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2024-08-07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精选14篇)

篇1: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和区教育局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和现有信息技术装备的普及等实际情况,为了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我校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由于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和老师的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圆满结束了,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认识到位。

培训工作开始前,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从组织领导到课程的安排设置,从授课人员到日程安排都落实到位,使全体参与人员充分认识到这次信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培训中,我们做到了有计划、有过程、有考核、有评价,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二、授课教师工作热情高涨,认真实施教学计划

正是由于多方面重视,在培训工作中,我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勤于辅导,我接到工作任务后,就马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的考虑不同年龄段老师的不同接受能力,设计处理不同的环节,争取不使一个老师掉队,并且在培训以外的时间里随时接受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并且全力的解答帮助。

三、严格管理,为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今年的培训我们采取终结评价的考核模式对学员进行严格考评,通过培训结束时的书面试题和上机应用

测试以及结业作品的方式为此次培训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此次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形式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认可。

四、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学校教师勤学苦练

学校的教师们是惜时如金,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真实做到了课上“勤学”,课下“苦练”,保证了这次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不少老师说,通过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且都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越来越驾轻就熟的驾驭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而且独立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了,这些足以说明此次培训的形式和教学质量已得到老师们的普遍认可。

实践证明,从严、从实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不仅受到了教师的欢迎,而且实实在在地强化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提高了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学软件的编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形成了一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了贡献,更为进一步培训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2008年5月

篇2: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2016年,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2016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在培训中聆听了各位专家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讲座,观看了名师娴熟精湛的课堂实录视频,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他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恰到应用,让我受益匪浅。顺利完成了网上的学习任务。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的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通过这次培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让我对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树立了“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我明白了信息技术使教育教学赋予更多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使我的课堂更具活力,使我们的教学更具实效。

在返岗实践中,我将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六年级体育课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体育与健康知识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演示,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另外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讨论活动,学习了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返岗实践中,我将培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效果很好。

篇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项目的逐步推进,教育部对一线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各地开展了各类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参训教师的实际掌握与培训的预期效果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培训的组织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呆板,培训者不了解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不注重参训教师的情感体验,不关注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一刀切”、“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让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本人根据多年从事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经历和认知,结合教学经验、实际情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摸索出了一套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方式方法(注:以下以Powerpoint课件教学为范例)。

一、培训前摸底

1.问题单。要求参训的教师在培训前把日常教学中关注的热点及存在的困惑、问题以问题单形式提交上来,然后组织班主任、授课教师及部分参训教师代表对问题单进行梳理,让授课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让教学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2.调查问卷。阶段性的制订培训调查问卷,对参训的教师进行摸底,掌握参训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年龄结构等整体状况,对于培训的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3.访谈。班主任要不定期与培训班的部分参训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参训教师实际的需求,并及时向授课教师反映情况,从而对授课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培训的四种形式

1.教师主讲式授课。

在授课时,授课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引申与拓展。如:课件教学中的对Powerpoint软件的介绍 (如图1),除了对课件中知识的讲授,还要注意挖掘知识点中的重点、关键内容并加以引申:(1)Office的概念,很多参训教师以为Office软件就是微软Office,其实Office是一个统称性的概念,如国产Wps Office,也是办公自动化软件;(2)文件格式即文件的扩展名,是文件的身份,这是计算机数据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很多老师不注重概念的理解,只是机械记忆和操作,学了很多年,到头来还是不知所以然;(3)对文件的扩展名进行分类,把常用的文件扩展名分成五大类:文本型、图片类、声音类、视频类、程序类等,然后让大家共同来说一说各自了解的文件扩展名,从而达到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总之,在教学方面,培训教师要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操作上的共同规律,理清知识的架构,了解基本的概念,把握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特点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2.生生小组合作式学习。

根据培训前的摸底,把培训的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小组成员的构成以信息技术技能高低搭配、年龄有老有小、乡镇区域叉开为原则,小组人数要适中,人多则不利于统一,人少则缺少氛围,以6到7人为宜。小组合作式学习重在“合作”,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到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把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分成了两个方面:

(1)大家关注度较高的困惑或难题。如图2:“画矩形”动画的实现,即从某个起点开始线条自动前行围成一个矩形,通过合作不断尝试,大家了解到实现这种动画在“进入式”动画里,这里面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阶梯状,一个是切入,通过比较发现阶梯状在实现上下线条行进时像上下台阶式的行进,而切入式线条在行进时很平滑,所以切入式动画比较适合。在此过程中,有的老师发现如图2黑框标注的数字不明其意,通过尝试发现,建立四个动画时数字为1、2、3、4,当动画改动成关联顺序后发现数字都变成了1,通过讨论、尝试,大家了解了1、2、3、4表示本张幻灯有四个不相关联的动画,1表示组合后四个动画成为了一组动画,然后小组又进行了多组动画的尝试,进一步加强了对动画序号的理解。

(2)小组共同完成某个作业。在开展前,召集各个小组长开个短会,要求各小组内部进行组织分工,我把作业的相关基本素材提供给各个小组长。

如:让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课件时,各小组制作的课件都不一样,课件的样式以pps格式展示出来,图片、文本等素材我提前提供给各个小组长,然后规定时间让他们进行制作,各小组完成后把作业拿到班级中,由小组长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制作的过程,以及在制作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抽签式授课。

从教学内容中选取若干重点知识点及关注的问题,要求参训教师进行准备,授课教师准备好抽签卡片,每个小组现场抽取1~2人(根据分组情况来定)上台进行讲解,小组长组成评委会,现场评等级,作为整个组的考核加分标准,参训教师讲完后由所在组的小组长进行评议,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答疑式授课。

授课的方式类似“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全程采取开放式教学,进一步实现参训教师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第一个环节,由授课教师把“问题单”中梳理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并把参训教师依然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如:用powerpoint做电子相册插入多个背景音乐时怎么办,需要注意什么?授课教师讲解插入背景音乐时要注意几个方面:(1)声音图标的隐藏;(2)设置歌曲播放截止的幻灯片后可以继续插入第二首背景音乐;(3) 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等。有参训教师提出如何相对精确地设置歌曲播放结束的位置,授课教师提示注意两个方面(如图3):一是注意音乐的时间结合幻灯片换片的时间来算,二是注意算时间不要忘了幻灯片切换的时间一般为1秒,假设放映时间设为3秒,实际上加上换片时间应为4秒,这样算出来就比较精确了。

第二个环节,授课教师主持,由参训教师提出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参训教师“讨论———回答———讨论”,授课教师总结。这个环节,问题五花八门,恰恰也是教学中课堂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候。

如:计算机中经常出现蓝屏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软件方面的原因:系统文件损坏、缺失,感染病毒,硬件驱动不兼容等等;硬件方面的原因:内存的问题,主板的问题等等。解决的办法:从软件入手如杀毒、借助第三方软件修复系统、重装系统等,如解决不了估计应该是硬件的问题如CPU风扇散热差、硬件损坏等等。

第三个环节,由授课教师对整个讨论进行点评与总结。

三、小结

篇4: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4-03

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校本研修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年国家的投入,使各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的装备基本达到均衡,然而各个学校的使用状况却难以达到均衡,甚至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成为长期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技能问题、整合层次问题三个方面。

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然而,由于国培等项目属于个别性、临时性、精英式、通识性的培训,不可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也就不能期望藉此解决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用说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的、常态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机制,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重庆市第七中学自1995年以来,立足常态化,坚持校本化,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本资源库建设到课程整合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研修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本土的全员工程,因此既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1.理念是灵魂

学校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要有敏锐的意识,要有前瞻性、发展性,要整体思考、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作用的发挥;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意识,使其接受新的理念;理念要与时俱进。我校于2002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七大功能:促教、管理、培训、服务、宣传、经济、辐射,后来又提出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服务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整合,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2.校本为基础

校本性、针对性是校本研修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校本研修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工作需求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切忌盲目跟风。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

培训者也要具有校本性,通常多是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要熟悉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吸引、征服、引领大家,进而改变教师意识,使其愿意学。1998年,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自身的示范,成功地开始了对教师的培训:①帮学校教师制作赛课课件;② 开发了校本“计算机培训教程”;③承担教育部《全国学科“四结合”》课题研究,并有课例、课件、论文获奖。

3.管理是关键

(1)行政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为指导,由校长组织领导,由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

一是校长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成立培训机构,明确培训责任,落实考核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高。

(2)科学规划

作为培训的策划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合理规划、总结反思。我们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重庆七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又根据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及每次培训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缺乏校本性、系统性,收效并不理想。

(3)合理安排

内容上,既注重统一性,又注重针对性,更注重实用性。时间上,集中培训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上,由简入深,抓住典型,带动一片。

三、开展立体系统的研修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如何让教师从学到用、从用到研、以研促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任务,灵活安排,循序渐进,从个人学习到团队互助,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以达到转变观念、整体提高的目的。

1.技术培训

作为最基础的培训,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培训内容时代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自199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字录入、基本技能、课件制作、校本资源库建设、课程整合研究、微课制作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2)培训安排灵活化。针对人员差异,分类分层培训;针对学科特点,个性化培训;针对时间不同步,灵活培训。

(3)培训教材校本化。开发校本研修教材,以内刊编印、发放,供教师学习使用。

2.教学应用

培训重在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通过使用、督查强行推进,通过表彰先进、成果转化激励推进。①督查课堂教学使用情况,与考核奖励挂钩,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②组织校内课件、课程整合展示课评比;③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课例参赛。

3.同伴互助

为了解决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重复制作相同课件的负担,解决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做课件、年轻教师会做课件但教学经验缺乏的矛盾,我们开展备课组内课件共享,课件制作老中青搭配协作,为教师提供制作、使用经验分享的机会。

4.项目驱动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提高教学资源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资源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我们进行了:

(1)学科教学资源下载,让教师个人有资源“教”。鼓励大家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之需。

(2)校本资源库建设,让教师集体有好的资源“共享”。我们开展了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制定了《重庆七中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方案》,学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上传,聘请优秀教师组成专家组对资源进行审核把关,实行专项奖励。

(3)学科资源网建设,使学生人人有网络资源“学”。我们开展了校本学科资源网建设,由各学科组自主策划、自主建设,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撑和专项奖励。我校13个学科组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科资源网,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5.课题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解决了教师使用中的技术、资源困难。但是,如何深化课程整合的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层次?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我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全国学科“四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实践证明:①课题可以接受专家从理念上的引领;②课题可以提供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学的机会;③课题任务可以驱使教师不断接受、尝试、探究新的方法;④课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6.以点带面

我们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学科整合赛课,开展校内各学科组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体研修。策略是:搭台唱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潜移默化、共同洗脑。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从教学的角度打造了青年教师,又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培训了所有教师,同时也打造了教研团队,达到了共同研修、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客观的研修成果机制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一项讲求实效的共同成长工程,成长即成果,成果即成长。

1.要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整体大幅提升,大多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变革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走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2.要促进培训者、被培训者的成果提炼

作为培训者,我们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5部,出版专著3部,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结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被培训者,我校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市级以上奖3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等。再整理编撰为正式出版物,如《中学计算机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

当然,以上系列研修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培训、使用的死角和盲区。只有持之以恒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的常态机制,才能不断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芒,逯行.“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15.

[2]刘慧,王岁花.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9-270.

[3]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4]斯庆和,钟小勇.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2(6):50-52.

篇5: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我体会到教育教学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专业知识更新之快明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说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努力实现在专业方面发展,将跟不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专业发展不仅要帮助教师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帮助教师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最新教育教学技能技术,并培养教师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习惯和技能,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教学气氛。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现行教学中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对优化数学教学起着显著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由于有些学科自身的特点,没有那么形象、生动、具体。学生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确实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把语言、声音、图象、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 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教学中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6: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根据湛教办【2017】34号文件《关于印发<廉江市、遂溪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通过为期几个月的培训和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

一、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信念。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二、提升了专业知识

1、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支持的学习方式变革思考”、“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把获得的各种知识进行整合,充分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资源检索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办 1 公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太落后与不足。如听老师们对“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的解析和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设计”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一步去学习,听了教授和老师的解析与演示操作,深刻的认识到什么专业知识,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三、注重了细节渗透

本次培训中,专家教授们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篇7: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2016年11月25日

这次测评工作历时近两周,通过自测自评、申报学校成立专门小组进行现场操作演示,量化打分评定,程序井然,严格按上级要求逐项全员测评,其结果真实有效。

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校的必修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这次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感觉非常有意义。

一、通过这次测评,进一步更新了教学观念,树立了 “教育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教师们明白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使教育教学赋予更多的内涵,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使我们的教学更具实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校的管理更现代,更快捷,更科学。

二、通过这次测评,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次测评,我们重点进行了“自选学科应用软件实践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实践操作”、“白板课堂应用能力”内容。通过测评操作,提高了教师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到了集成和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以及传输和管理教学资源的方法;提高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能力。这对我今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大有裨益。

三.通过这次测评,要更新理念,将精神贯彻到教学实际。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以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向新课改的目标不断努力。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灌输知识的思想,更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使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学到更系统、有价值的知识。

篇8: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基于云时代的特征,以及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我将现阶段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放在云桌面应用和网络教学云平台运用上,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了解和应用云技术的基础上,能真正开展翻转课堂,实现先“学”后“教”的目的,并为今后利用网络开展个性化教学打下基础。

从单机时代到云时代的信息技术培训

从最早的打字培训开始,到办公软件应用的培训,到图像处理和动画课件制作的培训,到电子白板应用的培训,再到目前流行的微课制作培训等,这些大多数是单机时代或者PC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培训。当今阶段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是对信息技术软件、硬件功能应用的培训,用以辅助教学和管理。但技术学习对普通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云时代的教师培训,我是先以教师们熟悉的云存储作为实例,如网络上的各种云盘,然后引导他们从最简单的“云盘”,即云存储应用,进入功能更为强大的、且将取代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云桌面应用,从云存储应用深入到“云计算”运用。当教师们对云计算的概念有所了解后,再给出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云桌面账号和密码,让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了解云计算的运用。

使用了云桌面,大大减少了教师因使用多台计算机的不同系统、不同应用软件环境、不同存储数据之间的复制、粘贴所带来的应用麻烦,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安全性,因此深受教师们的欢迎。同时,因为不需要使用PC电脑而转用机顶盒,几乎不需要硬件的维修了。云桌面是在电信的云服务器上,因此软件的维护工作也主要由电信的客服来承担,这让学校的软件维护工作量大大减轻。

云时代信息技术培训的核心是网络教学平台

有了云计算应用作为基础,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前教学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和课后师生的互动教学,能实现翻转课堂和开展个性化教育,并为今后大数据支持下的教学打下基础。

我校在使用了十多种网络教学平台后,最终与浙江省电信合作研发“朗朗课堂”网络教学平台,收到良好效果。“朗朗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结构简单但功能强大,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方便地开设“课程班”、新建教学课、上传课件和布置作业。上传的课件不局限于PPT,还包括Word、Flash、微课等,形式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素材。平台的在线作业功能,除了有“一键布置作业”“从Word生成在线作业”等功能外,还能自动批改客观题、统计分析作业考试的数据等,大大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学生每次作业和测试的数据,这为今后的大数据分析打下了基础。

“朗朗课堂”网络教学平台除了翻转课堂涉及课前、课中和课后需要的所有功能外,还有“一键直播”功能、小班合大班的延伸功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开展教学工作,还可以通过小班合大班的功能,由名师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对多个班级同时进行授课,其他教师作为大班的“网络助教”,在辅助名师上大课的同时,观摩名师的教学。平台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是能利用网络与学生开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教学互动。

在实际培训中,教师通过“朗朗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实在在感受到改变了传统“教”与“学”方式的好处。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呈现教学内容、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方面减轻工作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但是,目前云桌面应用和网络教学平台应用都还处在一个使用的初始阶段,培训讲座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很少有实践性的内容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教师。这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感觉未来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无法真正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因此,我们将最近一两年的技术研发转换成能提供给教师实际使用的,并在使用过程中让他们看到切实效果的培训内容,克服了一般培训讲座“听时热血沸腾,回去后还是老样子”的弊端,也摈弃了培训组织者强制点名、要求受训者写心得等低效和无奈的管理方法,真正让受训教师学以致用。

在本次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我通过提供的“云桌面”和“朗朗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培训新内容,改变了传统以演讲为主的培训方式,抓住了教师希望在学到新东西的同时,减轻实际工作中工作量的心理特点,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其中的好处。当然,我也在不断地听取教师意见,完善培训内容,布置更加灵活的培训任务,以满足教师日益提高的培训要求,为他们带来更加实在的好处。

受训教师体会

冯士海(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在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我们请来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永前老师讲学。在这次报告中,我们第一次听说了“云桌面”和“朗朗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引发很大触动。

有效监控学生的活动

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听课统计、课堂点名、桌面监控等功能,随时有效监控学生的活动,而无需担心学生是否在网络教学中“迷路”,影响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开展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任课教师工作效率

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教师教学空间、学生学习空间、班级空间平台,虽然结构简洁,但使用方便、功能强大。不仅可以让各学科教师上传自己制作的微课、导学案,还可以实现作业布置,自动批改客观题,同时师生进行互动、网络答疑等,平时在家里就能开展教学,这使得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变得轻松且愉快。除此以外,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了“一键直播”和“一键布置作业”功能,方便教师进行直播上课和布置作业。同时,平台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习题情况、考试情况进行深度地分析汇总,让教师从课件制作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教学的灵魂。

篇9: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成功地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同时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已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本文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以学科教师教学设计的需要为出发点,探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框架。

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资源整合;MindManager;培训内容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82-04

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生存手段,也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责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如何选择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对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搞好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和“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项目中对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小学教师、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教师以及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实际培训,拟从培训内容的角度出发,探析培训内容框架,希望对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综观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很多培训仅局限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基本操作,例如演示型的课件制作,机械地照搬国外的一些培训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到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少之甚少,因没有得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依然很弱。有些培训虽然贯彻了课程改革的思想,深入到教学与课堂的新课程政策,但培训内容过于笼统,不能有条理、有层次地规划培训内容,使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很难把握培训的真正目标,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不大。

笔者在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虽说已经参加过多次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因为没有一个系统化、框架化的培训内容作指导,培训时大家兴趣高涨,学完了却不知用到哪儿,一段时间后也就忘记了。鉴于此,在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项目启动之始,笔者和其他研究者就一起探析了一个自下而上、层级递进式的适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框架。

二、培训内容框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指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高效地获取教育信息、批判性地评价教育信息、高效地应用教育信息并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中小学生具备较强信息能力并形成中小学生良好的信息心理和高尚的信息道德品质的综合素质。[1] 通俗地解释,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上好一堂课。

笔者探析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框架正是基于帮助学科教师上好一堂课的目的,将信息技术能力拆分为中小学教师要掌握的由低到高的几种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信息技术。如以地理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备《澳大利亚》(人教版地理初一上学期第八章第四节)这节课为例:首先,教师要规划教学资源的存放位置,这就需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其次,获取一些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取途径有网络、光盘等;再次,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处理,然后整合处理后的资源;最后,进行综合运用。我们将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需要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划分为以下五种能力,如图1所示。

1.基本操作能力

基本操作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最基本的能力,它指的是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管理各种类型资源的能力。具备基本操作能力需掌握以下内容:

⑴认识计算机中资源管理和组织方式;

⑵浏览文件与文件夹;

⑶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资源呢?下面从教学应用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和逐步熟悉计算机中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并考虑如何有效地管理教学资源。

例如,王老师在制作《澳大利亚》(人教版地理初一上学期第八章第四节)课件时,收集了很多资源,包括图片、文档、Flash课件、压缩文件和网页等。由于资料比较多,她在备课时找某一文件感觉非常吃力,常常需要进行搜索才能获得需要的文件。显而易见,当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的时候,如果不进行分类管理,很难及时找到所需要的文件。用计算机的两大管家(“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来管理资源,就不会有这些困难。下面是我们为王老师规划的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资源管理的内容,具体细化框架如图2所示。

2.资源获取能力

资源获取能力是指教师具备的在教学准备阶段利用各种工具搜集、获取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资源获取能力。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掌握从网络中获得资源,这包括资源检索与收集,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熟悉一些获取工具,针对教学目标和需求收集相应资源。

例如王老师为了制作《澳大利亚》的课件,在获取资源部分需要完成两个任务:其一,在网上搜索有关澳大利亚的相关资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其二,对手头已经拥有的资料进行二次捕获,这些资料包括课件、文档、光盘中的图片及视频等。为了掌握这些技能,我们为王老师设计的学习内容如下,具体细化框架如图3所示:

⑴IE浏览器的使用;

⑵搜索引擎的使用;

⑶网络下载工具的使用;

⑷图像捕获工具的使用;

⑸视频捕获工具的使用。

3.资源处理能力

当教师掌握了获取资源的能力,就能够利用网络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然而当使用这些收集到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时,有些原始资料不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所以必须经过二次加工、处理才能适合教师的教学需求。我们把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称为资源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的处理与加工能力,中小学教师具备这些能力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1)图片素材简单加工与处理工具——画图;

(2)图片素材加工与处理的工具——PhotoShop;

(3)音频、视频素材简单加工与处理的工具——会声会影。

在《澳大利亚》这节课中,王老师为课件的制作下载了一些图片和视频。她想对其中的一些图片进行简单处理,如缩小或者放大;对另外一些图片要进行高级处理,如截图等操作。在视频的处理上,则需要把下载的视频片段中的其中一段视频截取下来,然后将这些视频合成一整段反映澳大利亚风情的完整视频,并配以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王老师需要学习的具体细化内容见图4。

4.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是在对教学内容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将收集处理好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中小学教师要达到这个能力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1)使用MindManager规划教学内容;

(2)使用PowerPoint整合教学资源;

(3)使用PowerPoint模板制作课件。

教师收集、处理好所有的资源后,正式进入备课阶段。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可利用特定的技术平台进行整合。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资源的整合能力呢?

在王老师的备课阶段,教学内容的规划方面我们选择了MindManager,这个软件既是一种表达知识的网络图形化技术,又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工具,更是一种优秀的计划规划软件。笔者认为用MindManager软件进行备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呈现资源的平台最终还是定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较熟悉的PowerPoint软件。然而,这里的学习不再是从最初的插入幻灯片、背景设置等基础开始,因为大部分一线教师经过多次培训,已初步掌握了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会使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因此,在这块知识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让王老师制作更加漂亮、美观的教学课件,并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超链接和使用模板等高级操作,具体内容框架如图5。

5.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的形成,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中小学学科教师需要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综合应用能力就是这些能力的集合体。在中小学教学中,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方式都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构建基于学科的专题学习网站。

在为王老师设计的学习课程中,先是为她铺垫了专题学习网站的理论知识,如专题学习网站的构成、原则等。然后介绍了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工具——DotNetNuke,DotNetNuke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开源门户网站框架,它提供了制作网站的基础框架,包括权限管理和内容管理等功能。详细内容框架如下,具体内容如图6所示。

⑴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⑵DotNetNuke平台的使用。

三、结论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需要,我们以一个学科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内容为例,详细探析了在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框架。在探析整个框架的过程中,我们以前期教师培训工作经验为出发点,以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课堂结构为核心,力争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形成框架式培训内容,使培训者明确整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新思想的教育理念。

当然,在撰写此文之前,我们探析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框架已经指导“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的模式研究”项目组完成了该项目的成果之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程》的编写。在该教程被运用到项目中进行培训时,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确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修岩.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4,(2).

篇10: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金堂县三溪小学校 卿列太

2016年1月20日开始,我参加了“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学习,让我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后一阶段的任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小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认识是工作完成的基础

在集中学习时间里,为了加强我们在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修养,县教育局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精神大餐,有北京市教科所田教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区域规划与实施》和四川师范大学周教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应用技术》,西南大学刘革平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解读》《教在当下――信息化与教学模式创新》,这些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数据时代”、“云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微课堂”、“饥饿教学法”等等无一不冲斥着整个脑海,不由笑曰“我们被洗脑了”。从培训前的不知到知,从听说到了解,我对此次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自己在接下来的任务和需求。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手机、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升工程完成的前提

1、通过聆听北师大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极为缺乏,还有很多新技术和新信息都需要了解,蓦然回首间,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落伍了,再不学习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掩埋。提升工程项目十一工作室指导教师周老师介绍的培训老师要能将最简单的软件功能挖掘出来让老师在5分钟之内能上手等等,对我的原有观念都有着很大的冲击,回想自己,对很多软件都停留在初步了解或者简单会用的基础上,根本谈不上熟悉,平时对知识的学习也存在贪多而不精的情况。这些都会制约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会让自己在后边的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中的培训陷入老师认为这个软件使用太难而不愿意学习的泥潭之中。通过同行的解析与演示操作,我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专业知识,同时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三、同伴互助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

在本次学习中,让人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学员们的互助学习和经验共享精神。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学们通过QQ群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已有技术。印象最深的要算田教授给我们创立了qq群,使我们大家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全班同学介绍新技术、新资源,并承诺将他自己所有的资源无偿地给大家共享。同时,学习中一人出现困难时,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都主动支招,帮助解决问题。这点,在以往的培训班中甚至在学校同事之间都很难看见。在这次培训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新的软件。也得以在课堂上“偷懒”。这些都告诉我在今后的培训和学习中也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同伴之间的互助精神。

四、各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是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的一大亮点

在此次培训中,培训的专家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将QQ群、在线答题(问卷星)、手机微信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北师大田教授要求用手机扫描微信参与学等均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引入,无一不丰富了课堂,让原本沉闷的讲座充满生机和人气。这些,也为我们今后在培训老师和日常教学中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五、坚持不懈是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后继发展的保证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并不应该在短期内就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更新出现,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不懈地主动学习、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不断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方才能真正转变观念,提升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从而让自己“懒”下来。

篇11: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禄丰县文星中学

胡忠怀

2015年12月28日至2016年3月31日, 我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2015年云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本次培训内容十分丰富,足可见主办方的用心之处。通过本次培训我更系统的的了解了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下面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转变机械重复的教学为合作交流型学习

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式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十分普遍。这种在教师严密控制和支配下的教学活动,虽然完成得较顺利,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按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去回答问题。这样的师生问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是满堂灌的又一种“怪胎”。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探索性思维全役了,哪还有心思去搞创新?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时,我让学生分组学习,让他们分别作为不同朝代的代言人,举出各自朝代有代表性的民族关系的事件。此时的合作交流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就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才会在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才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团队互助精神。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历史教学还必须实现简单的师生间答合作交流学习的转变。

二、转变实施“自主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

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彻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具体做法是展示本堂课要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要求学生自己学习,看书讨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然后达标测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后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提出问题,对于从哪个角度与“指导”结合,要求学生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反复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

三、转变生硬的课本知识使其生活化

历史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为教历史知识而进行设计,学生为学历史知识而进行学习,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动力,教师的教学难以奏效,学生也为此而感到历史知识的抽象、枯燥和难学。细细思索,教材中的哪些知识不都是来源于生活?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有关于孔子的内容,可以联系文昌孔庙等相关的本土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相关的历史知识。所以历史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历史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历史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探究历史、应用历史。

四、转变单纯题海战术为“再现—探究”新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然而,不同程度地掩盖历史教学中的思维过程是我们当前教学中的一大弊端。知识发生过程惨遭压迫,结论应用过分膨胀,只讲正确的做法,而忽视了歧路的剖析,大搞题海战术,形成条件反射,把解题的思维活动降低到了最低点。试问,这是在干什么?这简直是在培养一个毫无思维能力的机器人!可悲啊!在这种情形下,怎能不为学生讨个说法?还他们一个思维的空间,把真正的学习主动权还给他们,实现“传授—接受”为“再现—探究”教学新模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历史,用自己的思维去感悟历史;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培养探究意识。学生的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社会中发现并创造历史,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已不是获取知识的教学手段,而它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所以,历史教学必须实现从被动获取知识向亲历探究过程的转变,培养出具有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

五、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放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篇12: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通过参加2017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我受益匪浅,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听着各位专家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教学气氛。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的组织者,随着信息技术教学进入课堂,确实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把语言、声音、图象、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语文教学中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同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1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1. 培训目标不明确。

现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很多都是偏重于某方面技术的培训, 过于关注教师对技术的掌握, 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既会影响培训的方式方法, 又会影响培训的效果。

2. 培训内容过于笼统, 不能结合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掌握教学技能。只讲理论或只讲技术, 而不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 培训方式简单。

现在的很多信息技术培训一般都是不论学科, 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 讲基本操作还行, 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的时候, 就会出现问题。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 这就要求每个学科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

二、思考及建议

1. 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培训方面,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首要任务[1]。要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 强化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 树立现代化教育观, 使教师认识到: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彻底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课本、教师的板书, 而是集声音、图像, 视频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信息, 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教师不仅要掌握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技能, 而且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训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整体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除了让教师了解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让教师具备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3]

2. 完善培训模式。

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一般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考核的办法, 面广量大, 但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给培训、考核工作带来许多不便。针对此现状,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有效的培训新模式。

(1) 核心培训模式

“核心培训模式” (cascade-effect, 又称“瀑布效应”) , 即依靠教师中的积极分子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的尝试, 并以此来影响其他的教师, 带动他们在教学中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核心培训模式”用我们通俗的语言来说, 可以用“以点带面”来解释。即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 选择一些对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有较高积极性的教师组成核心队伍, 有重点、有层

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利用校内的有效资源,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进行的全员性的继续教育形式。在培训方法上,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可以是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 等等。在培训中, 根据教师及学科的具体情况, 可按层次分为普及型、提高型、研讨型培训, 分别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 以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参与培训的要求。

(3) 整合培训模式

整合培训模式不仅仅是培训技术, 更是将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教学思想和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整合在一起, 统一于共同的目标之下。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应采用“分离模式”, 将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教学的知识割裂开, 各行其是, 而应该采用“整合模式”, 在培训中将计算机知识技能与应用计算机教学的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合培训模式应该是提高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趋势, 也是最切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需要。

3. 建立机制, 形成信息化学校管理。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 学校可以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新体制, 如:

办公自动化。教师平常可以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使用幻灯片制作课件;使用电子表格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分析, 等等, 实现办公自动化, 方便、快捷。

教室多媒体化。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使多媒体进入教室, 提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从而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

家校联系网络化。创建校园网, 利用互联网的高速传递功能与互动功能, 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家庭, 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无缝衔接。教师与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 实现网络助学, 随时随地地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资源共享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 将本校老师优秀的教案、论文、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公布,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老师进行交流, 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校园活动视频化。校班会、主题教育活动、专题教育课及重大的校内活动视频化。

4.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机构应结合中学教师的专业特点, 根据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有效建立中学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测评体系, 而不应只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唯一标准。

坚持评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信息源多元化, 使学生评价、专家和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相互补充, 使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单因素评价工作做得公正、客观、准确。

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灵活性。灵活性原则是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评价要在保证正确导向、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灵活选取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搞好评价并使评价结论科学、合理、全面完整的两种不可分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在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量化评价的同时, 必须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充分肯定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1]。

三、结语

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而现阶段的培训存在着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解决培训中的一些不足, 以达到完善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体系, 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目的, 最终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及地位随之改变, 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对教师越来越显得迫切, 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也不断增强。作者针对中学教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荣曼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 2008, (5) .

[2]陈慧.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http://www.tzsy.cn/eduarticle/lunwen/xinxi/200808/15-182199.html.

[3]李方安.略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 2003, (2) .

篇14: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三、课程主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培训机构要依据课程主题,分学科(领域)开发课程,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选学。

(一)依据技术素养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

(二)依据综合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讲授、启发教学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依据专题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环节。

(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主题及代码列表如下:

四、课程建设要求

各地要根据《课程标准》,建设一批能够符合地方实际,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机构要注重与中小学合作,重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典型案例资源、微课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要切实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探索利用测评工具,分析诊断不同地区、不同能力起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

(二)要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关键环节为重点,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为目的,将技术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要适应开展混合式培训的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根据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求,合理设计教师实践任务,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学用结合。

(四)要注重分学科(领域)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

(五)要依据课程主题开发具体课程。按照课程主题说明,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要点,参照课程示例,设计具体课程。同一课程主题下,可根据需要设计多门课程。要特别关注实践任务、案例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六)要遵循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课程目标须体现课程主题描述的相关内容,具体可测。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契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要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方式,确保有效评价学习效果。

(七)要符合相关技术和格式要求。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等课程资源要采用通用格式与标准,具有兼容性,保证学习者能够使用不同浏览器与通用播放软件进行学习。为便于课程规范管理,所建课程应按统一模板(附件2)进行说明。

(八)要提供功能完备的课程运行平台。平台须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等研修功能,满足混合式培训需要。具有充足的网络带宽,能够有效实现多网联通。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拟纳入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课程进行认真审核,遴选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要将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遴选的重要条件。要将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满意度,作为课程评审和培训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各地要在训前测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多套培训课程组合菜单,便于教师选学。要合理配置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技术素养类课程原则上不超过规定学时的三分之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服务信息,组织教师选学。

(三)各地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培训机构要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分工协作,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培训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附录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信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上一篇:卫生间施工技术总结下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听写词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