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大力弘扬四种精神

2024-08-18

党员大力弘扬四种精神(共10篇)

篇1:党员大力弘扬四种精神

大力弘扬组工精神树好组工干部四种新形象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研究班上提出了“四种眼光”和“四种新形象”的新要求,他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十七大后组织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工作基调。我认为,新时期要加强以公道正派为核心内容的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作为从事党的组织工作的基层领导干部,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四种眼光”的真正内涵,在围绕“打造四型部门,树好四种新形象”上下功夫,努力把组织部门建成党性最强、作风最正、效率最高、形象最好、群众最满意的表率部门。

打造“正气型”组织部门,树立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可信形象

新时期我们党赋予公道正派全新内涵

老子讲:“公正无私,可以为天下王。”《论语·为政》讲:“政者,正也”、“官正而国治”。几千年来,培养独立正直的理想人格,树立公道正派的思想作风,保持坚定操守的高尚境界,一直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性格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核心内容。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旗帜和生命线,是组织部门最好的“品牌”和“形象”,是衡量组工干部是否具有坚强党性最基本、最关键的品质,是组工干部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核心的价值理念,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形象的总体定位,同时也是新形势下组织部门自身建设面临的最大考验和挑战。胡锦涛同志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指出:“衡量一个组织人事干部是否合格,首先要看他是否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干部群众看组织部门的形象,也是首先看这一条。”组工干部树立公道正派形象的立足点就是坚定的政治立场、牢固的组织原则和群众观点。要始终把公道正派作为组织工作的最高境界来修炼、最大原则来实践,永远把公道正派理念铭刻在组工干部心中,使公道正派始终成为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履职之要、正气之源。

新时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贵在知人善任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我们要引以为鉴。古人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孔子认为选人者要“荐贤,贤于贤也”。组织工作的对象是党员干部,是做人的工作的,担负着选人用人的职责,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就要有放眼全球的广阔视野,与时代合拍,与国际同步,与世界共舞。因此,新时期的组织工作视野要开阔,组工干部要知人善任,要常怀爱才之心、求才之诚、容才之量,具备识才之能、用才之智、聚才之艺,炼就一双知人识人的慧眼,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我们要注重德才与实绩并重,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综合考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干部的成长欲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打造“勤廉型”组织部门,树立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可靠形象

新时期组织部长要作各级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表率

“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洁是为官之德,是组工干部的履职之要,更是组织部门的立部之本。“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组织部长要身先士卒,靠自身良好形象来作为表

率,要认识到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约束。要把党性修养与人格锤炼结合起来,使党性原则通过人格实践体现出来,在“慎言”、“慎独”、“慎微”、“慎欲”、“慎权”、“慎交友”上下功夫。坚持“等距离”交往干部,“零距离”接触群众,“远距离”拒绝诱惑,永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新时期组织部长要有甘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古时孔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近代鲁迅重视“严于解剖自己”的自省精神,新时期组织部长也要经常反省和剖析自己,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不断增强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把志存高远和埋头苦干结合起来,要有“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思想境界,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无畏气概,做到仰不负党,俯不愧民。一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全部心思集中在“想干事创业”上。二要有把握全局的战略眼光,统筹兼顾的组织才能,科学决策的谋划能力,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内涵丰富的知识底蕴,把能力和水平体现在“会干事创业”上。三要对组织工作执著、热爱、敬业,把做好组织工作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使命,把目标落实到“能成就事业”上。

打造“创新型”组织部门,树立创新求实、锐意改革的可敬形象

创新求实是推动组织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发展是我们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推动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我们以理念创新推动思路创新,以机制创新推进方法创新,以方法创新提高工作水平,努力营造“开放进取、活力无限”的氛围,来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组织工作要真正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需要组工干部锻造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敢为人先的求实锐气。古人说:“志之难也,非在胜人,在自胜。”要有扬弃精神,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科学预测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科学制定符合组织工作发展规律的具体政策,真正把创新作为组织工作的灵魂和主题,一以贯之,推动组织工作推陈出新,精益求精。

锐意改革要有攻坚破难、迎难而上的“爬坡”精神

新时期组织工作担负着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配置组织资源,为党的政治路线提供组织保证的重大使命。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资源配置、放大、倍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资源的整体潜力;我们要引导组工干部树立发展的眼光、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魄力,在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确定创新的方向,在总结和借鉴经验中拓宽创新的思路,从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中发掘创新的亮点,从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中找准创新的着力点,对长期困扰组织工作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超前探索,大胆实践,灵活化解,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的“经济含量”。

打造“人本型”组织部门,树立团结和谐、真诚待人的可亲形象

以组工干部为本,锻造团结和谐的人格魅力

组工干部队伍的肌体细胞是“人”,加强组工队伍自身建设,必须坚持人文化的关怀;组织工作的实践主体是“人”,提高组织工作水平,必须坚持人本化的教育培养;组工文化的外在形象主体是“人”,必须对组工干部强化管理,进行人格塑造。要真诚,才有理解、尊重和真情,才能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要宽容,古人云“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同志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信任,多一些宽容大度,真正做到容人、容言、容事;要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包括要善于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事一道工作,合心、合智、合力、合拍推进工作的整体发展。通过友善、真诚、互助的人文关怀,增强组工干部对事业的责任心、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对工作的投入度。

以服务对象为本,彰显亲和为民的人文情怀

组织部门的最终工作对象是“人”,服务好工作对象,必须坚持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这就要求从事组织工作的同志既要懂人性,善于洞察和掌握人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又要有人情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组织部长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要有一种情感、一种情怀,要在亲和力、凝聚力方面的能力上下些功夫,要让人感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充满人情味。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人,坚持做有品位、有思想境界的人,始终保持平静之脑、平常之心、平淡之欲、平实之风。做到政治清醒以养正气,开拓创新以养朝气,干净干事以养底气,铁面无私以养锐气,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广大组工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增强组织部门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篇2:党员大力弘扬四种精神

奉献是一种美德。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一只手、拉上一把,给予一份站起来的勇气,当社会需要的时候,少一份计较、少一些牢骚,欣然挑起责任的重担,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这就是奉献,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已经成为无数青年的精神坐标,保尔更是成为几代共产主义信仰者心目中光辉的楷模,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无私的奉献。

奉献是一种责任。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操守和责任,党员干部只有懂得奉献,才能真正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担在肩头;才能不计个人得失,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受住考验,在诱惑面前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才能真正做到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

奉献是一种境界。真正的奉献源于内心的品质,不求回报不求功利,不求名誉。内心的爱与善让他们觉得奉献是一种快乐,一种富足,一种满足。奉献不在于你有多么富裕而在于你精神上是否富足。奉献无需太多的拥有,因为奉献本身就是一种拥有,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必然要用奉献点亮民族梦想,我们也必将这伟大的精神传承下去,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伟大事业伟大奋斗中,不

篇3: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讲过一句话:“一个国家, 没有先进的科技, 一打就垮;一个国家, 没有民族精神, 不打就垮”。胡锦涛更是曾多次指出, 要增强“民族精神”, 巩固“精神支柱”, 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因此, 我们应当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长抓不懈。

首先, 经济全球化下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衍生出文化强势, 强烈冲击着发展中国家,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如何抵制不良的外来文化和错误的思想?惟有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其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一些人在思想、观念和精神领域开始迷惘,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蔓延。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其价值观念多元化, 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 在价值观上,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如何使人们区分良莠, 也需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这一思想保障,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念, 激发我们的斗志, 成就我们的伟业。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鲁迅先生称中华民族精神为“民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一个核心, 四个组成部分。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线。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班固“爱国如饥渴”, 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可谓中华民族的脊梁!

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前提, 集中表现为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统一以追求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为其精神特征。团结统一既是各族人民追求的共同理想, 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动力。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和为贵”, “合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新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勤劳勇取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勤劳, 要求人们勤奋努力, 吃苦耐劳。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勇敢, 要求人们在面临危难时, 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勤劳勇敢, 是兴家之宝, 立国之本, 安邦之道。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即天体的运行刚健有为, 君子起而仿效, 奋发向上, 永不停步。一个民族更应该锲而不舍、知难而进, 奋发向上、顽强拼搏, 放眼世界、经受并战胜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既是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任务, 也是时代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依托, 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要通过国史教育, 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 培育国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断振奋民族精神!

(二)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国民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 坚持养成教育,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有“知”才有“行”, 让民族精神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从幼儿园直至大学的全过程中, 进课堂、入教材、内化到头脑。让学生接受民族精神, 并成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要对子女实施民族精神的启蒙教育,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注意防微杜渐。同时家长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 成为孩子的榜样。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民族精神教育要进社区, 进企业, 进村镇, 进城市,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三) 公众传媒要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尽职尽责

公众媒体是宣传阵地, 起着舆论导向作用。江泽民曾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要通过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各种文艺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使先进人物的“爱国忠心、凛然正气”震撼人心。

网络也是媒介之一, 要成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阵地。建立高质量、大容量的“红色网站”。此外, 还要以节日、纪念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 不断掀起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潮。

(四) 共产党员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会自发地产生和传承, 必须通过先进分子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 要率先垂范, 身先士卒地实践民族精神,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时至今日, 民族精神仍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腾飞的精神力量, 对于全国人民仍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教育作用。因此,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35页

篇4: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走向世界》: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并在社会主义車命、建设、改車中不断发展。请简单评价一下沂蒙精神?

孙守刚: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在沂蒙老区的一种具体展现和升华,她不只是仅限于临沂的地域精神的概念,是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反映。

沂蒙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420万沂蒙老区人有20万人参军,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形成的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为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的思想品格和为祖国解放事业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涌现出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的厉家寨、三家坊前、高家柳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集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坚持艰苦创业,奋力开拓,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走上了加快发展的道路,开创了革命老区向大临沂、新临沂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既继承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又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其中,“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表达了沂蒙人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舍生取义、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先进思想意识;“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体现,展示了沂蒙人民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明确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沂蒙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精神财富,又是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沂蒙精神的产生发展,始终与时代同步伐,既是沂蒙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又是整个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财富。它秉承齐鲁优秀思想文化和革命传统,根植沂蒙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沃土,经过战争年代的洗礼,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时期的考验,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所以它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

沂蒙精神产生发展于沂蒙大地,无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沂蒙精神不是一种单纯地域性的精神文化形态,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表现出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的高度一致性。沂蒙精神不仅仅属于临沂,也是山东的、中国的。把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她新的使命和时代内涵,使之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走向世界》:对于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守刚: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展现和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光辉精神财富,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的真谛所在。

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丰富内涵,表现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为夺取革命胜利而奋斗;人民群众信任党、热爱党、紧跟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斗争,这些特质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讲到党领导人民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都用了“党紧紧依靠人民”这个前提语。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学习沂蒙精神、更加自觉地弘扬沂蒙精神,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出积极努力。最近,山东省宣传文化系统部署开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目的就是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一种理念,无论想问题、做决策,还是做工作,都要心中有群众。

当今时代,继续弘扬并提升沂蒙精神,对于解决信仰、信念和信任问题,树立群众观念,加强群众王作,密切党群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历史充分证明,这种精神,用在抗日战争,我们能够赢得民族的独立;用在解放战争,能够使人民当家做主人;用在脱贫致富,能够很快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可以说,沂蒙精神战争年代需要,和平致富年代需要,全面奔小康更需要。

《走向世界》:沂蒙精神的时代性决定了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內容,新时期应该如何弘扬沂蒙精神?

孙守刚:沂蒙精神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弘扬沂蒙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提出明确要求。1999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到临沂视察时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临沂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临沂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李长春同志今年6月到山东考察时,专程参观沂蒙精神展,他指出:“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进一步加强沂蒙精神的宣传,把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使之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研究宣传沂蒙精神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形势下,我们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发挥沂蒙精神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弘扬沂蒙精神,要坚持两个基本“支点”和一个“落脚点”。两个支点:一是信仰,即人民群众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一种坚定追求和无比信赖。人民群众信赖党、热爱党、紧跟党:二是群众观,即我们党植根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一个落脚点:即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弘扬沂蒙精神,要立足山东,放眼全国,突破时间和地域界限,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山东精神、民族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注重加强沂蒙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注重内涵的挖掘、理论的概括、高度的提升。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解答一些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创新形式、丰富手段、活跃载体,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上讲坛、网络行、巡回展等活动,扩大社会效果。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形成学习宣传热潮,在更高层面上把沂蒙精神学习宣传研究引向深入。

篇5:党员大力弘扬四种精神

按照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xx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的通知要求,组织全系统就xx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系统、全面、深刻的学习,感受至深。xx同志在信访局这个特殊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0个春秋。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双肩,一头担着党和政府的重托,一头担着老百姓的期望,以自身过硬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千方百计为解决百姓实际困难,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学习xx先进事迹不是件单一的阶段性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宗旨意识,实现工业聚集区规模化建设、城建“三年上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实践先进事迹是加快转变机关职能的需要。加强机关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机关干部牢固树立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意识、服务也是生产力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准确地把握工作定位,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创造性的履行好职责,把“领导就是服务”“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真正落实和体现到各项工作中,自觉地把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地把权力的运用当作服务的过程,真正实现由“领导”向“服务”转变。

学习实践先进事迹是新时期加快建设的需要。处理好对上负责和对基层群众负责的关系。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围绕中心、顾全大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紧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和“三年上水平”开局年。城市发展就是利民惠民,要把打造惠民利民工程、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作为“学习实践”第一目标,紧紧围绕“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这个主题,广泛听取民意、凝聚民力,在城市建设中要牢固树立对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对人民要满腔热情,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实践先进事迹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需要。结合“党员示范岗”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发扬敬业、奉献、诚信、团结、拼搏的城建精神,学英雄、找差距、见行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模范作用。同时,树立创新意识,完善创新目标、创新记录、创新考核等制度,带动机关各项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实现机关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举措的创新,不断创造出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的业绩。

学习实践先进事迹是体现执政为民的需要。站起来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人民鞠躬尽瘁。通过“送党情、办实事、解民忧”活动,建立和完善机关干部调查研究、基层联系点、信访接待日、与群众对话等服务,拓宽和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定目标、定标准、定时限、定责任人的“三定责任制”,紧紧围绕基层和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梳理,抓好落实,为民排忧解难。此外,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下大力气进一步解决好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一快四通”,即: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快速反应、马上行动;对工作职责范围内该办的事要速办“快通”;对工作运转时出现的不畅问题要及时“沟通”;对基层和群众遇到的一些矛盾要积极“疏通”,对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要大胆“变通”,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篇6: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在大庆油田长期开发建设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根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典型体现和生动展示。其核心是爱国,精髓是艰苦奋斗,本质是“我为祖国献石油”。长期以来,中石油始终高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旗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筑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坚定不移地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员工思想教育的主脉。中石油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责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大力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之始终引领时代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精神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多年来,中石油党组坚持把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工作部署、融入发展规划、融入战略目标,先后在大庆、延安等地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有力推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深入活动,广大员工始终保持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始终不渝地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打造铁人式员工队伍的主旋律。中石油始终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全体员工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核心价值观,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编发《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教材》,颁发《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构建实施《思想政治保障体系》,设立铁人奖,每4年评选表彰10名特等劳模并授予铁人奖章,持续开展“中国石油榜样”系列典型宣传,努力打造铁人式的员工队伍。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七一”授予大庆油田李新民“大庆新铁人”荣誉称号,选出了大庆第三代铁人。石油英模群体不断壮大,形成引人注目的“石油英模现象”。

坚持不懈地把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频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属于中国石油人,更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中央曾专门下发文件充分肯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公司党组始终把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不断转化为广大员工群众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注重抓好传承弘扬的关键环节,努力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注重丰富传承弘扬的载体,编写《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企业文化辞典》等数百种学习资料,组织开展“千万图书送基层、百万员工品书香”工程,大力实施创建金字品牌、树立典型人物、提炼理念格言、建设教育基地、创作精神产品的“五个一”工程。

篇7: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继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开展之后,《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在北京展出。连日来,参观展览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人们深情回忆中国革命走过的光辉历程,热情赞颂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表达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心声。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和延安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波澜壮阔的13年,正是延安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今天的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要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不懈奋斗。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生动教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了解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把老一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在与时俱进的奋斗中,延安精神必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化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我们谱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篇8:党员大力弘扬四种精神

广西精神生成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沃土之中, 吸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养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凝炼和概括。广西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广西精神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吸吮了中华民族精神丰厚的文化资源。首先, “团结和谐”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具有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强调整体主义价值观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高度认同“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当代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 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文化根基。进入新世纪, 当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时上下高度认同, 就是这种文化根基的必然结果。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在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中,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和谐发展, 成为我国民族团结和谐的模范, 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这一永恒主题的生动诠释。其次, “爱国奉献”突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各民族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 也是中华儿女舍身忘己、吃苦奉献的历史。广西地处祖国南疆, 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的血液里充满着守土有责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激情, 谱写了一曲曲爱国奉献的壮丽诗篇。再次, “开放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从来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兼容开放心态积极吸纳各种外来文化。如佛教东传和玄奘西游、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广泛发展对外交流的具体见证。广西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养育了广西人开放包容的优秀品德,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面向国内外全面开放, 持续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是充分展示了广西人自信豁达、海纳百川的胸襟, 也充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第四, “创新争先”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和“变则通”的思想, 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相碰撞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创新争先精神, 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历久远而弥新, 经沧桑而不老, 至今依然保持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是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广西各族人民也始终秉承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不甘于落后, 不怨天尤人, 不断演绎着力争先进的创新精神。

广西精神根植和发展于广西丰富多元的文化交融互动之中, 体现了广西文化的独特品质和鲜明个性。广西地处中国南部, 东邻广东省, 西连云南省, 西北靠贵州省, 东北接湖南省, 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 西南与越南毗邻。“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片海”是其形象具体的概括, 境内山地丘陵广布, 河流穿越其中, 山川秀丽多姿, 多民族杂居融合。八桂大地上, 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发展了具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类型, 成为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有旖旎多姿的山水自然文化, 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有可歌可泣的爱国奉献文化, 有生生不息的创新创业文化, 有大度包容的开放发展文化, 有历久弥新的互助和谐文化等等。实践证明, 文化的影响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润物沁心的超高境界, 于无形中有力, 于无处中感觉, 广西文化就是汉民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 是山水文化和海洋文化相得益彰的精品, 是生态文明与现代工商文化结合的样板, 是传统和谐文化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的楷模。“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先争优”的广西精神, 是一代又一代广西人在实践中铸就、传承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期待, 是广西在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丰富起来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动力,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融汇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同时又是广西历史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 是广西人民文明素质的真实反映, 是广西人民精神境界、意志品质、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的恰当展示, 彰显了广西地域文化厚重的底蕴与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 是广西人文化自觉自信的集中体现。

广西精神的提炼、学习和宣传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也是广西人文化精神生活的丰富过程。人是有精神需求的, 表现为人需要有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或丰富或贫乏, 或高尚或低俗。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 是人们身心健康、奋发有为、和谐幸福的保障,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广西精神的提炼升华和学习宣传过程本身就是广西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早在2005年, 自治区党委作出建设“四个广西”即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时, 在推进“文化广西”战略中就组织课题组对广西精神进行研究, 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8年, 在抗击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中, 将广西各族人民表现出来的崇高境界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谐精神”。2009年, 为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 在广泛征集意见和座谈讨论基础上, 自治区党委结合广西的实际提炼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些都是构成广西精神深刻内涵的重要元素。2011年以来,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将研究、总结、提炼广西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进行部署, 抓紧落实, 先后组织了数次研讨会、交流会, 并深入全区各地调研, 初步提炼出“广西精神”表述语, 最后由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下来。几年来, 上下结合、集中民智、汇集民意, 将广西精神的提炼过程实实在在地演绎为一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广西、思考广西、热爱广西的过程, 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9: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

劳模是什么?劳模是劳动的模范和榜样,是社会遴选出的最好的、鼓励人们仿效的劳动者,劳模体现着社会对某一类劳动方式、劳动精神的最高评价。黄河劳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为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事业默默无闻作贡献,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和辉煌业绩推动着治黄事业的进步,以自己的崇高思想和先进事迹,为全河职工树立了光辉的旗帜。

黄河劳模精神,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黄河人文精神。劳模们有的来自黄河大堤修防一线,有的来自黄河供水前沿,有的来自经营管理、开拓市场的基层,有的来自勇于创新、成果丰硕的科研院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实践证明,不同岗位的黄河劳动模范都不愧为新时期黄河治理的标兵,都不愧为全河职工学习的榜样。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在大河上下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劳模,满腔热情地关心劳模,并为黄河劳模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围绕中央兴水惠民决策部署和民生水利发展要求,积极践行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理念,突出“四个更加注重”的实践导向,促进各项治黄工作的开展。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在黄河治理队伍中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黄河上各个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篇10:弘扬四种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第六完全小学 李昌华

十九大前夕,我再次重温入党誓词,深入地理解‚四种‛精神,体会如下:

弘扬屈原求索精神。屈原的的一生跌宕起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肉身来殉国,身躯消失的时候,求索以悲剧的方式终结,但在那样的时刻,他为了理想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却得到了永生!这种‚求索‚的精神,让我们永远地传承和纪念。

学习了范仲淹笔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警示我们要有忧国忧民的胸怀,应当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国之心,有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学校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加强学习和积累,勇于改革创新,以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作风不断推动党的基本建设。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内形势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面对国内的新形势、新题目,需要党员干部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来解决这些层见叠出的新题目。首先,党员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正确把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党性修养。其次,党员干部要做好清正廉洁的榜样,要耐得住孤单、守得住清贫,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只有常怀忧患意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断学习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更多的新本领,全面进步本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当代发展需要,才能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发展壮大。

弘扬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就是要学习任弼时同志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态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少,三怕麻烦人。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从不要求组织照顾。进入北平后,由于身体原因,中央严格规定他每天只能工作2小时,他却要求增加他的工作时间到8小时。一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筹备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研究朝鲜战局,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我们要像骆驼一样,不为路途艰辛而丧失信心,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上一篇:2015自来水厂实习报告下一篇:高标准农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