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定远教育十大亮点

2024-08-17

2024年定远教育十大亮点(共4篇)

篇1:2024年定远教育十大亮点

长风破浪正当时

勇争一流谱新篇

2014年定远教育十大亮点

一、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坚持“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按规矩办事”目标不动摇;大力弘扬“团结拼搏、克难进取,立德树人、敬业奉献,创新实干、勇争一流”的定远教育精神。先后修订出台了《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政风行风建设若干规定》、《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近20项规章制度,实行学校零招待、零包车,严禁举债建设项目;今年暑期,调配了一批学校班子,进一步打造结构科学、富有活力、优质高效的学校战斗集体,真正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坚持有令必行,令行禁止,出台了财务、作风等多项制度,把校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按规矩制度办事;要求校长必须亲自代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骨干校长培训的同时,组织选派校长赴教育发达之地学习先进管理理念、模式。

二、教育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第一季度就下拨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2905万元,超前完成年计划的50%,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发放中职助学金825人次61.8万元;中职免学费资金3048人次241万元;普高助学金2952人次221.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210人74万元。

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2014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新改扩建项目6个,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教师周转房项目5个,投入资金396万元;二期初中工程项目2个,投入资金392万元;校舍维修长效机制项目63个,投入资金1719万元;薄弱学校建设项目8个,投入资金1062万元。定远二中新校区建设14栋校舍楼正在建设,有望明年投入使用。

四、学校布局调整有力推进。组织人员深入天长、全椒等县市区考察调研,制定学校布局五年规划,按照小学进社区、初中进集镇、高中进县城的调整思路,采用撤并、合并、分流相结合,以并为主,以撤为辅,循序渐进,分类实施。

五、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在县纪检监察、人社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下,2014年招聘中小学、幼儿教师108名,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111名,从农村选调55人进城任教;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意见》,政策待遇向边远地区教师倾斜;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天长市金集中学教师朱长海先进事迹活动,承办了滁州市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组织局机关和中小学400多人听取报告;开展了第四届“教坛新星”评比,179人获“教坛新星”称号,上半年结题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3项;分片开展“送培送教”活动,培训980余人;推荐选送6名中小学教师、8名中职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分阶段制定实施《定远县教学质量评价奖励方案》,激励学校和教师创先争优。

六、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上半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图书项目、多媒体远程教学、实验室设备设备项目学校达91所,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张桥小学电子书包项目投入30万元。全县学校网站建设4.4万元。定远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在线课堂试点县,首批实施28个主课堂、58个接收课堂项目建设。

七、特色发展成果显著。举办了全县中小学乒乓球比赛;积极组织学校参加市小手球、大文化小舞台、“梦之花”少年儿童书画大赛等各类大赛,教育局荣获优秀组织奖。3所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7所中学被评为滁州市德育工作示范学校,5所中小学成功创建滁州市特色学校,数量居全市之首。

八、高、中考取得好成绩。2014年高、中考均取得好成绩,高考全县达本科线2853人(不含艺体),居全市第一,达线率45.47%,超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三。

九、平安校园建设稳中求进。建设校车安全管理监控平台,实现了全县所有校车运行“全天候”全程“跟踪”。会同公安、交通等部门查处取缔非法校车 11辆;实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及“周排查、月上报”制度,联合县市场监督局、综治、公安、消防、卫生等多部门,多次开展安全专项督查,确保师生安全。

十、违规补课行为铁腕治理。严肃处理4名参加有偿补课的教师。暑期前后,由县纪委牵头,专门成立由县纪委纠风室、县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物价局、文广新局等多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的专项清理行动组,形成了对违规补课行为高压夹攻的严打势态。截止到8月3日,叫停违规办班18处,向2050名参加暑期辅导班学生退费25万元。

篇2:2024年定远教育十大亮点

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价作用,深入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加强质量监测评价研究,构建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高考成绩再创新高,文理重本上线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获得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5项。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在高中数学、物理奥赛中获全国一等奖3个,并获得2块全国决赛银牌。在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省级一、二、三等奖116个。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金夺银,在全国大赛中夺得16枚奖牌, 在全省大赛中夺得13枚奖牌,获奖等次和数量列全省县级第一名。国际化办学迈出新步伐,18名学生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录取。

二、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新一轮镇街学校标准化建设及食堂、旱厕改造工程,完成校舍建设项目126 个,改造食堂4 处,改造旱厕94处。加快实施城区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投资9600万元,为繁华中学、繁华初中、实验中学、实验初中、龙城中学各新建一栋教学楼。东武学校3栋新教学楼竣工投用。职业院校投资1680万元,新建焊接实训车间,添置实习实训设备391台(套)。投资5000多万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全日制民办学校超然中学建成投用。社会各界捐资2100多万元,建成投用龙都大源小学、相州惠发小学、林家村福奥小学等一批优质学校。投资400万元为16所学校建成高清自动录播教室,建成“密州网络教研学院”网校平台,全市所有学校实现“班班通”。市教育局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着力推进规范化学校创建,8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21所学校被评为潍坊市规范化学校。加强学校少年宫建设,全市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学校少年宫,17处学校“希望乐园”挂牌。深化城乡学校联建,形成共享型、紧密型、互助型、帮扶型四种联建模式,全年安排106名教师参与城乡交流,《大众日报》对我市经验做法予以报道。

三、学校管理体制更趋科学。将诸城一中、繁华中学、实验中学3所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剥离,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直公办初中,充分激发了办学活力;将密州街道东武学校、大华学校、玉山小学、龙都街道邱家庄子小学、开发区明德学校等5所学校收归市直学校管理,分别并入相应市直学校,设施设备共建共享,教职工统筹调配,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城区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大班额”现象得到缓解。潍坊市教育局和诸城市人民政府共建皇华镇“乡村教育示范区”,探索推行校长竞聘、教师聘任、经费包干等管理机制,开展三级帮扶联建,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中小学招生秩序更加规范。严格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全面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严格资格审查,严控新生班额,严格学籍管理,有效杜绝了跨范围择校现象。建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实现了一次报名、分类选择、多元录取。严格执行“三限”政策,严控择校生比例,有效杜绝了超计划招生。招生过程阳光透明,市纪委、监察局全程参与,确保了招生工作公平、公正,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干部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全年招聘新教师216名,其中博士生1名、研究生103名、本科生112名,为85所农村小学“校校引进一名音体美教师”。引进支教大学生39名。完成农村小学校长职级认定,实现全市校长职级全覆盖。公开考选59名第二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后备人才,6人考入潍坊市第二批高中阶段学校校长后备人才库。组织教师全员培训21681人次,专项培训1800多人次,邀请20多名专家教授前来举办讲座,选派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外出学习1140人次。完成全市教师资格首次注册,注册教师8864人。在舜王街道中心学校设立潍坊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每年接收30多名师范生前来实习支教。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第3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全市597名优秀教师受到各级表彰。另有57人荣获潍坊市见义勇为模范、潍坊市优秀乡村青年教师、诸城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六、素质教育整体全面推进。强化“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实验区”建设,着力推动教育部“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在2014实验区联席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整体推进“新教育”实验,缔造完美教室,打造理想课堂,开展“高效海量阅读”活动,在全市推广龙源学校“活力教学”模式。市教育局被表彰为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举办全国第二届和谐杯小学“七说”说课大赛暨课程整合与学校文化现场展示会、山东省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进现场研讨会、潍坊市体育教学现场会、潍坊市小学生写字教学现场会。科技创新教育成绩突出,在机器人大赛、电脑制作、科技创新大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30项、二等奖26项,山东省一等奖52项;在潍坊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大赛中获得9项冠军,占冠军总数的41%。诸城一中、繁华中学、繁华初中、吕标初中被授予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校。

七、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建成龙源学校幼儿园等4处城区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市直机关幼儿园、西郊学校幼儿园等9处幼儿园荣膺省“十佳”、“示范”称号。全市镇街幼儿园办园条件进一步改善,林家村、相州、枳沟3处镇街被评为潍坊市学前教育先进镇街,总数达到6处,居潍坊各县市区之首。深入开展非法幼儿园及接送幼儿车辆清理整顿行动,城乡办园秩序进一步规范。先后在中国幼教年会和第五届山东省园长大会上做经验介绍。

八、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成绩突出。积极开展“普职融通”和“双证互通”试点,推进中职本科“3+4”和中职专科“3+2”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成功创建2个潍坊市级特色品牌专业,3个专业列入鲁台对接培养十大专业建设计划。深化校企合作,成立7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中职学生参加春季高考,132人被本科院校录取。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模具制造技术技能大赛、全省职业院校现代制造技术和服装制作大赛、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先后在全国涉农职业院校暨首批示范县领导干部培训班和全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启动“百名家庭农场主、千名青年农民和万名新市民”教育培训工程。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入围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九、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扎实推进。调整教育局安全工作委员会,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和问责前置制度。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成立校园安全专职巡查队伍,配备巡查专用车辆,强化校车运行监管,建成安全视频监控中心。强化法制教育,聘用42名学校法律顾问,开展“宪法日”宣传、法制绘画书法征文大赛等活动,市教育局被评为潍坊市“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加强学校食堂、美化绿化、节能减排等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诸城一中被评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健全完善涵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困难学生救助体系,发放奖助学金、减免学费等1700多万元,惠及学生22121人次。

篇3:重庆教育十大亮点

2 0 0 8年, 重庆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呈现“十大亮点”:一是重庆市政府与国家教育部签订了部市战略合作协议, 重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改革试验工作已全面启动。二是继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后, 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惠及城乡学生3 7 0万人, 这是重庆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三是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86.5%, 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在校生规模达到106.7万人。四是中等职业教育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招生1 9.4万人, 在校生规模达5 1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保持大体相当。五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 比2007年增加2个百分点, 在校生规模达到68万人;大学城校园建设完成投资1 4亿元, 入驻高校8所, 入住师生1 0万人。六是民办教育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 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 在全国首创建立了重庆教育担保公司, 为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搭建起融资平台。七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有力资助, 全年拨付资助经费近1 1亿元, 资助各类学生达4 5 0万人次, 其中享受免费中职教育的学生1 6万人。八是农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改善, 落实补助资金11.4亿元, 从10月起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月补助500元, 惠及37万中小学在职和离退休人员。九是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 “和谐育德”工程、“2+2”项目培养计划、红歌传唱、经典诵读、“阳光体育运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取得明显成绩。十是产学研结合取得重大成果, 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市的7 5%,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推进了3 G芯片的产业化。

总之, 2 0 0 8年全市教育工作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

篇4:2011年平凉果业十大亮点

1 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平凉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自1986年平凉将果产业确定为农村支柱产业开始,经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果树经济林种植面积稳步增长,特别是2006年提出苹果适宜区全覆盖发展战略以来,果业发展提速,2011年全市果园新植面积达25万亩,目前,全市果树经济林面积达180万亩,其中苹果160万亩,超过了甘肃省苹果种植面积的1/3。培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高效果业集中区3个,果带12条,果树万亩乡镇56个,千亩以上专业村459个。

2 苗木繁育有所突破

长期以来,平凉果业的发展,苗木靠外调,这不但导致大量资金外流,建园成本加大,而且苗子质量没有保障,致使建园质量较差,2011年平凉市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用活甘肃省扶持果业发展政策,开展苗木自繁自育尝试,各县市先后建立了规模不等的苗木繁育基地,其中规模较大,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有灵台县什字镇苗木繁育基地和华亭县红旗川核桃育苗基地。

3 产业效益大幅提升

由于受2010年苹果利市及近年核桃售价持续走高的影响,今年群众在果业生产中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加之今年后期雨量充分,苹果、早酥梨、核桃等主要果品丰收,生产效益较去年有大幅提升,果品总产量达到90万吨,总产值达19亿元,果业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果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现。

4 平凉果业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平凉果业取得的成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9月4—5日,国家苹果产业体系专家考察了平凉苹果生产,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平凉金果”产业发展中,高新技术在管理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居全国领先水平,为全国树立了榜样。9月18—24日,2011年平凉果园管理质量行活动期间,全国苹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和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认为:甘肃苹果面积跃居全国第二,平凉功不可没,平凉果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甘肃苹果的希望在平凉。10月17日甘肃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平凉召开,副省长李建会在会上指出,平凉市以全市之力打造苹果产业,静宁的苹果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扶贫攻坚走在全省前列,在甘肃农业生产方面有典型意义。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森林产品博览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充分肯定“平凉苹果产业做得不错。”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说:“平凉的林果产业不得了。”

5 栽培技术先进,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平凉果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立足当地生产实际,不断创新完善栽培体系,在幼园早果早丰管理,抗旱配套技术的综合应用、矮化栽培、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对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有很好的带动作用,为全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树立了典型,国家苹果产业体系专家考察平凉苹果产业后,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6 栽培措施不断革新

平凉果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栽培措施,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泾川县创建的立架栽培高纺锤形模式、崇信县宽行窄株距建园模式、华亭县核桃大苗建园模式、庄浪县高光效树形培养、静宁县苹果产业化发展模式均思路好,标准高,示范性强,对产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7 发展机制有新的突破

平凉果业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机制,保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崆峒区流转土地,规模化发展果产业,进行企业化经营,创新了果业管理机制。灵台县、庄浪县通过加大农民技术员培训力度,培养果业发展带头人,以点示范,带动发展,促进了产业基地的不断扩张。灵台县通过举办苹果产业发展大讲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发展信心。静宁县通过赛园赛果活动,推进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益提升的做法均可圈可点。

8 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

今年,全市果业生产以建设百万亩果园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突出要点,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114.3万亩,标准化果园基本上做到了:间作合理,修剪科学,推广了起垄黑膜覆盖,肥水偶合,人工辅助授粉,防灾减灾,病虫害的物理、生物防治等新技术,果园的标准化管理进程加快。

9 生态果园建设提速

生态果园以果园为中心,配套沼气建设和畜禽养殖业,通过将果园内杂草、落叶、烂果、畜禽排泄物加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后,给果园施用沼渣、沼液有机肥,提高果园产量、质量和抗病力,一般每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提供沼肥16~20立方米,可保证3~5亩果园的有机肥需要。生态果园是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绿色能源建设的推广普及,沼气池数量的增多,果园的生态化进程加快,2011年全市建成沼气池2.5万个,其中“果沼畜”配套2万个,可为10万亩左右的果园提供优质有机肥,极大的改善了果园施肥现状。

10 果价持续走高

自9月下旬泾川、静宁早中熟苹果果市高价开盘以来,产区内果价持续走高,早酥梨最高售价达3.00元/千克,较去年同期提高50%左右;红富士最高售价达12.00元/千克,片红80#红富士平均售价9.20元/千克,条红80#红富士平均售价7.20元/千克,片红75#红富士平均售价7.20元/千克,条红75#红富士平均售价5.60元/千克,片红70#红富士平均售价5.20元/千克,条红70#红富士平均售价4.40元/千克,不同程度的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核桃售价达26元/千克,较去年同期的20元/千克,增幅达30%。

(作者联系电话:13993348628)

上一篇:儿童节对小朋友说的唯美经典句子下一篇:在食品安全培训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