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2024-08-18

阅读教学策略方法(精选8篇)

篇1: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撰稿人:任 萍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近些年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本人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教师;提问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它直接关系妻学生对于数、理、化学科习题和指导说明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在这些科目中有些已经与语文学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据笔者观察发现,凡是在语文上表现较好的同学,其政治、地理、历史等所谓的“文科”学科,基本上都属于较高的水平。而数理化学科突出的同学对于习题题干的理解和把握也明显要强于其他的同学,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所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从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来看,阅读教学的情况是最让学生发愁,老师担忧的教学内容之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塞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方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首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居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

“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1963年他在一则书简中提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这一点从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魏老师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2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

现在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以备讲评,圈出生字词,要求学生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破镜重圆”后的镜子还是那么美的镜子吗?

阅读文章首先我们应该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外延。作为一名教了几十年语文的教育工作者的笔者来说,拿到一篇文章来读,肯定不是第一步就探讨其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我们一定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着作者的气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如果支离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懂得作者呢?

其次要精读、细读。阅读教学中,一开始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的任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勤于动笔、划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在读书的同时动笔,可以使阅读细、深、透、活一些,要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学基础教育阅读时动笔,将手脑活动与思、看、记配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另外,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在精读、细读这一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应该加强,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在发声,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有时很难全会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和层次,自然也就难以真正掌握表现这些思想和情感的文字。通过朗读,将文章中蕴涵的思想倾向、内涵深刻体会,将语言的词句和篇章整体、要旨和表述、意味和感情色彩通过朗读加以沟通,融为一体。

最后在由课文的整体性把握到局部分析、理解的深入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不能单独的把字、词与句子、段落甚至课文割裂开来考虑。因为这些字、词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背景下才具有特定的含义。至于划分段落和层次,也是为了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意义。从段落层次的框架结构上来把握文章内部的联系,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教师在这一回归整体过程中就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认识理解的高度更上一层。

3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问近几年,提问设计法非常盛行。“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往往是一堂课提出的问题满天飞,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是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中筛选重要和有用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从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参照了近些年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要重视和注意的内容:

3.1虚拟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的使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位教师,读过课文后你们敬佩他吗?小弗郎士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你们喜欢吗?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弄懂文中两位主要人物是怎样的人的求知欲。

3.2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这也是启发性教学的要求,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细致地研读课文,筛选借鉴参考资料中的信息,删繁就简。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一位老师在上《阿Q正传》时,借鉴了于漪老师上《孔乙已》一课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讯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就很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作用。

3.3突出重点和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热闹的课堂教学不一定是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效果也未必好。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课件、多媒体轮番用在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然而其效果怎么样有待考察。

其实启发式的教学并非是方法,这种形式更多地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所

以设计具有启发式的教学应注意。

①研读课本,驾驭教材,找出文章的主旨和重点,要会删繁就简,设计提问。②设计提问注重启发性,要使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避免程式化、形式化的提问。

③设计问题要具有外延性,使各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思维扩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渔”。

3.4形成师生互问氛围,平等提问。传统地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提问,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如果教师按照这种模式长久不变,学生们也很容易养成依赖性的思维定式。如果在传统地教学模式之外,鼓励创新,反过来让学生作为完成一篇课文教学任务的主导,让他们自己研究课文,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求知的思维习惯。

当然让学生提问也要把握好“度”。教师要把握住课文的主旨要求,力求避免干预学生的思维,但是也应该根据主旨要求适当作一些导引,使学生的提问既能突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课文主旨的把握。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人为限制阻碍学生思维的创新。

以上是本文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的探讨,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篇2: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

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载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波黑战争、美军用飞机侵犯我国领空、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特别是今年的“三.一四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台湾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证明不仅是世界还不太平,其实中国也不和平,战争的硝烟还时时笼罩在领地的上空,令人担忧啊!明白了这一切,接下来再让学生读书,就能读出那种忧虑,那般惶恐、那种担心。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读课题再质疑,读全段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领悟、某种思想上的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高潮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出色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篇3: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是明确阅读教学宗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例子”。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找出亮点,把握要点,力求读懂作者之“心”,并且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甚至于还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与主张。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二是灵活处理好教材。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灵活地处理教材。处理教材是每个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它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活。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许多课堂实例证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所以在处理教材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地阅读文本、教参和相关资料,努力做到吃透文本。第二,选好处理教材的角度。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文体特点、文章特色、文本内容及课文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等角度,来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合理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例如,在教《绵绵士》一文时,教师可结合文本,设计以下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将“绵绵”和“泥土”联系起来?二是作者为什么将“绵绵土”和沙漠联系起来?三是作者为什么要写祖母、仙园姑姑、“鸟雀”?四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写的?用这种方法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研读。

三是优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除了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引向深处,让学生在研读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感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明确各个成员的任务,既有人指导读,又有人讲解读,还有人示范读等等,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收获,都充满热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开展美文赏析活动,让学生感受美,体验情,获得理;可以变换角度地去阅读文本,如变换角色、人称、语气语调,或者改编、续写、缩写等,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力、想象力。还可以组织比较阅读。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阅读,都要遵循阅读规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现状。

四是重视课外有效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来自课堂,还来自课外。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著名作家赵丽宏曾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已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了一些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出来的比较合适的读物,教师要围绕这些优秀的作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此外,还可以适当地引进一些优秀的时文,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能与生活、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其次,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时,哪些知识只需了解,哪些知识应该掌握。有些书籍只要读全书的一部分,而有些书籍只需读故事内容梗概,还有些书籍则需要细读、精读和反复读。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读书节,读书笔记展览,评选阅读之星、评比书香班级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果。总之,语文老师应尽可能地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自主的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提出:“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成长,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

篇4: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单靠教材上的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但是让学生能够高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更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学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一、在具体阅读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方法的形成不是靠教师耳提面命、一蹴而就所获得的,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知识的掌握中,通过潜心研究,自感自悟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没有目标和方向的自主探索。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中,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感悟学习方法。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在理解“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和“耐心”是反义词,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抓住这个难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焦急”和“耐心”分别表现出了老奶奶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受到启发回答:“因为这是最后一次在长安街上送总理了,老奶奶‘焦急’,是因为她多么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的灵车呀!但是无论等多久,她都会‘耐心’地等下去,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到来。”学生:“老奶奶站在长安街上,此时此刻,她一定回想起了‘周总理迎送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陪毛主席检阅人民群众’的情景,回忆起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周总理却躺在灵车里,和她永别了。她的心情一定非常悲痛,无论如何也要‘耐心’地等总理的灵车开来,最后送一送周总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开展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总结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习得需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时,应该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虚构出如此感人、逼真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种种幻象等都是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都是很合理,符合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和她当时的心理,但学生只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未必能够体会到“展开合理理想象”写作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就要适时推荐《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等给学生阅读。又如在学完古诗后,可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桂林山水》后,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使学生真正掌握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技巧。这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去读,去思,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阅读的主人。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对于一篇文章的字、词的音和义,一般都要求学生课前自查工具书完成;而有关作家作品,则提倡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学生间可相互补充,这样,大大提高了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也达到了预期的阅读的效果。变学生的“要我读”为“我要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阅读的能力就会显著提高。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同时,在理解过程中,教师还负有启发学生修正或建立理解所需的有关知识结构的重任。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只是粗略地浏览,不去深究其中的思想内涵,因此在理解上只限于表层。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读后至少能提出二至三个问题,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再深入研读课文,去获取有关信息,以达到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目的。而带着问题阅读实际上就起着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的放矢。

四、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形成阅读方法

篇5: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初中语文考查内容中阅读理解占据了半壁河山, 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在分析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策略。

一、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具有客观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客观需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才能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

阅读理解题是初中语文考查的重要部分,在初中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影响与制约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基于应试教育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现象,在新课标下, 探究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已成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客观需要。

(三)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作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积极探究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观念。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

1. 营 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 积极营造良好的自主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进而喜欢阅读,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2.教 师要积极关注学生自主阅读的全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全面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 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疑问, 这些问题和疑问仅靠学生自己很难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科学合理,同时,教师采用积极灵活的阅读策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使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二 )以小组合作为基础 , 实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阅读教学方式以学生认知为教学目的, 违背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因此,教师要以小组合作为基础, 不断改变阅读教学的方式,实行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去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进行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在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提高, 实现了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了团队意识。

(三 )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改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性。 当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新策略。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在符合阅读教学特点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充分体现语文阅读教学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阅读教学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总之,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采用科学的阅读策略对语文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有效地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僮伦。读书笔记:我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践。语文教学研究,(8)。

篇6: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姓名:黄雪琴 学校:仪陇县立山镇小学校 电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阅读是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见,学生的阅读是何等重要,因而阅读教学在教学中也万万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当今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至于在阅读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虽然如此,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深深的感觉到语文教学还是应有它固有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在教学中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让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更符合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呢?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此就抛砖引玉吧,诚望同行斧正。

第一、激发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阅读教学也同样摆脱不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阅读兴趣方法很多,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归纳了以下一些方法。

1、刺激学生的阅读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有需要,有了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和行为。因而我们语文老师首先就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必需。刺激他们对阅读的好奇心,从而转化为浓厚的兴趣。让学习语文变成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于是,学生的求知欲就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借助多媒体,表演读、赛读,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默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2、让老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夯实阅读教学的基础。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上来,信心十足,学好这门功课。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4、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适应学生多变的性格和学习特点。

在众多学生组成的班级教学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学习特点。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适应老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我们老师更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途径和手段来适应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幽默,图表,实验,音乐,电教媒体,寓言、典故,诗话,词话等多种教学手段;运用课堂教育法,寓教于乐法,社会实践法,榜样激励法,启发疏导法,生活指导法,形象熏陶法,文化涵育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多种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这样做才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师生共同独立自由阅读,做到潜心细读体验,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基础。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步旨在感悟作者写作之情景和作文之真实意图。从而让阅读者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师生都要“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去阅读文本,让自己“读进去”,“读出来”,形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情境交融之态势,还读书之本性,步入原生态读书之胜境,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相通、情感上的交融、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才会对阅读产生浓浓的情,深深的意。

第三、师生共同展示阅读,共同交流阅读的感受,激发阅读的冲动,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情趣,在阅读中享受快乐,提升自己的高尚情操,是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老师与孩子共同享受阅读、品味阅读。这样,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其间,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格外真切,有道是“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是多么美妙的读书境界啊,这样读者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享受到语文的欣慰,以此提升自己的高尚情操,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第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凡是好态度和好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1)、学生自觉主动阅读的习惯;(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主动利用工具书;(3)、默读、有声读;慢读、快读;唱读、角色读等各种朗读习惯;(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5)、书要细读、精度、反复读,“书读百篇,其义自现”的习惯;(6)、勤问,勤思: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培养好习惯,光提要求和讲解无济于事,还要多督促,勤检查。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可以说就是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各种语文学习习惯一经养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水到渠成了。

第五、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是阅读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我们当老师的在注重指导学生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更应大胆指导学生课外的广泛阅读,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真正能博闻强识、博览群书,在书山中无畏地攀登,在学海中尽情地遨游。

篇7: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实践活动。新《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除教材以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15万词以上。这也充分说明了阅读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一个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阅读课中有学习性阅读,有信息性、交际性阅读。英语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根据具体阅读文章的特点,设计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住文章的重要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又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在阅读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精心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以《新目标》八年级(上册) unit 7 reading:“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为例:通过duty report,free talk 等活动,让学生描述机器人、谈论机器人的.用途等,激发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猜测文章所要讲述的大概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推理,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激发学生想要阅读的欲望。

二、恰当的阅读策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利保障。

1.注意看标题和文中插图或照片(the title and picture)。文章标题是文章内容最简练的概括。图片是文章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通过标题积极思考,让学生养成图文结合起来读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或重要内容。

2.阅读时先略读(skimming)。关注大意,不要太重视细节。通过扫描迅速预测文章内容或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克服生词造成的阅读障碍。对于不认识的生词先略过,有时它们某些对于理解全篇文章并不重要。有些当你全篇阅读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自然猜出。

3.让你的眼睛学会跳读(scanning)。这样有助于你很快地抓住你所需要的细节,你可以不必阅读整篇而找到你所关注的信息。要特别关注每一段落的首句(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它一般是关键句,也就是主题句(topic sentence)。识别主题句,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可帮助了解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4. 学会推断(inference)。能从文章中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境的描写,从字里行间透过文字信息去推测文章深层结构中的含义。以便对其有深刻、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要想深入地理解文章,就是通过准确地回答 who,what,where,when,why,how 等问题来学会摘要、概述全文。

5.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英语阅读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扩大词汇量,就要多读。词汇量决定了我们的阅读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读得越多、越广,这又反过来为进一步丰富和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灵活运用朗读,让阅读更为有效的为教学服务

要想学好英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克服害羞的心理。在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如1.跟录音机复读。2. 学生或老师范读。3. 分角色朗读。4.男女比赛朗读。5分组表演朗读,能使学生发现朗读中的各自不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互相取长补短。

篇8:谈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精心设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前置性作业, 引导自主学习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可见好习惯对于每个人尤其是小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不仅应该“乐学”, 而且应该“会学”, 也就是要讲究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中, 重视加强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做到以下几点。读:就是读课文前的“导读”、“预习提示”, 读“课文”、读“注释”、读文后的“生字”、读单元后的“回顾、拓展”、读“读读背背”, 等等。划:就是在读的过程中, 用铅笔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疑惑的问题划出来, 这样可以引起注意并加深思索, 提高预习的功效。查:就是借用工具书 (如词典、字典) 、资料书或上网等, 查明弄清生字的形、音、义, 新词或难句的含义, 疑惑的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等等。为此, 特别设立以学生为组长的网络组, 负责搜集打印语文资料, 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思:就是细读课文后, 对提示、课文内容、练习题进行初步思考, 了解课文思路。主题思想, 弄清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 初步了解课后练习的内容。联:就是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与学过的同类课文联系起来, 或同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摘:就是把在预习或学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 警句摘录抄写下来, 进行知识的积累, 写在随堂本上。除此之外, 每天阅读课之前, 背诵摘抄一首古诗并记在积累本上。正所谓“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二、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点拨提升, 特别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 积极参与。听课不仅听教师讲, 还要听学生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进入教学过程, 参与学习, 提高阅读技能。

1.从课题处质疑。例如在教学课文《爬山虎的脚》, 我提问:“同学们, 当你们读到‘脚’字时脑子里会产生什么疑问?”一时间教室里议论纷纷, 学生争相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有的问:“老师,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有的提出:“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等等。能抓住要点和关键,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 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再次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针对疑问深入思考, 并运用合作的方式, 与同学共同探究学习。

2.从文章的重点句处质疑。教学时, 引导学生从这些重点句子入手, 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既能帮助他们提纲挈领, 理清文章思路, 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如《搭石》一文, 学生抓住“一排排搭石, 任人走, 任人踏, 他们联接着故乡的小路, 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一句提问, 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取最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3.从课文插图入手质疑。插图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并结合插图提问, 也是一种阅读课文的好方法。如学习《卡罗纳》一课后, 让学生在插图旁写上自己的感受:“我”会对卡罗纳说些什么?学生们顿时埋头书写。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卡罗纳, 今天到我家去吧, 今后我的妈妈就是你的妈妈, 好吗?也有的同学写道:卡罗纳, 不要太悲伤了, 我是你的朋友, 我们大家都是你的朋友, 我们的妈妈就是你的妈妈!这种方法, 不是简单的加强记忆, 而是促进思考, 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的学习过程。

4.初读课文后质疑。课文是学生学到知识、积累语言、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重要凭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 学生对课文有初步印象, 这时让学生谈谈自读后的收获, 提出疑问, 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师, 不能对学生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持否定意见, 也不能在学生发言中横加限制, 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赞赏, 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

上一篇:小记者班教案下一篇:满分作文:我心中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