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

2024-08-09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通用14篇)

篇1: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晨在老师您的推荐下,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专题讲座。那针是一场不可错过的非常棒的讲座,看过之后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专题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2、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信、自强。

现在的孩子们可以说都是在全家人满满的爱与期待中成长的,就如温室中的花朵,蜜罐中的糖。我们做家长的总是怕孩子吃苦,受委屈,凡事都是宁可自己累点,苦点,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最好的。我们为他遮风挡雨,为他搭建最大,最温暖,最明亮,最奢华的温室,却忘记了不接触阳光和风雨的小树怎么能健康而茁壮的成长?是啊!我们往往都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却忽视了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忘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重视孩子的智商,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和情商的教育。这无疑是错误的,失败的。所以现在有些孩子成为了娇公主,傲王子。总是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高分低能,无爱心,无同情心,欺凌弱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抗挫折能力弱,不自信等等问题。这是孩子们情感缺失的表现,也是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不足与错误的体现。

好在孩子们现在还小,就如小树刚刚才抽枝、发芽,正是孩子情感培养与完善的好时机。所以教育方式错误的家长们也不用那么着急、懊悔,一切都还来的及,孩子以后的成长情况,就看我们给予他怎样的雨露,所以家长们,让孩子们从我们给他们构建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吧。让他们在阳光下、风雨中,茁壮、健康的成长。一切就从感恩开始!

在我们一味的付出下,孩子觉得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家长的给予是应该的。不懂得生命的给予和接受都是应该是相同的。一点点挫折和困难就打退堂鼓,更可怕的是丧失了面对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学会了用回避和打岔来掩盖事实的真相,缺乏勇敢的承担。要让孩子知道承认失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可耻的事情,反而勇于承认并面对它,解决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人一辈子都会遭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难,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磨难,也是财富,怎样在挫折中修复才是至关重要的,修复越快就越能赢得更好的时光。如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赖东进,他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感谢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谢苦难的人生,是苦难给了我人生的磨炼,给了我这样的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们孩子同样也是,如何培养起抵抗能力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此。即使在挫折中依然不忘感恩与回馈,在逆境中也能更好的成长,做生活中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感恩者!

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个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为自己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也让我自己更加明白在教子的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心存感恩的心。感恩给予我帮助每一个人,感恩上苍给予我温暖的家,健康的宝宝,感恩孩子能在一所好的学校接受好的老师给予的教育„„就让我们用善良的心怀感知这个世界,用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人生这个社会大舞台的煎熬历练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能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在看完讲座后,孩子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妈妈,我要向您道歉,我以前有时太不懂事,太任性了,老是惹您生气,这几次考试我也没有考好,对不起!然后,我还要对您说谢谢,谢谢您把我养这么大,谢谢您经常做好吃的给我,还要谢谢您训斥我,对我生气。”我不解的问他:“我训斥你,对你生气,你为什么还要谢谢我呢?”他说,“那是因为你爱我啊!”是啊!只有真正爱你,关心你,为你好的人,才会在你犯错的时候指出来让你改正,训斥你,对你生气。我开心的拥抱了他,并感动的流下了泪!之后,我为他做的每件事,他都会对我说声谢谢,还主动帮我做家务,哄小弟弟玩,我真是开心极了!呵呵!这次的活动无疑是成功的!

今后,在孩子的成长中,情感的塑造与人格的完善中,我们会更加积极的给予孩子更多的、正面的,肯定、表扬、鼓励。在学校时,孩子就拜托给老师您了,老师您辛苦了!谢谢!

篇2: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

今天早上,我观看了于丹教授演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节目。节目中于丹教授深动的讲述了作为孩子要有一颗孝心、爱心、要做自立、自信、自强的人。看了节目后,我深有感触,觉得现在我们哪一方面都没有做到。

首先,于丹教授讲到孝。她说“正为本,孝为先”这句话不难理解,里面的孝就是孝道。什么是孝?她说孝是一个伦理的起点。她例举了几位名人,如岳飞、周恩来,他们都是有名的大英雄、伟人,更是大孝子。想一下,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又能做到什么地步。

我觉得,孝,从现在自己做起。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听家长的话,不是嘴上说说,一定要做到。

不做自私、自利的孩子,那样会被孤立。我会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让朋友们都喜欢我。

我还要做一个自立、自主、自强的人。每个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教导了我们,家里爸妈也教育我们,剩下的就是靠我们自己了。

我决定做到以下:

小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改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去以后要多帮助别人。

在假期里,让爸妈抽时间带我出去转转,开开眼界,多长知识,还能锻炼我的胆量和毅力。

还要勤俭、节约,以后不乱花钱,把省下的零花钱,自己攒下来。有机会捐给需要的人们,这样既帮助的别人,自己又做了好事。

篇3:感恩教育:唤醒大学生感恩之情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之心,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的问题日益突出,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虽然施恩者不求回报, 受人恩惠者也不应该忘记感恩。当代大学生可谓是社会的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不久的将来会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培养他们的感恩、报恩之心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这一问题也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缺少感恩之心呢?这一现象出现是多种原因的结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一大原因。

首先,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是造成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一大原因。在当代, 大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长辈对孩子百般呵护也不乏溺爱者, 孩子只知一味接受与索取家庭的爱, 却很少回馈他们。家庭缺少对子女的感恩教育, 在物质方面家庭提供给孩子尽可能好的条件与环境, 但不可回避的是精神方面的关注有些不足。

再者, 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分布比重不合理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缺失的一大原因。当前, 学校十分重视知识教育, 以学习成绩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而感恩教育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受到的重视都不够。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高校学生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修养低下都与其有着很大关系。

再次, 社会教育中人际关系功利化、物质化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缺失的重要社会因素。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的关系变得逐渐功利化、物质化。

最后, 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也是一大主观原因。随着时代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完善, 同时责任意识薄弱, 其思想深处还有一定的依赖和享乐思想。他们充分享受权利, 承担义务不够。

二、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理论向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 引导大学生懂得感恩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着怎样的认识, 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行为有着决定作用。因此高校要进行宣传教育引导, 让大学生意识到他们得到的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父母之恩、师长之情以及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 这一切都得视为别人给予的恩情, 都应对此持感恩之心。老师父母也要改变以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方式, 而要将爱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体会到长辈的用心良苦, 经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才会心怀感恩心, 激发他们的爱心, 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怀, 将感恩心铭记心间。

在认识到感恩的必要的基础上, 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 学会回报社会家庭学校等, 正如古语说的, 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懂得感恩, 懂得回馈他人, 不仅是要物质上给予回报, 更为关键的是要给予精神上的回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 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动中国的人物无一不是懂得感恩的, 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教导大学生懂得感恩。

三、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向导

感恩教育对于每位大学生而言,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使感恩教育更加有效, 在此仅提出两点建议:

一方面,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强调以情动人, 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与学生的交往。在感恩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爱护。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渐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发自内心的懂得感恩, 把感恩意识逐步内化, 学会共享, 在交流中获得进步提升。

另一方面, 采用趣味化、实用化的方式展开感恩教育。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方式应当与时俱进, 多开展有趣的让人容易接受的感恩教育活动,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感恩教育, 以学生身边鲜活的例子来感染学生, 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 课堂内外二者有机结合, 影响教育学生。比如开展学生感恩回报学校、回报父母活动, 给学校和家庭做贡献, 比如给红十字会捐赠衣物书籍, 爱护校园环境做环保卫士, 给父母洗脚等, 从细微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总而言之, 感恩是一种美德,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把期待变成行动, 把希望变成现实, 及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一种良好氛围。本文简单的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以及探讨如何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发力, 二者形成合力,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懂得感恩回报,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让更多的大学生懂得感恩, 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科技资讯, 2005 (25) .

[2]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

篇4:“感恩教育”听后感

是啊!我们要感恩祖国,是祖国母亲给我们以优美的环境,让我们在这里安安心心地读书。追溯历史,茫茫五千年,祖国母亲经历了多少沧桑。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现在的优美环境,多少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要知道,如果没有前赴后继的千百万的仁人志士,我们哪有这和平伟大的祖国,哪有我们现在这美好的环境啊!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感恩祖国。为此,要努力学习,学到过硬的本领,将来做一名新时代建设祖国的先锋,成为热爱祖国,感恩祖国的标兵。

感恩父母,首生要感谢父母的生育之恩。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如果没有父母,我们就不可能来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感恩父母,还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没有父母给我们吃,给我们穿,我们就不可能这样无忧无虑的健康成长。感恩父母,更要感谢父母的教育之恩。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他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认识世界的真善与美丑。可是由于我们的年幼无知,多少次顶嘴冲撞,多少次惹事淘气,多少次胡言乱语,多少次……。而父母都不计较,都不生气,而是一次次地动之以情,一次次地晓之以理,一次次地付出真挚的爱。父母为了培养我们,他们的手由光滑细润变成了粗糙皱裂,他们的头发由青黑色变成黑白色,这无不显示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世界上最真挚,最伟大的爱。而作为做儿女的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分忧;在学校要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不给父母有后顾之忧;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做时代的文明人。

除了感恩祖国,感恩父母外,我们还要感谢我们老师的教育之恩。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用汗水培育我们茁壮成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谁在孜孜不倦的为我们批改作业?在人们欢度假日的时候,是谁在废寝忘食地为我们备课?在我们遇到难题时,是谁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指点迷津?在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是谁督促我们改正?是我们的老师啊!老师为了我们,默默无闻地奉献,不求回报,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尊敬守法,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篇5: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

因为我们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的关怀下成长。我们不缺钱花,不缺书读、不缺穿、不愁吃。正是因为什么都不缺,好多同学才迷失了自我,缺乏了一种精神内涵:自私、骄傲、冷漠、不关心他人,没有一点责任感。

不仅如此,我们现在几乎已经淡忘了尊老爱幼。

一次公交车上,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站在上面,却没有人为她让座。可悲!可气!我们生长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祖训怎么到我们这一代就失传了呢?让我不安的是:祖国的未来靠我们建设,21世纪靠我们描绘,我们连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还能干成什么大事?

篇6:于丹中小学感恩教育观后感集锦

东关小学六年级(11)班

杨煜皓

今天,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

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我战胜了自己

东关小学六年级(11)班

杨煜皓

在这条人生的小路上,少许会有些磕磕绊绊。但童年的路总是快乐和幸福的------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上课铃声响了起来,演讲比赛开始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怦怦”地跳个不停。当老师宣布演讲比赛开始时,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都鼓不起来勇气。突然,“我先来!”一个响亮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打破了教室的寂静。我转身一看,原来是常坤同学,只见他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开始演讲,显然,他是有备而来的,演讲得有声有色,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的心跳更快了,可仍然鼓不起勇气,在我犹豫之时,同学们接二连三地走上讲台,掌声不断地响起……

我的手心都捏出了一把汗了,去不去呢?不去就错过了机会了,我怕什么?我看了看老师,又看了看同学,他们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不由得心头一热,“唰”地站了起来,走向讲台。刚开始,我只顾埋头读着自己的演讲稿,读着读着我反倒轻松许多。我听见了自己响亮的声音,看见了同学们倾听的申请,见到了老师满意的笑容,我更加自信了。我突然觉得,走上讲台表现自己的感觉真棒!

是啊!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平庸;有时需要战胜马虎……它们如一个个拦路虎,只有把它们打倒,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今天看了于丹的节目后,想说的话太多了。首先要从自己反省反省了。

父母对我们很亲切,可我们却处处与父母为敌,连乌鸦都知道感恩自己的父母,难道人类就不知道吗?不,不是。而是现在的小学教育太宽容、太放松,所以使中国的小学生变得对父母轻视,而现在家里面都是独苗,所以父母对子女宠爱有加,所以使子女不但不懂父母的辛苦,反而还视自己父母为自己的经济来源,变本加厉,一次次的向家里要钱,使家庭和父母的负担又加上了一个负担。

前几天,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学生放学后就跑到他妈妈面前要钱,“妈,给点钱花花。”“有买什么?上周不是刚给了你钱了吗?”那个妈妈问道。“你管啊!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你管得着吗?再说,你的那点钱能买什么东西啊!还好意思在这问,真是恬不知耻。”听了这话我都有点想上去打那个小孩了,她毕竟是你的妈妈呀,你怎么这样说她呢!如果没有她那里来的你呀!可是结果是让我怎么也没想到的,那个母亲竟然还像犯错了一样的向 那个孩子道歉,并拿出了一大把钱给了他,母亲看着她的孩子奔向小店的身影深深地低下了头。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深,也有着许多的疑惑,直到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才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同的,但每一种都是浓浓的爱。

讲座上还讲了一部分的礼让之道,其实这“礼让”上,确实是有一定的难点。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受尽了各种蜜罐温床,不知道礼让是什么东西,因为一家之主不在是长辈,而是这些小辈,所以不知道礼让是什么东西。礼让,就是礼仪知道,为中国的古老文化之一。开创这道显赫的人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创造的论语三百讲成为中国著名的作品。然而到我们这一代效仿他们的人却寥寥无几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子女都缺乏这一方面的道德培养,所以就没有了礼让之道的存在了。人字分为两笔,一笔是躯体,另一笔是品德,品德没了,人的一笔也就没了,只有一只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所以说站不住了,没了品德,灵魂就会出现分叉。会没了良心。

感受于丹老师的教育吧!不要让灵魂受到侵蚀,努力吧!

看于丹讲座有感

这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和家人一起观看于丹老师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讲座,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爱心树的故事

关于孝道,《爱心树》这个故事是一部很贴切、感人的教育教材。这棵爱心树为了那个小男孩奉献出了自己的枝、叶、果实和树干等来帮助孩子,我想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父母都是以这种“爱心树”的形式无私地为孩子们付出。这一方面让我很感动,感动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教育的弱点。

二、赠人金子,不如赠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与“赠人金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说你送人物质,不如教人学会创造物质的方法。父母亦是如此,在你给子女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时,他们总有花光的时候,而教会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方法,那他们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

三、如何在繁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自立自强

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让我们自我去发现,多与社会、自然接触,靠我们自悟而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我们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才会让我们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就会散发出他个人的“人格芬芳”。于丹老师说:“一锅同样温度的水,却煮出不同的东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有自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自主地散发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他们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篇7: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我们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四是如何让我们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

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 “仁”字,用来阐述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篇8: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刍议

感恩,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这样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以情动情;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 以德报德;感恩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 以人性唤起人性。感恩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知, 认识和并熟悉自己所获得的帮助, 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层次是情感, 在认知基础上, 产生出一种快乐、温馨和幸福的感觉, 慢慢转化为一种内化的回报意识和动机;第三层次是实践, 把回报的意识和动机转化成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 甘于奉献等。这三个层次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有机统一。

2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其成因

高职学生尚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阶段,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健全, 而社会又处于转型期, 各种价值观并存, 这种环境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因此, 感恩教育对高职学生至关重要, 但高职感恩教育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日常行为方面。部分高职学生意识不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不遵守校规校纪, 不爱护公共财物, 等等。在校园, 他们不爱护公物, 随意失垃圾。在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迟到、早退、旷课、抽烟、喝酒、赌博、聚众打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

2) 消费观念方面。不少学生还存在着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的现象, 这些学生难以体察父母赚钱不易, 更何况家人对他的疼爱, 他们更无法意识、领悟, 往往只知向父母索取, 更甚的是不觉得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及错误。

3) 人际关系方面。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懂得用温和的法处理, 在与人交际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在意见有分歧时不懂以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人淡漠, 不怀恩情之心, 而是把这些帮助当成理所应当。这些学生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 很少愿意反省自己, 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之心。

4) 对社会的态度方面。一些学生心态不正确:只知一味索取, 当索取不成时便怨言不断。自己不付出努力去争取, 而是抱怨家庭、社会做得不到位, 未提供他们所需的平台及发展条件。他们只知道凭个人喜好提出种种不满, 不会进行科学的比较, 不愿审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 长期存在的因素。形成这种感恩教育现状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主要为:

1) 家庭教育的失衡

父母对孩子过度娇宠和溺爱, 弱化了感恩教育。目前, 高职在校学生中, 60%以上是“90后”, 且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对其溺爱过渡, 使他们从小缺乏独立能力;其次就是父母对子女期望太高, 把自己的愿望加在他们身上, 他们没有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要求去培养子女, 在生活上太过于纵容, 包揽得太多, 对于让孩子知道感受生活不易, 父母艰难的意识淡薄, 更别谈要女子的回报。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助长了其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

2) 学校教育的缺位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应担负起感恩教育的主要职责。一直以来, 学校在重视升率及就业率时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升学率、就业率指标的影响下, 学校偏离了学办学目标, 价值观也出现偏差, 对感恩教育意识淡薄。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经济开始转型, 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多样化趋势,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同程度地发生扭曲, 公共道德缺失, 并出现了信任危机。高职生处于这种环境中, 自然会从不同程度上受影响, 不可避免地引发感恩意识的缺失, 不懂得如何向家人、老师、朋友及社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4) 自我内省的缺失

许多高职生自我意识强烈, 但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责任观念却比较淡薄, 他们贪图享乐, 不思进取, 部分学生生心理偏差严重, 对于父母为他们的付出无动于衷。常常哀叹命运对自己不公平。然而, 他们从未从自身找原因, 定位不明确, 不知道自己权利义务, 不会对自己将来会计划, 未来该做怎么, 怎么去实现。

3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3.1 营造有效感恩环境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所以, 团结积极、活泼进取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感恩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此, 要充分协调和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 建立全面的感恩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教育和导向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首先,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 要从生活细节中让子女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要注意从思想上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热爱家人、珍惜生活。其次, 学校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生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 教师有义务教育学生明白如何感恩。再次, 人是社会的人, 因此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互助互爱, 真诚礼让, 等等, 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熏陶作用, 他们也会因此而对社会存有感恩之心。

3.2 深化感恩教育内容

高职学生处于个性的全面塑造期, 在他们的心里有自己的一套价值和是非标准, 所以, 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首先, 尽可能的了解高职学生的自我期望, 剖析学生们所处的心理阶段以及他们处于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选择恰当有效的感恩教育内容, 同时, 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段特征的感恩教育方式。另外, 我们必须详细调查学生的成长背景, 做到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地进行感恩教育。积极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们科学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增强自立能力和受挫能力。其次, 感恩教育的开展要注意分阶段、有重点。

学生受年龄、知识、心理素质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对感恩教育有各自的理解, 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 因此,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 感恩教育的主题可选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高年级阶段, 可以开展奉献爱心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性活动。

3.3 拓展感恩教育途径

在学习期间,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 再上校园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学习风气, 是教育、引导学生的最佳场。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从各个学科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

首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掘教学中蕴藏的感恩思想, 重点在于发掘高职生自身道德修养, 并将此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 还要将感恩教育参透到各学科中, 全面展开感恩教育。在进行感恩教育时, 可以从引导学的角色自我定位和成长历程入手, 使我们意识到生命源于父母该珍爱, 朋友间的友情难能可贵, 教师传授知识给自己等, 都是莫大的恩情, 使其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产生自觉自发的“感恩”行为。

其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等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用感恩的心, 去对待一切有恩、有助于他们的人, 并真诚的将自己的感恩之心表达出来。

最后,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教师自身在学识、人格品质上要做高职学生的楷模, 感恩教育是道德和情感的教育, 所以对老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教师在具体行动和教学活动实施时要做到关于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育过程尊重学生, 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 与高职学生成为好朋友,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职学生感恩之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引导, 需要外在教育因素的激发与催化。通过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效果, 从而构建人情味更浓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琳, 张琳琳.推行感恩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11 (30) .

[2]魏燕霞.新时期“9O后”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 2010 (8) .

[3]刘秋生, 赖玉瑶.高职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J].老区建设, 2010 (8) .

篇9: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初探

[关键词]教育学会感恩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92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感恩社会是每个人做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操,也是每个人做人的起码修养,每个人做人的人之常情。

既然感恩教育如此重要,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该如何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调查得出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做法及心得,拿出来跟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谢父母

1.召开“感恩”主题班会

利用节日的氛围在班级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节日到来之际,让学生给父母送节日礼物并把当时的感受记下来,回到班上发言。礼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送,留守学生可以写信寄卡送祝福语,或电话问候说一声节日快乐等。父母在家的学生可以给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贺卡、画、保暖袋、按摩器等。

2.经常问候父母,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不仅要让学生在节日问候父母,还要鼓励学生每周回家都要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如回到家对父母说,“爸,妈,我回来了!”“您在干什么呢?”“您辛苦了!”“干活累不累啊?”“要不要我帮忙?”这样既能缓解父母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

3.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如让学生回家做父母平时做的事。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到菜园去浇菜摘菜、到了农忙季节适当地挑谷抛秧等等。

二、教会学生感谢师长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先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行动上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长辈,尊重学生。在言语上,态度和蔼,为人设身处地,不乱用攻击性的语言。在身教的同时,还需要言传。在教学个过程中,一些可以渗透感恩教育的作品,要尽可能运用。

2.教师节,送礼物

尊师重道,是中华儿女应传承的美德。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就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导,非常尊重教师。然而,当今社会要反腐,拒绝收礼风。但有的人就撇去教师节送礼物的传统,我认为是有偏颇的,所有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学生给教师送自己做的字画、小饰物、小卡片,是表达对教师的爱戴、尊重的方式。完全可以发扬传承!

3.用行动,谢恩师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说:“我尊重教师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教师是学生的引航人,指明灯。教育学生感谢恩师,要从小事做起,比如上课向教师问好,迟到喊报告,下课喊教师再见。尊敬教师,不给教师添麻烦,为教师擦黑板,给教师让座等,尤其是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用成绩来回报教师的教育。

三、教会学生感谢朋友

2014年11月7日腾讯新闻报道,湖北有一位男子中了大奖却拿一百万赠给曾经共患难的好友,被人们称赞“中国好哥们”。这就是感谢朋友的行动最大化。教师要告诉学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有难同担,还可以有福同享。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多少都与朋友们的支持有些关系。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教会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他人,抱着不求回报的心理帮助他人。对于他人的帮助,应该尽能力回报,做一个懂感恩、知图报的人。

四、教会学生感谢生活

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的人,生活的痛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考验,生活的美好对他来说一直存在。教育学生,学会感谢生活,感激生活给自己的一切,不管幸还是不幸,都要感谢生活历练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不必患得患失,你得到的是你应该有的一分,”不管美好还是苦痛都是每个人该有的。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朋友,才会更加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从此收获幸福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恩、人民恩、祖国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社会主义这条大建设的道路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中华民族的感恩优良传统,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是目前广大青少年重要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唐伟红,崔华芳.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彭成.感恩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篇10: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看着已经高出自己许多的孩子,不仅想起了自己当年的身影,许多年以前,作为父母的儿子,我不也是曾经时刻紧跟在父母身边,尽情的享受着父母之爱。在人的一生中,父母之爱是最简单的爱,是一种人性化的爱,但又是最深、最伟大的爱。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一直到你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但这还不算完,时常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模样、听到孩子的声音,那种舔犊之情不禁让人泪眼婆娑。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自己家的成份被划成了富农,作为富农家庭的成员是要享受与别人不一样的“待遇”的。爷爷、奶奶及父亲经常要挨批斗,干最苦最累的活。父亲上学期间成绩很好,却不让考好的学校,只好上了一所中专学校,但在上了一年后学校就因为学生要上山下乡而解散了。但父亲的性格是坚韧的,没有学上就回家种地,即而生下我们兄妹四人,作为富农家的孩子,在别人眼里总是没出息的主,人们总在背后指指点点:这一辈的.人又完了。可父亲却总是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不会比别人差的。

别人家的孩子早早的辍学务农,我们家里的人口多,但我们兄妹都在上学,这让父母承受了太多苦痛与劳累,但他们从不报怨,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承担了一切劳作,为的是我们以后能有出息。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完成自己功课。

那种艰辛岁月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得了的,但我们的成长过程却是令人骄傲的,没有打骂,没有欺骗,也没有斥责。有的只是父母无私的关爱。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有了家室,各有自己的事业,在老家农村的父母自然也是每天都把我们挂在嘴上,他们是幸福的,因为在村里只有他们的子女在城里上班,是有“出息”的人,认为自己的苦没有白吃,自己的累没有白受,孩子的成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当然他们的愿望还不仅仅是这些,当他们的孙儿出生后,他们又把关爱延伸到了孙儿辈的人,像关心我们一样成天在电话那边“唠叨”。

我时时被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爱所感动,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的,是终身难忘的。

对于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的成长过程是快乐的,也希望他经过磨练而长大成人,所谓成人就是成为人真正的人。希望你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能够融于社会,爱护国家、关心他人,为社会能够做出贡献而又受人尊敬的普通人,这就需要你首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需要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抚育你成长;还要感谢另外一群人――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你要感谢你的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竞争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你要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你要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你要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生命的源泉。

学会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艺术。感恩是乐观的。

篇11: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教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教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教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尊敬教师。孝不可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职责。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欢乐,两个人分享,欢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我健康,欢乐的成长。

最终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经过于丹教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我,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那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明白感恩,总惹他们生气,悲痛,太不应当了。在那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篇12: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于丹教师经过讲述和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经过“一碗米的价值”的阐述,比喻一个人、一个孩子的价值的创造。明潦又深刻。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一样,除了教师和家长要帮忙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我来认知自我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欢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我的开发。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并严肃的指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教会孩子在应对挫折,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我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必须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教师剖析了《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我从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发觉这一点。懂得,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欢乐地理解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理解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家长,异常是作为教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也要为孩子的欢乐着想,在课堂上或家庭学习中加些带有孩子感兴趣并且结合学习资料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学习并理解新的知识。

第三:于丹教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使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异常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我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可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此刻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发生“五个过分”的问题;在学校里受点委屈,家长就会找教师论说,试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好处吗!

第四:于丹教师讲了自我和孩子一个关于“小花篮”的故事,也让人很受启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进取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习进取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齐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到达了勇敢应对一切困难,进取想办法去解决的素质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教师还讲了几个有关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事情中,想不开就产生和发生轻生的倾向及事件的真实事例。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

篇1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

面对当今和谐社会的主题, 笔者认为, 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至关重要, 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是健康心理的基石, 是人品高尚的表现, 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以感恩促和谐, 才能达到更实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心态不仅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更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1 以感恩促和谐, 认识感恩与和谐的关系是前提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是社会道德的一个方面, 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人生哲学, 感恩是一种情感, 感恩更是一种责任, 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 自己的价值, 感恩使我们用心去爱护别人、体谅别人, 懂得社会是一个团体, 是一个相互联系、充满爱的整体, 感恩促进了人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实现了人民之间的诚信友爱, 只有懂得感恩, 才能懂得他人、社会和自然对于自身的价值, 以及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 才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 感恩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 以感恩促和谐, 关注感恩教育是重点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 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 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感恩的心, 融化他们的自私、冷漠、自卑心理, 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 改善社会风尚,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 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 增进社会责任感, 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 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将比2009年翻一番,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 表明在我国接收大学教育的人群将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 改善社会人群素质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对社会影响不断加大的现实背景之下,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大学校园, 不仅应该关注校园的和谐, 更应该怀有长远的目光, 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大学教育的关系,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子细胞,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 校园的和谐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 同时, 大学生走向社会, 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言谈举止, 思想道德直接影响着周围的人, 影响着整个社会。加强大学生的感恩培养, 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人群, 使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引领者、宣传者,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则是我们大学教育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3 以感恩促和谐, 把握方法是关键

和谐社会的构建, 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具有感恩的心理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大学教育中应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式, 强化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一是强化宣传, 营造感恩氛围。社会上有不少人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社会, 对待周边的人, 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为他人提供了帮助,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同时也有些反面例子, 由于缺乏感恩心理而遭到社会的不认同, 家人朋友的冷眼。对此, 我们应加大正反面案例的宣传, 树立模范和典型, 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 同时, 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日, 我们也可以吸收, 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都应该为我所用。因此, 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 通过各种宣传和引导, 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是突出感恩教育, 提升道德素养。一个社会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秩序,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好坏主要受到后天的教育影响, 而在所有的道德体系中, 感恩则是最基本的, 最原始的道德, 中国是一个讲究仁爱、注重孝道的国家。尊老、敬老、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感恩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 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因此, 在国民教育中, 应多关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这种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来共同进行, 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感恩教育, 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感恩教育平台, 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恩类影片、帮扶困难人群、感恩演讲等等,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 提升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提升大学生的感恩心理, 一个人具有了感恩的心理, 那么其道德水准也就随之提升, 对父母的感恩产生“孝道”, 对社会的感恩产生“社会责任”, 对妻子和家人的感恩产生“家庭责任”, 如此等等。感恩的存在, 道德的提升, 便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感恩教育必须常抓、狠抓、落在实处。

三是注重示范, 引领感恩行为。引导和示范作用对于感恩教育至关重要, 这种引导包括家长的引导、老师的引导和社会的引导。就家长引导而言, 孩子的家长应该懂得怀着感恩的心, 充满爱心面对自己的父母、孩子和周围的人, 强化社会责任感;作为老师而言, 要懂得以身作则, 作为学生的楷模, 以行动诠释感恩的理念;作为社会, 要多树立典型, 多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层层引导, 不断深化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将认识转化为行为。

4 以感恩促和谐, 营造和谐社会风貌是落脚点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加强感恩教育,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 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 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 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了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养, 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大学生们走向社会, 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 宣扬着感恩心态, 从而促进全社会感恩心态的形成,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和谐社会的良好风貌、先进事迹、感人故事不断影响着、并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以感恩促和谐, 和谐的社会风貌是落脚点, 但并不是终点, 因为和谐的社会风貌是感恩教育追求的目标、同时和谐的社会风貌反过来促进感恩心态的养成, 形成了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没有始终, 持续推进。

总之,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 因此, 必须加强道德教育, 尤其是感恩教育, 通过培养感恩心理,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让学生充满爱心, 充满责任感, 在社会关系中相互协调、影响, 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金波主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6.

[2]叶祝颐.高等教育人数翻番, 含金量如何.中华网.

[3]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篇14:试析大学生感恩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等,这些词语都使人娓娓道来,体现了知恩、报恩的美好品德。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呈多元化,在追求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感恩之心日益淡出人们生活的平衡线,欠债不还、杀害父母、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对父母缺乏关怀,在校园里见老师不主动打招呼,任意践踏草地……人的发展应该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一、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思想文化建设的状况。而感恩作为人类的道德品质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看来,如何做人应是每个人具备的良好品质的集中体现。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在感恩教育的作用下,有利于大學生消除自私自利的心态,逐渐形成爱祖国、爱家人、爱社会和爱自然的良好心理,以致于在行为上表现为关爱他人、关心父母、爱护自然,进一步提高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意志,积淀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这就决定了人的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更与他人、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个人的活动中,应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今社会推崇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道德理念,但是试想一下,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又怎么会给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别人给予的关爱,我们用行动回赠,一句温暖的“谢谢”,一个感谢的眼神,都足以使人欣慰。同学间的相互关心是架起友谊的桥梁;尊教师长是做学生应有的态度;孝敬父母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是作为中国公民应有的职责……而所有的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感恩是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激发自己产生积极作用的自然、社会和他人所抱有的一种由衷的认可和希望回报的内心状态或行为表现。但是,当前不少大学生出现人情淡薄、人际关系功利化、漠视生命、迷失自我、破坏公物等现象已屡见不鲜,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误导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弱化

家长是儿童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在温室里长大,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是溺爱,父母对于子女是无条件的奉献,而相对而言,父母却不要求子女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子女的尽孝之心;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家教观念使父母在教育方式上重智轻德,从而使子女从小不懂得体谅和尊重他人。“孩子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对于子女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有些父母虽在教育上也强调要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追求名利、损人利已的行为对子女所接受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这容易导致子女逐渐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感恩意识的弱化甚至是缺无。

(二)学校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荒芜

“学校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德才兼备品质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学校在育人理念上重视学生文化成绩而忽视其品德水平,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被压缩课时,让位于专业课,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爱祖国、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言行不一,这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形象,造成大学生意识的混乱;学校一味的以追求学习成绩为目的,极易造成同学之间为取得优异成绩不折手段、关系冷漠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感恩意识可以说十分荒芜。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综合实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理论教育,立足实践教育

上一篇:组织工作创新要深入持久下一篇:房地产招聘会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