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2024-08-14

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通用12篇)

篇1: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1)用投影片依次显示课本长111页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三幅图重合,进一步证实         = =  。

(3)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得: = = ,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3去除,得: = =  。

(4)师生共同概括最简分数的意义。

板书: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告诉学生:像这样把分数 化成 ,再化成 ,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什么叫做约分呢?(让一名学生口述)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想一想: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教材第111页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2

(1)指名学生说说把  约分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掌握逐次约分法。

先观察分子、分母有什么特征,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30和12有公约数2和3,先用2除12和30,再用公约数3去除6和15。通常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以上过程板书如下:

=

(3)掌握一次约分法。

用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得到最简分数。如:

=    或    =

(4)告诉学生,约分时应尽量用口算。能一下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的,就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思考练习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假分数。

2.写出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篇2: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  教学内容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3

(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后记:

第二课时  约分(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          =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后记: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课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约分

(二)教材第86 、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 -- 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 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

5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

7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 . 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小结:这道题需要逆向思考。用2 约了两次,用3 约了一次,说明原来的分数在约分过程中,分子和分母同除以2×2×3=12,才得到 。要求原分数,就要把分子3 和分母8同乘12,即 = =

(三)思维训练

1 . 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 ,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 ,原分数是多少?

2 . 一个分数是 ,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化成带分数是2 ,求这个数。

3 . 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的分数约分后是 ,求减去的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篇3: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计算结果出现分子是“0”的情况,会正确写“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名学生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计算下列各题。

-++

订正后,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探索研究

1、揭示课题: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加。

教师出示例4,指名读题,说题意。

问:这道题里有几个分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怎样计算呢?让学生讨论,并说一说怎样计算。可能大部分同学会说出按顺序分两步计算,即先计算+,得出的和再和相加。

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说出也可以把三个分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写完得数1后,引导学生再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分数是有单位名称的,所以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3、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减。

教师出示例5。

启发学生思考:题中的“1”是整数,而另外两个数是分母为12的分数,能直接相减吗?

怎样才能直接相减呢?(把1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

同学们根据例4连加的计算,能算出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当学生把计算结果写成0时,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确:在分数除法中,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因为在除法算式中,0除以任何自然数都得0,所以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

三、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小结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要把分子连加、连减,分母不变)

2、指名学生回答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结果应该注意什么?(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四、课堂实践

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5~10题。

六、思考练习

篇4: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自主探索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知识重点 [单击此处输入知识重点]

教学难点 [单击此处输入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15150()

除数550500

商()()3

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

概念分析 [单击此处输入教学过程]

例题讲解 【例1】

一、 引入新课:

学生做43.5÷5=8.7

然后改题:4.35÷0.5猜一猜得数是多少?为什么?

二、新授:

1、 出示例5

(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

(2)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6:12.6÷0.28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式.并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课堂练习1、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1.44÷1.8=8 11.7÷2.6=4.5 4.48÷3.2=1.4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本课作业 [单击此处输入本课作业]

课后追记

本课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老师要把握好扩大除数、被除数的倍数(小数点向右边移动几位)是由除数决定的,要先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就同时向右移动几位。

教学内容 P21~22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知识重点 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掌握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移动方法

教学难点 P22例子6被除数小数位数少于除数小数位数情况的处理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让学生做P20页第11题

被除数 1.5 15 150

除数 5 50 500

这3题的商都是0.3,为什么都等于0.3,这些数字每相邻的两列数字的被除数,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 板书1.28÷4=0.32

那么12.8÷40=?

0.128÷0.4=?

二、出示P21例5主题图:

(1) 让学生读题、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自己列出式子,然后想一想怎么计算?

(2)列出式子7.65÷0.85这一是小数除以小数,被除数7.65是(两位)小数,0.85也是(两位)小数。提问,该怎么计算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二、 例6

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12.6÷0.28=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课堂练习P22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本课作业 [单击此处输入本课作业]

课后追记

篇5: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 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师:是啊,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全村人都陷入了恐慌,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女生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咆哮”这个词在这里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大家看看这两个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口”字旁),看着这两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过渡:死神狞笑着向人们逼近,此时此刻,只有那座桥是生的唯一希望。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如果就这样拥去,大家想一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过渡: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汉就是村子里一百多号人生命的靠山,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是人们的靠山呢?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会读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老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党员,留给了自己,他的确是人们的靠山!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过渡:在群众的心中,他是一位不徇私情的老汉,是他们的靠山。那么,在儿子的心中,他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师:是啊,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自由读读19、20自然段。想一想老汉是位怎样的父亲?你从哪能里感受到的?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当儿子被洪水吞没的那一瞬间,老汉似乎想喊什么,孩子们,想一想,老汉会喊什么?谁能帮他喊出来?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过渡;看不到美丽的小村庄,看不到窄窄的小木桥,看不到健壮的小伙子,也看不到如山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被救的村民中的一员,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你会为老汉做些什么?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 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篇6: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1-4题。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方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达口算过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今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1、独立完成78页上第1题并让学生说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讨论:

想一想,这些题目可以分为几类?(加法和减法)

按照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加法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减法呢?

在口算时,比较难的哪几道题?(引导学生关注进位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板书。

3、说算法:

39+4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先说出一般的算法;然后再说怎样算得快。)

36+7,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先说出一般算法;然后再说怎样算得快。

97-60,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再想:怎样能很快算出得数?

65-7,你是怎样想的?得多少?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呢?

(二)、教学效果测评

1、听算:

25+40=45+9=63-6=37+2=55-30=78-4=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判断:

54-6=58()76+6=72()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不出错、少出错呢?

3、练习十四的第1题。

(1)、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交流,集体订正,学生用手势判别。

4、练习十四的第2题。

练习十四的第3题。

(1)学生口算各题的结果。

(2)引导学生把口算的结果与另一个数比较。

(3)填上“〈”、“〉”和“=”。练习十四的第4题。

篇7: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肖像即外貌,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而“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总是通过各种眼神表现出来,所以,通过刻画人物的眼睛来反映其内心活动,抓住眼睛神态变化来写人的心理状态,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已然成为一种常见的写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入木三分地描绘出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变化,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充满智慧、尤具深刻洞察力的眼睛,“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让人感受到托尔斯泰是一位品格高尚、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眼睛的表情也不一样。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

画人物的眼睛,最好是将人物设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让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比较大的波动和变化,内心的冲突有较强的节奏,而这些内在的变化必然要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口来得以外在的显现,这时,抓住眼睛的特征和眼神的变化予以凸现,人物性格就会跃然纸上,人物形象亦随之而呼之欲出了。

刻画眼睛也得注意避免琐细,要紧紧抓住眼神变化及其特征,用极简练的语言加以逼真描绘,力求传神而有个性。

以摩手写肖像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蒙娜丽莎》有-双丰韵、恬适而表情微妙的手,油画《父亲》也有一双历尽世事沧桑的古老的手。

华章丽句描写手。如:“纤纤擢素手”,“黄金杆拨春风手”;又如《西洲曲》中的“垂手明如玉”。

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往往灵感于手。《诗经》描写手的50多个动词均有具象化的特征;《孔乙己》中“排”“摸”“敲”“蘸”“罩”等手指动作惟妙惟肖;茨威格在名著《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中,就用了十几页的篇幅描写一个赌徒的手!

十指连心!手指也是心灵的窗户。描写人物的手,同样能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例如:

①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都德《我的叔叔于勒》)

--具体描写一双劳动的手,表明若瑟夫同情并不好吃懒做的“水手”于勒。

②他……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

――粗糙且有裂缝的松树皮,比喻饱经风霜的手,确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③……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两手搭在髀间”,表现出杨二嫂见到“我”时那种闲散的性格特征和傲慢的内心世界。

④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抽不回。那只大手像一条厚棉被,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我低下头去察看。翻过来看手心,调过去看手背,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又深又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特别粗大。一只手指像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姜孟之《一双手》)

――这是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天下第一奇手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多多借鉴这种摩手之动态或静态来描绘人物肖像的写法,我们就能走出一条崭新的作文之路。

以神态写肖像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形于色;由衷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以神态写肖像,即通过突出描写人物面部表情和神色状态及其变化,来刻画人物肖像。采用这种方法写人,能够更有效地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从而立体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例如: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鲁迅《故乡》)

这是藉神态所描写出的中年闰土的肖像。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相思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只是脸上“现出欢喜”之情--内心是高兴的,然而随“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说明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炼,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于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显然,通过神态写好人物的肖像还得留神:①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不同场合面部表情的刻画,须细致、逼真、传神,写出动态,显出活力,给人以感染。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②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③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使之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体现出统一的格调。这样,才能自然、生动、真切一些,而人物形象统一完整,不至于出现性格的游离和分裂。

以白描写肖像

肖像描写要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而不仅是外部特征。白描,正是用简朴平易的文字不加渲染雕饰地勾画出人物形象及主要特征的一种写作方法。

例如: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鲁迅《藤野先生》)

你看,寥寥几笔,即迅速抓住了藤野先生的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落墨间,权重到先整体,后局部,也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规律。

本来,白描原指国画创作中只用线条勾画物像轮廓而不着色彩渲染的一种创作手法。后用在了文学创作中,成为叙述性作品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靠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白描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自然,使得人物形象线条更清晰,特征更鲜明,更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

推敲所举的例子便可以悟得,运用白描的手法写人物肖像,务必注意至少三点:①突出一个“简”字。语言要简练朴实,尤其线条一定要清晰单纯,头绪不可繁多和杂乱,以便给读者留下一个简明而清楚的印象。②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愈其简,就愈要突出重点,一定要把人物的外部主要特征显示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清晰。③突出人物的本来面貌。白描并不等同于简单化的描写,而是要高度精练、简明而又传神地写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象,“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语)

用白描的手法写人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作者捕捉人物特征及其文字表达的能力都得比较高。要掌握白描的手法,必须深入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敏锐性;必须勤于写作,锻炼文字表达的硬功夫。

以特写写肖像

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以取得突出和强调的效果。

为能引起观赏者的心灵共鸣,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力,特写镜头往往善于把审美客体(被摄对象)的局部形象集中、突出,清晰、强烈地表现出来。在描绘人物形象时,它可以凸现人物最能表现审美个性的局部,如能折射出心灵美的眼睛,能显示人物个性品格的脸部神情等。

以特写的手法写人物肖像,就是围绕人物的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即重点描绘人物肖像的某一部位的方法。人物肖像描写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先抓住人物肖像的最突出的特点,刻画这一部位的细微变化,反映出这一部位的细节特征,且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例如: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中,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境头,写了手的动作(“攀”),脚的动作(“缩”),整个形体的动作(“微倾”),刻画得十分精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集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运用特写手法进行人物肖像描写,特别要注意两点:①必须抓住有代表性的细部来予以突出描绘,这一细部理当有典型意义,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显示理当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换言之,在描绘人物肖像的时候,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往往不必详尽而全面地刻画人物的整体外貌,而只是截取人物肖像中的某一部分,加以集中点染,以达到突出和强调的目的。②必须统一协调好特写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突出特写部分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部分,人物肖像乃至整个形象的刻画应当力求完整一致。

以个例写肖像

我们有的同学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关键的问题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例如:

① 她那时有十八九岁。 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魏巍的《我的老师》)

一颗美人痣,就足以写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丽,让我们永远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

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鲁迅《孔乙己》)

没有过多的语言,一句话就总括地勾画出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可见,抓住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方面的显著个性,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足以使读者一接触到这个人物,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找到了解这个人物的钥匙。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抓住人物外貌的显著特点,加以生动、准确地刻画呢。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无容置疑地要作为我们描写人物肖像的主要方法了。

运用起来则应当注意:①准确地把握人物肖像的独特性。所谓千人千面,指的就是每个人都有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发现人物的显著特点,写好“这一个”,使人们读后不会与“另一个”混同。②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切忌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罗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个性特征在哪里。③安排好人物肖像描写的顺序。一个人的外貌往往是多方面具在的。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当然,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外貌描写的顺序也会有变化。④可以同夸张、比喻等手法结合使用,以增强文章的描写效果。

(作者:鲁修贤)

篇8: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篇9: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找次品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这里之所以需要验证,是因为本单元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

四、具体编排

例1

编排思想:

创设找5瓶钙片中的1瓶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

教学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不必急于归纳最优方法,重在鼓励。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进行指导。

例2

编排思想:

创设找若干零件中的1个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有效性。

教学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探索性最优化方法。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如画树图的方法。

教师初步归纳最优方法。

让学生继续探索10、11个零件找次品的方法。

教师最后全面归纳最优方法。。

练习二十六

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保证能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第4题是一个趣味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爸爸与小明的年龄差是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即现在和3年后两者的年龄差一样,所以设小明今年岁,则爸爸今年就是(+24)岁,从而+(+24)=34,可算出小明今年是5岁,爸爸今年是29岁。

第5题的编写意图在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示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下面的图示:

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6=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19=3人。

关于“你知道吗”的说明

本专栏简要介绍了在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的情况下,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测的次数。由该表可发现,只要待测物品数量介于+1~之间,则最多只需要测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由此,要保证6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244~729个。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篇10: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听课文录音,学生能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

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听课文录音,提高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中国志愿军军歌》,初步感知当年的情景。

2、师介绍历史背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学生汇报交流)

三、细读悟情,以情品读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哪一个场景最令你感动,画出相关句子,说说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师指导感悟,相机板书。

3、回归主题。

四、拓展延伸,开拓思路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大娘说些什么?(口语交际)

2、如果你的亲人站在你的面前,你会说些什么?(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不是亲人

救伤员       失去孙孙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六、课后反思

篇11: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西河小学    卢丰强

教学内容:课本P111-P113例1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32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1号、12号等等)。当老师点某个同学姓名时,如果不叫姓名,又叫什么呢?(学号)

师:因此可以看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邮政编码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

(课件出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要求生仔细观察、讨论。

师: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相互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形统一结论: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师:大家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课本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师出示课件,依次展示: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什么?(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什么?(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什么?(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什么?(投递局、所)

②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练习:

1、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书号等等。)

3、介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父母亲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搜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编码。

2、预习114 115内容

西河小学  卢丰强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西河小学   李玉亭

教学内容:课本P114~P115例2、例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 学习新知:

1、课件展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等)。

2、师生共同讨论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中间八位是他的生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前六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倒数三、四位表示乡镇、街道;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3、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学生试着编一下)

再与你抄写的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加深理解。)

4、学习例3。

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 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

师生小结: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

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西河小学   李玉亭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

西河小学    翟淑斌

教学内容:课本116页 例4,练习二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课前收集信息在课上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的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编码各部分的组成,以及每部分分别用怎样的数字来表示,并能简单的运用其中的规律来给图书进行编号。

2、使学生在搜索信息、编写号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

更好的探索数学知识。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真正激起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激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编码,运用学到的知识给班级图书编号。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调查的一些数字编码的含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编码,了解了其中各个数字所表达的含义。下面复习一下。

2、说一说:邮政编码编码 255161 的含义;身份证号 370302198507184523 的含义。

我们自编的你的学号的意义,如1231。

指名口答,全班学生订正,进一步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和好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116页情境图)师:小红来到图书馆,想借一本安徒生的童话书,可是图书馆的书太多,她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正在着急,图书馆的阿姨帮了她的忙,很快找到了小红需要的书。你知道图书馆阿姨是怎样快速找到图书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适当提示,得出:为了快速、方便的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人们将图书分类放置,编上号码,贴上标签。

师:图书馆里有成千上万本图书,为了便于查询和统计,需要给图书编个号,即图书检索号,通常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进行编码,如果熟悉了图书的分类和检索方法后,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查阅自己需要的书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

1、谈话讨论:

师:我们班上有一个图书角,同学们捐了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找图书,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答出:给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目录,便于大家查书。

师:给图书编码,需要反映哪些信息?

生议论,得出:书的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同一类书的顺序号,等等。

师:我们图书角的书相对少一些,如何编号更合理些?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编号反映 类别、作者、书名、捐书人等(教师板书)。

2、合作设计: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课本117页表格,并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小组合作,完成“图书角”图书的目录登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情。

3、展示作品,汇报交流。

师指各个小组,派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目录登记单。

(如:A01001(35):A表示童话类,01表示作者安徒生,001表示书名《海的女儿》,35表示本班35号同学捐的书。

B0(27):B表示科幻类,02表示作者凡尔纳,003表示书名《海底两万里》,27表示本班27号同学捐的书。)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或进行适当的点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 练习二十四。

1、长途电话区号及电话号码各数字的意义。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师课件展示全国部分大城市的区号及我省部分地市的区号,让学生简要了解。

2、从车牌号看出哪些信息?

讨论说明练习中车牌的信息。师课件出示本地的几个车牌,(旧式、新式各一至二个),师生讨论其中含有的信息,明确:车牌的唯一性。

3、看课本后面的书号,了解其中的信息。也可再看其它课本后面的书号,加深印象。

4、给楼房的每个房间编号。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写出编号,集体订正,确定统一的编号方法。(如:085302)

5、展示、了解:生活中处处可见编码的应用。师生讨论,举例说明。

四、全课总结:

1、课件示:谈一谈上完今天这节课后的收获。

(先讨论一下,再指小组派代表回答。)

2、师总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字编码。我们只是了解了一些最常用常见的号码,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号码,如:考试号、商品编号、银行卡号等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

板书设计:

数字与编码(三)

图书馆检索号:字母   表示   书的种类

I242-47: 数字   表示   书的序号(出版日期、作者等)

五(1)图书角:

类别     作者     书次号     捐书人

A        01        001      (35)

篇12:课题一: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①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②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  表示 和 的圆形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和      和     和

2、指名说一说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使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计算 + 。

学生读题,出示教具,教师说明用 和圆片表示 ,用 的圆片表示 。

请学生观察、思考:

①这个分数加法题和过去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

② 和 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

③分数单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

④有没有办法把这道题转化成能直接相加的分数加法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先通分,就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请几名学生说说能分过程,教师演示板书如下:

+

+       =

+ = + =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例2:计算 -

学生读题。

问:这是一道分数减法题,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减?该怎样计算?

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时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评讲板演,请板演的学生说计算过程,最后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 = - =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也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能总结一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概括总结。

学生齐读教材第134页上面方框里的计算法则。

四、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34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①这两题计算后的结果都不是最简分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②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计算时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五、课堂作业

上一篇:职场中语言沟通艺术下一篇:职业炒手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