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赏析论文

2024-08-08

俄罗斯电影赏析论文(共6篇)

篇1:俄罗斯电影赏析论文

俄罗斯电影赏析

姓名:x

x

学号:xxxxxxx

电影《8月8日》影评

2012年4月14日我有幸观看了俄罗斯电影《8月8日》,是导演Dzhanik Faiziyev自05年的《土耳其式开局》后再执导筒之作,期间他成功的监制了《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等商业大片。而此部是集动作与战争的影片。一位离异的母亲为了和新男友共度周末,不得不将宝贝儿子交给当兵的前夫代管。谁知,前夫执行任务的地方却爆发激烈战事,令儿子也身陷战区、命运未卜。母亲于是只身前往,要救出孩子脱离险境„„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所经历的冒险之旅。

我认为该影片可以被分成交替的两部分,一是小男孩眼中的军事冲突变成了机器人大战,二是女主角的战争前线之旅。主线是母亲为了寻找儿子而进入了战争区域,经过各种辛苦终于救儿子出来。在这中间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或擦肩而过,或生死相隔,或暗生情愫,像什么饥渴的大兵,尽职并最终送命的中尉,难民营里的中年妇女,魁梧的公交车售票员,俄罗斯的当家老大,等等等等,出场的人物多到让我感到眼花缭乱,但即使这样,我却总是能记得住他们。我想这就是演员们优秀的演艺功底,使得我总能记住这一切,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另外一条线是女主角的儿子的幻想世界。他喜欢机器人,于是幻想自己与一机器人并肩作战,一同拯救世界。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幻想与现实也结合在一起,虽然结合的不是那么完美。但我们也看到,这部电影却把幻想部分电脑特技作到了完美,现实部分的巷战也作到了完美,老实说,这是我见过拍得最精彩的巷战。它集战争,动作,爱情与母亲对儿子的伟大母爱而不顾一切的伟大精神。其实电影开头小男孩对变形金刚的渴望应该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但是用得有点过了。特别是开头那一段和母亲带着孩子开车穿越格鲁吉亚军营那一段,第一段显得可笑和幼稚,后一段则有些絮絮叨叨。一个孩子心中渴望一个变形金刚般的英雄人物来保护自己,本应是一个极好的桥段,可惜在这样一个硬派的战争片中,却没有设计好怎么让它们出来,又怎么利用它们。而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还原,导演确实做得比较好。俄罗斯电影虽然没有赤裸裸的显示爱情,却在电影中每个人的言语与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与中国电影的不同之处。最后主人公说:“我们打到了格里,我们赢了”。的确,当时打到距离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35公里左右的格里就停下了,没有继续推进。而许多史料也确实证实,当时格鲁吉亚军队有首先炮轰俄罗斯边境的行为。俄罗斯当时反击进入格鲁吉亚时,摧毁了格鲁吉亚所有的军事以及非军事几场和导航设备,但是对格鲁吉亚居民和住所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避让。这部分史实,导演没有撒谎。至于关于女主角的絮絮叨叨,关于他们男女关系的不明不白,关于高加索人那些奇怪的举止,我只想说,在俄罗斯国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明白,也许那就是他们的习俗。

本影片故事讲述一位离异的母亲秋莎为了和新男友耶格(Yegor)在索契共度周末,不得不将宝贝儿子提姆(Artyom)交给在高加索当兵的前夫索尔代管。而此时当她想和新男友一起度周末时,她的母亲出现了,并不赞成女儿这样做,认为已经是孩子的母亲就应该是安分 守纪的,于是却她去把外孙接回来,可是女儿却想要追求自己的生活。就当要去度假时,谁知,前夫执行任务的地方却爆发激烈战事,令儿子也身陷战区、命运未卜。母亲于是只身前往,要救出孩子脱离险境…… 一个年轻的单身妈妈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南奥塞梯去拯救自己的儿子的故事。对于一位离异的母亲秋莎的生活不是那么的幸福。工作问题,个人生活问题,与母亲之间的问题,还有一个需要24小时照顾的孩子...秋莎一个年轻的莫斯科人,对于她来说一个孩子需要的是爱护,对于她的母亲来说平淡的生活算是比较幸福了。虽然有的时候也些失落孤独跟工作负担,但是生活是一天天过去的,这正是开始真正活的方式。当他把儿子交给丈夫之后于新男友共度周末时,秋莎了解到了丈夫所在的地区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早期的军事行动,希望前夫能把儿子送回莫斯科,可是前夫不相信战争真的会到来。于是秋莎决定独自去营救他的儿子。导弹,子弹在头上呼啸,这个冒险之旅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就像一个梦。但秋莎有一个真实的目标:拯救她的孩子。就在她的冒险之旅之时,前夫也向上校申请回家接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亲。在这短时间他们两通话了,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谁知一辆坦克出现在儿子和他的家人的视线中,小男孩的奶奶一脸恐惧,但是非常的镇定,此时父亲却说要自己去解决。奶奶却说:“我忘了拿头巾”,于是男孩下车掉头回去准备进屋翻找......刚开始我没有看懂还以为这老人就是这样,什么都舍不得。看到父亲让儿子去取时我才明白了亲情的力量,她是想让这个孙子逃离敌人的视线。而逃离这场灾难。但是很倒霉因为开军车去接儿子被格军坦克一炮打爆尸骨无存,而这小毛子是个动画片中毒者总是幻想着有个机器人保护自已和邪恶的机器人作战,于是格军的坦克军车总是被他幻想成邪恶的机器人。当儿子从梦幻中醒来时,他求救于自己心目中的机器人(母亲)帮忙,而秋莎在得知前夫死去的消息后,而为了救儿子冒充记者混在毛军中去了南奥塞梯,片中对格军基本上是一身较洋气的行头,用的轻武器基本都是M4但机枪却是PKM,格军和毛国的坦克没有爆发坦克战都是充当巷战敲打火力点的活动炮台。在过长达3600米的隧道后大巴抛锚,被一辆卡车牵引着走,路边的风景的确很漂亮,确实的漂亮,还记得第一颗导弹炸卡车让后面大巴的人惊慌,而后的一刻导弹直接飞向大巴开始到大巴被悬吊在斜坡的路边,这段画面比美国大片不相上下,觉绝对的真实感和带入感~!后面的弹片飞出来打在地上的火花,这场面,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是我看美片从来没有的真实感~!片中对格军没多少贬低相反他们面对毛军毫无怯意攻击相当主动,第一场伏击战把毛军打得措手不及相当狼狈,毛军则是表现参差不齐,老鸟作战勇猛而菜鸟表现就很差面对格军吓得把枪都扔了,其中毛军的特种兵表现最为神勇和格军在巷战交火中占据优势但碰上一个高处火力点时仍旧难免挂彩只得呼叫毛军坦克来支援。母亲跟着一队毛子特种兵进了南奥塞梯首府城区后偷了格军一辆军车带上找到的受了伤的小毛子逃命结果直闯进了格军的指挥中心发现大量坦克装甲车像列方阵一样停在山坡上。这应是格军的第1装甲旅,片中这个颇为壮观但又搞笑的装甲方阵被毛军的空军轰得苦不堪言,其 结局应该是被断了后路最终全军投降。母亲曾被一名格军抓住但在母亲苦苦哀求下,他开车送二人去了安全地区,表现了格军士兵人性的一面。也许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可以让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并且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体会那种母爱对于孩子的重要,每个人都有母亲,在这样的战争年代,也许我们的心都是善良的,我们体会到自己对于母亲的重要性,并且会以自己的发自内心的反应去做这样的事情。同时也反映了格军的人性方面。

在救儿子的艰辛旅程中秋莎遇到了另外的一位军人——莱希,本来打算和她去救自己的儿子,可是现在莱希他们有一百多个难民先要去救。可是他对秋莎的关心与担心让她更有信息,觉得有他的帮助自己一定会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最后战争终于结束了莱希他们的仗打得很帅,战争的平息给百姓安定的生活,可是令莱希遗憾的是秋莎却要离开这里回到属于她自己的生活里——莫斯科。其实他们在上飞机的时候的对话已经流露出对彼此的关心,并且相互喜欢着。而在她的 冒险旅程中,耶格无数次的留言,表达自己对开始所说话语的道歉,希望可以从新开始。而此时秋莎也收到了来自莱希的留言。最终这位母亲不仅救出了自己的儿子,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并且结识了自己喜欢喝喜欢自己的莱希,算是两全其美。不得不赞美母爱的伟大。

在没有选修这门课程之前我也许没有接触过俄罗斯电影。可是当我经过这几次的观看我深深爱上了俄罗斯电影,因为我对于他们述事的逻辑,剧中人物的感情所打动理解。虽然我不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 文化,但通过这几次的观看我越来越想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部《八月八日》给了我惊艳的感觉。准确的说,是那种打开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完全耳目一新。美国的电影喜欢用家庭,宗教来说服观众,中国电影喜欢用民族大义,伦理道德来说服观众。而《八月八日》这部电影却不给我们灌输任何情感上的说教,只是在讲故事,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不拖泥带水,也不推进加速。在这样的科幻与动作集成的电影中感情却表露的很含蓄。这电影从娱乐上讲,甚至可以算作是一部轻喜剧。总有那么几个镜头会让你会心一笑。比如:在昏暗的战车里,大兵拿出一只毛茸茸的小鸡并且用手电筒给女主看,其实,是为了偷窥女主的大腿。比如,在公交车上,两个年轻人因为看到女主漂亮总是想办法搭讪或做一些奇怪的事引起女主的注意。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部本来应该是残酷的战争片,却少了那份战争的感觉。总之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的勇敢,罗曼·罗兰(法)说过“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这确实个很好的比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生活上的负担,可是即便这样我们都是总感觉到不满足,我们永远也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对此我想告诫自己珍惜现在的以切,也许母亲平时的唠叨和骂语是对自己最好的关怀,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亲情,友情,爱情。这是我们那金钱所买不到的,所以用心去体会。这与这部电影这到底是好是坏,我想仁者见仁吧。再者这部电影另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他的叙事结构。这不仅要导演有良好的工底还得演员要有好的演技。

篇2:俄罗斯电影赏析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本学期的公选课《俄罗斯电影欣赏》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电影历史,电影导演及一部电影的评价和阐述本人对俄罗斯电影的印象以及思考。

关键词:俄罗斯

电影

历史

导演

影评

引言:由于这个学期我们所赏析的各部影片大部分也都是前苏联电影,所以与其本课程名为《俄罗斯电影欣赏》,还不如叫做《苏联电影欣赏》。前苏联电影故事性极强,艺术内涵丰富,既不太商业,也不太文艺,看过之后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感动长存心中,尤其是体裁的多样化,使之完全能与好莱坞相提并论。当然是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相提并论。

正文:

1.俄罗斯电影史:

说到俄罗斯电影,我们首先想到的基本上是前苏联的电影,在俄罗斯电影史上,电影业最繁荣的时期是前苏联时期。有过辉煌历史、独树一帜的苏联电影曾经为世界影坛奉献过《战舰波将金号》、《母亲》、《马克辛三部曲》、《列宁在十月》等不朽名片。中国观众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等仍历历在目。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电影事业也江河日下,没有了生产指标和内容审查制度,大量质量低劣的电影大行其道,造成其电影业走向低迷。加之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大量引进,使其国内电影业更加萧条。苏联解体后就没有多少优秀的电影献给观众了,这不仅仅是观众的悲哀,亦是电影艺术界的悲哀!近几年来,俄罗斯大力加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通过了《电影法》,为发展“民族电影”铺平了道路,俄罗斯电影逐渐走出了困境,出现了新的生机。在此主要介绍和分析前苏联时期的电影,它代表了俄罗斯电影的最高水准。当然俄罗斯这些年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新的,有别于传统的特色,我们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自我改善和进步!我希望当前的俄罗斯电影能继承前苏联留下的遗产,同时不断革新,为我们广大观众奉献出期待的优秀作品。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

想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符·维·阿格诺索夫在谈到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时曾说道:“20世纪的俄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实际上也是我们考察苏联电影的基础。上个世纪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苏联电影来说它和苏联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苏联电影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浸淫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浑厚、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而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特色,总能引起人们无比的向往和思考。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娱乐电影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使苏联电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学性诗意风格。2.俄罗斯电影导演

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学艺术世家,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为米哈尔科夫以后走上艺术之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米哈尔科夫的父亲——谢尔盖•弗拉吉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俄国歌的词作者,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他出身于贵族,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苏里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画家,巡回画派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冈恰洛夫斯基是杰出的后印象派画家。米哈尔科夫的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娅也是作家、诗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在哥哥安德列•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的启蒙带路下,米哈尔科夫从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氛围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特殊的偏好。

米哈尔科夫电影艺术的辉煌胜利可以说在1995年到来。当《烈日灼人》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他和8岁的小女儿成了典礼的中心,他激动地将将女儿举到了头顶,留下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米哈尔科夫清楚地表明,他把奥斯卡看作“成功”的标志,尽管《烈日灼人》之前在艺术声望更高的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评审团大奖。有了奥斯卡的光环,米哈尔科夫轻松地同索尼影片公司签定了《烈日灼人》在北美的放映合同。这部赢得评论家强烈赞扬的影片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得了超过两亿美元的票房。

3电影赏析

《小偷》是以其情节的出人意料和内容的深刻让我难忘。《小偷》讲述战后的苏联,遗腹子桑亚和母亲卡嘉旅行途中邂逅英俊潇洒的军官托杨,卡嘉为其翩翩风度所倾倒,随即在途中的某个城市下车与之开始了自己期待中的新生活,没有料到这个受到左邻右舍欢迎的军官,竟然是个窃贼,骗取了邻居的信任之后,大肆行窃,席卷一空之后,再到另外一个城市故伎重施。卡嘉对于托杨的恶习心存厌恶,一再规劝,甚至萌生去意,但无奈自己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虽然托杨不思悔改,态度粗暴,还拳脚相加,但是他的阳刚之气和他所提供的庇护又让卡嘉犹豫不决。桑亚总是幻想自己的父亲突然出现,托杨所灌输的人生哲学和暴力观点让弱小的桑亚折服,托杨的男子气概更让桑亚崇拜,内心中不觉把托杨当成自己的父亲来看待,就在卡嘉终于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带来的压力决心离开时,托杨锒铛入狱,于是出现了雪原上,桑亚追逐囚车的一幕,从此之后,父亲的幻影再没有出现过,桑亚认定托杨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卡嘉终因流产导致的腹膜炎死亡,桑亚被送进孤儿院,他一直期待会有和托杨团圆的一天,六年以后当他循着熟悉的歌声找到已经苍老许多的托杨时,他们母子在托杨的记忆中已经所剩无几,托杨对于从前的事情轻描淡写,甚至在提到卡嘉时,跟旁边的人说自己在火车上曾经搞过一个叫卡嘉的。这次托杨期待已久的重逢让他的世界在一瞬间崩塌,如同小时候一样,再一次失禁。就在托杨又一次洗劫得手,扒火车准备奔向下一个目标时,桑亚用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托杨留给自己的手枪,从背后一枪把托杨撂倒在列车的车厢中,徐徐启动的列车,载着托杨的尸体和桑亚扔掉的手枪奔向未知的远方。桑亚从对于父亲的迷恋中清醒过来,以子弹惩罚了托杨的背叛之后,痛苦的埋葬了这一段感情,再不是那个呼天抢地地跟在囚车后面奔跑的孩子。孤零零一个人的桑亚虽然无依无靠的面对着这个世界,但是已经长大了很多。

影片以罕见的勇气质疑了父与子、个人与国家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以一个孩子的记忆书写前苏联的历史,并试图走出童年乃至整个几代人的创伤。小偷托扬总是红军军官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一再使用各种花招摆脱警察的检查。他笔挺的军装功不可没。专制社会对于暴力的依赖使得军人这样的职业带 4

有一种中世纪神职人员的味道,他们都是服务于某种信仰或者说是主义。这样的身份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某些特权。托扬曾对小桑亚展示刺在胸口的斯大林头像的纹身,于是,这个残暴又让人爱恨交加的“父亲”在影片中便有了一种暗示。托扬对于苏联的这一套政治话语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具有颠覆性,利用它所具有的官方的含义,和在社会生活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每一次他向各位房客大灌迷魂汤的时候都不免要在祝酒的最后加上:“为斯大林同志干杯!”他的假惺惺和房客们的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托扬这个流氓无赖身上也具有犬儒主义者一般的智慧,嘲弄那个社会所标榜的价值。《小偷》中前苏联几代人内心深埋的伤痛和压抑、迷茫和焦虑全都表现在桑亚的童年时代。

篇3:浅谈俄罗斯喜剧电影的特点

关键词:俄罗斯,喜剧电影,特点

一、简述俄罗斯喜剧电影

俄罗斯喜剧电影一直以来都受到俄罗斯本土民众的热捧和喜爱, 这大概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释放情绪的出口。但由于其本土化严重, 使得除俄罗斯以外的其他国别的观众在观看此类电影的时候很难找到笑点, 抑或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俄罗斯的政治、历史, 甚至对俄罗斯电影的发展状况都了解甚微。

(一) 历史和发展过程

俄罗斯喜剧电影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以它纯粹的喜剧效果为每一位观众都带去了欢乐。主要以俄罗斯喜剧教父艾利达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梁赞诺夫导演的电影为代表的苏联喜剧电影, 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真实、诚恳、贴近现实的喜剧片, 深受观众喜爱。

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俄罗斯导演带给大家的作品开始发生了变化。例如, 1996年梁赞诺夫的电影《你好, 傻瓜》, 虽登上了荣誉榜的首位, 可片中的大量笑料却并没有使观众产生共鸣。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还有的俄国喜剧电影因过于追求喜剧效果而过分夸大搞笑成分, 甚至去追求不切实际的闹剧, 使观众无法开怀大笑, 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 发展现状

当前, 俄罗斯喜剧电影暂时还没有步入正轨, 因其导演痴迷于荒诞美学, 导致了本土化的喜剧电影越来越远离它的初衷而趋于概念化。2011年上映的俄国电影《冒牌教练》让笔者感受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 还更多地感受到了俄罗斯人浪漫的生活态度和感性的浪漫主义情怀。但因其剧情的常规化, 甚至荒诞化加之笑点的“俄罗斯化”, 笔者认为至少中国的观众不太能深入影片中。

二、俄罗斯喜剧电影的特点

俄罗斯喜剧电影之所以在电影界有着颇高的声誉, 不仅因为它拥有辉煌的历史, 还因为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确实很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

(一) 西方思维方式下的喜剧元素

要了解西方思维方式, 就要寻找其思想根源。纵观西方文明, 会发现它主要是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文明之上的。因此, 其整体思维方式就会呈现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其思维方式显现出辩证和整体思维的特点, 这主要受富有东方传统的儒教和道教的影响。同时, 东西方思维方式有所区别的根源在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同, 这是两种科学和两种思维方式的社会根源。所以, 俄罗斯虽说奉行社会主义道路, 但其电影却深受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思维的烙印, 喜剧电影亦是如此。

(二) 受政治、民族主义影响下的喜剧元素

喜剧之父梁赞诺夫生于俄国、长于俄国, 受俄罗斯政治社会的影响, 由此创作的影视作品也一定受到了相应的依托和影响。而当地观众之所以可以欣赏明白梁赞诺夫作品中的笑点也正是由于他们在思想上受到了国家大环境的影响。在梁赞诺夫的影视作品中, 他时常会借用喜剧效果来讽刺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并在真实的生活中结合社会背景来进行表现。他还注重把剧中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表现喜剧效果, 而不是一味地夸大、丑化演员的形象, 用荒诞的故事情节来赢得观众, 他的作品极具俄罗斯民族的独有风格。

三、俄罗斯喜剧电影对我国喜剧电影的影响

(一) 表现方式

中俄喜剧电影在各自的表演方式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梁赞诺夫导演的电影, 在表现形式上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善意的讥讽和嘲笑, 对观众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点拨, 使观众在笑的同时对现实社会中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 从而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疏忽, 并及时加以改正。而中国的喜剧电影却不尽相同, 它们常常是以类似相声段子般呈现, 通过抛出一个个“包袱”来直观地表现笑点, 而这一个个的“包袱”多数是对现实社会各类问题的反讽和爆料。

(二) “冷”幽默的传播

“冷”幽默可以理解为意图不明显的幽默, 而俄国喜剧电影中也常常运用这种幽默。例如, 《办公室的故事》中有这样的台词:“我有两个儿子, 一个是男孩, 另一个也是男孩。”笔者相信, 这句话给我们带来的矛盾和无奈会激发我们的某个笑点神经。近年来, 中国的喜剧电影也开始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冷”幽默来增添电影的喜剧效果, 主要表现在一些演员的表演方面:通过严肃的表演和语言来表现爆笑的效果, 让观众看着若无其事的他们, 却已感受到强烈的“笑”果。

四、结语

俄罗斯喜剧电影和中国喜剧电影虽然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却都有自己的铁杆粉丝。因为他们都取材于日常生活, 有着极强的亲切感。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俄国喜剧电影的重点在于故事情节的设置, 中国的喜剧电影则在于语言的精妙, 各有所长。俄罗斯喜剧电影已经逐渐复苏, 正在积极地创造更符合当代社会大环境的新作品来回馈大众。同时, 中国的喜剧电影也应该吸收俄国喜剧电影的精髓部分, 为创作出更好的中国喜剧电影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雷, 崔博.论喜剧教父梁赞诺夫的影视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 2011 (10) :57-58.

[2]周雁.令人堪忧的2012年俄罗斯电影[J].当代电影, 2013 (05) :141-145.

[3]贾长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7 (09) :101-104.

[4]康宁.中俄喜剧电影的比较[J].电影文学, 2007 (04) :15-17.

篇4:当代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管窥

关键词:俄罗斯战争题材民族精神

众所周知,前苏联对战争的回忆和描述主要集中于国内战争和二战时期的卫国战争。这两场战争对前苏联的自我肯定和民族认同有着非同凡响的特殊意义。今天《夏伯阳》式的国内战争题材似乎已经失去了回忆的价值,但二战题材却仍然是俄罗斯人述说不尽的主题,另外的热点就是阿富汗战争和刚刚发生不久的车臣战争。

我们先从二战题材说起。

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回忆,通过回忆可以不断地自我想象、自我创造、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这无疑构成了一个民族自我价值和意义体验的重要源泉。在此意义上。今天的俄罗斯仍然需要不断重述二战的故事。

近来获得最大成功的二战影片应数《星》(又名《东部战线1944》),本片摄于2002年,故事改编于前苏联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苏联红军侦察分队深入敌后进行侦察并在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光荣完成任务以后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故事本身了无新意,但略加思考你会同意它成功的典型意义。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电影业曾一度陷入绝境,这里固然有向市场转制带来的混乱、经济的低迷以及好莱坞大片的冲击诸因素,但除此以外,俄罗斯人精神世界本身的激烈动荡和情感漂泊同样是重要原因。但2000年以后,俄罗斯政局和经济开始稳定和复苏,骤然之间,俄罗斯人幡然省悟,毕竟这里的“人情是故乡”,俄罗斯人在精神出位后需要重整山河,恢复自我.建立自信。二战无疑体现了俄罗斯人最坚贞不屈的民族意志和坚忍、豪迈的牺牲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穿透俄罗斯人的潜意识深入到整个俄罗斯民族光荣悲壮地抗击历次入侵的伟大历史记忆的最深处,从而得以反复重述着俄罗斯人基本的自我镜像和自我肯认。同时,通过这种模拟好莱坞大片式的英雄叙事,俄罗斯人亦可以再次与西方世界建立想象性的联系,使他们壮怀激烈的二战英雄在好莱坞式的英雄故事的背景中完成新的塑型,并在这种塑型中重温着逝去的强国梦。

这一点在《黎明前的爆破》一片中表现得尤为清楚。虽然与《星》相比,它在技术和表演上略显粗糙、生硬,似乎不经意间透露出俄罗斯电影的艰难挣扎的痕迹,但是即便是这类略显潦草的影片也具有同样代表性的叙事结构和重复性主题同样是二战后期一队苏联侦察兵深入敌后消灭残存守敌以配合苏军反攻的故事。其构思与《星》颇为相似.但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叙事手法当代和二战穿插叙事,在对比讲述中。刻意将两个时代焊接起来,从而使当下俄罗斯军队在二战历史的讲述中获得广大深邃的精神纵深。其实,当下我们已习惯了忘记前苏联曾有的辉煌,留有更多的是关于今天俄罗斯衰败的想象,因此自然会对此片好莱坞式的高调开场不以为然这是一支正在进行陆空联合军演的二十一世纪的强大现代化军队,无论是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装甲车、坦克还是装备精良、精神矍铄的单兵无不显示出超级大国的气势.但我们仍然觉得这里有某种表演、装饰和虚张声势之嫌,甚至会立即联想到对美国大片的“戏拟”模仿。但是.当故事逐渐被引入二战卫国题材以后,我们立即可以读懂这背后刻意传达着的精神联系,这支现代化的俄罗斯军队也就随即从二战的辉煌胜利和其光荣先辈身上汲取了实质性的说服力。

可以这样说.我们发现。无论是反映二战爆发之际的《节日》,还是反映白俄罗斯游击队的《44年8月》以及反映美国式硬汉的电视电影《装甲列车》乃至触及到某种阴暗面的《布谷鸟》和《歼灭任务》,等等,当今俄罗斯二战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讲法各有不同.但骨子里却在进行着一种基调相同的叙说,即抛开技术层面,尽管相比较而言它已经更多地涉及到了颇为敏感的政治压迫、肃反、宗教诸话题,但其价值基调与前苏联仍然是一脉相传,基本上可以视为一系列相同而宏大的精神“主旋律”的招魂曲。这应该是解读当下俄罗斯二战电影其实也是俄罗斯人深层精神世界的基本语码。

当代俄罗斯战争题材的另一热点是阿富汗战争。如果说二战之卫国战争的回溯是俄罗斯人永远向上的精神策源地的话.那么在对待阿富汗战争的态度上俄罗斯人则表现出其精神世界特有的“复调”性的一面。一般來说,一旦遭遇挫折,俄罗斯民族“草原”式的忧郁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反映在阿富汗战争上就是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荒诞和虚无体验以及挽歌式的自我流放意识。这一度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基本的精神氛围。前期反映阿富汗战争的电影大都集中在这类主题上。如拍摄于1991年反映普通士兵精神创伤的《腿》,着眼于两种文明、价值冲突的《阿富汗创伤》又名《霹雳红星》等,随后又相继拍摄有反映苏联战俘悲惨、荒诞生活的《白沙瓦的华尔兹》和《穆斯林人》等。

此类影片中,《阿富汗创伤》给人的印象无疑最为深刻也最为典型.它主要的成就是超越了一般政治意识形态眼光和单纯民族主义立场,从“民族一国家”和文明、价值冲突的悲剧性角度来审视战争。故事本身同样很简单,描写的是一队下层苏联士兵在上校的带领下和阿富汗抵抗组织之间的绞杀与反绞杀的故事,这显然是前苏联士兵在阿富汗的典型生活故事。但它涉及到的问题则是深刻的。即面对这场战争从苏联士兵到每一个普通阿富汗村民的存在选择问题。对苏联士兵来说,尽管他们也许已经放弃了对这场战争的价值追问,甚至情绪扭曲、低落,但是作为国家的军人他显然在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样对普通阿富汗人来说,他们在保卫自己神圣的家园,维护自己完整和恬静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因此,最具悲剧意味的就是这两种立场直接遭遇的那一刻。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它事实上构成了这部电影叙事的核心,并在某种意义上为此类战争作出了普遍性的结论一个普通的阿富汗工程师站在苏联支持的阿富汗政府的立场上努力维护着苏联士兵和抵抗组织之间的和平,但是由于误会他还是被苏联士兵暴打,并导致整个村庄被血洗,目睹了这一切的儿子最终选择了战斗,并导致全家被杀。尽管苏联少校和这个少年狭路相逢时以对孩子特有的人道主义的悲悯原谅了孩子。但孩子仍然尊严地选择了成为一名冷血战士。最终少校倒下了,整个村庄也灰飞烟灭.但少校倒下的身影背后留下的与其说是某种道德高度倒毋宁说是一片精神虚无,而少年倒下的背后留下的同样是唯一幸存下的老人和儿童惊

恐和绝望的目光以及刻骨的悲痛。最后在二者的巨大张力中这场战争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因之浴血奋战的士兵都被撕成了文明的碎片,由之其反思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世界性眼光,并至今具有启发意义。事实上这可以理解为失意的俄罗斯人一度对阿富汗战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典型体验,也可以由之窥见这个民族的某种忧郁的心性和反思能力。

但是,俄罗斯人显然不会永远停留在这种虚无荒诞的忧郁中,对俄罗斯人来说其最基本性的精神故事永远都深藏在二战式的伟大体验中。就此来说,俄罗斯人一定会重述阿富汗的故事。

2005年俄罗斯人拍摄了《第九连》又名《第九突击队》,这部反映阿富汗战争的最新影片立即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俄罗斯电影还相对较为萧条的今天,竟破天荒地创下了2560万美圆的票房记录,连普京总统看完以后也激动地宣布俄罗斯电影的复兴,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媒体的普遍关注。

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说,《第九连》描写的同样是一队前苏联士兵经过残酷训练以后深入阿富汗崇山峻岭与阿富汗抵抗组织相互绞杀的故事,并无新意,而且这里的苏联士兵其日常道德素养更低,有的连入伍的动机都是猥琐的,甚至集体与女人发生性关系,而其帮助兄弟国家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的说辞,在普通阿富汗村民宁静、祥和的生活场景和仇恨的眼光中也显得同样反讽可笑,甚至这里有着比《阿富汗创伤》更荒诞的战争体验最后一场战斗几乎致使连队全部牺牲,但唯一的幸存者却被告知战斗是多余的.因为整个阿富汗战争在那一刻已经结束了,他们只是不幸被遗忘了而已。这真是诺曼·梅勒式的荒诞。更荒诞的是,幸存者几乎是立即就明白了事实上连整个阿富汗战争也同样是无意义的:不久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就不存在了,幸存者自己也成了并不存在的国家的受勋者,并且俄罗斯人的生活也从此彻底改变,有人成了伯爵,有人却永远只能生活在最底层。

尽管如此,我们发现,这里的悲剧性质和批判指向却巧妙地改变了。在《阿富汗创伤》中.悲剧既指向战争及其背后的政治,也指向作为战争主体的士兵.他们同样体验着虚无和荒诞。但在《第九连》中,荒诞性的悲剧却从精神的本体地位蜕变为一种强化手段这里尽管仍然有对无厘头战争和荒诞的政治乃至人性瑕疵的批判.但通过批判凸显的却是作为战士的俄罗斯人在荒诞的政治和战争面前那永远不变的二战式的坚韧、顽强和敢于牺牲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整个电影的忧郁的背景其实只是某种触媒,它要催化的是俄罗斯人更基本的精神故事的自我体验强度。

这一精神基调转向以后,其好莱坞式的“宏大叙事”的镜头语言背后就不再是反讽,尖端的武器的轰鸣凸显的也不再是《阿富汗创伤》式的忧郁,画面刻意描画的士兵浑厚的身躯和野性也不再指向残暴,这里重温和追悼着的似乎是冷战一极的强大力量和精神上的伟大魄力。甚至电影画面中俄罗斯士兵里反复出现的亚洲面孔,令人联想到的也是前苏联的广阔的政治和地理空间以及由之产生的国家心量。

的确,尽管有二战的辉煌,但阿富汗战争是俄罗斯人永远摆脱不了的心结,在此,俄罗斯人需要一次真正的心理拯救和灵魂安抚,在这个意义上,《第九连》事实上无疑是每个俄罗斯人心中一直在反复编织和调试着的心理故事。最终俄罗斯人终于可以穿透阿富汗的精神废墟从忧郁的精神氛围中出走并再度站立起来。俄罗斯人再一次完成了精神回溯并成功地实现了与二战式的基本民族精神的对接。就此来说,《第九連》是俄罗斯民族的精神里程碑,它是借助战争传达着的俄罗斯人的精神宣言,我们藉此终于可以明了俄罗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生态,并可以弄懂俄罗斯的相关战争电影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基本精神诉求。

篇5:俄罗斯文学 电影《回归》观后感

区:江北校区 学

号: 姓

名:赵博宇 院系专业:

《回归》

2011020535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 回归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個社会性的題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这是一部关于男孩成长的影片。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父亲,一个只存在一张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现,回家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荒岛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但父亲都只是袖手旁观,似乎要借着军训时的锻炼加速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父亲与儿子的冲突加剧,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俯视的海面,然后是一个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来这叶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划向孤岛的那叶小舟,也是带走了父亲死尸的那叶小舟。这样的镜头对于对影片未知的观众是充满神秘的,但对于作为叙述者的导演更像是记忆的始点——一个已经成为男人的人对“成为男人”的全过程的追溯(就想当年划向孤岛)。影片的开始是故事的结局,但是那里只有小舟没有死去父亲的身影——事物是记忆的触煤,真正的父亲已经融入自己的体内与灵魂共生。

第一场戏“星期天”,是男孩关于“是真正的男人”的证明游戏,这是开始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了认知后作为男孩子通常乐此不疲的事情。对于勇气的证明就是对自己社会性别的强调也是一种对渴望“成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现。大海与高台,这两件“道具”在外观尺寸上把男孩们心中的证明欲望推到了极限,也让他们对“成为男人”拥有着如此强烈的欲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为处理充满了对故事结局的映射:当其他男孩们跳高台的拍摄视角是习惯性的由下至上仰视视角时,安德烈的跳跃导演突然处理成倒正俯。仰视视角的背景是天空——立体祥和,而正俯视角与海面平行,使画面呈现平面,但当安德烈纵身一跃时,体积快速的由大变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观存在的纵深被奇异般的无限拉长,跳高台在观众心中顿时变得震撼。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镜头最后的落幅与影片最后父亲坠死的镜头除了构图上下颠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举动与心理状态与影片结尾处同场景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对“证明”、“成为”的渴望和同龄人(他世界里的社会)对于自己的被迫。影片中虽然以“伊凡有空高症”来为他不跳高台作逻辑届时,但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伊凡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对于他而言父亲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对于父亲的意识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样极度的渴望去“成为”——现实的缺席就从具体形象上失去了挑战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战”的欲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影片之后旅途中伊凡始终敢于抵抗父亲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对父亲充满了崇拜。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亲,母亲称伊凡为“我的儿子”而伊凡抱在母亲的怀里述说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担心自己世界里的社会的嘲笑也为自己不能“证明”而懊丧自责,他依偎着母亲怀抱走下了高台。父亲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终把自己和母亲连为一体,就像母亲对其称呼“我的儿子”一样,比起理论上存在现实中缺席的父亲,伊凡在心理上显然仍处于母亲统御阶段。至此我们看到,影片从一开始的人物设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心理的内在表露还是更为彻底的还原到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

“星期一”。父亲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来。当安德烈和伊凡为了“证明”之事发生争执时,两人飞奔争着到母亲面前告状,可见至此在两个男孩的世界中母亲是最后的审判者最后的权威,就在此时,父亲以一种最沉默的但却是最震慑的状态出现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与此同时母亲在两人心中的权威性被忘却——母子连体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动摇。父亲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模拟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视角:身上盖着海水蓝的丝质的床毯,右侧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镜头以一双脚为前景取得纵深——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父亲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稣。这个出场镜头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父亲最后的死亡结局,但同时因为父亲的形象与耶稣重合在了一起使父亲一下子拥有的精神上的权威形象。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伊凡立马去寻找证明这个男人就是父亲的证据,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亲后为他轻轻的关上了房门。两个人对于父亲实体出现的接受与认同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时候见过父亲,他对父亲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的位置在他的心里是第一次被迫出现。两人在阁楼的旧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带插图的破旧的圣经,在亚伯拉罕祭献独生子依萨克这段旧约故事的插图间,拿出他们和父亲唯一一张的合影,他们认同照片上的母亲和自己也因此同时接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这个认同开启了两个男孩的俄狄浦斯阶段,父亲在现实中的回归在心理上使男孩与母亲开始分离联体状态,“父亲的法律”首次介入。这在晚餐时得到了实体上的体现,餐桌上父亲坐在母亲的对立面处在整个餐桌人物关系画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两侧,父亲规定着谁喝酒喝多少,父亲分配着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镜头对父亲的调度也始终采用仰视视角——既是模拟两个儿子的视角也是象征的提示,他就是整个家庭的审判者裁定者、权威的象征,而母亲从原来的地位退去来到了父亲的另一边成为次要和听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满了崇敬甚至是向往,他主动开口叫了“爸爸”,并主动要求能再多喝点红酒能证明自己是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但伊凡始终都带着客观的审视,并且不会附和父亲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着这个突然出现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权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现和对于母亲的取代,因为这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的到来他必须接受和母亲分离的事实。

从“星期四”出发,安德烈和伊凡也开始了他们同母亲的分离,并且被迫接受父亲。不管是与父亲平排坐在副驾驶位置,还是称呼,眼神,表情,行为,安德烈始终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而同样这些伊凡却一直显示出抵触情绪,这也为之后伊凡一次又一次违抗父命并最终导致父亲的死亡。整个旅途中,父亲以一种看似军训式的教育方式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虽然过程痛苦,但对于渴望“证明”的安德烈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凡会在最痛苦的时候想起母亲,他总是念念不忘出门时对母亲“两天旅行”的时间承诺,他仍然承认着母亲在心理上的权威性,也仍然留恋着母亲充满保护关爱温暖依靠的怀抱,与此同时他对于父亲的抵触挑战反叛直到出现杀父的念头。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断升级直至最后弑父的到来。父子三人的旅行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孤岛,它割离了安德烈伊凡对于母亲的依靠,带着他们放下了现实社会经历一路风雨走进意识深处的心灵孤岛,在那里完成心理的蜕变。

发生弑父的导火线仍然是对于时间的承诺。当父亲继续着自己关于男人的教授,伊凡对于居高临下的父亲角色充满了仇恨,他带着反叛的勇气突破了自己的恐惧主动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强势完成了心理上的弑父。弑父的那一刻突然到来,父亲从高处坠下一其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躺在地上。两个儿子对于结局是充满痛苦自责无法接受的,但是父亲的死亡把关于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顿时走向了父亲的角色,他沉着冷静的考虑后事并指挥伊凡一同进行,他为父亲合上了双眼,像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拉着小船„„最后承载着父亲尸体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岛的方向,两个儿子不带附和不带被迫的发自内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亲漂走了,因为男孩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后,当已成为男人的儿子在车上无意间发现了那张全家福时,父亲影像却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伊凡父亲从哪里来,父亲神秘的电话,那些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的麻袋,还有哪个不知里面是什么也不知为什么要埋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的木匣子。也许真正的父亲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一场心理成长旅程的现实再现。旅程的时间一共显示出七天,像是约赫华的创世纪,但却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天。还有父亲形象出场时酷似耶稣的形象,关于父亲唯一一张照片被夹在破旧的圣经中„„“父亲”以启示的方式带领男孩实现心灵上男人的诞生和成长的回归。戴锦华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这样解释道:“ 寻父”的主题,不仅是一个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

《回归》虽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但在影响风格上对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来的母亲穿着长裙静静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满晨光屋子里,尤其是进行到60分钟之后,我们似乎在回顾41年前也拿走金狮奖的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父子三人划着小船驶在幽暗、平静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万的童年》中最后伊万和科豪林上尉三个人驾着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泽的画面。

篇6:俄罗斯旅游资源特点与赏析

姓名:费祎凡

所在学院系部:商学院工商管理类

班级:工商1506班

一、俄罗斯概况

俄罗斯联邦,简称俄联邦或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以俄罗斯人为主体民族,由193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

起源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建立俄罗斯帝国,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领土不断扩张,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冷战期间苏联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国俄罗斯正式独立,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军事力量,综合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二,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

地理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兰仅与俄罗斯外飞地的加里宁格勒州接壤)同时,俄还与日本、加拿大、格陵兰、冰岛、瑞典和美国隔海相望。

气候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

二、俄罗斯旅游资源的特色

俄罗斯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莫斯科的红场、雄伟的克里姆林宫等景点早已是举世闻名。

宗教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因而,在俄罗斯,有许多著名的教堂,比如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圣母升天大教堂等,它们形态各异,极具观赏价值。

文学

俄领土跨越欧亚两洲,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俄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大量出版图书和报刊,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俱乐部等群众性文化设施。

俄博物馆按专业可分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各专业博物馆以及其他博物馆等。著名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俄罗斯中央革命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中央海军博物馆等。较大的艺术馆有莫斯科科列季亚克夫国家绘画陈列馆。

俄罗斯文学源远流长,出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别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世界驰名的大文豪和作家。俄罗斯的美术源远流长,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艺术大师有列维坦、列宾、苏里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俄罗斯的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歌剧、交响乐和室内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奔放豪迈。俄罗斯的戏剧艺术体裁和形式多样,最早出现在皇宫内,19世纪进入繁荣时期,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社会戏剧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大师。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俄罗斯文坛众多的戏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俄罗斯戏剧之父”。俄罗斯的马戏团在俄也很受人们的欢迎,马戏团团员训练有素,技艺精湛。

民间艺术方面,实用装饰艺术有金属、兽骨和石头的艺术加工,有木雕、木雕壁画、刺绣、带花纹的纺织品、花边编织等。最有名的工艺品有木制套娃、木刻勺、木盒、木碗、木盘等木制品。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于1935年访问苏联,会见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聂米罗维奇-丹钦科、梅耶荷德、塔伊罗夫、爱森斯坦等苏联最著名的导演。当时在莫斯科工作的英国导演戈登﹒克雷、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和皮斯卡托也观看演出。这是东西方戏剧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它永远载入了世界戏史册。

三、如何旅游欣赏俄罗斯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观光 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为世界第七大湖,形状为新月形,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之地,湖中动植物资源丰富。湖水质好,透明度深达40.5米,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明眸”。

西伯利亚第二条大铁路——贝阿大铁路,西起贝加尔的乌斯季库特,东抵阿穆尔的共青城。铁路沿湖东行,沿途峭壁高耸,怪石林立,穿行隧道约50处,时而飞渡天桥,时而穿峰过峡,奇险而壮美。贝加尔湖大量的温水海湾和异域风情的奥利洪岛吸引大量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参观。再加上这里相对适宜的气候、美丽的风景、大量的自然和考古古迹、不同种类的生物群、清新的空气、原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休闲资源使得贝加尔湖拥有超高的旅游休闲潜力。奥利洪岛是6-10世纪古文化的最大文化中心,被认为是萨满教的宗教中心。这里的民族传统、习俗以及独特的民族特征都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湖呈长椭圆形,似一镰弯月镶嵌在西伯利亚南缘,景色奇丽,令人流连忘返。

人文旅游资源的体验 克里姆林宫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濒莫斯科河,曾为莫斯科公国和18世纪以前的沙皇皇宫。“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为苏联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始建于1156年,初为木墙,后屡经扩建,至19世纪40年代建大克里姆林宫,为一古老建筑群,主要有大克里姆林宫、多宫、圣母九天教堂、参议院大厦、伊凡大帝钟楼等。宫内塔楼中最宏伟的有斯巴达克、尼古拉、特罗伊茨克、保罗维茨、沃多夫兹沃德等塔楼。

彼得大帝夏宫

位于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占地近千公顷,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夏宫是圣彼得堡的早期建筑。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下令兴建夏宫,其外貌简朴庄重,内部装饰华贵。当时的许多大型舞会、宫廷庆典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来此度夏。1934年以后,夏宫辟为民俗史博物馆。如今,夏宫已成为包括18世纪和19世纪宫殿花园的建筑群,由于它的建筑豪华壮丽,夏宫因而被人们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

冬宫

位于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普希金广场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旧称苦行广场,因旧时广场上建有苦行修道院而得此名。1937年,为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当时的苏联政府把苦行广场改名为普希金广场。广场上耸立着4米多高的普希金青铜纪念像。广场上有个小花园,园中有花岗石台阶、红色大理石喷泉、饰灯等,景色优美。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原为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该舰长124米,宽16.8米,1903年起服役。1905年它曾参加日俄间的对马海役,该舰自沉于港湾中,战争后期它被打捞起来,并于1944年修复。

艾拉尔塔博物馆

俄最大的私立当代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来自俄15个不同地区的超过150多位俄罗斯当代艺术家的超过3000多当代艺术收藏。

四、看法和感受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仅孕育了绝佳的自然风景,也造就了其 与众不同的文化。

上一篇:大学生暑假日志范文下一篇:猎头顾问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