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2024-08-17

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精选7篇)

篇1: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摘要: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话语不连贯而引起的误解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探究语篇连贯现象,有助于消除交际中的歧义和误解。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结构层次、基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地分析,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一系列认知过程,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词:语篇;连贯;语篇分析教学 引言

现代语篇分析最早应追溯到二十世纪语言学的重要学派——布拉格学派。他们把话语、语篇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提出了许多在现代语篇分析中占重要地位的概念和思想——主位与述位、已知信息与新信息、语境与语篇等,同时强调句子是整个篇章的一部分,句子分析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不断流动的语篇(姜望琪,200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西方语言学家开始了对语篇连贯问题更广泛地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连贯性往往被视为语篇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性,连贯与认知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语篇连贯性进行概括性论述,进而探讨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的实现途径。2 语篇与连贯

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黄国文,1988),既可单句,亦可长句,既可口语,亦可书面语,但逻辑结构须严密、语义要连贯。这种连贯表现为语言结构、语言的组成成分关系以及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换言之,语篇连贯的实现取决于语篇构成成分之间语义或功能上的联系。

一般地,对连贯理论的看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把它看作社会现象,一是把它视为心理现象。Halliday & Hasan(1976)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符号,把语言使用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然而他们提出的五种衔接纽带——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却无法解释某些缺乏这些衔接手段但连贯的语篇。Givon(1955)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讨连贯的本质和实现手段,认为语篇的连贯不是外在语篇(external text)的连贯,而是能生成、能储存、能提取的内在语篇(mental text)的心理连贯,是受话人或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彼

此理解的主观行为(朱永生、严世清,2001)。Reinhart 则提出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显性连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而实现,是语言内部的衔接,与读者和作者双方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隐性连贯隐藏于语篇的深层,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实现语篇的文理通顺。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缺乏明显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和其它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这一过程必须依赖于读者把新信息与大脑中已存在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相关联,以语篇的结构、语境、衔接手段等提示激活已有知识,并运用各种策略建立、修改命题直至构建出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从而正确地理解语篇。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的实现途径

语篇分析,又名话语分析,是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深层结构特征(语义关联、逻辑关联)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并探讨语篇的各种功能特征(朱颖、马静,2007)。语篇分析教学以篇章为基本教学单位,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对其层次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既重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又强调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对篇章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认知过程。3.1 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

宏观结构通常是指语篇整体的语义功能的总体连贯,属于语篇的高层次语义结构。宏观结构分析是对人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的假设性论述,主要涉及对语篇的体裁分析、连贯推理的分析等,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超结构(superstructure)与意图,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1)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是从宏观层面探讨语篇模式的理论构架和普遍特征。语篇体裁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 它能体现出表达篇章内容的基本思路。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体裁就不一样,其认知结构和语言风格也大相径庭。但无论语篇模式是什么形式,都必须是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符合逻辑的有机整体。

语篇体裁常见的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记叙文多注重事件经历,其教学应在指导学生把握叙事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组织和发

展语篇的;议论文强调逻辑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出论据、研究论证技巧,按照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递进层次,分析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文注重条理性,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又要注意事实和数据,掌握作者用以说明的角度和方法。

鉴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不同的侧重点,语篇分析教学应施予不同的方法。在体裁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上展开分析,从写作和修辞上进行体会,或者跳出课文的框架,从世界观上进行探讨,进而对作者的笔调、语气、修辞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研究(赵崇华,2000)。

(2)连贯推理分析

一般地说,推理指以若干命题为前提得到另一个命题作为结论的认识活动(徐盛桓,2005)。任何话语的意义绝不等于一个个词项的意义总和,作者的交际意图往往会超出他所表达的字面意义。话语理解的过程就是文本语言不断激活读者的已有知识框架,形成有机的心理图式,从而作出不同的语义推理的过程(熊学亮,1999)。语义推理中读者凭作者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读者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来理解信息(新信息),并作出预测、推理和解释。

请看下面的例子:

“星期六下午你来参加音乐会吗?”圣诞节刚过,克莱拉就问他。“我答应要去威利农场”。他(保罗)回答。(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Chapter X)克莱拉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她期待对方做出接受或拒绝的表示。而从字面意义上看,保罗的回答和克莱拉的问题并不相关。如何理解保罗,需要克莱拉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提出“保罗必须去威利农场”的语境假设,并从中推断出“他不能参加音乐会”的语境暗含。这一语境暗含是以新旧两种信息为前提得出的合乎逻辑的推论,从而实现了交际双方心理互动上的一种无形的连贯(姜菲、董洪学,2008)。

在语篇阅读中,推理贯穿于阅读过程的始终,无论是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对语篇的理解,都需要借助推理来完成。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分析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重视对词语语义演变的认知过程的分析,正

确理解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内涵,获得作者意图传达的全部真实信息,以实现双方话语的连贯。3.2 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

微观结构涉及的是句内和句际的意义关联,也称语义功能的局部连贯(inter-sentential-relations)。微观结构分析从句子层面出发,寻找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极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主位推进模式的延伸和扩展,揭示语篇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训练学生对语篇进行连贯分析的能力。

(1)主位述位推进模式分析

主位是话语的基础,主位结构体现谋篇意义。一般来说,在篇章中,主位即在语境中自然存在的内容,它提供交际双方已知的信息。述位是围绕主位逐步展开的实际内容,即作者要传递的新信息。“一段篇章构成的过程正是作者运用语言手段,以已知信息为出发点,引出未知信息来阐述、说明已知信息,推动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述位对主位进行阐发的过程。”(徐盛桓,1985)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讲话者需要对主位做连续的选择。主位述位推进就是指话语主位的选择和排序,它们互相之间的平行连接和上下层次,以及它们跟上一级篇章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之间的关系,跟整个篇章的关系,跟环境的关系。主位推进可以看成故事情节的脉络。按照Danes(Dokulil & Danes 1958/2004)的分法,有三种主位推进模式: ①简单线性主位推进,即

以及对语篇所衔接的语义或内容的深层理解。

(2)衔接手段分析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存在于语篇内部的、使其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Halliday & Hasan, 1976)。衔接分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显性衔接是语言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构成语篇的有形网络,包括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语法手段是语篇中的纽带,在语篇的构建中起着连句成篇的作用。词汇手段则通过同义、反义、上下文、互补、整体与部分等关系来使语篇的语义连贯。隐性衔接通常是指语篇的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属于语言深层的意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篇的隐性衔接将那些没有言明但却隐含在语篇之中的言外之意衔接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意义。语篇借助各种衔接手段获得连贯性,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实现文理通顺。

请看下面的例句:

Jackson is a good office worker,but he is a bad husband.这句话使用了三种衔接手段:①he指代Jackson,产生了前后两句的照应关系;②反义词good和bad具有同现意义关系(指文中的一个词的对象一定有另一个与之相搭配的词出现,形成衔接,构成意义上的联系),具有在同一语义场共现的特点。③连词but连接前后两句,所表达的转折意义与反义词同现加强了语义间的对应关系。

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能帮助学生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语篇。衔接关系产生的连续性是语义的连续性,所以衔接手段在理解语篇过程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各种不同的衔接链,以便正确地理解语篇。4 结语

阅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处理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已知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并不断进行推测的过程,也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交际行为。语篇阅读教学应强调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强调语篇意义的绵延,以及从动态的语篇中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通过对语篇体裁框架、连贯推理的分析训练,培养学生宏观把握语篇中心思想和组织结构的能力,以及有效调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综合语篇内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

语篇的微观分析,引导学生找准语篇结构中的主位—述位、信息流程、衔接手段,培养其建构连贯语篇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 Dokulil, M.&F.Dane 1958/2004.On the so-called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A].Reprinted in P.Luelsdorff et al.(eds.).2004.Praguiana 1945-1990[C].21-38.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 ] Holliday 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3 ] 姜望琪.现代语篇分析的萌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188-195.[ 4 ]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 ]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67-186.[ 6 ] 朱颖,马静.学术语篇引言的体裁分析[C].外语教学与研究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2-60.[ 7 ] 赵崇华.思维模式与篇章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0,(3):42-44 [ 8 ] 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2005(5):10-15 [ 9 ] 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 10] 姜菲,董洪学.从关联理论视角看交际中话语连贯的实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75-78.[11 ] 徐盛桓.再论主位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Language analysis teaching based on coherent theory

Xu Xing-f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000,China)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relations, misunderstanding is extremely common because of the incoherent words.So inquiring coherent phenomenon is helpful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t mean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Dis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based on cohesion theory studi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discourse, stresses that students participate the teaching cognition process as the teaching main body, which is advantageous to develop and train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Key words: Discourse;cohesion;dis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篇2: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以篇章衔接连贯理论为基础,从篇章衔接和整体连贯两大方面对学生英语写作进行错误分析,以期对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 者:池丽霞 王晶晶 作者单位:池丽霞(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

王晶晶(华北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

篇3: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一、语篇连贯及言语行为理论

语篇属于交际事件, 其中语言起了突出的作用, 它的三个最基本要素为:语言的发送者 (作者/说话人) 、语言的接收者 (读者/听众) 和被传递的信息。而其中的信息不只是简单的句子罗列, 它要构成一个联合的、连贯的整体, 而这一点也是语言的发送者和受众所默认的。因此, 连贯成为了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动态语篇分析的观点认为, 语篇本身是不连贯的, 因为语篇的意义和功能都是相对于语境及交际双方心理互动而言的, 是语言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在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相关性, 一旦交际双方把这种相关性构筑到语篇中去, 语篇的连贯就形成了。“语篇的连贯性是生产者所意欲的, 为接受者所期待, 在语篇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被赋予表述序列。” (钱敏汝, 2001) 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语篇形式上的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 但非必要条件;2.语篇连贯是语言形式与语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受到语境的制约, 交际过程充斥了语用预设和推理;3.语篇连贯是一种心理表征, 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心理互动 (mental interaction) 的结果。 (陈海庆, 张绍杰, 2004)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首先是由英国哲学家Austin (1962) 提出, 他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语言形式本身, 而是应该通过形式来完成行为;而语言行为又分为三类, 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的是言语内容形式之外的含义, 或话语双方的交际意图;言后行为表达的是话语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而言语行为对语篇连贯影响也相应地具备了不同的方式和特征。言内行为的连贯是有形的, 其主要的表象特征为语篇中的多种衔接手段, 其主要是通过语篇内的语言语境来实现的。言外行为的连贯则是隐形的, 其连贯机制在语用层面上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 要达成言外行为中的语

现代2 2交际篇连贯, 就必须根据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判断和推导。从这一角度来看, 从说话人的意图和受话人的理解入手是把握言外行为连贯的主要方面。言后行为的连贯是无形的, 其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 而这种互动必然是以语境信息和双方对世界知识的认知为前提的。 (陈海庆, 张绍杰, 2004)

二、对小说《猎杀者们》中第一场景的语篇连贯分析

小说中, 全文是以三个场景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分别是亨利快餐店 (杀手的到来) 、荷西小公寓 (Anderson的反应) 、亨利快餐店 (Nick决定离开此地) 。我们这里以第一场景为主要对象, 以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三种不同行为基点进行语篇分析。

(一) 言内行为中的有形连贯

Caroll (2008:162) 认为建立语篇连贯的最基本策略就是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界定和理解, 已知信息是指交际个体假定交际对象已经知道的信息。从语篇片段来说, 已知信息可以以先行词的形式从我们的记忆库中搜索并提取出来, 而这一过程并不是词汇的而是概念的搜索, 最终进行直接匹配。从语篇整体来说, 匹配的结果结合新信息构成新的命题, 将成为新的已知信息, 以此推进构成整个语篇。而在语言形式上, 这种匹配往往以不同的衔接方式表现, 如词语的重复、指称的运用, 整体—部分的借指等。言内的链接关系是语篇完整的重要因素, 而在小说中其表现在各个层面。我们来看一下下边的一段节选:

“You're a pretty bright boy, aren't you?”

“Sure, ”said George.

“Well, you're not, ”said the other little man.“Is he, Al?”

“He's dumb, ”said Al.He turned to Nick.“What's your name?”

“Adams.”

“Another bright boy, ”Al said.“Ain't he a bright boy, Max?”

“The town's full of bright boys, ”Max said.

这段对话主要是由四个人呈现的, Al、Max、George和Nick。该段语篇中“you”“he”分别指代George和Nick, 其具备指称作用;第三行中的“you’re not”是“you are not a bright boy”的省略形式;第四行“what’s your name”和第五行“Adams”形成语义连接;第七行中的“The town’s full of bright boys”, “bright boy”是对前文内容的重复, 并且其与上一行存在语义上的连接关系;等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该段语篇的连贯性与这些链接手段密切相关。

但是, 对于战线较长的有形连贯, 虽然其指称意义不发生变化, 但其隐含意义却又不同, 特别是在话语人的心理表征方面, 当然, 其变化也是根据随着情节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情景语境而发生的, “bright boy”一词的运用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也可以说, 在这种情况下, 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连贯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bright boy”在小说的第一场景中出现达27次之多, 其言内之意几近相同, 但从Al和Max表述的语境来说, 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表征, 从最开始的预期或警告 (认为Goerge和Nick应该在他们面前表现出聪明的一面) , 到后来的对其二人行为的认同 (确实聪明, 可以照着他们的要求去做, 不做无谓的反抗) , 再到最后的饶恕 (因为二人的表现, 杀人者饶过他们, 不会将其作为猎杀的目标) 。

(二) 言外行为中的隐形连贯

在实际的运用当中, 语篇的连贯不完全依赖于语言形式上的链接手段来实现, 也就是说, 连贯不总是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来, 也会表现为隐形的形式, 其直接的表现就是, 一些语篇仅靠语言形式是难以理解的。语篇的连贯不仅局限在语言形式表达和命题内容上, 更重要的是言外之意的表达和理解的问题。当然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得不提及语境的缺省信息填补作用。换言之, 把握言外行为中的语篇连贯就不得不结合言语行为发生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预设、判断和推导。当然这类行为的发生时间很短, 并且需要很少的努力, 我们一般没有办法察觉, 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如:

“Hello, George, ”he said.“Can I get supper?”

“Sam's gone out, ”George said.“He'll be back in about half an hour.”

“I'd better go up the street, ”the motorman said.

从字面上看“Can I get supper”和下文的“Sam’s gone out, he’ll be back in about half an hour”是没有任何关联的, 也就是说, 在语言形式上无法形成显性的衔接, 但是这种形式上的非关联并不意味着语义的不连贯。当交谈双方有认知共识时, 即言语发生地点是在餐馆, Sam是餐馆的厨师, 在此基础上, 我们就可以把第二行Goerge的话语理解为“ (You can’t get supper this time, because) Sam’s gone out.He’ll be back in about half an hour (, and then you will get your supper.) ”这样, 从言外行为角度来看, 通过情景语境对于缺省信息的填补之后, 两人的话语是相关的, 只不过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的隐形衔接与连贯上, 而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

语境信息对于话语理解和语篇整体连贯的缺省信息具备填补作用。在这里, 语境 (context) 指的是言语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语境把语言形式与情景联系起来, 由此产生语境意义, 这是我们进行理解加工的基本目的。换句话说, 语言的功能就是语言在语境中的作用, 即意义。 (徐珺, 2003) 从狭义上讲, 它指的是语篇的内部环境, 即“上下文”, 言内行为受其诸多影响;从广义上讲, 语境还包括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和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 , 情景语境主要涉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事件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文化语境往往集中在语言团体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一段衔接性很好的语篇在缺少语境的情况下也不会连贯, 相反的, 形式衔接不足的语篇也可能很好地连贯。我们看一下两名猎杀者离开餐馆时的话语:

“So long, bright boy, ”he said to George.“You got a lot of luck.”

“That's the truth, ”Max said.“You ought to play the races, bright boy.”

Al对George说“You got a lot of luck”, Max复述“That’s truth”, 紧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表面上不相关的命题“You ought to play the races…”。对于本句的理解, 我们就必须参考情景语境信息, 按照我们对上文的语义把握, 两名杀人者进入餐馆, 守株待兔, 要杀死Ole Anderson, 通过一系列的言语和行为, 读者体会到了杀人者的残酷和冷漠, 在没有等到猎杀对象的情况下, 他们离开餐馆。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bright boy”代表说话人对George识相的一种认可, 同时对于自己的这种宽容表示满意, “You got a lot of luck, (because I will show my mercy and not kill you.) ”到Max的话轮, “You ought to play the races…”我们自然可以按照语境对其缺省信息进行填补, 以达到语篇连贯的效果, “ (You are so luck that) you ought to play the races, (and I’m sure you will win a great amount of money.) ”。

文化语境对于语篇连贯的干预则不那么明显, 不应该说不明显, 实际上应该是“非显性”, 因为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影响致使很多的话语表述形式形成一定的范式, 并且这种范式会出现在相应文化的各个方面, 而不仅限于某一本小说中, 如文中出现的“nigger”一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我们也可以把大的社会背景归类到这一范畴。就《猎杀者们》这一小说来看, 如果不结合语境, 作为读者, 在理解上也会出现偏差, 甚至有些地方觉得莫名其妙, 不可理喻。并且, 社会的混乱、犯罪的盛行在小说中不只是其理解的社会文化语境, 同时它也是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在实际的理解过程中, 这一社会语境对于小说中许多言语意义的理解加工产生了影响, 更重要的是, 它直接影响通篇的连贯。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下列对话中, “go to movies”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We know all that, bright boy, ”Max said.“Talk about something else.Ever go to the movies?”

“Once in a while.”

“You ought to go to the movies more.The movies are fine for a bright boy like you.”

表面上看来Max转换话题, “Ever go to the movies”, 到后来的“You ought to go to the movies more.The movies are fine for a bright boy like you”, 语言形式或者结构上的连贯以词汇重复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但是为什么Max要提到电影, 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其社会文化语境。一个时代的典型电影, 都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的, Max屡次提到电影, 就是为了让George了解他们的做法是很正常的, 无异于社会大主流的, 让他接受并容忍这种情况。虽然言辞不多, 但表达的含义确是很有深度的, 但从话语加工理解的角度, 我们必须把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个大语境和餐馆里事件的小背景联系起来, 读者才能真正理解, 而从言语形式的表征进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 Max提出“movies”就不觉突兀了, 其明显是为情节, 乃至是为整个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即社会的混乱和人的绝望。

综上可见, 说话人的意图与受话人的推导有效性是一种隐性的连贯方式, 这种连贯并不表现在命题结构的形式上, 而是隐藏于言外之意的表达中, 听话人只有在推导言外之意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而这种连贯的获得在最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语境与话语表征的交替结合。正如Stubbs (1983:86) 所述语篇的连贯性与其接受者的认知有关, 是在语境中的听话人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

(三) 言后行为中的无形连贯

Widdowson (1978:31) 指出, 连贯指的是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把握语篇连贯主要需要我们考虑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指的就是言外行为。我们可以看一下下边Al和Goerge的对话:

Al:“Tell him to come in.”

George:“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

从言内行为看, 两人对话前言不搭后语, 缺乏语义上的连贯性。但从言外行为来看, 两人的言语却是密切相关的。Al以祈使语气进行了命令的下达, 而George说“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这样一个毫不相关的句子进行接续。但实际上呢, George完全理解Al的意图, 但并不愿意接受这一意图, 并按照这个命令来执行, 所以用了这样的一句话坚守了自己的位置——这里是我的地方,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简而言之, 从对话双方意图上来看, Al下达命令, George间接拒绝执行。

话语连贯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了说话人和受众双方心理互动性关系, 而这种关系无疑是以其双方的世界知识认知和语境知识为前提的。语篇是否能够达到真正的连贯, 还要看受众是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受其影响, 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反应, 否则语篇就无法接续。其中意图的领会我们还要依赖于言外之力, 而受众受其影响并做出反应则归属到言后行为范畴。言后行为这一无形的连贯方式充斥着小说的各个部分, 因为, 它是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Tell him to come in.”当George听到这一命令时, 他先明白其命题内容, 然后理解Al的言外行为是“命令”, 然后在其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反应, “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表示间接地拒绝, 后经历其他言语, 并了解反抗无效的情况下, 执行了其“命令”。如果只有理解而没有言语或行为上的反应, 即只执行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 而不进行言后行为, 那么, 语篇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只能终止, 至此, 我们也不能称其为连贯的语篇。

三、结语

本文旨在从语篇所涉及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不同层面, 对小说《猎杀者们》的第一个场景进行了连贯分析, 特别是言外行为中语境对于语篇连贯的影响。语篇连贯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 涉及到诸多的心理表征因素, 而小说中语言的独特性——即以对白为主要内容, 使其具备了更多的交际特征。对于理解加工过程本身而言, 几近全然的对话在语境的影响下形成语篇的连贯, 使其成为统一的整体, 表达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UP, 1962.

[2]David W.Carroll Psychology of Language fifth ed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3]Givon, T.Coherence, pseudo-coherence and non-coherence[A].In M.A.Gernsbacher&T.Givon (eds.) .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C].1995.

[4]Stubbs, M.Discourse Analysis: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3.

[5]Winddowson, 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UP, 1978.

[6]陈海庆.从动态语篇观看语篇连贯的形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 (2) .

[7]陈海庆, 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4 (6) .

[8]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9]徐珺.功能语法用于《儒林外史》汉英语篇的研究:情境语境观[J].现代外语 (季刊) , 2003 (2) .

篇4: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關键词:认知参照点;语篇连贯;图式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一.引言

本文基于对认知参照点(以下简称CRP)、图式理论和语篇连贯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的研读基础上,从认知角度的认知参照点的不同选取为研究出发点,借用三种模型来分析语篇连贯,以期进一步拓宽对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并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选段为例运用三种模型来分析这一诗歌语篇及其连贯性。

二.认知参照点(CRP)、图式理论与语篇连贯

2.1 CRP主要观点

1987年,Langacker将Rosch提出的“认知参照点”系统运用于研究语言构式,提出了语言研究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即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认知社会现实的时候,在特定的认知辖域内,会选取一个特定的概念作为认知目标事体的认知参照点,这样就会从概念化主体到认知参照点,再到目标事体形成一条心智路径。

2.2 图式理论

图式是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形成并储存于人的心智中,可以随时被激活、调用的认知表征结构。图式是由体验得来,存储于人的心智中,可以随时被激活和调用的心智表征。在这些心智表征中,最突显和最重要的便是认知参照点。

2.3 语篇连贯

2.3.1 语篇连贯的涵义和条件

语篇连贯是指构成语篇的诸种要素在表达意义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作为结果的整体性。连贯是语篇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存在于语篇的底层。语篇连贯的条件可以归纳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其外部条件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认知图式”、“心理思维”等语境因素,主要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交际者的认知模式、交际目的、个体特点等对其意义选择的限定来决定和影响语篇连贯。内部条件则是从语篇的意义和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机制的角度来影响和限定语篇连贯。

2.3.2 认知参照点(CRP)与语篇连贯

我们可以用CRP原则来解释话题统领性对于实现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话题的统领性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围绕一个论题才能有效保证语篇连贯,这体现了一种思维规律。论题往往标示着人们的主观视角和参照点,它是其后信息的着落点。一旦确立,其后的语句就围绕这个仅存于心理中的出发点展开叙述,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起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统领全段,整个语段是以其为出发点组织起来的。从该语段所要表达的主题为认知参照点,从主题扩散到每段的统领句,再到每句的句义阐释进而扩展句式的组织和词汇的选取,这种以提纲挈领的模式使一个语篇获得了结构组织上的完整和语义理解上的合理,主要是依赖以主题为认知参照点的研究模式。

三. 三种分析语篇连贯的模型

王寅,王正元,文旭都曾利用认知参照点理论来解释语篇连贯。这些研究极大的拓宽了我们对语篇连贯的认识和理解。本文试图将该理论中的某些要点细化,并归纳提出三种具体的模型来解释语篇连贯,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语篇连贯的认识。

3.1CRP与目标的关系是双向的,可以互相转化

Langacker 认为CRP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因而具有体验性、主观性、动态性等特征。一般而言,越凸显的事物越容易被选为参照点,从该凸显出发确认其周围的目标。一旦参照点(R1)确定目标后(T1),R1就可能退为背景,T1可能成为新的凸显物,成为另一个认知域中新的参照点R2 (R2 = T1),而去寻找新的目标T2。根据本特征可归纳为延伸型。例: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3.2认知参照点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连贯关系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一个认知参照点会激活一个相关的图式,多个参照点就会相应的激活多个图式,当这些图式经过若干次推理、演绎等心智过程之后,如果它们可以汇集到某一点,形成交集,同样也可以解释语篇连贯。根据本特征可归纳为交叉型。例:他消化了这本书。

3.3CRP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它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人们习惯于参照凸显的、有形的事物或者概念来认知相对隐晦、模糊的事物或者概念。人们往往先指定一个事物或者概念为参照点,然后以此参照点为依据完成认知活动。因此,参照点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构,具有主观性。通常而言,参照点是显性的。一般情况下,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直接便可被视为参照点,以此参照点顺藤摸瓜便可轻易的找到目标,建立参照点与目标之间的认知联系从而形成连贯。但认知按照点不一定总是显性的,不一定总是直接出现在语篇中。根据本特征可归纳为隐性参照点型。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图3

四.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语篇连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智连贯。说话人把自己心智上的连贯借助于语言的形式蕴藏到语篇之中;听话人在听到语篇之后,激活由体验而形成的种种心智图式,将语篇连贯从纷繁复杂的语言形式中剥离出来,尽可能还原说话人的心智路径,这就是连贯的建立和理解的过程,可见连贯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心智互动的过程与结果。本文还以图式理论、认知参照点理论为依据,详细阐释了三个要点,并归纳出三种模型以解释语篇连贯。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许多学者都做过,但是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理论系统知识,也许认知参照点只是可以用来分析语篇连贯的一个切入口,所以更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掌握丰富全面的知识来进一步完善语篇连贯的理论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董飞. 2012. 认知参照点理论及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9).

2王寅. 2003.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35(2) : 83-88.

3 赵霞,刘佳. 2008. 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研究的启示[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8(3): 75-79.

篇5: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语篇信息度是语篇信息处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求交际双方有效地把握语篇信息度.关联理论中的互明和认知环境两个重要概念可以用来分析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篇信息度的等级调控,而且可以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现象.

作 者:宋严侠 孙伟伟 SONG Yan-xia SUN Wei-wei 作者单位:宋严侠,SONG Yan-xia(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孙伟伟,SUN Wei-wei(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分校,山东烟台,264005)

篇6: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1.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 衔接理论的应用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最重要的理论, 是构成语篇的外在标志, 在语篇中起着纽带的作用。虽然衔接与连贯在内涵上有所不同, 但是两者在保障语篇内容自然流畅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衔接是指语篇中语言成分间的语义联系。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常见的语法衔接手段有代替、指称、连接和省略。

(1) 语法衔接

(a) 代替和省略

代替和省略是语篇衔接中最简单的形式。代替和省略的形式是相同的, 代替是在上下文的衔接中, 为了避免重复而采取的;省略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替代, 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上下文衔接的目的。代替和省略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 名词型替代, 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名次或名词短语, 常用的替代词有one、ones、the same等, 例如one可以替代一个名词词组, 而且是可数名词词组;第二, 动词型替代, 是用动词替代词来替代动词或动词短语, 在英语中, 替代动词的形式词为do;第三, 分句型替代, 也是小句替代, 是用替代词去替代整个小句或小句的大部, 常用的替代词有so、not、the same等。

(b) 指称

指称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即人称、指示和比较, 它是在文章中应用语法结构表示语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其中人称和指示在文章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人称包括I、me、my、mine、you、your、yours、we、us、our、ours、he、him、his、she、her、hers、it、its、one、they、them、their、theirs。

指示包括this、these、that、those、here、there、now、hen。

比较包括same、identical、equal、similar、addition、other、similarly、such、more、else等。

(c) 连接

连接不同与替代、省略和指称, 它是逻辑意义上的连句手段, 可以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已经展示或者将要展示的内容。连接包括增补、原因、时间和转折四种类别。

增补常用and、furthermore、not、in addition等表示;原因常用because、therefore、as a result、consequently、to this end、consequently、in that case等表示;时间常用then、next、first、meanwhile、finally、in a conclusion等表示;转折可用but、yet、despite、however、nevertheless、all the same、on the contrary等表示。

(2)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主要是通过词汇选择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 在语篇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汇衔接包括同现关系和复现关系。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 复现关系是指在语篇中重复原意同义词、近义词、上一次和概括词。在语篇中, 由于话题所限, 一定的词往往会同时出现, 而有一些词则不大可能出现或者根本不会出现。

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在篇章中交错出现且相互联系, 能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文章的词汇、语法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同时, 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手段结合运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 使学生认识到语篇不是简单的句子堆砌, 而是作者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把文章各个部分联结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 这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评价全文具有促进作用。

1.2 语境的应用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对语言系统的把握能力, 主要表现为交际者的语言水平;文化语境是是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且社团内部成员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含义, 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 具有决定整个语言系统的意义系统的作用;情景语境包括使用语言的直接情景、语篇相关的信念和预设、作者读者共同意识到的以前说过的内容。有语篇就有语境, 所以, 语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

首先, 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确定词义, 排除歧义和语义模糊, 并解释语法结构。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 可通过对语境的研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真正意义。有些文章多处出现一个词汇比如as, 其用法就有很多种。

其次, 语境是阅读推理的重要依据, 能够帮助学生填补空缺的信息, 推导出深层语义。其实, 英语文章语言的连贯并不完全以表面语言形式的粘连, 在句际之间, 常常会出现语言表面的脱节, 脱节之处实际上就蕴含了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 如果不能将空缺的语义填补, 学生的理解很有可能会出现中断现象。要想理解文章中的深层语义,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运用推理的方法, 根据上下文语境提供的线索, 并结合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做出合理的分析和推断。

再次, 文化语境在阅读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语境与语言语境相比并不直接出现在篇章内, 其对阅读理解的制约是隐性的。在许多英文文章中, 都涉及到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文学典故、历史事件等, 还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立场观点等, 如果文章的背景知识不充分, 难免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风格、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差异等,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文章给出的观点和态度。

1.3 主位结构的应用

主位、述位描述的是在句子或语段之中, 作者或者说话人想要突出不同的信息或赋予重要信息的一种信息安排考虑。主位是一个形式范畴, 是指一个句子或者小句子开头的成分, 句子是围绕着这个成分组织起来的, 而主位同时也是作者要突出的成分。主位后面的成分就是述位, 它与主位构成了主位结构。

主位具有层级性。整个语篇都有自己的主位, 即语篇的主题, 是整个语篇要叙述、说明、描述和讨论的对象, 它预示着段落主位的出现, 段落主位附属并服务于全篇的主位。小句的主位总是位于句首, 而小句层次之上的主位可以位于句首、篇章首或段落首, 可以使隐性的, 也可以是显性的。总之, 主位是语篇信息安排的纲, 而述位是传达信息的目, 在语篇的产生过程中, 不管作者以什么为纲, 都不能随意的将要传达的信息简单的堆砌起来, 必须有序才能使读者看出篇章的主位结构框架, 使读者清晰的了解作者的话题范围和篇章段落的安排, 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主位框架快速把握作者的思路, 缩短篇章的阅读过程, 提高阅读效率。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的主位结构安排, 并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流程, 借助于主位框架结构达到准确的认识篇章结构的目的, 学生只要掌握了主位结构, 他们对篇章的回忆过程就会变得简单, 有效的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反复回读才能完整把握篇章信息的缺陷。

2.语篇分析策略的实验应用

语篇分析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为了考察语篇分析策略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教师可随机抽取两班进行考察, 一班为实验班, 一班为对比班, 在实验班运用语篇分析发进行阅读教学, 在对比班仍然使用传统的语法教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选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本和每一单元的阅读课文作为实验教学的教材, 通过对比来得出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

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实验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在讲授一篇文章之前,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学习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音频,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预习的成果进行新课程的讲授;在学生预习后, 新课讲授前, 教师可就课文提出几个问题, 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 当学生已对课文产生兴趣并要深入探究文章的具体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适当的引入一个探究性问题, 激发学生向前分析文章的欲望, 教师也可以从标题或者图片入手,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分析;之后,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并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研究文章的主旨;前面教师已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将文章的表层信息传达给了学生, 然后, 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从更深的角度让学生去挖掘作者写作意图及其要表达的观点, 详细分析文章出现的词汇、段落、句型、词组的应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等, 帮助学生全面分析文章;在全文分析完毕后, 教师要要求学生再次进行阅读从而加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出评价, 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 教师可引入评价性的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lesson?”另外, 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需为学生创造语言条件, 让学生进行表演、采访、辩论、复述等, 文章学完后, 可让他们畅谈自己相互谈论与文章有关的话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3.结语

总之, 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 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 使教学从语法、句子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 将知识的传授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同时,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采用语篇分析理论, 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多方面的知识导入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中心, 追求多样化, 利用语篇做提供的信息, 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从主题出发, 在听、说、读、写中把握语篇, 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思维, 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的学习是一种探索新知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万珊.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2010, 18 (12) :14-21.

[2]李雪芹.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1, 26 (12) :72-73.

[3]刘玉梅.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运用的探究[J].中学英语园地.2011, 7 (6) :48-51.

[4]马志伟.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 17 (1) :3-7.

[5]王东旭.语篇分析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 13 (5) :12-24.

[6]张建军, 袁秀丽.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 9 (2) :69-71.

[7]姜玲.语篇分析教学法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 31 (5) :7-17.

篇7: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理论

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掌握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日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通过有效的英语阅读获取最新的知识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把词汇、语法规则、语言难点、句型的讲解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分析,使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形成阅读能力。语篇分析理论旨在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学习,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改正学生原有的阅读方面的缺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1.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衔接理论的应用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最重要的理论,是构成语篇的外在标志,在语篇中起着纽带的作用。虽然衔接与连贯在内涵上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保障语篇内容自然流畅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衔接是指语篇中语言成分间的语义联系。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常见的语法衔接手段有代替、指称、连接和省略。

(1)语法衔接

(a)代替和省略

代替和省略是语篇衔接中最简单的形式。代替和省略的形式是相同的,代替是在上下文的衔接中,为了避免重复而采取的;省略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替代,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上下文衔接的目的。代替和省略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名词型替代,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名次或名词短语,常用的替代词有one、ones、the same等,例如one可以替代一个名词词组,而且是可数名词词组;第二,动词型替代,是用动词替代词来替代动词或动词短语,在英语中,替代动词的形式词为do;第三,分句型替代,也是小句替代,是用替代词去替代整个小句或小句的大部,常用的替代词有 so、not、the same等。

(b)指称

指称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人称、指示和比较,它是在文章中应用语法结构表示语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其中人称和指示在文章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人称包括I、me、my、mine、you、your、yours、we、us、our、ours、he、him、his、she、her、hers、it、its、one、they、them、their、theirs。

指示包括this、these、that、those、here、there、now、hen。

比较包括same、identical、equal、similar、addition、other、similarly、such、more、else等。

(c)连接

连接不同与替代、省略和指称,它是逻辑意义上的连句手段,可以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已经展示或者将要展示的内容。连接包括增补、原因、时间和转折四种类别。

增补常用 and、furthermore、not、in addition等表示;原因常用because、therefore、as a result、consequently、to this end、consequently、in that case等表示;时间常用then、next、first、meanwhile、finally、in a conclusion等表示;转折可用but、yet、despite、however、nevertheless、all the same、on the contrary等表示。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主要是通过词汇选择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在语篇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汇衔接包括同现关系和复现关系。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复现关系是指在语篇中重复原意同义词、近义词、上一次和概括词。在语篇中,由于话题所限,一定的词往往会同时出现,而有一些词则不大可能出现或者根本不会出现。

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在篇章中交错出现且相互联系,能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文章的词汇、语法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同时,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手段结合运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认识到语篇不是简单的句子堆砌,而是作者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把文章各个部分联结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评价全文具有促进作用。

1.2语境的应用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对语言系统的把握能力,主要表现为交际者的语言水平;文化语境是是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且社团内部成员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含义,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具有决定整个语言系统的意义系统的作用;情景语境包括使用语言的直接情景、语篇相关的信念和预设、作者读者共同意识到的以前说过的内容。有语篇就有语境,所以,语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

首先,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确定词义,排除歧义和语义模糊,并解释语法结构。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可通过对语境的研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真正意义。有些文章多处出现一个词汇比如as,其用法就有很多种。

其次,语境是阅读推理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学生填补空缺的信息,推导出深层语义。其实,英语文章语言的连贯并不完全以表面语言形式的粘连,在句际之间,常常会出现语言表面的脱节,脱节之处实际上就蕴含了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如果不能将空缺的语义填补,学生的理解很有可能会出现中断现象。要想理解文章中的深层语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运用推理的方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提供的线索,并结合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做出合理的分析和推断。

再次,文化语境在阅读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语境与语言语境相比并不直接出现在篇章内,其对阅读理解的制约是隐性的。在许多英文文章中,都涉及到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文学典故、历史事件等,还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立场观点等,如果文章的背景知识不充分,难免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风格、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差异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文章给出的观点和态度。

1.3主位结构的应用

主位、述位描述的是在句子或语段之中,作者或者说话人想要突出不同的信息或赋予重要信息的一种信息安排考虑。主位是一个形式范畴,是指一个句子或者小句子开头的成分,句子是围绕着这个成分组织起来的,而主位同时也是作者要突出的成分。主位后面的成分就是述位,它与主位构成了主位结构。

主位具有层级性。整个语篇都有自己的主位,即语篇的主题,是整个语篇要叙述、说明、描述和讨论的对象,它预示着段落主位的出现,段落主位附属并服务于全篇的主位。小句的主位总是位于句首,而小句层次之上的主位可以位于句首、篇章首或段落首,可以使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总之,主位是语篇信息安排的纲,而述位是传达信息的目,在语篇的产生过程中,不管作者以什么为纲,都不能随意的将要传达的信息简单的堆砌起来,必须有序才能使读者看出篇章的主位结构框架,使读者清晰的了解作者的话题范围和篇章段落的安排,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主位框架快速把握作者的思路,缩短篇章的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的主位结构安排,并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流程,借助于主位框架结构达到准确的认识篇章结构的目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主位结构,他们对篇章的回忆过程就会变得简单,有效的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反复回读才能完整把握篇章信息的缺陷。

2.语篇分析策略的实验应用

语篇分析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为了考察语篇分析策略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教师可随机抽取两班进行考察,一班为实验班,一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运用语篇分析发进行阅读教学,在对比班仍然使用传统的语法教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选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本和每一单元的阅读课文作为实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来得出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

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实验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在讲授一篇文章之前,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学习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音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预习的成果进行新课程的讲授;在学生预习后,新课讲授前,教师可就课文提出几个问题,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当学生已对课文产生兴趣并要深入探究文章的具体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的引入一个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向前分析文章的欲望,教师也可以从标题或者图片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分析;之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研究文章的主旨;前面教师已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将文章的表层信息传达给了学生,然后,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从更深的角度让学生去挖掘作者写作意图及其要表达的观点,详细分析文章出现的词汇、段落、句型、词组的应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等,帮助学生全面分析文章;在全文分析完毕后,教师要要求学生再次进行阅读从而加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出评价,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可引入评价性的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lesson?”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为学生创造语言条件,让学生进行表演、采访、辩论、复述等,文章学完后,可让他们畅谈自己相互谈论与文章有关的话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3.结语

总之,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使教学从语法、句子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将知识的传授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采用语篇分析理论,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多方面的知识导入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多样化,利用语篇做提供的信息,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主题出发,在听、说、读、写中把握语篇,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思维,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的学习是一种探索新知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万珊.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2010,18(12):14-21.

[2]李雪芹.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1,26(12):72-73.

[3]刘玉梅.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运用的探究[J].中学英语园地.2011,7(6):48-51.

[4]马志伟.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7(1):3-7.

[5]王东旭.语篇分析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13(5):12-24.

[6]张建军,袁秀丽.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2):69-71.

[7]姜玲.语篇分析教学法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31(5):7-17.

[8]王东旭.语篇分析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22(5):2-13.

上一篇:秋天的小学生五年级作文下一篇:生产车间周例会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