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2024-08-15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精选10篇)

篇1: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摘要:

随着地球村的不断在缩小,世界各地朋友的交流更加方便,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大国,旅游业的开发是必然选择,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只注重开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对旅游资源只知道利用而不加以保护,这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了解到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旅游开发 旅游资源 环境保护

正文;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近年来, ,许多旅游地把旅游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项目 ,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这样做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 ,破坏了旅游环境 ,降低了旅游质量 ,造成景观衰退 ,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 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 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 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使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 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 空气质量下降, 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涌入, 致使基础设施紧张, 旅游旺季高度集中的旅游流破坏或影响了旅游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糟糕, 景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 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涌入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

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 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 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像上海的黄浦江, 广州的珠江, 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 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 , 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 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 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 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 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 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2。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质不高, 在旅游的过程当中, 旅游者随意进入保护性的景区景点,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攀摘花木、践踏草坪,这些行为造成景区一片脏乱, 甚至是资源破坏。某年的十一 黄金周期间,泉城 济南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但是部分游客竟然在泉水边洗脚, 既不文明又污染了清澈的泉水。同样也是在十一黄金周期间, 江西南昌市动物园推出了与动物亲密接触活动, 3 只刚满100天的虎宝宝被当作与游客拍照的道具。在活动过程中, 游客们对虎宝宝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动物研究专家在反对利用动物牟利的同时, 呼吁广大游客文明出行, 爱护动物。3 3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 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 反之, 则小些。如贵州织金洞景区, 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 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会对洞内景观造成严重破坏, 游客人数增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 空气湿度和温度都会增高,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水发生作用, 会破坏洞内景观, 使其变色, 甚至是融化。当洞内干燥时, 石灰岩表面又会结晶, 这样使洞内景观严重污染和破坏。目前, 织金洞的景区, 尽管采取了一些保护的措施, 但是, 随着游客的增加, 景区的精华部分!!银雨树, 其颜色也在逐渐变暗。在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 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 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 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 缩短了其寿命。4 通过对上海的黄浦江,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的景区等景观点,充分让我们知道旅游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我们应该做到在生态旅游中,我们时刻遵循“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的响亮口号,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当地的生态影响降低到最低。[5],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发展生态旅游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做为政府,旅游资源开发中,努力学习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牢固地树立“管家意识”,强调不要只盯着短期的经济利益,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更多地考虑资源使用的长期利益。只有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关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推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6 [ 1 ]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57~66.李丹.风景名胜区警惕建设性破坏[ N].光明日报, 1999年1月19日.3,4 百度百科

[5] 陈攀峰:《欧洲生态旅游不玩虚》,载《中国环境报》2004年5月28日。[6]《中国环保产业》杂志2002年7期

篇2: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课题名称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柳 瑶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011208203343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6日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的具体剖析,深刻地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录: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4

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4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5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 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10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的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要持慎重考虑 ··················12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12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3 参考文献················································ 14

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

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

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 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在三合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有可能进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不少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 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

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 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

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噪声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②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②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③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5)文化的破坏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 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

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包括实施科技手段,使盲目的、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其次,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 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再次,培养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百姓配合,使旅游环境更好地同经济效益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1)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

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强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3)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程序要求。国家必须明确规定旅游资源开发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有关机构、组织、书会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和程序条件;规定为保证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采取的制裁性措施和被制裁者在申诉、起诉等方面的程序性措施;国家立法规定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并具体规定这些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4)环境权的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体制。旅游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人应生而具有享受清洁健康和充裕的环境的权利。(5)增加环保经费和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 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

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

环境保护的投资。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持慎重态度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自然保护区所含盖的地域是世界上存留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稀和濒危的生物物种和罕见的自然遗迹存留地。这些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种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区域。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方面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据1999年科学时报报道,全国目前有22%的保护区因开展旅 游而遭到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环境和资源的退化。呼吁要慎重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与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开发对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更大依

赖性。生态旅游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的基础上。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要比其他旅游区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受破坏,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全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时都必须按照规定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

4、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

篇3:渝东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渝东南地区共“一区五县”地跨东经107°13′~109°19′, 北纬28°9′~30°33′, 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处的盆缘山地, 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 重庆连接中南诸省的重要通道。地势起伏大, 以强岩溶化峡谷中山为主, 立体气候明显。长江主要支流乌江纵贯全境, 芙蓉江、阿蓬江、酉水河等主要河流分布其间, 水能蕴藏丰富。拥有仙女山、茂云山、武陵山、黄水等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森林覆盖率30%以上。

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特色鲜明, 旅游资源品质较高, 开发潜力大。据调查, 在渝东南地区共有1 780个旅游资源单体, 其中以“地文景观”为主的自然资源单体数占本地区单体总数的56.9%, 以“建筑与设施”为主的人文资源单体数占单体总数的43.1%, 构成了以生态山水峡谷为基调、岩溶地质奇观为亮点、民族民俗风情为内涵的旅游资源基础。随着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渝怀铁路的通车, 渝东南可进入性和旅游接待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以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小南海、武陵仙山、龚滩古镇、阿依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旅游景区相继推出, 初步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 其他关联产业为支撑, 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2 渝东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旅游基础支撑能力仍显薄弱

渝东南旅游交通建设滞后, 公路等级及密度低、“断头路”多、交通衔接及路网结构不合理, 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依然突出。水、电、环保、安全救援等旅游基础配套程度和保障度低, 城镇、景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亟待加强。自我发展能力低, 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2.2 旅游资源点散线长, 有形载体同构明显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不仅集中度不够, 而且多数资源单体规模不大, 精致度偏弱, 震撼力不强。旅游资源同构性突出, 致使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个性特色和足够吸引力。

2.3 民族民俗风情退化

整体氛围不浓, 民族传统风貌变迁大, 汉化明显。部分人文旅游资源景观完整性差, 有形民族景观符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有效保护, 自然破损消亡及人为“插花”明显, 民族地区的整体风貌和乡风民俗退化严重。

2.4 条块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明显

各自为政的分部门归口管理体制, 引发多头管理和相互掣肘, 造成旅游资源开发举步维艰;分区县“画地为牢”的体制, 造成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人为“肢解”和同类资源的近距离重复开发建设。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是制约渝东南地区旅游整合发展的内源性障碍。

2.5 旅游资源开发给传统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 当地居民与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游客之间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 一方面促使当地居民用自己的文化或风俗去满足和取悦游客;另一方面, 外来游客的进入, 打乱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 很多人无法适应, 他们或去简单地模仿外地人的行为方式, 或采取完全抵触的方式。这样使原有民俗的内涵和存在价值改变了或消失了, 失去了真实的存在环境和意义, 传统民族文化被庸俗化。

3 发展渝东南旅游资源的对策建议

3.1 增强环保意识,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深度的认识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长久的利益, 环境不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更是旅游业的支撑。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 旅游业离开了环境便无法发展,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

3.2 资源保护应发挥政府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

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为了更好的限制对资源的随意性开发和破坏, 我们必须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 政府政策等, 只有有了这些保证, 才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另外, 还要根据地方的政策和法律来对资源进行开发。实现资源开发与政策法规和谐共处的局面, 才能形成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3 做好开发规划, 保障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进行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我们一定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3.4 增强管理和监督力度,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 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 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 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 并要付诸实践, 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 同时, 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 使其有章可循。

3.5 积极宣传, 加强教育,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来帮助人们增强意识, 也可通过社会活动来开展宣传活动。同时, 还应加强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 加强科普工作, 加强对游客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 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 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篇4:试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旅游;环境;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通常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环境系统。它由包括各种自然物质、能量和外部空间等生物生存条件组合成的自然环境和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人工环境共同构成。”例如花园城市新加坡,本土除了海滩和阳光,几乎再没有什么自然旅游资源了。但新加坡人建造了十分清洁安静的环境,特别注意环境保护和绿化,并建有动物园、植物园、圣淘沙岛等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得到惊人的发展,每年入境的国际旅游者人数几乎是本国人口(260万)的2倍,创汇近50亿新元,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资源只有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才能使其发挥功能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我国当前旅游环境的现状

1、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旅游者在游览景区活动的过程中无意或者故意的损坏性行为直接导致旅游环境的破坏,尤其是知名度较高、名声在外的热门景点,旅游旺季时,短时期内涌入大量人群,国内许多的景点景区,这种超容量超负荷运转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景区内植被受到不可恢复性的破坏,野生动物受到了永久性的伤害,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缩短了其寿命,大大的降低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2、工业生产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污染严重破坏了之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景区的影响是最为持久的。在我国,由于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工业生产技术含量低,“三废”的污染造成了很多以旅游业著称的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二十世纪初,江苏省太湖就爆发了一场蓝藻诱发的生态灾难,让无锡市民哄抢纯净水饮用。除了太湖,还有滇池、巢湖、淮河、海河等,都是因为工业生产对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3、制度不完善和管理不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管理不健全。我国关于在环境保护上虽然在立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制定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地方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但却没有一套集完整性、系统性、专门性的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加之长期以来,旅游景区没有权威的环境保护机构,一个旅游景区往往分属不同的几个部门主管,形成了旅游部门、环保部门、住建部门多头领导,互相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对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延续和开展非常的不利于。

4、环保经费严重不足。一直以来我国财政拨给的环保业务费用和环保专项经费严重短缺,非常多按规定需要交纳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实如时如数的加以征收,再加上过去环境污染治理太多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的的专项没有资金保证,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导致了恶性循环。

三、加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正确指导思想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纠正“有资源就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风景吃风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之类的错误或片面性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与社会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林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

2、坚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做法。 这是一条前人曾走过的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巨大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的错误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旅游开发必须在规划中充分论证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或者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3、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旅游环境的保护必须立法,因为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否则,被破坏之后再想到保护,为时晚矣。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对其内容,特别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

5、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我们的游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文明习惯改变之日,就是我国旅游环境改善之时,对此,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配之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在治理和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教育。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認识到自己在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自觉地维护风景名胜区的良好环境。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参考文献

[1] 李兆国.浅谈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J].当代生态农业.2010(Z2).

[2] 吴海棠.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11(10).

[3] 刘涛.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3).

篇5:文档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论文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三、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同时在景点开发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在先开发经费不足可以分阶段开发。切忌胸中无全局开发无布局从孤立的小景点看还有点味道但从整体布局看可能是一个败笔。不但花了冤枉钱而且会形成整个开发规划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

篇6: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山西财 贸职 业技术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0 3 ) 30 1

[ 要] 摘 旅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始终贯穿 在旅游业的 发展过程中, 整个 开发和保护一直是矛盾的统

篇7: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天柱山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江淮大地,一支独秀,巍巍天柱,独立峻峭.地处安徽省潜山县的天柱山既以雄、奇、灵、秀南国第一的景色吸引游人,又以汉武封古岳遗迹众多闻名于世.天柱山属大别山山脉,呈季风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春秋多雨,秋冬干冷,年平均气温9.5℃左右,平均降水量1900mm,全年无霜期235天.

作 者:聂爱武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刊 名:安徽科技英文刊名: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

篇8:论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煤炭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开采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 中国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约占70%, 根据目前的情况而言,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 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近年来, 矿区煤炭资源的开采、洗选、深加工及利用等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绝大多数的矿区在开采之后, 强烈的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如使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煤炭资源开采还将诱导各种地质灾害, 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 科学合理地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 及时有效地处理矿井涌水、矸石淋溶液等污水;充分利用煤矸石及开发复垦技术;切实完善煤炭行业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 以减轻甚至避免煤矿区环境问题的恶化。

2 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开发形成的环境问题是随着煤炭和矸石的采出, 矿井水、洗选排水、矿区生活污水及矸石淋溶液的排放而引发的, 主要问题是土壤环境的破坏, 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1 煤炭资源开发破坏土壤环境

煤炭开采过程中直接挖掘形成的大坑及矸石等废弃物如直接外排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 还可能引起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等环境问题。

降雨时煤矸石堆场产生的淋溶废水渗透到土壤环境中, 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从而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危害周边的土壤环境。

另外, 煤炭资源开发形成的采空区会诱使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产生。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在严重破坏各类建筑物和各种设施的同时, 也使得土壤质量下降。

2.2 煤炭资源开发污染水环境

矿区煤炭资源开发从勘探到开采都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在煤炭资源开采前的勘探过程中, 钻探使用的化学泥浆材料会污染到水环境, 钻探中留下的钻孔, 若封闭不良会直接破坏水资源的平衡。

矿井水和矿区生活污水无较好的处理排放是地表水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矿井水的水质特征除悬浮物浓度较高外, 矿化度及总硬度液较高, 有的已超过农业灌溉的水质标准。如乌鲁木齐河上游的南山矿区就是典型的例子, 乌鲁木齐市的水源, 乌鲁木齐河水质中硫化物超标, 经分析与上游煤炭资源开发有关。另外, 由于过去各矿区在开发中投入不足, 重开发轻保护, 矿石生活、生产区环境脏、乱、差, 生活污水及其他的污染物未经处置直接进入外环境, 严重污染了地表水源。

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 矿井水及矸石淋溶液等污水, 不仅会对周围地表水体产生影响, 而且可能会直接通过岩溶通道污染地下水, 威胁到饮用水源地和供水水源。贵州省黔西县西北部金坡乡境内的白岩脚煤矿, 由于煤矿的开发建设, 人类活动的增强, 已经直接和间接地使得该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加剧。

2.3 煤炭资源开发影响大气环境

煤炭资源开发而排出的瓦斯及地面矸石堆的自燃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目前我国煤矿开发产生的瓦斯, 仅有很少一部分集中回收用于发电、民用等, 其余约95%都排放到大气中。对于瓦斯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大气环境, 还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矸石在地面堆积, 不仅会形成扬尘, 污染大气环境, 还可能由于矸石堆自燃后能量长期积聚, 形成高温热源, 遇水易形成水煤气而发生爆炸, 造成更大的灾害。

3 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3.1 科学合理地选用煤炭资源开发技术

为了实现煤炭的高效开采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的统一, 走“绿色开采”之路是必然选择。其技术的形式主要有:保水开采技术;建筑物与土地保护技术;煤与瓦斯协调开采技术;洁净开采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目前绿色开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区, 就地取材, 尝试利用流动的沙丘作为采空区的填充材料, 既有效地阻止地表塌陷, 又使被破坏的地貌得到了恢复, 从根本上解决了地面流沙侵袭灾害, 减少地表及地下水渗漏, 保护生态环境。

3.2 充分利用煤矸石及开发复垦技术

煤矸石的露天堆放, 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还对土壤环境, 水环境等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煤矸石进行综合利用显得非常重要,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有发电、造砖、制陶瓷和陶粒制品、制水泥、路基填充等。通过政府的倾斜政策, 提高煤矸石的利用率, 逐渐走向工业固体废弃物集约化、产业化、资源化。

利用筛选的生物和活性土壤微生物来处理复垦土地表面, 加快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聚积, 从而改善土壤的质量。而开发复垦技术, 使其应用到采矿区的土壤中, 是当前矿区土壤环境修复的重要研究方向。

3.3 及时有效地处理矿井水、洗选排放等污水

矿井水, 洗选排放水, 矿区生活污水等污水的及时有效地处理, 已成为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可将矿井水作为电厂及选煤厂循环水的补充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此外, 矿井排水的矿化度采用目前常用的去除办法, 如电渗析、反渗透、离子交换等方法, 经处理达标排放的污水, 可回用到矿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生态环境建设, 以节约水资源。

3.4 切实完善煤炭行业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

煤炭行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应该贯穿于煤炭的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的全过程。为了切实完善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 保证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 走煤炭清洁利用之路,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二是建立和完善煤炭行业环境监管机制, 加强环境执法, 使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落实到位;其三是建立和完善煤炭行业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鼓励各煤矿企业使用煤炭清洁生产技术;其四是提倡节能优先, 提高能源效率。通过山西省等地区的探索与实践, 煤炭资源管理得到加强, 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初步形成。

4 结语

煤炭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 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只有坚持开发、保护和治理相结合, 只有处理好煤炭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保持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康荣.煤炭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环境控制政策问题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 2011:52-54.

[2]周涛, 闫和平.煤炭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 (21) :40-41.

篇9:保护与旅游开发

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存,是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社会和经济而衍生出来的相对价值,然而这两种价值的实现在实践中有时相互促进,有时相互矛盾。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经济价值又能为人提供物质基础。就像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一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也有着同样的关系。

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许多重点旅游项目,文化遗产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大理、巍山、建水等属历史文化名城类;元谋猿人遗址属古遗址类;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属古墓葬类;大理崇圣寺三塔、昆明金刚塔、筇竹寺、官渡金刚塔、太和宫金殿属古建筑类。

由于文化遗产在发展云南旅游业中起到核心的地位,因而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及旅游业管理部门的一致性,大家都认为:“发展旅游,文化是灵魂”。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认识历史,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遗产保护是以社会效益为先,是社会的公共事业。旅游活动是在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为了满足精神文化上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文化遗产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树一帜的建筑形象,成为旅游的热点。

2.在项目保护、环境保护、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遗产保护部门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但文化遗产本体往往存在规模小、功能单一的弱点,不能满足旅游功能的要求,我们要努力解决项目保护、环境保护、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的不一致性问题。

在历史遗产旅游开发的规划中,出现了功能分区不明确,在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设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旅游设施等现象。这种商业化的倾向破坏了景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了历史遗产的社会价值。

努力探索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羸的合作途径

1.双赢的基础——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核心价值就是文化,也是其持久生命力的前提。旅游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化体验,也需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开发和展示。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者得到更多的文化反哺,使人们更加关注和爱惜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保护历史遗产而且可以增加旅游者出游的兴趣。因此,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是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羸的基础。

2.把好规划关,做到遗产保护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一致

(1)遵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规律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文化遗产周围的文化生态体系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内部表现出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积淀表现出与社会环境相关的特点,受到社会大环境变化规律的影响。

(2)在景点区划布局上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两方面的功能需求

编制旅游规划时,要保证旅游设施不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完整性的破坏,要以遗产的历史价值为核心制定相应的旅游展示线路及内容,同时在保护区划范围以外建设相关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实现合理开发。遗产旅游直接的经济价值体现在门票收入上,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文化遗产给地区带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无限的。旅游应以遗产的文物社会价值展示为主,来带动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真正实现两种价值在空间上的连锁反应。

(3)控制旅游开发强度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业是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文化遗产旅游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该维持和加强当地文化生态平衡,强调对遗产及其所依赖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要坚持在旅游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开发遗产旅游资源,。

3.在确保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寻求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多种模式。实施“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文物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会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左右。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遗产的经济价值,以门票形式的旅游收入逐渐会被以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带来的经济发展所取代。遗产虽属不可再生资源,但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使遗产的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文化遗产旅游是以文化遗产为资源,以实现遗产社会价值为途径,以遗产经济价值为目的。但旅游者的消费不同于传统的对使用价值和实物用途的消费,而是强调对文化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体验,而这种消费和追求是以遗产的保护为基础的,两者相辅相成。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合理、自然、完美的表现形态。

篇10: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观赏对象。近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保护好优美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如何正确处理好旅游环境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开发与保护关系贯穿于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我是一名旅游工作着,试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些观点,供商榷。

一、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因开发而带来的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行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红原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别是湿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独一无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游资源,就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旅游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到开发后带来的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麦洼寺是川西北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藏传宁玛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过合理开发,使之走向世界,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圣地,才能充分体现其保护的价值。随着

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发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红原大草原就有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挑选。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对旅游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还有就是旅游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人文旅游资源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地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红原县申报了红原大草原AAA景区,制定了《红原县旅游经营管理办法》、《红原县牧家乐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就是对红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二)、保护和开发又是相互矛盾的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包括由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和非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虽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并不仅仅是开发所造成的,还有其他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但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资源保护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红原大草原的标志性景点月亮湾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资金投入和技术限制,月亮湾观景台的植被、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那种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大量游客形成的喧哗,破坏了寺院庄严肃穆的氛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诸如“×××到此一游”的乱刻乱画更是对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开发而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的影响。旅游开发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如卖淫、犯罪、赌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资源所在地居民观念意识的变化,旅游地经济状况、经济意识、审美倾向、社会关系等的改变,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给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2、保守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因害怕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因片面地保护而没有对资源进行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红原大草原也面临这样的考验,周边县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共同性,迫使红原县在旅游开发上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总之,依笔者之见,在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为了保护而不进行开发,或为开发而忽略保护。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资源开发。应坚持旅游开发尽量保护自然旅游资源的原有风貌,防止建设性破坏,新建项目必须符合《红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

二、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第一,提高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保护的认识。要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例如,要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一般地说,旅游者所消耗的能量和物质,产生的废物污染,比当地居民要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骤增的人流,且集中在旅游城市和景区,产生了对生态环境的一些要素,如大气、水、地表等污染。这种污染,不亚于工业的“有烟”污染。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存在的脏、乱、差就是一个佐证。就是对旅游资源来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景观退化、甚至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例如,我国许多旅游开发的溶洞,由于游客太多,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超过了景区或景点的自净能力,溶洞内原来洁白的钟乳石都变黑了。这些对旅游资源的污染损坏情况,比起治理工业“三废”代价更高。另外,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观念,也是有碍于保护生态的错误观念。旅游资源除人造景点、景观外,一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不过它的耗损一时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而已。自然风光破坏后,不复存在,人文资源破坏后,不可复得。虽说某些古建筑和文物可以复建或复制,但其文物价值已经丧失。例如,江西的滕王阁虽已复建,但已不是千年的古楼,没有文物价值了,不要让我们的蓬莱阁在重蹈覆辙。

因此,我们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地保护城市美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为人民造福。

第二、防重于治,开发旅游项目时,要认真进行环境效应评估。保护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把住旅游项目开发关,禁止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这比造成污染后再来治理环境更为重要。“防”的主要措施,是认真开展旅游项目的环境效应评估。所谓环境效应评估,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开发项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生物和物理方面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开发项目对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各个方面造成的正负效应及其程度,并据以形成科学的评估结论,作为有关部门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通过环境效应评估,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轻微的项目,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的项目,要禁止开发或实施。这样,从源头把住保护生态环境关,杜绝污染源的产生,以保证开发利用风景名胜的合理性,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我们在旅游城市,就应多开发一些绿色工程和污染少的工业,要禁止兴办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工业项目。在景区中心不要兴办工业。对不同性质的景区的旅游项目,要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向和规模,控制不同的人流总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即将开发的渤海大油田,从经济上来讲是不可非议的,但是在开发时将给我们城市的环境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却是不可不注意的。

第三,采取综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一是要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二是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环境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三是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已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

三、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条件,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草原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草原过牧、沙化,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可利用“水污染防治法”,保护江、河、湖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修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以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草原、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特别是要认真贯彻《红原县旅游发展规划》,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上一篇:颐和园课堂实录下一篇:关于英雄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