然进展加以展示,细节均真实可信。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1、《骆驼祥子》题解。

《骆驼祥子》是长篇小说的篇名,老舍早期最优秀作品。祥子是主人公名字,“骆驼”是外号。以“骆驼祥子”来命名可能有二层含义:一是点明了中心内容,是描写人力车夫的悲剧故事;二是以骆驼刻苦耐劳,沉默憨厚的特性来比喻祥子的性格。

2、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

他是旧北京二、三十年代的人力车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典型。祥子原是破产农民十八岁来北京谋生,(一次)他要强、勤俭、正义,希望买辆洋车,做一个独立自主洋车夫。三年挣出一辆,但被军阀战乱中大兵夺去。(二次)他并没认输,不顾同行义气,积攒的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第三次他牺牲人格和尊严,勉强和车行老板女儿虎妞结婚,用老婆私房钱买辆旧车,一年后老婆难产死掉,不得不卖车葬殓虎妞。卖车的三起三落,概括了祥子悲剧的一生。非人的生活摧残了他的身体,也毁灭了他的灵魂,祥子堕落成为吃喝嫖赌,打架使坏的丑类。作者在小说结尾表示了对祥子堕落的痛惜和对黑暗社会悲愤的控诉。

3、《骆驼祥子》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

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是主题,也是祥子形象的社会意义。

祥子的悲剧完全是社会造成的。

通过祥子悲剧形象,作者热情赞颂了祥子原有的美好品质,愤怒揭露了吃人旧社会的罪恶和残忍。作者给祥子安排的这个悲惨结局,真实反映了生活,深刻剖析社会本质的表现,是小说最为深刻、最具美学价值的地方。虽然作者还不能为祥子指明出路,但却能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极大愤慨,唤起人们“把世界变个样儿”的斗争信念和决心。

4、《骆驼祥子》对个人奋斗的批判。

《骆驼祥子》对个人奋斗道路批判,也是祥子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作品的另一主题。

祥子要强好胜的心胸,是隶属于个体小生产者的狭隘范畴;他的蓝图是个人小天地;他挣扎和反抗,是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小生产者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总是迷信自己的力量,不能清醒认识自己,像盲人瞎马摸索。一旦理想被毁,便会仇恨周围一切,疯狂报复。

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3、简要说明小说的结构特点。

《金锁记》写了七巧一生,时间跨度很大。以七巧的生活经历、感受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随着家庭的变故,人物关系的转换,七巧心理的变异也被展示得明显有序。小说采用单线结构的形式,线索清晰,层次感强。另外作品还有一些对应性描写,如七巧与季泽的两次调情,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也使人物心理及其变化显得更为清晰。

4、简说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时所用的现代派表现技法。

作者在刻画曹七巧的心理时,还运用了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作者还善用浓墨重彩色调,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月亮、镜子等,甚至使人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围城》作者:钱钟书

1、简析“围城”二字的涵义及作品的主题。

《围城》出版于1947年,标题“围城”对作品具有突出意义。表面看“围城”二字涵义是小说中一段对话描写,将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未婚想进,已婚想出,比喻揭示婚恋中人复杂心态,也是对人伦中夫妇关系的嘲讽。但整部小说反映远比上述含义更为深广,作者将这种心态倾向扩展到人生万物,包括职业、人生的愿望等方面。小说的中心就是主人公进出于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屡屡败北,象征当时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2、简析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3、小说所用的讽刺手法。

钱钟书是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围城》以幽默诙谐笔调,大量奇妙譬喻,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了高超的讽刺才能和作者观世的精细与机智。作者常在情节、场景的推进,描述人物言语行为,给以调侃、挪揄或嘲弄。另外,作者还善于作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财主底儿女们》作者:路翎

1、简析小说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的独特之处。

这部八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分上、下两部。上部描写苏州富豪蒋捷三一家分崩离析过程;下部集中表现蒋纯祖从南京流亡武汉、重庆的经历和曲折心理。展示了蒋家各种类型知识分子生活道路。

独特之处在于选择“财主底儿女们”,即出身欲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作为描写主要对象,并将之放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环境中加以刻画。提出了**时代知识分子道路问题,客观展示了知识分子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和痛苦。

2、简析蒋纯祖这一人物形象。

蒋纯祖是蒋家的叛逆新人,曾靠拢过革命,然而最终仍坚持个人主义立场。他的悲剧表现了知识分子在未与人民大众结合时的必然悲剧。可作者由于他偏爱而没做出更多批判,反映了作者思想认识上某种缺陷。

3、简析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作者十分注意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心灵历程,剖示在大动荡时代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着令人颤栗的心灵搏斗。同时,他又着意通过内在性格矛盾和心理冲突来推动情节。另外,小说还侧重于挖掘内心深处的潜隐意识,表现复杂的心理结构。

4、说明这篇作品所体现的“七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路翎是“七月”文学流派代表作家。《财主底儿女们》体现了这一流派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实践着胡风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理论,用主观感情的“扩张”,拥抱与关照客观世界。这篇小说主观色彩强烈,描写充满激情,气势逼人,形成一种描述、议论与抒情交织在一起的艺术风格,与此风格相应,作品的语言多用复杂的长句,酣畅而略嫌重拙。《寒夜》作者:巴金

1、简析汪文宣一家悲剧的主要原因。

《寒夜》是巴金优秀的长篇小说,写于1944年到1946年。

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节节败退和黑暗统治;生活窘困,疾病缠绕,腐败混乱的工作环境等,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过的理想和热情,并逼的他失业,贫病交加,这是构成汪文宣悲剧的重要原因。

连年战争,腐败统治,各种罪恶的途径和方式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善良的人也出现心理恶化,导致了

钱钟书是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围城》以幽默诙谐笔调,大量奇妙譬喻,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了高超的讽刺才能和作者观世的精细与机智。作者常在情节、场景的推进,描述人物言语行为,给以调侃、挪揄或嘲弄。另外,作者还善于作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财主底儿女们》作者:路翎

1、简析小说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的独特之处。

这部八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分上、下两部。上部描写苏州富豪蒋捷三一家分崩离析过程;下部集中表现蒋纯祖从南京流亡武汉、重庆的经历和曲折心理。展示了蒋家各种类型知识分子生活道路。

独特之处在于选择“财主底儿女们”,即出身欲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作为描写主要对象,并将之放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环境中加以刻画。提出了**时代知识分子道路问题,客观展示了知识分子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和痛苦。

2、简析蒋纯祖这一人物形象。

蒋纯祖是蒋家的叛逆新人,曾靠拢过革命,然而最终仍坚持个人主义立场。他的悲剧表现了知识分子在未与人民大众结合时的必然悲剧。可作者由于他偏爱而没做出更多批判,反映了作者思想认识上某种缺陷。

3、简析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作者十分注意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心灵历程,剖示在大动荡时代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着令人颤栗的心灵搏斗。同时,他又着意通过内在性格矛盾和心理冲突来推动情节。另外,小说还侧重于挖掘内心深处的潜隐意识,表现复杂的心理结构。

4、说明这篇作品所体现的“七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路翎是“七月”文学流派代表作家。《财主底儿女们》体现了这一流派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实践着胡风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理论,用主观感情的“扩张”,拥抱与关照客观世界。这篇小说主观色彩强烈,描写充满激情,气势逼人,形成一种描述、议论与抒情交织在一起的艺术风格,与此风格相应,作品的语言多用复杂的长句,酣畅而略嫌重拙。

《寒夜》作者:巴金

1、简析汪文宣一家悲剧的主要原因。

《寒夜》是巴金优秀的长篇小说,写于1944年到1946年。

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节节败退和黑暗统治;生活窘困,疾病缠绕,腐败混乱的工作环境等,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过的理想和热情,并逼的他失业,贫病交加,这是构成汪文宣悲剧的重要原因。

连年战争,腐败统治,各种罪恶的途径和方式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善良的人也出现心理恶化,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冲突,这成为酿成悲剧的又一原因。

2、简析汪文宣的思想性格特点。

汪文宣是一个善良正直、忠厚老实又懦弱无能的小职员。他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学教育系毕业生,抗战爆发粉碎了他的理想,为保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一点薪水,他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在家里,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中无法排解。他老好到卑微的性格成为妻子离开的一种原因,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他的个性变化并非人性发展的本来逻辑,是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在逼迫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逐步磨蚀了他们的心灵,使得正常人性扭曲,最终成为一个牺牲品。

3、简析曾树生形象。

曾树生年轻、漂亮,曾有一颗善良的心,原想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不满意在银行当“花瓶”。可她忍受不了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母的恶语中伤,最后离开了丈夫和家庭,去追求个人意义上的幸福。

她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她在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意义来确定自我的选择、去向。她身上具有一种反传统、反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的思想特征。

4、简要说明这篇作品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围绕汪文宣母子和曾树生三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展开情节,结构上似无刻意的布局。另外,作品前后呼应,开头、主要情节活动、结尾都在寒夜里,作品紧扣“寒夜”的命题,创造了一种悲寒凄切的悲剧氛围。[诗歌]

《上山》作者:胡适

1、简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于1920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自由体诗《上山》作于1919年。

《上山》塑造了一个“努力望上跑”的登山者形象。作者通过刻画登山者的性格,赞颂了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2、简要说明这首诗形式方面冲旧向新变化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留美期间,目睹美国种族歧视,深为中国的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作品写于1925年春。

作者以强烈爱憎分明的感情,揭露浑身散发着铜臭的美国资产阶级的肮脏灵魂,指责他们种族歧视的可耻,讽刺他们“造兵舰”侵略别国的强盗行径,表现对有钱势者的优越感的强烈反感,同时又真诚赞美华工的勤劳与坚忍,表达与穷苦侨民共有的对富贵阔佬们的鄙视以及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2、简要说明这首诗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

①关于建筑美。从诗的整体外行上看,节与节、行与行之间匀称均齐,正符合建筑美要求。

②关于音乐美。本诗体现出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中间六节诗的末行都是叠句,诗句较短促,与洗衣服的辛苦和劳作的节奏很相配。另外韵脚和语句都很协调。《别了,哥哥》作者:殷夫

1、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殷夫是“左联五烈士”之一。1931年被捕,后被害,时年22岁。《别了,哥哥》写于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之际,是一首记实性诗作。

对于手足情深的大哥,殷夫表示感激,然他更为“劳动群众的呼号”而感慨,而震动。他明知转向哥哥的一方,“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可是他宁可不要“荣赏的爵禄”,而坚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青年坚决要与劳动人民共命运同战斗的精神。《别了,哥哥》是一篇与自己阶级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是决绝的反叛之歌,更是对于真理的激情的礼赞。

2、简要说明这首诗的直抒胸臆的抒情特点。

殷夫在诗里写实的用“我”的口吻,以表达“我”的感情、意志为中心,直抒胸臆的倾诉自我的情感心灵,宣布自己的立场、态度与志向。其间没有景物、环境的描写渲染,也无繁复难解的意象描绘,而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将自己的内心直白的诉说出来。

3、简要说明本诗以情动人的特点。

作者出自肺腑的真诚感激和钦佩大哥给予自己的培植和爱抚;又那么热情、明朗、坚决地宣布自己所选定的革命道路,全诗字里行间灌注诗人的真情实感,充满了战斗豪情,以无法抗拒的情感力量,打动读者心。

《给战斗者》作者:田间

1、简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

田间,曾以“鼓点诗人”的姿态出现于抗战诗坛。《给战斗者》这首政治抒情长诗,作于1937年底,后收于诗集《给战斗者》。

整首诗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口,坚定、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蒙受屈辱的民族情感,以及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决心,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自始至终回荡着战斗的激情与时代的精神,在抗战期间发挥了强有力的鼓动和号召作用。因此,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

2、简要说明这首诗独特的“短行”体的特点。

“短行”体,利用短句分行,以急骤的旋律,表达激越的情绪,语言朴素有力,节奏明快。

诗人常将一句话拆成数行,突出诗的节奏,增强情绪上的力度,形成一种紧凑、急迫的节奏,就像一声声鼓点,与思想情感协调、合拍,体现出一种非常质朴、明快的风格与鲜明、强烈的时代特点。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

1、简析这首诗所体现的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的独特的爱。

《我爱这土地》这首抒情诗作于1938年11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危难的内心情感与态度。

《我爱这土地》表现出艾青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真挚深沉的爱。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不倦地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整个的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篇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显得格外动人。但诗人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观念。

2、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富有暗示性的意象进行抒情的特点。

艾青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这首诗里,他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感情,注入了社会性意蕴,从而把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得形象鲜明,内涵深广,启发人们作无限的联想。

《十四行集(四。鼠曲草)》作者:冯至

1、简析这首诗的思想内涵。

冯至的《十四行集》收有十四行诗二十七首,1941~1942年作于昆明,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人借鼠曲草来表现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首诗中,有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于高洁人格的追求;对于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在诗人看来,伟大就在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亦自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风亮节长留人

者心。

《给战斗者》作者:田间

1、简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

田间,曾以“鼓点诗人”的姿态出现于抗战诗坛。《给战斗者》这首政治抒情长诗,作于1937年底,后收于诗集《给战斗者》。

整首诗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口,坚定、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蒙受屈辱的民族情感,以及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决心,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自始至终回荡着战斗的激情与时代的精神,在抗战期间发挥了强有力的鼓动和号召作用。因此,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

2、简要说明这首诗独特的“短行”体的特点。

“短行”体,利用短句分行,以急骤的旋律,表达激越的情绪,语言朴素有力,节奏明快。

诗人常将一句话拆成数行,突出诗的节奏,增强情绪上的力度,形成一种紧凑、急迫的节奏,就像一声声鼓点,与思想情感协调、合拍,体现出一种非常质朴、明快的风格与鲜明、强烈的时代特点。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

1、简析这首诗所体现的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的独特的爱。

《我爱这土地》这首抒情诗作于1938年11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危难的内心情感与态度。

《我爱这土地》表现出艾青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真挚深沉的爱。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不倦地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整个的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篇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显得格外动人。但诗人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观念。

2、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富有暗示性的意象进行抒情的特点。

艾青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这首诗里,他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感情,注入了社会性意蕴,从而把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得形象鲜明,内涵深广,启发人们作无限的联想。

《十四行集(四。鼠曲草)》作者:冯至

1、简析这首诗的思想内涵。

冯至的《十四行集》收有十四行诗二十七首,1941~1942年作于昆明,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人借鼠曲草来表现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首诗中,有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于高洁人格的追求;对于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在诗人看来,伟大就在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亦自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风亮节长留人间,并能在生死交替中走向不朽。

2、简要说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①通过心与物的感应过程,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具体的鼠曲草契合,令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是此诗的基本手法。

②熟练地运用十四行诗体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又一特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

1、简析本诗的抒情线索。

这首诗没有分节,一气呵成。诗人以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祖国广大土地的形象化思绪,发展到借助“无形的手掌”,即联想、想象来再现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以至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从而展开了诗人心理与情感的流动。

2、简析诗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诗人想象的“无形的手掌”并不存在,只有诗人将自己的思绪、意念、甚至是切肤的感受,虚拟为“手掌”,展开想象。

②暗示:本诗所运用的暗示手法往往与诗人的想象、感觉联系在一起,“…彻骨”、“…苦水”暗示沦陷区人民陷入灾难与痛苦:“是太阳”、“是春”以此暗喻来象征辽远一角的温暖、明朗与生气勃勃。

③对比:诗中明显运用了对比手法,一种是同一地区沦陷前后两种情景的对照;又一种对照是在沦陷区与解放区之间展开。

《偶成》作者:戴望舒

1、简析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偶成》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战最后岁月。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第一,在《偶成》中,诗人不像前期那样沉醉于观念、手法、语言的雕琢,追求诗的飘忽、凄美,而是以朴素得近于口语的语言,明朗、活跃的形象,浅显而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把自己的同时也是人民大众

《钓台的春昼》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贯穿全篇的,则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音。这种主观情绪的抒写,是这篇游记散文的重要特色。

《拿来主义》作者:鲁迅

1、“拿来主义”的含义。

“拿来主义”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拿来主义”是指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和中国文化遗产应采用的正确态度。

第二,“拿来主义”的要点是“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第三,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经济文化亦如此。

第四,要真正做到“拿来主义”,人的主观条件很重要:“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否则“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这是古今历史所充分证实的真理。

2、《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

采取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前半部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作对比;后半部是以怀恐惧症者、虚无主义和全盘接受者和“拿来主义”作对比。对比论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在揭示批判错误中,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比喻论证。以“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事物和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以“孱头”、“混蛋”、“废物”比喻患恐惧症者、虚无主义者和全盘接受者三种人等等,比喻论证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忆韦素园君》作者:鲁迅

1、简析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忆韦素园君》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34年,收入《且介亭杂文》集。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回忆了与韦素园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和友爱。赞美了他纯朴、认真的品性和“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实干精神,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韦素园其人在未名社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未名社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的充分肯定。

2、简析本文在刻画人物方法的主要手法。

立意高远是刻画人物方面一个重要特点。第二,以具体事例,形象地,实事求是地描述人物。第三,采用片段式章法,看似“零落”地“记忆”已故之人,其实却逻辑地展示自己与韦素园相识到永别的过程,使文章结构凝练,层次清晰。《白马湖之冬》作者:夏丐尊

1、简析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夏丐尊是文学研究会成员。《白马湖之冬》选自他的散文集《平屋杂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是夏丐尊迁居上海后,对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执教时的生活回顾。

作者选择一年中最萧索乏味,甚至有些凄冷可怕的白马湖冬天来写景抒情,不仅角度新奇,又在中领略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主要抓住冬天的风来进行描述,领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和特有的情调,同时又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领悟出人生的情趣和世态风习,把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的十分真切而朴实,同时也流露了作者的处世自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2、简析本文抓住白马湖冬天的特征写景的特点。

写白马湖的冬天,着眼于一个“风”字。首先写那里的风多,“差不多日日都有的”等;其次又着眼于风大,用“呼呼作响,好像虎吼”等表示声音的词语;又通过人的感受,写出风的刺骨、凛冽。

另外,又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写白马湖人烟稀少,山野荒凉;还写了严冬里景物的颜色,描绘了整体环境和氛围,更烘托出风的凄厉与强劲。作者又写得如叙家常,蔼然可亲,朴实无华而又余味不尽。

《包身工》作者:夏衍

1、简析作品的主题。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发表于1936年《光明》创刊号。夏衍在写《包身工》之前,在上海的工厂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

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里受残酷压榨的中国女工的血泪斑斑的生活,对毫无人性的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罪行提出了有力的控诉。通过大量的数据材料,将这个人间地狱的种种罪恶公布于社会,有力的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2、简析本文将包身工群像和个别典型相结合的人物描写特点。

首先,作者选一个工房包身工群像作为描写重点,从吃、住、做工等侧面,选取有特征场景进行群像刻画。另外,又着重描写了外号“芦柴棒”的青年女工的悲惨遭遇。

1、本文批判市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这是一篇杂文,对普遍存在都市中的市侩主义作了剖析,其基本观点是:市侩主义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市侩主义是软体的,会变形的,善于钻营;市侩主义产生于商业社会,盛行于殖民地次殖民地;市侩主义拿一切美名来做生意;市侩主义没有爱等等。这些观点对揭露市侩主义是切中要害、非常透彻的。

2、本文的讽刺、比喻手法。

讽刺手法在于由表及里剥露内在实质。

比喻手法,如市侩主义在浑池里游泳的比喻等,使说理形象,表现生动风趣。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练习题 填空题

1、诗歌的集中性,表现在诗人的鲜明独特的有容量的_________的勾画中。

2、诗歌的高度集中总是体现在_________、形象、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有机的统一上。

3、诗歌创作中想象的形成和表现通常有_________种。

4、诗歌创作中想象的形成和表现通常包括_________、类比、幻想。

5、所谓_________,是诗人创造的再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景物的完美融合。

6、诗歌的精炼,还应提到的是诗人特意建构的“空白”:_________。

7、诗歌语言上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一,精炼,二,_________。

8、韵律美是个综合的概念,它主要由语言的声调、_________和节奏三种因素构成。

9、诗歌的建行可以把视觉间隔转化为_________,从而更好地显示诗的节奏。

10、从诗歌内容方面分类,可分为_________和叙事诗。

11、《凤凰涅盘》开头的小序作用有三,一,解释题意,二,_________,三,概括全诗内容。

12、《凤凰涅盘》选自诗集_________。

13、《凤凰涅盘》的第二章《凤歌》主要是对_________的批判和否定。

14、_________是《凤凰涅盘》的最后一章,也是全诗的重点和高潮。

15、《炉中煤》写于_________年1月。

16、《炉中煤》的主题已由副标题_________点出。

17、《炉中煤》中“年青的女郎”是“五四”时代_________的象征。

18、《 教我如何不想她》曾被著名语言音韵学家_________配谱,于是广泛传唱,流传中外。

19、《死水》全诗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方正划一,做到了_________,具有“建筑的美。” 20、《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的作者是_________。戴望舒是“_________诗派”的代表作家。

22、朱湘的《有忆》作于_________年5月。

23、“呵,漂泊之年岁,/带去我们之嬉笑,痛哭,/独余剩这伤痕。”出自《_________》。

24、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了_________和闻一多等前辈作家、诗人的肯定。

25、《毒火》写于_________时期。

26、《大堰河——我的褓母》是一首带有_________性质的诗歌。

27、狭义的散文是指广义散文中所举各类文章相并列的一种通过_________来表情述志的文笔优美的短篇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28、在《秋夜》中,“瘦的诗人”指的是_________。

29、《藤野先生》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出版的《_________》半月刊。30、《乌蓬船》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包括:一,舒展自如,娓娓而谈;

二、_________。

31、冰心的那些婉约典雅的小诗,曾独步一时,被誉为_________。

32、朱自清的《背影》写于_________年。

3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_________年。

34、《钓台的春昼》中的“钓台”位于_________省内。

35、茅盾的《风景谈》由_________幅风景画面组成。

36、老舍是_________族人。

37、《藕与莼菜》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38、《包身工》写于_________年代。

39、“芦柴棒”是《__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

40、在早期,小说作品的重心是动作性很强的情节,继而小说的重点由情节开始转向_________。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_________、高潮、结局几个阶段。

42、《阿Q正传》中的《优胜记略》与《续优胜记略》集中刻画了阿Q的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3、《祝福》批判了封建社会政权、_________、族权、神权四大神索。

的音流,/从绿树的云间,/从蓝天的海上,/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使用了_________手法。A、博喻 B、比喻 C、通感 D、拟人

13、《故乡》主要是通过_________写自己与两小无猜的童年女友的往事的。A、意识流 B、荒诞 C、梦境和回忆 D、幻觉

14、《归来的歌》的作者是_________。A、冰心 B、流沙河 C、艾青 D、巴金

15、狭义散文根据内容和表现方式的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 A、议论文与杂文

B、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 C、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 D、随笔与回忆录

16、《秋夜》中的“小青虫”指的是 A、黑暗的附属物 B、易于伤感的作家 C、轻于牺牲的革命青年 D、软弱的青年

17、《藤野先生》的开头说“东京无非是这样”,表达了鲁迅对_________的不满。A、日本军国主义 B、清朝政府 C、东京的风景 D、清国留学生

18、冰心的《笑》一共写了_________个笑容。A、一 B、两 C、三 D、五

19、“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是_________对朱自清的评价。A、李广田 B、周作人 C、郁达夫 D、茅盾

20、下面哪篇作品倾诉了作者憎恶现实但又无力济世的痛苦? A、《秋夜》 B、《灯》 C、《背影》 D、《荷塘月色》 《钓台的春昼》写于_________年。A、1930 B、1931 C、1932 D、1945

22、《风景谈》写于_________ A、大革命时期 B、抗战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六十年代

23、巴金的《灯》写于_________ A、大革命时期 B、抗战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六十年代

24、《五月的青岛》写于

A、20年代 B、30年代 C、40年代 D、50年代

25、在小说中,_________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展开的背景和具体场所。A、环境 B、场景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26、《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___ A、辛亥革命时期 B、“三·一八”惨案之后 C、张勋复辟时期 D、“五四”时期

27、《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具有_________色彩的小说。A、象征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然主义

28、《萧萧》是一篇_________题材的小说。A、农村 B、乡土 C、少数民族 D、情感

2、《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

3、《雨巷》的艺术特色。

4、在《藤野先生》中鲁迅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5、分析《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6、分析老通宝的性格特点。

7、分析《荷花淀》中水生嫂的形象。

8、《雷雨》第一幕的艺术特色。

9、《桂林山水歌》的写景特色。

10、《社稷坛抒情》的艺术特点。

11、《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点。

12、分析《桑树坪纪事》中的李金斗形象。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艺术形象

2、取材

3、三

4、联想

5、意境

6、艺术上的跳跃与省略

7、韵律美

8、押韵

9、听觉间隔

10、抒情诗

11、交代故事来源

12、《女神》

13、旧中国和现存秩序

14、《凤凰更生歌》 15、1920

16、眷念祖国的情绪

17、祖国

18、赵元任

19、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20、徐志摩

21、现代 22、1925年

23、故乡

24、茅盾

25、抗战

26、自传

27、记人叙事、写景咏物

28、当时富有同情心,对未来怀着希望,但易于伤感,尚未找到革命斗争道路的作家

29、莽原 30、平和冲淡,恬恬淡远

31、冰心体32、1925 33、1927

34、浙江

35、六

36、满

37、抒情 38、30

39、包身工 40、人本身

41、发展

42、精神胜利法

43、夫权

44、一

45、苗

46、春蚕

47、施蛰存

48、二拳师

49、典妻

50、白洋淀纪事之二

51、方治国

52、小二黑结婚

53、人鬼

54、写实

55、胡四

56、信天游

57、余光中

58、张志新

59、劳动 60、1961 61、杨朔 62、巴金 63、竹 64、茹志鹃 65、赖大娘 66、雨网 67、永远的蝴蝶 68、1957 69、约会 70、彩芳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B

5、C

6、D

7、B

8、B

9、D

10、B

11、B

12、C

13、C

14、C

15、C

16、C

17、D

18、C

19、A 20、D

21、C

22、B

23、B

24、B

25、A

26、A

27、B

28、B

29、C 30、B

31、B

32、A

33、B

34、B

35、B

36、D

37、D

38、B

39、A 40、B

41、C

42、B

三、解释题

1、“一切的一”指的是整体中的每个局部,“一的一切”指的是每个局部的全部,它们统统获得了更生。

2、诗的最后一节与开头一节呼应,但诗句中换了几个词,“轻轻的”换成“悄悄的”,“作别西天的云彩”换成“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就在原来轻柔的感情里,抹上一层淡淡的哀愁的色彩,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对康桥缠绵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感伤情怀。

诗的开头讲“我”是地主的儿子,大堰河是“我”的褓母,这里则直接说“我”就是大堰河的儿子,表明诗人已放弃了原有的地主阶级的立场,完全投身到劳动人民的怀抱。

4、“她”是对小粉红花的拟人化,她“瑟缩地做梦”,说明对未来并未失去希望。“瘦的诗人”指富有同情心,易于伤感,尚未找到革命斗争道路的作家。她对小粉红花的遭遇深表同情。“她”的一笑,表明她相信光明和温暖是要到来的,但仍然处于消极的等待之中。

5、这里诗人毫不隐讳地剖露了自己的灵魂,一方面以自己的麻木、动摇和怯弱,与烈士的清醒、坚定和果敢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烈士的真善美。另一方面,这种无情的自我批判,也起着发人深省的作用。

篇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超详细笔记

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

学科特色:

时期短;人物多;分布散;脉络淡

考试类型:

名词解释:大多数都是某流派某社团、某个作家、某部作品、作品里某个人物形象。例子: 简单:莫言

普通:共名、新写实小说、闻捷

较难:梁三老汉

(见柳青《创业史》人物分析)极难:盘峰论争

1999年4月16日到4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院等4家文学机构组织的“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在北京郊区的平谷县盘峰宾馆召开。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持不同美学立场的诗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尖锐的论战,整个论战从会前到会后,持续了约三四年之久,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围绕这场研讨会的诗人论战后来被中国诗歌界命名为“盘峰论争”。重写文学史 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一个由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涉及丁玲、柳青、赵树理、郭小川、何其芳等作家的创作倾向,《青春之歌》、《管锥编》,别、车、杜理论,左翼文艺运动中宗派,现代派文学,胡风文艺思想批判,姚文元的浮沉兴衰等文学现象。

论述:

当代文学比较喜欢考具体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以及具体人物性格特点。现代文学一方面也是考具体作家作品,另一方面还喜欢考脉络。(当代文学更加自由,没有太明确的脉络)

艺术特色一般从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结构三个方面来谈(举例——论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例子: 简单: 论述《家》中觉慧的性格特点 普通:

结合作品论述“伤痕文学”的思想局限。较难:

《子夜》与《上海的早晨》的比较 《子夜》作者矛盾,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上海的早晨》作者是周而复,主要讲述建国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过程。

人物比较:代表人物的异同点

时代背景比较:两部作品的时代分析,承接关系等 艺术特色比较:

影响力(进步性与局限性)比较:

论述《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考得很细,你要不知道它是郭沫若《女神》里的一篇,基本上就凉了(《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极难: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冯至诗歌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入复习总结才能回答出来)

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建国初期的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6年

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了两股文学思潮 1.干预生活

2.写人性,写爱情

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文学会议 新侨会议 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邵荃麟提出了中间人物论)

中间人物论:先进的、落后的群众数量始终是少数,中间群众占大多数。创作文艺作品时要更多地反映大多数中间人物。

60年代文坛在对于柳青《创业史》中“中间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讨论中,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的见解。他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两头小,中间大;中间人物是大多数,而反映中间状态人物的作品比较少。(这些看法自然是正确的,但在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该见解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为以“中间人物”反对“英雄人物”,被江青等人列入“黑八论”并遭到严重批判。)

第二阶段

1978年--1989年

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8 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第三阶段

90年代——新世纪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90年代的文学具有的“无名”特征: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是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其三,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写作方式,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又出现了中国自由作家,中国自由文学等概念,将中国当代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史无前例的高度,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无序,更加模糊和个人情绪化,一个真正的对于文学的自我回归的年代正在出现。流派——代表作家——作品

社会主义初期

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又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历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烙印》,其主要作品有诗《老马》。讽刺诗集《宝贝儿》、小说集《挂红》等。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作品的深度、广度、力度上还没有人能超越他们。

孙犁(1913-2002)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平安县人。荷花淀派创始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他的小说充满诗情有“诗体小说”之称。《白洋淀纪事》

集中表现了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其中创作于1945年的《荷花淀》,描写了在白洋淀的一个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水生回去跟他们家里的妇女讲明。妇女们惦念丈夫,探望丈夫未果,在返程划船的途中,见证了丈夫们在荷花淀里巧妙歼敌的过程。后来妇女们也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作品评价:

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别开生面、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艺术特色:

《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饮,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赵树理(1906-1970)现代小说家,山西沁水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登记》等。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誉为“山药蛋派”。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人物特色

1.特点鲜明的绰号(小腿疼,吃不饱,常有理,糊涂涂),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写人。4.利用道具来塑造人物。语言特色:

群众语言的运用,语言风格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与艺术化相结合,口语和书面语统一,朴素自然,有幽默感。

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故事完整,头尾齐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2.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增强了作品的波兰,组成一幅众生百态图。3.经常采用卖关子的手法。

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他参加《解放了的中国》彩色影片摄制工作,再次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另有长篇《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柳青的《创业史》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代表作,可登农村文学作品的经典殿堂。

《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

小说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柳青(1916—1978),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创业史:

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创业史》的人物塑造

三大能人:郭世富(农民中的自发走资派),姚世杰(反动富农),郭振山(党内走资派)梁生宝:理想农村新人,踏实肯干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典型。有英雄化理想化的特点:1献身精神,2无私品格。

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同时又又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内心充满矛盾,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杨沫(1914-1995)现代女作家。1914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省湘阴县。1950年出版描写抗日的中篇《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的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建国以来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小说)是她的代表作,1972年起,写成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周而复(1914-)1914年生于南京,祖籍安徽旌德县。他的代表作: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断》、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和《上海的早晨》。

十七年诗歌(政治抒情诗)两大代表诗人

郭小川(1919-1976)现代诗人。河北丰宁县人。抗战时期他开始写诗,主要作品有诗集《平原老人》《甘蔗林――青纱帐》《投入火热的斗争》以及长诗《将军三部曲》等,著有《郭小川诗选》。

郭小川诗歌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 2.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3.诗歌形式多样

贺敬之(1924-)现作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2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等有名的诗篇。(和郭小川齐名,都是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人物)

十七年散文三大家

杨朔(1913-196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山东蓬莱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反映抗美援朝的《三千里江山》,他的散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等都是优秀散文佳作。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

他的散文的语言是清新俊逸、雅俗共赏的。他写惯了小说,所以“口语”是其文章的底色;他又精通古典,擅长外语,因而又不时地糅入一些颇为雅致的书面词语。这样,就形成了他作品可读、耐读的特有语言风格。

秦牧(1919-1992)现代散文家,原名林觉夫,祖籍广东澄海,生于香港。其代表作有散文集《长河浪花集》、小品文《贝壳集》,以散文体裁写成了文艺论文集《艺海拾贝》。

秦牧散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总是相辅相成的。秦牧的散文语言潇洒自然,清新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扩,感情自然流露,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刘白羽(1916.9.28-2005.8.24),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

他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充满革命激情,文笔粗犷、豪放,富于诗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十七年戏剧

1958-1962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关汉卿》(戏中戏结构)《文成公主》 曹禺《胆剑篇》

特点:1为历史人物翻案 2发掘历史精神鼓舞后人/总结历史经验警示后人,歌颂历史人物

文革时期: 革命样板戏 特征:

创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人物形象 情感表达单一,仇恨是主导情感 手抄本小说 文革时期,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流传最甚的时候,是1974年、1975年。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手抄本有300多种。其中,张宝瑞的作品占到二十多种。他被誉为“东方007”。

手抄本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一种叛逆行为。除了阅读所带来的欢愉,它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的文学创作,一种精神上突破禁忌的地下探索,而且因为时代的特殊给了传阅人一种特殊的动力 张扬《第二次握手》 北岛(赵振开)《波动》(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一部小说)地下文学(诗歌)

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牛汉《半棵树》绿原《重读圣经》食指《相信未来》

新时期

伤痕文学

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1966-1976年以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特征

1、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情感的宣泄转到冷静的思考,理性的觉醒)

2、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来对历史进行反思评价)

3、在文学是如何更好地写“人”,表现“人”方面,“反思文学”也比“伤痕文学”向前迈进了一步。(“伤痕文学”重新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中心地位,“反思文学”进而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发掘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把作家自己对历史与人生的沉思通过作品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描写表现出来,这一切均已标志着作家们关于“人”的概念的不断深化。)

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代表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柯云路《三千万》、《新星》、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张炜《古船》、何士光《乡场上》、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开拓者家族:

新时期作家蒋子龙所创作的以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改革小说的发轫之作)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改革生活的中短篇小说,主要包括《开拓者》、《人事厂长》、《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进攻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系列。

先锋小说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

新写实小说

即“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化”。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同时发表于1987年;刘震云《一地鸡毛》等。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特征:

1、冷漠、客观的叙述态度,2、着重描摹凡俗小人物,3、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还原生活本相。

寻根文学

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主张: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识。主要代表作有: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等;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沙灶遗风》等;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等;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80年代诗歌 “归来的诗人”

——也称为“复出”诗人,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包括: 1、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

3、五六十年代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等。

共同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注意与朦胧诗人区分)

朦胧诗

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舒婷,北岛,顾城三位诗人不同的创作个性:

1、舒婷在温婉典雅的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出美丽而忧伤的诗情。

2、北岛的诗热情而冷峻,奔放而凝重,闪烁着思辩的色彩。

3、顾城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注重个人主观感觉,构建了一个童话世界。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哲理性。朦胧诗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具有 “陌生化”效果。

1、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

2、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

3、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表现内容:

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

3、悲壮的英雄意识和忧患意识。

三崛起: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80年代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 文化散文

20世纪8、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行《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汪曾祺,“抒情艺术散文”代表作家。代表作《蒲桥集》、《塔上随笔》。

90年代小说

篇3:吴伯超和他的合唱作品《中国人》

这首歌创作于1938年, 那时正值日本疯狂侵华, 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 吴伯超先生此时身在被称为抗战文化城的桂林。在这里, 他更是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亡歌咏为主的音乐文化活动中, 创作了这首充满激情的合唱。

说到这首作品, 不得不说到它的歌词, 歌词是整首作品的一大亮点, 这首作品的词作者是侯佩伊, 歌词写的很古朴, 有含蓄的民族风韵, 大意是根据明代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抗倭名将率领戚家军和俞家军英勇斗争, 驱逐倭寇的历史事迹写成。以古喻今, 号召中国人民奋起抗战, 杀敌卫国。歌词看起来参差不齐, 难于布局, 但被作曲家却是安排得恰到好处。

这是一首三部结构的混声四部合唱曲。第一部分“中国人, 中国人, 君记否三百年前破寇兵。戚家军与俞家军, 扫荡虾夷御国民。”是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以及重复的扩充, 大调性, 节奏坚定有力。

主题男高音单独出现, 4小节时, 女中声部进入, 随后都是这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词相同, 四个声部全部进入, 主题再次出现。这次的主题是在女高音上出现, 被提高了八度, 形成第一高潮。这样的安排一开始男高音单独演唱主题, 似乎预示着男高音声部是一个领头人的形象, 在他的号召之下, 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们积极地响应, 一起抗敌。声部进入有条不紊, 接下来两小节的扩充用了女声二部作对比, 然后主题第三次出现又在男高音, 引申发展, 然后直逼第一部分的最高潮“中国人, 中国人”, 这是主题的第四次出现, 与主题第二次出现相比, 虽同为四个声部以ff演唱, 但女高音上的主题旋律提高了三度音, 高位音区, 同音反复, 情绪更为激动, 且节奏略为放宽。

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全曲出现了多次的主题的确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结果。乐曲一开头就是一个e2音, 振臂高呼的情绪跃然纸上。再看这个节奏

如按西方“进行曲风”的常规, 此节奏应该要改为弱起

吴伯超先生没有遵循常规, 将首字“中”和尾字“人”全部置于重拍上, 这样首字尾字都是饱满有力的, 口号才能喊得响。这种将词与曲结合的思维贯穿于整个呈示部, 使得节拍随着歌词作频繁的变化, 不断在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之间变换。这种破除了规则节奏律动的旋律, 吻合于歌词的古韵, 有助于歌曲民族风格的表达。

在中部中, 作者明确地标上了Trio这个标记, 在曲式学中, 我们译作“三声中部”。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声中部, 首先只用了“三声”, 女高女中齐唱合为一声部, 加上男高男中, 这样混声四部就成了混声三部。其次是以对位的复调手法写作, 调性转到了平行小调, 缓慢, 亲切而抒情, 与前后乐部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三声中部”为“多段式”结构, 其三个乐段为a、b、c。第一段围绕歌词“今日何时?今日何刻?”女中、男高、男中用模仿关系先后进入, 主题首先在女中出现, 弱起, 男高第一次紧接模仿是在同一调性的下方二度上, 随后男中的第二次紧接模仿是属调五度关系。到第一段结束时, 女声部又重复唱男高音的二度模进音调。

第二段围绕歌词“君不见, 抗战之旗已高举”, 由男高、男中和女高顺次模仿, 有赋格段的性质。男高音首先出现, 强起, 主题音调比第一次的女高增长一小节, 形成完整乐句。男中音模仿也是正规的属调五度关系作答题, 所以该主题第三次出现就回到同一音调了, 但却高了八度, 且在女声。这一乐段的第4乐句 (“光荣胜利”起) , 逐渐从复调织体转为柱式和弦织体, 为最后回归再现部作了首次的铺垫与准备。

第三段从“效死此其时”始, 主题音调是由中部第一段变体而来, 保留了复调的织体, 加快了模仿的步伐。“顽寇战阀扼我项”出现了全曲最高音b2, 并且四个声部都是在这个音上齐唱, 气势非同凡响。最后句仍是结束在柱式和声上, 为再现部作了更充分的铺垫与准备。

这一三声中部首尾两段带有呼应的痕迹, 是作者的精心设计。

我们排练的时候用的是合唱, 但据资料, 吴伯超先生这段是根据当时三位独唱演员的条件量体裁衣而写, 特别是男高音的演唱者胡然, 是位标准的意大利式戏剧男高音, 高音极为漂亮, 所以作曲家为他的声部写得特别重, 高音a和b几次出现, 有歌剧般的效果。

经过25小节的间奏进入再现部, 这25小节的间奏由小调逐步回归大调性, 并多次重现了主题音调。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间奏是相当的长, 所以指挥在这里一定不能任由钢琴自己弹奏, 一定要带着钢琴走, 气势不能间断。再现段不是一个乐段, 它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再现段, 更像是一个结束段, 只是在最开始保持了一些原主题的特点。速度转快, 音量加大, 有较多半音变化及转调。四部合唱进来正是那令人难忘的主题和音调, 但仅在1小节之后, 再现的音调突然变化为一个在大调主和弦上的五度音, 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都是建立在主和弦分解的基础上。“整队来结队来”这6个字重复了五次, 仿佛四面八方涌来的浩浩荡荡的队伍, 最终集合“整队”在第二乐句二分音符的长音上, 且由速度渐慢进入, 力度由ff增强到fff, 突然, 全部寂静下来, 作曲家甚至还在二分休止符上加上了“延长号”。所有人都在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等待而来的正是最典型的柱式和弦织体, 如庄严宣誓般的:“抗战之旗已高举, 拂拭大刀向前去”。

这首歌曲音调和歌词声调结合紧密, 情绪发展时又突破歌词的声调, 引向高潮。作曲家准确地抓住了词的“神”, 借用各种音乐创作手法来深刻揭示文学作品内涵的才华, 因此, 我们透过音乐塑造的画面, 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是庄严性与战斗性, 信念与决心的音乐精神。这样一首歌颂中国人气质和民族精神的歌曲应该得到广大群众的了解和欣赏, 应该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传播。

摘要:《中国人》是作曲家吴伯超的经典合唱作品。这首混声合唱, 词曲结合紧密, 织体结构上的层次感使音乐形象鲜明、丰满, 作曲家融合西方的作曲手法, 在运用复调技法时采取灵活的处理, 三声中部对比强烈, 对于新时期的创作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主题形象,三声中部,主题回归

参考文献

[1].《古韵今声——忆析吴伯超的三首歌曲》姚以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老院长吴伯超的名作〈中国人〉》孟文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谈吴伯超的音乐创作》王震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篇4: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超详细笔记

辽宁舰入役着实让国人兴奋了一把。之前歼15成功在辽宁舰上起降又一次让中华儿女深感自豪,以至于广大军迷的注意力又被牢牢地锁定到16舰上。兴奋之余也许有人会想,辽宁舰也蛮强大的嘛,配上重型舰载机歼15,也不错啊。干脆,先造几条辽宁舰的同型舰用着,省得周围列强环伺,惹得我们不得安宁。其实,朋友们大可不必着急。中国航母人的抱负是远大的,辽宁舰只是我们伟大的造舰计划的一个序曲而已,真正的主力航母会在未来的二十年内接踵而至。

据推测,2011年我国已经在长兴岛江南造船厂开始了002型(按辽宁舰叫001型航母推测,该型应该叫做002型)国产航母的建造工作。002型航母满载排水量7.8万吨,采用常规动力,全通甲板,配备3部电磁弹射器,将建造两艘。首舰,即17舰(按辽宁舰的舷号往下排),会在2013年底下水,2014年开始舾装,2015年开始海试,2016或2017年入役。18舰会在17舰下水腾出船坞后开建,即2014年开始建造,2016年底下水,2017年开始舾装,2018年开始海试,2019或2020年入役。然后中国将跨入伟大的21世纪20年代。

之所以说其伟大是因为,在20年代我们的经济总量将跃居世界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会实现,空间站已经建立,中共将进入第六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期……,总之,经济、政治、科技、民生各方面都将崛起。为了保卫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成果,为了使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能够持续的走下去,我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远海作战能力必然要加强,国产核动力航母将会诞生在这个十年。其实,按照核动力系统的研制规律推测,现在我国就已经开始研制航母用核反应堆了。因为,作为舰艇动力系统的反应堆,要首先在陆上模拟试运行相当长的时间,保证万无一失后才会装舰的,这个制造加试验运行期可能要十年左右。在解决了技术问题后,就看经济实力了,如果我国到2020年顺利实现第五代领导集体的既定目标,那么国产核动力航母,即003型航母计划将会在2021年启动。预计先造两艘同型舰,舰体与17、18舰基本相同,8座燃油锅炉换成两座核反应堆(下文详述),取消排烟道,缩小舰岛。

那么乐观估计,003型首舰19舰于2021年开建,2023年底下水,2024年开始舾装,2025年开始海试,2026年或2027年入役。003型2号舰20舰于2024年开建,2026年底下水,2027年舾装,2028年海试,2029或2030年入役。经历这个20年的造舰高潮后,5艘航母应该够用了,而且,我们的民生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军费仍要节制。再造就得等辽宁舰光荣退役之时了,即2040年后。那时我们的科技实力已经基本接近美国了,经济总量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新航母也许会达到10万吨,也许仍旧是现在的船形,但将安装新型反应堆,采用全电推进,安装高能武器……。这美好的憧憬多么振奋人心啊,我们能够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多么幸福啊!

二、性能参数、外形和结构

下面来详细展示我国16舰、17舰、19舰三艘航母的性能参数,同时将世界上主要的大型、重型航母的性能参数对比列示,以使读者能够对我国航母的性能水平有个直观的认识。表中个别数据由于没有相关资料,所以采用估计值,如果有失偏颇,敬请读者原谅,同时欢迎指正和探讨。

从整体外形轮廓看,17舰类似于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但是起飞区为平甲板,同时舰岛作隐身化处理。具体细部特点如下:

1平甲板:起飞区甲板采用平甲板可以提高载机量和载机调度灵活性。前甲板可以在留有一个起飞通道的情况下,可以停放9架战斗机。如果仅保留斜角甲板的起飞通道,前甲板全部变为停机区,可以停放20架战斗机。而滑跃甲板有60米长的14度上翘段,并且两条起飞跑道向中心线倾斜,到舰首相交,这样停机区大幅压缩。保留一个起飞通道的情况下,最多能停5架战斗机。另外,如果滑跃甲板将前起飞区都变作停机区,将没有起飞通道可用,战时将处于不利地位。

2吊车:17舰前面的平甲板类似于美式航母,当然也就没有俄式航母的舷侧固定式吊车,这样可以扩大前甲板停机区面积,能多停2架战斗机。另外,国产航母上需要配备移动式吊车,平时停放于舰岛后方,2号升降机之前的设备停放区。

3弹射器:之所以选择3部弹射器方案,而不是类似美式航母的4部,一是因为17舰甲板面积比尼米兹级小,而且舰载战斗机都是歼15这样的大尺寸重型机,弹射器过多,反而使得载机调运效率下降;二是因为弹射器耗能较大,选择4部必然对航母动力源(锅炉或反应堆)的功率要求更高,增加设计难度;三是因为不设左舷边缘的第4部弹射器(第3部弹射器置于回收区内),可以在左舷腾出4个停机位,这样有利于组织多波次、大机群对海对地攻击。美国航母在左舷和前起飞区分别设置两部弹射器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保证两个起飞通道都有备份弹射器,这样无论哪部弹射器出现故障都能保证两个起飞通道可用。我们左舷1部弹射器虽然没有备份,但我们的弹射器是电磁弹射器,相比传统的蒸汽弹射器可靠性更高、磨损更小、寿命更长、维修维护更简便,因此,3部弹射器保证两个起飞通道可用,基本没有什么困难。说到电磁弹射器就要说明其耗电情况,这也是很多读者存在认识误区的地方。大家通常认为电磁弹射器耗能大,常规动力应付不了,只有核动力才行,其实不然。因为电磁弹射器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是来自于储能器,并不是直接从发电机获取的电能,而储能器只要能在几十秒内将能量充满,并且能在几秒内将能量释放就可以。

4斜角甲板:17舰斜角甲板降落跑道宽24米(两白线内区域),比歼15翼展(约14米)宽10米,即左右各留出5米的余量,保证跑道外停放的载机和人员的安全。另外,白色跑道边线外5米处,还有橙色的宽虚线,这两条橙色宽虚线的距离是34米,比E-2C舰载预警机(我国也会配备与E-2C同尺寸的舰载预警机)的翼展(24.5米)宽9.5米。这样载机如果停放在橙色线划定的停机区,就不用考虑为预警机降落让出跑道的问题(后文“载机配置”部分中就是按橙色线安排的停机方案)。

当然,实战中预警机升空到返回要6个小时,这期间在组织大机群起降时,为了便于调运载机,可以延伸停机区到白线外。17舰斜角甲板长229米,比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还长6米,这主要是由于起飞区为了容纳两个弹射通道需要在乌舰的基础上加宽前甲板,加宽后为了与斜角甲板前端自然过渡,就需要在乌舰基础上向前延长斜角甲板。而乌舰前甲板不需要太宽(因为两条滑跑线最后相交),所以就在前甲板根部设置了近防炮,这样就挤占了斜角甲板的长度。

由此可见,采用全弹模式对甲板可用面积的增加是非常有益的。17舰降落区斜角为8度30分,略大于辽宁舰的7度,但明显小于小鹰号的11度20分,略小于尼米兹级的9度30分。斜角越小,载机降落受侧向风的影响越小,安全性就越好。尼米兹级就是考虑到这点,才在小鹰号的基础上减小斜角到9度30分。

当然,小鹰号以8万吨的身材载机80架堪比10万吨的尼米兹级,也得益于这种大斜角的设计,这种大斜角的好处就是使得右舷边缘和降落跑道间的空间增大,可以头对头停放两排载机(中型的大黄蜂)。而17舰减小斜角后,舰岛和降落跑道间只能停1排载机(重型的歼15),但舰尾右舷的空间反而比小鹰号大,可以停4架载机(可是停后面毕竟不如停前面利于出动)。

这叫有得必有失,除非能向尼米兹一样增加长度和吨位,达到安全与容量兼顾的目的,但这又涉及到了动力需求增大的问题。从乌舰的斜角甲板的设计上就可见苏联设计师的智慧,我们能在它的基础上设计17舰,会少走很多弯路,使目标舰的性能与建造能力达到最佳平衡。

5直升机起降点:17舰上将配置12架直升机,而未来的福特级航母上由于不再配置固定翼反潜机(北欧海盗S-3B已退役),也是配置了12架反潜直升机。从福特级航母图片上可见其直升机起降位置是3个,那么17舰设置3个直升机起降点在数量上也是合理的。另外,对比我国辽宁舰的4个起降点,也可以判断17舰这种配备了固定翼预警机的航母,并不需要太多的直升机出动,3个起降点够用了。那么考虑到17舰自身的斜角甲板外形、尺寸、3号弹射器位置、后升降机位置、机库内布局等因素后,在斜角甲板前部,3号弹射器左侧,可以设置2个起降点(间距37米),在舰尾降落跑道中线,第一道拦阻索前,可以设置1个起降点。

6弹药升降机:由于17舰在左舷有一个能容纳4架战斗机的停机区,所以在该停机区与着舰指示灯之间的地方设置了1部弹药升降机。这部升降机的位置也是区别于美、俄航母的地方。另外还有3部弹药升降机,分别设置在舰尾右舷停机区后、紧挨舰岛前方(被舰岛前伸平台遮住,图中看不见)、前起飞甲板两弹射器之间。

7飞机升降机:3部飞机升降机的位置都与乌舰相同,这种布局主要的优点在于2号升降机(舰岛后)与3号升降机(左舷)分别对着第四道与第1道阻拦索,这样载机进出升降机只要稍稍转弯就不会碾压到阻拦索,这样既保护了阻拦索,又便于调运。而在辽宁舰的2号升降机面对第3道阻拦索以及小鹰号和尼米兹级的舰岛后升降机面对面对第2道拦阻索,都给飞机调运带来了麻烦。

8防卫武器:由于在乌舰基础上前甲板改为平甲板并加宽,所以前甲板根部无法设置近防武器平台。这两个平台被前移至前甲板中部两舷侧,形似两个耳朵。这两个探出舰体的“耳朵”只有1面与舰体连接,承重有限,所以各自仅配置1座1130近防炮和1座18联装红旗10近程防空导弹发射架。舰尾基本沿用乌舰的武器平台布局,与舰首一样左右也各配置1座1130近防炮和1座18联装红旗10近程防空导弹发射架,舰尾左右还各配置1座12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17舰的垂发装置是我国新一代通用垂发系统(弹长3.3米型),舰尾两侧各设置8单元发射筒,每筒装4枚中程防空导弹,总计64枚。

篇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书笔记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类笔记,二十六卷,沈括撰。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他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均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同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梦溪笔谈》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我们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篇6: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笔记

一、陈涣生的形象意义 1、形象 ①是“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中年农民形象

②70年代末一个经历长期贫困、刚开始摆脱这种生活的老实农民的独有形象

③勤劳淳厚品性、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2、形象意义 ①从其经历和思绪中→可见解放后的农民生活史和新时期党的农村政策给农民生活和思想带来重大变化

②具有继承鲁迅传统暴露和改造国民性弱点的意义 阿Q精神的自譬自解、自我陶醉“

③引发思考→封建遗留的社会现实面→攀权是一种社会病态心理,启发深思

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1、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心理描写 表现他勤劳淳厚的性格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2、心理描写简洁清晰、结合外部动作、神态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心态

3、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最深刻处,表现人物的独特心态又具普遍性,概括了社会历史内容,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三、寓庄于谐、寓绚丽于朴素风格 1、风格淳朴,富有幽默感,藏庄严于诙谐,寓绚丽于素朴中

2、针对砭某些国民性弱点和不良社会风气(庄严的主题)以朴素的文字描述,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现

精读小说鲁鲁(宗璞)

一、主题 1、对抗战期间童年生活的回忆

2、围绕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

3、描绘小狗与主人间的情感交流和悲欢离合

4、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生命的脆弱

5、体现作者对人性、人与人间美好感情的呼唤和以往被扭曲的人际关系的针砭

二、如何表现主题的悲剧气氛 1、主要通过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的描写

2、以第一次丧家后的悲吠开篇,以富有感情的笔触,以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拟人手法,精心描写深切感人

3、以第二次丧家后的悲吠结束,首尾呼应,使作品笼罩着悲剧的气氛

4、悲剧气氛反映主题……

三、如何以拟人手法反映主题 1、以小狗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并以拟人化描写,写狗和人的关系

2、对狗人格化描述 ①赋予鲁鲁人的某些特征(会思索、想象、做梦、解人语)

②人称用“他”,姐弟和狗一起称“他们三个”,称狗为这个家庭的“成员”

③具有人性,具有人的美好感情

3、以儿童的视角、感觉和情感来写鲁鲁的故事和小说拟人化描绘极为和谐融洽

4、表现主题……

四、“诚”与“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1、“诚”就是“真” ①感情的真,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②描叙的真,写人状物纯用白描

③虽用拟人,但自然真切

2、“雅”指文字的雅洁,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细腻中注意调节

精读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骥才)

一、主题 1、描写了一对知识分子夫妻在“文革”期间的生活命运

2、以他们悲剧性的遭遇,以小见大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3、谴责了文革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二、裁缝老婆的形象意义、作品机构功能 1、形象意义 ①对其心理的描绘,嘲讽、鞭挞了这种庸俗无聊的小市民心理

②是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是文革民族灾难的社会基础

2、结构功能 采用外在视角的主要承担者

三、艺术特点 1、叙述结构特点 ①用团结大楼居民的外在视角,特别是裁缝老婆的眼光为视角展开叙述,显示了一种客观内敛的叙述风度

②以一吧雨伞贯穿始终使作品结构更严谨

2、表现手法 以白描为主间以客观性的议论

精读小说哦,香雪(铁凝)

一、主题 1、以北方只有十几户的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

2、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描摹

3、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

4、反映了人们渴望摆脱贫困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香雪的性格心理 1、台儿沟十七岁女孩,唯一的初中生,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

2、渴求科学文化 ①书包

②铅笔盒

③打听北京的大学

3、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艺术特色 1、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香雪从西山口步行到台儿沟,以香雪心理起伏为线索,诗化了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

2、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铅笔盒象征现代科学文化)蕴含了丰厚的思想内容

四、精巧构思 1、“一分钟”→给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

2、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描写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铅笔盒→象征意义……

精读小说棋王(阿城)

一、主题及王一生的形象意义 1、通过对棋呆子王一生的描述

2、表现 ①王一生刻苦钻研棋艺的精神和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

②王一生特别的处事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

③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

二、叙述以一种通达的态度 1、主要表现在叙述的客观性,对故事中人物悲欢离合的遭遇,不掺入主观感情,仿佛一切都不在意,只是关心如何讲明白故事

2、符合主人公王一生的棋道和为人之道

3、和小说的主题思想吻合

4、后半部分主观感情的流露与王一生的为人之道及主题思想吻合

三、语言文字生动传神的作用 1、文字新颖,力破俗套,简洁有力而又生动传神

2、形容词和动词用得颇为奇特而生动传神

上一篇:学校党政办公室职责下一篇:启动仪式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