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介绍

2024-08-19

人民医院介绍(共6篇)

篇1:人民医院介绍

个人简介

王昕,男,医学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主要致力于骨创伤,膝关节疾病的研究,并将循证医学理念运用于临床。2012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医学院研修关节、脊柱疾病。曾赴台湾慈济大学进修关节疾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SCI收录5篇,SCSD收录5篇;承担及参加科研工作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曾获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曾为甘肃医学引智项目担任医学翻译工作。

篇2:人民医院介绍

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是海南省规模最大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检验医学实验基地之一,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一支由硕士及本科生为主要组成的年富力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高学术水平、精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齐全的检验项目,为临床诊断、治疗、判断预后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临床教学等而享誉全省。

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重视人才培养,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临床检验诊断学和分子生物学硕士14名,在读医学检验硕士2名,检验医学本科及大专生86名,其中研究员和主任医师各一名,副主任检验技师19名、主管检验师59名。先后建立18个检验医学亚学科,并挑选有专业特长或有培养前途的技术人员作为亚学科专业定向重点培养对象,以培养一批有技术专长的亚学科专业带头人,打造高素质的医学实验室专业队伍。

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由秀英检验科、龙华门诊检验科、中心实验室三个科室组成。其中,秀英检验科设有微生物专业组、酶联免疫专业组、化学发光免疫专业组、基因检测专业组、化学分析专业组、血液分析专业组、门/急诊7个专业组。龙华门诊检验科设化学分析专业组、血液分析专业组、微生物免疫3个专业组。中心实验室为海南省人民医院重要的实验和科研基地,内设有医学遗传、法医物证与毒物鉴定、基因诊断、肿瘤、内分泌、肾病、呼吸病、微量元素、热带病、血液病等11个专业实验室或研究室。其中医学遗传研究室为海南省医药卫生科技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通过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实验室,2007年再次被评为海南省医学遗传重点实验室。基因诊断实验室于2004年2月20日顺利通过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评审验收并挂牌,成为我省第一家通过技术验收的PCR实验室。在亲子鉴定和组织配型检验工作中由于检验技术规范,检验结果准确被海南省卫生厅批准成立“海南省医学亲子鉴定中心”,成为我省具有亲子鉴定资格的首家鉴定机构。2006年获海南省司法厅批准成立海南省人民医院法医鉴定中心分属法医物证与毒物鉴定室。

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科室管理体系,完善了医学检验部分级管理机构,设有质量管理分委员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分委员会及院内感染监控管理小组,新成立的医学检验部内部质量管理组织

机构设有科研与技术管理、外部供应(仪器设备、耗材)管理、医疗咨询、继续教育、信息管理(文档管理)、内部审核、生物安全监督、院内感染监控管理、药物监测、医疗应急等常设小组,以便对科室各项工作进行专项管理,制定了医学检验部质量控制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仪器保养、科研及教学等方面全套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检验质量有详细的规定和具体的执行办法。建立了各专业具体的参加室间质评、进行室内质控的程序。历年参加全国和全省各项室间质评活动总体取得优异的成绩。室内质控的全面开展以及与临床科室的密切沟通与学术交流使得我院的检验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建立了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按国际标准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推动了医学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临床检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学术水平、技术能力和实验室的地位。

目前,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实现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的实验室数据管理,正在努力完善检验项目申请的电脑化和采集标本的条码化,从而实现整个检验流程的“无纸化”。可以进行近千种项目的检验,而且所有检验设备均与LIS系统连接实现了自动、实时联机。可以实时/后台打印检验报告,并已与医院各临床科室的电脑终端连接,临床医生可以在院内任何一台终端上即时查询病人的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还可以通过传真、E-mail等实现异地、远距离传送。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病人,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合理设置机构,明确业务范畴。目前,设置如下业务机构:

临床生化室:主要负责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血脂检测、血糖检测、血清酶类检测、心肌标志物检测以及特殊蛋白等常规检验。

临床血液、体液室:主要负责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检测、血型鉴定、骨髓像分析、血液流变学检测、血红蛋白电泳、DIC全套检测、血沉检测及其它各种体液因子的常规和细胞学检查。

酶联免疫室:主要负责各种临床免疫学指标的检验,包括肝炎系列抗原和抗体、梅毒和艾滋病等血清学检测、自身免疫性抗体、优生优育TORCH感染标志物、外斐肥达试验、EB病毒抗体等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室:主要负责肿瘤标志物、激素、骨代谢标志物、心脏标记物、贫血标志物、生长激素类、性激素类、甲状腺功能及过敏原等检验。

临床微生物室:主要负责各种微生物标本的培养分离、纯化、菌种鉴定、药

物敏感试验及院内感染监控工作,定期发布医院病原菌及药敏监测情况,为医院临床诊断、合理用药等提供实验依据;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组织的“全球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为卫生行政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分子诊断室:采用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对各种病原菌感染、基因突变、相关基因表达等进行早期、准确的监测。

门诊、急诊实验室:设有24小时全天候急诊检验,主要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大小便常规检测、精液分析、白带常规检测、脑脊液、胸水、腹水常规检测等,所有项目限定在2小时之内发出报告。门诊自周一到周五全日制收验标本,周六、周日上午正常开诊。

医学遗传室:主要负责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遗传咨询、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地中海贫血筛查等。

基因诊断室:主要负责各种病原体DNA、RNA检测、乙肝YMDD变异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地中海贫血基因分型与产前诊断。

法医物证与毒物鉴定室:主要负责亲子鉴定、组织配型、HLA-B27检测等。肿瘤实验室:主要负责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结核蛋白芯片检测。

优生优育实验室:主要负责不孕不育相关检测、骨碱性磷酸酶检测等; 内分泌实验室:主要负责糖尿病相关检测、甲亢相关检测以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的相关检测等。

肾病实验室:主要负责肾脏病理检测、尿成份分析检测、自身免疫性抗体蛋白芯片检测及其他肾脏病的相关检测等。

微量元素实验室:主要负责微量元素检测。

呼吸病实验室:主要负责血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幽门螺杆菌抗原、食物不耐受、瓜氨酸抗体检测等。

热带病实验室:主要负责各类肝炎的相关检测、多种流行病相关检测、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血液病实验室:主要负责血小板自身抗体、流式细胞术相关检测。

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除临床检验和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基因表达与调控、产前基因诊断。近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海南省科技厅、海南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卫生部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卫生厅项目6项;获省、厅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侾黎、杞黎永生细胞库的建立及DNA多态研究” 等2个合作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McAb共刺激诱

篇3:人民医院介绍

本项目为中标方案, 新津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工程规划规模800床位。总建筑面积99 750 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9 750 m2左右, 地下建筑面积20 000 m2左右。

2设计理念和构思

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已发生了转变, 医院已不仅仅是人体得到修复的工厂和生命得到救治的地方, 而是身心可以共同得到呵护的场所。于是在此次设计, 我们提出要将新津人民医院打造成:具有精神内涵的, 生态绿色的, 人性化现代化的综合医院。

2.1 注重建筑的城市设计

规划布局从城市设计出发, 从城市设计的立足点提出大环境的概念, 临主要两条城市道路的路口作为一个大的绿化广场空间, 建筑两边围合广场布局。整个建筑体量舒展、自然、完整的嵌入城市中。这样以来, 城市空间与建筑群落有机互补, 大广场和大绿化的集中设置使得室外空间形成大尺度的城市空间, 为城市形象的营造、建筑形象的张扬及医院环境的营造都奠定了良好的先天基础。

2.2 生态、绿色建筑

新津将被打造成现代“水城”, 我们也致力于将新津人民医院设计成一个生态、绿色及有水文化内涵的医院, 作为新津新区的城市名片。首先, 主体建筑位于基地一侧, 形成完整的公园式界面, 四周尽享绿化环境。其次, 内部院落式绿化空间穿插在门诊、医技之中, 让病人和医护人员无论在室内、室外都包围在绿色之中。同时在医院交通空间的设计中将室内外充分结合, 使得优良的环境资源时时处处融入建筑内部空间之中。同时在下步设计中将引入地源热泵的空调方式, 在先天形成的大花园中进行冷热源的地下水利用, 深层次介入水文化的层面。

2.3 人性化、现代化医院的环境功能

2.3.1 人性化的整体医学环境

寻求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 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成为医院设计的新趋势, 对医疗建筑空间和细部设计园林化和艺术化处理, 是柔化高技术、渗入人情味的有效手段。

医院的内外环境对患者、访客与工作人员应提供舒适、便捷、无障碍的人性化空间。病人对治疗方案、病房布置、环境细部设计等方面有参与的机会。总之以人为本是医院设计的出发点。

2.3.2 尊重人文环境、重视生态环境的绿色医院

医院设计要求良好的室内环境品质和自然生态绿化, 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材料的利用。因此突出环境特色, 创造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绿色医院是21世纪医院设计的方向。

2.3.3 医院街

设计中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医院街的概念, 形成结合绿化, 景观, 交通的Mall。医院街有完整的标识系统指引不同的科室, 方便人们使用。公共区域设置问讯, 休息座椅, 绿化小品, 花店等设施, 极大地提高了就诊的环境质量。设施齐备, 阳光充足的医院街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就诊起到积极的作用。

3规划布局

3.1 功能分区

建筑整体布局主楼位于基地右侧, 右下角为传染病房, 主导风向不影响医院住院大楼及其他功能用房, 与主要人流不交叉;后勤辅助用房和院内生活用房位于主楼右侧, 与主楼联系紧密和相互独立, 并且临住院部北侧预留发展用地。

3.2 交通流线组织

医院的交通组织重点在于满足不同类型的流线, 人流、物流有明确独立的出入口和流线组织, 各出入口到达各功能区流线便捷清晰, 避免交叉。洁污分流、内外有别、动静分区, 更大程度上方便不同需求的人流就诊, 体现现代化综合医院的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1) 门诊人流出入口。

预计大量人流来自用地的西侧, 所以沿西面道路设门诊主要入口和机动车出入口。且门诊入口结合中心景观广场设置, 突出医院整体形象。

(2) 急诊出入口。

急诊出入口与门诊人流分开设置, 减少人流冲突和交叉, 安排在用地东侧, 并后退形成急诊前区广场以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人流由南面道路进入。急诊部分与医技部门有直接的联系。

(3) 儿科, 妇产科出入口。

将儿科, 妇产科出入口设计在主楼西侧, 单独形成出入口, 同时与门诊部分有直接的联系。这样符合儿科, 妇产科的设计原则, 同时也具备相对的独立性。

(4) 住院部出入口。

其城市开口位于西面怡和大道路上, 可通过开阔的中心花园进入住院部, 同时也可以由北面城市道路进入后经过主楼背后庭院到达住院部。住院部主门厅正对阳光充沛的中心花园设计, 为住院病人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暗示和环境影响。

(5) 探视人员出入口。

同住院楼出入口方式。

(6) 后勤出入口。

设在东面道路, 靠营养厨房 (地下室) 一侧、中心供应, 与污物出口分开。

(7) 污物出口。

由指定的推车系统经过污物电梯, 从东侧污物出口运出。污物和洁物的外部运输在平面上分开并安排不同时段出入, 避免交叉。

3.3 绿化环境

环境景观设计渗透了设计的全过程。门诊部分的交通空间和候诊空间均向中心大花园开敞, 门诊单元每个都拥有小型庭院, 为病患提供一个景色优美、自然通风采光良好、舒适的医疗候诊环境。后排的住院大楼由一个“之”字形板式建筑组成, 两个护理单元拼合在一起, 绝大部分病房为南向, 且朝向中心大花园。

在设计时注重营造优质舒适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通过艺术化、庭院化、家庭化几大特征体现出来。公共区域设置问讯, 休息坐椅, 艺术品, 绿化小品, 花店等装饰品和设施, 极大地提高了就诊的环境质量。阳光充足的门厅和景观通廊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就诊者起到体贴入微的安抚

4建筑设计

主楼形态舒展, 其形体利于外部的绿色景观延伸入建筑内部,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及生态, 创建一个让患者身心舒畅的就医环境, 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

4.1 建筑形态设计

由于新津人民医院在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 本设计在充分满足医院功能的同时, 力求创造一所提升相邻区域的整体空间形象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设计中引入了国际上全新的医院街及门诊街的概念, 同时再结合一个景观中厅空间进行布置, 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医院空间形式。医院街及门诊街沿景观面延伸, 通往各个门诊科室, 方便人们识别、找寻相应的诊疗空间, 避免了传统医院错综复杂, 病人难以寻求的布局模式。而景观中庭空间则丰富了医院街那种单调的线型空间模式, 同时也缓解了一些功能流线上的拥挤环节。在该公共空间中组织扶梯和景观电梯, 方便到达各层的不同部门。庭院、厅堂、廊道相结合, 再现了现代医院舒展, 大器的布局形式。

4.2 功能区域划分

4.2.1 门诊大厅

由导诊员引导病患人员到适合的科室。

4.2.2 绿色中央大厅

集合了取药、候药、缴费等众多功能, 有机地融入医院街内部, 同时在其中可以穿插布置花店、超市、银行等便于就诊患者及探视人员。

4.2.3 就诊区

就诊人流再通过医院街及门诊街进行分流到各个科室。儿科与妇产科有单独的出入口, 位于场地左侧。门诊部共有四层高, 由门诊街进入每边诊疗单元。诊疗区域平面为E字型, 患者围绕着中心的庭院一、二次候诊。宽松的一次候诊大厅既避免家属及患者的院内传染, 又能缓解长时间等待的心理不安, 为患者营造出舒适的医疗环境。每个单元设置医务人员专用出入口及更衣、卫生间, 围绕单元相间庭院式医务人员的会诊内走廊, 将医务人员及患者的人行流线分开。

4.2.4 急诊区

南侧设急诊部和急诊大厅, 急诊入口接近, 并相对独立。急诊与医技部分直接相连。按照先诊断、后处置再静养观察的诊疗流程, 简捷、紧凑的布置各类功能性房间, 以创造一个既迅速又不混乱的就医环境, 可迅速接受由急救车送来的紧急患者, 以提高急诊患者检查, 诊断的快捷功能。

4.2.5 医技区

与门急诊, 住院均保持最便捷的联系。放射科、影像科设置在一层。中心检验位, 功能检查分别于二, 三层, 病理和药剂科位于四层, 各楼层的诊疗单元通过垂直交通直接相连, 流线便捷。

4.2.6 住院区

住院部共设18个护理单元 (其中一个ICU病区) 的800多床 (未计入ICU病区病房) 的病房楼。每层都设有2个护理单元 (每个护理单元最多60床左右) , 中部连接体设置公用电梯核心筒, 电梯划分有日常客梯、医务人员用梯、病床梯、洁净器材专用电梯、货梯、污梯等。护理单元采用双通道设计, 医护走道与病人走道分开, 避免了相互干扰, 护士站位于两个走道中部岛式部位, 缩短了护理距离并有更好的监护视线。病房主要为三床间, 另设单床间和双床间。

4.2.7 手术室

位于住院部顶层, 设置有19个手术室。手术室按照无菌手术室 (CLEAN HALL略称CH) 规范进行设计, 按照严格的管理程序划分区域以及流线关系以构成清洁型手术室。

4.2.8 行政办公

位于主楼门诊部四楼, 与主楼其他功能科室既有联系又不干扰。

4.2.9 后勤部

篇4:重返人民医院

偌大的急诊室空无一人,没有大夫,没有病人,病例散落一地,风撞击着窗户,发出“咣咣咣”的声音。桌椅东倒西歪,四处透露着“逃离”的痕迹。

这是2003年4月2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被隔离的前夕。感染了“非典”的急诊科护士吴曦到急诊室来拿几套输液器,被这个景象吓着了。

有一个词瞬间划过她的脑海:“灾难”!

首例病人

2003年4月5日,星期六。与往常—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在几个月前刚刚启用的临时留观室内,有几位发烧病人。

临近中午时分,一位老太太由儿子搀着,走进了大夫席小芳的诊室。席小芳当天原本不值班,但同事有事,跟她换了个班。

患者叫秦玉馥,64岁,说话不太利索,主诉是头晕,前几天曾摔倒过。随行的儿子说,主要是来看一下脑血管病。席小芳给她测了下血压,50~80,低得厉害,血氧也偏低。

席小芳开了几个单子,让她去拍一个胸片,查一下血,再查一下脑血管。秦玉馥由儿子带着,在分布于各处的检查项目间走来走去,几乎走遍了大半个门诊楼。来去之间,每次都要经过人口密集的门诊大厅。

下午两点钟左右,秦玉馥的片子出来了。肺部两边的纹理都很重,但跟一般的肺炎又不太一样。席小芳跟人说,这个人如果有接触史,就是“非典”了。

当时“非典”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条:接触史、发烧、肺部有阴影,而“接触史”是最重要的参考。这与当时官方宣布北京全是“输入性病例”有关。但在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朱继红看来,接触史其实很难讲清楚。“你怎么知道你没接触呢?对面过来一个人,一口吐沫溅到你身上,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感染者?”

席小芳说,当时在人民医院的临时留观病房,早有一些发烧患者,但因为没有接触史,不能诊断为“非典”。

秦玉馥说自己没有接触史。席小芳就按一般的肺炎来处理,把她安排在抢救室治疗。当时,抢救室还有三位患者,一位患心脏病,一位是脑血管病,还有一位是肾病。这位心脏病患者后来转至心内科治疗,导致该科十多位医护人员感染。

4月7日,西城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赶至人民医院,通报了一个让该院始料不及的信息:此前一直说没有接触史的秦玉馥,事实上是一位“非典”死者的家属。在其继母死于“非典”之后,家中已有四人发病。并且,秦玉馥曾在继母病重时去医院探望,还参加了葬礼。

秦玉馥为何隐瞒不报?她自己的说法是不知继母患的是“非典”。院方的分析则是,这名患者曾在其他医院坦白病情而被拒收,因而对说出实情心有顾虑。

事实上,早在4月5日,作为人民医院4位有“非典”诊断资格的医生之一,朱继红已经基本上确认秦玉馥是“非典”患者。只是在当时,“非典”确诊需要一个逐级上报的流程:人民医院有4位医生,可以诊断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做出后,上报给院专家组,由其会诊,变成临床诊断病例;再上报给疾控中心,由其最终确诊。

朱继红说。人民医院急诊科后来诊断的很多“非典”,病例上写的都不是“非典”,而是“肺炎”,就是顾及到这一流程。

秦玉馥很快被从抢救室转移出来,安排到急诊科北门东侧的一间小房。这原是一个废弃的空间,距离抢救室和留观室都在30米以内。

秦玉馥被确诊后,把席小芳吓了一跳。北京市当时已有传言,说只要接触“非典”必然得病,得了病一般就活不了。于是,她几乎买遍了所有据传可以抗“非典”的药,每天洗手七八次。

危险的短缺

而此时的临时留观室,已是危机四伏。

临时留观室又叫“天井”,是一个由四面墙围起的空地。空地上方加一个盖子,就成了一个建筑。没有窗户,通风靠门和盖子上的换气扇,根本无法形成对流。天井于2002年12月份投入使用,里面配有20张床、25张输液椅。供不应求时,还会在过道上加几把椅子。床与床、椅子与椅子之间的距离很小,大多不足半米。

这是急诊科空间局促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家接诊量在北京排名靠前的三甲医院,人民医院位于寸土寸金的西二环,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SARS期间担任人民医院院长的吕厚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人民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一直都超过100%。为了寻找发展空间,各个科室都在绞尽脑汁。

据席小芳回忆,从4月初开始,天井里的发热患者逐日增多。由于无法满足“接触史”这个条件,这些人一开始被当成一般患者看待,直到被确诊为“非典”。在这段时间,病毒借着这个密不透风的环境,肆意传播。

吕厚山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这一时期人民医院发热病人的增多,与北京市对各大医院的一个“秘密分工”有关。他回忆说,北京市曾经召集各大医院开了一个会议,对其接待“非典”患者有一个大体的分工:协和医院管外国人,北大医院管医务人员,北医三院管老师和学生,人民医院则管市民。

在吕厚山看来,这件事情的蹊跷在于,在这次“分工”中被赋予重任的人民医院,没有被邀请参与这次会议。

吕厚山说,这一“分工”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市民如果到其他医院看病,就会被拒,并被建议去人民医院。

而《人民日报》此前刊登的一篇内参,让人民医院不敢拒收这些患者。这篇被几位高层传阅过的内参,批评了人民医院的一次拒收行为。在参加中央的一次会议时,吕厚山因此被三次点名,三次站起来道歉。

而在他看来,这次被批评的“拒收”行为,只不过是建议这位患者到其他医院就诊,以避免在“非典”步步紧逼的人民医院受到感染。

4月10日,天井里4位护士倒下。从第一位患者确诊到医护人员感染,只用了3天时间。此前因对“非典”不了解而大意的医护人员,从此开始拉紧了防护的弦。这时,防护装备的短缺开始浮出水面。

吴曦说,口罩、手套、护目镜、专用隔离衣都是接触“非典”患者时必要的防护装备。但在当时,她既没有专用的隔离衣,护目镜也是两人共用。每次进入污染区,她只能穿一种手术用的隔离衣,薄薄一层。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医护人员都不得不连续几天穿着同一条裤子进出污染区。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找到后勤部门,说明情况,对方说没货。时任院长吕厚山在接受央视《新闻调查》采访时曾表示,一开始不知道要穿防化衣,等知道时已经买不到,想自己做也买不到白布。

在今年2月18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吕厚山给出了另—个说法:不是没有防护装备,而是各科室间分配不均。“我们准备了一大堆东西。只是有的科室领得多,有的科室领的少。多的用不完,少的不够用。这事也不好管,后勤的人也不知道谁在第一线。”他说,“非典”过后进行清理的时候,还翻出有的科室库存的口置。

有时还有形式主义的毛病。有一次,有一个推车过来,说是要发消毒的东西,结果推车的只照两张相就走了。“当时特别想把脏口罩摁到他脸上。”吴曦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断倒下,加上有的人托病不来上班,正常的上班秩序已经受到影响。吴曦当时被分配到监护室,负责护理几位感染的医护人员。有一天,到了4小时的交班时间,却不见人来接班,只好继续干下去。这时候,她就有种预感,自己会感染“非典”。进得来,出不去

第一个患者确诊后,人民医院就开始联系传染病专业医院,希望把患者转出去。这家1918年创办的综合性医院,到2003年仍然没有设感染科。

在4月8日北京市卫生局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吕厚山得到了承诺:北京市已经启动“非典”运送、转诊绿色通道,非专业性医院一旦发现“非典”,马上转走。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看到了这份文件。在文件的上面,吕厚山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目前信息不畅,资源不能共享,人才不能调度”“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建国以来对医务人员最大的考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的荣誉、人民健康、国际形象、社会发展”……

但患者就是转不出去。等了一整天救护车,也没见踪影。吕厚山说,当时,那些传染病医院里住满了艾滋病、肝病病人,根本转不过去。

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当时北京市制定的很多文件,落实时都遇到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统一的管理。

患者转不出去,只能自己建“非典”病房。4月8日,人民医院第一个“非典”病房建成。被称为“一号SARS病房”。朱继红给吕厚山写了一封信,要求去SARS病房。吕厚山在信上批示:“向朱继红医师学习。一定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朱继红近半个月的SARS病房生活从此开始了。本--来说好了有替换,但到时候根本没人替。吃饭时,送饭的人远远地把饭送到警戒线,人走后,朱继红才能过去拿。

悲观的情绪无处不在。有个刚调来人民医院两个月的护士,承受不了长期没人替换的压力,濒临崩溃,提出要离开SARS病房。朱继红对她说,如果明天还没有人替,我就带着你们出去。但这位护士还是没能熬到第二天就不干了。当时,这种行为被视为辞职,或者被开除。

后来,人民医院又建了SARS二号病房和三号病房,共有床位67张。三号病房建成时,已是4月20日,距离医院隔离还有4天。

4月17日,人民医院最重要的传染源——天井被关闭。4月18日,发烧门诊开通,当天有80多位发烧病人前来就诊,第二天增至100多人。其中20多人被确诊为SARS。

这些源源不绝的新患者,让建起的三个隔离病房几乎形同虚设。朱继红说,虽说隔离病房住了很多人,但更多的人没住进隔离病房,传染源不仅没切断,还在逐日增加。在医院整体隔离的最后几天,人民医院接诊了8000多名患者。

另外,隔离的条件也非常简陋。有的区域不得不靠大立柜隔离。急诊走道上也躺着SARS病人,普通的病人在旁边走来走去。

4月21日,吴曦不幸也感染了。与此前感染的医护人员都受到很好的照料不同,吴曦已经没有人照顾。她说,自己有一种强烈的被遗弃的感觉——此时的人民医院。已经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自保尚且困难,更无暇顾及他人。

此时,一个重大的课题摆在了人民医院的决策者面前:医院要不要整体隔离?

博弈隔离

早在4月14日,王杉就给高层写了一封信,建议对人民医院整体隔离。

王杉时任人民医院副院长,在班子所有成员中排名最后。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此前,他探访了几家医院,认为人民医院非隔离不可。

4月14目,王杉闯入人民医院“非典”指挥部,说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人民医院的疫情就要大爆发。负责人问他怎么办,他说隔离。负责人问,那么多人怎么隔离?王杉说要关几个病房。负责人接着说,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治疗。而王杉认为,传染病出现的时候,第一重要的不是治疗,而是切断传染途径,控制传染源。

4月18日,王杉给高层写了一封信,力主隔离。

这封信通过他的一个朋友传送到了高层。写信前,这位朋友问他,你愿不愿意承担政治责任?王杉说,我愿意。

吕厚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也曾就隔离一事,向一路之隔的卫生部医政司反映过。一位负责人对他说,你们医院在全国全世界都有影响力,你把医院关了,你考虑一下后果,别意气用事。

人民医院隔离以后,还有人对王杉说,“你要对由此产生的国际影响负责任。”

4月2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代表北京市委常委来人民医院调查,王杉陪同。经过3个小时的调查,曾光给出了两个结论:一、人民医院的建筑格局和医疗流程设计不适合收治SARS病人;二、人民医院已经被严重污染,医院反映的情况属实。

当天,中共北京市委在人民医院开现场办公会。王杉讲了人民医院的情况,并“以自己的党性和脑袋担保自己所说属实”。他说,谁要是再让普通民众进人民医院,就是犯罪。

当天晚上,曾光给王杉来电话,“为什么你们的领导都反对隔离?”

吕厚山说,对于一个有着85年历史的医院来说,隔离要考虑很多因素。“这里面有多少责任哪:这个责任谁来负?经济损失谁管?不经过上级同意,擅自关医院,政治责任谁负?”

SARS后,人民医院连续3年财务赤字。

4月23日,王杉又给高层写了一封信,建议马上对人民医院隔离。信中说,人民医院已有9个病房感染SAKS,如果不隔离,将会造成更大面积的院内及社会感染。他提出三条建议,一、全面停诊;二、将现有留院的SARS及疑似SARS病^,全部转出;三、对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隔离、检疫。

在这封信的左上角,他写上“十万火急”四个字。

当天中午,北京市西城区公安人员找到王杉,向他咨询有关隔离的建议。晚上六点多,吕厚山去北京市政府开会,会上宣布了对人民医院隔离的决定。

当晚24点,人民医院正式进入隔离状态。

记录本

人民医院共隔离了1554人,包括工作人员942人、病人293人、陪住205人、家属宿舍楼109人,其他人员5人。王杉说,这个“其他人员”,指的是没能在指定23日24时之前撤离的几个“号贩子”。

当天晚些时候,防化兵进入人民医院消毒,医院里顿时白茫茫一片。

人民医院隔离之前,SARS患者已经被转移出院。吴曦被转到了胸科医院。临走之前,她跟^,要了纸和笔,她要把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记录下来。

留下来的只有一件事:怎么样解除隔离?当时,解除隔离的条件有两个:一、连续14天一个区域里没有再发烧的人;二、连续14天此区域人员没有跟外界接触。

当时,人民医院有三道封锁线:最外面一道是公安;第二道是保安;第三道是卫生监督。任何与外界的接触,必须经西城区防治非典前指总指挥和王杉两人的同意。

王杉此时的职务,是隔离期间核心领导小组成员。这个小组共有4人,负责人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魏丽惠担任,实际上主要的工作由王杉负责。

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王杉,突然间冒出来,并且脾气火爆,引发了一些议论。有人说他要“抢班夺权”,也有人说他自找苦吃。

按照上述两个标准,要想将1554人一起完全隔离几乎不可能。于是,王杉提出了分区隔离,要求以病房为单位,其中的病人、家属、医生和护士组成一个区,这个区的人员不能与其他区交流,要什么给什么,就是不许出来。

隔离的第一天,有人提出隔离区内的医护人员,应该体现人民医院的乐观精神,组织了一些集体活动。王杉知道后非常生气,制止了这种行为。

王杉说,那一段时间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说话非常冲。跟人要人,第一句话就是,你给我几个“干净人”。第二句就是,你干得了干不了?“当时那个状态,跟在战场上—样。”

有的职工不愿意进发热观察室,他放下狠话,“就是我父母发热,也要进去!”

隔离区内定期开视频会议。在5月4日的一段视频中,他点名批评了几个不遵守纪律的人,其中有一人是他多年的朋友。

之后,一些区域陆续达到了接触隔离的条件。王杉要将名单上报给西城区指挥部,批准了以后,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出院,包括走哪条道,坐哪个电梯,都有具体的设定。

5月16日零时,人民医院被整体解除隔离。

篇5:人民医院介绍

对口支援**县人民医院效果评价

我院2014年与**市人民医院达成对口支援协议,按照协议精神,每年由市医院派驻数名高年资医师到我院进行支援,帮助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培养各科专业人才。在工作中,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有效的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县人民医院效果评价总结如下:

一、对我院脑内科的支援工作:

经过2014工作,开展了神经急危重症理论基础培训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当代诊断及治疗、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的方面要点、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理论、危重症患者营养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及并发症预防、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等”,建立基础设施如“基本监护病房、中心监护仪、深静脉置管理论培训等”,相关基础设施已完善,提高了神经内科急危重病的诊治,且得到医院领导的重视。提高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急危重病的诊治水平,将笼统的脑卒中治疗模式改变为个体化治疗模式,依据患者头颈部血管情况判断病情发展及治疗原则提高存活率,降低致残率。讲解机械通气对神经重症呼吸抑制起到改善通气、提高脑组织供养,清除气道分泌物等重要作用,提高医生对应用机械通气的时机及重视程度,使得患者最大程度收益。

二、对我院脑外科的支援工作:

1、支援**县医院期间,通过多次授课,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医院医生的理论知识和手术操作能力。协助并开展颅内肿物切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支援人员将在工作当中总结的头部CT定位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操作的经验在医院交流,并得到有效的推广,提高了对我院常见病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并且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2、对脑外科的危重症病人入院后能做到更科学,更准确的评估,评估结果对治疗更具有指导意义,对病人进出重症监护室的标准做了更具体的界定,此方法使重症病房的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对脑外科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配置、仪器等配置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划,建议其更系统的培养针对重症病人的管理及治疗的人才。支援县医院期间,脑外科门诊量增加3%。

三、派驻医务人员进修学习

2014年我院选派3名骨干医务人员到市医院进修学习,学习目前国内先进诊疗技术,目前三人均已回到我院,将学习到的先进知识以全院讲座和科室实践操作等方式扩散到全院,增进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我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尽管我们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在工作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都没有把它汇总,形成书面总结;二是医院与科室的管理仍需加强,加强考勤管理,严格人员素质。为此我们派专人进行考勤管理工作,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每天上下班定时签到,中间不定时查岗,对迟到早退和空岗人员按本院相关制度执行,以更好的完成工作。

篇6:人民医院新城医院搬迁方案

在区搬迁协调领导小组的指挥下,按照新城区医院工程进度,我院计划于新区医院工程全部交付使用,完成各分项验收、设备调试工作,起开始门诊部分科室搬迁,完成所有病区、行政后勤科室搬迁,全面启用。为安全、有序、高效地完成医院的整体搬迁工作,确保搬迁过程中人员、设备、物资安全转运和搬迁期间诊疗服务工作平稳过渡,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病人至上”的指导思想,坚持“安全、平稳、高效、优质”的搬迁原则,将“三个保证、三个确保”贯穿搬迁工作之中。坚持做到保证医疗服务过程的连续与安全,保证各项工作衔接的有序无缝,保证人、财、物的安全与到位,确保搬迁前各项准备工作就绪、搬迁过程医疗安全和顺利实施、搬迁后业务迅速恢复。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搬迁工作的有序开展,成立医院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搬迁具体工作安排、指导和督促落实。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搬迁领导小组下设:老院区病人转运指挥协调组、新医院病人接应指挥协调组和机动指挥协调组。

1、老院区病人转运指挥协调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负责病人搬运时的指挥协调、发车指令、与交警及接应组的衔接。***负责老院区总联络,联络办公室设在老院区医务科;***负责与公安交警协调现场秩序维护、运输路线确定、院内场地畅通和指挥车辆 编号、停放位置(保卫科、车队配合);**负责老医院搬运工具准备和组织协调机动搬运员(对每个担架、轮椅进行编号安排专人负责)、联系搬家公司对病区病床、物品进行搬运;护理部组织人员负责所有病人的标示佩戴、物品整理、引导陪护(张华、各病区护士长负责);医务科负责病人转运途中跟车服务、应急救护、老院区正常诊疗工作;李涛、徐海燕组织人员负责搬迁病区病人数核实,与新区医院对接人(杨健、姜淑琴)交接。

2、新医院病人接应指挥协调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负责病人的接应与安置工作,督导协调各病区搬迁至新院后迅速恢复正常诊疗秩序,保证新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负责新院区总联络,联络办公室设在新城院区护理部;**负责大巴及家属车辆进入新医院大门停放位置的指挥调整(保卫科配合);蒋志起负责救护车停放,行驶秩序调整(保卫科、基建办配合);**负责转运至新区医院的病人数核实交接(药剂科、会计室配合);**组织人员负责进入新院区的病人下车后引导护送到病区并迅速开展治疗工作(抽调部分护士长、科主任到搬迁病区督导诊疗工作);**组织人员对电梯进行编号并负责引导做到一人一梯;**负责病人物品的转运交接工作;**负责指挥协调担架、推车、搬运工及搬家公司运到的病区病床、物品进行交接;**负责门、急诊、病区搬迁到位后开展正常诊疗、维护、对接工作。

3、机动指挥协调组 组长:** 成员:** 处理医院日常事务,保证新、老院区的医疗工作正常运行。接受总指挥安排的临时性指挥协调任务。做好搬迁过程中对外宣传、保留历史资料工作。

三、基本条件:

1、各项基础工程和基础设施(包括水、电、电梯、交通、电信、等)完工并正常运行。

2、公共区域的标识、标牌、病区标示牌、病床编号安装到位。

3、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4、中心供氧、中心负压、中央空调、层流、呼吸机、监护仪、药剂、后勤物资供应等正常运行。

5、各科室的基本设施、家具、药品、设备到位,床单元配备齐全。

6、卫生保洁,消毒工作完成,院感科对新城区医院各科室进行消毒监测合格。

7、大巴车、救护车、担架、轮椅、物品袋、病人信息腕带、胸卡、搬运人员等准备工作到位。

8、公安交警等部门协调安保及运输路线。

四、搬迁计划:

在具备上述条件下,搬迁工作分4月21-25日和26日-30日两个阶段完成

(一)搬迁计划说明

1、搬迁科室括号内为协助科室

2、需要备大巴车、抢救车搬迁前二日统计,搬迁前一日10:30前确认

3、搬迁二个时间点:5;30-7:00 ;7:30-10;00各科室工作人员提前到岗,分工明确,早餐可根据搬迁完毕时间及时安排早餐。

4、各科室根据总务科分配具体时间点执行,有特殊情况再及时作调整。时间点如下:

(1)5:30-6:10 老院区病人上车;(2)6:10-6:30到新院区;(3)6:30-7:10病人下车入病房;(4)7:10-7:30到老院区;(5)7:30-8:10病人上车;(6)8:10-8:30到新院区;(7)8:30-10:00病人下车,搬完吃早餐

(二)搬迁计划实施具体步骤

1、手术一室4月23日搬迁,手术二室配合。2、4月26日,完成急诊科(输液大厅)、急救中心、妇产科(外三科、外四科)、骨一科(骨二科)、内六科(内二科、内五科)(1)5:30-7:00 内六科、骨一科(2)7:30-10:00 急诊内、妇产科 3、4月27日,完成外二东区(外二西、外四科)、内一科(内三科)、内七科(内五科、内四科)、内二科(内六科)、新生儿(儿科)

(1)5:30-7:00内七科、内二科(2)7:30-10:00 内一科、外二东、新生儿 4、4月28日,完成骨二科(骨一科)、外二西区(外二东、外四科)、内三科(内一、五官科)、放疗中心、儿科(新生儿)、外三科(妇产科)

(1)5:30-7:00内三科、骨二科、外三科(2)8:30-10:00 儿 科、外二西(3)放疗中心:总务科负责 5、4月29日,完成内四科(内一科)、内五科(内二科)、外四科(外二东、西)、ICU(急内、内六)五官科(内七科)、手术二室、供应室搬迁;

(1)5:30-7:00内五科、外四科、ICU(2)8:30-10:00内四科、五官科(3)手术二室、供应室:总务科负责

6、血透室搬迁具体时间由科室与院感科共同确定,安排在星期

六、星期日完成搬迁。7、4月30日,完成行政、后勤及搬迁扫尾工作; 8、5月1日,新城医院全面启用。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4月21日前完成)1、4月10日召开全院搬迁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搬迁工作。

2、4月15日各组按职责分工细化预案(人员名单、负责事项、时间节点)并上报院搬迁领导小组。3、4月15日,医技、药剂、财务、总务、保卫等科室对科室排 班进行调整,安排人员对新区医院进行科室物品的准备、摆放、熟悉周围环境等预备工作。4、4月18日,各科室召开专题动员会,部署本科室搬迁工作分工和安排。5、4月20日各组全面完成搬迁准备工作。4月20日下午召开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各组汇报准备情况。

6、各科室要拟定人员岗位构架安排计划,计划要分析确定现有情况下能否开展正常运作,并制定搬迁工作方案:包括搬迁前相关工作以及搬迁时新院、原科室、运送途中三套人员分工安排、工作实施步骤、医疗应急措施等。在搬迁时间前7天进行搬迁演练,熟悉路径。

7、搬迁前,各临床科室安排医护人员到新院提前熟悉新环境,熟悉医院的各科位置,到新院病区实地察看,了解病区办公室、护士站、病房、换药室、治疗室、库房等区域设置情况,统一规划各区域布局,物品摆放等安排,做到物品定位、定点放置,标签标识统一清晰。

8、做好物品、器械的准备,一是搬迁前做好原科室物品清点与统筹工作,严格控制科室搬迁前物品的领取,尽量减少库存量,同时确定哪些物资可以在搬迁前转移至新医院,以减轻搬迁时工作量。二是搬迁前做好新院病区医疗物品、器械以及其他物品的储备,保障搬迁后的使用。三是认真做好抢救、应急药品、器械的准备:新病区、原科室、急救车内急救药品、物品种类齐全,按规定摆放,定位放置,标签标识规范清楚,抢救器械能正常运行。

9、各病区在搬迁前7天组织医护人员对供水、供电、中心供氧、中心负压、中央空调、传呼、信息网络、电话测试,保障能正常运行。

(二)实施阶段(4月21日-30日完成)

1、门诊及部分配套医技、药剂、财务科室搬迁(4月21日-25日完成)

㈠门诊部分: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安排值班,正常开诊,输液大厅部分开放。㈡特检科室:根据设备及安装情况,安排目前本科室三分之一人员到位值班,㈢药房部分:由1名负责人及至少4名药师组成。㈣收款处部分:门诊收款值班3人。

(五)后勤部分:4月1日水暖工、电工、保卫到岗;4月10日职工食堂试运行;4月15日前保洁人员到位,制定保洁计划。

(六)行政部分:门诊部及职能科室一部分随门诊搬迁到位,负责日常管理。

2、病区及其他科室搬迁(4月26日-30日)

(1)各科室统计住院人数,将病人分组,A组:重病人、卧床病人(一级护理);B组:行动不便、病情较稳定的病人(二级护理);C组:能自理、病情轻的病人,(三级护理)。搬迁前2日10点30分上报护理部汇总,以便医院安排车辆、人力进行搬迁。每个科室根据病人病情(轻、中、重)、管床医生将病人分组,责任到医生、护士个人(管床医生负责自己的病人转运,重病人责任组长与医生全程转运,应急小组除外)。

(2)搬迁前,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掌握自己所管病人病情,整理好医嘱,原则搬迁当日尽量不更改医嘱;手术科室在搬迁前3天原则上停止择期手术(急诊手术除外)。搬迁前每个护士负责测量评估自己所管病人的生命体征与病情,生命体征平稳方可实施搬迁。每个当日有治疗的轻病人,全部于搬迁前一日置一路留置针封管备用;重病人二路留置针封管备用。每个科室转运轻病人车辆,转运前备好一组生理盐水与输液器,备紧急情况下使用。备好氧气袋转运时使用,科室间互相调配。备好听诊器、监护仪、电动吸引器(救护车加各个科室)。

(3)做好沟通告知工作,搬迁前3天,逐一向病人、家属告知关于搬迁时科室的安排、地址路线及需要病人及家属配合的事宜、注意事项,避免纠纷的出现。

(4)转送的每位病人必须胸前佩戴信息卡,手腕戴腕带,上面标 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老、新院病区)、电话、住院号、诊断、特别关注事项等八方面内容。病人、家属和医务人员各一份腕带信息,准确对接信息,防止出现差错。每科室设二人组负责搬迁到新床位病人床头信息、医嘱与治疗等核对工作。

(5)为了安全起见,所有的病人的转送由医院统一安排车辆转送,病人转送实行先轻后重的转送原则:搬迁顺序先从C组→B组→A组。病情稳定病人,可由大车统一转送,每位病人可以随行一名家属,病人的贵重私人物资,由其家属保管,避免不必要的弄错或丢失,每车均配备一医一护及急救药品、器材;病情重、中、卧床病人由救护车配备专职医务人员护送;急诊、ICU、新生儿、各科危重病人(借用ICU)启用专科搬迁方案。

(6)病历文件资料的搬迁由指定人员负责,确保无遗失。

(7)科主任、护士长作为科室负责人,要全面统领,安排好相关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到位;新医院安排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上班,合理妥善安置患者。

3、行政区、后勤科室搬迁(4月21-30日)

行政区、后勤科室分新、老两个院区办公,所有科室搬迁完成后留守的行政、后勤科室人员搬迁。

六、后勤保障

1、人员

搬迁期间,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取消休假,作息时间服从搬迁工作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院搬迁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

2、车辆、物资、电梯

(1)4月21日-25日,门诊搬迁准备厢式货车2辆。4月26日-30日,病区搬迁准备大巴车4辆(40座),救护车10辆(我院有救护车8辆其中需要保持4辆进行120救护工作,2辆救护车跟随搬迁大巴途中提供急救,因此需要外调8辆救护车),货车4辆。所有车辆均编号管理,在当日病人转运启动前40分钟停放到位。(吴德强、李建国负责联系)

(2)搬迁前一天晚上将新城床单元配置、周转与运送好,提前将病人床单元铺好。(护理部负责)

(3)医院固定物资搬运由总务科与搬家公司联系并负责老区搬迁完后剩余部分物品搬迁、门锁等事项。(张健、陈敬明、李大鹏、张波、陈振国负责)

(4)病人物品由护理部提前发放储物箱,标号姓名、病区、床号,搬迁前一天晚上将所有病人的生活用品等物品装纸箱、塑料袋,用透明胶封好写上姓名、科别、床号送新城。保卫科负责病人搬迁前生活物品等放置于新城医院的安全。(护理部、陈振国、王宁、于新负责)

(5)新城区电梯:可使用15部,其中内科病区(8部),外科病区(7部),使用外科楼6部和手术室专用电梯1部。搬迁当日一人一梯专人负责。分配好各科、各类别病情病人专用电梯,安排每个科室病人按病情类别乘坐电梯。如一个科室划分重病人、卧床、特殊病人、轻病人电梯,同时到达电梯旁时,使用已经划分好的电梯。(护理部、总务科负责)

(6)新区医院有新病床400个,根据科室搬迁顺序,安排到先搬迁的科室。当天由总务科负责组织人员将已经搬迁的科室病床(能正常使用的)搬迁至新区医院病区内。(总务科、设备科)

(7)后勤、设备、药剂库房提前搬至新城,便于各科室提前领取物品。(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

3、交通、安保

选择好路线,并请交警部门做好老院区大门口及沿途交通畅通。病区搬迁当日请公安部门协调部分警力维护院区秩序。(王世杰负责)

4、担架、推车

院内现有推车25辆,轮椅 36 辆,担架3个(其中软1铲2),转运床6张,加ICU、手术室申请4张,搬迁前到位。搬迁前由护理部、总务科统一编号安排使用,联系20名搬运工经培训后负责转运卧床病人。(护理部、总务科、设备科)

5、饮食、就餐

由单玉云副院长牵头,护理部、总务科、办公室负责病人、家属就餐,工作人员工作餐安排。(护理部、总务科、办公室)

七、医疗应急

为了保障此次搬迁过程中病人的安全,除了各科室要制订、落实相关医疗应急措施外,医院成立医疗应急抢救领导小组,负责医疗应急的协调、指挥。组 长:徐宏团 副组长:江晨 单玉云 组 员:董焱 丁元霞

一、成立院、科二级应急抢救小组。院级由医务科、护理部统一抽调人员组成,听从医院的统一指挥和调度;科室应急抢救小组由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成员由业务骨干组成,听从科室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二、院级应急抢救组三大组六个分组,负责全院搬迁期间的应急抢救工作。三大组即新院区、老院区、转运组三个,六个分组即每大组设内、外科组各1个,负责本组内、外科病区搬迁期间的病人应急抢救。具体方案如下

1、成立三个抢救组

(1)老院区一个:设内、外科系统各1个分组,负责内、外科病区。(2)新院区一个:设内、外科系统各1个分组,负责内、外科病区。(3)转运途中一个:设内、外科1个分组,备2辆专用救护车,负责转运途中内、外科病人的应急抢救工作。

2、人员组成要求

(1)内、外科主任与医生各1人;(2)麻醉科主任与医生各1人;(3)护士长与护士各1人组成;

3、各组人员分工与职责(1)新院区:(2)老院区:(3)转运组:

(1)老城区:内、外科楼一楼前;(2)新城区:内外科楼一楼电梯附近(3)转运途中:指挥救护车

三、抢救器材与药品:

1、院各抢救小组由医院统一配备

2、各科室搬迁前一周内,科室布局、物品、器械、设备、药品定位。

四、人员培训

1、转运路线确定后,对应急抢救小组进行病人(轻、中、重、卧床)转运途中、新城区医院一楼大厅的突发抢救培训与演习。

2、熟悉各科转运病人使用电梯与转运路线,对搬运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3、护士提前熟悉新环境,如科室、设施、仪器、安全通道等位置。注:各小组随时对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医疗问题进行指导。

五、科室急救小组调配

1、首选使用本科室急救小组

2、搬迁每个科室时,根据科室病人病情与数量等具体情况,调动院级与其它科室急救小组配合。

上一篇:注册海外公司的优势下一篇:贷款平台筹建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