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秋韵写景抒情散文

2024-08-14

枫叶秋韵写景抒情散文(精选8篇)

篇1:枫叶秋韵写景抒情散文

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丰收的庄稼,金黄的果实,秋天真是神奇,但我认为秋天最重要的还是那团团火焰。

枫叶是秋天的象征。每到秋天,那团团火焰都会准时的出现,就像一个准点的闹钟。一旦提起秋天,我总会不由的想到枫叶,那火红的蝴蝶纷纷扬扬的落下的场景,宛如奇境。

枫叶是如此美丽。那枫叶落到地上,使那条小路看起来更加幽静而富有诗意。枫叶落到湖里,使那平静的湖水看上去更像艺术品。枫叶飘在空中,我恨不得将那个场景暂停。

当枫叶渐红,我会知道——秋来了。

风给的快乐

听,外面是什么声音?那声音像是风铃,不,更像是小鸟在啼鸣,哦,原来是风的声音。

春风的风声是清脆的,好像风铃。春风能温暖人心,每当听到这亲切的声音,所有的疲劳都一扫而空。春风吹过,小草随风摇曳,春风吹过柳絮好事繁星,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之际。

夏天的风声强劲的,好似雄鹰。夏天的风能震撼人心,每当听到这强而有力的声音,我都充满活力。夏天的风召来了细雨,夏天的风,召来了虫鸣,夏天的风,召来了欢乐。

秋天的风声是轻柔地,如同蝉鸣。秋风是金黄色的,每当听到这悦耳的风声,我总能看到那满树的黄金。秋风瑟瑟,应来只只金蝶,秋风瑟瑟,应来遍地宝物,秋风瑟瑟,应来团团火焰。

冬天的风声是动听的,仿佛乐曲。冬天的风是美妙绝伦的,每当听到这美妙的乐曲,我总能看见一片仙境。冬天的风,吹来了银蝶,冬天的风,吹来了笑语。

我喜欢风,因为每当风吹过,它总能带给我欢乐。

篇2:枫叶秋韵写景抒情散文

胡利君

2014年4月1号下午第一节上了《枫叶礼赞》这篇文章,这属于我们课题中现代文阅读写景抒情散文一类。这是一篇中考阅读题目,选定题目之后就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了,首先是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编好之后就开始制作课件。

下面我结合着上课的感受、上课时发现的问题,以及各位老师言辞恳切的指导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首先是表现手法和修辞之间的区别,导学案中探究案的第二题,好多学生写成了对比,但是答案应该是衬托,这时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给与深入的讲解。针对这一点,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要学会对各种突发问题的处理,平时多请教其他老师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次是在这一节课当中,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入地挖掘,虽然这篇文章只是一篇阅读题目,但是进行深入挖掘也是很必要的,不然对于孩子就没有很好的提升,就更谈不上生成了。最后是在这篇文章感情生发这部分的处理上,我在讲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仅仅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实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辛勤的劳动者的实例,让学生有一个切实的感受,我想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篇3:枫叶秋韵写景抒情散文

一析景悟情, 景异情不移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 其重点是能够析景悟情。在同一篇散文里面, 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出很多幅图景, 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感情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因此, 教师应当练就自己在散文中捕捉多幅图景以感悟作者所潜伏的情思的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景异情不移”。

例如,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文中描绘了很多幅图景, 但是每一幅图景所潜伏的作者的情思并没有因为图景的不同就发生改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景异情不移”。《故都的秋》一共描绘了五幅秋景, 每一幅都是表达清净和悲凉的意境, 体现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的强烈热爱、眷恋。如果将这五幅秋景图像合起来看、合起来想, 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非但没有转移, 而且还将情感寄予秋景一层一层地深入表达, 更加浓烈地表述出自己对于故都的秋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将秋味渲染得更加浓烈、更加无处不在。

二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

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这一有效途径, 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学的具体内容。一方面, 通过实物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展示实物的样本抑或原形, 组织教学性质的参观活动等。另一方面, 是通过物象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可以通过对各种模型、图片及声像等资料的合理运用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明快性。后一种途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为常用的, 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对多种素材进行综合, 赋予语文课堂极大的感染力及生动性。例如, 针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笔者将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满月夜, 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赏月, 与他们一起观赏月光照在操场边的大树上, 以及洒在宽阔的操场上的斑驳与皎洁。到了课堂之后, 当读到《荷塘月色》中描写月色的地方时, 学生们的脑海里自然会出现晚上观赏月色的景象。譬如, 课文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们通常都不能理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影, 这次学生们有了真实的感受, 就很容易地“触摸”到了课文与实景之间的那种真切、自然, 最大限度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这个案例中的直观情境创设,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不小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 直观情境唤起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发现与成功的快乐。

三归纳阅读方法, 延伸阅读教学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细细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景色, 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读, 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教师还应当针对所学散文的写景抒情的特征对阅读进行延伸教学, 促使学生在更多的散文里更加熟悉阅读技巧,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培养学生自主读懂、读透散文的能力。因此, 在通过上述途径开展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著名散文的教学之后, 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篇著名散文的延伸阅读, 以实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巩固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篇是作家吕锦华的著名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中一共对四种不同的图景进行了描绘, 即立于夕阳下的左公柳、生活于沙海中的民勤人、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以及茫茫的戈壁石。为了归纳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这一教学阅读方式, 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搜集与这几幅景象相关的图画资料, 在情境里感受作者的情思。作者写柳、写人、写树、写石的目的都在于刻画人的精神, 赞扬生存在恶劣环境之下的西北人民 (即文中的民勤人) 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正是前文提及的“景异情不移”。另一篇是著名女作家陆星儿的散文《小鸟, 你好》, 也具备很强的阅读价值。在文中, 作者在清晨的鸟语花香里描绘了三幅图景, 分别是冬青吐翠、小花初放、小鸟啼啭。作者在散文里面描绘这三幅独具活力与生机的春景图, 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大病初愈时那种强烈的生命感。所以《小鸟, 你好》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属于“景异情不移”的范畴。《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分别是《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最前面的两篇课文, 教学时正值初春, 教师在这个时候积极地进行《小鸟, 你好》的阅读延伸, 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通过上述三幅图景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情思, 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

四结束语

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下, 高中语文教育依然面临很多的困境, 需要教师持续地总结教学经验, 改革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写景抒情散文里面的作者的“情”, 才能够使他们透彻理解整篇文章, 实现教学的有效和学习的有效。

摘要: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写景抒情的散文也不例外。“形散”能够促使作者在思接千载的同时做到心游万仞。散文的特征能够将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呈现给读者, 而且这种情感的载体往往不止一幅风景。在高中语文课堂里, 教师应当怎样开展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散文,写景抒情

参考文献

[1]牛福文.让“道”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树人的威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篇4: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浅探

[关键词]写景抒情 教学策略 散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6

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这类文本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深切的情感,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相融相合。教学这类文章,怎样紧扣它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意境,铺设鲜活画面

(一)想象中再现画面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思维沉入文本的画面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将语言所承载、凸显出来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二自然段时,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在想象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其中,以自己的心境观照文本情境,有效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体悟作品的精妙境界奠定基础。

(二)联想中感受画面

儿童是凭借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写景抒情类文本中的很多词语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鲜活的词语,并用直观化的语言将这种画面呈现出来,这样更易于学生沉入意境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赛马》的乐曲,并以激情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万马奔腾的情境中。乐曲的旋律、教师语言,让学生与骏马融为一体,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二、体悟情意,品析语言神韵

(一)品原味,感受神韵之概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命体验,不要将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让他们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感知内容。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教师先揭示课题,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然后,学生展开文本初读,感受课文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形成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接着,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梳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最后,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文本内容浓缩成标题,使他们形成对九寨沟的整体认知,同时将文本的内在神韵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

(二)入其里,感受神韵之真

写景类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将主人公自身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阅读这类文本,就需要寻其形、入其里,在“活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画的意境。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机聚焦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激活他们的原始经验,并进行拓展补充,这样使文本蕴藏的内在神韵丰满、厚实。

三、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生长

(一)传神语词中探寻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精妙、传神、妥帖,值得学生深入品味、辨析,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学这类文本要将品析的重点放在一些传神的动词、形容词中,让学生感受这类词语对描摹客观事物、表达情意的作用。如,教学《槐乡五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然后体会“浸”字形成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意识到在景物描写过程中,适切、准确的动词往往使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最后,教师设置填空题,引导学生填写具体传神的动词。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形神链接处探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表达方式的限制。 在这种表达形式下,散文的语言显得韵味十足。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语言学习和练笔的价值点。还以《田园诗情》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语言灵巧工整,在对称之中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美,还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特点,把它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同时,通过运用,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到荷兰的悠闲、自在,真正达到“言”“意”双得的目的。

总而言之,依据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是走进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教学写景抒情类文本,就要紧扣文本之景和作者之情的链接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篇5:秋韵抒情散文

其实早在盛夏,树的叶子就感受到了秋的絮语,风一起,一片黄叶随风摇曳,来一个华丽的转身,似乎和你惜别,让人感到时间的飞逝。听到秋天的脚步声,留在枝头上的叶片,虽不再是碧绿完好,但更增添了韧性的魅力,在凉爽的秋风中惬意舞蹈,似乎陶醉在秋日的意蕴中。天气虽然灼热,但时而会感受到些许凉爽,雨下过几场,更让人看到秋日的希望,蓝天晴好,白云悠然的踱着方步,但这仍然不是秋日的样子。

年复一年,岁岁秋不同,岁月的车轮,碾碎了多少春花秋月,可是,谁又能把秋天的样子描绘,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万山红遍、菊黄蟹肥、大雁南飞、秋风落叶、秋水长天等等,也许会在你脑海中划过,但这些表面的词汇,怎能在季节的深层上,勾勒出秋的韵味呢?

秋韵

伴着凉意的微风,静听天使的降落。又是秋天,心怅然,有着别离的婉约心碎,每到秋,总是有着一点点莫名的伤感,为那霜中即逝而红的烂漫枫叶,为那窗前远征南翔的雁鸣。那种凋零的愁绪,随风摇曳在身边,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别离情愫。

我想,秋天是悲伤的季节,因为凋零、残缺。我想,秋天是快乐的季节,因为成熟、收获。我很喜欢秋天。秋没有春的哗宠炫技,婀娜柔嫩;没有夏的鼓荡喧嚣,疯狂粗暴,没有冬的沉寂冷峻,面色冰艳。一直钟情于秋,天的澄净高爽,云的浅淡悠闲。我喜欢秋,在遥遥万水千山之间,用最深沉的爱意,敞开大地般的情怀,完成一生、一场、一次的相聚。秋,情真意切,秋,悲壮感人。

季节在悄然中自然轮转,有着冷暖浓淡的四季分明。如宣纸一片的叶上,写满了从萌芽的嫩绿到成熟的枯黄的风雨历程。最后以飘逸舞弄风云,在无声的不留神间,落下最凄然的终结,把草木一生的演绎就此谢幕......我珍惜秋的每一次感动,一阵风过,我读到了秋的超逸豁达。我喜欢秋的成熟深沉,也感伤秋的萧杀凄败。我喜爱于秋希望果实,我沉醉于秋天的飘逸与沉落。当枫叶飘零时,我只想说,明年依然还有春天,还有如丹的秋天......秋风

独坐在窗前,遗落在窗脚下的枯叶显得那么孤单,飘落的树叶正在埋怨风的无情,我深知,落叶归根的夙愿是亘古不变的那颗心,风在无私的救赎,叶在拼命的抗争。

风有时文雅,有时狂野,轻抚花草时,柔柔的令人感动令人陶醉,撕裂寂静的夜空时,狂野的发出经历世事百态后不屈的怒吼。秋风过后,多少生命步入新的永恒,酝酿新生。夜晚,听着蟋蟀低沉的鸣叫,一种渴盼在夜风中荡漾......风变幻莫测,每一次都记录一段心的历程,随风而来,随风而去。偶尔会带走些什么,却从未离去。佩服风的洒脱,无论带走了什么,却从未留下不舍。没有了情感的羁绊,再坎坷的路都走得那么平坦,即兴而来,即兴而去。就这样步履匆匆。

秋月

寂静淹没了喧嚣。赤裸的圆月,因为寂静,似乎比盛夏消瘦了许多。但抖擞起精神来,依然那么含蓄迷人,那么圣洁美丽,那么温暖多情。

月光,透着阵阵清凉,穿过稀落的树叶缝隙,撒一缕缕清冷的银色,我漫步月下,和秋月赛跑,我动它亦动,我停它亦停,秋的高远、深邃、厚重,尽显其中。

几颗守侯在月亮身边的星星,调皮的眨着眼睛;秋月儿便显示了她的温柔;一明一暗,瞬间拓展了风的思维,使人深切地沉醉在“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神韵里。

月依然是那一轮明月,满月,勾月,残月。湮没了多少寂寞。点燃了多少人的忧愁。那份记忆,将所有的日子都装进行囊,隐藏在黑夜的最暗处。黑夜逃不过月光的洗礼。风景依然,我还是我。你还是你。

秋思

秋天的美,在于成熟,就像美丽的少妇,风姿绰约,它摒弃了夏天的躁动、粗犷与热烈。给予人们更多的是思索。

受这景物的影响,我也仿佛心胸豁然开朗。一丝感慨油然而生,感谢生命,因为有了生命,才有了更多的经历、感情、欢喜和忧伤,就如同这些树,纵横时空交错,笑对季节变幻,历经轮回沧桑……坚强地落叶纷飞,坚强地吐绿沁枝,无惧风霜。没有花的烂漫,没有果的炫耀,无欲无求,默默地,默默地 把自己的年轮造就。有的是自身的傲岸、向上。迎风斗沙,造福苍生。更如同这些纤纤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们的品格,自命清高的人类,又能比拟几分?!

突然我觉得,我们的痛苦,症结在于过分在乎自我,得失感受、荣辱悲欢、都只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唯我独尊在蛊惑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步入思维误区。于是,尽一株草、一棵树的责任,似乎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奢侈。

篇6:心随秋韵抒情散文

悄无声息柳条泛黄,葡萄叶叶黄力衬鸿!

岁月还没有等我们将繁华的梦做够,脚步已经踏进了深秋的时节,凉意飘然,让人间四处都沉浸在秋天的情怀里!

蝶恋花姿已菊霜,一声雁唳叹秋凉。我的心再一次纠结在这深秋的天气里,关于秋天的文字,我已经写过不少,然而,这秋天的文字就像是故乡流淌的小溪,每一次经过,都会给我留下无限的眷念!

秋天来了,一次次让我们在收获希望的时候,不断地憧憬着未来!

今天是星期六,早晨,我带着孩子来到郊外,到达郊外已经七点,阳光虽如春天那般明媚,但从在四处不断地刮来秋天的凉意!

树林没有了先前的葱绿,黄黄的颜色替代了先前的生机,小草无语的枯黄,宛若瘦却的相思一碧,犹如眸子和眸子碰撞处尽在不言中!

遥望着这深秋的景色,我突然怀想人生繁华的季节,在这个岁月,我们不知道珍惜,就像一个孩子,在母亲的怀里贪婪地吸收乳汁,直到在某天某时某刻,仰起头发现母亲青丝里的白发时,才懂得自己人生的旅程原来是那么的短暂,转身,便物是人非!

迎着从对面扑来的凉意,我总是担心儿子,在广场上边打羽毛球,我边询问他,儿子对我的过问似乎有些步耐烦,甚至有时候表现出一些不屑一顾,难道这永远就是儿女与父母之间逾越不过的沟壑吗?

想起这些,我就想起在我离家的时候,无论读书还是到他乡奔走,父母在村口送我的时候总会反复地叮嘱:不要忘记带衣服,不要忘记吃饱肚子,不要忘记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盖上被子,不要……

如今,为人父十三个年头,眼见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心里不要忘记中隐藏着多少爱恋,多少牵挂!

而这份爱,在有的时候,即便我们儿女怎么努力感恩,也无法逾越!

人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才会不断地成长,面对这秋天的风,想起昨日的繁华,从对面渐长的儿子,想到曾经自己流逝过的影子,尽管有些已经不在回来,可是有些东西,一如我们父母的.爱,唯独不会受到这季节的影响,因为这是人世间编织的一份最真的爱。古语有虎毒不食子,这份本能爱就像一条小心将我们人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一起!

也许,我写的这些文字与秋天没有丝毫的联系,可是,就在这样的时节里,我想到了温暖人间的那份母爱、父爱!

深秋是一个自我取暖的时节,同样也是我们守候的蔓延,头顶上的白云,除了和以往的守候,就是心碎的送别,送走飞过的大雁,送走绿意的大山,送走播种的汗水,送走一份份期待之后有一个憧憬!

岁月可以轮回,而唯有这份守候与期待不会改变……

正当我用力打羽毛球的时候,羽毛球不小心落在一个女子的头上,我急忙走在那个女子身边,脸上流露出一份歉意,女子只是微微一笑,那份清零的暖意便让我想起一份秋天的文字!

琵琶声声成绝响,寒蝉老树比沧桑。读到这份文字,我下意识地想起一份感情,那个漂亮的身影,曾无数次心魂荡漾的夜晚……菊影依稀,瘦成唐诗宋韵。而谁低到尘埃里,在更漏声中冥思苦想,和这秋意一样醉了那山,那水,去梦萦魂绕的琉璃时光?

人生能遭遇这份秋意,注定就是一段故事,廊桥遗梦,断桥那边谁在哭泣?今夕何夕,是阻挡不住的命中注定的缘!

佛曰:天机不可泄露!我只好绾起一帘秋色,心随秋韵舞蹈,任由秋风撩起自己心底柔软的温情,去聆听那份被风吹散的往事!

恰同学少年,为了一份梦想,我与同伴曾奔走于家乡的小路,我们不怕苦不怕累,我们渴望就像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

而这份渴望还就在我们转身的已刹那,顿然消逝,眼前的儿子却如同少年时候的我,他有着自己的渴望与追求,唯一不同的是我做为父亲的过于干涉不知道会给他的梦想带来什么?

篇7:秋风,秋雨,秋叶,秋韵抒情散文

秋风,萧萧;秋音,簌簌。步履,翩跹着红叶,缠绵着珠滴,穿过从林,绕过草隙。掩去了,蟋蟀的私语,抖掉了,夏涂抹的绿意。轮回着,天真岁月,青葱时代,繁华流年,皓首之季。时光匆匆,那片叶,走过了碧绿、浓绿、绛紫、嫣红,转瞬,就走进魂归灰褐的故里。

秋雨,绵绵;乡愁,沥沥。独凭孤栏,依恋在淡淡的秋里,感触着,苍穹播撒的阑珊凉意。窗外,仍奏着沙沙的缱绻节拍,枕雨而眠的.梦里,还飘零着,倾尽一世的万千思绪,难以释怀的婆娑迷离。昨天,已飞逝成遥远;今天,眨眼擦肩难觅。岁月依依,匆匆指隙,万丈红尘,踏雪无迹。

秋叶,袅袅;秋思,切切。晨曦呢喃,敲醒梦中飘渺的思忆。南山,莽莽,千里斜坡舞红绸;北野,苍苍,万顷粮田金铺地。顿悟:秋,是颂歌的长调;秋,是彩霞的妩媚;秋,是人生的收获;秋,是淡画的重笔。儿时的蓬勃,少年的活力,青春的激情,中年的传奇,夕阳的多彩,晚年的安逸,这,就是无法复制的轮回永续,这,就是人生追逐的辉煌根蒂。

篇8:枫叶秋韵写景抒情散文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上一篇:我的妈妈小学4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小学书香校园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