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2024-08-13

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精选8篇)

篇1: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难点与突破点 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送,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期间,由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广东冷藏运输发展专题论坛”也在同期召开,来自日本、台湾及国内的冷链企业和专家共同探讨了目前中国冷链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其中,暨南大学现代流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海权对中国的食品冷链发展提出以下方面的见解与意见。

难点: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

陈海权认为,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买,冷链存在中断现象。

针对这种现状,陈海权表示国内冷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冷链经营主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食品冷链的复杂、投资大。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大。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没有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据他介绍相当部分企业始终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导致毛利偏低,损耗难于控制;没有整合生鲜食品的产业链。企业无法有效整合生鲜经营背后的各种资源。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规模反而不经济”。同时企业也未能解决生鲜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同构化和产品更新问题。

二是冷链设施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他还认为,国内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可以养活2亿人的营养基本需求),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

陈海权介绍,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一些标准,诸如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陈海权在会上表示,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他认为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中国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行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产品和易腐食品应链上。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目前,我国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的误区。据陈海权介绍,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非常严重的现象。

两大突破点

陈海权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发展需要突破两方面的障碍:一是要实现农产品现代化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产品保鲜加工是农业生产的延续,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二产经济”,更是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关键环节。二是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食品安全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改造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最终解决食物安全问题。

据他介绍,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美国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国仅为0.38比1。

陈海权表示,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7-11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他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可以采取企业导向型或平台导向型两种发展模式:企业导向型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平台导向型是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主干网络,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陈海权强调超市需要配置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生鲜供应链的资源,实现加工生产和销售环节适当分离。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成本核算和流程控制,并从强化产品跨区域性经营和自有加工产品的差异化经营上寻求新的利润支撑点。

最后,陈海权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家乐福冷链保鲜措施

家乐福货品的新鲜是与其精细的商品采购营运制度分不开的,“Rete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细节)就是形象的写照。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采购、存货、销售等环节的密切配合,在营运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加一个控制点。

采购和内部监控

采购是保证生鲜食品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乐福对于生鲜食品有严格的采购标准。这些采购标准基本上是通过严格的挑选,家乐福会在当地建立稳定的供应链,有专门的供应商及时供应货品。在内部监控方面,家乐福中国区总部设有专人负责全国各分店商品的检验,每隔两个月要对每个分店的商品质量、库房、卖场和服务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自有生鲜品牌的开发

“家乐福质量体系”是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是具有最好的质量和安全保障生鲜。该产品本着长期合作的关系以确保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特定的质量水准。产地和类型及可追溯性是供应链的质量主要体系。已应用质量体系的定牌产品有:猪肉、三文鱼(鲑鱼)、柚子、荔枝、苹果、橙子。

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是生鲜食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必须做到一次订货量要适当,订货频率要高。家乐福针对不同的生鲜食品,设定不同的库存量,当天卖不出去就扔掉。即使有的货第二天可以卖,但这种货不符合家乐福的存货标准,一定要扔掉。

订货

每个店都根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订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同时,家乐福尽可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最大程度减少缺货现象的发生,平时各门店都指定了相应措施,及时反馈缺货信息,此外还安排专人负责卖场巡视,掌握存货动态。为确保安全库存,家乐福尽可能选择当地最优秀的供应商,使其能在规定的配送时间内及时补货。

保鲜设备

超市中的冷冻、冷藏设备在食品保鲜中发挥着很大作用,所以,家乐福对制冷设备的要求很高。在选择制冷设备时,家乐福要求厂家必须有售后安装和维修服务,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制冷系统昼夜不停地工作,以保持商品的新鲜与质量。

篇2: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难点: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买,冷链存在中断现象。

针对这种现状,国内冷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冷链经营主体出现问题。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大。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没有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据介绍相当部分企业始终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导致毛利偏低,损耗难于控制;没有整合生鲜食品的产业链。企业无法有效整合生鲜经营背后的各种资源。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规模反而不经济”。同时企业也未能解决生鲜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同构化和产品更新问题。

二是冷链设施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国内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可以养活2亿人的营养基本需求),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

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一些标准,诸如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中国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行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产品和易腐食品应链上。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目前,我国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的误区。据介绍,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非常严重的现象。

两大突破点

中国食品冷链发展需要突破两方面的障碍:一是要实现农产品现代化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产品保鲜加工是农业生产的延续,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二产经济”,更是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关键环节。二是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食品安全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改造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最终解决食物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美国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国仅为0.38比1。

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7-11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他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可以采取企业导向型或平台导向型两种发展模式:企业导向型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平台导向型是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主干网络,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超市需要配置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生鲜 供应链 的资源,实现加工生产和销售环节适当分离。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成本核算和流程控制,并从强化产品跨区域性经营和自有加工产品的差异化经营上寻求新的利润支撑点。

中国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家乐福冷链保鲜措施家乐福货品的新鲜是与其精细的商品 采购 营运制度分不开的,“Rete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细节)就是形象的写照。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 采购、存货、销售等环节的密切配合,在营运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加一个控制点。采购 和内部监控 采购 是保证生鲜食品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乐福对于生鲜食品有严格的 采购 标准。这些 采购 标准基本上是通过严格的挑选,家乐福会在当地建立稳定的 供应链,有专门的供应商及时供应货品。在内部监控方面,家乐福中国区总部设有专人负责全国各分店商品的检验,每隔两个月要对每个分店的商品质量、库房、卖场和服务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自有生鲜品牌的开发

“家乐福质量体系”是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是具有最好的质量和安全保障生鲜。该产品本着长期合作的关系以确保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特定的质量水准。产地和类型及可追溯性是 供应链 的质量主要体系。已应用质量体系的定牌产品有:猪肉、三文鱼(鲑鱼)、柚子、荔枝、苹果、橙子。

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是生鲜食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必须做到一次订货量要适当,订货频率要高。家乐福针对不同的生鲜食品,设定不同的库存量,当天卖不出去就扔掉。即使有的货第二天可以卖,但这种货不符合家乐福的存货标准,一定要扔掉。订货

每个店都根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订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同时,家乐福尽可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最大程度减少缺货现象的发生,平时各门店都指定了相应措施,及时反馈缺货信息,此外还安排专人负责卖场巡视,掌握存货动态。为确保安全库存,家乐福尽可能选择当地最优秀的供应商,使其能在规定的配送时间内及时补货。

保鲜设备

篇3: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迅速增长, 中国人已逐渐脱离“温饱”阶段, 进入“品质”需求层次。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生产安全可靠的农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跨地域、跨季节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更注重食品的质量、新鲜和安全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人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着重大转变。

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现状

我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多为易腐食品, 易腐食品冷链物流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 从食品生产产地到交易市场, 一些唯利是图的短期行为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居民的膳食安全和食品冷链物流业的良性发展面临威胁和挑战。

抛开对于速冻食品微生物标准问题的讨论。事实上, 从速冻食品的生产、储存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上冷链的断裂都有可能导致细菌的超标, 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物流安全风险无处不在。

因冷链物流过程操作不当而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不当、断链及卫生条件不符合规定等引起的食品污染、变质或中毒。其中尤以断链导致微生物生长迅速导致食品变质、中毒为主。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常见的重要致病菌和食物为:沙门菌 (禽、畜肉) 、副溶性弧菌 (水产品) 、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 剩饭) 、肉毒梭菌 ( 发酵制品、肉制品) 、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 (乳制品) 、椰酵假单细胞菌 (银耳) 和大肠杆菌 (肉制品) 等。

英、美等发达国家易腐食品冷链物流过程的冷藏率已达100%。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易腐货物冷链物流很不完善, 现代化冷链基础设施落后, 包装方法、材料、容器和处理方法普遍落后。在品牌、规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市场不规范, 企业集中度低, 区域发展不平衡, 缺乏区域型的龙头企业, 食品物流网络的配套性和协调性明显不高。此外, 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衔接, 对食品的检验标准认识不足、服务标准不完善。

从鲜活易腐食品保鲜技术的角度来看, 食品冷链物流冷藏保鲜环节和链条不完善, 缺乏适宜的技术设备与手段, 基础设施薄弱。我国的肉类、水产品、果蔬等易腐货物从产地到餐桌各个环节近80%没有经过冷链流通, 采用常温运输销售, 腐烂、损失严重。特别是运输环节, 易腐货物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 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大多用普通货车常温运输, 至多上面盖帆布或塑料布, 冷藏运输率约10%~20%。

食品运送要求季节性强, 运输控温要求高, 不合理的运输、以及操作不当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件。一方面极大制约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食品原料生产者为追求暴利而采取短期行为, 使得大量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由于物流过程的分散性, 使得从食品流通角度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体系难以建立起来。食品流通环节存在着超标严重 (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达8%, 农药残留量超7%, 瘦肉精检出率达1.2%) ;食品冷链安全法律法规缺失 (相关法律条框粗糙, 市场准入制度缺乏上位法支持, 食品安全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例如食品冷藏链物流标准缺乏) ;没有建立物流企业的安全信用体系和退出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成因、控制管理策略等等。国际上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的HACCP模式, 偏重企业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而对于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研究目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保证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的对策

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架, 运用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条形码和EAN-UCC (全球统一标识) 系统, 可以精确、快速地检索食品冷链物流环节中的追溯数据, 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环节建立无缝联接并进行有效管理。目前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如福润、千喜鹤大型屠宰企业运用现代物联网和信息技术, 投资建立企业产品的可追溯系统, 实现了从收购运输、检疫检验、出厂销售到零售终端全过程记录的可追溯, 准确识别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及时实行产品召回。

加快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 如:物流过程动态品质检测、跟踪技术;冷链流通与营销信息化技术;机械制冷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涂膜、低温高湿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照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生物保鲜、高压静电场保鲜和纳米保鲜等技术;以及无损检测、光电分级技术等。采用先进的预冷方法 (冷风、压差、真空、冷水) 对食品原料进行预冷, 及时降温还可及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对防止腐败变质十分有利。

建立预警制度和预警管理系统, 重在预防,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减小损失和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在信息采集与监测的基础上, 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判断, 识别风险, 评估食品安全的状况以及变化趋势, 采取预防措施, 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建立食品冷链物流食品安全指数。检测试剂盒是我国食品安全进行快速检测的主要方式, 目前进口试剂价格在3600~4800元。政府拨出专门的检查费用有限, 对食品的检验每年也不会太多, 无疑为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敞开了大门。2006年北京市率先建立该指数。随后杭州、上海、广东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了食品安全指数, 主要是公布食品质量抽样调查、顾客满意度、农药残留指标, 重在引导群众消费、媒体关注。另外考虑到我国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科技、环保、法制等部门在管理食品安全的职能上具有重叠和交叉的问题。在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建立“食品安全指数”要有权威性和通俗性。需要分别建立专门针对有毒物质、关注微生物为主, 以及评价城市与区域的“食品安全指数”。

在食品消费和流通环节, 严格执行食品物流企业市场准入制度。通过食品物流市场准入制度, 防止不安全的、假冒伪劣食品用于食品原料、流入市场。包括三个方面: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对食品出厂实行强制检验、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管理。通过食品物流市场准入制度, 杜绝没有冷链技术、冷链装备和冷链人才的物流企业进入, 保证食品在冷链的各环节的质量安全。

实施食品召回制度的目的就是及时收回缺陷食品, 避免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对大众的人身安全造成损害,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食品召回制度, 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 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 及时通知消费者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 予以更换、赔偿的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 以消除缺陷产品危害风险的制度。

篇4: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摘 要:冷链物流作为挖掘“第三利润源泉”的突破口,是增强食品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想关的对策建议,以此促进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关键词:食品;物流;研究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时代的的日益变化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需求也越来越大。食品消费观从最简单的传统单一向多元化,快捷化的趋势发展。在这种压力下,食品的企业们为了保持市场的竞争力,重点在于必须不断的减少产品的研制开发时间、减少生产的成本,这就要求我国构建完善的现代物流平台。近年来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事件,让人们对食品安全感到恐慌不安,一些不良企业为了达到保鲜等目的,在食品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用以长期保持食品的保质期。在这类事件频繁的出现,食品的安全程度引起了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1]。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不仅关乎政府的社会道义责任,还和各个企业的发展,也最直接影响着各个企业从大众消费需求出发的长远投资效益。

2.食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食品冷链(cold chain)是指食品原料在经过一定的流程之后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个流程主要包括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食品必须处于一定的低温环境之下,从而确保食品的新鲜和安全[2]。

3.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缓慢,原因也是非常多,国际宏观环境,国内的总体经济情况,和一些体制制度的约束等等原因。要分析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内外环境因素结合起来,从机遇到劣势,以及所遇到的挑战,来确定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策略[3]。

(2)食品冷链管理和技术落后。目前虽然我国很多食品企业采取了现代连锁商业的配送模式,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配送模式,但是与国际食品巨头相比,由于在管理、资金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尤其是物流配送水平和管理方面,都与国外的国际食品巨头存在较大差距,在冷链物流管理当中,很多都还是靠手工来操作,这使得程序相当繁琐,而且效率低下,而此时国际食品巨头已开始用卫星传输信息,商品的调配就像在短距离调配一样方便、快速[4]。

4.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1)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的构建

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消费者的购买。冷链物流全过程有着特殊要求,必须在冷藏技术下完成,而我国现在不仅在技术上有欠缺。在其他机制上也有许多不足!所以应当认识和研究其中的不足,从而改善。现在我国在食品冷链物流给的支持巨大。建立财税激励机制,投资激励机制,政策激励机制[5]。在监管方面。国内一直没有同意的标准,没有各环节的规范要求。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行业的管理调控,除了建立和实施食品质量的保证,还应当注重全过程的监管,完善冷链物流的建设,使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2)加强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

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产量虽然巨大,但是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产品供应链上,仍缺乏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目前大部分对冷链物流的认识不高,总体的宣传效果不到位,第三方介入少。总体来说,体制不完善一直阻碍着冷链物流的发展,从食品冷链物流的市场和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出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的介入,是未来冷链物流发展的主流。因此,必须快速的建设相关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在这个规划内,需要政府、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和互动,政府要为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企业要在政府的扶持下,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搞好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之三方的共同努力为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3)加强冷链物流的硬件软件设施

在软件方面,应用最多的有仓库管理软件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客户端的对接系统,发展其软件技术,可大大的提高存储和运输管理,国外的许多技术都是冷链物流的新技术,如果能有在此方面做下巨大的突破。我国的冷链物流技术水平将有大步飞跃。在硬件方面,由于冷链物流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花费巨额的成本,而一些食品企业根本无力承担这一费用,因此政府应该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食品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在软件方面,食品企业之间可以联合起来共同为建设一个信息平台,以此来节省运营成本等问题。

(4)大量培养冷链物流的相关人才

目前食品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已渐渐的限制了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所以,企业要加强注重对冷链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可通过有关研究所,学院,专业机构等等的配合与交流,积极的组织高水平规模化的食品冷链物流培训班,加快并积极的培养一高级人才。政府的扶持方面也在食品冷链物流的人才方面给出了巨大的支持。在这方面应优先加大重心。发展相关人才。将对食品冷链物流的未来发展,取得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宇红,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对策研究,农产品加工[J].2006,第6期。

[2] 李静宇,冷链物流的困惑与制约,中国储运[J].2008第03期。

[3] 苏玲利、李宏,城市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商场现代化[J].2007第36期。

[4] 汪子琳,冷链物流面临四大问题, 中国物流与采购[J].2005第7期。

[5] 吴清,我国冷链物流标准蹒跚起步 ,中外物流[J].2008第02期。

篇5: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为支撑,以规范有效监管为保障,着力构建“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发挥政府部门在规划、标准、政策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和监管作用,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问题导向,补齐短板。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等突出问题,抓两头、带中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冷链物流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提高效率。大力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经营模式,发展供应链等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全面提高冷链物流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完善标准,规范发展。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动企业优胜劣汰,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上下游衔接、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冷链物流发展由“自配自用”向“中转外运”转变,普遍实现冷链服务全程可视、可追溯,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努力将嘉峪关市建成全省冷链物流重点集散、配送中心。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鼓励大型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发改委、邮管局)研究国家及省上发布的冷藏运输车辆温度监测装置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在市场准入环节明确冷藏运输车辆温度监测装置要求。(牵头单位:工信委;

配合单位:交通局)针对重要管理环节研究建立冷链物流服务管理规范,建立冷链物流全程温度记录制度,相关记录保存时间要超过产品保质期六个月以上。(牵头单位:市场监管局;

配合单位:卫计委、农林局)

(二)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嘉酒区域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合理布局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面向全国、覆盖城乡的消费品、农产品及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引进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参与城乡配送体系建设。发挥邮政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服务优势,加强农村邮政网点、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网络终端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双向流通。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运输车辆,大幅提升生鲜农产品的冷链运输率。(牵头单位:各区、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商务局、农林局、供销社、邮管局)

(三)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大型批发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利用自有设施提供社会化的冷链物流服务,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创新,提高城市冷链配送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牵头单位:发改委;

配合单位: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邮管局)鼓励冷链物流平台企业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与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深度合作,为小型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条件。(牵头单位:发改委;

配合单位:商务局、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供销社)

(四)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冷链物流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逐步实现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数据化、透明化,加强对冷链物流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整合产品、冷库、冷藏运输车辆等资源,实现市场需求和冷链资源之间的高效匹配对接,提高冷链资源综合利用率。将相关企业、从业人员等信用状况纳入全市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通过“信用嘉峪关”网站依法公开。(牵头单位:工信委;

配合单位:发改委、交通局、社会治理局、商务局、农林局、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五)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对延缓产品品质劣变和减少腐损的核心技术工艺、绿色防腐技术与产品、新型保鲜减震包装材料、移动式等新型分级预冷装置、多温区陈列销售设备、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节能环保多温层冷链运输工具等的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牵头单位:科技局)督促冷链物流企业从正规厂商采购或租赁标准化、专业化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加速淘汰不规范、高能耗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辆,取缔非法改装的冷藏运输车辆。鼓励第三方认证机构从运行状况、能效水平、绿色环保等方面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开展认证。结合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标准化,推广标准冷藏集装箱,促进冷链物流各作业环节以及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有序衔接。(牵头单位:交通局;

配合单位:商务局、工信委、邮管局)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冷链物流对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把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作为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建立冷链物流发展沟通联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推动全市冷链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二)强化统筹规划。促进建设项目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对接,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对符合规划的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国土局、规划局;

配合单位:建设局、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三)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流通企业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印发的《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鼓励地方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冷链物流项目建设”要求,努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等投入。积极探索新型投融资模式,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与冷链物流企业深化合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合冷链物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牵头单位:发改委、商务局;

配合单位:财政局、金融办、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

(四)推进资源整合。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等资源。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和配套协作,在物流园区建立大型低温冷链物流中心,并采用现代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提高冷链物流整体质量与效率。引导传统的冷藏运输企业在整合原有资源基础上,通过并购等形式,拓宽物流服务领域,向现代专业低温物流企业转变。(牵头单位:国资委;

配合单位: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五)加强监督管理。加强监管执法协调联动,推动冷链物流全程有效监管,坚持不定期抽查。依法在车辆进入营运市场、年度审验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查处非法改装、假牌假证、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冷链运输市场的监督管理。强化冷链物流企业信用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现有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将企业信用信息归集至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向社会及时公开。(牵头单位:公安局、市场监管局;

配合单位:综合执法局、安监局、运管局、商务局、发改委、社会治理局)

(六)鼓励人才培养。积极促进企业、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高校、科研机构间的产学研合作对接,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大型卖场、连锁超市、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场、物流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的冷链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实施冷链物流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冷链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牵头单位:人社局、教育局)

(七)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加强冷链物流行业调研,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强化冷链物流、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全程冷链生鲜农产品质量的认知度。(牵头单位:各区、农林局;

篇6: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以蔬菜为例,近年来,河北省蔬菜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辐射到了全国大部分的省市区,北京市场占到50%左右,天津的40%以上,居外埠进京津蔬菜市场份额之首,但是其效益却大大低于山东省。尤其是在精特菜和包装菜的品种份额上。目前京津市场鲜活农产品以无公害食品为主,约占50-60%;绿色食品为辅,约占20-30%。京津市场鲜活农产品总体发展趋势是高质量、高档化、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内在品质的改良、花色与用途的多样性、方便食用性、时间和空间上均衡供应甚至外观等都有较高的要求,除集团消费外,多数直接进入超市经营。而河北省供应的产品仍以不加工或粗加工的产品为主,如蔬菜供给的60%-70%都是销售在农贸市场的。

河北省永清、青县、固安实际供应的蔬菜虽然很多,并且直接送入京津超市,但很多用了北京的品牌。其实河北省共有中国名牌农产品3项,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72项,优质产品42项。如“青青”、“青健”、“绿野”、“绿龙”等蔬菜品牌,“潘官营”、“福成”、“千喜鹤”、“双鸽”等畜产品品牌,“居海”、“海赏”等水产品品牌。但是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生产基地区域性强、品种单一。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产品监控成本高,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服务不到位。基地市场小、带动作用不强,缺乏大型对接京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园区。

目前河北省鲜活农产品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强有力的部门协调,资金分散,效率低下,政策、资金、技术、信贷等各方面政策不统一。如蔬菜生产归农业厅技术站管理,基地产品市场归农业厅市场处管理,各种农产品物流园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归商务厅管理。现在全省仍没有对市场、生产、物流全程监控的统一机构,商务厅不知道生产信息,农业厅不知道市场需求信息,更没有对市场需求的整体追踪分析。各委厅局依据各自标准资助所管环节的建设,产业环节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产业支持力量分散。同时,河北省目前缺乏针对当地地方特色与优势的农产品区域规划与布局,造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不能很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与产品优势。

针对现有跨省生鲜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中冷链的不足情况,基于实际调研分析,得到基于冷链的生鲜农产品跨省物流模式。通过冷链物流的有效整合,能够使得生鲜农产品全程处在低温环境中。生鲜农产品的各类初级生产主体都能得到有效的集中、集散和配送,整个物流渠道得到了有效的规范,相邻节点之间的有效协调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生鲜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精品、高档品类变得不再难以实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收入。

3 发展对策

从以上物流模式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3.1 尽量缩减中间环节,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主干网络

不管是省内还是跨省的物流运作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就会相应的减少,冷链设备就可以删繁就简。

要缩减冷链物流的中间环节,“产销直挂”就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运作模式,生产者或者生产者的联合组织,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为零售企业大批量的`供应。而主产区与消费地之间一般由于某些原因不易做到产销直挂,物流配送中心的出现则可以很好地中和这个问题。

(1) 建立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将城乡连接处发展为蔬菜、水果、水产等鲜活农产品的集散地,建设起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储存、配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储运成本,缩短了物流时间

(2)构建以合作社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散户农民不管是生产蔬菜,还是水果,都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专业的合作社,可以将大家整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也能获得更为可观的收入。

(3)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为中心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相较于传统的第三方物流,在处理鲜活农产品上,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更加具有优势。

3.2 加强冷链物流系统的整体规划研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面广,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农民通力合作。

我省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借鉴经验,向先进省份学习,向发达国家地区取经,完善技术管理手段和监管措施。从实际出发,制定农产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狠下功夫;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政府应加强冷链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制定并落实行业规划和行业规范。行业组织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加强与政府与相关企业和农村中介组织之间的联系。相关企业和农村中介组织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农产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3.3 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

优先发展特色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先打响品牌,再带动普通。建立多种形式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我省的生鲜农产品市场做活、做大、做精。

参 考 文 献

1 杨光华,林朝朋,谢小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对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第6期

2 鞠红. 商业储运与养护[J].北京:科学出版社,

3 王方舟.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篇7: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

目录

01 范围..............................................................................1 02 术语和定义...................................................................2 2.1 食品冷链物流.........................................................2 2.2 交接........................................................................2 03 基本要求.......................................................................2 04 交接..............................................................................4 05 运输配送.......................................................................5 06 储存..............................................................................6 07 人员和管理制度............................................................7 08 追溯及召回...................................................................8 09 文件管理.......................................................................8

01 范围

 规定了在食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交接、运输配送、储存、人员和管理制度、追溯及召回、文件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管理准则。

 适用于各类食品出厂后到销售前需要温度控制的物流过程。

02 术语和定义 2.1 食品冷链物流

以温度控制为主要手段,使食品从出厂后到销售前始终处于所需温湿度范围内的物流工程。2.2 交接

冷链物流过程中的环节,包括人库交接、出库交接和配送交接等。

03 基本要求 3.1 应配备与冷链食品生产经营相衔接的冷库、运输工具或其他符合冷链食品储存温湿度要求的设施设备。冷

库、运输工具等设施设备应配置温湿度监测、记录、报警、调控装置,监控装置应定期校验并记录。设施设备应易于清洗、消毒、检查和维护。

3.2 冷库应具备配套的制冷系统或保温条件缓存区的封闭月台,同时与车辆对接处应有防撞密封设施。冷库门应配备限制冷热交换的装置,并设置防反锁装置和警示标识。

3.3 运输工具厢体应使用防水、防锈、耐腐蚀的材料,厢体内壁应保持清洁卫生,无毒、无害、无污染、无异味。应定期对运输工具的冷藏性能进行检查并记录。

3.4 应建立与储存、运输相配套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应有储存、运输管理相应的模块。

3.5 需温湿度控制的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应符合其标签标示或相关标准规定的温湿度要求。

3.6 当食品冷链物流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及时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对相关区域和物品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清洗消毒,对频繁接触部

位应适当增加消毒频次,防止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人员、环境和食品受到污染。

04 交接 4.1 交接环境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并建立清洁卫生管理制度。

4.2 交接时应检查食品状态,并确认食品物流包装完整、清洁,无污染、无异味。

4.3 交接时应确认食品种类、数量、温度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尽快装卸,并做好交接记录。

4.4 交接时应测量食品外箱表面温度或内包装表面温度,并记录;如表面温度超出规定范围,还应测量食品中心温度。

4.5 交接时应严格控制作业环境温度并尽量缩短作业时间,以防止食品温度超出规定范围,如无封闭月台,装卸货间隙应随时关闭厢体门。

4.6 交接时应查验运输工具环境温度是否符合温控要求。人库和配送交接时,还应查验全程温度记录;出库

交接时,还应查验在库温度记录。当温度或食品状态异常时,应不予接收。

4.7 当食品冷链物流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进行食品外包装及交接用相关用品用具的清洁和消毒。

05 运输配送 5.1 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应建立清洁卫生消毒记录制度,定期对运输工具清洁、消毒。运输工具不得运输有毒有害物质,防止食品被污染。当食品冷链物流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增加对运输工具的厢体内外部、运输车辆驾驶室等的清洁消毒频次,并做好记录。

5.2 应根据食品的类型、特性、季节、运输距离等选择不同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同一运输工具运输不同食品及多点装卸时,应根据产品特性,做好分装、分离或分隔,并存放在符合食品储存温度要求的区域。

5.3 装货前应对运输工具进行检查,根据食品的运输温度对厢体进行预冷,并应在运输开始前达到食品运输需要的温度。

5.4 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应实时连续监控,记录时间间隔不宜超过 10min,且应真实准确。

5.5 当运输设备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应立即采取纠正行动和应急措施,并如实记录超温的范围和时间。

5.6 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应采取安全性揩施,如铅封或加锁等。运输过程宜保持平稳,装卸时应行动迅速、轻拿轻放,并尽量减少车厢开门次数和时间。

5.7 配送前应确认食品物流包装完整,温度符合要求。

5.8 需冷冻 的食品在运输过程中温度不应高于一18℃;需冷藏的食品在运输过程中温度应为 0-10℃。

06 储存 6.1 冷库的温度显示、区域划分标识应清晰规范,并做好温度记录,确保准确真实,记录间隔时间不超过30min。

6.2 冷库温度记录和显示设备宜放置在冷库外便于查看和控制的地方,温度传感器或温度记录仪应放置在最能反映食品温度或者平均温度的位置,建筑面积大于

100m2 的冷库,温度传感器或温度记录仪数量不少于 2 个;应建立库房温度记录保存制度。

6.3 当冷库温湿度超出设定范围时,应立即采取纠正行动和应急揩施,并如实记录超过的范围和时间。

6.4 不同品种、规格批次的产品应分别堆垛,防止串味和交叉污染。储存的食品应与库房墙壁间距不少于10cm,与地面间距不少于 10cm。

6.5 冷库机房应 24h 不间断运行并有应急措施。

6.6 冷库作业区应建立清洁卫生制度,并建立记录机制。当食品冷链物流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加强对货物转运存放区域、冷库机房的清洁消毒频次,并做好记录。

6.7 需冷冻的食品储存环境温度应不高于一 18℃ ,需冷藏的食品储存环境温度应为 0℃~10℃。对于有湿度要求的食品,还应满足相应的湿度储存要求。

07 人员和管理制度 7.1 应符合 GB 31621 的相关规定。.7.2 从事食品冷链物流各环节工作的人员,应接受运输、储存配送.交接及突发状况应急处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相应的能力,并有明确的职贲和杈限报告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7.3 应建立食品运输、储存、配送、交接等环节温湿度及操作要求制度。

7.4 应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7.5 当食品冷链物梳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加强人员健康状祝管理,根据岗位需要做好人员健康防护。

08 追溯及召回 8.1 应符合 GB 31621 的相关规定。

8.2 当食品冷链物梳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对受污染的食品应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处置。

09 文件管理 9.1 应符合 GB 31621 的相关规定。

9.2 文件保存期限应不少于食品保质期满后 6 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应不少于 2 年。

篇8:速冻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思考

一、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内涵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与其它物流体系的区别是物流配送对象的不同, 在冷链物流中主要的配送对象是需要在一定低温的环境中, 才可以进行产品质量的保证。例如,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海产品、肉类、鲜奶及其它速冻食品等等。在速冻食物物流配送的过程当中, 对配送的时刻与温度都有较高的标准。因为一旦在配送的过程中超过产品的保鲜期, 或者温度不符合保质的需要, 那么食品的食用价值就会丧失。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所涉及的产品种类正在呈现上升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二、速冻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1.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对于包括海鲜在内的食品的需求也比较旺盛。今天, 我国的人均速冻食物的出产与使用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程度。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购物方式与商品的中转渠道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冷链物流已经成为今天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配送体系中, 冷链物流的发展可以说是异军突起, 并逐渐在今天的商品流通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规模与种类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随着大量农副产品产量的不断提高,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链条也在不断地延伸。目前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鱼肉奶等速冻食品的冷链配送种类之外, 水果的深加工以及各种肉食品的深加工在整个冷链物流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其配送的区域也逐渐的跨越国家, 远销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 我国有希望在近几年内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速冻食品输出国。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我国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 在冷冻技术及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 特别是在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等方面, 我国还有着很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2.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在速冻食物冷链物流快速成长的同时, 大家也会发现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与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对整个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运营与发展产生着不利的影响, 需要在未来的冷链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首先, 速冻食品变质总量较大。今天, 我国因为还缺少相对科学与系统的冷链配送系统及完美的冷藏运输技艺。因此, 每年由于配送的不及时而导致的速冻食品的变质或腐烂的总数会超过上亿吨。这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丧失, 更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的总体成长与发展。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后果也是相当庞大的。因此, 在物流配送过程当中的食物变质而造成的损耗已经成为制约未来冷链物流进一步成长的首要制约与羁绊。

其次, 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在互联网经济日趋繁华的时期, 无论是冷链物流的供应商企业或者是下链的单位, 都可以经由互联网络来实现对本身的货物的及时监控与跟踪。虽然, 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在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由于资金及技术方面的不足, 从整体来看, 冷链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无法满足物流网络使用者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 物流配送的体例还相对原始, 内部的信息网络扶植更是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电子商务趋势的到来, 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是更加的严峻。

再次, 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有待改进。冷链物流作为第三产业, 服务业的一个主要的分支, 所面临的是最后的消费终端。因此, 在全面都提倡服务就是生产力的今天, 冷链物流配送企业的服务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并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与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 提高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是物流企业不竭向前成长的必定前提与关键。但是, 从目前物流领域的服务质量的市场调研情况来看, 其服务质量水平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按照本年的国家消协受理的维权投诉统计, 针对冷链物流的配送质量的投诉数目呈上升趋势。具体反映在冷链物流职员的办事理念和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规范等方面。特别是今年出现的多起因为冷链配送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而导致的违禁品的配送以及客户个人信息的泄露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为我们的冷链物流企业的员工招募及培训敲响了警钟。部门物流企业为了短时间的经济利益而做出的违规行为将会对全部物流行业的名誉与成长带来较坏的影响。作为面向客户的第三产业的一种, 物流配送企业的服务理念与意识需要进一步地改进与提升。

最后, 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不规范竞争影响着冷链物流配送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行业, 很多投资方将冷链物流业作为投资的蓝海, 来赚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 在某一地区的冷链物流配送企业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的竞争。比方相互压价, 相互攻击的行业行动频频见诸报端, 加之在部门及架构的配套举措措施的不完善, 和成长损耗不断提高的今天, 都为全部冷链物流企业的成长带来了庞大的发展难题。没有统一的行业范例, 各自企业的凭空杜撰行动无益于将来行业竞争力的进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冷链物流行业重新洗牌的时刻正逐渐到来, 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按照行业的从业规范来进行运营的冷链物流企业才会在未来的冷冻食品的市场份额中赢得更大的发展先机。

三、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及前景

1.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首先, 速冻食物冷链物流企业间成立信息公布平台。因为在市场中, 存在着变化多样的市场起伏, 以是速冻食物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互通有无就显得尤其关键。一方面可以经由过程相互信息的同享来有用的避免, 因为信息交换的不顺畅而发生的物流配送的难境。另一方面, 在信息同享平台的指导下,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物流中转的速率与效力, 实现物流企业的贸易创收。只有在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的调度与指挥下, 才会避免过往的信息欺诈及其它的商业不道德行为对整个行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 在速冻食物冷链物流企业间成立信息公布平台具备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这种基于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将会逐渐的纳入物流网的网络体系, 其所涉及的范围及未来的发展将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自动性, 对于减少劳动力不必要的支出, 降低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 成立行之有效的速冻食物冷链物流指挥与监控的预警机制。在冷链物流的配送过程中, 如何更好地规避由于物流配送的不及时而造成的速冻食品的损毁是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通过建立行业统一的配送规范与预警机制将会有助于降低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速冻食品的损毁几率。同时, 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速冻食品最快、最安全的投递到目标客户的手中。预警是在危急与伤害还未产生之前, 经由过程一系列的有用的行动与应答方案来将潜伏的危害下降在起初形势中。从目前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来看, 这种预警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 经由过程这类协同互助的预警机制, 一旦市场产生大的变更, 可以阐扬全部行业的气力来实现对危急与危害的有用抵御。这种风险一般是具有一定的群体性, 比如说市场需求关系的改变, 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 都会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 这类危害预警机制的存在, 可以最大限度的阐扬行业的整体优势, 发生范围效应。随着行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 这样的以行业为竞争单位的趋势将会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特别是, 竞争的场合排场将会在将来的世界市场中加倍剧烈。在这套预警机制中, 最为关键的是为行业的危害设立一个最低警戒线, 或最低的蒙受阈值。一旦这样的风险阈值设定, 当市场中的变动触及这一最低的警戒线, 那么一系列的报警机制与速冻食品冷链物流各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就会展开, 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险。

最后, 成立速冻食物冷链物流企业的行业律例及范例。任何一个行业的运营与成长都应该是建立在国度的法律法规与相干的行业范例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我国的很多行业标准与规范开始向国外接轨, 这将我们的行业规范与标准的设立提上了议事日程。物流配送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关系着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 物流配送, 特别是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配送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成立速冻食物冷链物流企业的行业律例与范例也是大势所趋。具体表现在: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应该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物流行业的发展经验与我国的具体发展国情的基础上, 严格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在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的同时, 加大对违反冷链物流经营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 最大限度的为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外在保障机制。

2.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

首先,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网络将显现行业同盟的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具有非常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家, 特别是近期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催生了我国物流配送企业的兴起与发展。目前, 根据统计, 在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登记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企业的数量已经有上百家, 另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物流企业正在申请过程中。所以, 跟着市场秩序的不竭成长, 最终会建立以某些巨型物流企业为代表的行业同盟的呈现。这类行业同盟的出现会有力促进我国物流配送企业的焦点竞争力, 有用防备外洋物流巨子对我国物流配送的竞争与压抑。速冻食物冷链物流的成长也会呈现出这类范围集团式的成长。因为面对整个市场的发展与竞争, 单凭某一个冷链物流企业是很难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共赢的, 只有不断地立足行业发展的实际, 从自身角度与行业发展特点出发, 建立一套联盟式的发展体系, 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其次,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将会更加成熟。在将来的物流企业的成长过程当中, 信息化扶植将会成为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成长的主要范畴。这类信息化不但体现在根本通讯装备的不断完善, 还体现在物流企业的配送体例将会加倍富有科技含量。例如, 随着人工智能与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不断进步, 冷链物流配送的准确性与先进性也会进一步地提高。信息化成长是将来的成长趋势, 在我国不竭推动行业信息化扶植的当下, 国度的根本构架将会加倍的完美, 在此根本上, 包罗速冻食物冷链物流在内的行业也会不竭的举行行业信息化的扶植与成长。在将来的速冻食物冷链物流的成长过程当中, 信息化将会是其成长的首要特点。

最后,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铺开,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供应这一未来发展的蓝海中所蕴含着的巨大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所以行业的参与企业数量会不断地增加, 如果缺乏统一的规范将会导致很多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企业的资质与服务水平的不达标, 而最终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甚至还会造成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所以, 从市场经济的长远的发展角度看,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从具体的国情出发, 抬高我国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 并设定相应的考察标准,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为速冻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固然这类门坎的调高应当从当前的现实着手。在鼓励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在物流配送行业中表现比较积极的中小企业参与进来的同时, 通过这种企业本身的行业约束机制, 来实现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企业间的有序竞争, 最终实现速冻食物冷链物流物流配送行业的康健、快速成长。

四、结语

在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冷链物流作为整个物流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面对的压力与挑战也是巨大的。一方面, 首先要立足于我国冷链物流成长所面对的庞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 我们要积极从冷链物流的信息建设等方面, 不断地拓宽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思路。本文从我国当前的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发, 探究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未来的发展前景, 虽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理念及模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 在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带动下, 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漆莼.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J].物流科技, 2012 (03) .

[2]孙宏岭, 龚婷婷.中国冷链物流主要企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3]张虹, 陈进华, 张海燕.基于食品安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J].物流科技, 2011 (08) .

[4]曾毅.冷链物流中心设备管理信息系统[D].武汉理工大学, 2011.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师年度总结下一篇: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降雨过程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