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2024-08-13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共8篇)

篇1: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策略例谈

【摘要】当代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才能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课堂为阵地,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以营造创新氛围为关键,树立创新观点着力丰富学生创新想象力,加强实践操作、灵活教学方法、运用激励评价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兴趣激发和谐氛围丰富想象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被重视,它是一门基础课程,又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其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决不能在信息技术课中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小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画画、写文章、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给计算机设置屏幕保护,为计

算机美化桌面,在画图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Word中输入字母、文字、编辑、排版„„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例如:在学习Word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副图文并茂的墙报作品,画面生动、颜色鲜艳,当中综合包含了Word的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方法,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出和这一样美丽的墙报?”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急不可待。我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这幅墙报需要哪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出需要排版、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表格等时,我趁势激励学生:你们再过一段时间也能编出这样漂亮的墙报来。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方设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自主看书、同学间合作探究、查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既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使学生始终满怀信心、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又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保持学生了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使学生始终爱上电脑课。

二、营造民主宽松氛围,树求新、求异观点,提供创新的土壤。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和谐、探索创造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能愉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在教学中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我们只介绍操作技能而不是系统的理论课程,只讲“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我们要为他们扫清创新活动中所有的障碍,让他们没有任何压力,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中去,最

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勇气和创新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有创造。教师应尽力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讲课时注意形象性,联系实际,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学生边听边想,把老师讲的形象“再造”出来。如:剪贴板的功能,剪贴板是计算机中保存交换信息的一段临时性存储区域,在进行移动或复制操作时,剪贴板的功能是在“幕后”同时进行的,学生在前台窗口中不能直接观察到,比较抽象,我就把剪贴板比喻成“周转站”,一旦执行了移动或复制操作,“周转站”中就放上了要移动或复制的内容,哪里需要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随时从“周转站”中取出来粘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以来,剪贴板的功能形象化了,从而变得好理解、好记忆。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想象力自然就丰富了。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四、重视实践操作,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只要我们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首先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画图软件的界面,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了解工具的用途,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我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最终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一幅幅美观、精致、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创作了出来。他们不仅全部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他们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学生今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的欲望。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从事的学习实践活动。如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画图中画《森林动物园》;用比喻法讲解“文件”与“文件夹”,把建立新“文件”比喻成新买个“练习本”,在“文件”中输入文字比喻成往“练习本”上写

作业,把“文件”的命名比喻成给“练习本”写名字,把“文件夹”比喻成具有多层结构的书包,可以直接装作业本;把“复制”功能比作“复印机” 的功能,把文件的“复制” 比喻成“抄作业”,把文件的“移动” 比喻成“搬家”等。利用生动形象地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了这些似懂非懂的概念。用问题学习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动手试试的想法。常有疑问,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创新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产生创新的动机,才付诸于创新的实践活动。如利用计算机查一查你出生那天是星期几?画图时能不能不用“橡皮”把画布擦干净?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实践,从而引发了创造思维。用任务驱动法和协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元旦到来前为同学《制作美丽的贺卡》,为班级《制作图文并茂的墙报》;用成功体验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展示优秀作品,介绍自己学习电脑中的高招、窍门、新发现等,以此来使之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争取更佳的表现、产生更强的创造欲望。使其创造兴趣得以延续。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确实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六、运用成功效应,点燃创新的激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的„„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有意义,更应该鼓励并加以引导。例如,在利用“画图”软件让学生画一弯新月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利用画图工具和菜单命令自己画,结果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互相交流,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新月。有的先画两个交叉的圆,再用橡皮工具擦去多余的部分;有的用曲线工具画;有的用铅笔工具画„„对于

学生的想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通过不断的类似的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索成功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在以后的画图课上每画一个小作品或每教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学生都会在规定画的作品中增加自己的想法或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恰当把握教材,寻找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成功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成功,不断激发创新的热情。而且,每当一项任务完成后,我总是把学生制作的富有创意的作品收集起来,在课上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其余学生也受到启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全体学生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探索任务中去。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身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探索、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只要我们善于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鼓励各种思维方法自由发展并加以引导,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积累、更新,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人才,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论文参考】《江苏教育技术》《江苏电教》

《中国电化教育》

篇2: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子课题《在初中政治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题阶段性报告

政治组陈国平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2006年10月我们政治组申报了《在初中政治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题开展研究。

二、研究意义:

1、是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信息时代的特征日益明显。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因此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我国如不在这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国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所以国家教育部发出通知,要在今后的5-10年内,在全国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此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对教育的影响,从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到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都是全方位的。

一场以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为代表和标志的知识经济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面对“信息爆炸”的波及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全方位渗透,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日益推广,势必推动基础教育整体的改革,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2、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理论较多,部份内容枯燥乏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距离较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与学的矛盾十分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度较大。在信息技术化的大潮下,思想政治课如何顺时代潮流、受学生喜爱、增学生知识、长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其实效,无疑成为了摆在我们所有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近几年,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掀起了一股网络教学热。许多学校的老师开始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他们从因特网上寻找教学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制作课件,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生动、活泼。原有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网络上查询、探讨与课本内容直接相关的数据、事实与论点,而这些数据、事实与论点完全可能比课本上引举的数据、事实与论点更新、更多、更深刻、更全面,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网络教学能使教学过程由单纯教师的“教”转变成“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模式也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为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的模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网络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探究社会问题的空间。因此,只要教师能够设计比较科学的课题,提出比较有吸引力的社会问题,学生就能够做到在网上探究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现状、对策及评价等系列问题。尽管学生的探讨中有许多非科学的东西,但可以通过这种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网络教学为实现学生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的最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将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剧烈变化的教育发展环境,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概念的界定: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四、理论假设: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五、研究内容与目标:

内容:

探索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利用这种结构来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

(2)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通过这种教学结构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问卷法和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途径:

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

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八、实验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一2007年2月)

硬件建设:连通Internet,构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培训

理论学习: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研究的方法等,并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性研究方案。

具体活动:1)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围绕自选课题制作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教研组

内进行说课初赛。

2)推荐多名教师参加全市初中政治课教学设计竞赛。并且组织政治组教师参加镇江市教研室举行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我校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从2006年6月构想、设计、边实践、边论证,到2007年开题,历时半年。在这半年里我们一边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等),确立研究总课题,一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观摩先进学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实录,请来市区电教馆的专家来校进行了多次指导,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

(2)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2月)

理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与目标,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模式,行动研究法,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培训: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软件平台的熟练使用。Intel未来教育、网页制作等。

(3)总结评价阶段:(2008年3月—2009年3月)

实施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色活动。2006年10月至12月,我们向全组印发了两份学习材料,分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材料)》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座提纲

(学习材料)》。组织专题研究,提出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为切入口,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养,尽快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改科研的实施过程,也是培训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改科研能力的过程。在校内组内开展各种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活动,将运用多媒体技术列入公开课、开放日交流课、说课和优质课竞赛的一个必要条件,选派人员参加各级多媒体课件制作、论文及电子教案比赛,并获得了好名次,使校内掀起了一股信息技术学习的高潮。期间,我们还协助学校承办暑期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工作,这次培训使我校近70%的教师深受新教育理念的感染,为我校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培训了大量的预备人才。课题研究也开始渗入各个文化学科之中,比如开始与高中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师生们受益匪浅。

九、已取得的成果

课题确立后的一年来,课题组精心设计,选取了不同年级的班级作为试验班,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管理。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全程融合,有利于形成全新的学习模式,变接受学习为主为探索学习为主;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拓展了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拓展了政治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政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大量活生生的案例,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带来生气和活力;政治学科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政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提供借鉴,加速了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加快了信息技术的普及。

1)课件情况

课题组成员陈静制作的课件参加2007年镇江市优秀教学课件评比获奖;

2)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2006年12月,学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前提,开展 “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有效教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杨秋红、陈静和章印老师参加了比赛。章印老师获得二等奖,陈静老师获得一等奖。陈静老师还参加了镇江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得二等奖。2006年章印老师、杨秋红老师、陈国平老师在学校开展了公开课,获得了一致好评。2008年,以上三位老师也在学校开了公开课,陈国平老师还在市属中学进行了初三政

治研讨观摩课。2009年3月陈国平老师还在学校举行的“一日公开活动课”中进行了教学展示。陈静老师还获得镇江市课件制作比赛获得二等奖。2007年陈静老师还代表学校进行了市属中学西片区政治学科优质课展示。杨秋红老师还在市属中学进行了展示课。

3)教学论文获奖、发表情况

课题组成员陈静、杨秋红、陈国平、杜小明和陈健和老师的论文在镇江市科研论文中多次获得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八、存在的问题

1、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让人不放心

不时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甚至偶有大问题,影响课堂教学,也影响教师应用的积极性。

2、缺乏过硬的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

由于待遇跟不上等原因,学校缺乏技术过硬的网络管理人员,更要命的是还没有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只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管而已。

3、资金不足,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学校没有充足的网络电脑可用,僧多粥少影响了实验也影响了发展。

4、观念尚待变革,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还有不少家长、部分主管人员和教师认为中学生学信息技术会影响高考,等考上大学后再学不迟。所以,相当学生的信息能力很差,影响了实验的顺利进展,也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普及。

5.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正规课程,似乎并未真正受到公正的待遇,主要表现在课时少,其结果是:大部分师生只注重开头的选题与结尾的结题与答辩,而容易忽略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违;网络平台已经启动,却因时间安排不够而导致网上资源的浪费与网上交流难以快捷地进行,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研究学习的效率,与使用网络平台的初衷相背。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渗透整合之花必然越开越盛。

政治课题组成员:陈国平陈静 杨秋红章印杜小明

陈健和徐文军

篇3: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一、改变教师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就是绝对的权威, 所传授的知识是绝对的正确, 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的怀疑;在传授软件操作时, 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的点击步骤, 不允许有任何的改变。如果有学生提出其他的思路与操作就是对老师的不敬, 是对老师权威性的挑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越来越多的老师感觉到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其本身的缺陷和弊端, 比如授课思路单一, 教学方法单调拘谨, 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注重知识的灌输, 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 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思维呆滞, 完全被老师的思维所引导, 提不出问题也不敢提问题, 心里十分压抑。而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思维非常活跃, 他们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 即使有些错误, 但有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不让他们说出来, 很可能会大大地打击了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从此只会按部就班地操作计算机而不再有什么其他的思考。因此, 教师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应当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变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前提。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应当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充满好奇, 主动去学习, 自主去参与。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其共同的心理特征:喜欢生动有趣的形象, 爱做游戏, 容易被生动、新颖的事物所吸引, 但持续时间不长, 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因此, 我们应当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展示信息技术生动、灵活、有趣的魅力, 活跃学生的思维, 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1. 任务驱动法。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会为本节课设定几个分段任务和一个最终任务。分段任务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各个知识要点, 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消除学生直接面对最终任务时可能产生的畏惧心理, 为他们最终完成任务奠定基础。通过完成一个个分段任务, 不断接近最终任务, 当他们完成了最后一个分段任务后, 最终任务也就悄然完成了,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 学到了知识。

2. 作品展示法。

在学生完成最终任务后, 通常都会产生出很多优秀的学生作品。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 将一些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 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这些作品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3. 媒体吸引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 把孩子们喜欢的好听的声音、可爱的图像、生动的文字、活泼的动画等多种媒体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和知识容量, 而且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4. 竞赛激趣法。

在课堂练习的时候,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测试软件, 多开展一些竞赛性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 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就是要求异, 不能雷同。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因此, 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尝试, 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意识。

1. 设置好疑问。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培养创新思维是从良好的设疑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从苹果落地那一刻开始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巧妙地设置疑问, 为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强、开放性强的问题, 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 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解决方法的优缺点, 明确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容易理解或者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知识, 还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尊重了学生个性, 又做到了因材施教。

2. 布置好任务。

我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相应知识, 已经具备了完成课堂任务的基本能力。这时候我们应当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强的任务, 放开他们的手脚,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内容,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技巧来分别完成自己的作品, 为他们展示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平台。

篇4: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决定学生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育中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和市场迫切需要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思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之处抓住这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领悟文章的内涵。只有对问题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问题有较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换言之,阅读课文时,如果能于无疑处生疑,于是疑处质疑问难,并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就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有效的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难,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事实上,无论是多么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对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以及标点、语法、修辞、文体等无不通晓,毫无疑问。学生在学习中不提出什么问题,并不能说明其以经明白,相反,正说明其读课文未能深入理解,或者还没有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寻找疑点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首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指点代替多讲。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如在讲读《瀑布》的第一课时,提问:(1)浪一个接一个涌向岸滩时会发出什么声音?(2)阵阵风吹过松林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探究,展开想象。这样,问题中的两种声音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教学《白杨》一课第二段,可抓住“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提问:(1)什么叫“表白”?怎样理解“表白着自己的心”的意思?(2)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得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逐步回答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突破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巧妙而有趣,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有趣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探究问题的氛围。尤其是提问在点子上,而不是脱口而出的一般问题,要提问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才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读《李时珍》的第三小节时,可让学生先自由阅读课文后再提问:李时珍决心要编写的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读懂这一段的内容,必须对旧药物书的三条缺点进行概括,然后针对这三条缺点回答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导读,既能激起积极主动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一举两得。

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问

首先,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恰当的,或许是不必要的,甚至或许是错误的,教师务必区别对待,不能断然否定。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加以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切忌蜻蜓点水,主次不分。

其次,教师应抓住火候,因势利导,随机点拨,促进学生由不会问到善于问的转化。具体的讲,第一步小学,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能教会学生善于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2)“舍身”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舍身呢?通过提出这些疑问,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感知了。第二步,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来突破。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句”来设置疑问:(1)“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赞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通过认真思考回顾全文,学生就不难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及言外之意了?第三步,抓住课文的难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对比,从中发现疑问。例如教学《草地夜行》这一课,可引导学生通过这样比较寻疑:(1)前面说小战士“一步一挨”向前走,后来为什么能“迈开大步”向前走了?(2)前面说“黑暗笼罩着大地”,后面为什么说“看见了光明”(3)为什么说草地是一条“稀烂的路”?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三、安排拓展质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一篇课文学完了,并不是质疑也就此结束了。安排拓展质疑,是将课堂内的知识技能引向课外的大好时机。因为学生读书之疑,有的并不是本课文所能解决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篇目,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或是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领域。如学完《鲸》这篇课文,其中关于鲸的睡觉方式的描述,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鲸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呢?这个问题就有思考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弄清这样睡觉的深层意义。再如《爱因斯坦与小姑娘》这一课中爱因斯坦最后说:“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给我小甜饼。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题。”在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同时,也产生了疑问:别的科学家是不是也这样平易近人?所有的科学家是不是都像爱因斯坦一样只会搞研究不会日常打理?这样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篇5: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青龙小学张鑫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执教《秋天的雨》,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注重语言训练。比如,学习“动物准备过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当秋雨来到你身边,告诉你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接着询问学生:“小喜鹊,你在哪儿?你在忙些什么呀?”这就为学生巧妙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将传统语文教中惯用的“读、听、说”与新课改的“思维训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这样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引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进行兴趣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故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篇6: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摘要: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饿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举例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认识和教学方法。

一、加强说理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有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教强的依赖性。教学实践证明,语言能力增强了,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加强学生的说理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在计算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述运算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述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在几何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述观察思考的过程等。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1.69÷26时,要求学生边算边说:“被除数的整数部分1比除数26小,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再点上小数点,16除以26还不够商1,在商的十分位上写0,169除以6,商6,在商的百分位上写6,6乘26得156,169减156得13,在余数后面添0再除,130除以26商5,在商的千分位上写5,5乘26得130,130减130得0。学生在讲述计算过程时,必须要有序的思维,才能表达清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在教学“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知道“剩下多少套”和“剩下的要做多少天,”只知道“剩下的要做3天,”不知道“剩下的套数,”因此要先求“剩下的套数。”要求“剩下的套数”,需要知道“一共的套数”和“已经做的套数”,而“已经做了多少套”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根据题目中“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求出“已经做的套数”,又根据“一共的套数”和“已经做的套数”可求“剩下的套数”,用“剩下的套数,”和“剩下的要3天完成,”就求出了剩下的平均每天要做的套数。这样让学生有序的口述分析过程,不但使学生清楚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一题多变”,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①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彩色电视机的台数是黑白电视机的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②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黑白电视机的台数是彩色电视机的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③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彩色电视机的台数比黑白电视机多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④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彩色电视机的台数比黑白电视机少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⑤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黑白电视机的台数比彩色电视机多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⑥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黑白电视机的台数比彩色电视机少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在解答这一组题目时,学生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的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的解答。

再如:设计一组“看算式,补条件”的题目,果园里有梨树240棵,

桃树多少棵?这组练习,学生必须根据算式的不同特点,灵活的组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正确的题意,这就要求学生想得细、想得全面,促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发展。

三、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求异。

求异思维,是指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发散性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想”、敢于“闯”、敢于“与众不同”。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

工程队修一条长100米的公路,头3小时修了全长的,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小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不同,解答方法也不一样。

解:设剩下的`还要x小时。:3=(1-):x等。通过一题多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再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18÷怎样计算,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小组合作寻求解决方法。学生想出的方法有:

①把除数变成小数0.4来算,

②因为小时行18千米,那么,小时行“18÷2”千米,所以18÷=18÷2×5=45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③18÷=(18×5)÷(×5)=90÷2=45

④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1,18÷=(18×)÷(×)=18×=45,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各种算法的算理,并比较哪一种方法适用性广,而且又简便。从而得出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四、强化实践练习,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实践练习是应用新知识,发展新知识的过程和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努力优化练习设计,精心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根据教学内容,在练习设计中,充分发掘问题的趣味性和适用性,让学生去实践,去创造。使学生开拓思路、灵活解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后,我上了这样一节练习课,怎样利用圆柱体量杯、水、和直尺求出一块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这一问题的设计,立刻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他们经过思考、探索、交流,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①把石块放到量杯里,再倒进水,让水漫过石块,然后再把石块拿出来,量杯中水位下降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②先倒入一部分水,水要能漫过石块,然后把石块放入水中,量杯中水位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③先把杯子盛满水,再放入石块,然后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用量杯量一量,这些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篇7: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摘要】科教兴国,人才为本,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只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两方面来阐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会创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把创新教育列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把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的目标。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课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快,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要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为宗旨,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会创新,必须首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下载》时,有不少学生说他们会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于是我因势利导,巧妙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平时我们在浏览网页时,经常看到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我们怎样运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有些电脑知识的同学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以为小菜一碟,然而当他们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他们自己经过一番摸索后,我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创设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自主实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手脑并用,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手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精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验证问题。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我先给学生一段求“1+2+3+ +n”的和的程序,在讲解和分析for循环结构的基本特点和该程序的执行过程后,让学生动手修改此程序,写出“1 2 3 n”的积的程序和“2+4+6+ +n”的偶数和的程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电脑上运行程序。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电脑的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常常能产生灵感,启发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例如:在讲授《表格信息加工》中,有关“Excel图表制作”时,在讲解完对图表生成及美化的方法后,布置学习任务,对中、低层次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如何完成图表制作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表格数据制作更直观的图表分析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美化图表,制作出更美观的图表作品。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自由空间,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创作、想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优化创新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一定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例如:在讲授《文本信息加工》时,为了让学生制作富有创意的电子报刊,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张制作精美的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自主选择电子报刊的内容版式进行制作。所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做出的电子报刊多种多样,内容繁多,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作品。学生的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理念的世纪。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用先进理论来指导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创新潜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长足进步,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 《中国教育报》 2006.3.3

篇8: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能力,英语教学

0 引言

在现代化的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纵观外语教学的历史,可以发现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长期的支柱。这种教学法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其核心是背规则,搞语法分析及进行英汉对译练习。这种重文字课本,重教师讲授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只能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并不能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1 信息时代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输式教学为主,教育追求的目的是“学”。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的过程;而新的教学模式,只是将知识看成了一种手段,他们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独立创造。学习由原来的继承性模式变为探索性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有传统的语法教学外,还融入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进一步深造,创造有利条件。

2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可以营造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用Power Point或Author ware等编制电子教案,把图像、动画、语言、音乐等插入或链接到演示文稿中,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或设定谈论的话题,对于听说中难以表述的概念、行为或与听说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计算机显示动态的图形或文本的说明或戏剧的表演等演示出来,这样不仅会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而且有助于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灵活设计,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英语单词

第一、构词法:利用构词法对词汇的构成进行分解。

第二、读音规则法:如pronunciation,若反复拼读p-r-o-n-u-nc-i-a-t-i-o-n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忘记,若根据读音规则就容易多了。1、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1)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读它们的名称音,即所谓“长音”。a读[ei],i读[ai],e读[i:],o读[藜u],u读[ju:]。例如:be,no,hi,table,student,name等。(2)元音字母在重读闭音节中的读它们的短音。即a读[覸],e读[e],i读[i],o读[蘅],u读[ju:]。如:cap,desk,clock等。2、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1)去掉辅音字母名称中的元音因素[i:],就是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这类字母有b,c(在e,i,y前面),d,p,t,v,即b读[b],c读[c],d读[d],t读[t],v读[v]。(2)去掉辅音字母名称中的元音因素[e],就是该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这类字母有f,l,m,n,s,x,即f读[f],l读[l],m读[m],n读[n],s读[s],x[eks]。学生掌握了以上读音规则,很多英语单词看到就能读出,读出便能写出,听到也能写出。

第三、英文释义记忆法:即教会学生用英语思维。例如:fragile=easily broken;repay=pay back;learned=having or showing much knowledge;take pride in=be proud of等。此法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第四、分门别类记忆法:此方法就是将单词进行分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一个单词所表示的词义联想到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地记忆孤立的单词,提高了记忆效率。

第五、从同义词、反义词的对比来记忆词汇:例如:borrow—lend;high—low等。

4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仿真语境,展现口语交际的平台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方面,这与当今社会的要求差距很大,很多行业对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要求高于书面。

信息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多媒体网络能更好的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更加投入学习的氛围,同时它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网络学习还能加强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让学生多了解国外的一些新鲜事物,这对学习外语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语境的学习,只有多与外国人接触,多听他们最地道的语言,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种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学外语的兴趣,增加他们学习外语的动力。

5 结语

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融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英语教学融入了新的动力,加入多媒体的英语教学,能把英语学习设计的生动活泼、富有新意,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新的英语学习感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的一步举措,标志着英语学习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许晶.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01).

[2]任振涛.词汇教学的创新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3]王岭.信息技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N].科技资讯,2007,No.27.

上一篇:公益广告大赛策划书范文下一篇:暑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