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本教研制度

2024-08-15

小学学校本教研制度(精选8篇)

篇1:小学学校本教研制度

邢集镇中心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促进校本教研工作,使校本教研工作高效的进行,我校特此制定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校本教研机构及职责如下:

1、校本教研机构(1)、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

长:

王学华

副组长:卢正银

王广军

甄文臣 组

员:廖

马永恒及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2、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职责

(1)、为学校抓好教研导向(2)、确定本校教研课题

(3)、抓好学校常规教研,注意培养骨干教师(4)、组织教研组长搞好教研组课题(5)、指导协调科研课题的推广落实

(6)、为教师、教研组、学校的课题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及其他必备条件。

(7)、检查教师的课题进展情况,定期公布量化考核成绩。(8)、为教师自修、进修、外出观摩学习创造条件。(9)、定期举办教研活动。

3、教研组长职责

(1)、把教研活动高质量、高效率地组织好,见到实效。(2)、积极主动地组织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学校布置的课题和教研组课题。

(3)、在教研活动中起带头作用,做到既是参与者,又是倡导者、组织者。

(4)、指导组内教师进行个人课题研究

(5)、对教研组成员业务能力,完成教研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各级工作制度如下:

一、课题组制度

1、教研攻关课题组

该课题组由学校组织建立,主要目的是完成由学校立项的大型教研课题,有学校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进行攻关。

2、学科课题组

该课题组由教研组长牵头组织建立,目的在于根据各学科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教研课题申报立项制度

1、申报:各教研组、教师个人确定教研课题后,向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提出申报。

2、审批:由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审查论证

3、立项:经审批后课题,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给予立项,并提供资料、信息、指导。

4、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进行科研成果鉴定。三、一级———(校长室、教务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规划与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制定本校长期和近期教研工作目标,并负责监督实施。

1、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2、根据形式发展,制定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3、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4、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开展老中青结对子活动,并负责督促检查。

5、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组织校、市、省、国家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奖罚分明。

6、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身作则,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全校师生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校本教研风气。四、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校长、教务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命备课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4、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

主要内容有组织备课组备课、检查教案、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5、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6、每学期组内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7、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每月2次听新教师课。

8、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练习题、单元过关题、考试题的质量,向建立学科题库方向发展。每学期要向学校和有关学会提交一定数量的经验论文或教学改革实验报告。

9、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务处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五、三级————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

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进修计划、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拟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共同研究:

(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3)作业或练习;

(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组织指导教师听课、轮听课、观摩课等活动。

5、做好学科期中、期末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组织安排好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工作。

7、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认真落实本组教科研课题,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8、备课组要积极探索选修课的教法、学法与考法,逐步建立并稳定本学科有特色的选修课。

9、抓好本年级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并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六、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

4、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六个一”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完成一份多媒体教案,完成一份心理和德育渗透教案,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5、要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6、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大纲,又备学生实际,即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即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即备书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篇2:小学学校本教研制度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与市教育局相关的文件精神,结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及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要负总责,教研、教务部门负责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教坛新秀献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备课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四、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校级领导管理。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 1

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研室、教务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职能部门管理。

1.学校教研室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

2.学校教研室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组织课题组组长,定期学习理论,交流研讨,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或教科研年会。

3.学校教务处负责校本教研职能部门的常规管理工作,组织教研组组长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

4.教研室主任副主任的主要任务为:

①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③实施“导师制”“名师带教”,组织好师徒结对,切实开展带教工作。④根据教研组或课题组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⑤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

⑥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向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校本教研情况。

(三)教研组管理。

1.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的业务组织单位。

2.教研组的设置由教务处和教研室一年一定,原则上设组长1人。

3.教研组长由教务处和教研室聘请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各教研组长要配合教务处和教研室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4.教研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开学初制定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强的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观看录像、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研讨。正确把握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使全体成员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素质提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④全组每两周一次组织教师开展活动,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制定本学科教改实施计划,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学习和推广本校和外地经验,结合日

常教学开展连续性研讨,以此改进教学。

⑤带领本组教师申报教科研课题,每学年每个教研组都要有课题研究,有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四)备课组的管理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质量。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研究专题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拟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定时集体备课一次。

共同研究:

(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

(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

(3)作业或练习;

(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组织指导教师听课、轮听课、观摩课等活动。

5、做好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积极开展教科活动,认真落实本组的教科研课题,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五)课题组管理

1.课题组是教师根据教育科研需要自行组织的业务组织单位。课题立项后,学校承认课题组成立,一般设课题组长1人,成员3人以上。

2.课题组成立后,隶属学校教研室,按照课题计划组织开展科研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课题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②组织集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③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

④及时向校教研室推荐组内教师的教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⑤ 每学期至少组织成员召开3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

⑥ 定期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⑦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五)教师队伍管理。

1.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传达,或者上“移植课”。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3.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必须完成以下常规工作:

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

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

③每两周至少参加一次全校性或教研组、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并认真完成相关任务。

④每节课后要写教后记。

⑤每学期至少上1节汇报课或研究课(教龄10年以下的老师)或指导1—2节公开课(教龄10年或10年以上的老师)。

⑥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或经验总结、教学反思。⑦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并有听课和评课记录。

⑧自觉自学相关教学研究理论与教学案例。

五、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一)校本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力争得到专业人员的有力支持与指导,专业人员可以是院校的研究人员、教育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4.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定期组织不同教研组或课题组分别交流。

(二)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要求

1.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按计划组织活动,做到准备充分、效率高。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做好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并作好活动总结。

3.由教研组或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由负责人及时向教务处或教科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教务处或教科室组织的由负责人及时向校长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

4.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整理好过程记录与活动总结,建立并保管好各级管理主体的校本教研档案。

5.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参加相应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配合管理主体顺利进行教学研究,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素质。

六、校本教研奖惩办法

1.每学期根据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及效果的检查情况,评选优秀教研组,学校予以表彰。

2..每学期进行教师教研个人考核,根据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实绩,计算考核成绩,汇总到学校教师量化考核总表内,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

3.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4对校本教研工作漠不关心、无故不参加、态度差的教师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

篇3:建立“四级制度”落实校本教研

一级———校长、各部门主任、教导处的校本教研制度

在校长领导下, 全面制订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 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 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 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校长、部门主任、教导处成员坚持深入课堂, 多听“推门课”, 努力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者。

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 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 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

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 学习教育理论, 注重联系实际, 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经验总结。

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 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指导和管理, 组织各级课题的论证、申报, 选编学校的教育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开展情况和组织教研工作交流, 并奖惩分明。

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 整合教研力量, 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级———教研组 (长) 校本教研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导处领导下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课程标准, 明确其目的、任务、教学要求, 制订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订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并严格执行。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 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 主要内容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 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 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 撰写论文。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认真落实本组科研课题, 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级———备课组 (长) 校本教研制度

备课组长在教导处领导下, 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材教法。

组织制订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进修计划。

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 拟订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共同研究单元、章节、课时的主要内容、“三维”目标和要求;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作业与练习;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与学习方法的选择、指导, 学生活动设计;本单元、章节在学科中的地位;与本单元、章节相关联的跨学科知识;统一进度,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组织听课、评课等活动。

做好学科的复习、命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认真落实本组科研课题, 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 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

篇4: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反思

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包含3 方面的内容。

1. 调整上下关系的制度

在学校本位理念的主导下,重新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研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这一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明确提出“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并作为普遍要求写进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中。例如:山东省教育厅早在2004 年8 月,即与普通高中课改同步,下发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校本教学研究的核心”。二是政策意见的配套下发。不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有关校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而且市、县(区)相继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江西省教育厅于2003 年颁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2005 年又颁发了更加具体的《江西省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2005-2007 年工作计划》。随后,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南昌市西湖区教育局、广丰县教育局等均相继出台了本地区“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相关文件与实施办法。三是有关指导意见、实施办法,除了赋予学校及教师应有的教研职责,鼓励教研活动的创新外,还特别重视专门的教研机构的职能转变,强调“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专业服务”。有的地区还研制了专门的《教研员工作手册》,加强对教研员的管理。四是为使学校教研活动在启动阶段不致于放任自流,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校本教研成果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校本教研工作评价体系表”、“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评选条例”等,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2. 调整内部关系的制度

这主要指在学校层面上,对校本教研的价值导向、目标任务、具体内容、运作方式、行动准则、组织形态、成果评价等作出规定,并付诸行动,使校本教研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其内容相当广泛,绝不仅仅局限于“同伴互动”、“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比如:有的学校教师写反思,校长批反思(校长针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笔记写“批语”),按学习、工作、研究一体化的原则精心打造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等教师团队,尤其重视备课组组长和教研组组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有的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以学论教”,开展“基于学生行为观察的校本研修”,建立关于学生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辅导体系等;不少学校出台了校本学习制度、备课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成果交流与奖励制度等。

3. 调整横向关系的制度

这是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联片教研”、“教研姐妹校”、“教研协作区”,结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2004 年上海八个区(青浦、金山、宝山、静安、长宁、普陀、浦东新区和徐汇)签订协议,合作开展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启动“八区联动”校本研修项目工作,打破边界,共同分享教研资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教研交流,从过去的“教师进城”,到“送教下乡”,再到现在的“城乡联动”,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朝阳区同时推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模式”(区级示范校独立开展教研活动,并向周边学校辐射)、“联片模式”(音、体、美等小学科校内教研力量不足的学校,开展跨校交流研讨活动)、“支撑模式”(教研力量薄弱的学校寻求外部教研力量的支撑)。上海长宁区教育局推出教师“柔性流动”政策,要求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走班式教学”,打破长期以来优秀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此外,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在一些地区也已经逐步建立起来。

对于整个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来说,上述3 方面的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上下关系的调整是必要前提,没有这种调整,教研重心就不可能下移至学校,学校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校内关系的调整是主要内容和落脚点,调整上下关系乃是为了理顺学校内部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横向关系的调整是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后出现的管理“空缺”,或者行政不便作为、不可作为的方面,需要民间的立场、非官方性质的校际互动力量加以补充与解决。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对传统教研体制的一种挑战。各地在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行政的不当介入

校本教研制度强调“以校为本”,但在不少地方,校本教研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进。从校本教研的目标价值定位、任务内容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展开,再到研究成果的考核、奖励等,都离不开行政力量。这种做法极有可能使教研工作回到“行政指令、统一要求、刚性约束、形式检查”的老路上去。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规划部门等多条系统的指令和种种形式化的检查皆汇集到学校,让学校疲于应付,大大压缩了学校的自主空间。

2. 内生性制度的缺失

从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制度有外在性制度与内生性制度之分,前者遵循自上而下的生成路径,后者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来看,我们比较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将校本教研的理念、办法强加给学校,或者移植专门化的科研管理办法,开展课题立项、中期检查与成果鉴定活动,导致校本教研制度与中小学已有惯例之间出现明显的对立与反差。教师口头上信奉的理论与他们实际运用的理论不一致,教科研活动成了一种点缀和包装,游离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

3. 实践之知的压抑

知识包含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谁知道4个方面。对于教学活动和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做”的知识。教师教育的难点、校本教研的重心理应放在“如何做”的知识,即实践之知的呈现、分析、梳理、积累、更

新、共享上。当前的校本教研比较多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致力于种种正规的科研文本的生产,对实践之知如何呈现、积累、生产、交流等关注不够,对实践工作者拥有的教学技艺、教学智慧关注不够,致使教师的实践之知长期处于被压抑、被批判的默会状态,无法真正流动起来。

在校本教研中,问题意识比课题意识更为根本,不能用越来越空洞的“科研课题”冲淡乃至淹没真实的问题意识;实践之知比理论之知更为原本,更直接地切近教育教学的生态,呈现教学活动原本具有的鲜活、丰富与个性;自由空间比“科研规范”更为重要。校本教研追求内在的觉解、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教师必须专注于高度的内在自觉与深层体验,而不致为过多的外在功利目的与偶像权威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考的权利、淡定从容的读书心境、自由表达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上海市北郊中学设立“咖啡时间”,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在校内咖啡馆轻松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教职工大会前20 分钟,让教师抽签上台进行公开演说;鼓励教师自由写作,只要真实就是文章;学校办了一本教师刊物《草根》,作为教师发表文稿和品味人生的园地。

都说思想与他人分享,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实际上彼此思想观念上的融会贯通是相当困难的。人们习惯地认为,他们的思想方法适用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不喜欢与己不同的东西。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先验地表述了对“他者”的否定,导致所谓“主体间性”背后的貌合神离。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学校,滋生了较为严重的专业个人主义,使得思想感情上的彼此接纳显得更加困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当着力促使校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面开放,改变教室为教师个人的私有空间的观念,变少数教师的示范上课为全体教学人员的公开教学,变教师个人在孤立无援状态下的工作为同事之间的互相协作,教研组、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共同提高。打开每个教室的门,这是一项最基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公开,才有观摩研讨。每个教师都乐于公开自己的日常授课,才能形成良好的相互观摩的合作文化。当然,在公开场域下,还有一个如何观课、磨课的问题,有一个充实公开教学的内涵、提高研讨活动质量的问题。在这方面,各地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听课、说课、评课相结合,一课几议几上,循环教学,对教研过程进行反思,讲述“教研故事”等等。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说到底是一个课程开发与实施权力再分配的问题,是一个真正将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融为一体、赋予教师以研究者角色的问题,是教研体制变革的问题。这些当然离不开行政力量的介入。我们的教改没有行政的支持,常常寸步难行。不过,这种介入应当是有限度的。必要的介入重在建立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长效机制,现在比较多的介入是为了将来的较少介入。行政部门不仅要规范学校和教师的研究行为,而且要限定自己的管理行为。我国原有的中小学教研机构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为带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它有自己的组织层次,采取直线制运作模式,学校、教师成了专门的教研机构所制定的教研方案的被动执行者。教学研究以校为本,必然要求教研机构从教育行政机构中剥离出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介服务组织,取消教研系统内部的垂直管理关系,促使其实现从“计划—指令”式的运作到“指导—服务”式的转变,真正面向基层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提供优质服务。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初为基层学校研制菜单式的服务计划,将教研人员可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列成表格供学校选择;学期中,根据学校的需要、教师的选择,或登门提供帮助,或通过电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或整合全县的骨干教师力量,为学校教师牵线搭桥,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学期末,对教研室的服务满意度进行必要的测评,并据此改进服务水平。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2007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讨会的交流材料。)

篇5: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研究机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以教为本、以学为本、以人为本。即以学校为教学研究的基地,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直接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更是当前学校发展和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为了提高我校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培训制度

1、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业务知识学习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分语数组进行学习,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学习应当每周一次,内容为集体备课、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法规、教改动态、教育热点问题、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教育知识和文章为主。教导处每学期开展两次校本教研研讨活动。个人学习结合自己所任教学科及自身需求选取学习内容进行自学,每学期学习笔记不少于3000字。学校号召教师每两人合订一至两份业务刊物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校提倡终身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化校园。

2、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专家引领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教学能力。每学期邀请学区、县州级骨干教师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一到三次),寻求指导。同时学校在校内发展并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研水平高的教师为校级专家,经常在校内开展讲座,并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教师间的互助互学与合作,走校内校外相结合的道路。

3、利用各种机会,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外地外校参加各类观摩和学习,接受各类培训。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办法,让受培训教师对本校其他教师做第二次培训,介绍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优秀经验,使全校教师都有所提高。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州、县级教研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全校教师外出学习一次。

二、对话交流制度

1、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案例分析、与骨干教师对话、交流自学内容、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教师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2、学校定期邀请教科研人员与优秀教师进行信息交换,经验交流和互相对话。建立校际间教研交流机制,做到人员互访经常化。

三、课题研究制度

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教研课题要结合学校教学中普遍存

在的问题,教育改革热点问题,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县教研室指定的课题为主要内容来确定。按照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坚持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进行研究。教导处负责制定教研工作学期或计划,语数组应在教导处的指导下研究确定教研课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研总结。个人的研究课题要结合本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个人爱好来确定。选择课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四、教研激励制度

1、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并通过物质的,精神的激励手段,调动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在全校形成人人搞教研,时时搞教研的浓厚氛围,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肯定教师的探索与进步。

2、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学校成立教学论文评选小组,成员为校长,教导主任,语数组长及骨干教师,一般为五人,每学年至少进行一次论文评选活动。对于选送参加县级以上评选活动的论文,学校报销打印及费首次评审费。同时学校对获奖论文实行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如下:县级一等奖50元,二等奖40元,三等奖30元;州级一等奖100元,二等奖80元,三等奖60元;省部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00元。国家级论文不论获什么等级一律奖300元,同一论文按最高等级奖励,不重奖。

五、检查评估制度

学校定期检查校本研修制度的运行情况定期总结,并交流存在的问题排查原因不断改进。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校本教研工作记载,并及时对校本教研材料进行归档整理。教研组配合教导处,定期检查教师自学情况,并进行评价,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六、服务保障制度

学校要为教师在校本教研方面提供有效服务,以确保校本教研的正常进行。

1、学校有计划的购置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书籍,光盘等资料,供教师学习交流。

2、学校要保证每学期必要的教研活动经费,每学年教研经费开支不低于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篇6:小学校本教研引领制度

一、建立引领活动小组,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校长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教研组长、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为成员。

二、建立引领保障机制。每学年要有重点培养对象,每教研组要完成2——3名骨干教师培养任务,开展3——6次新课程培训活动。

三、建立引领实施机制。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落实专家指导与引领。

四、引领小组成员要有专家意识和责任感。要积极带头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指导、引领、参与、合作、实践者角色的作用,做到在参与中实践,在实践中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引领,在引领中提高。

篇7:小学学校本教研制度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班沙尔学校(小学部)

本学期,我校本着以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狠抓校本教研及课题研究,在教研中寻找发展,采用立足本校教研,以请进来,走出去,同伴互助的形式开展了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确定教研主题,搭建专家引领平台,提升教师素养。各组学期初确定教研主题,合理安排教研活动,各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语文教研组:

2014年9月18日,由郭增珠主持开展了“三关注,两反思”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可以看到,教师们在教学中,能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活动,所设计的课,一次比一次有很大的进步,能按“导学-展交-训练”模式进行设计教案和课堂教学,自查自纠、互相交流、教师在课堂中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备教法、学法,充分地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9月17日由严玉芳老师主持、组织语文组开展了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教研活动。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达成了共识:

(1)教师教学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点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方面都有较大变化。在备课上,要备学生、备教材,备资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巧用、活用各种资源创设轻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

(2)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成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探究创新、提问质疑、表演操作的乐园。

9月24日,由县教研室组织,县二小主办举行了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展示、培训活动,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活动中,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张鹏举老师就“国学对学生的作用及影响”、“如何教学生学国学”等方面进行讲解。

9月27日,由肖世兰老师主持我校小学语文进行了以课例研究为形式,以“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的训练”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最后疏理出了以下生成性的成果:

(1)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落实读的训练。

(2)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教师应该加强朗读指导。

(3)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10月8日,由耿胜芳主持开展了“加强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梳理了以下几点成果:(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读的训练。(2)朗读是语文课的生命。(3)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10月12日由张启云老师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备课时做到:

(1)“三定”:定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教学进度。

(2)“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

(3)优化“两法”:教法与学法,出发点是学生为主体。

10月18日,由张启云组织,开展了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通过活动大家认为:

(1)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一些事例或故事讲解诗意,提高学生们的理解程度。

(2)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

10月26日,由陈占香老师组织,开展了“三关注,两反思”活动。通过活动,大家认为实行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前提,它能将课堂上的意外收获一吐为快,它能把难于宽释、骨鲠在喉的失误记载成文,作为前车之鉴,它也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论性的经验,从而得到更深刻的历练,提到自身的综合素养。

10月29日,由肖世兰老师组织进行了以课题研究为形式,以“语文素养-听、说、读、写”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梳理了以下几点成果:

(1)学生预习环节抓得扎实,是课堂教学的保证和前提。(2)给学生足够的自学、交流时间,在教学方法上给予及时指导。11月16日,教研组由王廷芳老师主持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受益匪浅,提高了教学水平,不仅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提高了我校整体授课水平。

11月21日由李发菊老师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通过活动大家认为:

(1)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2)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体现出听、说、读、写训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以学生的读、说为主体,教师作点拨。

(4)能把学过的优美词句在记录本上摘抄下来,读写结合。

11月28日,由马登祥老师组织,开展了以课例解决问题为形式,以“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通过教研活动,梳理了以下几点成果:

(1)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选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合适的方式,把读书与圈点勾画结合起来。

(3)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学,都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都要十分关心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耐心点拨、热情激励。

数学教研组:

8月28日,由陈海青老师主持的“2011年版新课标解读”培训,12名教师接受了培训。9月18日,由郑丰录老师主持的“三次关注,两次反思”活动。9月25日,由于教研组有一部分教师的“导学、展交、训练”的模式运用不熟练,教学设计不符合要求。由梁生万主持了“教学设计交流”活动。10月15日

至25日,结合高效课堂教学与小课题的研究阶段性汇报,由教务组织,陈海青、郑丰录、关华三人做评委。12名教师参与展示活动。10月23日,由马登虎老师主持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10月29日,教研组再次开展了由王全武老师主持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展示活动,全体成员参加了这次活动。11月14日再次开展了由陈海青老师主持的“三次关注,两次反思”活动。11月18-20日,开展了由王秀莲主持的高年级数学日记竞赛活动。11月28日,由杨宪德老师主持了“如何开展高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研究活动。11月27日,宋孝福、马登虎老师在元山尔学校参加了县级科学课送教下乡活动。11月28日,全体老师参加了“山西太谷二十四字教学模式”的镇级培训。

总之:各教研组在本学期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开展10次以上,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方面:

11月15日,由县教研室组织,开展了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10月24日全体语文教师到新墩小学参加“语文素养”展示活动。10月21日-30日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篇8:谈校本教研制度与校长角色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要遵循突出重点, 先少后精的原则, 在刚开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时候, 不要贪全图多, 要针对最能促进教师开展研究, 又能使教师们快速认同的内容来制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 当条条款款制定得太多太细时, 它又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还要在详细的制度中选出最重要的进行强化, 让制度的存在具有实际意义。那么, 校本教研制度应注重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校本教研重点要开展好三项活动, 即学习活动、研究活动、反思活动, 所以相应要重点定好下列几项制度:

第一、奖励学习制度

奖励是评价的一种形式, 适度的奖励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制度要逐渐深化评价的淘汰功能, 强化评价就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功能, 要想促进教师学习就必须建立奖励学习制度, 即:在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中, 累积教师考核分数, 作为奖励给教师学习的天数, 按分数设定学习的档次。如通过设定教师每月得一定分数, 奖励校内脱产学习;奖励区内脱产学习;市内脱产学习出市脱产学习。

这种制度既解决了教师学习时间, 又不能耽误教师工作, 同时鼓励教师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合作研究制度

学校成立合作组, 由各年级正、副班主任, 各学科的教师组成, 开展研究。要求:

(1) 组内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问题确定专题; (2) 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4) 自我验证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解决了; (5) 每周定期开展合作组研究活动, 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第三、反思制度

(1) 每节课后写反思小结; (2) 看完课写反思诊断; (3) 每学期写反思案例; (4) 诊断录相课; (5) 每月每学期作教学成绩自我分析。

要想使校本教研制度发挥作用必须让教师们认同, 在认同的基础上转化成行为。校本教研制度较以往的制度 (如不迟到、不早退) 认同难, 执行起来也难, 这就需要校长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 使校本教研制度基于学校、基于教师, 真正发挥推进作用。具体做法有:

一、校长引领教师形成制度

作为校长, 如果整天闭门造车, 整天忙于制度的制订, 而忽视了学校教师的参与, 是很难有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高效率的。如何使校本教研制度科学规范, 能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并起到积极强化作用?关键是:校长如何引领教师制定制度。主要有以下策略:

1.引导教师参与起草制度

校长可以将制度起草其中一部分内容, 发送给教师们, 请广大教师们积极参与思考:要想搞好校本教研还应做好哪几点, 思考后讨论补充, 再由校长汇总成形的制度。在教师的参与下形成的制度, 可信度大, 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也快。

2.引导教师参与修订制度

刚起草的制度一旦执行起来必然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 校长应鼓励教师将确实不合适的条目做以删减、添补, 逐渐使制度更加趋于科学、规范。也就是说制度执行的过程, 就是制度修订的过程, 不要一笔成文, 一成不变。制度的好与坏, 最主要看教师们认可程度, 一个大家都不认可的制度, 执行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二、校长引领教师落实制度

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指导性, 校本教研制度也不例外, 校长要和教师们共同遵守, 从管理学角度讲, 校长的行为在组织中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当校长深入教研、教学活动时, 教师必然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是校长职务本身带来的有效激励。所以校长要讲究落实制度的策略, 亲自引领教师落实制度。总之, 要将制度变成全体教师自觉的行动, 就必须发挥好校长的作用, 真正使教师们执行制度由被动变主动, 由低效到高效, 这样校本教研就能顺利开展。

1.校长主动执行制度, 带领教师照章而行。

2.校长高效执行制度, 鼓励教师行之有效。

上一篇:不能办协议离婚的情形有哪些下一篇:《端午节》初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