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西山游记

2024-08-09

优秀作文:西山游记(精选10篇)

篇1:优秀作文:西山游记

优秀作文:西山游记

今天是星期天,一大早,爸爸走到我的床边,对我说:“小懒虫,起床了,今天我带你和姐姐去爬西山。”我一听,连忙从床上爬起来,折好被子,洗漱干净。吃过早点后,我穿好衣服,带上相机,和姐姐、爸爸一同来到桂林西山公园。

走进西山公园,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青铜门,青铜门前有一个鸟头,那个鸟头十分漂亮,头上戴着一个小冠儿,尖尖嘴儿,两个大眼睛像两个圆玻珠似的盯着我,在它身后,是一个门槛,因为没有门,所以不能关上,顶上有一个圆球,圆球旁边是一些古怪的花纹。

走过青铜门,我们就上山了。山上的风景真美呀,看,这里的小草扭动身体,恬静地伸着懒腰,瞧,那边的`大树,随风摆动着枝叶,欢快地舞蹈,再看那儿,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会飞入草丛中,一会飞到大树旁,时而与小鸟嬉戏,时而围着游客们飞舞,时而还与游客们捉迷藏。

我们一路欢声笑语,终于上到了山顶。

来到山顶上,风舒爽地从我身边吹过,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远看是一望无际的蓝天,近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峰,低头一看,是密密麻麻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在一起,池塘、湖水像一面面平滑的镜子泛着光,这时,我心想:原来站在山顶上看风景是这么美呀,不是站在这个高处,也许我根本没机会欣赏到这样的壮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篇2:优秀作文:西山游记

西山公园是美丽的风景线之一,它坐落在西山上。

到了西山公园门口,有一条走廊,走廊四周,有许多壁画,有的是张飞,有的是贾宝玉,还有的是武松……

登西山。在登西山的路上,有许多石阶,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去,就是西山公园的山顶!

到了山顶,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小亭子上也有壁画,记忆最深的就是小亭子内的昭君出塞那壁画,画上的昭君披着袍子,正骑着马呢!

山顶上有一块最大的石头,春天,人们都站在石头上放风筝!

从山顶向下望,哇,整个迁西县城都在眼前,汽车像文具盒,人像小蚂蚁,树像一个人,漂亮极了!

篇3:《始得西山宴游记》探究一得

从“徒”所处的位置和上下文的含义来看, “徒”应该作名词, 是某类人的一个称呼。在《中华古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及《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当中, 符合这个条件的“徒”的释义, 归纳一下只有以下几条:

(1) 步兵, 士兵。例句:《左传·昭二五年》:“师徒以往。”

(2) 跟从的人, 从者。例句:《左传·昭四年》:“旦而皆召其徒。

(3) 奴仆, 仆役。例句:白行简《李娃传》:“家徒甚殷。”

(4) 门徒, 弟子。例句:《孟子·滕文公》:“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5) 指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例句:韩愈《师说》:“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首先, 我们很容易排除第一个义项。柳宗元被贬永州, 他的职务全衔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永州在唐代是中州, 司马的官位是六品上。“员外置”就是编制之外的人员, 另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代职官”一节的介绍, 隋唐时期, 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 称州时长官是刺史, 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刺史、太守之类的月俸是二千石, 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 禄石不同, 月俸收入不同。司马是行政长官刺史的助理, 柳宗元是助理之外加设的助理, 其俸禄比他们还要低。总而言之, 他在永州也就是个只领微薄薪水不干事也不管事的“闲员”, 既然如此, 也就不大可能配备士兵了。

再来看第二个义项“跟从的人, 从者”, 苏教版教材注释中的“随从”当是取此义。但是, 何为“随从”呢,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随, 从也。从辵, 省声。旬为切。”也就是说“随从”就是包括第三个义项中的“奴仆, 仆役”在内的“跟从者, 侍从者”了。那此义是否合适呢?

本文写于元和四年, 此时的柳宗元仍然对被贬永州一事“恒惴栗”, 为了摆脱这种心理阴影, 他寄情于山水, 因而“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就是很好的证明。可是作者出游之后, 经常携酒前往, 由于心情不好, 所以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文中写道:“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问题就出在这里。试想:如果“徒”解释为“随从”, 那么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之下的柳宗元也不大可能与“随从”饮酒交欢, 甚至“更相枕以卧”。能在喝醉之后互相枕着睡觉, 说明他们关系肯定非同一般。故而, “随从”之义不可取, 那么, 地位比“随从”较为低贱的第三个义项“奴仆, 仆役”就更不可取了。

那么, 现在还剩下 (4) 和 (5) 两个义项。这两个义项, 从上文的“更相枕以卧”这一点来看, 似乎都能成立。孰优孰劣, 就需要从史料当中去寻找依据了。在《新唐书》《旧唐书》、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等史料中, 我们发现, 柳宗元被贬之后, 当地的行政长官对这样一个带罪流贬的司马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 柳宗元在永州真正交往较多的是五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刘禹锡、吕温、姻亲杨凭、杨诲之父子, 还有文学思想的同道并与柳宗元共同掀起古文运动的韩愈等故旧同道;第二部分是来到永州以后所认识的“闲人”, 包括龙兴寺的和尚重巽、白衣秀才娄图南、同样遭贬来永州的谪吏吴武陵、李幼清、南承嗣等;第三部分是向外希求援引的当政官吏, 有京兆尹许孟容、李建、裴埙和顾十郎等;第四部分是仰慕柳宗元名望而前来的青年学子;第五部分是朴实热情的田翁农夫。这些人中, 由于地理距离的阻隔, 柳宗元与故旧同道和希求援引的当政官吏只是书信往来。与农夫的交往也只是在日常生活上的交流。

所以, 此处的“徒”似乎翻译为“门徒, 弟子”或“指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是说得通的。两者比较起来, 又以后一种为佳。理由有二:其一, 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 他说到:“仆避师名久矣。”柳宗元虽然对青年学子的求教是十分热心地给予帮助, 但是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老师。他提到这样两个原因:“仆道不笃, 业甚浅近, 环顾其中, 未见可师者”, “自视以为不足为, 一也”, 这是谦让的原因;“……惧而不为, 二也”。因而, 他“取其实而去其名, 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另外, 他也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明确表示了对于这件事的态度:“仆之所拒, 拒为师弟子名, 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 有来问我者, 吾岂尝眦目闭口耶”。因此, 柳宗元“对青年的帮助, 实际上是以益友的方式而起了良师的作用”。他不太可能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把和他一道游玩的人称为“门徒, 弟子”。

其二,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 常出游, 但经常与人同往, 如他曾游华严岩, 曾题名于石上, 其文为:“永州刺史冯叙, 永州员外司马柳宗元, 永州司户参军柴察, 进士卢宏礼, 进士柳宗直, 元和三年三月八日, 宗直题”, 另外, 经笔者查阅《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 发现他在永州交往的闲人当中, 交往甚密的有娄图南、吴武陵、李幼清、南承嗣等人。书中也记载了他们在永州交往的一些诗文, 即便是在写作《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元和四年, 也能确切地找到一些证据, 如与吴武陵交往一事, 在《新唐书》中写道:“初, 柳宗元谪永州, 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 据柳宗元元和四年作《与杨京兆凭书》“去年吴武陵来”语, 知吴武陵系元和三年 (808年) 贬至永州。观柳宗元《小石潭记》、《与杨京兆凭书》、《与李睦州论服气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诸篇可知, 柳宗元写《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前后吴武陵在永州。

从这一群人来到永州的原因来看, 他们都与柳宗元有着相似的为官经历。吴武陵因与当朝权贵李吉甫有隙被贬, 李幼清被节度使诬告被贬, 南承嗣被刀笔之吏诬害被贬, 对于想要通过功名一展抱负的文人士大夫而言, 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不可谓不深也。因此, 当这群人相遇, 自然结伴同游, 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篇4:《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体会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观感受。

二、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在第三册教材中,我们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回顾这篇课文的内容,背诵这篇课文,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接。

2.投影显示与本文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年)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元和四年(809年),为“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篇幅比其他七篇都长,思想内涵也要丰富一些,可以看作是“永州八记”这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

3.布置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能流利地朗读全文。

(2)参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的语言表达习惯;相互交流,粗知课文大意。

4.学生试译课文,对学生经过讨论仍然不能理解的词句予以点拨。

5.与文体对话,布置再读课文,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1)课文共两段,概括每段的大意,分析两段之间的关系。

(2)作为一篇游记,课文中自然会有写景的内容,把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有关句子勾画出来;课文中也有不少地方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想一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受?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把写景和抒怀联系起来的?

(3)与《小石潭记》比较,本文抒发的感受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6.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结果:课文第一段总述未识西山之前的游览情况,先写“未得”;第二段写游西山的所见和所感,再写“始得”。由第一段的末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可知,第一段只是一个引子,为的是引出第二段,两段之间存在着一种反衬关系,以“未得”之憾,反衬“始得”之喜。课文的特色之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以写景为主的句子俯拾皆是。如“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以及“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等。更多的地方是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创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意境,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等。这些句子在描摹西山壮美景色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心志,表现了他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以饱含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真切的主观感受来为西山的景物涂抹色彩的,自然景物的美好与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一个被贬之人,在“恒惴栗”的间隙中登临西山,眼中景物自然无不含情:写西山的“怪特”、“特立”何尝不是写作者自己的襟怀与个性!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抒怀的特点。从写景的角度说,以“有异态者”之“是州之山”与“怪特”的西山比照,以万物的渺小映衬西山的“特立”。再从抒怀的角度说,游西山之前,由于被贬之后的抑郁与苦闷,“倾壶而醉”只能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一识西山之后,则在“颓然就醉”之后,获得了“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精神享受,二者相互映衬;以西山之游,映衬“未得”西山之前的“漫漫而游”只能是“向之未始游”。与《小石潭记》联系起来作一点比较阅读,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小石潭记》中也写了作者的感受,闻“如鸣佩环”的流水声而使作者“心乐之”,观潭中游鱼让作者觉得“似与游者相乐”;但毕竟是被贬之人,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寞无人”时,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境就大变了。与本文相比,借山水之游而排遣世虑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的抒发,《小石潭记》偏重于客观描写罢了。

7.学生就学习课文中存在的问题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释疑,教师点拨。

8.布置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9.阅读经验积累: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是古今语言的差异,因此,要借助工具书和参看课文注释,做到了解大意;阅读文言文,又是一个走进古代和古人对话的过程,与古人对话,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0.与课外知识对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1)他(柳宗元)在永州待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余秋雨《柳侯祠》)

(2)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林纾)

(3)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蓣花不自由。(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4)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柳宗元《南涧中题》)

三、教学效果巩固

1.背诵全文。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把这些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2)梦缘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3)心凝神聚,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篇5:西山游记的作文欣赏

清明小长假,我与同学们相约去了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我们低哼着《清明》这首杜甫写的小诗,进入公园,刚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道从岩石上流泻而下的瀑布,宏伟壮丽。在一片片草地上,栽满了桃树、梨树、玉兰树和许多花儿。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季节,红的、紫的、粉的、白的,各式各样,争相竞放,使公园变得更加美不胜收。

我和我的伙伴们开始了大胆的冒险。我们跑上石阶,穿过吊桥,爬上岩石,来到了瀑布的侧面,准备第一次与瀑布亲密接触。正当我们要进入那个水帘洞时,我们的家长立刻制止了我们危险的行为。不过,在那高处,我们几个还是美美地拍了一张合影。

我们来到了登山的主干道,出于贪玩,我们没有直接登山,而是围着那里平静的湖面开始了长达40分钟的追逐战。当然啦,我是被追的嘛,因为我跑得最快。我利用能过湖的石头,以及一些树木的掩蔽和岩石自然形成的“台阶”,巧妙地躲避同学的追捕。不过,同学还是发现了我隐藏的地点,可我却为了能赢,沿着湖面绕了一大圈,才发现一条回去的路。等我回到大部队时,已经是筋疲力尽、大汗淋漓,累得够呛。我拿出水杯,咕咚咕咚,杯子里的水被一饮而尽,而我还是很口渴,于是又拿起妈妈的杯子,咕咚咕咚,又喝下去半杯,才感到不再口渴。可是跑久了也得补充下 体力嘛,于是又吃下一个老婆饼才算完事。

为了去找更好玩的地方,我们便开始了不寻常的爬山之路。我们从一条弯弯曲曲、曲曲折折的小路起步,一步一步的慢慢往上爬,而且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之间还有比赛,比赛进行得相当激烈。我们一个个似开路先锋,在这条小路上留下了我们奔跑攀爬的足迹。

我们终于回到了主干道。比赛又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我们,不顾一切往前冲,把大人们远远地甩在后面了。怕大人们担心,于是,我们又放缓了脚步,说说笑笑,蹦蹦跳跳,迂回前进。等到大人们跟上后,自然而然地,我们又开始急速竞赛了,然后大人们又跟不上了……

随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歇脚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孩子们的游乐项目,与其说是歇脚处,不如说是我们的游乐园。由于跑得欢,肚子也是有饥饿感了,于是我们吃了烤香肠后,就又开始率性玩耍了。我们各自寻找自己的兴趣目标,我对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一片小树林里荡秋千。可是好多比我小的孩子也喜欢荡秋千,于是我就东让让、西让让,半个小时过去了,依然没有轮到。又过了一点时间,终于轮到了。我把秋千荡得老高老高的,我喜欢荡秋千时那种飞一般的感觉,能使我忘记一切的烦恼,尽情地享受荡秋千时那种无拘无束的美好……我还教会了一个小朋友如何荡得更高,那小朋友还成为了我的好朋友呢。很快,我们的四人玩伴变成了5人的团队。

我们来到有一片空地的地方,飞碟派上用场了,我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奔跑追逐,玩得意兴盎然,乐此不疲。

休息的时候,我们的新朋友建议我们与他一起玩投飞镖。这个主意真不错,所以,我们必须再来一场比赛。不过,我们的水平实在一般,投来投去,无论如何也打不到靶心,难免感到有些小失落。尽管如此,大家玩得依然开心。

在玩飞镖的位置往高处看,你会看到有条山路很窄,据说是攀爬训练专用道,通往高处,上面有秋千,上去的人比较少,似乎有一点点困难。当然,敢于冒险的我们肯定要上去的,虽然在攀爬的过程中,我的.膝盖被磕的嗷嗷叫,同伴们也是气喘吁吁的,但我们还是勇敢地上去了。

到了高处,你会感觉这里豁然开朗。在这大平台上,也就是荡秋千的地方,我们发明了一个名为“暴风骤雨”的游戏,也就是两个人坐在秋千上,一个人在那里疯狂的摇,让坐在那里的人体验在暴风骤雨中行驶的船只的感觉。当然,在这里,你还可以压压跷跷板,体验压和翘的种种乐趣。

开心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我们就要下山回家了。虽然我们还是恋恋不舍,在磨蹭了好长时间后,我们和那位小朋友依依惜别,就开始了下山的路程。

当然,生性贪玩的我们,是不会放过下山的乐趣的。下山过程中,我继续保持我的优势,一直奔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做“最英勇”的开路先锋,率先到达山脚下。随后,我们的大部队也下来了。在美丽的西山脚下,我们个个都拍了照,驻足留念。我们几个小伙伴又和妈妈们来个合影,记录了西山之行无限的美好……

篇6:西山游记王雨萌八下六单元作文

癸巳年初夏,余偕友人至西山游。斜阳在山,隐约见林梢间露一红顶,不知为何物。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朱漆梁柱之门赫然现于眼前,上题有“中心公园”四个大字,顿时心欢。

顺势望去,见一宏伟之塔屹立于广场之间。塔有七层之高,其外雕梁画柱,浓墨重彩,气势辉煌,余始知其红顶实为塔之尖也。

环塔一周,西行至小径。沿径行,两旁草木丛生,葱郁繁茂,时而有零星红花缀于绿叶之间,似倩女之娇羞而笑颊之初绽也。行约数步,忽闻淡淡幽香乘风而来,轻飘入鼻,沁人心脾。寻香之源,盖洋槐之栽于山上也。槐花虽未盛,嫩黄淡雅嵌于枝杈间,如宝石颗颗镶于绿绸,而芳香四溢也。

行至径尽,忽现一排石级。缓步下阶,远望山下一池。行至池边,有环池木桥临于池水之上,约有三百二十步。行于桥上,足下微颤,颇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举目四望,四周山峦环绕,树木环合,静谧幽邃,斜阳之影错落于繁枝之间,繁枝之形倒映于池水之中,美矣!低头望池,“水至清则无鱼”,故池水虽非极清,然则有鱼、蛙、蚪戏于其间,悠然自得,偶闻蛙声池中起,乐亦无穷也。

俄顷,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池边十四盏信灯亮起,水晶亮动人。人影散乱,可闻悠扬乐声自广场而来,余欲归。峰回路转,又至塔前,流光溢彩,人影攒动。坐而谈者,立而乐者,跑而戏者,艳妆而歌舞者,亦时时有。然余则静立于林间,透暮色观夫西山盛状,恋恋不舍而去也。

共计一山,高塔一座,绿池一潭,另有亭台六七座,及假石一块,石上刻有“黄海芳园”字样。

篇7: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J人,居是州,恒惴栗。其K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v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注释

J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J人。J,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K: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遨:游赏。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攒:聚集在一起。

蹙:紧缩在一起。

累积:堆积。

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际:接近。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特立:特别突出。

培v:小土堆。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

俱:在一起。

涯:边际。

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引觞:拿起酒杯。

满酌:斟满酒。

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就:接近,进入。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犹:还,仍然。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向:以前。

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

于是:从这里。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志:记载下来。

是岁:这一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赏析

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自然而成两段。

第一段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作者自称为“J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因此,这个开头也是他游山玩水的缘由。首先写行动,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日与其徒・・・・・・无远不到”写始游西山前之所见,“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写当时之所为和所感。“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这句话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哲时得不到施展的抱负仍然是梦寐以求,他希图借游乐饮酒以求忘优的目的没有达到。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之前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简洁的几笔,小结了作者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发现西山景色怪特时的欣喜,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正面写游西山的情景,这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始”字展开。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华寺西亭上,远望西山,“始指异之”。西山之“异”吸引着他,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澳,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居高临下,放眼远望,‘数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衬的方法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颇为形象的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贴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干里以内的景物,仿佛容纳于尺寸之幅内,都聚拢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景色都是这徉。这绘声绘色的描写使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有了这种亲身的体验,然后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语。

面对眼前奇异的景观,作者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的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设有尽期。于是“引筋满酌,颓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仍不愿归去。此时作者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结,形体似乎已消散,他整个儿地同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万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物我合而为一的忘我境界。然后才明白以前自以为“无远不到”“皆我有也”,其实并未真正游过,而真正的游赏应视作现存“始得西山”才开始。作者这个体验十分宝贵,是他精神上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的表现,他从政治,七的失败、被贬滴的一度消沉,开始解脱出来,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这是他始游西山的最大收获。因此他写了这篇游记。最后说明游览时间。

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艺术特点

紧扣题目,选材独特。独辟蹊径,少提西山,却是一切为了“西山”。鉴于作者“人”身份,才有闲暇,内心忧懑,便需宣泄排遣,这好似给作品悲凉的基础进行了定格。游览的方式便也顺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表现出的是随意,无目的性的特点;其二,“披草而生,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苦中觅乐,亦体现出散漫放任性的特点。文中由抑到扬的方法,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贬谪永州后忧懑的心态。为集中笔墨描绘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一概舍弃,寻道登山的过程,艰难而表现的空间较多,但也只是“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楱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轻轻带过。

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开始先概写平日游览之胜,继而再写西山之宴游,在这里作者采用曲折入题的方法,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即先写未得西山之游,然后笔锋一转,折入始得西山之宴游。铺垫充分,转折自然,说明西山之游,既是昔日游遍诸山的继续,又是一系列新的宴游的开始。文章紧扣“始得”,前后照应,气脉贯通,可谓新颖、巧妙、匠心独具。

比照与映衬的使用。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妙用回环手法。“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创作背景

篇8:《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为什么作者在此使用了“游 (于是乎始) ”, 而不用“西山游 (于是乎始) ”呢?这样写也似乎完全可以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还要从文本中的关键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入手。如果我们把文中“西山游”之前的游览叫做“向游”的话, 那么这次“西山游”就可以叫做“始游”。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管窥两次游览的不同: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向游”“始游”是两重境界。“向游”是随意洒脱的快乐, 由“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可见一斑。但是这种快乐是肤浅的, 是虚幻的, 仅仅是身体的放松。“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 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觉而起, 起而归”, 充其量这只是“身游”, 是短暂舒缓了痛苦。他的旷达放逸始终是偶然的、暂时的, 他为自己勾勒了一个完美的山水世界, 但却又不能真正投入其中, 最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身世之悲、沉沦之痛。在“向游”中, 自然山水是排遣苦闷的对象, 它们外在于人, 与人隔了一层。这样, 作者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 因而只能获得肉体的快乐、暂时的解脱, “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在“向游”中, 作者对景致 (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只是一笔带过, 基本是概念性的, 与《小石潭记》中“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有相通之处。而“始游”却截然不同。在“始游”中,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山与人、景与情、形与神达到了物我合一, 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众人的魅力所在。“始”字看似平常, 实则别具匠心。“始得”, 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既偶然又惊喜的心情。衽席之下是“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 衽席之上是“萦青缭白, 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 可以“箕踞而遨, 则凡数州之土壤, 皆在衽席之下”……这时, 人和景融为一体, 浩荡乾坤融入胸怀, 这是灵魂获得归宿的永久快乐, 是“神游”的快乐。登顶西山, 所见山之高峻峭拔与他山之庸常形成比照, 作者感受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 心灵有所寄托的柳宗元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 “恒惴栗”的感情终于冰释。西山之“怪特”美 (不与培塿为类) 和现实生活中作者受尽奸佞小人的无情打击与迫害, 却不向邪恶屈服、不与小人为伍的人格之美互相映照, 从而才有登临绝顶的精神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故为之文以志”, 他认为这一次游览的意义非同寻常, 因为他领悟到了游览的真谛, 所以说是“游于是乎始”, 而不能是或者仅仅止于“西山游于是乎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注目于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清泉奇石、怪树幽篁, 借题立意, 寄托高远, 凡一草一木, 一潭一丘, 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和兀傲脱俗的个性, 这是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由此想到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诗, 作者塑造了身处孤寒之界而遗世独立、足履无人之境而处之泰然的渔翁形象。其风标, 其气骨, 其守贞不渝的节操, 凛然不可犯!

为什么西山之游能如此触动柳宗元的情感?明末王夫之曾说:“于景得景易, 于事得景难, 于情得景尤难。”“于情得景”是“永州八记”产生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柳宗元笔下的景已经不是现实世界中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 而是充满作者主观色彩、饱含作者审美意识的一种高于自然的客观存在, 是他复杂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用“宴”这个字是想表现游览景致的同时还有宴饮的快乐。“向游”阶段, 是“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 起而归”;“始游”阶段, 是“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仔细咀嚼, 我们发现二者是有差异的。前者是在他自称“僇人”, 在“恒惴栗”状态下的宴饮。罪臣的内心恐惧感, 乃至梦中都难以挣脱。谪居五年四遭火灾;瘴气加之郁闷, 罹患“痞疾”;三十多岁的盛年, 却“行则膝颤, 坐则髀痹”;相依为命的母亲到永州半年即病逝。元和四年 (公元809) , 柳宗元致信京中亲戚故旧求援, “唯欲为量移官, 差轻罪累”, 其情凄恻……忧惧难释, 只好借醉生梦死、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郁结。而“始游”阶段的宴饮, 在精神境界提升后, 心灵已经脱离了先前的消极, 表现出忘却烦恼、获得精神慰藉的快乐。柳宗元之所以重笔泼墨于此, 并把西山之游看做是“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中领悟到了它与自己所追求的卓尔不群精神的契合点, 山的高大即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柳宗元在自然与人格精神的契合点找到了寄托物, 使自身刚直不阿的精神品质得以生动再现。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 这是一般的境界, 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 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 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 则有“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的悠然, 进入了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柳宗元的西山之游是心灵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 是唾弃了名利的缠绕, 获得自身独立的齐同世界之游。

篇9:《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觴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加点词意义不相近的一项是( )

A.箕踞而遨 游于是乎始

B.望西山棗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外与天际棗而莫得其涯

D.四望如一棗若垤若穴

2.加点词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岈然洼然

B.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

C.游于是乎始 是岁元和四年也

D.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3.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萦青缭白B.四望如一

C.攀援而登D.箕踞而遨

4.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才开始发现并指出它与其他山岳的不同之处

B.尺寸千里:千里之遥的景物如在尺寸之间

C.不与培塿为类:不与一般的小土丘为伍

D.攒蹙累积:聚集收拢,重叠在一起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5.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恒惴栗 ②到则披草而坐

③倾壶而醉 ④缘染溪 ⑤焚茅茷

⑥皆在衽席之下 ⑦若垤若穴

⑧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⑨心凝形释

6.文章以“始得”为题,全文有五处点题,还特地记上了“始得”的年月日,为什么?

7.文章开篇直言自己贬谪永州后的忧惧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这样写,有何用意?

8.作者写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实则寄寓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9.作者在西山的“颓然就醉”与以往的“倾壶而醉”有何不同?

创新阅读测试

篇10:《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篇1

柳宗元(73―81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体会作者在山水游记中寄托的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戮(lù),获罪的人。戮,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ījū),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ā)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v为类:培楼(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广大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4、请学生整篇翻译

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 未尝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今义 没开始

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 今义 积累

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 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 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 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 更加

披:古义 拨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 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 就是

向: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 朝

志: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古义 代词,这是 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异:称奇 始指异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特: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成为 自余为戮人。 为(表目的) 故为之文以志。

(3)通假字:戮,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6、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

如《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

《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

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五、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上一篇:关于评选10-11学年度优秀学生奖学金的通知下一篇:运维应急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