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残疾人法律法规目录

2024-08-06

山西省残疾人法律法规目录(通用7篇)

篇1:山西省残疾人法律法规目录

1.《山西省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1)

2.《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 发展的实施意见》„„„„„„„„„„„„„„„„„„„„„„„„„„„„„(7)

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 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12)

4.《太原市残疾人保障办法》„„„„„„„„„„„„„„„„„„„„„„„(22)

5.《中共朔州市委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残疾人 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5)

6.《中共长治市委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 展的实施意见》„„„„„„„„„„„„„„„„„„„„„„„„„„„„„(30)

7.《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快 速发展的实施意见》„„„„„„„„„„„„„„„„„„„„„„„„„„„(34)

8.《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 展的实施意见》„„„„„„„„„„„„„„„„„„„„„„„„„„„„„(38)

9.《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山西省保障残疾人合法 权益规定实施办法》„„„„„„„„„„„„„„„„„„„„„„„„„„„(44)

10.《太原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46)

11.《朔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56)

12.《忻州市贯彻山西省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实施细则》„„„„„„„(63)

13.《运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办法》„„„„„„„„„„„„„„„„„„(69)

篇2:山西省残疾人法律法规目录

(63)三 发达国家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演变及对其借鉴/韩央迪/《生产力研究》/2009年

第17期„„„„„„„„„„„„„„„„„„„„„„„„„„„„„„„(71)四 国际人权保护中的残疾人问题/万夷芳/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73)五 论《残疾人权利公约》与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制的完善/何艳霞/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141)六 论残疾人权利的法律保护——以美国法为参考/牟宪魁/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篇3:山西省残疾人法律法规目录

危险物品管理

爆破作业单位 (营业性) 许可证核发;爆破作业单位 (非营业性) 许可证核发;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核发;爆破作业项目备案;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大型焰火燃放许可;在城市、风景名胜和重要工程设施附近实施爆破作业许可。

特种行业管理

公章刻制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典当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再生资源回收业备案;娱乐场所登记备案;开锁业备案;废旧金属收购业备案。

其他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自行招用保安员单位备案;设立保安服务公司审批;设立保安培训单位审批;新建、改建金融机构营业场所/金库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方案审批;新建、改建金融机构营业场所/金库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工程验收审批;出租房屋管理;养犬登记申请。

禁毒

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第一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许可;第二、三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备案证明;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证;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证。

法制

办理国家赔偿;办理行政复议;刑事赔偿复议。

消防

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建设工程消防验收。

户政

户籍登记非主项变更;户籍登记民族成份变更;户籍登记性别变更;户籍登记姓名变更;户口本公民身份证号码变更;户籍登记出生日期变更;新生婴儿出生户口登记;1周岁以上新生婴儿出生户口登记;非婚生子女出生上户;纳税者的户口准入;单位招用人员的户口准入;购房者户口准入;各类人才的户口准入;国家公务员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录用落户;干部、工人调动落户;铁路、银行、邮电、电业干部、工人调动落户;收养子女落户;转业、退伍军人落户;部队军官家属随军落户;异地入伍士官、义务兵安置落户;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落户;大中专、技校毕业生落户;高校 (专科以上) 毕业生落户;学生退学落户;直系亲属投靠落户;夫妻投靠落户;归国留学人员落户;招聘村官落户;死亡户口注销;失踪人员户口注销;出国、出境人员户口注销;入伍户口注销;农业户口迁入;失踪、无户口人员户口恢复;因故退学、休学或被开除学籍户口恢复;出国、出境人员户口恢复;刑释解教人员户口恢复;入伍复员户口恢复;申领居民身份证 (补领、换领) ;新生儿重名查询;申领临时居民身份证;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核发。

技防

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生产登记;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生产登记变更;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生产登记年检;安全技术防范从业单位资质管理;省外安全技术防范从业单位资质备案;安全技术防范从业单位资质年检;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检测申请;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验收申请。

出入境

护照;港澳通行证;台湾通行证;其他。

交警

网上自选机动车号牌;补领机动车号牌;换领机动车号牌;补领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换领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驾驶证遗失补证;达到规定年龄换证;换领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变更登记;机动车驾驶人信息发生变化换证;驾驶证联系信息变更备案;驾驶证有效期满换证;身体条件发生变化换证;机动车驾驶证转入换证;自愿降低准驾车型换领驾驶证;补领行驶证;换领行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损坏换证;机动车驾驶证提交身体条件证明 (驾驶证年审) ;驾驶人考试预约;办理初次申领驾驶证和办理增加准驾车型驾驶;办理伪造变造和挪用机动车号牌案件;变更登记 (共同所有人姓名变更) ;变更登记 (因质量问题更换整车) ;补领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抵押登记;机动车驾驶证年检;机动车申领临时号牌;机动车申请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申请委托核发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质押备案或者解除质押备案;机动车注销登记;机动车注册登记;机动车转移登记;驾驶证提交身体条件证明等。

网警

篇4:山西省残疾人法律法规目录

关键词: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立法补充

一、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的涵义

法律责任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解释是指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即是一种程序法上的义务;狭义解释是指一定主体因其违法行为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事实的发生,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我国立法中所指的法律责任指的是狭义法律责任,故本文对法律责任采狭义解释,仅指一定主体因违法或法定原因而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其责任承担的依据和方式不同,法律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种。基于人道主义、法律责任能力、法律责任的目的等,对于残疾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符合法定的条件时,应当给予不承担法律责任或减免法律责任的优待。

残疾人的违法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残疾人的法律责任不仅是指违反残疾人保障法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是指残疾人违反了我国现行全部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危害社会而应当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包括人身责任和财产责任。

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包括不负法律责任,从轻、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仅从汉字解释,“减免”乃指减轻和免除。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处罚的减免即为此意。但是,从残疾人保障法的角度,为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律保护,减轻和免除其法律责任并不足以对残疾人的利益给予周全的保护。本文对残疾人法律责任的减免采扩大解释,不仅指从轻、减轻和免除法律责任,还包括不承担法律责任。

二、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的理论基础——实质平等理论[1]

残疾人被认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现实中,人们谈及社会弱势群体,除了残疾人之外,还包括老人、妇女、未成年人、病人、农民、低收入者、下岗职工、消费者等等,因此有了保护这些特定群体的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专项法律,这些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法律的作用就在于调整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社会利益关系。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其之所以得到法律的关注,是因为这一群体由于力量的相对薄弱,在占有社会资源上存在不利,从而导致其利益实现上的困难。这种利益关系的冲突,正是法律所需要也应当关注的焦点,因此,法律需要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特别的保护。起初,所谓平等是指形式上的平等,即人之间的抽象的平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与普通人一样,应被平等对待,平等地享有人权。在这种形式平等思想的指导之下,现代社会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保护,不允许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

这种法律保护主要以权利的形式落实下来,我国现行《残疾人保障法》即为其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平等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在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形式平等所主张的抽象的普遍人格,剔除了人和人之间的任何自然和社会的差别,使得社会弱势群体在形式上获得了和健全人同样的权利,从而排除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但是这种抽象的人格也忽视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的特质,并因此导致了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不力,这种不力体现在:

由于与普通人在自然和社会条件上的差别,虽然法律在条文上赋予社会弱势群体与普通人平等的保护,但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条件可能会导致其实际上无法实现或无法充分实现法律所赋予他的这种保护。

实质平等理论昭示着人权范围的扩大及国家义务的扩大,给予了社会弱势群体更有效的保护。国家通过法律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与普通人不同的特别保护,从而真正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权利,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真正能享受到与普通人一样平等的法律保护。这种建立在考虑社会弱势群体自然和社会差异基础之上的社会立法,正是通过形式上的不平等从而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走出困境,摆脱弱势地位。

因此,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进行特别保护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是以“不平等”求正义,即实质平等理论。这种实质平等理论对西方法律的影响被称为法律的社会化现象。实质平等与正义是相联系的,现代法律所追求的正义、所需求的平等绝非数量上的绝对相等,立法上并不禁止对公民权利的差别性规定。立法对残疾人法律责任的减免,属于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规定,这是以实质平等为理论基础的保护,实为正义的应有之意。

三、国外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规定之立法考察

1.国外保护残疾人的专门立法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西方主要国家为保护残疾人的专门立法,美国1990年《残疾人法》、英国1995年《残疾歧视法》、日本2004年《残疾人基本法》、法国2004年《残疾人机会与权利均等、公民权与参与权保障法》、澳大利亚1992年《残疾人歧视法》、印度1995年《残疾人(机会均等、权利保障和充分参与)法》、菲律宾1991年《残疾歧视法》等,所有这些法律包括相关国际公约,都未有关于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的规定。

2.国外刑法有关残疾人刑事责任减免的规定

《德国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行为人行为时,由于病理性精神障碍、深度的意识混乱、智力低下或其他严重的精神反常,不能预见其行为的违法性,或依其认识而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第二十一条规定:“因第二十条规定的各项原因,行为人行为时由于认识能力显著减弱,或依其认识而行为的,可依第四十九条第一款减轻其刑罚。”

《加拿大刑法》第十六条规定:①行为或不行为于心神丧失时发生者,不受有罪之判决;②本条所称的心神丧失指先天性痴呆或患心理疾病以至不能知悉其行为或不行为的性质,或不能了解其错误之精神状态。

nlc202309041214

《西班牙刑法典》第二十条第一项规定“实施违法行为时,因精神异常或者精神状况暂时改变造成了不能理解其行为的违法性或者不能按照其理解实施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芬兰刑法典》第三章第三条第一项规定,精神错乱的人实施的行为,以及因年老或其他类似原因而导致精神有缺陷的人实施的行为,不具有可罚性。

3.国外民法有关残疾人民事责任减免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第八百二十七条规定:“在丧失知觉的状况下或者在不能自由决定意思的精神错乱的状况下加损于他人的人,不对该损害负责任。其以酒精饮料或者类似手段使自己陷于此种暂时状况的,对其在此状况下非法引起的损害,以如同其有过失一样的方式负责;其没有过错而陷于此状况的,该责任即不发生。”对于不负责任的人致人损害的,该法又出于公平考虑,第八百二十九条作出了规定。基本内容是,对于损害不能从加害人那里以及第三人那里获得赔偿的,根据具体情况,特别是利害关系人的情况,在公平所要求的限度内和不剥夺其为维持适当的生计以及为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所需要的金钱的限度内,仍然必须赔偿损害。

《意大利民法典》第二千零四十六条规定:“在实施致损行为时,无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的人不承担致损行为的后果,除非无行为能力的状况是因其过失导致。”同时,第二千零四十七条规定:“损害是由无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人导致的,应当由对无行为能力人负有监护义务的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能证明其不能阻止该行为的除外。”“负有监护义务的人不能赔偿损害的,法官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经济条件判定致害人给予公平的赔偿。”

4.外国行政法有关残疾人行政处罚责任减免的规定

《奥地利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行为时知觉发生障碍或精神作用发生病理上之故障,或因心神耗弱,对于行为之禁止不可能辨识或不可能为适当之处理时,其行为不罚。”

《德国违反秩序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实施行为时因病理性精神错乱、深度神志迷乱或弱智或者其他严重的精神变态而无能力认识此系不允许的行为或无能力按此认识行事者,其行为不应受谴责。”

四、我国关于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的规定

1.《残疾人保障法》

《残疾人保障法》都是从积极层面对残疾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进行规定,虽有“法律责任”章,其内容主要是违反《残疾人保障法》、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2.与《残疾人保障法》同类型法律

与《残疾人保障法》相类似的法律,主要是指导保护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单行法。我们逐个查阅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发现立法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法律责任减免作出规定。

3.《刑法》有关残疾人刑事责任减免的规定

我国刑法主要针对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聋哑人和盲人的刑事责任减免作了规定。《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十九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民法有关残疾人民事责任减免的规定

我国民法主要对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和缔结合同的效力加以规定。残疾人中,精神障碍、智力低下等都可能被认定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为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教唆、帮助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主要民事责任。”

5.行政法有关残疾人行政责任减免的规定

残疾人行政责任减免的问题,从所查到的资料看,只发现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行政处罚法》中有所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处罚。”第十一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生理缺陷的原因而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第十六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处罚:(一)情节特别轻微的;(二)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三)由于他人胁迫或诱骗的。”

1996年《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另外,新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精神病人、盲人等违反治安管理时如何处理也进行了如下规范:精神病人在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参考文献:

[1]吴宁.《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权利视角及其理论基础——以平等理论透视》,《法律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

[2][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I”

[3][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4页

[4][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唐越、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5]徐久生、庄敬华.《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6]徐久生、庄敬华.《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7]张旭.《减免刑事责任理论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年7月

[8]2003年7月10日(河北日报)网站首页

篇5: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

第二条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全社会应当树立“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观念,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销售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等公益彩票筹集的本级留成,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应当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有关残疾人保障的法律、法规,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建立残疾人工作考核机制,每年对各成员单位履行残疾人工作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三)组织开展涉及残疾人保障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向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督促有关部门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五)做好残疾人保障其他方面的工作。

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同级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开展与残疾人权益相关的康复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的监督、检查时,应当吸收同级残疾人组织参加。

第六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并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七条 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保障残疾人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残疾人参与管理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为其提供盲文、手语翻译等服务。

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公共政策,涉及残疾人权益和残疾人事业重大问题的,应当听取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是残疾人享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优待扶助的重要凭证。

残疾人证由设区的市残疾人联合会审批,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核发。

县级以上综合医院或者专门医疗机构应当协助残疾人联合会开展残疾评定工作。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残疾人和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并在全国助残日期间开展扶残助残主题活动。

第十条 残疾人的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职责,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

鼓励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特殊教育工具和信息交流无障碍产品等的开发和应用。

第十二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应当宣传残疾人保障的法律、法规,刊登、播出反映扶残助残的公益广告,报道扶残助残和残疾人先进事迹。 第二章 康 复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普及康复知识,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按计划将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残疾人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残疾人状况的统计调查和分析研究,建立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对贫困残疾人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需求给予补贴,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生活、生产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逐步进行免费医疗康复。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康复医学科或者室,在特殊教育学校(班)、社会福利机构以及其他残疾人集中的机构设置康复训练场所,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相关专业或者开设康复课程,培养各类康复专业人才。 第三章 教 育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项补助款用于发展残疾人教育,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鼓励、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残疾人教育机构或者为残疾人教育提供捐助。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救助制度,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对接受义务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助学金等多种方式给予资助、减免费用。

第十九条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生活、学习的适龄残疾幼儿、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教育机构拒绝招收的,有关部门应当督促其招收。

能适应学校生活、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其失学、辍学。

能适应学校生活、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劝导其监护人送其入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数量、分布状况和残疾类别等因素,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高级中等教育以市为主、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以省为主”的原则,合理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也可以通过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点等形式,对不适应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人实施特殊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残疾人特殊教育,并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确保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对已建特殊教育学校和开办的特殊教育班,应当优先保证其经费,并随着教育事业费的增加逐步增加,改善办学条件。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设立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或者在普通职业教育机构设置教育点,对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二十二条 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手语翻译、盲文翻译和经过手语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残疾人工作者等人员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待遇。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

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第二十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单位应当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对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年度审核。未达到规定比例,残疾人联合会推荐适合就业的残疾人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优先接收。经残疾人联合会推荐,仍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代扣、税务等部门代征,其使用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开考录公务员、招录工作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

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合理确定劳动定额,不得在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用人单位不得以残疾职工身体残疾、不能胜任工作为由,与其解除、终止劳动合同。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和设置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为乡级残联、村(社区)残协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安排条件适宜的残疾人从事农村、社区公共管理和保洁、护林、护路、文化站管理等工作。

乡(镇)、街道、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作补贴、误工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待遇,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性单位,并依照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农村残疾人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扶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将低收入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脱贫列入扶贫开发计划,在项目和资金上优先安排。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招用就业困难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按规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拓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培养残疾人文艺体育人才;

(二)组织、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三)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和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设立盲文读物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四)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

(五)省、市级电视台开办手语节目;

(六)其他措施。

第三十一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进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场(馆)、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和旅游景区(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需要收取使用费用的,应当对残疾人免费或者优惠。 第六章 社会保障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和其他方面的社会救助。

第三十三条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费。

残疾人所在家庭、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为其代缴个人缴费部分。其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的个人负担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医疗救助政策给予救助。

各级人民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困难的农村残疾人,应当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入院治疗、残疾儿童医疗康复等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不能解决的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必要的辅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换,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给予救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扶持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和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点)建设。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采取下列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一)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给予生活救助;

(二)对重度残疾人给予生活救助;

(三)建立残疾人护理补贴等生活补助金制度;

(四)对城镇特困无房残疾人家庭或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当地廉租住房标准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应当在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整体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给予解决;

(五)对住房困难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优先落实救助措施;

(六)其他措施。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无劳动能力、无扶养人或者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建设残疾人供养、托养服务机构,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以及老年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供养、托养服务办法和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残疾人供养、托养服务机构。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并在立项、规划、资金、土地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税费减免等方面,按照规定给予支持。

第三十九条 从事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开办方便残疾人的优惠服务项目,减免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所用水、电、暖、气、物业、卫生、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和固定电话月租费等费用。

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凭残疾人证挂号、缴费、化验、取药、住院等的残疾人予以优先,并按照相关规定减免有关费用。

第四十一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优先购票、优先搭乘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携带辅助器具和导盲犬。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进入收费公共厕所。

第四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等有关部门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行为的申诉、控告、检举,应当依法受理查处并予以答复,不得推诿、拖延。

对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确需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提供法律援助,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给予司法救助。

残疾人联合会和残疾人所在单位,对通过诉讼维护其合法权益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应当给予支持。 第七章 无障碍环境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并实行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中心城市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逐步推行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优先改造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宅无障碍改造提供资助。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交流创造条件,政务信息公开应当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应当提供语言、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为残疾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为残疾人驾驶机动车提供便利、给予优惠,公共停车场应当为残疾人设置专用停车位。

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配置无障碍设备,方便残疾人出行。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职责,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检举应当受理而不予受理或者拖延受理,以及受理后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对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人员打击报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缴纳或者未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税务等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督促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一)教育机构拒不接收残疾学生入学,或者在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以外附加条件限制残疾学生入学的;

(二)用人单位在职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视残疾人,拒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

(三)用人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解除或者终止与残疾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骗取相关税费减免优惠待遇的;

篇6:山西省重大关键产业技术目录

一、装备制造业

(一)、大型露天矿挖掘机及关键技术研究

数据库研究、载荷谱及挖掘轨迹研究、设计参数统计分析研究、整机性能及系统仿真研究、主要部件结构优化设计、制造工艺研究等。建立不同标准斗容挖掘机主要性能参数的数据库。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典型的载荷及轨迹系统数字化设计。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力求找出供设计参考的计算数据,研究生产效率最大化为原则的最优参数组合。建立合理的整机力学模型,为快速投标报价系统的开发和研制建立理论基础。建立优化后的结构模型,为设计标准化、参数化奠定基础等。

(二)、重载交流传动货运机车系统集成技术

搭建重载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技术平台包括:车体技术、转向架技术、牵引传动及辅助系统技术、机车网络控制技术、制动系统技术、空气动力学技术及综合试验技术等。重点研究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牵引传动装置与转向架之间、牵引传动控制和制动系统与机车网络系统之间的匹配关系等。

(三)、集掘进、开采、提升、运输为一体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技术

适用于缓倾斜,中硬煤层长壁式综采工作面,采高范围为2.6~5米,可在有瓦斯、煤尘或其他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煤矿中使用,实现采、装、运机械化,达到综采的高产高效。在控制系统和监测系统之间采用数字通讯横式和频谱分析处理等先进技术。

(四)、高速动车组牵引电机集成技术

对动车组牵引、制动工况进行全面研究、计算。以满足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用性和安全性要求。满足高速牵引功率及加速度、剩余加速度的要求。

(五)、液压系统关键元件技术

YT6℃/E系列叶电泵是高压小排量和大排量泵类产品,具有体积小、流量大、压力高、容积效率高、节能降耗等特点。是液压系统中关键元件。

二、煤化工

(一)、煤炭气化及高效洁净利用技术

灰熔聚流化床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煤炭高效洗选加工技术,煤炭高效燃烧技术,烟气脱硫、除尘工艺及成套设备技术。

(二)、焦炭环保生产及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

焦炭生产中的“干熄焦”等节能环保技术,焦炉煤气制甲醇产业化技术,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焦炉煤气、煤层气制合成氨、二甲醚技术,煤焦油初产品的分离、二次加工、深加工技术。

(三)、煤基清洁燃料生产应用技术

工业用甲醇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及应用技术,一步法制二甲醚工业化生产技术,燃料甲醇添加、使用、排放控制技术及标准。

三、冶金

(一)、特种不锈钢产品生产及深加工技术

开发生产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双相钢、新型奥氏体不锈钢、深冲系列不锈钢、铁路及车辆专用不锈钢等。提高不锈钢表面及后期处理技术、不锈钢冷轧产品深加工技术水平。

(二)、高质量铁水冶炼技术

钢水精炼过程中杂质及其形态控制技术,低硅、低硫、低磷铁水冶炼技术,铁水预处理技术。

(三)、高炉长寿及节能技术

提高高炉喷煤比技术,高炉长寿技术,提高炼钢炉衬寿命技术,热风炉技术,连铸坯热送、热装、直接轧制技术。

(四)、高质量铝镁合金开发生产技术

铝镁合金连铸连轧技术,铝镁合金及型材表面处理及生产加工技术,特种行业用铝镁合金研发及应用技术。

四、煤炭

(一)、煤矿安全生产保障技术

围绕高效集约安全开采,在瓦斯综合治理、矿井水防治与利用、顶板控制、防灭火、地质预报监测等技术方面进行攻关,达到绿色开采、安全保障的目标。

(二)、智能化数字矿山建设

围绕自动化矿井的建设,开展年产800-1000万吨综采工作面关键技术与配套装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达到井下自动化开采和信息化矿区建设的目标。

(三)、新型放顶煤液压支架

开发研制工作阻力7000KN以上液压系统,采用大流量快速移架系统,主要受理结构件采用高强度钢板焊接的新型大采高低位放顶煤支架。

(四)、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

采用高负压煤层预抽和采空抽采,针对抽采浓度较低的现状,研究开发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

五、建材

(一)、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由窑头熟料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放的350℃以下的废气余热作为热源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该热量约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耗热量的30%以上),整个热力系统不燃烧任何一种能源,在回收大量对空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废气余热的同

时,所建余热发电工程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这对于有效节约能源,减少粉尘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立式磨工艺及技术

与传统的球磨机相比,立式磨的粉碎比大,粉末效率高、节能可达30%以上,尤其对入料水份高,达15~25%的原料粉磨,其简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的特点更为突出,已成为现代水泥工业的首选工艺设备。

(三)、辊压机工艺技术

辊压机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粉磨设备,多用于水泥和生料粉磨系统,具有显著的高产低耗效果:

辊压机的使用有半终粉磨系统和终粉磨系统,辊压机半终粉磨系统是辊压机与打散机、送粉机、球磨机组成的粉末系统。与传统的球磨机相比,可以使水泥粉磨电耗降低25%以上;辊压机终粉磨系统,是完全取消了球磨机,由辊压机承担全部的粉磨功能,可以使水泥粉磨电耗降低35%以上。

(四)、变频调速技术在水泥工业的应用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在水泥工业的各种大型风机、水泵、水泥选粉系统、回转窑拖动系统、烘干系统和破碎系统等。

该技术的应用吨水泥综合电耗降低8kwh/t,节约电耗9%以上。大型风机,泵类负荷使用节能15~30%,机立窑供风系统节电率大于25%,同时具有软启动功能,降低负荷强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

六、纺织

(一)、活性染料无盐轧蒸连续染色工艺

浸轧染液和专用碱剂的混合液→气蒸→水洗等三步工艺,而且是无盐轧染减少了盐污染。而传统的活性染料连续轧染工艺则为:浸轧染料→预烘烘干→浸轧固色液→气蒸→水洗等五步工艺,而且固色过程要加入大量的盐,造成水体的盐污染。由于该项新工艺流程短、省水、省气、省电、省工,所以降低了成本,同时供一种无盐污染,保护了环境。

七、轻工

(一)、处理制浆造纸废水和污垢技术

用厌氧/好氧生物方法处理白水,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返回反应器处理废水。采用酶处理未漂褐色浆料能够消除漂白车间草酸盐结垢和控制硫酸钡结垢。

(二)、塑料改性技术

向被改性的塑料(合成树脂)中添加合适的改性剂,采用一定的加工成型工艺,从而制得具有新颖结构特征,能够满足适用性能要求的新型塑料材料和制品方法。

(三)、酿醋新技术

①利用多种优良微生物强化大曲,多种微生物制造麩曲和酒母代替大曲酿制的微生物培养技术。②酒精生产过程中蒸煮糊化、糖化、冷却和酒精发酵先进技术。③精品调香调味醋的生产勾调技术、超滤、反渗透、微波老熟等高新技术。

八、医药

(一)、中药材及现代中药种植、提取及加工生产技术

技术内容: 党参、黄芪、柴胡等具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优良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加工技术,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分析控制技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改进质量控制指标的方法研究,先进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新辅料、新剂型、新型给药系统及高效、速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的研发,中药指纹图谱、标准物质测定、稳定性生产、安全性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

(二)、优势原料药高效生产技术

技术内容:β内酰胺类、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

(三)、创新药物和非专利药的开发

篇7:人事法律法规目录

一、综合管理

(一)综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 中发[2003]16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0年6月23日 中办发[2000]15号)国务院工作规则(2008年3月21日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二)人事规划、计划与统计

关于加强人事统计工作的意见(1989年8月22日 人计发[1989]10号)全民所有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暂行办法(1990年8月14日 人计发[1990]17号)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1990年11月9日 人计发[1990]2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的通知(1992年3月10日 人计发[1992]7号)

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指标挂钩暂行办法(1995年4月24日 人计发[1995]51号)

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卡暂行管理办法(1996年6月17日 人发[1996]55号)人事统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试行)(1997年9月4日 人发[1997]78号)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暂行办法(2000年6月21日 财行[2000]1号)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2006年3月22日 国人部发[2006]26号)

二、公务员管理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二00七年二月十三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8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7月9日 中发[2002]7号)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2000年1月 组通字[2000]4号)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年1月21日 中发[2006]3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等三个法规文件的通知(2006年6月10日 中办发[2006]19号)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五个法规文

件的通知(2004年4月8日 中办发[2004]13号)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

《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

选表决办法》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有关问题的意见》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建议和意见》

《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2006年2月27日)

《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2006年2月27日)《人事工作督查暂行规定》(2000年10月30日 人办发[2000]92号)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07年4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5

号)

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2007

年5月29日)

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2007年11月6日 人事部令第7号)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2005年1月17日 国人部发[2005]1号)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工作部门面试考官

资格管理暂行细则》的通知(人发[2001]65号)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2007年1月4日 中组发[2007]2号)

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 2号)

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6号

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年8月23日 人发[1999]100

号)

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2005年2月18日 国人厅

发[2005]13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2007年2

月7日 国办发[2007]8号)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2003年11月18日 国人部发[2003]48

号)

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2006年8月20日 组通

字[2006]27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意见(2007年2月15日

司发通[2007]12号

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一)专家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关于来华定居工作专家工作安排及待遇等问题

规定的通知(1994年11月24日 国办发[1994]102号)

关于回国(来华)定居专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3月27日 人专发

[1995]36号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2002年5月23日 人发[2002]55号)

(二)职称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的通知(1986年1月24日 中发[1986]3号)

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1986年2月28日 国发[1986]27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1995年1月17日 人职发[1995]6号)

关于加强职称评聘和考试工作中证书管理的通知(1996年8月15日 人发

[1996]72号)

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1998年7月28日 人发

[1998]54号)

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结构比例管理的通知(1999年6月17日 人发

[1999]65号)

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2001年12月12日 人发

[2001]124号)

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2004年11月8日 人事部令第3

号)

关于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2

月27日 国人部发[2007]25号)

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3月20日 国人部发[2007]37

(三)留学人员工作

关于开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试点工作的意见(2003年11月31日 国人部

发[2003]45号)

关于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2005年3月22

日 国人部发[2005]25号)

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1992年8月12日 国办发[1992]44号)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2001年5月14日 人

发[2001]49号

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2001年1月15日 人发[2001]7号)

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申请与管理办法(2001年4月6日 人发

[2001]33号)

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2007年2月15日 国

人部发[2007]26号)

关于人事部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意见(2002年8月26日 人

发[2002]84号)

(四)继续教育工作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年11月1日 人核培发[1995]131号)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2005年9月27日 国人部

发[2005]73号)

关于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06年11月16日 国人部发

[2006]122号)

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统计管理办法》和《专业

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项目备案发布办法》的通知(2006年11月30日 国人厅发[2006]202号)

(五)博士后工作

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2006年12月29日 国人部发[2006]149号)

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2006年10月30日 国人部发[2006]114号)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关于博

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任职的原则意见》的通知(1987年8月18日 职改字[1987]33号)

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10月8日 博管发[1997]5号)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励规定(1999年9月16日 人发[1999]107号)

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02

年7月6日 国办发[2002]3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2000年7月21日 人发[2000]78

号)

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2004

年7月12日 国人部发[2004]63号)

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问题的解释(2003年12月10日 国人部发

[2003]61号)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2005年11月16日 人事部令第6号)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1990年9月8日

人调发[1990]19号)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1992年10月16

日 人调发[1992]18号)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2006年7月4日 国人部发[2006]70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2006年8月31日 国人部发

[2006]87号)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1995年12月14日 人核培发[1995]153号)关于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纪律处分问题的通知(2006年12月

25日 国人部发[2006]150号)

五、人才流动开发与军转干部安置

(一)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管理

人才市场管理规定(2005年3月22日 人事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1号令颁

布、第4号令修订)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2005年5月24日 人事部、商务部、工

商行政管理总局第2号令颁布、第5号令修订)

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2004年2月16日 国人部发[2004]12号)

关于印发《国务院所属部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全国性人才交流会

审批办法》的通知(2005年11月18日 国人部发[2005]97号)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12月2日 人发[1996]118号)

(二)人事争议处理

人事争议处理规定(2007年8月9日 国人部发[2007]109号)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3年8月27日 法

释[2003]13号)

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2004年4月30日 法函

[2004]30号)

关于在国务院各部委、直属单位、直属事业单位开展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1999年1月6日 人办发[1999]2号)

(三)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5年6月29日 中办发

[2005]18号)

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

(2006年2月25日 国人部发[2006]16号)

关于做好选拔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管理使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

年6月6日 人发[2002]60号)

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2006年2月27日 国人部发[2006]17

号)

(四)人事调配工作

干部调配工作规定(1991年2月4日 人调发[1991]4号)

关于进一步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的通知(1989年12月8日 国发[1989]81

号)

关于进一步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工作的通知(1999年7月13日 人发

[1999]80号)

关于调整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中央直接管理企业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

政策的通知(2003年6月23日 人办发[2003]55号)

(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2001年1月19日 中发[2001]3号)

关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2001年8月24日 国

转联[2001]8号)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发放管理办法(2001年12月13日 国转联

[2001]9号)

六、工资福利与离退休管理

(一)工资福利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停职审查期间工资处理意见的通知(1999年11

月13日 人发[1999]134号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1995

年3月26日 人薪发[1995]32号)

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1981年3月14日 国发[1981]36号)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1994年2月24日 人

薪发[1994]7号)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暂行规定(1980年2月

13日 民发[1980]5号 财事[1980]34号)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问题的规定(1981年12月11日 人办函

[1998]101号)

(二)离退休工作

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1978年6月2日 国发[1978]104号)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1980年10月7日 国发[1980]253号)

关于认真执行干部退(离)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1988年8月25日 中组发

[1988]9号)

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3年9月12日 国发[1983]141

号)

关于高级专家退休问题的补充规定(1986年2月18日 国发[1986]26号)

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2004

年10月12日 国人部发[2004]63号)

七、国家工作人员纪律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3年12月31日 中发[2003]18号)

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

(1995年4月30日 中办发[1995]7号)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1997年1月31日 中办发[1997]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年8月14日

人发[2001]88号)

关于人事部门廉政建设的规定(1998年4月12日 人发[1998]31号)

人事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1989年10月24日 人办发

[1989]8号)

人事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补充规定(1992年12月29日 人办发

上一篇:人间四月天作文650字下一篇:机房装修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