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4-08-15

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共6篇)

篇1: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均坚持贯彻了校园体育活动,尤其我校、北展中学、北岩中学、槐林中学更加到位。各校利用了上午、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各校均为师生们添置了活动所需的器材,并由专人管理,保证了校园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今,校园体育活动已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在为学校提供素质发展的条件与时空的同时,也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

首先,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学奋进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

其次,师生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校园体育活动对全体师生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每天的校园体育活动,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合作的必须,坚持的重要。我们将继续深化符合我镇各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体育活动,我们更有信心发展以“阳光、运动、健康”为主旋律的“校园体育活动”。

四、存在的问题

1、处理创设学校校园体育活动整体特色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之间的关系。

2、校园体育活动更有效的实现以人为本、主动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将体格与人格,生理与心理磨练进行有机的融合。

3、受场地的限制,下雨天校园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4、个别学校因经费紧张无法为师生们提供活动所需的器材。

5、因质量压力过大,无法保证体育活动时间。虽然在校园体育活动这一项工作上,我校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离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我们将继续扎实地开展符合我镇各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校园体育活动,同时彰显特色,信心百倍地奏响校园体育活动更新更美的乐章。

篇2: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犹如一股清风吹进校园,荡起阵阵涟漪,展现出一派新气象,为我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所有的这些都归功于课改实验,归功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归功于教研向学校、教师、课堂、实践的真实回归。

一、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随着课改的逐步展开,虽然上岗前的通识性培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真解读、对课改特点及实施要领的初步了解,为广大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仍有一部分教师感到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课改;如何将课改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普遍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与能力等等,现实意义下的教研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亟需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作为补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紧紧抓住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一有效途径。

学校建立课改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把“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学校成立“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分管校长具体抓好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泛吸收教育报刊、杂志、教育网络上的前沿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零距离接触新课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认真听、评、研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领导建立学校教科研的导向、激励与保障机制,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发展的教研网络,大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先进的校园文化,及时、准确地把好学校课改脉搏,做好决策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及时制定出新学期课改工作思路,要求全体教职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课程改革之真,务培养人才之实;求文明建设之真,务养成教育之实;求和谐拼搏之真,务工作创新之实;开展“三查、三看”的自我教育活动:查爱心够不够,看综合反映;查课改真不真,看课堂活力;查工作实不实,看业绩成效;追求携手前进,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每周一的校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间隔一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制定本组的校本教研工作安排,建立以教改办、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崇“用目标激励人,用榜样鼓舞人,用正气感召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感情凝聚人”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课改实验保障机制;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和保障,激励实验教师大胆开展课改实验研究与探索;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状况,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水平;号召教师抓住机遇、敢为人先,提倡创新,鼓励成名成家(成学科名人、课改专家)。

从课改的酝酿准备到实验,校领导、各部门、广大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使命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创造性地实施实验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开局,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近两年来,老师见面谈课改,潜心搞课改,从“走进新课程”到“决战新课堂”,“激活思维、开拓创新,激活工作、追求艺术,激活课堂,提高质量”,老师们的课改理念在实验中提升,课改行为在实验中规范,课改纯净在实验中展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能力、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宽松健康、和谐融洽、团结进取、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加强校本培训工作

要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念先进,业务扎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校本培训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坚持先校内再校外,超前培训,按无原则培训,在岗培训,与新课程同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构建“集中+自修+反思+研讨”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实现校本培训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教师的培训工作重点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行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为教师找寻自我成长的平台,促使研究型教师的快速生成。

学校创设空间,采取切实措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的“加油站”,给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打造“名师”工程。注重教师队伍梯度建设,制定了《关于新进校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实行学习制度、坐班制度、导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单列考评制度和教育试勉制度,努力锻造一支有着较强的适应及承受能力,具有良好师德、健康人格、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教研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学校加强新课程培训,用新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每周五是雷打不动的集中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手一份),分科学习《课程标准》及《新课标解读》,学习《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湖北教育》、《襄樊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的有关课改书刊,播放课堂实录,及时下载刊印了《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反思与改进》等若干篇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书籍,供教师们学习研讨。学校将课改培训做为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学校建立校际之间广泛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跨组、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格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邀请名师、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传经送宝,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动态贯穿实验全过程,拓展教师课改思路。学校依据本校实际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制定枣阳市一实小“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作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学校物色教学业务过硬、教育思想端正、学术民主、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备课组长,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三公开”、“六备”、“五统一”,即公开备课过程,公开教学资料,公开教学经验;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实验、备作业;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测评,倡导同伴互助、合格研究、集思广益,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

由于国情所限,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大班额状况下进行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校比较突出,如何面向学生的全体,又照顾到个体差异,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学校把“大班额”背景下的有效课改作为“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开展“有效课改与提高学生素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坚持“一个月集中交流、研讨一次”的课改学习制度和“以校为本”的中心教研制度(每周由一个学科的两位实验教师作主题发言),课题研究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学实际,既有大样本、长周期的课题,又有“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既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集体协作攻关。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改“开放周”教学观摩,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开展一次“以校为本”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每学年召开一次由“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对学校校本教研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位教师每学年要进行1-2次教学公开授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要有记录,有评议,通过专题性研讨、沙龙式研讨、“会诊”式研讨、单元教学研讨、个案分析研讨、教研观摩研讨、课堂教学创新评比、教学开放周等各组、各类,分散、集中的研讨活动,注重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建立教师个人“以校为本”教研档案、重视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经验总结,在实验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为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开展了“课改抓典型、育人闯新路”活动,对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学生成长记录代、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考试与评价改革、多元智能培养等方面涌现出的执行课标好、课改理念强、好用易学的典型榜样进行收集、发掘,通过个人申报、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形式评出若干典型榜样,并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使大家学有目标、干有榜样,以达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目的。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能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开展思考、探索,改进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使教师在不断“研究”、“创新”中获得新生,使学校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三、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主渠道。教师们精心设计,认真撰写学习研究型走私案,以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反思、提升、拓展为课堂教学框架,做到教案规范、环节齐全、符合课改实验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意识,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常写常新,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剖析、反思和完善,并形成习惯,学校对教师撰写情况认真检查,动态交流,纳入评估,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座位,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努力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通过自主探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合作意识增强。

通过近两年的课改实验,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四、结合校本现状,反思成败得失

近两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完善机构、明确责任、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强化培训、课题引领,以点带面,有效实施校本教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校初步构建了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机制,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教师们初步具备了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同伴协作的能力,懂得了如何评价新课程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如何互相启发,平等交流,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教师之间初步形成在实践中反思,在新生中交流,在虚心中吸纳,在领悟中调整,在合作中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老师们自加压力、自觉“充电”,通过自修、大、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实提高自我,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也意识到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把握“科研兴校”内涵,转变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兴起并逐步壮大;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攀登莫畏难的精神;再者,专家引领的渠道尚不够畅通,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还不稳固,如何建立有效支撑校本教研持续运转的稳固共同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为了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篇3: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校本教研认识的片面性

(1) 等同于一般的教研活动。认为校本教研与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将学校原有的教研活动改头换面, 稍稍包装一番, 就俨然成了所谓的校本教研。

(2) 等同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的真理、性质和规律, 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而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研究。由于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教育科研, 因此将校本教研定位在学习、反思、科研理论的研究上。

(3) 误认为“一校为本”。认为以校为本的教研, 就是“以校为战”, 完全靠学校自己的力量解决现存的问题。而这种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封闭式教研工作必然导致研究的困境。在本学区内有部分学校规模较小, 同一年级只有四个班, 当课程实施问题深入到学科、深入到年级的时候, 要实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就比较困难了。而一所学校的音、体、美等学科专职教师全校也只有几位, 这些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较多的是与异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 难以与本学科教师实现深层次的探讨。因此, “一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必须打破。

2. 校本教研过程的形式化

(1) 组织形式化。调查显示, 许多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有需求。80%的教师参与的校本教研主要形式是听课、评课, 66%的教师喜欢的是网络学习, 33%的教师喜欢外出考察学习。虽然教师有意识, 学校也基本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 教师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但是许多时候因为教师时间上的不统一, 事务上的繁忙, 而影响了交流的时间和深度的保证。因而许多时候校本教研形式只是停留于表面化, 听听讲座, 组内上一堂课, 组员们听课评课, 草草完事。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 纯粹为了教研而教研, 把教研当做展示的窗口、当做作秀的手段, 校本教研显得虚化、形式化。

(2) 条线单一化。校本教研满足于同教研组的交流、满足于本校的教研。有的学科规模较小, 当课程实施问题深入到学科、深入到年级的时候, 要实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就比较困难了。由于受到活动范围、人员等因素的限制, 校本教研工作常常会是同水平的反复、浅层次的徘徊, 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

(3) 研究浅显化。校本教研缺乏有针对性的真实性内容。许多时候校本教研因为只有一个组、一个学科内教师的单兵行动, 停留于就课论课的层面, 选择模式上常常是随意性、盲目性, 缺少有深度的、有广度的、有延续性的、有滚动性的解决真实问题的校本研究, 所以研究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 对学校教学实践的改善无直接的推动作用。

3. 校本教研参与的被动性

(1) 专业理想不够高。一部分教师处于一种生存型的职业存在状态, 对于个人专业发展和提高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持有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

(2) 自觉意识不够强。大部分教师属于经验型的中老年教师, 对自身的教学经验没有怀疑,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 也没有过多的热情进行进一步的“轻负高质”的研究学习, 因而对于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参与积极性不高, 且因为教师忙于日常繁重的教学和事务管理, 甚至部分教师将校本教研当做额外的负担, 常听有的教师这样说:“搞教研, 我哪里有时间, 新课都教不完。”还有的教师说:“如果我们这些教书匠也能研出名堂来, 还要那些专家干吗?”

(3) 随波逐流不够真。许多时候的校本教研表现为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的行政化, 于是各组听取行政指令, 随波逐流。例如, 教研的主题没有贯彻“源于实际需求, 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感觉反而是负担, 收效不大, 所以热情不高, 缺乏参与真情;也有不少教师还是只重视完成备课、教学、辅导、改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 所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习题集就是教学的全部资源, 缺乏研究动力。

二、目标定位的思考

“真实性问题解决”。在校本教研中出现了“任务布置多, 深入研讨少”“问题意识差, 交流对话少”的现状。聚焦课“学生学习的困惑”“学生学习行为的问题”“教材研读中的疑难问题”“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等深入研究, 改变教研现状。

“多维联动式”。通过多维联动区域空间, 多维形式联动平台, 多维视角联动主题, 由以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之下, 使其校本教研有“话”有“题”、有“活”有“动”、“动而不散”。

三、行动策略的实施

策略一:构建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支持体系

要使校本教研顺利进行, 要使教研质量不断上新台阶, 必须有制度鲜明的支持体系, 有新的校本研究制度作保障, 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积淀下来, 形成制度化、外显化的学校研究制度, 只有这样, 校本教研才能真正地着眼于教师的发展, 着眼于学科教学的质量提升, 着眼于增效减负的有效实施。

1. 形成系统的联动制度

我们所提出的是联动教研, 联动的区域涉及各学科组、兄弟学校, 这种形式必然与各组、各校自身的教研有一定的冲突。因此, 我们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制定一系列的条例, 约束各组在条例范畴内活动, 使研究计划能顺利实施。

(1) 常态调研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研究, 以研究教材、教学为主要内容, 以典型课例为基本载体, 以全员参与、行动跟进、全程反思为基本要求, 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 结合“导师引路共同成长”工程, 进行各项研究培训活动, 确保校本教研务实、求真、高效, 保证增效减负工作有成效。

(2) 主题活动制度。校内各组联动式教研:每周定时、定点、定主题、定内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月召开一次学科联动校本教研, 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校际联动校本教研, 所有的活动都立足真实性教学问题, “以实践问题为中心, 以具体案例为载体”提炼真实性问题主题, 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 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促进师生发展。

(3) 对话交流互动学习制度。形成组与组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对话制度, 形式多样, 抓住有困惑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 展开大讨论。

(4) 问题累积制度。教师、教研组要关注身边的教学现象, 记载好每天发生的教学真实性小问题, 积累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真实性问题, 利用学科联动时间, 一起讨论解决。

(5) 网络沟通互动制度。学校开设教研组建设栏目, 开辟校本教研活动栏目, 凭借“师师通”工程, 各组上传研讨实际问题的活动过程与成效、网络化资源包、网络化探讨交流, 以更便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眼前, 便于展露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达到资源共享。

(6) 绩效管理评价考核制度。制定《校本教研成果考核奖励办法》和《教研组绩效考核办法》, 对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各组参与的积极性成果, 通过日常调研、绩效考核、组长论坛等项目进行评价考核。

2. 开辟高效的联动阵地

建设配套的联动队伍后, 围绕教学实践中真实性的问题和困惑定期举办主题校本教研论坛活动。凸显四轮联动阵地, 力争通过多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做好“研本、研教、研学、研测”。

(1) 同科同级联动阵地。由于同年级组的教师面临着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目标, 面对着相同年龄段思维特点、水平相近的学生, 因此在教与学的研究上其优势独在。所以同年级教师利用这样的优势多进行自由式的交流研讨。

(2) 同科跨级联动阵地。不同年级教师在共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面对着不同年龄段思维特点、水平各异的学习对象,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这为教与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3) 异科跨组联动阵地。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共同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不同学科的课堂操作有相通与相融之处。不定时地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 适当进行学科教学互动研究。

(4) 校际联动阵地。根据本校和兄弟学校的教研情况, 针对共同研究的专题, 选择课例或话题, 互送好课, 互动研讨, 资源共享, 实施以校为本, 走出校本的联动教研。

策略二:探索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模式

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的基本操作模式是:

1.主题筛理

罗列出各学科教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困惑, 进行主题的筛理。只有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才能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 有利于整合学校教师的力量。

校本教研选择联动式共同面临的教学问题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共同困惑, 按照针对性和可参与性的原则,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确定以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一个或数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发的真实问题为研究主题, 确定主题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进行联动攻关。

2.行动策划

分学科建立联动式教研组。各联动组按照主题或进行分工或独立设计再整合。对某一主题进行连续研究, 力求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可以是大主题下对小主题的深入“剥笋”, 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3.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价值在于问题思考的系统性、教育改进行动的持续性以及旨在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驱动下开展此项研究, 以课例研究、主题论坛、对比磨课、竞技评比等形式进行。

4. 后续反思

联动教研活动经过行动研究后, 保持对行动及行动效果的持续反思。因此, 后续的校本教研应该是对校本教研过程中的积累进行反思。学科组专题教研, 分组或分内容进行交流自我研究得失, 撰写过程性反思。

策略三:实施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行动

1.教—研联动——基于案例策划研究的“镜面式”联动教研

联动式教研只有指向预定的研究目标才是有效的, 否则联动过程只是表面形式上的联动。首先寻找联动支点。关注学科大主题, 更关注并进行小主题的深入“剥笋”, 教研案例策划的主题来自于课堂, 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 来自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其次关注点面联动。“点”, 即我们的案例策划, 立足于真实性的问题研究, 我们的校本教研就有了目标;“面”, 即分工合作, 系列教研活动, 关注教研主题的滚动与生成, 以促进真正实效性。

具体行动策略付诸多维式联动。

(1) 师徒镜面式联动教研。学校每学年进行学科师徒结对, 制定了相应的校级以上名师带徒弟考核制度。以师徒结对的途径进行“镜面式”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活动。基本流程是:

(2) 同课异构式联动教研。“同课异构”课例教研其实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校本研究模式, 合而不同, 是一种同伴互助的行为。在操作理念上其遵循的原则是“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反思提高”, 基本流程是“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解读评议→修正方案→再次行动”。

(3) 连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有些案例研究着眼于反复研讨后的教学改进。确定主题→研讨设计→实践操作→二度教研→再实践……如此反复和螺旋上升, 引发不同层次的教师深入思考, 造成学科的研究态势, 进行一次、再次的、不断反复的滚动式实践, 以此扩展到面上, 形成连环跟进。

多形式的“镜面式”联动教研, 为我们搭建更多的教学平台, 让各层次的教师参与教、参与研, 所有的活动立足于常态课堂教学, 把教研活动置于真实的教学语言、真实的学习表现、真实的教学情境、真实的课堂基础上, 把教研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全过程, 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使教学过程成为行动研究的过程, 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2.学—研联动——基于教学热点会谈的“论坛式”联动教研

如果说资源建设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静态成果, 那么教学论坛、研讨沙龙、组内教师、跨学科组、校际之间、家校之间的联动合作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校本教研在揭开神秘的面纱, 人人参与后, 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软肋”;当教师都能站上论坛对教学真实性问题提出见解时, 关注教研活动的生成性将会是教师教研智慧的“摇篮”。因而联系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热点会谈的“论坛式”联动教研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 自学互学联动·专题探究。专题教学问题论坛前期应有个学习的准备。教师职业已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学习。要让教师学到有益于成长的东西, 就需要学校积极地为教师营造一个“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研究共同体。这样, 教师就能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共同提高。因此可立足于自学互学联动平台中进行教学真实性问题的专题探究。自我学习——将探究的视点切入“真实性问题”专题, 每月校本教研核心组下发学科专题学习资料, 鼓励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充电, 并随时记载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所思所想。联动探讨——将自我学习储备的资源联动与互动板块, 以组内教师联动、学科组际间联动或校际联动等多区域途径, 搭建的多形式平台定时开展问题交流, 传播学习途径。

(2) 多维空间联动·四方会谈。多维联动式教研的空间可有校内的, 如四方教室、三尺论坛、阳光书屋、办公室自由对话、对角聊吧等。又有校外学习研究共同体, 可选择热点话题, 话题可以来自教师自身的困惑, 可以来自家长的困惑, 如“孩子的学习负担问题”“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孩子的学习信心问题”等, 在组内或组际或校际联动队伍中开展论坛式或沙龙式的联动研讨。同时邀请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加, 以四方会谈的联动模式进行交流。例如“校本教研活动展示主题论坛”, 每学期期初进行“真实性问题解决”的主题创意教研活动观摩展示申报, 既是“教学实践真问题的教研活动案例策划”的展示, 又是通过教研组活动展示, 辐射先进教研组开展研讨活动的做法, 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论坛可不受空间区域限制, 可邀请跨学科组成员、兄弟学校同科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

3.展—评联动——基于教师能力提升需求的“竞技式”联动教研

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是否成功有效, 其最终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看它是否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在校本教研中为新教师、骨干教师搭建平台, 已有许多的教研基础, 后续的课题实施可进一步适时地“透过实践看问题”立足展—评, 多维式地进行“竞技式”联动教研。

(1) 新秀教学竞技式。由各教研组推荐的青年教师组成“竞技”团队, 给他们搭建飞翔的舞台。此项活动是推动教师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 与文本联动:执教教师提前一天抽教材, 独立研读教材, 制作课件, 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但其他教师不给予任何帮助。 (2) 听课联动:第二天上课, 同组教研的教师听课。上课结束后的10分钟期间, 听课教师整理自己的听课笔记, 相互交流听课感受。 (3) 二度研讨联动:安排研讨环节, 由评委和即兴抽签的辅评教师之间联动, 互动交流。

(2) 现场说课竞技式。此项活动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促进教师教材研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 以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1) 与文本联动:参赛教师集中抽签后进行独立解读教材, 设计教案。 (2) 说课联动:按抽签的顺序, 分组进行说课。主评委和观众评委给说课教师在评价表上打分, 并给予现场提问, 首次联动。 (3) 二度联动: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赛后交流。说课教师和评委、观众评委二度联动教研, 就说课内容和说课者的亮点和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专题研讨。

(3) 命题交流竞技式。 (1) 文本联动:每位教师进行自主命制检测题。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按题型分或按照单元分, 每位教师根据分工的项目进行编制检测题。 (2) 区域联动:命题的分析与交流活动。首先每位教师将自己编制的题或试卷在联动组内作交流。主要围绕命制的题所遵循的学科标准, 相关的教材内容、学情、命题形式等进行命题意图的阐述说明。然后组内教师在聆听同伴交流的过程中, 认真思考该命题的所呈现的成功之处或者出现的问题, 分析试题形式与教学实际是否一致, 分析试卷知识与能力是否兼顾, 进行集体分析与点评。 (3) 二度联动:各教研组综合教师编制的试题, 进行整理或整改, 编制成一张综合卷, 在学习阶段期间进行检测。各教研组将检测的情况进行分析, 再次分析思考试卷中各命题的有效性。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平台, 我们所实施的“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 它以学习和课例实践研讨为平台, 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以问题牵动促进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力求在行动中提炼出适合本校校情的、能常态化地融入师生的教学生活、能切实解决学校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由以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通过多维空间的联动区域、多维形式的联动平台、多维视角的联动主题审视教学现象, 展开有效教研, 使得校本教研显得有“话”有“题”、有“活”有“动”、“动而不散”。

摘要:校本教研是浸润、传递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更需要校本教研这座桥梁, 搭建围绕学校、教师、学生、教材中真实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渠道, 有效地反映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要求, 解决困惑与问题。本文对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视角下, 校本教研应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 提炼真实性的疑难问题、教学困惑, 走出一个组、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单一条线。在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可实施多维空间、多维形式、多维视角的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

篇4: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校本研训 问题 对策

校本研训就是以学校自身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其显著特点是:其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本校教学中的问题;其二,研究的主体是基于学校的教师;其三,研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实践与反思;其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就目前农村学校的现状,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参加研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

首先,巨大的外在压力是教师投身校本研训的重大阻力。一方面现有的评价体系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学生学业发展的指标,过于强调学生和班级的教学成绩,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农村学校小学教师大都包班,且有一部分复式班,大部分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讨。

二、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

很多中老年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认为教好书是我的职责,至于其他的就不闻不问了。长此以往不爱接受新事物、教学方法陈旧,加之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比武论坛都是年轻教师登场,因此对即使发生在身边的非常生动的教学案例、教学事件也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缺乏研究的兴趣,提不出有效的问题,而校本研训没有问题,从何谈起。

三、固有行为习惯的束缚,使校本研训缺少动力

农村学校中有的教师对校本研训兴趣不浓。这与部分教师对校本研训的认识不足有关,更与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新理念更新跟不上、教师习惯于传统工作生活方式有关。个别教师宁愿在业余时间里找一些好友喝酒、闲谈来释放压力、消磨时间,也不愿花些时间学习、反思,对学校提倡的校本研训无动于衷。

四、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小学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年龄大、学历低、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正规训练,少数教师很难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容,许多农村优秀骨干教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地流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地区,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由于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小学缺少了教研的“领头雁”,从而造成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力不从心,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五、个别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评价机制不健全

个别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校本研训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活动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致使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另外,部分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没有把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纳入校长、教师的考核,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很好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训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校本研训形式单一、缺乏广度与深度,没有后劲

农村地区“名师”较少,学校较分散,学校开展的研训活动形式也比较单一,无非是听课、说课、评课,再加上教师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引领,校本研训活动因此缺乏广度与深度。也有部分小学校长,把开展校本研训当做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校本研训受教师与校长自身素质的影响,热闹一阵子,就沉静下来。

针对以上情况,我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自我发展的内需力

可采用“人性化管理、分层评价、搭建展示平台、焕发青春活力”等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中老年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生活上多关照,工作中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尽量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并为其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其觉得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干有所值,提高自信心,焕发青春活力。并让老师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提高对开展校本研训活动的认识,自觉参加校本研训活动。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学校领导应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提高对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活动的认识。明确校长是校本研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校本研训纳入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校本研训的评级激励机制,纳入学校、教師的工作评价之中,以起到导向激励作用。

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采取多形式、多层面、多层次的研训方式

校本研训的特点是贴近学校教育现场,以学校和教师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有效地促进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觉察和反思,使教师沿着专业化的道路成长。因此,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活动要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注意针对性,突出实效性,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

1、以完全小学为单位,经常开展本校的研训活动。组织以典型课例研究为载体,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多方广泛对话、个体个性备课,课堂教学对比,集体交流促进,总结反思提高”的活动流程,以“同课异构”的活动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训活动。

2、教学点教师适时参加完全小学的研训活动,主要以自学、自研、自训为主。通过研训,使教学观念得以转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3、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因此,校本研训应以课题为载体(课题要少一点、小一点、针对性强一点),让教师带着问题研究,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避免研训与教学相脱离,“假”研“空”训。

四、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已成为突出问题,这一点,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已实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并建立农村教师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补充机制。聘任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毕业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逐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五、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

篇5: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近年来教育业务部门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一种广泛而普及的形式,它有特定的内容、方法和任务。但是多数学校校本教研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农村校本教研要真正取得成效,除了校内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外,最能发挥引领作用的专家应该是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可县教研室又普遍存在人力配置不足的问题。加之县教研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是应对各种行政事务,因此难以深入基层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如果要向师范院校聘请专家到校指导,不要说仅有三、五人到十多人的学校办不到,就是把一个乡(镇)的小学教师集中起来,一年请一次专家来指导也存在困难。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制约和对校本教研认识不够,校本教研工作开展难。

不足而缺乏工作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虽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兴趣浓厚,而且蠢蠢欲动但能力有限。实话实说,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举步维艰,实际工作开展实为遮遮掩掩效果极差。

三、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全局性,缺乏现代意识。

目前农村学校能正常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为数不多,而即使开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往往也只是探讨如何上好一堂课或搞好一次活动,不能按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对关系全校实际的教学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往往重视不够或不敢或不力研究。更缺乏整体研究和全局把握,缺乏校本教研的深度和实质性,不能体现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不能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关系,校本教研工作不但未能促进其它工作的开展,有时反而还干扰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有些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缺乏现代信息意识。致使对国内外重大的教研信息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及时地采集和利用,校本教研与教改相结合也成空话。

四、各级教研专门机构未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致使教研机构中教研结构和设置不合理、学科不配套,多数教研员业务素质能力不强,因而工作起来总是畏手畏脚。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能力和精力深入学校与教师交流和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而教研机构特别是基层教研室大多仍是“杂货部门”,要做的事太多太繁本末混杂,其工作内容和方式失去了专业性。而上级教研部门在拟定工作计划时也有意无意地把“校本教研阵地在基层”的这一主要板块进行“缩水”,而所进行的教研活动(年会)不外是收收评审费搞搞论文评选,根本未能深入教学一线做实质性的教研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校本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更难看到校本教研的“活力”,也因之而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校本教研工作不能名副其实,很难有实质性效果。

五、认识不足

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形式及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仅限于“名词”上的了解。虽然嘴上讲着要认真抓好校本教研.实际上“校本教研”从哪里人手、怎么推进、如何评价等还是一片处女地。因此,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实。

六、质量不高 由于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教育的投入总期盼着快出成绩、出好成绩.而这成绩的典型标志就是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数、考上好学校。于是,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了学校声誉、领导实绩的“标杆”,进而成了教师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绩效工资等的“标杆”。教师生存的好坏几乎都寄托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在这样的境遇下,可以说教师们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已经不易,再要他们把精力投入到校本教研工作中,真的很难。因此,校本教研质量不高。

七、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在推进农村小学校本研修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率先垂范,认真组织教师自修反思,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但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模糊,借口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研究能力薄弱,专家匮乏而对此项工作敷衍了事,各项活动尽管也开展了,教师消极应对,仅有活动的形式,没有活动的实效。

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条件较差

城市教育手段普遍进入了现代化层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互帮互学,做到资源共享,为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五大”困难:一是没有图书室、资料室,不少教师的学习基本上是盲区;二是没有集体办公地点,集体活动难于开展;三是没有电脑或有少得可怜的几台电脑也上不了网,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四是农村小学点多面广,教师分散,不少教师一人承担一个班所有学科教学工作或两三个教师在一个校点的现象十分突出,组织集体教研难度大,团队优势难以彰显;五是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等等。

二、理解不透

缺乏对校本教研的基本活动形式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就目前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来看,首先是多数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没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习惯,因此提不出有价值的、需要同伴帮助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师群体不同成员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戒备心理和封闭意识,缺乏借用群体的智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促进共同成长的意识;再次是农村小学点多面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科研人员的指导难以惠及大多数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规模较小的学校。为此,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基本上是在一种“无序状态”下的“自由散打”,根本谈不上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效果的显著性、评价的科学性等。

三、发展意识不强

篇6: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编者按:最近,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安排5个调研组分别到8个市州和部分省属高校、企业进行调研,同时还分别召开省委派驻省属高校督导组长、国有企业督导组长和部分派驻市州督导组常务副组长碰头会。从平时掌握和调研、座谈了解的情况来看,全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按照中央、省委安排部署,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逐步深入,进展比较顺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简报形式梳理编发,请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对照所列问题,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抓紧解决,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有顾虑的思想。有的同志认为第二批活动启动正值年初,各项工作开局起步的任务很重,投入过多的精力抓活动,会影响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活动刚刚开场就想着如何快点收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开展活动会影响工作。特别是国有企业有的领导同志,片面地认为企业要靠生产、靠效益吃饭,只要把企业的效益抓上去了,活动就算搞好了,没有把心思放到抓活动上来,没有把开展活动当回事。二是有怕的心理。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各方面矛盾问题比较多,担心把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引火烧身,局面难以控制,收不了场。有的领导干部担心按照从严的要求开展活动,会伤害同志之间的感情,影响班子团结。三是有看的想法。有的同志缺乏主动性,不用心、不上心,推一下动一下,走一步看一步,左右观望,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生怕抓严了、改快了会吃亏,思想“顺着走、跟着走、看着走”,活动开展十分被动。四是有无关的心态。有的对查摆和整改“四风”问题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基层认为是机关的事,下级认为是上级的事,一般部门认为是权力部门的事,高校和国企认为是地方和机关单位的事;普通党员认为是机关干部的事,一般干部认为是单位领导的事,领导认为是一把手的事,反正就是不关自己的事。

二、学习教育不扎实。一是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性号召多,提具体要求少,学到哪算到哪,学多少算多少,满足于走走程序、做做样子,有的还存在赶进度现象,不问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被动学的多,主动学的少。有的满足于参加几次集中学习,上上辅导课、听听报告、看看电影,以集中学习代替自学,把自学变成了不学。有的领导干部带头学做得不够,只是做做样子,没有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更没有按要求带头讲党课、谈体会。三是没有抓住学习的重点。有的单位学习的内容看起来很多,但没有把中央规定的必读书目作为重点来学,冲淡了学习的主题;有的干部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中央规定的三本书目,有的甚至连三本书翻都没翻。四是学习没有入脑入心。有的干部看上去学也学了,笔记也作了,讨论也搞了,但就是没有学进去,没有联系思想实际,没有触及灵魂。还有的干部看似学进去了,实际上是学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三、问题意见上不来。一是征集反映上来的意见少。从14个市州开展民主评议的情况来看,参加评议的干部交“白卷”的人很多。从个别谈话的情况来看,督导组普遍反映,许多谈话对象不愿意提意见,尽管做了很多工作,大家还是有顾忌,即使谈了一些,也是不痛不痒、隔靴搔痒的多,没有多少实质性意见。一些单位的征求意见箱成了摆设,收集不到什么意见。二是征求意见不聚焦。主要表现在“四多四少”:反映工作问题的多,反映“四风” 问题的少;反映班子问题的多,反映个人问题的少;反映抽象问题的多,反映具体问题的少;反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多,反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的少。三是征求意见存在形式主义。有的搞“体内循环”,机关内部听意见的多,上级听下级的意见,“大官”听“小官”的意见,把“官众”当“群众”,没有走到群众中去听意见,基层的意见上不来。有的满足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看似下了基层,开了座谈会,与群众见了面,实际上只是做做样子,没有真心实意听取群众意见。

四、有的一把手没有真正负起责来。一是没有把自己真正摆进去。有的光顾着抓别人不愿意抓自己,只注意抓下级不重视抓本级,拿着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有的同志说,“上级抓下级,一级抓一级,最后落实到村一级”。有的县市区委书记,没有把精力真正投入到活动中来。省委活动办下去了解情况,有的县市区动员会开了十多天,问县委书记对抓常委班子、抓自身的学习有什么考虑?这次活动常委班子要重点解决那些问题?谈了将近一个小时,都说不出个道来。二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没有担起来。有的把重视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会上表态振振有词、决心很大,讲得多、抓得少,行动上不落实,成了“放空炮”。有的习惯当“甩手掌柜”,对活动没有亲自谋划,过问得很少,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心中无数,工作基本上靠本级本单位活动办推着走、督导组催着走、上级逼着走。一些地方和单位前段制定的活动方案,盲目照搬照抄,没有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党委(党组)书记也没有组织班子成员充分讨论,没有认真把关,签个字、画个圈就往上报,多的被打回去修改了五、六次。

五、有的督导组履职没有到位。一是有的领导同志时间精力难以保证。按照中央要求,这次派驻市州、县市区的督导组组长分别由省级领导干部和市级领导干部担任,规格很高,有力加强了对督导工作的领导。但一些在职的同志本身工作任务很重,时间和精力难以集中投入到督导工作中来,深入下去了解情况不够。有的常务副组长认为有领导同志担任组长,自己可以卸点担子,主动大胆开展工作不够,怕越权、怕越位。二是有的督导组不敢抓、不敢管。有的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动真碰硬,把关不严,该指出的不指出,该批评的不批评,该纠正的不纠正,喜欢做老好人,不愿当包公、唱“黑脸”。有的抓工作顾这顾那,担心动真格会得罪人,抓严了会把关系搞僵,擅自放松督导工作标准,存在“随大流”“讲人情”的现象。三是有的督导组业务能力不强。对上级有关精神主动学习钻研不够,遇到问题办法不多,督不到要害、导不到实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四是有的督导组作风不深入。工作浮于表面、沉不下去,对督导单位的情况掌握不够、了解不透,指导不力。有的习惯于听汇报、作指示,没有深入抓,没有亲自管。少数同志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有时不注意个人形象。

六、有的地方和单位活动氛围没起来。一是上面热下面冷。中央、省委对开展活动高度重视,抓得很紧、措施很严、力度很大,而有的活动单位却一般化对待,宣传舆论氛围没有跟上来,活动开展冷冷清清。有的地方动员会开了几天,却没有“下文”,有动员、没动作。二是群众热干部冷。有的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没有上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而群众对这次活动的期待很高,希望通过活动能够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督导组的同志反映,他们下去后,群众反映问题、诉求的积极性很高,来信来访很多,接访的任务很重。省委驻湘西督导组下去一个多月,就已经接访群众900多人次,收到信访件270多件,接听电话(短信)400多条次。三是表面热实际冷。有的表面上忙乎乎、热乎乎,口号喊得响,样子做得足,看似学习也搞了,调研也下去了,意见也听了,就是不想、不愿解决实际问题,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对中央和省委部署开展的专项整治任务,抓而不紧、推而不动,没有实质性进展,正风肃纪的氛围没有上来,没有让群众看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影响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方、不同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紧解决。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再动员、再部署。各级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树立担当精神,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学习传达贯彻省委最近召开的省属高校和企业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议和市州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汇报会议精神,进一步传导压力、明确责任,推动活动再升温、再加压,确保活动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落实好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履行“双重”责任,既要靠前指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自始至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活动牢牢抓在手上,又要坚持示范带动,无论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还是查摆问题、边整边改,都要以身作则、带头把自己摆进去,发挥好表率和榜样作用。

三是严格落实督导组责任制和督导组长负责制。省委各督导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责任、传导压力,做到严督实导。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督导工作水平。

四是继续深入抓好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工作的通知》(群组发〔2014〕7号)精神,采取务实有效的办法抓好学习教育。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深学一层,要带头讲党课、谈体会。各市州、省属高校和企业,要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及时抓好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集中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组织的原则,在4月底前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专题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加大对学习教育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未按规定完成培训任务的,督促抓紧落实;对学习走过场、效果不明显的,责令“补课”。

五是突出抓好征求意见的“回炉”“补火”。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抓紧对前段征求意见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查找不足,分析原因,拿出补救措施。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采取重新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补充谈话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征求群众意见。同时,注重采取上级点、集体议、自己找等方式,切实把问题找准找实。对征集到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见,要印发给干部群众评议,对征求意见不够不准不聚焦、群众不满意的,必须重新征求意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把“四风”问题找到找准为止,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六是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将继续举办电视问政,安排省直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就第一批活动整改落实情况接受群众问政,并计划组织开展市州长的电视问政,推动以上带下。拟在湖南经视新闻联播、湖南日报开辟“市州委书记访谈”专栏,分期分批组织市州委书记就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谈认识、谈体会、谈措施。组织省里和市州主要媒体,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集中采访报道,选树和推介一批党员干部身边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反面案例,为活动深入推进营造良好氛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情况报告

一、征求意见的基本情况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林业局党委按照上级的部署,认真开展学习教育,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积极查找局党委和党委成员存在的“四风”问题,特别是认真贯彻市委真整实改要求,边学习边思考,边查问题边整改,真学真查真整改、实心实干求实效,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同志带头征求意见建议。围绕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局党委先后主持召开3次专题会议,对起草好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提出明确要求,面对面听取各方对于领导班子的意见,亲自主持起草和修改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其他班子成员也深入联系点和分管单位听取意见、查找不足,并对班子对照检查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经局长办公会研究讨论,并征求了中层以上干部意见,又数易其稿,形成了对照检查材料,更加深入细致地查找问题。

(二)在征求意见上下真功夫。领导班子成员带领6个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个别谈话等形式,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累计召开座谈会12次、参加人员超过125人次、发放调查问卷80多份,开展谈心谈话150多人次,通过自己找、互相帮、上级点,认真查摆在“四风”方面的问题,深刻进行党性分析,努力营造大家敢说真话、能说真话的氛围,拉近了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心贴心交流沟通,使他们打消顾虑、放下包袱、畅所欲言,积极提出中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把聚焦“四风”问题贯穿始终。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始终紧扣作风建设,注重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和服务对象对局党委班子和机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注重围绕干部调动、选用、调整,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等热点问题了解情况。

(四)坚持边查边改,注重实效。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边整边改,确保实效。一是强化责任落实。针对基层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归纳分类,按工作职能进行了责任分解,将责任落实到了具体责任处室和责任人,逐条逐项制定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及时圆满解决。二是实行承诺制度。建立整改落实台账,能够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定出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向基层和群众作出承诺。三是注重实际效果。以基层和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坚持跟踪问效,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形式,了解群众的满意度,征求群众意见,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征求意见的主要内容

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各种形式征求各类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共计116个,经认真梳理、归纳,共形成四类意见建议。一是面对林业工作新形势,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和工作标准不高问题;搞调研有时走马观花,沉到基层、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不够。二是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存在以会议、文件或听汇报等方式替代抓工作落实问题;领导班子成员听部属汇报较多,与部属谈心较少,特别是谈工作较多,对单位干部职工个人关心不够;落实制度上打折扣,如学习制度、请假制度等没能全部落实到位。三是任劳任怨的精神不足,在乘车、办公等工作条件上往往向高标准看;在接待上级单位公务活动中有时不够节俭,存在超标准接待现象。四是在健全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加大林业合作社扶持力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局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会,听取局对征求干部群众和服务对象意见建议的专题汇报,要求党委班子成员和局属各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及时落实整改工作。同时,局属各单位要对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调度,要求对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意见建议或需要统筹解决的,要积极研究思路和办法,及时向群众说明,承诺整改时限。

(二)进一步深入查摆和整改问题。为深入查找业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组织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并提出党委班子及成员最需要改进的问题建议。针对党员干部提出的问题,局党委召开专题调度会,对问题进行责任分解并限期拿出解决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上一篇:远去的童梦散文下一篇:蔬菜产业化生产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