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

2024-08-14

2024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精选6篇)

篇1:2024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

2013年黑龙江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原则与微观措施是什么? 宏观原则: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面向未来。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内容必然要适应时代的主题,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精神。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面向师生。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职能,而高校校园文化为育人提供了整体的氛围和动力。

3.高校校园文化应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学校是知识文化的前沿,也是思想观念的前沿,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微观措施:

1.高校党委要更加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能力建设;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2.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3.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及文化沟通交流、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另外,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走出宿舍。

4.坚持依法治校、促进高校园文化建设法治化,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2.生活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的关系

首先,生活德育理念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理想信念教育在严峻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日益多元化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之下显得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价值体系的教育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更应该突出主旋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要适应时代需要及时对德育模式进行改革。要走出知性德育灌输性德育的窠臼,以生活德育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改革和创新,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德育模式,真正实现“ 内部因素”与“ 外部因素”、“ 义务与兴趣”的融合与协调。

其次,生活德育理念必须通过操作层面的改革和创新得以实现。理论来源于实践最后回到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最终价值。现阶段我国的德育偏重于课堂教学及其相关的配套教学措施,而生活德育着眼于学校日常生活,强调学校作为一个社群的德育价值取向和学校教育氛围以及同伴关系、同伴群体等非制度的、日常的社会关系与互动的德育意义,这就在一定程度扩展了德育工作的范围。只有德育内容、方法、途径都相应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生活德育这一理论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3.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创新?

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必须从四个方面加以创新:

一是要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要在工作内容上创新。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确定教育工作内容,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

三是要在工作方法上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力戒空谈说教和简单粗暴,并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

四是要在工作手段上创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仍然依靠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性的“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说教以及过分依赖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书本教育的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

4.简述如何落实创新创业的教育的新探索?

(一)突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多元化的特征 引导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案例研究,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

(二)开办基于专业的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

在高校探索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强调专业建设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第一,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讲座和课程;第二,以学生创业团体为组织主体的创业创业类讲座;第三,结合具体的创业创业活动和专业认证具体的培训类课程。

(三)面向创新创业,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体系规划是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通过基础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从中学习基本实验方法、技能以及实验数据处理手段,熟悉对仪器的操作使用。

(四)建立创新创业园区,推进教育教学向实践转变

构建大型的创新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政策和智力引导,优先扶持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具有实践活动的学生团体,扩大创新创业活动成果实际应用和市场效果。进而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篇2:2024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要彻底解决高等教育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统筹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和标准,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自主优化和理性发展。

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

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而构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方式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问题的关键路径。

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高度的行政化问题是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桎梏。要解决高等教育的行政化问题,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高校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有效调整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因此,必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制度设计与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与

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

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关系着人、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提高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效益,就既要提高产品素质,又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减少受阻状态,形成优化的体制机制,顾此失彼皆不可。

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

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

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

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

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

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是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外显方式,高等教育正向功能的释放也是高等教育价值实现的方式。高等教育功能释放是有条件的,尤其是民族传统和社会思潮,由于它们对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有较大的影响,在它们的影响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各种功能,有不同看法。在不同看法的支配下,人们会主观地采取措施放大高等教育的某些功能,遮蔽某些高等教育功能,使高等教育在影响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

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正在从各个侧面影响着当下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其中,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高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课改的“四风”是,形式主义、盲目拿来主义、盲目跃进之风、盲目创新之风。

(一)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

这一不正之风大多发生在那些被动执行课改的区域和学校。教育应该以此为戒,让形式主义远离课改,远离学校,远离教育。

(二)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

盲目拿来主义的结果是,原本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或者水土不服。

(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

今天的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四)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

课改需要创新,但拒绝伪创新,更不能陷入创新的泥沼,在创新中迷失方向。

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

(一)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

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提出精品意识。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启动的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突出的名师建设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中,仍然要继续突出精品意识。这要求未来的教学资源必须要优化。

(二)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双向共享意识是要求教学资源的优化首先要有拿来的精神,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在网络上的集中免费开放,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国外大学名校名师的课程。中国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将中国各高校的名师、精品课的教学资源公开化,这一举措推动着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提升和质量改善。

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一)高校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

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结构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高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与教学内容结构等。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二)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篇3: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思考

一、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渠道, 是更新教师观念, 拓展教师知识面, 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英国约克大学名誉校长詹姆斯认为加强继续教育是改善教育质量最迅速、最有力、最经济的方法[2]。我国民办高校快速发展,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民办高校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保证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因此, 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不仅是个人的事情, 更是民办高校乃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重视不够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一些民办高校没有看到或忽视了教师水平提高的价值及其对学校长远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经费和政策上, 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得不到学校足够的支持, 一些民办高校不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甚至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在职培训或者学历教育[3]。

(二) 教师队伍不稳定

民办高校教师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外聘公办高校的专任专职教师, 他们在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是兼职, 只是其在本校工作之余谋取一定经济效益的手段而已, 根本谈不上稳定性。另一部分是民办高校自己的专任专职教师, 由于民办高校物质待遇、社会认可度及福利保障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用人机制上又大多采用人事代理的方式, 在民办高校任职缺乏稳定感, 他们往往将民办高校作为一个中转站。这些都不利于民办高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三) 教师工作量过大

由于民办高校投资方过于考虑经济效益, 主观上尽量少养教师, 又加上民办高校一般以教学为主, 让每个教师多上课或上多门课。因此, 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特别是专任专职教师工作量过大是一种普遍现象, 教师往往每天都在上课, 而且承担的是多门课程的讲授任务。除此之外, 学校还给教师安排一些额外的工作量, 或一些行政性的工作, 有的民办高校对教师科研工作量也有一定要求。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使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加继续教育。

(四) 培训信息渠道不畅

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持相对于公办高校较弱, 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不够重视, 民办高校培训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政策上扶持也不够。这就造成教师继续教育信息通道闭塞, 对地方高校高层次培训内容不够了解, 不知怎样进修, 不知上哪进修, 使教师失去了许多进修的机会。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 教育技能培训

教师不但要求具备“学科知识”, 而且要求具备“教育知识”。只有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 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因此, 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 必须强化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 而且要贯穿整个教师生涯, 逐步提高其从教素质, 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4]。

(二) 专业知识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 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 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变化。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和方式应符合社会需要, 民办高校应根据市场专业人才规模变化和供求情况调整专业。因此, 学校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扩大知识面, 以适应专业的调整和学科的发展变化。

(三) 实践能力培训

民办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体现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特色。要加强教师实践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 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 学校要合理安排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 让专任教师深入实践锻炼, 提高实践能力。

(四) 科研水平提高

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是国内外高校科研管理中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没有科研成果的转化, 就不能使科研成果很快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民办高校教师也要在掌握丰富的教育技能、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了解学科最新前沿动态的基础上,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提高专业科研水平。

四、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 自修培训

民办高校教师, 尤其是专任专职教师一般都具有大学学历,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自修培训把教师的需要作为培训的中心, 突出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以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开展自修培训使教师能够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让教师在充分了解自己培训需求的前提下, 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 达成共识并建立协调一致的培训目标。

(二) 统一培训

统一培训通常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 把培训人员集中起来, 利用一定的时间集中培训, 有专门的培训者或者培训单位负责培训。统一培训的优势是目标明确、组织有序、成效显著, 但培训时间较短、课程较多, 知识的吸收消化需要较长时间, 并且要有一定的经费作支撑。

(三) 校内培训

校内培训是以本校为培训基地, 为提高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 借此充分利用本校的特色和优势, 发挥本校的教育资源, 结合本校的教育技术和教师的实际情况, 以求获得最佳的培训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打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四) 校外培训

校外培训是一种目标明确、规范、正式、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 它主要针对民办高校中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行学历性或研究性的系统学习, 以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如在职攻读学位、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的实践体验、参加各种研讨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

(五)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顺应了信息化时代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其目标着眼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教师自主定向学习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激发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突破了培训的时空限制, 全体教师可以公平共享, 打破了培训覆盖面窄的局限性, 使教师培训更加灵活和富有时代性。

五、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 树立继续教育观念

民办高校投资方和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对提高教师人力资本价值意义的认识。在教师培养经费上舍得投入, 政策上支持。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对教师的教育培训, 不但是在剥夺民办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权, 也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是一种得不偿失的短期行为。

(二)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学校应根据国家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切实制定符合民办高校管理机制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为使之落到实处, 完善实施全员继续教育的配套措施, 学校与受培训的教师签订有利于激发学习, 有利于稳定, 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双方都受益的协议。

(三) 积极筹措继续教育经费

为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制度, 承担教师的部分或全部培训费用, 也可向外多渠道筹措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政府、民办高校、个人之间应理顺关系, 积极推进培训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 以保证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运转。另外, 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上要做到专项预算、专项规划、专款专用, 以保证足量的继续教育经费。

参考文献

[1]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8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R].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2008.

[2]林芳洁.刍议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J].引进与咨询, 2006, (3) .

[3]崔哲洙, 蔡文香.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 2008, (4) .

篇4: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 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普遍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2000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培训工作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决定从2001年开始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并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2]由此可见,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一、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逐渐受到各高校领导的重视,教育技术培训也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部分。首先,教育技术培训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需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增强其现代教学理念,提高其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其次,教育技术培训是完善教育技术工作的需要。教育技术工作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需要践行的工作。教育技术培训,可以转变教育技术研究、开发新媒体是鉴于技术专业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陈旧观念,改变教育技术与教学脱离的情况。另外,教育技术培训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教师参加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也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掌握了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适应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

1. 忽视了高校教师学习的特点

高校教师是成年人,而且是在职人员。这就决定了对他们的培训不同于青少年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人学习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他们的学习动机很明确,而且不同专业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需求各不相同。很多高校忽视了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对于教育技术的培训,设置统一的培训时间、系统的培训内容、面授的培训方式。成人是以自我导向学习为主,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需求来自主地建立学习目的、寻求学习资源。所以,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每位教師进行指导,不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且高校教师事务繁忙,几乎很少有长的空闲时间接受连续一期的培训。培训的学习内容太多,培训时间太短。这样,教育技术的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 培训的内容不全面

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来建设多媒体教室、修建网络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的地日益完善。如何使用这些设施就成为一个问题,很多老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师,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很少,如何应用就更不得心应手。所以,及时地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好多高校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就是教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使用,只注重对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和设备的使用的培训,对教育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很少。这就导致了参加培训过的教师不能透彻地理解教育技术知识,只会简单的操作,不能讲教育技术真正地整合到自己的专业课当中。另外,培训的内容更新较慢。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很多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得不到及时地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3. 对培训效果评价方式不完善

当前全国没有统一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每个学校的培训,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和评价标准。大多学校都是自行组织培训,培训主讲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他们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教育技术专业技能,还要拥有培训师应具备的能力,并要在实践中将二者结合。[3]培训人员大多是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他们本身的素质也不高,也没有经常进修学习,不能很好地胜任培训工作。 另外,针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大部分院校都是采用上机和笔试来评价培训效果,有的院校甚至不进行测评。在培训过程中,每个培训科目的时间比较短,培训完成后,没有统一的考试评价要求,培训的质量只能是由培训中心自己把握。这种不完善的评价体系,既不能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也不能准确的测出教师的学习结果。培训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建议

1. 实行混合式培训模式

针对高校教师成人学习的特点,要改变传统的单一面授的培训方式,可以实行混合式的培训模式。首先,可开展专题讲座。高校教师生活和工作中事务繁多,几乎很少有连续的时间去专门学习,而需求不同。所以,开展不同主题的讲座,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去学习。其次,开办网站交流平台。对于上网方便,计算机应用能力强教师,开设网站平台。平台要包含大量的学习资料,交流工具和学习辅助工具,教师之间通过平台可以进行答疑和共享,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交流经验。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以在网页上一一列出,方便教师随时查看。另外,传统的面授也是不可缺少的。面授、网站和讲座同时开展,建立立体化的培训模式,切实做到使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2. 政策上给予支持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说:“我们整个业界都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4]要想调动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高校要从政策层面上对教育技术培训予以重视。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与职称挂钩,比如把教育技术培训证书与教师职称评审挂钩;获得教育技术培训证书可免试计算机考试等等。高校还可以开展教学示范课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等活动,把评比结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联系起来。通过评比,教师间能够形成良性竞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树立榜样,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氛围。另外,学校可以设置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鼓励各专业教师开展研究。从而,提高高校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

3. 重视培训评价,提高培训质量

篇5:2024年-2030年春节时间

2025年春节时间:1月29日,星期三,农历正月初一

2026年春节时间:2月17日,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一

2027年春节时间:2月6日,星期六,农历正月初一

2028年春节时间:1月26日,星期三,农历正月初一

2029年春节时间:2月13日,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一

2030年春节时间:2月3日,星期日,农历正月初一

篇6:2024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

——兼谈“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师思想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

陈依使

[摘要]:以人为本,搞好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就是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教师的根本利益,教师的理想追求,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人生价值。为此,要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观念的突破与更新、思想教育核心内容的把握与拓展、思想教育运作的完善与创新、思想教育目标的反思与明确、思想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强化。

[关键词]:教师

以人为本

思想教育

一、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

高校是我国教学科研中心,是科学发明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摇篮。高校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缔造者。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挥思想教育这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设一支“率先垂范、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高校教师队伍。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成分多元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国内办学主体多元化及其衍生的问题,给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带来猛烈的冲击。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带来了中外文化的无障碍交织碰撞,给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增加了新的难度。教师接受教育从趋同走向审慎,从被动转向主动,政治意识有所减弱,个性化心理日益明显,接受教育目的日益现实化。在工作中,部分教师表现出育人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足,教学作风不实,协作精神淡薄 等不良倾向。究其原因,既有我们某些政策导向失当、价值观念混乱、工作压力加重、腐败导致信念危机等因素,也有我们思想教育宣传失实、方法失当、角色定位失误造成教师逆反心理等因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带来人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接受影响的快速化。高校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开放性。高校教师群体的高学历、高素质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高层次性和艺术性。高校校园的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平等性。高校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要求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就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

二、高校教师思想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尊严、人的根本利益、人的理想追求,敬重人的生命,发展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在教师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以教师为本,重大决策要以教师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形成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爱护教师的和谐人际关系。以教师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根本。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实现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现代的思想教育无论教育目标、政策、内容和方法都体现了对人性和谐完善的渴望,以全面发展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的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教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思想教育是社会要求,也是人的自我发展的要求。思想教育就是要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人的自我要求。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思想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们按照社会的要求全面发展自己。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奉献精神、自律意识,更要关心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发展。教师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创造业绩、不断享受生活的有幸福感、成就感、价值感的群体。所以,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是教师思想教育的要义。

以人为本,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内涵。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邓小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应当确立“以师为本”的理念,促使教师不断追求自身完善,进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尊重教师正当利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教师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更是享受学校发展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的主体。应当树立尊重教师正当合法利益的理念。物质利益是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个人的正当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教师的正当合法利益是教师个人价值的根本体现。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多种利益关系,鼓励教师通过正当手段、合法途径追求个人利益。学校各级组织应当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提高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学校教师思想教育的真谛,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发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自主性、科学性、艺术性都要求对教师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唤起他们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1、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观念的突破与更新。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观念。观念创新,最根本上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人的才干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教师思想教育中,只有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才能切实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真切地激发教师的反应与热情,也才具有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只有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处理个人与学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教师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建功立业的和谐环境,进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满足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观念。人才问题,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校以才强,人才是兴校强校的决定因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大、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学习成才与发挥才干是教师的最根本的要求。教师思想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促进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学科建设,成就高水平的学术地位。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必须突出尊才、重才、爱才、惜才和用才的理念。

我们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部分,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培养的途径是学习与实践。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对教职员工要一视同仁,同样给予尊重关心、重视培养,给予发展、进步、成才的机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破除论资排辈传统观念,以实践为根本标准,以业绩为核心和重点,让各种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2、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核心内容的把握与拓展。民族精神与师德历来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传统美德中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结晶,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思维与实践原则,培养各族人民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格境界与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更具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动力机制,因而能够成为培养“四有”人才,支撑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师德的高尚与否,决定学生能否成才。师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结构。教师是人师,因而理应具备人的基本美德,具备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品格操守,具备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专

一、稳定、执着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培养合格人才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它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这也造就了教师特有的道德人格。教师的全面发展,决定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凸现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紧迫性。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数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教师是学校教师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理想和信念教育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推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祖国的动力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最高体现,也是对人才品格和素质的最高要求。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把提高学科竞争力与教师竞争力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把建设校园文化,构建有利人才发展的人文环境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落脚点;体现根本利益的要求,必须把关心教师的精神、文化、物质生活,解决教师实际问题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3、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运作的完善与创新。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注意横向纵向比较,实行双向多面交流。强调因人而异,注重个性教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坚持德育、智育并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解决教师多方面思想问题,满足教师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现代教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格的尊重。其方法更多的应当是交流与激励。打破单向的教育模式,满足教师渴望理解、尊重、信任的心理要求,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科学。人是有感情、有理性的。感情决定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些都离不开感情的碰撞和哲理的启迪。从思想认识、伦理规范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都应融入情感,激起人们内心的需要,进而形成自觉的行动。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发达的现代传媒、完善的规章制度,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和交流,低估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忽视感情的交流、传递、强化的动力作用。

以人为本,要注重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注重开发人的能力、个性和价值。对个性化人格的社会认同,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没有人的个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奇才大器者往往个性鲜明、瑕瑜互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校管理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学会宽容,尊重个性,唯才是举,扬长避短,体现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守才之量、用才之艺。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要为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创造性,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应用高新技术,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网上思想教育是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的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高校高新技术优势,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创建校园网站,创新工作模式,拓展网站功能,交流校园信息,传播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新阵地,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重视网站快速链接和信息检索、资料查询与通讯联系的强大功能,发挥校内外网站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幅射示范作用。贴近教师思想实际,建立网页栏目,宣传先进文化,开展网上答疑,加强思想交流,解除教师疑虑,实现网上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责任制,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立包括舆论阵地、培训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在内的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广泛开展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活动。

4、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目标的反思与明确。崇尚科学,崇尚知识,渴望成才,渴望成功,实现自身价值是当代教师的共同渴望和追求。挖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实现教师自身价值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师为本,就是学校工作要以满足广大教师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理想追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师个人和事业发展。在学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为广大教师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我们要用实事求是、具有持续发展性、前瞻性、高层次性的学科发展目标来激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高校教师历来把学历学术水平的提高,职称职务晋升看作自身价值的现实体现。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追求,对所有教师都给予平等学习培训、晋升发展的机会。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考研读博、进修提高,让教师在提高学术水平中释放自己的精神能量。以正确的目标引导人,这是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方法。

我们要正视教师的合法正当利益,关注教师的物质需要,把正确的物质利益 原则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和解决教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中,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把握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有机结合,努力做到义利统一,理直气壮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让优秀人才自尊、体面地生活。正确看待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中,高校教师外聘兼职的问题。支持在圆满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合法的利益。只有真正尊重教师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证,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搞好教师思想教育,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利。

我们要站在顾全学校发展大局和维护教师根本利益的高度,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与他们福利待遇提高的关系、他们的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把智慧与精力凝聚到发展学校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上来,在高校的持久稳定发展中,实现教师利益的增长和价值的实现。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的实践主体。在社会评价中,坚持以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思想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5、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诸如,各高校建立健全的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度、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检查考评制度、竞争激励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动态和信息反馈机制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总结。在新的形势下,应当不断地完善强化,我们还必须不断强化环境教育机 制。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必须强化人才建设环境的教育机制。教师思想教育的威力,在于真正有效地解决教师最为关心的学习成才,奋发有为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才建设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教师成才成功的法制机制,严格依法办事,提供政策保障,鼓励支持人才冒尖,营造一个既团结协作又公平竞争的良好学术氛围。坚持唯才是举,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不以偏概全,不求全责备。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之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谋事而不分心谋人,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实现政策环境育人的作用。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必须强化校园文明环境的教育机制。教师思想教育的威力还在于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上。党员干部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思想境界,锤炼品德修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敬业奉献,勤政廉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关心群众,服务百姓,真正做到权为教师用,情为教师系,利为教师谋,提高党员干部的形象与人格魅力,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性。同时,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文明环境,形成环境教育效应。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必须强化校园学术环境的教育机制。我们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见解多元化与科学真理一元化的统一,鼓励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鼓励标新立异,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坚决反对和制止各种学术腐败。良好的学术环境,将极大地排除教师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为教师思想教育带来了活力和实效。改革开放形势一日千里,高校改革发展日新月异,新形势将不断地给我们教师思想教育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教师的根本利益、教师的理想追求,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就能不断实现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突破创新。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 周济《人才为本、人才强校》(《光明日报》04年3月11日)

[3] 方世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4]虞世胜《树立“以人为本”的广义政治观》(《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5]黄达人《优化环境,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作用》(《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3-4期)

[6]郑南宁,王建华《理顺校内管理体制,把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3-4期)

[7]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企业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光明日报》03年9月26日)。

[8] 葛海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1月21日)。

上一篇:教师党员民主评议自我评价总结下一篇:品茶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