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

2024-08-07

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篇1: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

作文《关爱》讲评课的教学反思

-----吕艳芳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作文批改的延伸和发展。作文讲评课组织得好、开展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

这堂作文讲评课是建立学生完成以《关爱》为内容的习作、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批阅后进行的。课前,我对学生的习作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整理,找出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与需要加强的方面。教学中,回顾本次习作目标进行习作总评,再欣赏学生佳作,对在佳作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习作目标完成和写作的方法上借鉴。再找出学生共同问题的所在,让学生运用领悟到的写法共同修改有问题的习作,在交流中总结习作修改的方面和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的习作进行第二次写作。

反思这堂作文讲评课,我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首先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目标。这中间,教师要擅于调控课堂,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其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活动中的一员,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再次,要擅于评价和鼓励,用精当的评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本课里同样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

环节上还有些把得死,想放开,可是不知道学生会说什么,怕驾驭不了,所以设计的时候还是走了保守的路线。这说明还是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锻炼并加强学习。

在方法的总结上还是老师说得多,学生的认识仅限于表面,说明写作方法的指导、评价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还是把握不好,同学们阅读面太窄,词语匮乏、见解不足,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指导,促进学生的写作、评价水平都能提高一个新高度。

篇2: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

这节习作课的最初设想是让学生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突出人物助人为乐的善良品性,用词的精当,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修改作文基本技巧。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在试讲中,我发现老师出示的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于是我删掉很多修改文章的名人名言及故事,使教学过程条理更加清晰。

当我用本班学校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配合并不好。我想这与学生知识能力不高有很大关系。谭慧同学的那篇文章,我修改一些。如果要学生在修改的作文基础再次修改,肯定难度增加了很多。与其说学生不够配合,还不如说学生无法修改更准确。

评课时,钱风老师指出,如果我在点评谭慧同学的文章的真实性时,应该在黑板上板书“真实生动”,让学生懂得习作的内容的真实性重要性。她的话引起了我是思考,如果我在出示张林的文章时,再现事情发生时的情景,会让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会好些。

篇3:《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教学案例

关键词:尊重,掌舵,赞美,等待

在一节课题为《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们的表现非常棒, 一切教学流程和学生反应都在我的教学预测内, 直到最后一个环节:评选班级之星。在这个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作为推荐人, 在推荐时首先在黑板上写出被推荐人的姓名, 然后还得说出推选的理由。所有学生都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地要当推荐人, 推选自己心中的班级之星。每一个同学的推荐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可是, 当王明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罗磊名字时, 全班哄堂大笑,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随后我就微笑着问大家:“同意吗?”“不同意。”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把目光转向王明同学, 并对他说:“你推荐的理由是什么?”“因为他……”王明同学一边说一边笑 (而且还吞吞吐吐) , 一点儿也不严肃 (很明显他是故意的) , 我很生气, 什么也没有说就拿着黑板擦决绝地将罗磊的名字擦得干干净净。然后, 我就按照计划继续开展活动。快要下课了, 我却发现一向调皮捣蛋的罗磊闷闷不乐地耷拉着脑袋。当我看到这一个情境时, 我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这件事已经发生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我久久不能忘怀, 它时刻警醒我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 失而复得

在本节课中, 我冷漠又决绝地将罗磊的名字从黑板上擦除的行为, 他已经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藐视, 从而更加剧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嫌弃和斥责, 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意味着扼杀人才;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 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

在课后, 我走到罗磊的身边, 很自责地把自己所做的一切与他交谈, 我放下教师的架子, 很亲切地与他交谈。他的情绪很快就变了, 我们师生都笑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问题学生经过正确引导转变成特长生、优秀生的事例并不少见。因此, 教师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长短、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 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 教师才能避免偏颇, 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教师应严于律己, 善于解剖自我, 走出心理误区, 力争自我超越。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作为检验师德的试金石, 为完善自我、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并且视同至宝, 精心呵护与引导。即使是所谓“问题学生”, 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存在各种问题, 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

二、掌舵, 扬自信风帆

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问题学生”得到教师的赏识时, 就觉得自己在进步, 能学好, 有发展前途, 以为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 因而产生增值感, 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觉改正缺点, 完善自我。在本节课中, 如果我不排斥“问题学生”, 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之下给予他肯定, 并加以鼓励, 他不仅会得到同学们的接纳, 而且还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 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身上存在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从“问题学生”转变为优秀学生, 也会成为班级之星。

三、赞美, 浇铸阳光心理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赞美是一种教育艺术:赞美是春风, 让人温暖和感动;赞美是激励, 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赞美, 可以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 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 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从各种角度看问题, 从细微处看出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及时准确地给予表扬。只要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教师就及时鼓励强化, 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在本节课中, 当王明同学推荐得有理, 教师表扬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欣赏、善于接纳他人的学生。与此同时, 对罗磊也进行肯定。对于一个总是接受批评排斥的学生来说, 无异有“久旱逢甘露”的效果。这样, 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我在班上也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 我们不能无理嘲笑同学, 而要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 我们才能共同提高。

四、等待, 柳暗花明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更何况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呢。身为教师,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学生从刚踏入校门, 到走向社会, 是一个从一字不识到能独当一面, 完成社会角色使命的发展过程, 我们要学会等待。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从坏变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扮演好领路人角色, 让“问题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和缺点, 逐步完善自我, 养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本节课中, 王明同学的表现明显有讽刺挖苦罗磊的嫌疑, 此时此刻, 教师不能“一棒子”将学生打死, 而要从多个角度分析认识, 引导学生的不良行为, 做到“诲人不倦”。

篇4:《互相关爱》教学反思

记得刚接这课的时候,习作课一直是我相对的“软肋”。特别是对新课程教材不是很熟悉。“关爱”这个主题看似简单,可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对来自父母、长辈等关心爱护早就认为是理所当然。来自同学间的更是少,自我的学生更多些。无疑谈话最佳,用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唤醒他们不曾留意过的真挚的感情。开课前,我设计的导语是:“这节课想和同学们研究一个词。”这样学生立刻释然,毕竟词语比写作轻松多了。教师板书“关爱”,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关爱。学生经过思考做了回答“关心”“爱护”“支持”“体谅”“帮助”等。这样学生的思路开放了。紧接着教师追问:“那么谁与谁之间会发生关爱的故事啊?”学生不假思索的就回答道:“父子间、母子间、师生间、同学间、朋友之间、近邻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教师及时进行有深度的指导“看来关爱无处不在啊。”那么谁能讲讲你看到的、听到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就这样,在平等的对话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写作思路被打开。生活的一幕幕场景就重新回到了孩子们的眼前。通过讲述出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从孩子们的生活里流露出来,真实生动,一件件的小事让孩子们说出来自己的故事。此刻我想没有任何一种课件能达到这种境界吧。我笑了,我知道我成功了。

写作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要学会描写。可这恰恰是我缺憾的,因为我没有上完这单元的课。精读课文没有阅览,条理性的训练没有去做,这对于孩子来说有拔高的嫌疑。讲我自己的故事,打开记忆的闸门,我的思绪也如奔腾的流水倾泻而出。行文中,我注意突出细节描写,突出自己心里感情的变化,结尾我如诗般的环境描写,自然而然地暗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感受。当我有感情地讲完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我发现孩子们凝重的眼光含着感动,含着震惊。在随后的20分钟里伴着淡淡的旋律,孩子们动笔写出自己的故事。虽然20分钟对于刚步入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很短暂,但是从现场来看,这些孩子有话可写,有情可发。

最后,在师生的讲评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相信,打开记忆闸门的感情会打动每个人的心。

这次习作纵有很多遗憾,但是我很坦然的说,尝试让我们有了更深的思考。尝试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教育来源于体验,再现生活的教育才更深入人心。

篇5:《他们需要关爱》小学教学反思

活动一,手势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

活动二,比赛单手做事。让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体验做残疾人的感觉。

活动三:爱心加油站。开展献爱心活动,给需要关爱的人于帮助。

活动四:夺旗子。在激励的竞争比赛中知道相关知识。

活动五:听故事。学生倾听故事后展开讨论。

活动六:学儿歌,插旗子。等等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体现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主题的板块化,而且每个活动环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就是这样一份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落到具体课堂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实效与我预想的效果相去甚远。

课堂上,学生看似演得“热热闹闹”,却没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辛苦、困难,而几位调皮的男孩却认为用一只手做事看成是一件有趣、好玩的事。学生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却没能真正说出残疾人的烦恼与痛苦;学生看似夺的旗子多多,却没有让学生真正从身边、生活中的实事出发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精心设计却无法去课堂上顺利实施呢?结合以往的教学,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心中无“标”

新课标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让学生更好的过道德生活、社会生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道德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是不全面的;如果教学目标的拟订不是建立在全面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则是不准确的。我课前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哑语,如此好的设计,利用价值在哪里。因此,课堂教学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要紧扣课程目标,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的价值在哪里,不能够只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为活动而活动,而应注重活动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二、教师心中无“生”

篇6: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

又到《品德与生活》课了,上课铃声刚停,我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我的手中多了几条丝巾。自然,学生的眼中就多了几分疑惑:今天老师拿丝巾干什么?此时,我仍没有说话,而是叫了几名学生到了讲台上,没等学生反应过来,他们的眼睛便被我用丝巾蒙住了,“现在请你们走回自己的座位,装好自己的用具离开教室。”于是台上的几位同学行动了,然而,这样一个在平时看来很简单的活动,今天完成起来却是如此的困难。虽然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在同座的帮助下,他们才走出教室。这时我出示了第一个问题:“由刚才的活动,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明白了,顿时,几十只手举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

生1:“老师,在我的眼睛被蒙住的一刹那,我明白了眼睛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眼睛。”

生2;“突然之间看不见了,我感到非常害怕。”

生3:“我在回到自己座位的过程中,感觉这段路特别的长。而且,我还很多次地撞了桌子和凳子,身上很疼。”

生4:“我在整理书包时,一点都不方便,把书包弄得乱七八糟的。眼睛看不见真是太不方便了!”

生5:“我看到他们蒙着眼睛回到座位时,感觉很好笑,看看到他们整理书包那么辛苦,我又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

生6:“我感到了失去光明的人,生活是多么的痛苦,生活会很不方便。”

生7:“我感受到了盲人的痛苦,他们需要人们的帮助。”

生8:“健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生9:“我们要帮助身边的盲人。”

……

点评:“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是令学生喜爱的,此活动可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从而唤起内心的同情。而且全体学生可一起参与活动,人人都得到体验并从中得到教育。

教学片断2:流露真情,伸出温暖的双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有2000万盲人,像他们这种身体带有缺陷的残疾人有8000多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这些残疾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们需要身边的人来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小朋友们,当你在马路上、家门口、社区里遇到残疾人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1:“如果我身边有盲人要过马路的话,我会搀着他一起走。”

生2:“如果我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人要上坡的话,我会帮他推轮椅。”

生3:“如果我在医院里看到盲人独自一个人时,我会陪陪他,问问他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生4:“有一次,我看到有小朋友笑走路一拐一拐的人,还学他的样子走路。我马上就走过去对他说:‘他走路已经不方便了,你还笑他,这样是不对的。还有你学他走路,当心自己也变成瘸子。’那个小朋友听了,马上就不学他的样子走路了。”

……

师:“小朋友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我们社会文明的表现。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你温暖的双手,奉献你火热的爱心,让世界永远充满爱。”

点评:关爱残疾人,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让爱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教学反思: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品德与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细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现成的结论去获得道德知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适时地开展各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这个案例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中心位置。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空洞的讲让学生如何关

爱弱势群体,而是通过创设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便于学生理解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了弱势群体为什么“弱”,“弱”在什么地方,进而受到熏陶,得到启迪。这一情景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抓住了学生对真情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关爱、且怎样去关爱弱势群体。由于情景创设的好,环节设计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自觉的、而非被动的得以培养,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篇7: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

茨榆山小学

汪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现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我通过让学生听《爱的奉献》,看完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图片,充分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表达,巧妙地升华学生的情感。

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习作要求,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来写,明白要在所写的事情中表达真情实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通过回顾本单元的文章的写作特点,明白恰当的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使学生明白如何运用环境、心理等细节描写,怎样表达使文章更完整。

利用回顾课文引路,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从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列提纲指导,减小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一目了然

篇8: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

一、少讲吃透

现在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们采取三年教材一至两年完成, 多遍复习, 重复做大量试题的教学模式,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和经济负担, 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虽然有时也能取得成绩, 但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它是导致学生厌学疲劳身心的根源, 是不符合学生记忆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第一遍教学速度太快, 学生学的不扎实, 水过地皮不湿。好多基础差反应慢点的学生没学会, 跟不上, 没信心, 出现两极分化, 课堂管理费劲, 后边大题量训练也就失去效力了。当然这也是学校频繁的月考评比产生的后果之一。根不深而求叶茂, 源不远而求流长。在生物课教学中, 我坚持少讲讲透, 注重兴趣, 让学生吃透, 打牢基础,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基础差, 缺乏学习兴趣, 被其他老师忽视的学生, 都喜欢我的生物课, 而且成绩优秀, 六十分的题能考五十多分。少讲吃透是符合初中甚至高中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 符合教学规律的。

二、要求严格具体

常言道, 严师出高徒。教师如果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严格具体, 并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要求, 这种要求又是一贯的不打折扣的, 一定时间内学生就养成一种习惯行为, 就会严格及时地完成作业, 知识日积月累的学会了, 学生们就有了自信心, 就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逐渐的把握了知识体系,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体会到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的知识素养提高了, 思想道德修养也随之提高, 你会发现他们懂事了。严格要求, 不是对学生态度严厉, 不是让学生胆小怕你, 而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一丝不苟, 像当年藤野先生要求鲁迅先生完成作业那样。严格要求, 重在要求, 如果只是笼统的留作业, 学生不清楚自己具体要完成的任务, 任务量大小、完成时间、完成要求、完成形式、完成程度等不清楚, 学生便不会很积极认真的完成, 不管你多严厉效果也不会太好, 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对学生产生的问题, 要多从教师自身找原因, 不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 埋怨学生、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 或者把责任怪罪到家长和社会身上, 和学生家长产生对立隔阂, 是于事无益的。所以严师出高徒的深意本义, 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深入体会研究。

三、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最大的问题也是缺乏兴趣爱好, 目前因为应试教育模式极端化等原因, 造成许多教师职业兴趣缺失, 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学。从人的本性讲, 每个人都是有学习的天性的, 人类和个体的进化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的结果, 所以没有不想学的学生。只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教育方法不适合学生实际, 甚至违背学习规律, 才导致学生不愿学, 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哪来, 兴趣从生活中来, 这种生活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 不是教师自己主观臆想的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生活, 需要向学生学习, 深入学生调查研究。从生物学角度讲, 学生有天然的尊重大自然的本能, 学生有天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在现有条件下有能力完成所有的生物实验, 我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生活课或学生生活, 兴趣往往就是从实验中来, 学生在试验和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 便能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把书本知识变成生活的知识, 就不是死读书和读死书了。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了, 教学也就成了教师很有乐趣的工作, 很高尚很有创造性的工作, 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四、面批面改, 有针对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学习毅力、兴趣爱好诸多方面有不同特点, 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课堂要求, 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 解决学生的困难, 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在课堂上发现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总是做好统计, 有针对性的解决, 面批面改。面批面改, 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间, 课堂上当场指点当场修改, 课下也可以指导, 当然这样加重了我的工作量, 很费劲很劳累很花时间, 但效果好, 慢慢的学生的问题解决了, 就可以少留课外作业,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通过面批面改, 和学生感情更加和谐, 课堂更加活跃, 学生学习信心增加, 学困生就学会了, 逐渐有了兴趣。这也避免老师批改了作业学生不看, 老师批改不能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教师不做无用功, 虽然辛苦点, 但效果好, 从这点说就是没有学不好的学生。面批面改的同时, 学生便会把好多心理话讲给老师听, 老师会进一步的发现学生个体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这样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潜移默化深入细致的做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书的同时育人。面批面改, 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 也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工作,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不允许出次品的工作, 是比任何工作都艰巨伟大光荣的, 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总结反思自己的生物课教学工作, 对学生的日常小错, 得饶人处且饶人。学生犯些错误是孩子的本性表现, 但也不能太迁就, 要找原因, 不留后患。对学生的学业问题, 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科学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的前提, 严格要求是尊重关爱学生的要求, 也是学生尊重敬畏老师的条件, 讲课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本着兴趣, 联系生活, 让学生学会和会学, 这就达到教学教育的目的了。

摘要:生物课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 遵循教育规律, 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这是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我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 有一些感悟, 和老师们交流, 希望能对创新教育方法推动教育实践有所裨益。

篇9:《在关爱中成长》教学设计和反思

黄泥塘中学 魏庭颂

《在关爱中成长》是人民版九年级第二单元《伸出你的手》第一框题的内容。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爱”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处于少年时期的学生在处理与亲人的关系时往往是单向被动的只沉浸在亲近的人给予的爱之中而不会主动地付出爱。教材安排了四个教学环 节依次进行“爱的感受”、“爱的规定”、“爱的回报”、“爱的作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本课采用分享感受、讨论、唱歌等方式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生活中的种种关爱,激发感恩的良心意识,体会“关爱他人”的可贵与幸福,勇于承担关爱他人的责任。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人与人之间有关爱,我们的社会也有关爱,许多政策,法律和公益活动,都将关爱带给需要帮助的人,懂得这些关爱的手带给我们的帮助。

能力目标:明白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怀,社会也对我们提供了帮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把爱心撒在我们的周围,对于关爱我们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常怀感恩,把爱心播撒在我们周围。

3、教学重点 :明白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人、社会的帮助。

4、教学难点 :对于关爱我们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常怀感恩之心。

二、为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学法指导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拓展”、“探究实践”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总结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

四、学生情况分析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学生,但大多数在家还是受到亲人的宠爱,往往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认为父母等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主人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爱的教育。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 : 08年汶川地震中的一个片段,通过此视频让学生体会爱,知道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关爱,引出课题。

(二)学生预习,自主学习,完成自学导航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本活动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设问,学生自学并发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角《关爱铸就灿烂》,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活动设计2;体验关爱——讲述“我”在成长中被关爱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温被关爱的感受,感悟爱的存在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感受被关爱,领悟自己在关爱中成长

活动设计3:感受社会的关爱,列举我国对未成年人关心和爱护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助学活动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重温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感受国家对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设计5:真情表白——感谢有你:建议同学用自己的话语写出自己对生活中帮助和关心过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

活动设计6:多媒体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悟对关爱自己的人应心存感激之心,培养其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

(四)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每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关爱

2、不仅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社会也处处有爱

3、要常怀感恩之心,把爱回报社会

六 教学反思

篇10: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

活动一:

我喜欢的人

设计意图:

让幼儿在集体前讲自己最喜欢的人及喜欢这个人的原因,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谈话活动,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个人见解,体会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在专心倾听别人谈话中,发现别人谈话的特点。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事以及喜欢的理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同伴分享快乐。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每人带一张自己最喜欢的人的照片。

2、纸和腊笔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谈话话题。幼儿将带来的照片放在桌上,背面朝上。教师与幼儿玩“猜一猜”的游戏。教师轮流指某一幼儿说:你“最喜欢的人是妈妈”,或是你“最喜欢的人是爷爷”。教师猜对了,这名幼儿就将相片正面朝上,游戏进行三四次(即找三四名幼儿),然后让幼儿找旁边的同伴,互相猜一猜对方最喜欢的人是谁?

2、引导幼儿围绕“我最喜欢的人”这一主题自由交淡。

幼儿互相猜过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自由交淡:你最喜欢谁?你为什么喜欢他?幼儿与旁边同伴轮流交淡,教师轮流参与幼儿的谈话,及时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谈话,不跑题。同时鼓励幼儿要积极进行交谈,也提醒他们不能只顾自已说,也要关心那些不开口的小朋友。还要注意提醒个别幼儿不抢着讲,注意听,别人讲过后,自己再讲。

3、拓展谈话范围,学习新的谈话经验。

(1)集体谈话。让幼儿在集体前讲自己最喜欢的人,及喜欢这个人的原因。

(2)用提问方式拓展谈话范围:你除了喜欢家里的人,还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教师以平行谈话的方式,帮助幼儿打开思路。也可以帮助幼儿分析某一幼儿的谈话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思考“刚才某某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人时,他是怎么说的?”“他说的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说话时表情怎么样?说话是不快不慢,还是太快或太慢了?”让幼儿讨论分析,增强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敏感性。

4、请幼儿画一张画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可以是家里的人或者是别人)

活动延伸:

(绘画)我最喜欢的人。

活动二:

关心生病的小伙伴

活动目的:

1、体验生病小伙伴的感受。

2、学习用自已力所能及的、多样的方式向生病小伙伴表达自已的关心。

活动准备:

1、空白磁带、录音机。

2、画纸、彩笔、胶水等。

3、各种蜡光纸、皱纸和废旧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这几天咱们班谁没来?他可能怎么了?

教师告诉幼儿,××生病在家。

1、引导幼儿体验生病小伙伴的感受

以前你自已生病时有什么感觉?(痛苦、难受;烦闷、寂寞;想念老师和小朋友;因学不了本领而着急等。)

你生病时希望别人怎么样?(希望别人关心我、问候我,小朋友想我、和我说话等。)

想一想:现在××生病在家会有什么感觉?

2、引导幼儿体验生病小伙伴的心情,明白××会和自己生病时一样难受、炳闷、想念小朋友、希望有人关心等。

3、讨论如何关心生病的不伙伴

你们想××吗?我们怎样才能让他知道我们想他?

××生病了,我们可以怎么关心他?可以为他做点什么?

4、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交流,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予以肯定或引导。如,肯定大家想去看望××的想法,引导幼儿思考:如果所有的小朋友都去他家,会不会影响他休息。

小结:小朋友想的办法真好,××一定会特别高兴。

二、分组活动

1、老师介绍各组的活动内容:录音、画画、做手工等。

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教师观察、指导,如指导录音组幼儿说说想对××说些什么心里话,要求幼儿录音时靠近录音机,一个接一个说清楚,不要几个人同时大声说;指导画面、做手工的幼儿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小礼物。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予以相应的引导,重点帮助幼儿明确小礼物是为生病小伙伴做的,目的是希望生病的小伙伴高兴并早点康复。

2、成果交流与展示

集体听录音。

请3—4名做礼物的幼儿介绍其作品,教师可引导幼儿说说做了什么礼物,给谁做的,为什么做这个礼物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做礼物的目的。

3、小结:××收到我们给他的录音带、小礼物,一定会特别高兴。我们班的小朋友这样关心他,他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起来。以后,不管是小伙伴,还是爸爸妈妈或别人生病时,我们都要这样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篇11: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知道尊重残疾人,并乐意帮助残疾人。

活动准备:

舞蹈视频片段。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片段,引出话题。

1、谈话引发幼儿关注。

2、出示课件,认识残疾人。

二、体验残疾人生活的困难,激发幼儿同情心。

1、活动一:体验盲人。

请幼儿蒙上眼睛,教师组织活动,幼儿参加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活动二:体验断臂残疾人。

请幼儿单手操作“叠手绢”,幼儿参加后说说有什么困难的地方。

3、体验聋哑人。

请幼儿不说话表达,幼儿参加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讨论如何关爱残疾人,鼓励幼儿献爱心。

1、幼儿自由讨论帮助残疾人的办法。

2、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发言。

(1)盲人过马路。

(2)肢残人乘坐公共汽车。

(3)用手语关爱聋哑人。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想了那么多的办法帮助残疾人,有了你们的帮助,他们就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了。

四、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关爱帮助残疾人。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以及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责任重于泰山。组织幼儿参观福利院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活动,并且把认知、情感、意志、品质、行为等教育融为一体,孩子们感触深,记得牢。通过活动使孩子知道,应该正确对待残疾人,同情、照顾、关心、帮助残疾人,从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使幼儿从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重要性,感受到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所获得的快乐。同时,要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可贵精神。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关爱残疾人》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939字。

相关文章

《大班活动教案《水》》:大班活动教案《水》适用于大班的活动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乐于亲近水,接触水,热爱干净水环境的美好愿望。并能关注周围的水环境,初步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离不开水,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活动《水》教案吧。

篇12: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一、做好本班学生作文水平摸底工作, 制订翔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开学之初, 教师首先摸清本班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 然后制订班级的作文计划, 并认真地备好作文教学课。在实际调查中, 要有两种不同文体的考查, 还要有命题作文,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同时明确告诉学生, 本次调查只是作摸底之用, 以便老师制订作文教学相关计划, 大家不要抄袭, 或大篇幅模仿和借用。因为在作文训练中, 端正作文学风很重要。俗话说:“文品如人品。”端正的文风不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制订有效、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而且还是作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作文前审题、选材、拟题、立意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指导

近些年来, 各省的中考中, 话题作文占比重很大。学生在遇到这种作文题目时, 经常是先成文, 再拟题, 或者干脆把有关话题的文字当做题目。在选材上过于粗糙, 不太注意详略得当。结构上基本是“三段式”, 甚至是“一块板”, 缺少结构上的新意。现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外, 还要对题目选定、题材、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以认真和耐心的指导。因为只有弄清题意, 作文才不可能脱离题目的本意和要求, 这样立意才能做到准、新。例如, 要写一篇话题为“财富”的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时, 就要告诉他们所谓“财富”含义是很宽泛的, 但其中“精神”财富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创造其他价值的源泉, 无论是拟题还是在选材上, 不应落入单纯“物质财富”的俗套。结构上可以采用“反弹琵琶”或“反衬”等方法, 形式上可以总分式、排比式或并列式。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们拟定的题目五花八门, 但都符合要求。比如, 《亲情就是财富》《做个富翁很容易》《给我十年》等。所选题材有关于亲情、友情、自然的馈赠, 心灵感悟等, 不拘一格, 但都能围绕题目。学生能够以独有的视角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财富”, 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平常中见新奇, 所写文章内容丰富、立意新颖, 这就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也是学生敢于尝试的结果。

三、作文反馈要讲究时效性、评价要多元化

教师评价应力求客观。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 对作文不感兴趣, 很大方面的原因就是作文的成就感不突出。在作文教学中, 因为批改作文既费工又费力, 所以有的教师就出现学生一篇作文交上去, 经常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都不发回来的现象。学生们不能及时收到老师的反馈信息, 等到把作文本终于发下来时, 学生的兴趣早就没有了, 何况有些教师批语仅仅是简单的“阅”字, 或者是寥寥几句套话, 学生不明白老师说什么, 也懒得去看。所以教师批改作文必须要及时。而且批改之后, 不一定把自己的作文就发给自己,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别人的作文吸取经验, 通过比较进行思考和更新。以前我曾经对那些离题内容采用直接说“离题了”或“这与题目无关, 删掉”的形式。而今我是多批少改, 多迁就, 少删除。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也是作文批改时的基本原则。我把那些写离题的同学找来, 对他们说, 你的作文重新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和你的内容相符, 然后给他中肯的评价。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尽量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可能其审题立意不太好, 但语句通顺, 无错别字同样可以成为亮点。内容偏离主题了, 但题目拟得好, 就可以在题目地方给个好评。这样, 学生就有了成就感, 那么写作兴趣就随之产生了。另外评语要通俗易懂, 少用专业术语, 而且要细致, 不简单武断, 更不要拖沓冗长。学生耳濡目染, 就会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

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是作文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到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多视角地观察生活、发掘生活的精彩。这些都告诉我们, 真情实感是中学作文的基本要求, 素材要贴近于生活, 如果没有主动地观察和思考, 学生就不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更谈不上切身的体验了。在该阶段, 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虽然还不成熟, 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发现, 不思考就没有体会。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为学生提供了深厚的写作背景和源源不断的源泉。当然学生要以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去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从而把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写出来。

教师还要特别关心和保护学生们平时练笔时记录的真实情感, 批阅的文字要多给予肯定和引导, 要求学生打开心扉, 睁开慧眼, 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且要端正心态, 既要以多个视角去观察和发掘多彩的生活, 又要注意体现积极的主流, 避免厌世等消极情绪的出现。当我发现有好文章时, 一定会亲自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如一位同学在一次练笔时写了父亲外出打工前夜的事情, 利用文字充分表现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喜爱和牵挂。在班上我把这篇文章朗读出来, 让其他同学去体会如何作文与做人, 收到了多重效果。

另外, 阅读课外书是学生们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对现有教材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材料, 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有计划地认真阅读, 而且我们每周还开设一节读书课,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去积累写作素材, 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培养对文学的感情。同时我们还开展读书讨论会, 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交流读书心得, 鼓励他们从书中去求知探宝, 在阅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开阔思维。

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改变思想, 积极进行大胆的作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各学校也应将作文教学作为一项全局性的任务抓好抓实, 提高教师的认识, 并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做出不懈的努力。

篇13:相互关爱(习作三)反思

——杨钰苹

在本次习作指导中我首先定位于“课堂”:诚然,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有很多途径,诸如大量阅读积累、日记周记的撰写等。而就现状而言,习作课堂教学在更多时候或更长时间里也就成了点缀,甚至觉得可有可无。因此,在本次习作指导时我力争“把工夫下在课外”转为“把工夫化在课内”。

其次定位于“有效”:如何提高习作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益?习作课堂教学如何安排?训练什么?如何设计习作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如何?一句话,提高习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这节课的“突破口”与“着力点”。梳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以课文人物引出话题;通过生谈感受,颂扬人物品质,定位主题;以学生阅读习作部分明确习作要求,通过课文所得、课前收集资料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选材;学生分组畅谈并分享关爱;着重指出题目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运用习作方法把事写具体。又通过学生片段展示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成一篇整体的文章。这一程序是很具层次性的,科学而有效地提高了此次习作的实效性。

《课标》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个理念,我在设计这次作文教学时始终贯穿一个目标: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表达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不吐不快之感。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写作欲望有了,体现在内容丰富,学生写的都是自己的实际生活,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我想最成功的是此次习作课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另外我提前给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收集材料,因此学生有内容可写。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重视作文材料的准备,大胆让学生提前收集写作材料,提高课堂的效率。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在上课时让学生谈有关关爱的事例,调动学生情感深处,让学生在爱心滋润下茁壮成长,有感而发,融入了学生内心情感体验。指导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厚积而薄发,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开源活流,启发学生的思路。我富有情感的导语让学生走入充满关爱的世界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关爱意识。让学生在爱的世界里陶醉而熏陶,在愉悦的情境中内心的情感与积累的语言碰撞激活学生的情感,产生不吐不快的境地。在这次习作指导中体现明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洗涤,真正落实了“作文即做人”的教育教学观。

上一篇:中秋博饼微信邀请函下一篇: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