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优秀教案

2024-08-18

《致大海》优秀教案(共11篇)

篇1:《致大海》优秀教案

致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普希金及他的作品。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3、正确把握本诗的感情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仅仅中国诗人歌咏大海,外国诗人也歌咏大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正式讲课前,我们来看看俄罗斯这块富饶的土地,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学天才,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世界震惊的文学巨著。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来吗?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高尔基《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契诃﹙he﹚夫,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变色龙》;果戈里《死魂灵》;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琴尼《日内瓦医生》,揭露了当时苏联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莱蒙托夫《童僧》、《恶僧》、《假面舞会》、《当代英雄》。众多的大师里面,有一位大师特别耀眼,别林斯基曾亲切地称呼他为“俄罗斯第一艺术的诗人”,他就是普希金。那么,普希金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呢?他的诗歌为什么如此的出名呢?

【普希金介绍】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岁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21岁时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27岁时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38岁时在和情敌的决斗中被杀害。普希金的妻子普希金娜是个既美丽又聪明又有气质的女人,比普希金小13岁。普希金是位追求自由、反对专制的进步诗人。沙皇政府和上流社会把他视若大敌,千方百计摧残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娜塔丽娅是彼得堡第一美女,不知有多少男人为之倾倒,同时也遭到贵族小姐太太们的极大嫉妒。沙皇尼古拉一世对她垂涎三尺,法国军官丹特士狂热追求她。普希金就是在与丹特士的决斗中被枪杀而死的。普希金逝世后,娜塔丽娅才24岁,还有4个年幼的儿女。普希金逝世7年后,娜塔丽娅和军人兰斯科依结婚,但是她却一生郁郁寡欢,51岁时病逝。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河12首叙事诗。创作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小说 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

爱情诗和田园诗:《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我又重新造访》

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大海》、《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抒情诗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英国人民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写作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看一下,作者当时的境况是怎样的﹙被流放﹚。被流放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更多的是肉体上的折磨,但对于这些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诗人们而言,放逐又是一次精神砥砺的机会,无数的作家由此而跃上了文坛的顶峰。普希金也不例外,现在我们来看看关于他流放的一些情况。

普希金21岁时即1820年因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抒情诗而被放逐到南方的南高加索。25岁即1824年又从南高加索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他在离开南高加索的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歌赏析】

一、整体感悟:本诗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来到大海边与大海告别。请同学们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1、2两节与最后两小节。这样,文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3-13 诗人面对大海产生的联想;14-15 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

二、具体赏析:

师: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那么,普希金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征?他抒发了对大海的什么感情?提示:用诗中的描写大海特征的形容词做回答。

生: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沉郁、喑哑、幽静、任性、喜怒无常、深沉、有力、阴郁、倔强。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

师:大海的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令人赞赏的,然而,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却是消极的,让人厌恶的。既然大海具有消极厌恶的一面,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自由。

师:从哪里看得出来?

生: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把大海称为“自由的原素”就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师:大海既然是自由的象征,那么,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大海性格中的一面,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是大海性格中的另一面,大海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这正体现了大海的自由精神。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反映了什么?

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赞颂和追求。

师:诗人虽然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可是,他得到自由了吗?从诗歌中哪里看得出来?

生:没有得到自由,从诗歌第6、7、13节可以看得出来。

师:诗人面对着自由的大海,偏偏自己得不到自由,为此忧郁,悲哀。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的忧郁、悲哀呢?

生:第三节。

师:诗人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的徘徊在海边,为了得到自由,他向大海倾吐了自己的愿望,说明他把大海当成了自己的什么人呢?

生:知己和朋友。师:诗中哪里还体现出诗人把大海当成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呢?

生:第二节,他称呼大海说“彷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师:诗人面对大海时,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物?

生: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

师:诗人为什么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呢?他们和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生:拿破仑是个“用剑开辟自由的英雄”,拜伦更是位“自由之神所悲泣的歌者”,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书上第12小节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师:不管是拿破仑、拜伦也好,还是大海也好,他们都是自由的象征,而自己却没有自由。既然没有自由,诗人又该怎么办呢?诗中最后两节给出了答案:在不自由和压抑中,诗人永远不会忘记大海,并且要把大海的一切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表明了诗人会怎么做?

生: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

师:在蓝天、白云之下,时而幽静时而咆哮的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专制的残酷统治下,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全诗感情奔放自由、意象开阔,诗人对大海称“你”,向大海倾吐他的苦闷之情,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以为前苏联著名诗人曾这样说:“从那时起,凡在海滩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的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

篇2:《致大海》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复杂的心绪。3.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宏观把握

1.整体感知

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和大海告别。请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明确:

1、2两节和14、15节。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理清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海之恋);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海之思);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海之念)。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三、微观把握

(一)诗歌的欣赏品味

(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怀念、礼赞。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提示:结合诗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与作者写作背景来分析)(《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明确: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也就是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拜伦,这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世界空虚了……大海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二)关键句的欣赏品味

(1)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 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明确:大海运一意象己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明确: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顾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3)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俄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明确: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四、课堂小结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五、拓展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六、布置作业

从内容与意象两方面,比较普希金《致大海》与曹操《观沧海》的异同。

七、教学反思(略)

篇3:《致大海》优秀教案

对此朱清时有些哭笑不得:自己从来不为自己曾就读的中学感到不好意思, 媒体, 甚至公众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毕业于名校呢?实际上, 成都十三中这所中学尽管普通, 却培养出两名中科院院士:63届的毕业生朱清时和64届的毕业生陈霖。

“当今社会的心态有些浮躁, 好像只有名校出来的学生才能成才。”朱清时不认可这种说法, “名校容易出人才, 主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与学生, 这一点其他学校不可比。如果各类教师和学生都公平地分布在所有学校, 则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于出人才。”

朱清时感慨:名校的高分压力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扼杀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学生非名牌大学不上。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 要上名牌大学一定要有高分。有时, 几分之差, 就会把一个优秀的学生从重点大学甩到地方的非重点大学。

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这让很多家长不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满分啊?朱清时理解陈先生这句话的含义是, 少年班的学生做学问, 掌握精髓要义, 考个七八十分, 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朱清时用种地过度施肥来形象地解释这多得的一二十分。他记得自己小时候, 农民种地不施化肥, 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 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施过两三遍化肥后, 田地的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上去了。而且, 因为过度施肥, 土壤板结, 也不能种稻子了。“四川最好的水稻亩产五百斤就差不多了, 施化肥短期可以增产一二百斤, 但是长期下来, 那土壤就要弄坏了。”

1963年, 朱清时考入中科大时, 分数并不算高, 460多分。其中, 最高分是数学, 考了93分, 物理79分。而现在高考的普通重点线都比朱清时的分数高, 这让他很感慨。那时的高考没有过度“施肥”:朱清时中学上完课复习了一个月就高考了。“那时复习也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张, 大家都没有去训练如何应付考试, 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为了多考一二十分, 孩子们要多做练习, 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 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反而起了坏作用。”朱清时说, “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 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浪费聪明才智, 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 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篇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一、诵读

1、自由诵读,整体把握诗的情韵。

2、学生推荐代表诵读。同学们点评,进一步把握温馨、美好的情韵。

3、老师范读。(配音乐和画面,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意境感受)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深呼吸,面带微笑,心中满溢着幸福,读出温馨、美好,且要读得舒缓、优美、深情。

二、赏读

1、分析意象,把握抒情内容

①通过诵读,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诗写得很温馨、美好,设置第一问: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温馨、美好,同时也能体现本诗主旨?

提示:从出现的频率和诗歌整体的情韵,不难发现是“幸福”。

②第二句:诗人的幸福已经拥有了吗?诗人以什么为幸福?能否从诗中提炼概括出一个词来?

提示:从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亲人的态度、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对陌生人的态度可以看出来是“爱”。

③第三问:诗人爱的是什么?

爱生活。

诗人爱的是一种最原始、最自由、最平凡普通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显然是反现代的产物。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是人类精神的原野,是人类精神的根本。令人想起陶渊明的回归田园;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他,依然抛弃了他的贵族庄园,去追寻宁静,追求自由。

爱亲人。

诗人要把所有的幸福,哪怕是一瞬间的幸福,告诉所有的亲人。

爱自然。

诗人出生于农家,自小就对泥土、田野有一种深挚的迷恋。1989年初,他回了趟安徽老家,回北京后,他说:“故乡对我来说越来越陌生了,有些很美好的东西你再也找不到了。”海子15岁就考人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后来辞去工作,一个人到中国的大西北旅行。高原、雪山、泥土、麦子是他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比如他说:我是中国诗人是稻谷的儿子茶花的女儿。再看他的笔名,蒙藏高地的湖泊被人诗意地称为“海子”。

爱所有人。

俗话说,爱一个人容易,爱所有人难,比如爱希特勒、本啦登等就很难,但诗人却表示自己愿意爱所有的人,这就说明诗人的爱是一种博爱。那么诗人的爱具体表现为什么呢?那就是三愿:一愿你事业有成;二愿你爱情美满;三愿你生活幸福。末一句有人说海子的博爱是有局限性的,可请同学们讨论。

2、小结抒情内容,升华主题

爱生活→爱亲人→爱自然→爱所有人,从诗作的感情脉络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是逐步升华的,最后上升到博爱。

小结:表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和整个世界的热爱和眷恋。

三、创读

1、海子的幸福和爱既然如此温馨、美好。为什么要从明天起,而不从今天起?

①从诗作的内容可以看出,现实的世界里,人们来来往往。奔波忙碌,追名逐利,浮躁喧嚣;现实的世界里,有的人忙于生意,忙于工作,亲情被忽略;现实的世界里,大自然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现实的世界里,有的人只重利益,不重友情,甚至有人利用亲情、友情来达到自己追名逐利的目的。由此可见,诗人的今天是痛苦的,是不幸福的,温馨的背后是痛苦,马克·吐温说过:“幽默的根源是痛苦,天堂里是没有幽默的。”

②联想到海子的一则故事:海子是一个自由、贫穷而又孤独的诗人,一直蜗居在北京郊区昌平县,过着一种郊寒岛瘦的日子。当这块国土上的伪诗人们忙于给少男少女签名、讲学甚至下海经商时,我们的年轻诗人躲在象牙塔里,写一种纯粹的诗歌,熬自己的心血点一盏灯。我们无法猜测,诗人是否考虑过向世俗作最后的谈判与讲和,总之有一天,他怕是孤独到极点了。他开始怀念人群,怀念人间宴席的氛围,于是拐进离寓所最近的一家酒馆。对老板说:“老板,我在这里念我写的诗,你给我酒喝,行吗?”长得屠夫般壮实的老板,回答既客气又冷酷,他说:“酒,我可以给你喝,但不要念你的什么诗了。”过了不久,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间是1989年3月26日下午,诗人选择的是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慢车道。一辆载货火车把他拦腰扎为两段。结束了年仅25岁的生命。

当然我们不能说那个酒馆老板就是刽子手,但是与酒馆老板类似的社会群体是刽子手,那是确凿无疑的。海子天才般的激情燃烧的一生结束了,但这种激情燃烧的产物——他的20多万字的诗作却化作了永恒。

他是一位诗歌烈士,对有些诗人来说,诗只是一种装饰或游戏,而对另一些诗人来说,诗则是他全部的生命。

海子已死去20年了,我们多么希望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因为在他自杀后5年内,先后又有14位诗人自杀,有位浙江的诗人甚至跑到安徽海子墓前祭奠,然后跳湖自杀。面对类似的惨剧一再发生,我们难道能熟视无睹、漠然于胸吗?我们在追求所谓金钱财富、权势地位的时候,要不要多一点人文情怀呢?

当然,我们还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海子的选择只是一种悲观消极的选择,我们在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要抱有一种乐观向上、积极开朗的心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根据本诗主旨,联系海予平生,请你以“幸福”为话题,对海子说一句心里话。

要求:每个同学都以“海子。我想对你说”为开头,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

篇5:《致大海》优秀教案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9月14日第3周)第1课时(总第10课时)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致大海 1、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1、把握本诗感情线索,理清层次。

2、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1、诵读法。

2、问题研究法。

3、阅读评点法。

一、解题(师生互动:简介-了解)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大量的政治诗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思绪起伏,写下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师生互动:诵读-提问-讨论-回答-明确)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篇6:致大海散文

海,我心中的伊甸园,我的一生,都想要洒在追随你的脚步中,你是什么颜色的?湛蓝似天空吗?或许吧,但又不全是,你是明媚清丽的吗,或许吧,可更多的时候你是深邃汹涌的。

我曾在法国呆过一个假期,瑰宝无数的罗浮宫,雄伟壮丽的埃菲尔铁塔,气势恢宏的凯旋门,在我心里都比不上蒙德罗区的海,那里的水天蓝如玉,晶莹的,明亮的,无瑕的,令人不忍心劈水而游,令人欢欣而醉,流连难舍,异国他乡的迤逦风光,远比不上这片海让我心醉,身处水中就像沉浸在一块巨大的水晶里。隔水看到海底白沙的纹格,似比在水面上还看的清楚,然而你可知道,渤海湾的你又是如此不同,通体透着清新的草绿,阴雨天时,天海相连,难以让人分辨其色彩的不同,晴空万里时,却又是亲切而端庄的模样了,然而你又变得如此彻底,当我伫立在西沙群岛的岸边,你呈现出的瑰丽色彩让我再也无法挪动脚步半分,深深的湛蓝,在阳光下映出一片金紫的光辉,浪花庄严无声,你是那么神秘,深邃,伟大而又寂静,看上去是那么深,深不见底,这样深深的`大海让我肃然起敬,我觉得这才是你真正的颜色,我一直追寻的颜色。

对于海的迷恋和执着,让我走过了很多有海的城市,它以无数种形式和姿态呈现在我眼前,千变万化,好似天上莫测的云,它永远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着我,然而最大的不同是南方与北方的海,其不同令我仿若置身于两个世界。

北方的海,在多数的时间里都是恢弘而壮阔,让面对它的我,灵魂也会突然一阵战栗,海是如此广袤,如此苍茫,如此灰暗滞重,阴郁沉雄,当海浪雄狮怒吼般的朝岸边席卷而来时,我所感觉到的不是人类的伟岸,生命的快乐,而是宇宙的无垠,自然的浩荡,还有时间那亘古不变的循环和流转,空间浩荡连绵无始无终,海浪积蓄着雄浑的力量,一次又一次的奔涌着,冲刷着,永不停息,海风刚劲的刮着,滔滔海浪在前,郁郁青山在后,雄伟而辉煌。

截然不同的,南方的海大多数的时候似一位温婉妍丽的姑娘,明眸皓齿,浪花轻悠悠的拍着,海上的一切都被拍出了瞌睡来,妩媚如此,海鸥拍翅而起,嘴里衔着一枚湿漉漉的太阳,碧蓝的水面像一块儿巨大的琥珀,包裹着海中一切美丽的景致,斑斓的鱼儿,五彩的植被,这个美丽的海底王国就在这至臻至纯的琥珀里轻轻摇晃,不时伴随着气泡破裂的轻响,阳光在海面上跳跃着,碎成漫天璀璨的繁星,直教人觉得胸口涌出一片温婉深情,心中洒满了一片辉煌的阳光。

篇7:致大海导学案

姓名:

组别:

使用日期:

语文学科八年级导学案

备课日期: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致大海》

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情况。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普希金: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被后人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负伤身亡。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代表作品有诗歌《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2.写作背景:《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自主学习】

反复朗读:首先,听录音朗读一遍课文。

其次,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最后,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合作探究】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3.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收获反思】

【推荐阅读】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摘自于《外国文学史》)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和默默的荣誉--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少年时代的戏耍已经消失,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我们的心焦灼不安,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时刻听候着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会升起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篇8:买一亩大海

大海辽阔无际, 而我有一亩就够了。其实我不懂一亩有多大, 往东多远, 往西又有多远。别人告诉我, 一亩是六百点六六六七平方米。够了, 太够了。六百多平方米表面积的大海, 足够丰饶。买下这一小块大海, 我就是一亩大海的君王。

在我的海域上, 没人来建高楼, 没人能抢走这些水, 我的水和海水万顷相连而不可割断。再说他们抢走海水也没地方放。这里没有动迁, 没车因而不堵车。如果我买下这一亩海, 这片海在名义上就属于我, 而这片海里的鱼、贝壳乃至小到看不清的微生物, 更有权利说属于它、属于它们。是的, 这一小片海在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活着的时候就属于它们———包括路过此地的鲸鱼和蹒跚的海龟, 以后也属于它们。我买下之后所能做的只是对着天空说:我在这儿买了一亩大海。阳光依然没有偏私地继续照耀我这一亩海和所有的海, 日光的影子在海底的沙子上蠕动。

一亩大海是我最贵重的财产, 我不知怎样描述它的珍奇。早上, 海面的外皮像铺了一层红铁箔, 却又动摇, 海水好像融化了半个太阳。上午, 如果没有风, 我的海如一大块 (6.6667百平方米) 翡翠, 缓缓地动荡, 证明地球仍然在转动, 没停歇。如果你愿意, 可以闭眼憋气钻进翡翠里, 但钻一米半就会浮上来, 肺里也就这么多气体。这时候, 适合于趴在一块旧门板上 (买船太贵) 随波逐流, 六百多平方米, 够了, 太够了。在我的领海上, 我不会用线、用桩什么的, 更不会用铁丝网什么的划分这块海, 被划分的海太难看了。一个人的私权意识表现在大海上, 就有点像蚂蚁站在大象身上撒尿。海的好看就在一望无际。到了晚上,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连这里的螃蟹都会背, 不是人教的, 是海教的。金黄的月亮升起来, 黑黝黝的海面滚过白茫茫的一片羊群, 没到岸边就没了, 也许被鲨鱼吃掉了。在海边, 你才知道月亮原本庄严, 跟爱情没什么关系。在星球里, 月亮唯一显出一些笑意, 我是说海边的月亮。

我还没说一亩大海在下午的情形。下午, 这亩海有时会起浪, 包括惊涛骇浪。海不会因为我买下就不起狂风巨浪, 海从来没当过谁的奴隶。海按海的意思生活才是海, 虽然九级大浪卷起来如同拆碎一座帝国大厦, 虽然海会咆哮, 但它始终是海而没变成别的东西。

篇9:大海呀,大海

人一定是从海里登陆陆地发展的,不然为什么看见海,就会觉得那么亲切。相对于北戴河的人头攒动,东戴河想当然地多了些许安静和自在。我说一点,估计就直接吸引大家——车可以直接开到沙滩上。坐在车里看夕阳,怎么样?美吧。

泡在海中央,抬头看碧空如洗的苍穹, 整个人就有融化的感觉。海水不时起起伏伏,人就随着风的方向漂浮,不用想,不用动,你自然找得到自己的彼岸。

那一刻,想起了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

我喜欢海,却生在陆地。所以看见海的时候每每会有流泪的冲动。同时,内陆生长的人,似乎对海洋又有一种天生的恐惧。还记得第一次看见海的时候,一片汪洋,毫无生机,真的很失望;而之后看见亚得里亚海,这才有了海的概念。是大海,就得是碧蓝的,是深沉的。

认识吕克·贝松,是从《碧海蓝天》开始的。电影讲述了关于友谊的真诚,也讲述了爱情的炽热。杰克和亚舍从小在一起长大,一起潜水,亚舍目睹了杰克的父亲潜水遇难,于是两个人成长的轨迹发生了变化。

长大后的他们一个还在原地踏步,一个在雪山潜水。命运的巧合让他们相逢在新的潜水赛场上,于是新的友谊伴随着他们生命的华章开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杰克的阳光和单纯,亚舍的粗犷和浪漫,在这部和海有关的影片中,用男性的柔情战胜了海水的不羁。

当吕克·贝松把镜头面向大海时,仿佛摄影机是在海面上飞速滑行一般,流畅的运动轨迹飞速地掠过海平面,视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甚至像是超越了真实的目力所及。吕克·贝松呈现给我们的大海,静谧、单纯,层层递进的波光粼粼,这样的大海,可以启蒙一切蒙昧的思想,启迪一切未知的想象。

在电影里,我们时而看见南欧小城在阳光下洁白耀眼的房屋和街巷,时而看见南美洲草原上的狂野风情。地中海碧蓝的海洋,海豚和男主人公杰克在月光下,在波光粼粼的大海里,自由的嬉戏。希腊,银色的海,飞过白色的巷,孩子跳动的身影……诗一样的画面,这就是碧海蓝天。

这是一个孩子所看见的大海,和所有刚刚面对这个世界的新生命一样,简洁、单纯。这样的大海,这样的生命,彼此相互依偎,相互映衬。电影里的杰克像一个初生婴儿一样,他也很单纯,无论是在他的幼年,还是在他成为潜水比赛冠军之后。 大海湮灭了杰克生命里太多太多宝贵的东西。湮灭了他的父亲,他最好的朋友亚瑟,湮灭了杰克寄托了爱的一切、一切,他们都是以潜水的姿态沉潜到了海的最深处,他们都先杰克而去了。

影片结尾,杰克毅然决然地沉潜到海底时,这种无休止的对于深海的皈依达到最高潮。我想,一个人对于他自己内心的沉潜是永无止境的,当你摒住呼吸,当你潜入幽蓝深海,当海由浅入深,海洋的光晕也同样由浅入深,当你的四周什么都不复见,只有一星半点的探照灯光,照你下沉,照你沉潜,当你起初要命的恐惧逐渐褪去,当你只是一味地感觉你在滑落、滑落……

这是电影里杰克描述的海底:“你知道怎么样才能遇见美人鱼吗?当你游到海底,那里的水更蓝,在那里,蓝天变成了回忆,你就躺在了寂静里,呆在那里,决心为她们而死。只有这样,她们才会出现,她们来问候你,考验你的爱。如果你的爱够真诚,够纯洁,她们就会和你一起,然后把你永远的带走。”

以大海为题材的影片很多,《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未知与不羁;《环太平洋》的暴虐和绚丽;《海洋》的波澜壮阔与残酷无情……但这部《碧海蓝天》营造的海的静谧让人沉醉。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冲向了地中海,寻找那一抹蓝,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去了,就会发现:真的值了。

篇10:致大海读后感

在十七岁的夏天,来到奉贤看流星雨。那个晚上风缓云厚,是观星相的大忌。失望之余,和几个朋友相约去看奉贤的东海。

沿着布着暗黄色灯光的公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海岸边。这里鲜有灯光,看不真切。只能见到一片深邃的蓝。于是只能用耳朵听,听想象中海的汹涌。

可出乎意料的是,竟什么声响也听不到。大海真的到了么,我问身旁的人。他肯定的回答更增添了我的疑虑。

这里岂是一潭死水吗?怎么这百川灌海呈现出来的竟是这样的无声无息?这般可怎能坐镇百川之王,岂不成了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了?

对于与大海的第一次照面,不免有些失望,在我看来,海怎能是如此平静的呢?同行的朋友大约是看出了我的失落,约定明天白天再来看一回,说不定会有不同的景致。

第二天吃过午饭,一行人又来到了东海岸边。还没走近,我便听见一声浪打在岸边的巨响。不禁被震住了,一晚不见,难道大海又变得奔放不羁了?顺着小路走去,落在眼下的是带着浅棕的海水,虽不是我想象中的蔚蓝色,东海却用自己的波涛向我证明了他的波峰浪谷。

我们坐在岸边的大石上,我把鞋子脱下,让双脚接触到这被海水打湿的滩涂上。

突然间,一个声音从远处飘渺而来“再见了,奔放不羁的元素!你碧蓝的波浪在我面前。最后一次地翻腾起伏,你的高傲的美闪闪耀眼,读后感《致大海读后感》。”

这声音带着浑厚的男音,在耳边回旋,伴着海浪的伴奏悠扬地飘荡在这片海滩。

“多少次在你的岸边漫步,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彷徨,为夙愿难偿而满怀愁苦!”

东海,也许和我心目中的海大相径庭,可正因为如此,他不属于梦境!他不同于欧洲的海,如同一位金发碧眼的少女,英姿绰约地走过你的身旁。而东海,是一位有梦想的勇士!这紧挨上海的海,竟也把这拼搏的精神传给了上海!

多少次,上海曾为美梦难圆而失落,然而失望并没有绝望。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中,上海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日新月异的新面貌让世界为之惊叹。上海和东海有着同样的梦想和勇气!

你听,他又在唱着:“他身上凝结着你的精神,像你一样,磅礴、忧郁、深远,像你一样,顽强而又坚韧。”

我沉浸在这种难言的激情中,任凭冲上岸的海水被沙石冲刷去力量,温柔地拂过脚趾。

耳边轻声地低语着:“打鱼人的温顺的风帆,全凭着你的意旨保护,大胆地掠过你波涛的峰峦,”

脑中翩然浮现出昨晚见到的海,那样平静无语,而现在与白天的汹涌比起,夜晚的海却又平添了一份安宁和睿智。就像一个沉着的智者,在月光下宁神思考。

任凭旁人的猜疑和指点,悄无声息地蜕变着,这不正是作为王者广阔的胸怀么?

我想如果只有疾呼,只有喧响,是不足以令大海成为大海的。唯有能沉静下来,令万物归息的,才足以坐上王者之位。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也许这才是东海的情怀,也是传承给上海的信念。日新月异的上海,并没有急于向世界夸耀他的发展,而是默默地加强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这是智慧的火花迸发的城市!就如同东海夜晚的安宁,为晚归的渔船树起了安全的航灯,为美丽的霞光收起了波澜。上海和东海拥有同样的睿智与沉静。

我微笑着,我听见了普希金的这首诗里我最喜欢的那句话:“在你的浩瀚中有一个处所,能使我沉睡的心灵复苏。”

篇11:《致大海》教学设计1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FONT>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FONT>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FONT>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FONT>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上一篇:教师部门管理规定下一篇:第7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