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辍学报告

2024-08-18

学生辍学报告(共8篇)

篇1:学生辍学报告

中学生辍学问题的调查报告

——家庭教育对农村中学辍学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

随着教育法的初步普及,我们在中学教育阶段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农村也包含社区的,中学生中途辍学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等几方面分析探索蕴含在辍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的放矢,固执利导,并提出解决中学生辍学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十分重要。

一、农村(社区)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农村家庭特定的生产生活的大环境影响透明化。一家有事全村皆知,是造成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城镇社区,虽然生产生活的环境比较封闭,但是面对下岗职工的生活窘境,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子女处境低下,心态脆弱,一遇风浪就放弃学业,中途辍学。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生产方式仍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劳动为主。到了农忙季节,急需人手,中学生正处在读书与务农两者间的年龄区段,条件稍好些的鼓励孩子读书,条件稍差些的扯孩子后腿,回家种地。即使住在城镇社区的职工,也是下岗容易就业难,各自家庭微薄的收入难以抵挡正在飞速上涨的物价需求,他们和农村一样,无法回避生活困窘的挑战。在他们的眼里,对知识、科技、文化的内在需求不高,接受良好教育的动力不足,因此他们认为“孩子读书不读书一样,上学不如挣钱实惠。”“孩子学得好与不好一样,即使家里砸锅卖铁,孩子辛辛苦苦念完了大学,可是找工作更是不容易。那已不是砸锅卖铁的事了,难啊!”

在相对不太富裕的农村环境中,邻里关系的交往格外重要。农村家庭的孩子一般也有群体交流的生活习惯,从众心理特别强。当一个村子里出现一个或几个不愿上学的孩子的时候,这种不良现象就会影响一群孩子,尤其是看到同班的同伴进城打工的过年回家,一个个的都很时尚,很体面,大包小兜的净是奇贵珍物,上些学生,也包括学生的家长,但更无法安心自己的学业。坐在枯燥的教室里,上课读书的心态产生动摇,暗中便被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所征服,甚至先后就随其打工的同乡同伴辍学下海捞钱去了!

农村家庭陈旧落后的教育法制观念是造成农村孩子辍学的思想根源。(当然也包括那些下岗职工),在教育观念上,许多家长素质低下,多有“恨铁不成钢”“棒打出孝子”的思想;在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说打即揍,常常会令孩子自尊心受挫。当孩子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时,孩子的第一选择就是“书,不念了!”最后导致辍学;甚至个别家长就盼着孩子说个“不念”二字,这样可以解脱家长智力投资的负担,又能弄到好处。不但不需为孩子承担巨额学资,反倒可以多一个为家庭创收的成员。何乐而不为呢!

农村也包括社区家族观念强烈,“重男轻女,财丁两旺”的风气在农村依然普遍存在,根深蒂固。在男孩、女孩之间,仍是男孩优先,女孩次之,供孩子读书也是男孩优先,女孩靠后。男孩子学好了自家受益,女孩子学好了人家受益。这样的观念最终导致一个个女孩失学的悲剧在农村,在社区不断上演。究其根本,农村和一些社区的家庭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倒是造成这些孩子辍学的思想根源。

另外,一引动家庭经常易主的,父母离异的子女,因孩子直接生活在无人呵护的不良家庭环境中,其孩子的身心常常受到家庭暴力的冲击,随时处在惊恐不安的家庭**状态,便孩子常常“是人在课堂,心在家”,无法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致使这样的孩子学业欠帐,心灵受伤,无奈辍学,也是一个根本原因。

2、学校因素

由于学校的教育模式,离不开本系统的成绩至上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贯穿始终。素质教育说有实无。教育的重心不可避免地偏向于好学生,致使学习的学生得不到关注。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而一度成为辍学在即的“后备军”。

课程的设置,全国一刀切。农村课程与城市课程没有区别,或者说“城市课程”占领了“农村课程”市场,长期处于以城市代替农村的课程导向,致使教育课程内容“过难、过繁、过深、过多”的现象发生,使农村中学的每一个学生整天整天地埋没在汪洋学海之中,偏离了寓教于乐的农村学生发展的基础,致使一些学生把自己的学业当作苦役,而最终厌弃学业,最后走上放弃学业的辍学之路。

提高教师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这对于抑制学生辍学,也会起到“从源头做起”的有效举措。让老师的普照全班每个学生的求知心灵。特别是家庭环境较差、个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予关爱,不但要阳光普照,还要细雨润梧桐,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受到同等的关爱。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学生辍学的欲望,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活泼地在宽松有序的班级学习环境中茁

壮成长。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个会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学科任课老师在转化学生思想工作中的一致性,适时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降低、缓解学生辍学的比率,是我们第一个班主任的主攻目标。

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办学条件一般较差,在生源分布面广,校车接送学生上学放学的过程中,费用较高,一般家庭有些难以招架,加上每日一餐,其学生的学业费用支付有些家庭昌十分困难的,如果政府部门能对此有些相应的补救措施,必然会增强学校对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吸引力,从而降低学生辍学的发生比率。当然也可加大社会宣传,让社会有识之士,为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奉献爱心,慷慨解囊,支助家庭条件差但学习兴趣浓的学生度过难关,完成学业。从而堵住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滋生渠道。

3、社会原因

“新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念得起大学就不起业。”思潮席卷大地。困惑着每一个学生家长的梦想与追求,由于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供孩子是为让孩子跳出农家大门的唯一出路,花钱送子女求学,图的就是子女大学毕业后是否被安排一个好工作。但随着国家政策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府实行读大学的自己掏腰包,毕业分配亦是自己的梦自己圆。可这自主择业的制度却给广大学生家长带来了不小的困惑。也与人们传统的读书观产生冲突,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农村或社区重新滋生漫延。一些贫困农民和下岗职工“读书无用论”“文盲无害论”“一切向钱看”等错误观念象“流感”一样

在漫延。这种认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给了那引动“学而无趣”的坐在教室里“受罪”的孩子们,两代人逐步达成共识,与其读书受罪,不如早些打工挣钱。最后使学生走上辍学的道路。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混乱,造成了“童工”遍地,学生辍学现象频频发生的不良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出打工挣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农村中学,一些成绩较差,升学无望的学生,因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从而为弃学而去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落脚点,许多学生就是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里,走上了辍学做童工挣钱的道路。

学生自身不成熟及其厌学和逆反心理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心理因素,现在社会及家长仍然都把主要的教育目标和淘汰方式倾注在课业成绩上,成绩差的学生每次试后都要面对“这次考得怎么样啊?”“考第几名啊?”的痛苦对答中,致使学生饱受学业失败之苦。成绩排队,奖优罚劣,学生脸上没面子,一个幼小的心灵深受其害,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对学业没有信心,对课堂没有兴趣,对老师没有感觉。由此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链。然后从厌学开始,先是缺课,然后逃学,逐步向辍学靠拢的普遍规律。这些人追求自由,反对来自家庭、学校、班级对他们的思想束缚,甚至将辍学当作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的一种报复,有时还会沾沾自喜,自以为胜利的感觉。究其原因,还是社会在学生成长中,学习成绩的高低是决定优等生还是差等生的唯一评价依据,而不是学生有哪些优点,哪

些特长,善长什么,有什么能力,不是关心他们身心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等。致使大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难以面对家长,面对老师。他们会感觉到不被关注,没有人关爱,没有人理解,最后导致厌学、辍学现象的发生。

二、减少和控制在校生辍学的对策研究

首先,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教育法所规定的方针政策,对违背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进行适时而有效的抵制。

其次,注重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他们的生理发育及心理变化,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关爱他们的成长,珍惜他们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增强他们对一些不健康社会现象的分辨能力,免役能力,防治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学校为桥梁,以家长为纽带的链条联络模式,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开拓第一个学生奋发学习,展露才华的空间。让他们学得生动,练得主动,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农民子女,下岗职工子女,坚守学习阵地,不向困难低头。

其三,创设学习乐园,增强学校班级对每一个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让那些因厌学而走进辍学边缘的学生,改变心态,留在校园。创造一个放开眼界读书,奋发进取;挺起脊梁做人,求实创新的学习氛围,不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为使更多的学子真正成为又红又专的祖国栋梁之才而努力奋斗。

篇2:学生辍学报告

哲觉镇人民政府、哲觉镇党委:

我校在2012年根据省、市、县“控辍保学视频会议”精神,立即组织各校多次召开了会议,传达学习了会议精神,做了相关安排部署,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台了《哲觉镇中心校控辍保学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谁的学校谁负责即校长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即班主任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即科任教师负责,谁值周谁负责即值周行政领导和教师负责,谁包保的学生谁负责即包保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强化了责任体系,严控指标范围在1.5%内。2012年底,中心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控辍保学宣传活动,到孤儿、家庭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家中进行了亲情关爱行动,向辍学生发放了以中心校签章的辍学生劝返入学通知书,并将辍学名单提交了党政办,经过以上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已答应返校的辍学生有3名。

本学期,我镇各小学根据校历于2013年2月26日准时开学,开学前的2013年2月22日中心校组织各校点召开了开学前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府办发(2013)15号》《威府办发(2013)14》《威党办发(2013)18号》关于“控辍保学”相关工作的精神,集中安排部署了本学期“控辍保学”具体工作。

遵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各校严格按照省的“十个到位”组织进行报名工作,每天认真统计上报学生到位情况,完善学籍系统软件,排查统计辍学生,及时进行家访跟踪调查,现将各校辍学生人数统计汇报如下:

一、本学期辍学生基本情况

1、辍学生学校分布情况:哲觉中心校校本部共2人,瓦竹小学共3人,林春小学3人,海田小学1人,割麻小学3人,论河小学2人,共计14人。

2、辍学生去向调查情况:2012-2013学春季学期共14人辍学,其中辍学在家6人,外出打工7人,出嫁1人。

3、辍学生性别族别统计情况:14名辍学生中,苗族10人,汉族4人;男生8人,女生6人。

二、家访及动员情况

为了能他们再次走进教室,各校教师不辞辛苦地进行多次家访,动员辍学生尽早返校复学,但动员效果极其显微,除2012年秋季辍学的学生有3人复学,本学期辍学的14人无1人返校。

鉴于以上情况,特向哲觉镇党委、政府汇报,望及时启动相应措施敦促辍学生家长使其子女早日复学为谢!附:1.哲觉镇2012-2013学春季学期小学辍学生花名册

2.各校辍学生家访记录及家访图片

哲觉镇中心学校

篇3:苏北农村地区辍学情况调查报告

经调查, 目前苏北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辍学现状非常严峻, 比如一所乡镇初三的一个班级, 初一开学有四五十人, 但是却只有两三个人升上了高中。有的村很多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城务工, 很多未满十八岁已经结婚生子。苏北农村地区中学生辍学率远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 已经高达30%-40%, 特别贫困地区甚至可能超过50%。高辍学率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笔者对辍学原因的分析。

二、辍学原因

(一) 家庭原因

1. 重男轻女思想

重男轻女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逐步淡化, 但是仍影响着农村较贫困家庭家长对孩子优先上学权的选择。

2. 家庭贫困

现在虽然有对贫困家庭的扶助政策, 但对于有些家庭来说则相当于杯水车薪, 并不能完全解决上学产生的费用问题。

3. 父母知识水平不高

很多父母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因此往往不能够正确认识知识对人的思想和能力的塑造作用, 更多着眼于知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而农村很多方面的劣势使得父母的愿望难以达成,

4.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一方面, 家长之间的吵嘴、打架甚至离异, 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致使孩子灰心沮丧, 敏感自卑, 精力难以集中, 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辍学;另一方面, 很多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造成留守儿童无人或者疏于看管, 长期的散漫状态致使学生对学校诸多规矩更加抵触;另外, 有些家长整天忙着挣钱, 家庭条件较好的就会用钱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致使孩子娇惯散漫, 无心学习。

5. 现实压力不断加大

邻里之间常常在金钱上进行攀比, 孩子毕业后, 还要面临结婚的高支出等问题, 这些都使家长希望孩子早点挣钱, 减轻压力。

6.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

农村挣得都是血汗钱, 而且在用于必要的物质消费之后, 基本上都所剩无几, 所以他们会力求把钱花在刀刃上, 而教育是长期投资, 能否收到回报还是未知数, 所以他们更愿意把钱省下来, 而且孩子辍学以后还能再挣一份, 减轻家庭负担。

(二) 学校原因

1. 学校管理问题

有的学校上网、谈恋爱、打架等问题蔚然成风, 学习氛围比较差。而这些学校往往管理更加严格, 但基本上是以“求稳”为宗旨, 只要学生不闹出事, 学校就会选择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这相当于对学生行为的放纵, 更增强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2. 教师素质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教师教学压力较大, 而发展潜力有限, 所以很难引进到素质较高的教师, 即使引进到, 最终很多也会流向城市, 导致农村教师素质普遍不太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 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 内容枯燥, 形式单一,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道德素质问题, 有的老师显得特别的粗暴, 不仅会用具有侮辱性的语言, 甚至体罚学生, 令学生在厌倦老师的同时, 更加厌倦学习。

3. 教学设施

受经济条件影响, 农村很多学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黑板授课, 这不能够满足现代化水平下学生对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

4. 片面追求升学率

农村地区由于很多方面不占优势, 所以更加注重在教学方面进行弥补, 但只是通过过分加强知识课的方式, 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

(三) 社会原因

1. 法律的约束力不够

《九年义务教育法》虽然早于1986年就已经颁布, 但是法律宣传、约束并不到位, 所以老百姓对此了解的并不多, 法律意识淡薄。政府对于不遵守法律的家庭也未采取相应措施。

2. 社会不良诱惑不断增强、增多

网吧、不健康光盘、书籍等的逐渐泛滥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诱惑;街头巷尾的赌博也使学生整天耳濡目染;疏于管教和暴力影视的影响使学生更加崇尚武力。这些使学生染上很多恶习, 更难沉下心学习, 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读书无用论”思想冲击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看到了更多发财致富的契机, 读书的至高地位受到了挑战, 人们不再把读书看成是唯一出路。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可是农村地区由于环境、师资等条件限制, 决定他们很难考取理想的高中和大学, 甚至毕业以后还要面临工作难的困境, 这时更是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思想, 加上用人单位对童工的限制并不是很严格, 更是为辍学推波助澜。

(四) 教育自身问题

当前教育评价制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

在应试教育现状下, 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好坏, 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 所以学校会大搞题海战术, 考试公布成绩并进行排名,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

2. 学校和教师角色和任务的异化。

学校、教师本来都应该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形象存在, 但是教育评价机制使得他们将孩子作为实现高升学率的筹码, 一味的从升学率出发。面对激烈的竞争, 学校向教师要求升学率, 教师就不得不把压力施加在学生身上。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也加重了教师重优忽劣的现象, 有些学校甚至放弃升学无望的学生提高升学率, 师生之间形成了较为畸形的关系, 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使得学生厌学心理加重。

三、关于缓解苏北农村地区中学生辍学问题的建议

鉴于以上辍学现状及原因,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社会、家庭、学校能够形成合力, 共同致力于该问题的解决。

(一) 政府是“控辍保学”的先行官。

政府要主动承担起普及义务教育的责任, 将控辍保学工作落到实处。

1. 首先对于家庭, 一是要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 让家长和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二是加大督查力度, 对违反义务教育法擅自辍学的家庭进行适度惩戒;三是加大对贫困家庭扶助力度, 并建立监督机制, 防止贪污、挪用、走后门等不良现象, 使钱能够用于扶住真正贫困的家庭;四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形式向父母宣传一些积极的教育方式, 以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危害性。

2.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 如果出现招收童工的事件则进行严惩。

3. 最后对于学校, 一是严禁补课, 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补课对主要负责人严惩;二是禁止体罚学生或恶性语言的侮辱, 如果发现并证实, 就对教师进行相应惩罚;三是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尤其是教育设施;四是对于致力于农村教育的教师给予一些鼓励性政策, 并严把质量关。

(二) 家庭是“控辍保学”最有力的保证

学校和教师多鼓励家长改变放养式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监督,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状况, 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

父母应自觉观看一些教育类节目, 经常向孩子传递正能量, 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 进行鼓励式教育, 不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育评价机制要转变

评价机制的转变才能带动社会、学校和家长观念的转变, 当评价机制有效地转变了才能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公平教育。

1. 开展多维度评价

学生具有个性的差异, 所以可以从多角度去看待和考评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要紧紧围绕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 如可以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审美能力、运动能力等多个维度来评价学生, 让学生的各方面都能得到开发, 进而去全面认识自己。逐步取消各级各类的排名, 避免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

2. 革新“中考”“高考”这类教育选拔制度, 剔除它“指挥棒”的作用

在初中、高中阶段国家都致力于培养文化型人才, 但是农村地区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城镇, 不具有竞争力。所以, 应该开展农村教学改革, 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在保证执行义务教育计划的前提下, 调整部分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 可让有意愿的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同时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 减轻学生压力。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发现学生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才能, 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从而增强学校和学生的双向认同, 激发学习热情, 找到自我价值, 增强自信心。

4.

在对教师的考评中, 也不应该将升学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而要将升学率、及格率、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 甚至辍学率放到一起考评。

(四) 政策需要转变

1. 经常对农村地区的教师进行培训,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教学能力。

2. 因材施教, 宽容并允许差异。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 比如对于聪明但调皮的学生较多的的班级, 可以分配较少的学生, 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

3. 重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 从小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并让学生意识到“读书有用”。

(五) 防患于未然

1. 学校要经常邀请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 了解孩子近况, 使学校和家庭加强联系, 进行共同教育。

2. 学校和政府一起努力, 共同净化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因素, 尤其是网吧、游戏厅, 更要严抓、严打。

3. 多开展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进行正确引导, 增强对事物的辨识和对不良事物的抵制能力。

四、结语

农村学生的辍学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想, 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最重要环节, 因此, 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控制学生辍学是现在我们学校的首要工作任务, 为此我们要坚定信心,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确实要把控辍工作做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口, 强抓在手、落到实处。最后, 愿辍学生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重返校园, 也愿今后的教育向着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摘要:古语云:“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育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近年我们却发现, 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辍学现象反而出现了不太乐观的趋势, 不少未成年人纷纷走进工厂, 涉足社会。这无疑是国家发展的障碍, 社会和谐的隐患, 家庭期许的遗憾。因此, 找出辍学原因, 防辍控辍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苏北农村,辍学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魏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06) .

[2]廖其发.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02) .

[3]王玉华.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09, (10) .

[4]靳建洲.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16) .

篇4:黑客 辍学生

“我很庆幸我还活着。”22岁的Zuckerberg回忆起一次和持枪抢劫者面对面的经历。那是2005年的春天,他驾车从Palo Alto到Berkeley。几小时前他刚完成了一份1200多万美元的文件签署,他刚刚起步的网站得到了这笔风险投资。这本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但当他驶入加油站加油的时候,一个持枪男

人从阴影里出现。“他没有说他要什么,”Zuckerberg说,“我怀疑他嗑药了。趁他不备,我赶快回到车里,毫发无伤地离开。”

实际上,Facebook的发展道路与Zuckerberg的这次遭遇一样,事前充满未知数,其间穿插着一些令人痛苦的经历,但最终取得了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的好结果。

到目前为止,Zuckerberg的人生简直就像一个电影剧本。一个聪明的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常青藤大学联盟——哈佛大学。随后,像盖茨一样为了创业而退学,而他的这一决定改变了世界。三年中,Facebook已拥有1900万注册用户,包括政府机构以及《财富》500强企业。超过一半的用户每天都会上线。现在的Facebook比以往更兴旺,根据美国知名的数字媒体评估公司comScoreMediaMetrix的统计,Facebook已是全美第六大流量网站,占据了美国人上网时间的1%。comScore计算出这样一个图片共享网站每天上传600万张图片。Facebook已经开始与Google等IT界巨头竞争硅谷中的顶级青年才俊来自己这里供职。eMarketer的资深分析师Debra Aho Williamson判断Facebook已步入正轨,今年已有了1亿美元的收入。

然而,对Zuckerberg在面对大事件时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坊间一直有争议。去年的晚些时候,一个叫TechCrunch的博客贴了一篇文章,说雅虎对Facebook的内部评估显示,Facebook到2010年时将产生9.69亿美元的营收,拥有4800万用

户。《纽约时报》报道雅虎曾想以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但被Zuckerberg和他的伙伴拒绝。更早的时候还有传闻说Viacom出资7.5亿美元欲收购Facebook。雅虎、Viacom和Facebook都没有对这样的报道作出回应。但硅谷至今对此议论纷纷。

这个身家数十亿美元的CEO目前仍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家具只有两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在地板上垫一个床垫就可以睡觉了。他经常就着一个纸碗和一个塑料调羹吃早饭,“我只为女朋友做过一次饭,但做得比较糟糕。”Zuckerberg说。他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

身穿褐色运动衫、卡其布裤子以及阿迪达斯球鞋。

这就是Zuckerberg的大男孩形象。不过这一形象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质疑,认为他让Facebook完全处于独立是一个大的决策失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另外两家著名的Web2.0网站都选择了被收购:MySpace以5.8亿美元的价格加入新闻集团,Youtube则被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似乎任何明智的企业家都不应放弃这样的收购交易。

Zuckerberg是不是贪婪得想得到一笔更大的收购交易?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会经常为此绞尽脑汁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他到底有什么清晰的发展计划吗?

Zuckerberg表示他想把Facebook办得与众不同,“我想对其有个长期的计划,至于其他的东西我不感兴趣。”Zuckerberg和他的创业团队(Dustin Moskovitz,22岁,他的哈佛室友,现在是网站的VP; Adam D/Angelo,23岁,网站的首席技术官)都是这样想的。他们的信条就是:社区网络的开放性、合作性和信息共享会让这个世界运作得更好。你可能会认为他们非常幼稚,虽然他们是如此的聪明,并完成了许多常人没有完成的事。从一开始在Palo Alto的草创运作,到现在他们已经拥有了两幢办公楼、200多位高薪高福利员工,一天三顿提供搭配适当的佳肴。你不得不说,Zuckerberg和他的伙伴们正逐渐向理想靠近。

“人们听到黑客这个词的时候多半是会想到非法闯入、破坏等恶性概念。”

Zuckerberg并不讳言自己是黑客,当然这得在他确信你知道这个词对他有别样含义的前提下。他眼中的黑客文化是通过共同努力使事情变得更好、规模更大、发展更快速。“这是一种强烈地聚焦于开放性、信息共享性上的运作,结合理想和可行性战术把事情做好。”他解释说。为此,他在Facebook网站上建立了“hackathons”板块,该板块类似于其他网站的“大脑风暴”,即让工程师在其上发表独创性见解。

让我们走近这个创办了Facebook的黑客。Zuckerberg在纽约的郊区Dobbs Ferry长大,在家里的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是唯一的男孩。父亲是个牙医(所以他没有龋洞),母亲是个精神科医生。他很早就开始玩电脑,自学编程。在高中(Phillips Exeter学院)时,和Adam D’ Angelo合作开发了MP3播放器Winamp的一个插件,这个插件能辨别你的听音乐习惯,然后自建一个播放列表迎合你的品位。他们把这个软件作为免费下载软件放在网上,结果吸引了一些大公司如AOL、微软等给他们打电话。“基本上就是,诸如‘Hey,过来为我们工作吧’之类的。”Zuckerberg回忆。然而他们两个还是准备上大学,D’ Angelo上了Caltech, Zuckerberg进了哈佛。

下面是他的黑客生涯。哈佛大学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配有照片和基本信息的学生目录(这在其他学校被称为facebook)。Zuckerberg就想为哈佛建立一个在线的Facebook,但校方坚持说他们无法收集学生信息。于是在二年级的某个晚上,Zuckerberg潜入哈佛的学生记录数据库,并推出了一个叫做Facemash的校内网站,网站发布的四个小时内就有450个来访者,22000张照片被查看,校方很快关闭了Zuckerberg的网站。当然,最终通过与校方管理层的协调,zuckerberg还是得以推出了网站,Zuckerberg始终不认为他做错了,“我只是让他们知道这个目录系统是完全可以做成的,这些信息也是完全可用的。”(哈佛校方始终拒绝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

Mark与他的创业伙伴到了二年级快结束的时候,Zuckerberg和Moskovitz一起到加州PaloAlto。他们在离斯坦福大学校园不远的地方租下一套房子,自此开始创业生涯。

Zuckerberg通过引荐见到的第一个投资人是Peter Thiel。Thiel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Clarium资本的总裁,而且就是主管创业基金的合伙人。在听完Zuckerberg十五分钟对Facebook的讲解后,Thiel马上表现出极大兴趣(当时和他在同一屋的同事Matt Cohlers说“:Peter向来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主儿,但Mark也很沉着,得到了他想要的信息。”)。会面结束时,Thiel立刻拍出50万美元作为种子基金。

Zuckerberg回忆起一次在哈佛听到的演讲——来自哈佛最著名的辍学生。“那是一堂计算机科学课程,比尔•盖茨过来演讲。他鼓励学生们出来做些什么事情,因为哈佛允许学生花时间做他们想做的。当然盖茨还开玩笑说什么如果微软倒闭了就回哈佛之类的话。”有了Thiel的资金支持,Zuckerberg和Moskovitz决定听从盖茨的建议。

刚开始运作Facebook的时候,Zuckerberg和他的工程师团队在很破旧的地方办公,甚至忍受着无止境的摇晃家具的困扰。Zuckerberg笑着回忆说:“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钱,我们从Craigslist上买了一辆车,都不需要车钥匙,坐进去打起火就行。”到了2004年11月,Facebook的用户数突破了100万的里程碑,六个月后,在Thiel的帮助下,Zuckerberg从Accel Partners那里拿到了12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然后Facebook开始大量招聘工程师(YouTube的创始人Steve Chen也在这时加入Facebook,当然,几个月后他就离开Facebook创建自已的

YouTube), Zuckerberg也把公司搬到了Palo Alto的大学路,有了自己真正的办公室。到2005年的秋季,Facebook已经有500万活跃用户(所谓活跃,就是每月至少访问网站一次)。

这就是Zuckerberg和他的创业故事。3年前他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现在已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创始人和运营者。

本文经Tributed Media Services授权刊登,Mansueto Ventures LLC版权所有

篇5:学生辍学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县教育局2011年工作部署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的安排要求,我校高度重视控辍工作,成立了“校长包全校,副校级领导包年组,课任教师包班”的控辍三级网络管理模式,加大了学校的控辍工作力度。结合县教育局“动员辍学生返校月”活动,以尚宪君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对我校控辍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针对每学年第二学期是农村中学生流失最为严重的阶段,也是学校控辍工作关键时期,我校采取以班级控辍小组为单位、副校级领导包片、所有任课教师全员参加的,对已经流失或者存在潜在流失动向的学生进行了重点摸排式走访动员工作。“动员辍学生返校月”活动已经结束,现将我校的学生辍学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1年3月未返校报到情况统计公示

经过学校政教处和学籍员王永红老师与2011年3月1日对全校各班人数进行了核查,发现全校开学初未返校报到的人数为:23人。【3(7.2)+1(7.3)+1(8.1)+1(8.2)+2(8.3)+1(8.4)+1(9.1)+5(9.2)+4(9.3)+4(9.4)】

其中:

1、七年级4人,约占17.4%;八年级5人,约占21.7%;九年级14人,约占60.9%;

2、男生14人,约占60.9%;女生9人,约占39.1%;

3、农村20人,约占87%;街道3人,约占13%。

二、采取的措施以及动员走访过程

以班级控辍小组为单位、副校级领导包片、所有任课教师全员参加的,对已经流失或者存在潜在流失动向的学生进行了重点摸排式走访动员工作。1、2011年2月18日,九年级全体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四组,由田永涛副校长和高明远主任带队,对九年级各班学生进行了走访; 2、2011年2月22日,全体七八年级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八组,由高明远主任和都书海主任带队,对七八年级各班学生进行了走访;

3、开学后学校控辍办公室根据统计对各班未返校报到的学生进行了公示,并且设计印制了《平岗中学各班未返校报到调查表》,下发达有流失情况的班级控辍小组组长手中,要求各班级控辍小组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走访,并且如实填写《平岗中学各班未返校报到调查表》。

4、针对开学后班级控辍小组走访仍然没有起到明显效果的辍学学生,要求班主任进一步加强电话家访巩固“疗效”,同时学校控辍领导小组和学校控辍办公室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控辍家访活动。

三、动员返校情况

通过反复不断地坚持不懈的诚心努力,开学初的“动员辍学生返校月”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七年二班的徐萌、孙美琪、孙金辉;八年一班的崔健伟;八年三班迟金帅;九年二班汪文强、张程;九年四班朱强、张东等九名同学成功返校就读。【其中七年三班未返校报到的唐诗琦同学转出。】七年级终于实现了无流失现象!

四、辍学学生名单及原因

八年二班

张志雪:厌学;

八年三班

欢:厌学,自身残疾,家长因素

孟祥月:厌学,贫困,家长因素;

八年四班

刘亚欣:贫困; 九年一班

孟祥涛:厌学;

九年二班

思:厌学

赵梓彤:厌学;

九年三班

爽:厌学

赵思涵:搬家,家长因素;

刘金鹰:厌学

刘林鹰:厌学

九年四班

永:搬家,家长因素;

屈丰国:厌学

从我们采集的数据来看,现阶段中学生的辍学原因趋向复杂,在辍学原因调查中,辍学学生真正因贫困读不起书的,仅列第4位。

(一)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主要因素

1、学生厌学的主观原因。大多数辍学学生是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低,跟不上学习进度,因害怕老师、同学看不起,不肯求教,问题越集越多,上课越来越听不懂,学习没兴趣,导致厌学;一些学生出现理想信念危机,读书无目的,无远大抱负,没有追求知识的渴望,不愿克服学习中的诸多困难,又经不住社会闲散生活的诱惑,学习无兴趣;一些学生或由于交友不慎,或受“校痞”及校外的“村痞”等人的勾引和威胁,不愿或不敢向老师及家长说实话,由怕学到厌学。

2、学生厌学的客观原因。

目前,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都把“普九”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学生入学、升学,降低了小学生入学、升学的“门槛”。农村适龄儿童包括一些适合特种教育的智商较低或大脑开发较晚的孩子100%进入小学,从一年到六年“一路顺风”,(小学不提倡降级)毕业后100%升入中学。由于农村小学 无升学压力,加之一些教师不负责任,不注意发现问题,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牢,适应能力差。这样,农村小学教育掩盖的诸多矛盾在学生升入中学后立刻暴露出来,学生对知识容量的增加、老师授课方式的转变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症,或听不懂老师讲课,或跟不上学习进度,或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厌学。

(二)家长对学生辍学的漠视纵容了学生辍学的行为。

1、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读书无用”,就算是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正确认识。受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上学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把供孩子读书作为孩子就业的“充分条件”,认为念书就是为了拿到“铁饭碗”。既然念完大学都找不到工作就没必要念书,更何况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还不一定考上大学,不如让孩子回家种地,学点手艺。一旦孩子主动要求辍学,欣然允诺。少数家长看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干脆诱导孩子辍学。就这样一些家长不但不反对孩子辍学,反而劝孩子不要学了。有的家长说:“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好多有钱的大老板文化都不高”。

2、学不致用是造成家长对辍学漠视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长、学生感到,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农村经济发展、发家致富相脱节,缺乏本地特色。毕竟大部分农村学生要回到农村生活。农民说:无论是搞蔬菜大棚,还是家禽畜养殖,孩子学的知识大部分用不上。从实用的角度,尤其是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农民当然不希望孩子念这种花钱没用的“破书”。

3、就读高中、大学高额费用的影响。想读大学,就得考上“重点”高中,而时下读重点高中的费用是越来越高了。据估算,读完三年高中,少说也得3万元钱,这对年人均收入仅几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读大学则费用更高,家境一般的农家连想一想都觉得头皮发麻。既然可能考不上重点高中,既然读完大学还不一定找到工作,那么,“上学还不如趁早学艺”,早早赚钱。于是,学习没了动力,辍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社会环境缺氧,是中学生失学辍学的环境因素

教育目标是培养人,塑造人,使人成为能够自主建构的社会人才,社会应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原本就脆弱的价值观念与成长空间缺氧。

家庭因素: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孩子离开父母,寄托其他人照顾。造成学生不认真读书,从而辍学。②由于人们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的转变,致使单亲家庭与日俱增,而单亲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都缺少同龄孩子应有的正常生活,他们的逆反心理非常强,很容易因一些小事而辍学。③还有一些家庭父母忙于挣钱,家庭条件好,对孩子的教育只是要钱给钱,要穿给穿,对孩子的成长进步采取放任自流,从而使孩子早早接触社会,从而导致厌学辍学。

社会因素:以前网吧、游戏厅在农村还比较少,而现在农村乡镇有许多网吧、游戏厅(而且还存在许多隐蔽的黑网吧和游戏厅),而这些网吧还疏于管理,造成大量孩子迷恋其中,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每到寒暑假就有大部分学生因迷恋网吧而辍学,而对这些现象的治理还是学校无能为力的。

人为因素:部分学生受经济浪潮的冲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这股经济大潮也同时过早地把中学生推向了市场经济,通过耳闻目睹,使他们的幼小心灵中过早地产生了发财致富的念头。同时社会中存在的形形色色“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事,致使学生过早地接受了这种发财致富的“洗礼”,从而想尽早投入到经济浪潮中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认为在学校学习反而是在浪费时间,同时一些用工单位招工时比较随意,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初中毕业就招收了,所以单凭教育系统的一己之力,很难做好此项工作。这也就是我们有时在饭店、发廊等场所能看到这些辍学生的原因了。

(四)教育自身原因

其一,教育评价制度的因素,是造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考试制度。不可否认,考试制度,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调动学校教师工作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中考”就是“几人欢喜几人忧”的集中表现,因此,正负面的影响显而易见。

其二,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迫于当前社会形式,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应付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排名,难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流于形式。

其三,工作方法不当。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个别教师对歧视学习成绩差和爱捣乱的学生爱心不足,恨心有余,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都加剧了学生的辍学。

其四,我们在对待学生辍学的问题上,往往是发现学生辍学再去做工作,没有提前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造成工作的被动。

五、今后的打算、建议及意见

鉴于以上辍学现状及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斟酌再三,提出自己的几点整改建议。我想,应该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三者之间若能建立起健康、长效的沟通机制,相关问题的处理就能事半功倍了。

(一)政府是“控辍保学”的先行官。

1.应进一步完善控制辍学督查制度,加大督查力度,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要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并逐步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

2.政府要主动承担起普及义务教育的责任,并依法开展保学工作;让学校、家长明确各自的责任,并实行责任追究制。通过政府行为让辍学学生及其家长都知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依法强制性教育,擅自辍学中止九年义务教育是违法的,并对随便招收辍学生务工的单位要深追、严惩;对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规定限期送子女入学,如若不然,应立即反映到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惩处。

3.要落实各项扶助贫困生基金,使其真正用于解决贫困生的学习费用。

(二)努力增强学校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1、认真实施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效教学。尽可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知识 “有形”、“有声”、“有味”、有趣,提高知识的亲和力,让孩子走近知识;努力与社会各界沟通协调,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新的教学环境,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现实化,让孩子“亲历”知识,在观察、触摸、体验中提高;转变教学观念,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保证学生离校后升学有实力,发展有潜力,致富有能力。

2、在农村中学教学内容中提倡农科教结合。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积极改革农村初中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育阶段应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把文化知识教育与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结合起来。

3、努力创设、打造“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享受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4、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由“教书”深入到“育人”,对学习困难学生、调皮的学生应多给予关爱。教师要做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对任何一个孩子表现出冷漠和轻言放弃。

(三)有关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打击力度,还适龄青少年一个健康成长的“碧海蓝天”

目前,一些游戏厅、网吧虽然挂有“未成年人不准入内”的牌匾,但却是“卖羊头挂狗肉”,实际上店主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更有甚者是存在隐蔽性的黑网吧、游戏厅);街头巷尾的棋牌游戏等公共娱乐场所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诸如此类的地方,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规范,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静的社会环境。

学生辍学情况调查报告

篇6:尚岩中学学生辍学报告程序

学生第一天不到校→班主任调查→汇报给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家访→查明原因→汇报政教处→第二天学生仍不到校→班主任再次汇报政教处→政教处登记→通知承包的教干→会同班主任再家访→结果汇报给政教处→第三天仍不到校→再汇报给政教处→汇报给分管校长→汇报校长→汇报给村委、党委政府→敦促复学

尚岩中学

篇7:小学生辍学的调查报告

龙塘小学生辍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教育落后是现在农村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农民难以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农民只有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贫困,才有可能改善农村一直处于落后的面貌。虽然国家“普九”要求,农村的初中、小学生的年辍学率不得高于3%和1%。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的学生的流失率实际上仍然很高。要真正做到科教兴国、科教强国,国家还需要改善农村的教育,因为农村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在些小地方甚至出现恶化的趋势。小学生的辍学现象还有呈上升的势头。为此,近段时间我对本校的小学生辍学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得到了许多的一手材料,小学生的辍学现象应该引起广大家长、广大教育工作者、上级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手段确保教育落后的农村的教育得到解决。

二、调查说明

(一)研究对象

2012年9月下旬,我在中心校和各位中小学校长的帮助下,对我校的小学生辍学情况进行了十几天的调查研究活动。就经济水平来说我乡是凯里市比较偏远、落后的一个乡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农村乡镇,我乡大约有2万多人,人多地少,可利用资源少,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小康水平,但是温饱问题基本能解决。但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是一个渴望补充教育资源的乡镇。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有些少的手工编织补充,农民为了生计,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并且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占了农民的总收入的很大比例,所留家里的人大多为上了年纪的老爷爷或老奶奶,年轻有为的青年夫妇都已经外出务工,子女只能留给年事已高的父亲或母亲扶养。

(二)调查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调查方法为谈话法,访问法,因为校长们所说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只在中高年级,低年级的学生极少存在辍学现象,所以本次调查把重点放在中年级上。调查的对象是辍学学生、学生家长。

(三)调查目标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标是近期内学生辍学的原因,通过了解辍学原因,制定一套解决学生辍学的有效的措施。确保控制学生的辍学率,降低学生的辍学率

三、结果与分析

(1)、尽管国家已经实行了两免一补,免去学杂费,对困难的学生也免去了课本费,可是有极少数的单亲家庭或少数双亲全无家庭只靠祖父祖母来抚养,每级女生的辍学人数都大于男生人数,这是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家庭生活再困难,也会想办法送儿子上学。可是如果是女孩的话,送与不送都无所谓,他们一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福,现在送她去上学校学习也是帮别人培养祖母。(2)、学生厌学而导致学生辍学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学校教师的上课艺术单调,授课形式单一;学生的基础差,学习跟不上也是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学生产生了厌学不愿学而导致学生辍学。(3)、学生周边的环境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社会周围的赌博以及部分学生家长参赌现象也吸引了少数学生成瘾而无心上学,社会上的小混混带学生外出“享受”致使学生产生了辍学的念头。(4)、农民为了生计,放弃了在家里生产劳动而外出务工,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有所疏忽了教育,子女留守在家让父母管教,独生子女又调皮,加上年老的爷爷和奶奶的教育方法不当,导致部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调节不好,学生沾上不良恶习后又能受不了学校的纪律的约束、不愿再读书。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子女读书不抱有多大的希望,认为他们升学无望,再供子女上学或许就意味着家里暂时要失去一间新房、长大的儿子想要的摩托车就要推迟才能购买回来,春耕时就要少用几包肥料、过年时弟弟妹妹就要少添一件新衣,原来自己没有读过多少的书也照样能找许多的钱,有不如早日出来务工多找些钱,学生家长急功近利,急于脱贫致富而没有那种“穷不读书,穷根难治。富不读书,富不长久”思想,一再地放任支持子女不读书,早日外出打工,致使一些学生辍学。(5)、一些学生的辍学还是因为学校的教育评价存在很大的弊端,上级部门以教学成绩来评价一所学校,学校又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上重视成绩好的同学,从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同学,致使差生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而辍学。

(6)、现在农村学校的师资还存在一定的缺编情况,有一部分教师根本就不合格,他们是在教师在缺编的时候充数来管学生的纪律,而免致无人管理出现安全事故,他们素质较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够,更甚的是部分教师对差生有排斥现象,怀着“送走一个差生,轻了一份负担”的教师还有人在,所以导致了部分学生的辍学。在我调查的辍学的学生中,有几个学生的家长想让自己子女早日打工而辍学的例子,有一个家长这样回答了我的问题;“我有四个子女,原来二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读到四年级,现在的妹妹很会读书,但我能送到初中毕业吗?送她去读大学吗?如果送她去读大学,我对得起她的哥哥和姐姐吗?他们肯定会说你专

2好小女儿,以后就让小女儿养你一生了,侍候你一生了,你说我能让小女儿再去上学读书吗?为了对子女公平对待,我只能让她辍学外出打工了。我知道我这样做很对不起她,但为了对得起另外的三个孩子我只能这样做

了。”

四、调查之感想

从我的调查可以看得出,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

1、家境。这是较为主要的原因,因为在我的调查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它占了很大的分量。极少有家长故意不让孩子读书的。我认为上级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有这种观念的家长给予警告或适当的惩罚,要求其督促子女返校上课,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使我国早日实现义务教育,缩短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实现富民强国之路。

2、性别。从小学生男女生的辍学的性别差异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在广泛存在着,并且这种愚昧落后的观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大的改善。计生部门、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无论男女都要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否则将受到相关政策的处罚。

3、厌学。学生的厌学原因很多,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做好防辍控辍的相关工作,降低学生的辍学率。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实施。

4、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的协调工作有待加强,充分调动三者的积极因素,发挥最大的效益。学校、社会和家庭广泛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加大宣传力度,各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艰巨任务。

5、师资建设。加大经济投入,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创人民满意的教学成绩。

篇8:学生辍学报告

学生的外部表现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不同的教育观有不同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以不同的教育评价制度来评价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而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其具体结果有很大差异。但无论以那一种原则和方式划分,学生的外部表现都由学业成绩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组成,都存在优、中、差三个层次。我国现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是以学业情况为主,学业情况又以文化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文化考试方式且都是笔试,所以文化笔试成绩成为划分学生层次的基本依据。文化笔试成绩相对于其它比较对象差的学生称为“差等生”,文化笔试成绩和道德表现都差的学生称为“双差生”,反之亦然。这种划分原则和划分方式,不仅被学校普遍实行,而且被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可。由于本文是对我国隐性辍学学生群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所以沿用这种不合理但现实普遍存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式,更为接近实际情况,更便于论述和理解隐性辍学学生群的现状。

我们在深入分析了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以后,认为现状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一个核心明确、外缘模糊、具有张力、变动不居的球形群体。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核心明确

“核心明确”指的是这个群体的核心部分是由“差等生”构成,其隐性辍学的发展程度较深,最接近完全辍学,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明显,它的存在和变化容易识别。向上的变化面临重重困难,而向下的变化(即走向完全辍学)十分容易。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这一论点。

先看面上的数据:金东贤等研究者通过对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辍学1至3年的101名初中辍学学生的调查,发现47%的学生辍学是因为学习方面的原因。[1]

再看小康地区的数据:杨润勇主持的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河北省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流失现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所有的辍学生都是差生”。研究者“调出了当时全县排名前500名和每校成绩排在最后50名(全县共计1700人)的学生名单,并对两类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是:截止到2001年中考,初一检测时全县总成绩排名在前500的同学无一辍学;而1700名各校的成绩差的同学只有243人坚持到参加中考。也就是说,这些差生有86%沦为辍学生,这些辍学生占该届辍学生总数的81%”。“从以上专门调查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学生选择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业成绩长期居于其他同学之后,是因为他们实在无法摘掉差生的帽子。在样本县,辍学生主要来源于日益增多的差生群体”。[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组数据中,“辍学生”指的是未参加中考的所有“流失生”,而不仅仅是“没有取得初中毕业证”的“学籍辍学生”,即“显性辍学生”。因此,可以将这些“辍学生”数据视为隐性辍学生的数据。)

再看农村地区的几组数据:苏群等对闽北农村地区2005年年底拥有12—17岁子女的农户进行实际调查。结论是“子女成绩的优劣对农户家庭决定是否让其子女继续上学具有显著影响。成绩一般的子女和成绩较好的子女辍学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成绩较差的子女。本次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表明,所有辍学子女中,成绩较差的占75%,成绩一般的占18.75%,成绩较好的只占6.25%”。[3]楚天遂利用长期在教委抓“普九”的便利条件,先后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18次,汇总有关辍学情况报表326张,统计数据12300多个,对荥阳市初中教育现状和学生辍学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从第一手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双差生辍学率高。据教委教育科统计,99年全市2589名辍学生中学习成绩差,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占67%左右”。“辍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留过级的53.57%,学习遇到困难时家里人从不辅导和有时辅导的62.38%,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没有动力或兴趣50.96%,上学时学习成绩属于下等的86.9%,自己决定不再上学86.9%”。[4]

最后看“差等生”比较集中的中职学校的调查数据:“一个中专班级51位同学,入学考试成绩‘一科不及格’的学生占88.2%,‘两科不及格’的占66.7%,‘三科不及格’的占47.1%,‘四科及四科以上不及格’的占35.3%,这种情况的班级已经是入学成绩最好的班级了,有的学生‘语数英’三科总分还不够80分,入学摸底考试时不少学生的‘语数英’单科分为一二十分不等。”进入中专以后,“22.3%的学生‘每周逃课超过五次’,而‘从未逃过课’的同学为零。”[5]这些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没有最终走向完全辍学,但其中专入学摸底考试时的成绩足以说明他们在初中时就已经是隐性辍学的核心人群了。

以上所列数据说明,人们在说到“准辍学生”的时候,明确指的就是“差等生”。“差等生”群体就是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大本营,是完全辍学生的孵化器和主源头。

二、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外缘模糊

“外缘模糊”指的是这个群体的外缘部分是由“中等生”构成,这部分学生是最普通的群体,学习成绩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量大面广。其隐性辍学的程度浅,距离完全辍学较远,但其可变性强,或向下进入“差等生”部落,或向上挤进“优等生”行列,而向下变化的概率远大于向上变化的概率。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模糊,若不注意,则难以识别,所以他们的变化往往被忽视。隐性辍学学生群随学习年级的提高而扩大的部分,主要由这部分“中等生”转化而来。

“中等生”的心理特征预设了他们成为隐性辍学外缘人群的可能性。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中等生与优等生在成就动机(AM)等八种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FZ)上均有显著差异(中等生落后于优等生),只有在焦虑水平(AX)、情绪稳定性(ES)、好胜心(WI)上差异不显著;中等生与差等生除了在成就动机、焦虑水平、好胜心上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纬度上均无显著差异。”[6]由此可见“中等生”与“优等生”的心理差异大于“中等生”与“差等生”的心理差异,因此“差等生”的许多心理特征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如宿命心理、自卑心理、惰性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虚荣心理、孤僻冷漠心理、焦虑异常心理等等。他们“想努力学习,又懒于思考;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一般性教育活动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对一切似乎无所谓;有竞争,想胜又怕出力气,输了,又经受不起;他们习惯对周围的一切看一看,等一等;上课习惯听别人回答,思想不易显露,得不到别人尊重和信赖时又自卑。”[7]心理学家黄慧朵“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因患严重的心理疾病而最终不得不退学的几个学生,没有一个是后进生,也没有一个是优生,都是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班主任最省心、放心的中等生”。[8]

“中等生”的教师定位促成了他们成为隐性辍学外缘人群的可能性。“中等生”表现平平,教师通常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个人接触相对较少,最容易被教师忽视冷落。教师说不出他们的具体表现,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渴望教师的关注,不论这种关注是表扬还是批评,甚至“您是在叫我吗”竟成了每一名渴望走向“成功”的中等生的“宣誓语”!这种被忽略的境遇和被遗忘的地位,成了“中等生”走向隐性辍学的催化剂。一个叫周润华的“中等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小学时,我在班里数一数二,到了中学就不一样了,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沦落’成了中等生。老师似乎只关心那些‘尖子生’和‘笨鸟’们,而对于如我一样的中等生却不闻不问。”“也许是受够了默默无闻的滋味,我们开始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耐心,尤其是副科。后来,每当上历史、地理、公民课,又恰逢在上午第三四节时,我们就一起相约‘胜利大逃亡’。我们各自骑上自己的破自行车,逃学回家,午饭过后再返校。逃课的时光是快乐的。飞快地骑着‘老爷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心情舒畅至极时,干脆来个大撒把,旁若无人地在大路上撒欢。甚至还吹着口哨,真有点儿忘乎所以了。然而,静静地坐回教室,望着争分夺秒的同学,心里也会犯嘀咕,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难道真的就这样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吗?应该想方设法迎头赶上。毕竟我们也不笨,如果埋头用功、奋起直追,说不准能赶上或超越‘尖子生’。可是,实在受不了老师对我们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特别是给那些‘尖子生’和‘笨鸟’们开小灶的情景,很让我们愤愤不平。于是,为了解除心中的怨气,‘报复’老师,我们还是时常逃课。只是没想到时间长了,竟然‘逃’出了大名声。”[9]

“中等生”外部表现的普通性、两面性和不稳定性,使他们在隐性辍学学生群中的外缘地位呈现模糊不清的特点,给识别他们隐性辍学的程度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众多调查研究“中等生”状况的文章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较为准确的数字统计,一般都是语焉不详地说“约占三分之二左右”。这种模糊的外缘地位使隐性辍学学生群有了隐蔽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具有张力

“具有张力”指的是这个群体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而无论何种原因造成“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都会不可避免地形成隐性辍学的动因,这就是隐性辍学的张力所在。这种张力不仅使“差等生”的隐性辍学程度越来越深,使“中等生”逐步滑进隐性辍学的泥沼,而且对“优等生”也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使“优等生”成为这个群体的潜在构成部分。“优等生”的优异学习成绩往往掩盖了他们学习兴趣的被动性,当他们被这种被动的、无奈的、痛苦的学习折磨到了极限时,就会以彻底弃学的形式突然爆发出来。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突变惊愕不解,其实隐性辍学的张力早已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潜伏的心理变化早已开始,只不过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不易察觉罢了。

朱爱所等研究者对161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习缺乏兴趣占厌学生总数的94.5%。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没有兴趣必然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意志,产生厌学情绪。表中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无学习兴趣,其中也包括不厌学学生的无兴趣表现。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无兴趣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志,从而促使厌学情绪情感的不断增长”。“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个性也愈明显,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渴望在中学生活里得到多方面锻炼,个性得到发展,希望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他们对单一的、无色调的学校生活感到厌倦,觉得在学校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得不到任何精神上的满足,幻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这也助长了学生厌学情绪的发展”。[10]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调查也得出了近似的结论:“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11]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不仅对“差等生”“中等生”发生了重大作用,而且对部分“优等生”也产生了作用。这从若干个案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从小到大我顶着父母为我打造出‘完美孩子’的光环,真的太累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是最好的,永远不允许我失败!”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目光呆滞、满脸泪痕的女孩玲玲曾经是众人眼中的“小童星”。从小她就在父母的赞扬声中长大,小学到初中她都是班干部,不仅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弹得一手好琴,父母特别以她为荣,经常在亲朋好友前夸赞她。

然而一次家长会后,妈妈吃惊地发现自己的好女儿竟然说谎了!最近几次考试的“第一名”都是她编造的!原来进入初三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了,而她身兼班长和两个课代表有些力不从心,果然连续两次考试她都和第一无缘,她开始对考试产生了恐惧,考场上越想考好越是紧张得无法思考,成绩直线下滑。“大家肯定都对我失望透了!”她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和老师,现在连去学校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玲玲正是被“永远第一”的称号压垮了,父母从小对她过分表扬,渐渐让她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考第一,可以得到父母和老师赞赏,而不是学习本身。她从未尝过失败滋味,一旦成绩下降就会心理失衡,产生考试恐惧之后学习兴趣下降,终于自尊心极强的她产生了逃避上学的情绪。[12]

“张晓梅,女,高二学生,中考时以高分段的统招生跨入高中。高一学习感到很轻松,成绩很好。升入高二后,两次考试都不理想,本人感到焦虑,老师、家长多次谈心,效果不大。”她“从小就好学好胜,自我约束能力强。在学习上有赶超的信心,且每一次都成功了,尤其以初三成功最大。原来只是班级前几名,中考却考了全校第一名,且在全县中考中居于前列。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一,她学习时感到非常轻松顺利,偶尔因贪玩不用功,成绩稍有下降。马上用用功,努努力,成绩又上去了。但升入高二后,该生感觉学习特别用功,但一次两次考试成绩都在下滑。虽然名次下降不大,但本人动摇了自信心,对老师家长寄予她的希望,她感到力不从心。而且自从进入高中,没有知心朋友。以前她是真正的快乐,可现在她表现的嘻嘻哈哈、快快乐乐,是装的,是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安与烦躁。对此,无人能理解她,真心地听她倾诉。为了自尊和虚荣,她想逃避。”[13]

有的研究者使用内隐测量方法进行问卷测量,结果是“老师的评价和直接测量的结果相关很低,老师认为厌学的学生在直接测量时分数并不高;相反,老师认为没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在间接测量中厌学认知与厌学情绪的得分却很高。”[14]可见“优等生”确实存在隐性辍学的可能,只不过十分隐蔽、潜伏很深,不为教师和家长所察觉罢了。

四、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变动不居

“变动不居”指的是这个群体的构成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它外部形态的稳定是相对的、表象的、暂时的,而它的变化才是绝对的、本质的、永久的。在内部张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外部因素大于其内部张力时,这个球形群体向内收缩;在外部因素小于其内部张力时,这个球形群体向外膨胀。核心越大,其内部张力越强,外缘越宽,潜在威胁越明显;核心越小,其内部张力越弱,外缘越窄,潜在威胁越淡化。因此,缩减核心、减少张力、增强外因成为克服和防止隐性辍学的关键。以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待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中,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变动不居”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内部张力随学习年级的上升而增强,不可避免地造成隐性辍学学生群的扩大。“随着年龄增高,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学生视学习为沉重负担,盼望着及早离开学校。在小学生中有14%、初中生中有22%,高中生中竟有近1/3(31%)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非常明显。”“不同年级学生对目前从学校学得知识的作用的认识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年级越高,越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用处不大。绝大多数(88%)小学生认为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对生活用处比较大。而高中学生有80%左右的人认为‘从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用处不大’。”[15]“对学生厌学行为的初发期和加重期的调查显示,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三的各年级均有新增厌学人群。对2004年6月的调查答卷中初三厌学学生(353人)进行分析,初二是学生出现厌学行为的高危期,初三厌学学生中有49.0%是在初二出现的;初一至初二是厌学情绪萌芽的主要阶段;而有83.6%的厌学学生认为,厌学情绪加重主要在初三阶段。”[16]

上一篇:短篇散文-秋雨微凉下一篇:12、小木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