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2024-08-11

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共16篇)

篇1: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修订版讨论稿)

第一条、为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提高医疗保健机构业务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集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孕产妇死亡,是指从妊娠开始至妊娠结束后42天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原因导致死亡的妇女,不论妊娠时间合妊娠部位,包括异位妊娠、葡萄胎、计划生育和内外科疾病死亡、确诊为抑郁症自杀导致死亡的孕产期妇女。

因车祸、中毒、吸毒、自杀、他杀等意外死亡的孕产妇不属于本办法管理的对象。第三条、本事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医疗保健机构,包括中央、省属、驻穗部队、企业的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都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孕产妇死亡的管理

(一)广州市卫生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及各区、县级市卫生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孕产妇死亡管理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孕产妇死亡报告和统计分析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核实调查、死亡评审和有关业务培训,并根据存在问题,制定干预措施。

(二)本市各级妇幼保健院,在同级卫生行政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辖区内的孕产妇死亡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控,负责孕产妇死亡报告审核、统计分析、核实调查、现场培训合评审工作。

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应参与区、县级市孕产妇死亡核实调查与评审工作,并负责监督和指导死亡调查和评审工作。

(三)市、区/县级市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委员会,参加同级卫生行政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孕产妇死亡核实调查、评审和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技术干预措施。

第五条、孕产妇死亡报告责任单位

发生孕产妇死亡的医疗机构保健机构是孕产妇死亡报告责任单位。孕产妇死亡前有转诊经过的,报告责任单位是:

(一)在转诊途中或在接受转诊单位接诊前死亡的孕产妇,转出单位是孕产妇死亡报告责 任单位。

(二)转诊的孕产妇被接受转诊单位接诊后死亡的,接受转诊单位是孕产妇死亡报 告责任单位。

(三)不在医疗机构死亡的孕产妇,孕产妇死亡所在地承担地段防保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是孕产妇死亡报告责任单位。

孕产妇死亡报告责任单位负有向辖区卫生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及其妇幼保健机构履行孕产妇死亡报告、接受核实调查、进行孕产妇死亡评审的责任。

第六条、孕产妇死亡报告相关单位

在孕产妇死亡前曾有诊疗经过,但不属于孕产妇死亡报告责任单位的有关医疗保健机构是孕产妇死亡报告相关单位。

孕产妇死亡报告相关单位负有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收治过程病历摘要、接受核实调查和参加二级孕产妇死亡评审的责任。

第七条、孕产妇死亡报告

(一)电话报告

1、内容:死者姓名、年龄、现住址、户口地址、死亡地点、时间(含发现在非医疗 保健机构死亡孕产妇的时间)、主要死亡诊断、计划生育情况等。非本市户口者还需报告本市居住时间,详见《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电话报告表》(附件一)

2、报告时间和程序(1)报告时间

孕产妇死亡报告责任单位须在孕产妇死亡后24小时内报告辖区妇幼保健院。

辖区妇幼保健院接到报告后,须立即分别向辖区卫生行政业务部门和广州妇幼保健院报告,并指导死亡报告责任单位及时填报《广州市孕产妇死亡书面报告表》(附件二)

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在接到辖区妇幼保健院的电话报告后,须立即报告广州市卫生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并将存在跨区死亡的孕产妇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区/县级市妇幼保健院。

(2)报告流程图

篇2: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讨论及报告制度

1发现孕产妇死亡(包括发生在产科及院内其它科室的孕产妇死亡),在24小时内电话报至妇保所。围产儿死亡于下月前10个工作日上报妇保所,并提交病历摘要。

2由主管业务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妇产科主任、儿科主任等,组成院内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负责院内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3孕产妇死亡发生后20个工作日内(或尸检病理结果出来后)组织院内死亡评审。发生围产儿死亡,在当月进行院内评审。评审时由经治医师进行纪录,并写出面报告。

4评审内容:讨论病例,明确死亡原因,总结医疗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按照“医院孕产妇死亡病例报告提纲”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

篇3: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1-2005年全市孕产妇死亡临床资料和个案调查表。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

据统计, 2001-2005年全市产妇数302 794个, 孕产妇死亡44例, 孕产妇死亡率14.5/10万。各年死亡率见表1。2001年至2002年出现较大波动, 以后逐年呈稳中下降趋势, 但总体上孕产妇死亡率仍处在全省平均水平。

2.2 死亡孕产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情况

在44个死亡孕产妇中, 年龄最小的为22岁, 最大的为42岁, 其中30~35岁的有19人, 36岁以上的12人, 30岁以上的占43.19%;只有1人是企业职工, 农民身份占97.7%;文化程度为高中的1人, 初中的16人, 小学的22人, 从未读过书的文盲5人, 即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比例占61.4%。可以看出, 死亡孕产妇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较低, 且绝大多数为农村妇女。

2.3 孕产妇死亡与保健管理

44例死亡孕产妇, 属于计划外怀孕的有20例, 占45.4%, 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检查, 其中有18人未做孕期保健。占孕产妇死亡数的40.9%, 再加上中、晚期开始保健者, 占比例达59.1%。结果表示:不作孕期保健和不按规范式保健者, 死亡概率居高。

2.4 孕产妇分娩地点及死亡相关情况见表2。

农村孕产妇分娩大多选择附近的乡镇、中心卫生院, 如果剔除产前死亡的9例, 在中心卫生院以下分娩的比例占到45.7%, 孕产妇死亡地点大都是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 占45.7%, 而其中的1/3多又是属于高危转诊孕产妇。值得重视的是, 17例产妇死亡时间在产后1天内, 如果剔除产前死亡的9例, 则这个时间段死亡人数占到48.6%。这些数据说明:区、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设备建设至关重要, 关系到后续抢救和产妇的生命安全。

2.5 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

44例孕产妇死亡的原因顺位依次为:羊水栓塞11例, 占25.0%;产后出血9例, 占20.5%;重度妊高征和先天性心脏病各4例, 占9.0%;子宫破裂3例, 占8.3%;其余为妊娠合并心脏病、肝病、肿瘤等。这些死因基本上和全省孕产妇死亡评审相一致。

2.6 评审结果

经过市围产协作组专家对每年孕产妇死亡进行专门评审, 发现产科直接原因死亡的31例, 占70.5%。提出可避免死亡9例, 占25%;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1例, 占47.7%, 也就是说2/3孕产妇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或通过努力可以避免的。

3 讨论与对策

3.1 本文资料表明, 44例死亡的孕产妇绝大多

数为农民, 文化程度低,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 孕期保健意识淡薄, 缺乏围产保健知识。他们当中普遍认为生育是女人必须完成的任务, 对禁忌生育者, 往往抱着试一试、闯一闯的观念。因此, 从社会角度分析,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卫生保健知识普及, 配合医务人员进行产前、产时及产后保健, 发现问题及早就医、转诊, 是最大限度降低孕产妇死亡手段之一。

3.2 从统计情况看, 农村计划生育管理问题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需计划生育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计划外怀孕妇女由于担心查处往往不接受孕期保健, 东躲西藏, 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分娩也大多在基层医院或非法接生。因此, 基层妇幼保健人员除加强本辖区孕妇保健管理外, 平时还要与本辖区内的村妇女主任合作, 深入村户了解育龄妇女的概况, 宣传孕期保健知识及全市孕产妇死亡情况,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使群众的保健意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3.3 从死亡孕产妇分娩地点及时间来看, 中心、

乡镇两级医疗机构的围产保健和医疗技术水平及医疗设施与孕产妇死亡有明显关系, 改善基层医疗条件、提高业务水平及转换职能迫在眉睫。如医疗设备落后, 围产保健服务和产科技术水平低, 三级医疗保健网不健全, 孕妇在基层保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转诊, 使危重孕产妇丧失了最佳救治时机才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这些问题要努力加以解决, 要巩固和健全农村三级保健网络, 合理利用农村卫生资源, 加强基层卫生院的基础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提高服务能力;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要转换职能, 着重开展产前检查、高危孕妇筛查、追踪及产后访视等工作,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3.4 认真抓好产科质量建设。

加强对妇幼保健人员专业技术培训, 尤其要重视对基层妇幼保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对高危妊娠的筛查能力、监护水平。做好产前、产时保健, 正确处理产程, 严格掌握催产素适应症、禁忌症。特别是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要起到龙头作用, 不断提高对危重症孕产妇的应急处理、抢救技术水平及急救后并发症的处理能力, 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5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妇幼保健机构要发挥好指导管理作用, 要将几种常见的孕期合并症、并发症制作成健康教育处方,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强化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每年要有针对性地对孕产妇死亡多发症的病例进行专题讲座, 提高妇幼保健人员业务水平。

3.6 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作用。

篇4: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关键词】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5-02

高危孕产妇的妊娠和生产过程存在较大的危险,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1]。现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和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进行研究,探讨加强高危孕产妇妇管理在改善孕产妇生产结局中发挥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和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进行研究,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高危孕婦诊断标准:孕妇存在骨盆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甲亢、并发外科疾病、胎位异常、3次以上人流、生育畸形儿史、先天性心脏病、低龄或高龄初产妇、乙肝等情况。在对照组中,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57±6.23)岁,孕周12~40周,平均孕周(38.76±1.21)周,48例经产妇,72例初产妇。在观察组中,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36±6.45)岁,孕周15~40周,平均孕周(38.17±1.05)周,45例经产妇,75例初产妇。两组高危孕妇的基础临床资料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高危孕妇应用常规高危孕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医务人员实时监测患者的胎动、血压、体重等指标,加强对孕产妇的心理支持,并遵照医嘱给孕产妇使用适宜的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应用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其管理内容有:

1.2.1加强高危孕妇的筛查

建立高危孕妇筛查小组,定期对高危孕妇进行筛查。筛查小组主要有妇产科主治医师、内科医师和护理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高危孕妇筛查工作,并建立高危孕产妇档案,严格根据高危孕产妇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跟踪随访高危孕产妇,保证高危孕产妇得到及时诊治。

1.2.2建立高危孕妇管理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其中,建立健全转院会诊制度的同时,成立高危孕妇急救专家小组,并对各个地区的助产方法和技术进行指导,保证各个地区的助产水平。相关主管部门将高危管理规范制成宣传册,并督促各个医疗机构的妇产科人员学习相关规范,保证加强高危孕妇的管理顺利进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高危孕妇管理考核制度,提高高危孕妇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质量。

1.2.3加强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

孕妇出现不良情绪时,医务人员积极与孕妇沟通,鼓励孕妇,帮助孕妇树立顺利生产的信心。医务人员向孕妇讲解高危妊娠的相关知识和应当注意的事项,嘱咐高危孕妇加强自我管理。医务人员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嘱咐孕妇多食用低钠、高蛋白、高钙、高钾的食物,并合理控制饮食量,保证孕妇体重在合理范围内。护理人员应指导高危孕妇合理休息,并注意采取正确的体位。医务人员指导高危孕妇自我监测胎动情况,并勤听胎儿胎心,且医务人员应加强临产孕妇的胎心监测,如果发现胎心、胎动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医务人员指导孕产妇每天间歇吸氧,并对高危孕妇补充维生素C和葡萄糖。如果产妇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下腹阵痛的情况,医务人员应指导其卧床,并使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使用对应药物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高危孕妇的分娩结局,统计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无死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危妊娠存在较大的风险,且年龄大于35岁、妊娠3次以上、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以及接触过有害物质、病毒、放射线等情况均可能会引发高危妊娠[2]。以往高危孕妇的管理工作重心均在高危孕妇的临床护理等方面[2]。目前,在以往管理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加强了对高危孕妇的管理,以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且取得的效果较理想[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无死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加强高危孕妇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高危孕产妇的生产结局。高危孕妇由于身体的原因,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孕妇食欲不振、治疗依从性差等情况[4]。对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孕妇沟通,掌握孕妇的不良心理,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消除孕妇的不良心理。如孕妇担心胎儿不健康时,护理人员可向孕妇详细讲解胎儿的情况,并告知孕妇保持平稳情绪的重要性,从而使孕妇心理稳定。且医务人员应及时清洁病房,尽量减少在房内的操作,为孕妇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孕妇安心待产。

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高危孕妇的筛选工作,建立了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制定了管理规范,并健全了高危孕妇的转院和诊治制度。这些管理措施均有效提高了高危孕妇的管理质量,促使高危孕妇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临床上引发高度危象的原因主要有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并发外科疾病、不良孕史等[5]。对此,医务人员加强对此类不良因素的控制可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医务人员加强对胎动、胎心的监测,能够实时掌握胎儿的情况,且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尽早改善高危孕妇的不良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健全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并控制可能引发危象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翁海霞.对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实施规范管理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08):970-971.

[2] 蔡叶萍,黄书炜,吴爱芳,等.端州区高危妊娠孕妇筛查、监测和管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15(06):813-815.

[3] 王海鸥.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孕期管理对改善其妊娠结局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20(07):124-125.

[4] 马小萍,马春芸,陈明峰.高危孕妇孕期个体化综合性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5,19(06):826-827.

篇5: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一、为了获得孕产妇死亡的准确数据,查找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提高妇女保健工作质量,有效的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云南省母婴保健条例》和《***县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基层科负责本中心孕产妇死亡报告工作。

三、各科室发生的孕产妇死亡,由首诊医生立即报告基层科和分管院长。

四、基层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内容包括死者基本情况、治疗经过及相关社会因素等,并于2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报告,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一式两份报州妇幼保健院。

五、关于孕产妇户籍所在地归属的上报要求:

1、属于本县范围的,由基层科负责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于1个工作日内通知该孕产妇户籍所在地卫生院妇幼专干并协助完成死亡调查报告。

1、属于本州外县的,由基层科核实后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将材料转至州妇幼保健院,由州妇幼保健院转至孕产妇户口所在地的妇幼保健机构。

2、属于本省或外省的,由基层科核实后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于年终报表是逐级上报,但要注明为流动人口。

六、为了准确真实地搞好孕产妇死亡调查,相关科室人员和死者家属应该如实向基层科的调查人员反映情况,提供病历、检验、特殊检查等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调查或采取不合作态度。

七、基层科须选派政治可靠、医德优良、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医务人员负责调查工作,所有调查资料要妥善保管,不得向非调查人员谈论。

八、死亡调查资料只能用于死亡评审,不能作为他用。

篇6: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

较全面地记录孕产妇死亡经过是为了客观、真实地分析每一例死亡孕产妇的原因,提出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将云南省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中应包括的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一、死亡经过描述:

根据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包括时间、地点、发生事件、参与人员、处理经过、结果

二、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死亡孕产妇的基本情况:

(1)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区、经济收入状况及对此次怀孕生孩子的承

受能力

(2)属计划内或计划外生育

(3)居住地距离县、乡、村医疗结构的距离?乘车或步行所需时间是多少?

2、家庭成员对待此次怀孕、分娩的态度及采取的做法是什么?高兴?关心?主张在家分娩?支持住院分娩?碰到危急情况是否积极呼救或转诊?

3、危急情况发生经过及医疗部门的处理情况

(1)卫生人员的态度

(2)处理经过

(3)处理结果

4、社区对孕产妇发生危急情况、转诊、抢救是否提供支持和帮助?

篇7: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措施

医疗保障措施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实施《中华妇女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逐年增长,高危孕产妇也在逐年增加,孕产妇管理成为我院妇女医疗保健工作的一大难题。为了有效地降低我院孕产妇死亡率,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产科质量

加强对本院及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技术知识的培训,加强各级医院之间的沟通,全面提高产科质量。培训内容重点是孕产妇系统保健与管理、孕产妇高危因素的筛查与管理、产科适宜技术的推广、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会诊与抢救、产后访视等,特别是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会诊与抢救,强化应急能力与安全意识,要反复培训、演练,并组织考试,其成绩与晋升、晋级挂钩。发生孕产妇死亡的,实行“一票否决”,本取消科室及个人的评先、评优。按照《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要求,加强产科建设,规范产科急救设备及药品的管理,对高危孕产妇的识别要及时,处理要果断,会诊、转诊要及时。要转变服务理念,主动服务。

二、加强管理,广泛开展宣传

加强孕产妇的三级网络建设,积极宣传孕产妇特别是高危孕产妇的医疗保健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及对高危妊娠的风险认识。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管理,把外出打工返乡和外地户籍的流动孕妇孕情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对流动人口高危孕产妇及时纳入管理,提高产前筛查率及检查水平。各项检查要做到位,避免漏检及重复检查,检查报告的出具要及时、准确。坚持举办“孕妇学校”,编写语言通俗、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读本,发放至家庭。通过婚前咨询检查和产前筛查等方法,降低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早期死亡的发生。

三、提高医疗水平

1、门诊医师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要及时、详细、规范、准确、完整,产前检查要系统,注意筛查高危妊娠因素,按照检查结果进行产前风险评估,注明是“一般孕妇”还是“高危孕妇”,进行高危妊娠评分,判断其对母婴健康的危害程度,并登记造册进行专案管理,定期随访。

2、住院部对分娩病人的《孕产妇保健手册》要回收管理,作为门诊医师医疗质量考核的依据。凡高危孕妇住院,均应强化服务,加强意识,积极预案,确定合理治疗方案,选择对母儿有利的分娩方式,决定适时分娩,确保母儿平安。

四、加强产后观察与访视

特别是产后2小时内,应留置产房,由专人监护,重点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出血的多少,特别是血压、一般情况及精神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产妇出院后,管床医师要定期随访,询问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和恶露情况;提供喂养、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指导。

五、提高应急水平,畅通急救通道

医院建立危重孕产妇急救应急预案,相关科室要组织学习,定期抽查。急救设备与药品要处于备用状态,时时更新。建立由妇产科、内科、外科、儿科、麻醉、检验科等组成的危重孕产妇急救小组,小组成员要保持24小时电话通畅,严格遵守危重孕产妇会诊急救的相关规章制度。与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及中心血库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力诊治、救护孕产妇。要提高综合救治能力,提高应急能力与安全意识,沟通到位,识别果断,组织转诊积极有效。

六、完善评审制度

完善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除进行孕产妇死亡病例的评审工作外,还要指导全院妇女保健工作的开展,参加全院妇女疑难危重症的会诊工作,以及传授妇女疾病防治新知识,新理论,培训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推广适宜技术。建立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并定期进行评审。分析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

通过这些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措施、经验,为进一步降低我院孕产妇死亡率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医务科

篇8: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死亡评审,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9年在海西州监测地区内死亡的所有孕产妇。

评审资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调查报告、病历记录。

1.2 方法

经海西州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成员进行死亡评审。从个人、家庭、居民团体, 医疗保健部门, 社会其他部门三个环节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讨论 (即十二表格评审方法) 。按可避免与否及三个延误 (就诊、交通、医疗处理) 确定评审结果。

2 结果

2.1 孕产妇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

12例死亡孕产妇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11例, 占91.7%;间接产科原因死亡1例, 占8.3%。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内科合并症。

2.2 计划内外妊娠情况与构成比

计划内妊娠9例, 占75%;计划外妊娠3例, 占25%。

2.3 孕期保健情况与构成比

产前检查<5次者9例, 占75%;产前检查≥5次者2例, 占16.67%;不详者1例, 占8.33%。

2.4 死亡孕产妇分娩地点与构成比

地、市级医院1例, 占8.33%;县级医院2例, 占16.67%;乡镇卫生院7例, 占58.33%;家中2例, 占16.67%。

2.5 死亡时间与构成比

死于产前或产时4例, 占33.33%;死于产后8例, 占66.67%。

2.6 评审结果

可避免死亡10例, 占83.33%;不可避免死亡2例, 占16.67%。

2.7 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

见表1, 在可避免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中, 个人家庭原因和医疗保健部门原因是并存的, 其中83.33%的孕产妇因个人家庭问题, 未就医或到非正规医疗保健部门就医而延误治疗致死;16.67%的孕产妇因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处理不当而导致死亡。

3 讨论及干预措施

3.1 资料显示, 海西州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 产科出血仍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 与全国孕产妇死亡检测结果相同[1]。直接产科原因占91.7%, 直接产科原因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重点。产科出血不是疑难重症, 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孕产妇, 常因贫困不能住院分娩, 交通不便不能及时转至医院, 乡镇卫生院偏远不能及时取得血源等原因, 在发生

3.2 产前检查率、新法接生率和住院分娩率可基本反映妇幼卫生服务系统管理状况。资料显示, 死亡孕产妇产前检查5次及以上者仅有16.67%, 孕产妇死亡在家中分娩占16.67%。国家要求第一次产前检查在怀孕12周内完成[2]。产前检查不仅可以积极防止和及早发现妊娠期的各种危险和疾病, 有利于及早预防和处理, 也有助于孕产妇采取安全接生和住院分娩措施, 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危险。产妇非住院分娩要比在医院分娩发生死亡的危害性更大, 非住院分娩的产妇死于产后大出血的危险性是住院分娩的2.6倍以上[3]。因此, 提高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是孕产妇保健工作的一大重任。

3.3 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加强产科能力建设。资料显示, 死亡孕产妇在乡级分娩者占75%, 可避免死亡比例高达83.3%, 其中16.67%的孕产妇死亡是因医疗保健部门治疗、处理不当所致。目前海西州基层医疗保健服务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基本医疗设备简陋、知识技能不足的问题, 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 医院管理体制落后;基层产科人员对识别和抢救高危孕产妇的技术水平较低, 缺乏必要的检查和抢救设备。因此, 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加强基层产科能力建设是降低孕产妇死亡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3.4 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 规范妇幼保健服务。高危孕妇对母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加强高危孕妇的专案管理, 是保证安全妊娠、确保母婴安全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三级妇幼保健网, 制定规范的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及流程, 明确各级人员的工作范围与职责, 实管理工作更具操作性、规范化。总之, 管理措施得力, 制度落实, 相关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保健与临床的有机结合, 是做好高危孕产妇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更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关键[4]。

3.5 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增强孕产妇及其家人关于孕产期存在对母儿健康潜在风险的意识, 同时加强计划生育的教育和管理, 改变生育观念, 增加避孕安全性行为。

3.6 规范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和反馈信息, 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通过评审, 找出本地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和薄弱环节, 吸取教训, 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由卫生局下发到各级医疗保健单位, 使干预措施得到落实, 带动产科质量的全面提高, 以减少孕产妇死亡。

参考文献

[1]全国孕产妇死亡检测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产科杂志, 1999, 33 (11) :647.

[2]徐玲, 周红, 王才有.中国农村妇女产前保健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3, 18 (8) :477.

[3]王临虹, 方利文.我国孕产妇死亡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4) :193.

篇9: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关键词】:高危孕产妇管理;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作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75-01

高危妊娠即孕期存在对孕妇、胎儿合并症或者其他不利因素,轻者会导致孕妇出现难产问题,重者甚至导致孕产妇与围产儿死亡。针对高危孕产妇,必须要注重孕期管理,降低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高危孕产妇采用了综合性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孕产妇与新生儿死亡率,成效理想,现将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112名高危孕产妇纳入到本组研究中,年龄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28.9±3.7)岁,在高危妊娠原因上,49例胎位异常、18例妊娠高血压、9例血型不合、11例骨盆异常、18例瘢痕子宫、3例前置胎盘、2例过期妊娠、2例羊水过多。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将112例孕产妇分为综合管理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高危妊娠原因等因素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影响管理结果。

1.2 管理方式

对于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在产检过程中,宣传必要的健康知识,预约下次产检时间。

对于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模式上,采取高危妊娠管理模式,在孕妇建卡后,严格遵照《高危妊娠评估标准》来评定高危因素,筛查出高危孕妇,在孕妇的手册上著名高危妊娠,并采取如下的干预措施:

第一,建立高素质队伍,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规范孕产妇检查和治疗流程,将高危孕妇的资料建立起网络,提升治疗工作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第二,注重孕期管理,对于高危孕产妇,不仅要再三注意,还需要建立起跟踪卡,由医生填写好孕产妇的预产期、高危因素、基本情况、诊断结果等,在产检前,提前电话通知孕妇,保证孕妇可以得到全面的检查,降低意外的发生率。

第三,规范管理流程,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流程是提升高危妊娠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从孕妇建党开始,就筛查出其中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对于评分高的孕妇,增加访视次数,详细的进行记录。

第四,制定出科学的计划,对于高危孕妇,针对其自身的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和饮食计划,鼓励孕妇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活动,合理营养,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孕产妇分娩情况、流产与早产情况、产妇死亡率与胎儿异常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综合管理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未出现死亡,综合管理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管理组流产、早产、新生儿死亡与胎儿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管理组、对照组产妇与胎儿情况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3 讨论

孕产妇死亡率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水平、文化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孕产妇健康保障体系开始得到不断的完善,高危妊娠管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开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危妊娠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的管理模式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资源,还能够发挥出医疗资源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孕产妇与新生儿开展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妊娠并发症,保障母婴安全。本组研究显示,综合管理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未出现死亡,综合管理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管理组流产、早产、新生儿死亡与胎儿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高危孕产妇开展妊娠管理工作可以提高顺产率,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和死亡率,该种管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海萍,肖素梅,刘黎. 宫内转诊在高危妊娠救治的应用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7(17):439-440.

[2]邹同安. 青田县1990—2009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 2011,16(03):192-193.

[3]李小妮. 对基层医院高危孕产妇转诊的调查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6(11):382-383.

[4]丘小玉,黄碧珍. 广东省梅县农村高危孕产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干预策略[J]. 中国实用医药. 2007,15(01):227-228.

篇10:开州区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为及时掌握我区孕产妇死亡情况为政府提供制定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开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开州区妇幼保健院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实施辖区内孕产妇死亡监测工作。主要是收集、统计、审核、分析和报告孕产妇死亡情况。并组织对负责孕产妇死亡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设产科的医疗保健单位负责对本院发生的孕产妇死亡病例报告提供病例资料和协助调查。

四、建立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制度

(一)辖区发生孕产妇死亡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在24小时内将死亡孕产妇情况电话上报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区妇幼保健院,区妇幼保健院3日上报到市妇幼保健院,并按规定时限进行调查及评审工作并上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调查小结》、《孕产妇死亡调查表》、死亡孕产妇病历资料、《孕产妇死亡个案分析报告》、《孕产妇死亡评审报告》。

(二)对在医疗机构外死亡的孕产妇,乡镇卫生院应协助区妇幼保健院对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入户调查,各医疗保健机构应严格按报告管理规定的要求,配合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区妇幼保健院人员开展孕产妇死亡调查,按时上报相关调查资料及时进行分析。

五、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组织进行孕产妇死亡评审,区妇幼保健院负责辖区内孕产妇死亡始资料档案保存。

篇11:隆回县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方案

为了能及时发现在孕产妇死亡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措施,以达到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和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的目的,根据我县实情,特制定隆回县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方案。

一、评审目的

1、明确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

2、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及时吸取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落实技术服务规范,提高产科质量;

4、引起全社会对孕产妇健康和安全的关注;

5、有效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将孕产妇死亡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组织领导

隆回县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成员如下: 组 长:周英华

副组长:袁长如、魏海滨、刘清华、刘 鑫

成 员:隆牧、王小军、刘新英、王永华、马乐红、罗浩、姜自英、刘晓阳、阳列平、刘美华、向玉珍、李雪梅、周阳英、赵雪琴、贺艳萍、阳小艳、贺凤梅、朱洁、聂赛君

三、评审职责

(一)县卫生局职责

1、领导、组织、监督和协调本县内孕产妇死亡调查及评审工作;

2、负责成立本县内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

3、负责提供和保障孕产妇死亡调查及评审所需的各项经费;

4、根据评审发现的问题,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

5、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市卫生局提交孕产妇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二)县妇幼保健院职责

1、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负责实施对本县孕产妇死亡的评审;

2、孕产妇死亡24小时内及时将简要情况上报县卫生局及市妇幼保健院;

3、对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全过程调查;收集医疗机构上报的孕产妇死亡全过程的调查资料;

4、负责收集原始调查资料,书写评审个案分析报告和评审总结报告,一并报送市级妇幼保健院,同时将评审总结报告上报县卫生局;

5、负责反馈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

(三)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1、对发生在本机构的孕产妇死亡在6小时内将简要情况上报县妇幼保健院,同时完成院内孕产妇死亡病例讨论;

2、接洽县妇幼保健院相关人员进行孕产妇死亡调查,并提供死亡孕产妇病历(包括转诊病历)复印件。

(四)评审组职责

1、根据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孕产妇死亡调查资料进行孕产妇死亡个案分析,明确孕产妇的死亡诊断,对死亡原因仍不明确的病例,应明确死因或做出死因推断;

2、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十二格表”及“三个延误”理论,发现孕产妇死亡过程中保健、医疗、管理诸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干预措施,最终完成孕产妇死亡评审个案分析报告。

四、评审原则

(一)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所提供的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三)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涉及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四)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五、评审数量

对本县发生的所有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六、评审工作要求

(一)评审时间

每季度进行评审一次或随时进行评审。

(二)评审程序及要求

1、孕产妇死亡信息收集

(1)医院内孕产妇死亡:县妇幼保健院要派专人进行死亡调查。医疗机构提供孕产妇死亡全部原始病历复印件或病例摘要,包括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如进行了尸体解剖,应提交尸检病理报告。(2)非医院内孕产妇死亡:乡妇幼专干要配合县妇幼保健院专人入户调查,如有与医疗机构相关的内容,相关医疗机构要配合调查,如实提供孕产妇有关的全部原始病例复印件,包括各种辅助检查结果,以便进行死亡评审。

2、妇幼保健院要妥善保管好每例孕产妇死亡调查材料及原始病例复印件,不得遗失。

3、县妇幼保健院要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进行孕产妇死亡评审。

篇12: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切实加强孕产妇急救工作,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确保母婴生命安全,促进妇女儿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

三、干预措施

(一)完善急救组织,明确工作职责

1、调整充实南县孕产妇急救组织。南县孕产妇急救领导小组由骆建国任组长,李万平任副组长,刘艳玲、彭金道、童维、黄鹏钧为成员,负责全县孕产妇急救工作的组织、指挥和督导工作,办公室设卫生局防保股。

南县孕产妇急救专家组由李万平任组长,黄鹏钧、童维、刘艳玲为副组长,冯建科、杨慧丽、张桂华、郭建红、陈立新、李文林、陈静、段志华、徐美林为成员,负责全县孕产妇急救、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2、全县各医疗保健机构、民营医院应分别成立孕产妇抢救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妇产科、急诊科、内科、外科、小儿科、化验室及护理部负责人、妇幼专干为成员,负责本单位孕产妇急救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3、各医疗单位孕产妇抢救小组,应加强孕产妇急救技术人员、医疗设备的配套建设,保证孕产妇急救技术人员、医疗设备、急救药品、救护车辆、通讯工具时刻处于功能状态。

(二)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和产科质量

1、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认真实施卫生部《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切实履行妇幼卫生工作职责。按照《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孕产妇建卡、产前检查、产后访视、高危筛查工作。

2、各医疗机构在不断改善住院条件,加强产科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认真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促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达100%。

3、各医疗机构妇产科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正常分娩技术规范》和《计划生育技术规范》等业务操作常规,努力提高产科和计划生育手术质量,确保母婴生命安全。

4、认真落实高危分级住院分娩制度和《湖南省高危孕产妇转诊管理规范》,10分以上高危必须到县级医院住院分娩,县、乡两级在转送病情不稳定的急危高危孕产妇时,应选派有急救能力和经验的医务人员护送,转诊时统一使用《高危孕产妇转诊通知单》。严格剖宫产指征,加大高危截留处罚力度。

5、强化医疗机构高危妊娠管理监护职责,特别重视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肺炎等危急重症孕产妇的监控和防治,(三)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抢救能力和管理水平

1、县孕产妇急救领导小组定期举办全县产科人员应知应会及孕产妇急救学习班,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孕产妇急救技术水平。

2、各医疗机构每季度应组织“孕产妇急救小组”人员集中学习专业技术,制定孕产妇急救预案,进行孕产妇急救操作演练,提高孕产妇急救应急处理能力。

3、县孕产妇急救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县孕产妇急救中心、县直医院、中心卫生院进行孕产妇急症接诊、抢救现场演练考核,情况通报全县。

4、发生孕产妇死亡病例,各医疗单位应在24小时内将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地址、计内、外、孕周、产次、死因、诊断、电话等)上报县卫生局防保股、县妇幼保健院。县孕产妇急救领导小组应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调查,进行死亡评审,总结经验教训,并通报全县。

5、南县孕产妇(新生儿)死亡评审组名单:组长杨强,副组长刘艳玲,成员彭金道、黄鹏钧、冯建科、方建华、郭建红、朱春娥、李文林、徐立军、杨慧丽、张桂华、段志华、陈静。

(四)严格依法管理,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

1、严禁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计划生育手术合格证》的医疗保健机构、民营医院和个人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相关业务。

2、严禁家庭接生。

3、发现当地有非法从事接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的,乡镇卫生院应及时制止并报告县卫生局、县卫生监督所依法查处,未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同时追究当地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妇幼专干的责任,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4、县卫生局与县直各医疗单位、各乡镇卫生院(中心)签订“控制孕产妇死亡院长责任状”,实行妇幼卫生工作孕产妇死亡一票否决制和孕产妇死亡责任追究制度。

5、县孕产妇急救领导小组、县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定期对全县各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产科质量进行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评价。

篇13:孕产妇死亡16例分析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干预措施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也是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1]。只有掌握了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达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2006年—2013年有我县正式户口的孕产妇包括计划外妊娠的孕产妇, 和户口不在本地而暂住本地的及计划外妊娠的孕产妇共53 002例。监测时限: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内。

1.2 方法

由省妇幼保健院统一制定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各接生医院的医生填写死亡报告卡及活产卡, 于与每年年底至第二年年初进行漏报调查。由省孕产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严格资料核实。

2 结果

2.1 2006年—2013年孕产妇死亡基本呈下降趋势, 见表1。

2.2 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为产后宫缩乏力、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等。见表2。

2.3 孕产妇死亡的评审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本调查结果显示。

2006年—2013年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在16例孕产妇死亡中可以避免死亡12例 (75.00%) , 不可避免死亡4例 (25.00%) , 说明还需社会、家庭、妇幼保健人员及妇产科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 降低孕产妇死亡还有很大潜力。

3.2 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2006年—2013年我县孕产妇死因顺位前3位依次为产后宫缩乏力5例 (31.25%) , 妊娠高血压疾病3例 (18.75%) , 羊水栓塞2例 (12.50%) , 由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占所有死亡的62.50%左右, 仍然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与高危孕产妇的识别、筛查、转诊、急救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重视产后出血的原因, 重视产后血量的监测;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严格操作规程, 掌握抢救原则, 保持县级产科急转诊渠道畅通, 使抢救及时有效;规范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治疗, 严格掌握催产素及米索前列醇的使用指征;同时提高产科人员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水平, 及时请相关专业医生会诊或适时转上级医院。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县级产科医生的急救水平和应急能力, 提高对疾病的早期识别能力, 提高急救知识水平, 巩固以内科、外科、妇产科、麻醉科医生组成的急救网络。加强孕产妇绿色转诊渠道, 确保孕产妇转诊抢救及时, 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标准。推广新知识和新技术, 加强责任心, 提高对产科急重症识别、诊断和救治能力, 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4.2 强化产科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规范产科质量管理和技术操作规程, 重视高位妊娠的识别、筛查。加强产科适宜技术培训, 严格掌握催产素及米索前列醇的使用, 减少产程中不必要的干预, 严格掌握剖宫指征, 规范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治, 提高产科人员对内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必要措施[2]。

4.3 强化基层人员的业务水平, 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早孕摸底建卡, 及早发现基础性疾病。注意高危妊娠的识别、筛查和分级管理。切实落实好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制度, 动员高危孕产妇到有条件的医院住院分娩, 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3]。

4.4 增加孕产妇的保健知识, 强化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利用墙报、挂图、上街、下乡咨询、观看录像、广播电视、孕妇学校等形式, 使产妇家属认识到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从而减少孕产妇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使其在关键时刻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疗救治, 而不因愚昧丧失抢救时机, 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建设, 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管理, 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产科质量, 提高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 加强责任心, 畅通危重孕妇的绿色通道,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任重而道远,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盛春苗.大同市2007年—201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 :333.

[2]赖忆, 赖微, 刘平.宜宾县2003年—2007年孕产妇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7) :974.

篇14: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16例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14

孕产妇死亡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保障母婴安全。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孕产妇死亡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围生期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资料与方法

1987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分娩孕妇46578例,其中死亡16例,孕产妇死亡34.4/10万。初产妇7例,经产妇9例。初次妊娠3例(188%),2~7次妊娠13例(813%);计划外妊娠2例(125%)。年龄20~41岁,平均256岁;农民11例,工人4例,干部1例;小于孕28周3例,30~36周5例,37~41周8例;死亡时间:孕期2例,分娩时3例,其中剖宫产术中2例,经阴分娩时1例,产后11例。未做产前检查10例,1~2次产前检查5例,仅有1例正规产前检查。转来我院6例,转来时病情已危重,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我院住院死亡9例。

结果

16例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和顺位依次是:产后出血7例(438%),(其中5例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宫缩乏力5例(714%),子宫内翻1例,胎盘残留1例;羊水栓塞5例(313%),(其中有2例院外转来,已病危,1例剖宫产术中,1例足月妊娠分娩后,1例剖宫产术后24小时),心脏病2例125%(其妊娠合并先心病1例,妊娠期高血压性脏病1例),子宫破裂1例(63%),产褥感染1例(63%)。

讨论

199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农村760/10万,城市392/10万[1],1987年10月~2011年10月产妇死亡率344%,其中6例转来我院时病情已危重,失去最佳抢救时机,16例死亡孕产妇中有农民11例(688%),与文献报道符合。绝大部分缺乏正规产前检查,未做产前检查10例(625%),1~2次产前检查5例(313%)。在家分娩3例(188%)。因此加强孕产妇管理工作,普及围生保健知识,杜绝计划外妊娠,加强高危妊娠分级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医疗保健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救护技术及对高危因素的识别能力,及时合适治疗或转院,减少孕产妇不必要死亡。提高住院分娩率。定期有针对性的强化产科危急重症和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培训,增强临床医师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与监护急救意识,做到保健与临床紧密结合,提高产科质量,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产科出血是导致世界范围内30%孕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中国产妇死亡的第一原因[3]积极防治产后出血,是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的关键。产后出血70%~90%由宫缩乏力引起[4]。本组产后出血宫缩乏力5例(714%),符合文献报道。其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例,合并内科疾病1例,子宫内翻1例。子宫破裂1例,胎盘原因1例,因此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合并症和并发症,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患者提前做好抢救准备。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及时娩出胎盘,切勿强力牵拉脐带。一旦发现子宫收缩欠佳即刻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欣母沛,多能有效止血。对难治性产后出血,可结扎子宫动脉,必要时切除子宫,以挽救孕产妇生命。对瘢痕子宫孕妇应加强产前孕期宣教,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免错过抢救时机。国内文献报道[5]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前置胎盘发生率增加,如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瘢痕子宫破裂,胎盘粘连,胎盘植入,2次剖宫产等也相应增加,产后出血机会也增加。国外学者研究表明[6]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准确规范处理因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及手术时机,提高产科出血的救治水平,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羊水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发生在我院3例,1例足月妊娠胎儿分娩后,1例发生于剖宫产术中,1例足月妊娠剖宫产术后24小时,产妇下床时突发,产妇仅尖叫一声呼吸心跳骤停。临床工作中应提高羊水栓塞的认识,对有胎膜早破,宫缩过强,巨大儿,死胎等诱因者高度重视,凡在破膜后或胎儿娩出前后不久,突然出现气急,烦躁,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等肺动脉高压症状,或在胎儿娩出后短时间内出现无法解释的子宫出血不凝,且很快出现休克者应想到羊水栓塞的可能,及早正确治疗,以降低孕产妇死亡。

篇15: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为规范我院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通过评审及时发现和掌握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评审找出差距,改进工作,真正达到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目的。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评审目的

(一)明确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及时总结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落实技术服务规范,提高产科质量;

(四)引起全社会对孕产妇健康和安全的关注;

(五)有效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将孕产妇死亡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成立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评审专家组职责:负责院内死亡的孕产妇的评审工作。院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应在孕产妇死亡后 15个工作日内完成,已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应在尸检病理结果出来后尽快完成。要求通过评审明确死亡原因,总结医疗、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三、实施评审的内容:

每一例死亡孕产妇的评审均包括三个方面:死亡可否避免的结果、死亡原因、十二格表的评审。

(一)评审结果

1、可避免的死亡:根据我院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以及个人身心状况是可以避免的死亡,但因其中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死亡。

2、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由于我院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或因个人家庭经济困难,或缺乏基本卫生知识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造成的死亡,这些死亡可因改善上述条件而避免发生。

3、不可避免的死亡:当前我院医疗保健水平尚无法避免的死亡。

(二)死亡原因的评审

1、死因诊断原则:

(1)诊断必须写出原发疾病,不能以临床症状或临死情况代替死因诊断,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失血性休克等,而必须写出导致上述症状的原发疾病。

(2)如果死亡只涉及一种疾病,则填写此疾病的死亡诊断。如果死亡涉及到两种或更多的疾病时,则选择根本死因。根本死因是导致死亡的那个原发疾病。

2、死因分类原则: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做死因分类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原发病与并发病以原发病为主,如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原发疾病是妊高征。

(2)重病与轻病,以重病为主,如心脏病合并贫血,心脏病为重病。

(3)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一般以传染病为主。

(4)先天性畸形与其它疾病,取决于哪类疾病在孕产妇死亡中起主要致死作用,应归类于那个致死疾病。

3、孕产妇死亡诊断和分类注意事项:

(1)死亡诊断要填写具体的疾病名称,如不要笼统的写“心脏病”,而要写“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

(2)对于易混淆的死因,要尽量注意鉴别诊断。

(3)孕产妇死前经过县级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治的,除非有明显诊断错误,原则上引用原医疗单位的诊断。

(4)死前未经其他医疗单位诊治者,要将死亡调查报告写清楚,作为死因推断的依据,也作为上级医疗单位评审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评审原则

(一)保密原则: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

(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评审结论以多数人意见为结论。

(三)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与某学科相关时,必须邀请该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五、评审数量

对本院发生的所有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六、评审方法

孕产妇死亡评审方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孕产妇死亡评审十二格表,从个人家庭居民团体、医疗保健、社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三个环节,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系统四个方面进行评审,确定每一例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不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最后将评审意见填入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中。

七、评审结果的应用

篇16:广州市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

XX区2011上半年孕产妇死亡模拟评审会于2011年4月29日在XX区卫生局四楼会议室举行。区卫生局副局长XX主持会议,区级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特邀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市级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组长XX,市保健院XXXX参加了会议。2011年上半年全区没有发生孕产妇死亡,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区产科业务技能,利用其他县出现的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评审,为全区医疗保健单位敲响警钟,专家们态度严谨,认真负责,总结经验,提出干预措施,圆满完成评审工作,达到预期目的。现将评审结果报告如下:

一、评审目的(一)明确孕产妇死亡原因。

(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对个案孕产妇死亡评审的要求(即十二格表评审法),从个人、家庭、居民团体,医疗保健机构,社会其他部门这3个环节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系统4个方面进行全面评审,确定每一例死亡是否可以避免,死亡的影响因素,提出可操作性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方法

此次评审采用个案专家评审形式,充分发挥专家优势,从专业角度进行讨论,客观、真实分析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全过程,对死亡个案死因及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找出在孕产期保健及产科疾病诊断和处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对策。

三、评审范围及对象

本次模拟孕产妇死亡评审对象为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其他县发生的的X份死亡孕产妇病例。

四、评审结果

(一)死亡孕产妇基本情况

1、年龄:最大年龄40,最小年龄21,平均年龄26。

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例占40%,初中2例占40%,小学1例占20%。

3、经济水平:年均人收入2000-4000元4例占80%,年均人收入4000-80000元1例占20%。经济条件均属中等以上。

(二)死亡孕产妇生育情况

1、生育计划:计划内4例占80%,计划外1例占20%。

2、生育情况:4例为第一胎妊娠占80%占80%;3例为第一产占60%,2例未生产占40%;3例分娩者顺产2例,阴道助产1例。

(三)死亡孕产妇接受保健服务情况

1、产前检查:初检孕周最早5周,最晚12周,平均8.4周初检孕周;产检次数最少5次,最多8次,平均产检6次。

2、分娩及首诊地点:县级医院3例占60%,乡级医院2例占40%。

3、死亡地点:市级医院1例占20%,县级医院2例占40%,乡级医院2例占40%。

(三)评审结果

1、死因分类:产科出血2例占40%;羊水栓塞1例占20%;合并症2例占40%。

2、结果:可避免死亡6例占100%;不可避免死亡0例。

根据十二格表评审分析,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第一影响因素中县级人员知识技能问题占60%,乡级人员知识技能问题占40%;第二影响因素

中乡级机构资源问题占100%。

3、三个延误:分析5例可避免死亡,医疗处理延误100%,医疗处理延误县级医疗机构占60%;乡级医疗机构占40%。

4、评审诊断符合率:原诊断与评审后诊断符合率80%。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医疗机构产科人员知识技能有待提高,体现在:产科操作常规不够规范,产科并发症及危急重症认识不足、急救知识技能不够熟练导致处理延误,风险意识不强,转会诊判断决策能力不强。

(二)基层医疗机构产科质量管理需要加强。病历质量不高,资料缺失导致诊断、处理、评审依据不足;产科工作制度及操作常规不健全,或已有制度未落实;院内急救及转会诊制度执行不力。

六、干预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产科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严格执行诊疗常规,提高诊疗及保健工作质量,尤其是提高妊娠合并症和危急重症识别、诊断、处理的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正确掌握高危孕产妇会诊、转诊时机。

(二)进一步加强母婴保健服务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健全基层助产机构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加强院内急诊、内科、ICU等科室与妇产科的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院内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及区域内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其专科特点,及时、准确、规范救治危重孕产妇;要进一步加强高危筛查、管理及转诊流程的规范化建设,明确相应级别医院的诊治范围,保证高危孕产妇及时、安全地转诊。

上一篇:古典格言解读下一篇:城北保安工作排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