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8-15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背景之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势在必行。国发〔2009〕3号文件,专门针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彭水作为重庆市的一个贫困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彭水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以工促农具有非常大的艰巨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彭水经济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如今,彭水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弱。近年来,彭水工业发展迅速、增长明显,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彭水经济总体水平仍保持增长的势头。据《彭水县规模以上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09年彭水工业经济运行势态良好:除原煤生产同比下降2.7%之外,发电量、水泥、供电、复烤片烟、食用植物油和钡盐产品都呈增长的势态。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彭水工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方面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空间大,同时也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比如有规模的企业太少,大唐公司一只独秀,支撑着彭水工业的总量;特别是流动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一直制约彭水工业发展的瓶颈。

彭水的农业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彭水农村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从气候特征来看,彭水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0℃,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这些条件有利农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业科技成分含量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耕地和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58%,园地占农用地2.45%,牧草地占农用地的0.78%,这种农用地结构过

于单一,不利于全县农业的综合发展。

彭水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城乡发展特点,政府领导各部门积极推进城乡经济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稳步发展、农业发展迅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改革措施方面。根据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彭水政府各部门协同,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构建新的基层党组织。为了适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彭水县政府、各乡镇部门建立新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确立主要负责人、专职干部队伍。并且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吸引杰出人才回乡创业、大学生考村官等途径,为基层党组织组建了一批后备之才,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证了充实的人才队伍。二是户籍改革。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关系到彭水千百万农民幸福生活的工程,是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耕地、林地和宅基地入手。林地方面,推进木材砍伐管理改革,确立采伐指标,办砍伐证的审批环节简化;同时创新木材经营模式,实行家庭与企业联合经营,走合作化道路,农民与公司按比例分成。宅基地方面,严格执行一个农户一个住宅的制度,通过政府补贴,清理闲置农宅,为建设新农村做好“清洁卫生”。耕地方面,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地、系统地、高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使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农民创造财

产、为农民增收。

(二)资金筹措方面。在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资金的筹措是多方面的:向上级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向银行贷款、人民投资等等。流动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瓶颈。彭水县属于财政补贴区,上级的财政拨款是个大项。彭水政府从中央给重庆的一百多项优惠政策中,梳理出九十几个对彭水的优惠政策,向上级争资近亿元。其次是招商引

资。近年来,彭水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参加中国第一届“西旅会”,引资3亿元;参加渝洽会,签定引资项目23个,涉及资金24亿元。再次是银行贷款。2010年3月4日,彭水自治县举行“农发行重庆分行与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金融服务计划签约仪式”。彭水共获农发行重庆市分行授信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54.35亿元。其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6个,分别为农村公路建设、森林工程建设、龙虎水库、职教中心建设、摩围山风

景区、土地整理项目,授信资金达13.1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通畅工程300公里、通达工程300公里,乡镇通畅率提高到90%,行政村通达率提高到65%。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已建成4万亩烟水配套设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三是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完成“一池三改”3000户。四是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五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万亩。六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完成农机

具推广300台,机耕23万亩,机插0.4万亩,机收0.1万亩。

(四)产业发展方面。几年来,彭水工业稳步增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彭水工业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拉动全县GDP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8%;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28.7%,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7%,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5.9%。农业经济发展势态较好。通过抓好传统根基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政府引导农民万元增收,彭水农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一是强化传统主导产业:2008年,粮食产量29.05万吨,同比增长3.9%;油菜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14.0%。;收购烤烟28.03万担,比上年增加42.9%;出栏肉猪52.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1.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008年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8万亩。12个乡镇、38个村建成了魔芋基地,发展魔芋种子繁育基地1100亩,种植商品魔芋基地1.6万亩,实现产值1400万元。

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推行,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工业与农业得到较快地发展。可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挖

掘空间,各项措施有待强化,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

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彭水工业与农业基础薄弱,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但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多层次地把政策向西部倾斜;并借助“中央一号文件”与“国发 [2009]3号”文件的东风,这个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县又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加上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据可依、有路可行的。现就对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

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两个角色定位

农民为主角,政府为导角。这两者的关系不可颠倒,意义重大。农民是主角,提高其文化素质是发展的第一步;政府为导角,就要利用其职能为农民服务,发挥其引导作用和主导

作用。针对这两个角色定位,谈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抓教育,提高主角文化素质。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村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根据彭水经济发展的现状,普及高中教育还有很大的难度。2001年,全县高中入学率仅仅为13.36%,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中入学率逐年提高。另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较小。针对彭水教育落后的现状,彭水县教委围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重庆南开中学与彭水第一中学“捆绑发展”;县职教中心与重庆交通大学协商,构建“统筹城乡职业

教育发展试点办学基地”;统筹城乡师资培养培训,对学校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面向全国招录大学生毕业生、引进特殊人才和选派大学生共391名等等。提高彭水人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彭水县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要求。重抓中职教育,成为快速提高彭水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彭水县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加大了中职教育工作的力度。县教委创新招生思路,将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辍学生及复转军人、返乡农村青年等纳入招生范畴。并鼓励职业学校与初中学校合作,采用初三提前分流的作法,按照学校引导、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把初三学贫困生或潜在的流失生单独编入职业教育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教育担负着重任。政策铺路,教育应当先。彭水教委提出了很好的方案,应当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使一系列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为彭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下坚

实的基础。

2.发挥导角的引导作用。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搞活农业经济示范区。由于大山的隔阻,历史以来的小农经济意识,彭水县农民把自给自足当作终极的追求。他们没有能力把农业产业化,甚至连这样的念头都不敢起。政府须发挥其导角的作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增强改革意识。政府的引导,不能单靠开一个会,发一个宣传册子,给一本理论书籍,要通过政府牵头,引进有经验的企业或是激励当地有创业热情的杰出人才,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不搞形式主义,全力投入工作,细化措施,切实为百姓作想。让农业经济示范区建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目前,彭水政府已经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有了不少的构想。建设6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每个示范园各1000亩,共6000亩。构想需要胆识与创新,实现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有效地领导,农民必然会有序地跟进。对于彭水县来说,农业经济示范区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让其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重大的工程、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工程,政府各部门须引起高度地重视。

3.发挥导角的主导作用。政府对于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于从政策上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彭水农业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它还是一个“初生婴儿”,显得弱不禁风,需要政府从资金上扶持,从政策给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亲民富民的政策举措,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拥护。其内容涉及15个政策大项、163个政策文件、400余个政策项目、1100余项具体政策条款。彭水县政府已经成立专家小组,对这些惠农强农政策进行解读,梳理出对彭水有利的政策,具体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一是施行补贴政策,二是施行奖励政策,三是

实行技术帮扶,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优惠。

过去常讲“走出去,天地宽”,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打工仔。现在我们应该说“走回来,天地宽”,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规划了崭新的蓝图。但是,政府的惠农政策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不可以一蹴而就,惠民政策不是诱饵,“钓”住农民之后就置之不理;更不可以搞表面文章,有规划、有政策,却没有或少有实际行动。农民的创业之路,初见雏形,道路还很坎坷、前路还不够明朗。政府发挥导角的作用,要给农民鼓励、给农民支持、给农民保障。在创业的路上,政府是大后方,要大力

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其铺路、为其掌灯。

(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效仿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政策手段对农业经济长达几十年的剥夺。大量的农业资源廉价流入城市:廉价的农产品、廉价的劳动力等等。于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拉大,工业与农业发展失衡。为了让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政府调控,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大力整合农村内部资源,分析地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在城乡的经济融合中自立自强。

1.彭水县资源要素分析。自然资源是彭水所有资源中的主体部分。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有终年不断流、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流长359.70公里。全县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野生动物103种,鱼类69种,饲养畜禽品种13个。有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盐、铁、钾、铜及部分稀有金属等矿产,其中煤总储量2.60亿吨;从人力资源来看,较为贫乏。彭水县人口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比重小。对于开发现代工业与农业经济而言,彭水人力资源是相对落后的;从信息资源的层面看,彭水县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但是彭水的油桐产量居全国第一,素有“油桐之乡”的美称。同时旅游资源蕴含丰富:有郁山盐丹文化、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别是彭水近几年对第三产业的大力开发,使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声名远播;至于资本,对彭水来说,这是一个资源的大缺口。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彭水经济的发展,许多项目都是因为资金不能落实,导致迟迟拖延开发时间,甚至放弃开发;从社会资源的层面讲,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彭水属于“一圈两翼”区域,拥有政策优势;二是彭水县处于渝东南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线以及乌江航线为彭水提供交通便利,与兄弟县、其它省市的联系紧密。

2.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十七大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非常重视资源向农村流动。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症结,彭水县政府必须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措施,切实做好“资源三下乡”:资金下乡、文化下乡、人才下乡。第一项资金下乡,一方面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落实各项惠农资金。另一方面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一步步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政府职能,让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为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府出面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第二项,文化下乡。一方面向村或居委分发图书,建设图书管,让老百姓用读书来替代打牌赌博,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好电视的媒介作用,家电下乡,让电视先进门。用电视打开老百姓瞭望外界的窗口,让其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让文化关怀弱势群——这是文化下乡最本质的意义。在中国,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都遭受到歧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因为经济力量的薄弱,社会主流文化向城市、向小资阶层靠拢,农村越来越被边缘化。文化下乡,就是要通过政府的舆论宣传、亲民政策的引领,把更多的目光吸引到农村来。文化艺术的创作,要积极关注农民的生活,传达他们内心深处的哀鸣、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对于彭水文化下乡而言,要大力培养县文联队伍,让他们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不要在斗室里面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去听老百姓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带去通俗易懂的、老百姓能欣赏的艺术品。在与老百姓的频繁交流中,不仅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还能给老百姓精神安慰、文化熏陶。第三项人才下乡。这方面,彭水县作出了一些成绩。比如说选派干部到基层,考村官,支教等等。但是彭水一些政策措施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每年从乡镇借调、考调老师进城以支持县城发展的举措,有悖于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理念。教育是发展之本,惠农政策本应加大教育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某的乡镇,教育渐渐走上快速发展的正轨,成绩喜人,因为一批批地抽调教师进城,导致学校人才资源缺乏,教学实力不断减弱,恢复元气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一来,乡镇倒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城市对农村人才资源的剥夺仍在继续。其实,彭水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换一种人才奖励机制,改变乡镇教师把进城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上级部门应该关心下级工作人员的疾苦,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奖励范围,一步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农村。

3.整合农村内部资源。挖掘村落或社区的内部资源,并达到各种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农村不是政府的新农村,不是企业家的新农村,而是老百姓

自己的新农村。正如前面谈到的,农民才是建设发展的主体。如果农村的发展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人才支援、文化支援,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村的内部资源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农民成为“吃自来食的娃娃鱼”,那么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的。彭水县整合农村内部资源,依然从三方面入手:经济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彭水县农村所有资源中,经济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来源分为:农业资源的转化和民间资金的筹集。彭水县农业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待挖掘而已。政府的财政倾斜,要紧跟农业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这一过程,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上的扶持是不可少的。政府对农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政府激活了农业资源高效地向经济资本的转化,那么农村经济就能蓬勃发展。所以农业资源是农村经济资源的基础,是一个大项,要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少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走向了富裕。在农村,这批人相对来说拥有较为丰厚的资本。怎样让这笔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是政府值得思考的问题。彭水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实施“回引”工程。比如成功人士肖仕斌回乡创业就是一个例子。他投资1300万元修建太原乡政府综合楼和移民街,能解决3000名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对于“回引”工程,政府要加强保障措施,竭力让返乡的成功人士在当地创业谋到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返乡,“回引”工程才有生命力。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要注意一个问题,既要发扬黔中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对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因为区域的差异,在新农村建设上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模式、全国各地一个样是绝对不可行的。要结合彭水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同时对那些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习俗持批判的态度。比如彭水农村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鬼神观念以及部分文人心中的把贫穷当诗意、把落后当淳朴的思想都是亟待转变的。由于彭水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特点,多年来靠体力劳动推动农业的发展。这铸造了彭水人豪爽,粗犷、勤劳的性格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些美好的品格是值得发扬的。同时,以体力主导的农村,也形成了严重的男权思想,从骨子里面对女性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现代经济建设中人才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的迷信思想,把丰收寄托了鬼神,不利于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部分文化人消极思想作祟,安于现状,降低了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等等一系列不良文化是需要排斥的、摒弃的。对于人才资源的整合,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才,不可舍近求远。以其人治其地,本身就蕴含科学的因素。当地杰出人才与政府的支援型人才相结合,外来经

验与本土行情相结合,共同探讨一条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三)以城“代”乡促发展

这里的“以城„代‟乡”就是要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放眼整个中国,“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更不必说彭水城乡的差距了。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首先就是要提升乡村形象,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新农村;其次要让农民享受城市人同等的政策待遇,拆掉户籍门槛,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速度;再次是

要给农村一个现代化的灵魂,发展农业经济,提升其软实力。

1.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此项工作难度极大,必须先因地制宜地规划,方能集中有效地建设。两山夹一沟,是彭水的特殊地貌。针对这个地理特点,实施高山大移民政策,农民汇集于平坝居住。生活区域择优并集中化,有三个优势。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有利于政府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人群集中方能经济地、集中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第三,有利于农民之间的交流特别是经济往来,发展农村商业贸易。彭水政府提出的“高山生态,半山生产,平坝生活”的理念结合了彭水的实际,是非常科学的。但是要把这个科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从长远看,高山大移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础,是建设新农村走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走好,走坚实,政府方能大力把资金向农村建

设投入。

这几年,彭水政府为了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开发劳动力资源,大力就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经验的总结。电视能到的地方,政府的信息就能到;汽车能到的地方,政府的管理才能到。在县域内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做到村村通路;另一方面要提高公路的质量,不要把公路修来放牛。2008年,彭水已经实现乡镇公路油化和硬化,完成了“两小时彭水”的任务。到目前为止,村级公路的硬化才正在起步,政府须加大力度,努力为百姓完成通达工程。水乃生命之源,加快农村水里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彭水政府的规划,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着力构建基本农田灌溉保障体系。对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彭水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的监管力度,不能让水利设施成为空架子,不少地方出现水库无水可装或者是装不住水的现象。政府大力地争资立项搞惠民工程,还需加大监管力度,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走进彭水的农村,发现成群结对上山砍柴的现象没有了,绝大多数家庭由过去的烧柴做饭转变成用电用气做饭。特别是电力,已成为农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一系列家电进入家家户户,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同样刻不容缓。只要政府做好彭水县高山大移民、合理规划农民居住环境之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便会高效有序地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会落到实处,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2.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村人享受城市户籍的优待。《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指出:“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提出了“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五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自愿有偿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之一。当农民具备向城市户籍转变的基础之后,户籍改革才可能实现。地方政府一定要遵守该原则,不能为了图政绩而用行政手段,带强迫性地让农民接受户籍转变。否则,将有一大堆后患,直接导致的应该现象就是成批的城市流浪者。因为户籍转变的基础是经济实力。部分农民已经具备城市生活的能力,并且多年在城市谋生,而因为农村户籍享受不到城市户籍的优待,对他们而言,户籍改革已成为逼在眼前的需要。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精神,户籍改革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差异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彭水政府当深化户籍改革前期工作: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乡镇各部门配合拟定改

革受惠的农户数额,为推进户籍改革做好充分准备、打下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还需要要为农民增收,提升其经济实力。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健康转变是农转非的最终目标。政府加大万元增收工程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改变农业经营模式:生产片区化,提高生产效率;农业产业化,实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产业结构链。生产片区化,必须要有种植大户的出现、龙头企业的出现。而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出现的前提是农村土地流转,产权改革。通过政府牵头,科学规划,挖掘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片区农业,是摆在彭水县人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因为农业片区化是开发产业链的基础。现代经济学家郎咸平说,现代经济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广告宣传、现代物流、批发和零售,各个环节都挂满了经济价值。彭水县政府各部门须把目光放远、认识提高,把开发农村产业链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放力度,农村产业链的开发成功,必将激活彭水县僵化的农业经济;农村产业链蓬勃、规模化发展,必将把彭水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重心在于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农业强县的目标实现之后,彭水县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便指日可待了。

篇2: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获嘉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刘江

感谢市委党校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够赴成都参加“统筹城乡发展”专题考察学习。为期一周的学习,在成都市委党校认真听取了市委党校教授所作的关于《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和初步成效》等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和汶川灾后重建映秀镇新农村建设等示范点。通过学习培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迪,结合我县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有以下思考和体会:

一、获嘉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基本情况

几年来,获嘉县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良性互动”工作方针,以破解资金土地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拆旧,建管并重,落实政策,加大投入,把城中村改造、重点镇区开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并推进,形成了县域镇村三级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11年以来,先后将农发行1.6亿元款项全部用于全县24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安排建设项目202个,其中13个重点社区安排建设项目137个,安排项目资金近亿元。4个示范社区累计投入资金4559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定的43个项目已全部竣工。新增加的9个重点社区确定的94个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全面动工建设。其他社区安排 1的65个项目正在组织招投标。元至6月份,启动住宅建设2636户,开工建房面积57.7万平方米,完成建房面积43.9万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我县严格按照市委“着眼长远、抓好当前、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工作要求,健康有序的推进建设。一是实行县领导分包社区制度。进一步强化领导分包社区制度,全面督查指导社区住宅建设、旧宅拆除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社区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实施加压推动。坚持周通报、月例会、季度推进会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建设进度。每周对各乡镇考核排序一次,考核结果在县电视台进行公开,并落实奖惩措施。

(二)、加大投入力度,重点乡镇“三化”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我县共确定“三化”协调发展重点乡镇4个,分别是城关镇、位庄乡、史庄镇、黄堤镇。4个乡(镇)按照“产业合理布局、人口合理分布、资源合理配置、要素合理集聚”理念,高标准完成了“三化”协调发展规划。今年以来,4个重点乡镇新上超亿元项目8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5个;完成城镇路网投资1.2亿元,新修道路38.3千米,铺设供排水管网58千米;新建社区住宅1200户,入住830户,拆除旧宅530亩;新开工现代农业项目9个,总投资达1.5亿元。

(三)强力实施“五项”挂钩,破解土地难题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坚持把旧宅拆除同节约土地指标收益、社区建设项目安排、拆迁费用补偿、年底评先奖励、土地手续报批等相挂钩,强力推进旧村

拆迁。同时,出台旧宅拆除复垦奖补政策,对拆除到位并归还挂钩指标的每亩奖励1000元;完成周转挂钩指标后每多腾退一亩耕地指标,奖励3.3万元。今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拆除旧宅2160户,腾退土地1713亩,复垦709亩;整体拆迁村拆迁987户,腾退土地926亩。其中,城关镇二街村已连片拆迁87户,完成拆迁面积1.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50亩;洛纣村连片拆迁130余户,腾出土地80余亩;嘉苑社区整合的4个村已连片拆迁180余户,腾退土地130余亩。

(四)、创新机制体制,破解资金难题取得新成效。以4月16日全市推进会为契机,获嘉县将企业捐赠、涉农资金整合和“一事一议”三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均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每项工作明确一名县委常委主抓,县委常委会每周听取分管常委的工作汇报。通过一个月的努力,三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由县财政、税务等部门组成宣讲团深入到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已组织企业捐资380万元。二是由县资金整合办公室负责,对整合范围内的项目逐项审核把关,报请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上报和实施。截止目前,已整合教育、革命老区建设、安全饮用水等项目1970万元。三是县乡村各级层层召开动员会,宣传一事一议政策。并将一事一议工作程序制作成详细的流程图发放到每个行政村,进行广泛张贴和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已谋划城镇和社区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达2450万元。

三、关于下步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县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仍然面临了资金、拆迁、管理等一系列难题。借鉴成都市的经验,结合我县实际,要在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吸纳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1、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推进,稳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尊重民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是集中力量突出抓好52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加快整合、旧宅拆除复垦,力争三年内实现整合目标;二是重点抓好200个重点社区建设,3—5年内实现整合目标;三是5—8年抓好369个社区中其余已启动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自筹为主,市委、市政府适当给予补助;四是通过完善镇区功能,鼓励群众在城区、镇区购建房入住,实现人口、产业集聚。严格规划执法,不准在规划区以外新划宅基地或在原址建房。

2、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区建设活力。对城市规划区、县城规划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具有土地优势的平原新区、产业集聚区等地方,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建设模式必须走“4+2”工作法,经2/3以上的群众代表讨论通过。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群众安置和旧村拆迁工作,以县为单位,节约土地15%以内可置换城镇周边出让,其余土地用作发展二、三产业。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发展村集体经济。市、县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再审批三层以下单体住宅。

3、多渠道解决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投入难题。一是在市县财政资金持续支持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资源整合力度。今后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严格按照《关于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新政办【2011】48号)实行,避免资金分散使用;二是利用好国家“一事一议”政策;三是组织引导企业税前捐赠和社会各界及个人无偿捐资,支持社区建设;四是合理利用好农发行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贷款;五是通过土地交易平台,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所得收益在县、乡、村之间合理分配,确保农民利益,县、乡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按照城中村改造模式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开发商投入。

4、加大社区旧宅基地拆迁工作力度。旧宅拆除复垦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个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因为旧宅不拆除,无法复垦整理就不能及时归还用地指标,也无法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旧宅拆除复垦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一是建议市里出台《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拆迁复垦奖补意见》,从市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社区旧宅基地拆迁复垦进行奖补,鼓励群众拆迁复垦,引导连片拆除和整村拆迁复垦。连片拆迁的,验收后给予奖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二是积极争取上级土地整理项目,全部用于社区村庄整理。三是严格用地指标。原则上不再安排各县

(市、区)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各县(市、区)今后工业用地、国有开发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所需指标从拆迁中解决,市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确保重大项目建设。

5、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运行机制。一是规范社区管委会的规章制度,充分行使管理职能,发挥社区党总支的组织职能,组织好群众的生产生活。二是管委会下设资产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管理社区建设中的集体资产。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将旧村集体资产纳入资产管理机构一并管理,理清社区整合村的集体资产关系,将原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明确到个人。三是加快推进公安、劳动保障、人口计生等有关部门向社区延伸,积极发展养老、教育、邮政、金融等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篇3: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适度规模,公共服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研究表明, 城乡一体化将经历两个阶段, 单向的城乡一体化和双向的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 农村要素向城镇的集聚过程, 而后是一个由城镇向农村的扩散过程。虽然城乡差距可通过市场的配置在漫长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自动予以克服, 但仅靠市场来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往往能取得赶超的效果。目前中国还处在城乡一体化的第一阶段, 但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始呈现城市要素要农村流动的趋向。为此, 立足长远, 应当把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优质要素流入农村作为下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建议下一步的城乡一体化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工业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纵观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地区, 如江阴华西村等, 大多是依靠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发家。一方面, 当地工业发达使农民进了工厂成为了产业工人, 另一方面, 农业是集中规模的高效农业, 并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住房保证有整齐划一的联排别墅, 出行有宽阔的大路, 身份也逐渐向市民转换。因此, 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战略, 加快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载体建设, 建立产业对口转移机制, 引进一批带动性强、规模大的项目, 加快发展步伐, 以工业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滞后,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较低。中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1, 而发达国家为3∶1。为此, 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前伸后延, 做强农业产业链两端, 发展相配套的加工、储藏、市场等配套体系, 使农民不但在生产环节, 而且在加工流通环节都能够取得收益, 得到更多的收入。

二、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维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上, 将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 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所必须实现的一个突破, 也是一个重大难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耕者有其田, 解决了当时八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度规模经营问题, 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未来农村种田主要是三种人, 一是种植能手、种植大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农业企业, 带着资本和技术下乡。这三种人种田都需要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做支撑。当前,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规模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千家万户小农业的经营格局还难以改变, 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面还不广, 处在“小马拉大车”境地, 不仅阻断了产业链的连接, 延缓了农业机械化的进行, 而且阻碍了优质、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因此, 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形式, 大力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同时, 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在规范经营、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强化管理和服务,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借鉴先进地区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及在其基础上出现的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如苏南等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迅速, 苏州昆山农户户均土地达到146亩。他们的经验有两条: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市场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 土地股份合作大大降低了农业规模经营的交易成本, 提供一个能迅速把土地集中起来, 又不侵犯农民产权的制度安排。

三、加大对三农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1.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 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 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 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金融组织。现有的贷款渠道如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太高, 利率接近高利贷, 农民资金互助社有关政策很好, 但运作不规范、存在不稳定因素, 要出台相应细则规范其操作程序。要开发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担保机构, 积极探索宅基地、农民林地、农业机械等抵质押贷款方式, 切实解决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2.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目前各类政府支农资金不少, 但效果不一, 有必要拓宽和创新财政支农思路和工作机制。一是转变财政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方式, 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为村集体参股龙头企业的股份, 使村集体随着企业发展相应增加收入;二是转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由主要扶持农民转为扶持村集体与扶持村民相结合, 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给村, 通过在工业园区建标准厂房等措施, 达到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目的。

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从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看, 目前有两大困境:一是“非农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二是“弱质化”, 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当下的农村, 有的村都变成了“空心村”, 剩下妇女、儿童、老人所谓的“369部队”, 新生代农民又外出打工, 不愿种田, 出现大规模的抛荒和“望天收”的现象, 科学种田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更本无从谈起。所以, 现在必须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一是要培育现代职业农民, 注重对农业龙头企业领办人、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技人员、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培训, 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形成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二是加大农民创业增收扶持力度。积极完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农民创业基地, 打造创业基地, 推动农民集群创业, 切实增加农民创业投资收入。同时, 鼓励农民走出去, 在国内外转移就业。

五、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现有大量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灌排不畅、交通不便。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交通现代化的推进, 破坏了原有的灌排渠道和水系, 相当部分农田路、桥、渠、闸、站、电不配套。加之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慢、无直接收益, 民间资本介入的程度不高, 现有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为此, 要在各级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情况下, 积极扶持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农业, 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中小河流整治, 提高农村水利设施防洪防汛和

参考文献

[1]王马剑.城乡一体化探析[J].中国市场, 2011, (12) .

篇4: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 二元结构体制

Speeds up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development several ponders

Zhao Jiaguo

Abstract:Nowaday,the socialism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he hottest issu.From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our country decided to speed up this advancement and work hard to promote the schedu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If we want to fulfil this spirits and realize this objects,we must realise soberly the contradiction and problem which have been existed in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spect.We must face up thechallenge,shape the finacing mechanism in various dimensions,form the power machanism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on,upbuild the change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explore the various beings ofthe countryside land circulation and moderate largescale manegement and raise the urbanization leval deligently.

Keywords:Schedu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Dual structure system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92-0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根本要求,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直面困难和挑战,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对农民有新实惠,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必须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1.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要求。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稀缺。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基本矛盾制约下,要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农村小康,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来谋划农民增收。所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决定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2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要求。

按照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达到700~1500美元之间,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到30%,城市人口超过50%,就可以断定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农业和工业处于平等发展机会和权利,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再是农业,也不需要从农业吸收资本等要素来实现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农业转为工业和非农产业,农业成为了工业反哺对象,这个阶段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上述三个指标,前两个指标我们已经达到,只是城市人口这个指标没有达到。根据这一规律,如果我们还不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就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1.3 发生了重大变革的农村社会结构对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务农向务工经商转变,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养老、儿童教育、家庭稳定出现了新情况,对加快城乡实现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制度接轨提出了新要求。

1.4 农村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变化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大批农民逐步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传统农民正向现代农民转变,传统农村正向现代社区转变,农村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化,农村的社会结构、分配结构发生重大变动。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架构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发展,迫切需要从统筹城乡着手,对整个社会管理架构进行深层次变革,整体推进农民向居民、村庄向社区、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向城市经济社会形态的重大转变。

1.5 拉动国内消费市场的现实选择。

从产品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总量的大多数,农村的消费需求对社会总需求具有重大影响。只有让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和消费市场得到应有的发挥,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拉动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这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现实选择。

2.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大力气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使我们备受鼓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尽管近30年来城乡发展都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增长速度也很快,城乡居民收入也都增长了5倍以上,但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扩大。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57∶1。到2006年上升到3.28∶1。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在日益扩大。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条件较差。目前全国还有2.5亿农民饮水安全缺乏保证,近100个乡镇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约200万户农村人口用不上电。一些地区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施缺乏。

2.3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别非常明显。尽管我们在这方面向农村倾斜,确实也带来了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城乡之间的差别也非常明显。

2.4 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没有得到有力保护。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土地权益还未得到有效保护,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较严重,征地纠纷频繁发生。二是农民无论是政治参与度、诉求表达机制、其他社会公共权利方面与城市居民也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有差距,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护,亟待解决。

2.5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远未建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尤其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此外,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形成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的机制等统筹城乡发展深层次改革方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3.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要大胆创新有关体制机制。

3.1.1 要尽快形成多元化融资机制。设立统筹城乡产业投资基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建立区域性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和林木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资产。设立各类农副产品期货交易,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实现套期保值,抵御市场风险。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村镇银行、农村信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信贷组织试点,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发挥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市场运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建立和培育土地质押担保中介机构。逐步构建农民土地质押的风险分摊机制,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

3.1.2 要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激励机制。政府资金是统筹城乡发展不可或缺的,但全靠政府资金也不现实。应在政府引导下逐步构建以财政投资为导向、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集体和社会资金为补充、以保险资金为保护的多层投资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3.1.3 要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关键在于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户籍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方面,但它只是表象。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附在户籍上的其他东西更多,这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要素自由流动的要求。

3.2 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3.2.1 要求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合的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过程,实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水平不仅是优化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优化国民生产总值分布的比例关系,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因素的比例关系。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投资成本低和比较效益高的优势为动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2.2 要切实解决已进城农民的落地生根问题。按统计,2006年底有2亿多人口户籍在农村,每年有半年以上在城镇居住。由于没有稳定的就业,没有稳定的住房,也没有被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农民进城后安定不下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好,否则,城镇化就是一句空谈,甚至会形成大的社会矛盾。只有当农民到了城镇、就业状况和生活水平比过去更好时,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转移。

3.2.3 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抓。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没有城镇化,眼睛光看着农村,搞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失败的。新农村建设实质就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而且要把城镇化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3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

在新时期,要大胆探索,对土地重新调整予以清晰和明确的限制,允许农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设计和颁发统一的土地证书,建立土地登记体系,有效地保护妇女的土地权利,颁布有关解决土地纠纷仲裁的规定,解决集体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模糊性问题,让农民真实享有土地财富,激活并释放农村巨大的土地资产,以拉动内需,实现城乡和谐共荣,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撑,彻底改变一直以来农村土地不能像城市土地那样直接进入市场流转、在非农建设对农地的征用中,农民不能获得谈判地位,致使低价征用成为可能等社会不公。

篇5:努力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步伐

**街道办事处是合川区商贸旅游重镇,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江城都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我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特色,科学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突

出旅游特色。

**街道辖区内有驰名中外的**古战场遗址、甘泉滴乳、三佛寺等众多旅游景点,2006年创建了“世代思居乡村旅游驿站”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重庆市把**古战场遗址作为八大特色旅游区之一,合川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凭借**和涞滩古镇,打造休闲旅游名城,为**街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城乡统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动城乡统筹。

(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餐桌农业等是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着乡村旅游的理念,丰富着乡村旅游业的内容,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世代思居乡村旅游驿站建设,就是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乡村旅游成为城乡统筹的助推剂。

(2)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多种载体作支撑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多种载体作支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农村的快速推进加速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办建成农家乐28个、度假村6个、花卉苗木园3个,基本形成了乡村休闲度假网络,辖区内年接待旅游20万人次。乡村旅游业发展缩短了城乡差别,新农村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的有力措施。

3、整合资源,科学规划。

(1)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划是成败的关键。杭州宋城、上海青浦、苏州唯亭、锦江三圣的先进经验表明:规划要力求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世代思居旅游驿站的规划,是以中国农耕历史文化为基点,以高新农业技术、观光农业为重点,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资源,它的建成,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2)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每个规划应该管较长的时间,使规划既有长远的稳定性,又有眼前的可操作性。世代思居整个规划体坚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理念,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平原、城郊的地形地貌特色,采用“众星拱月”的布局形式,既节约土地,又独具特色,美观大方。

(二)突出重点,打造特色,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以城市建设为重点,推动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协助推进北城商贸文化区和东城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包装东岳高尚住宅区,打造三佛滩佛教文化。

二是以思居工业拓展园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按旅游要求,加快思居工业拓展园建设,抓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特色工业经济园区。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家园建设,实施乡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完善“三纵十横”公路骨架网络。突出蔬菜、水产、生猪、蚕桑四个重点,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切实增强扩大农民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四是以**景区协建和世代思居乡村旅游驿站建设为重点,推动乡村旅游取得新突破。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打通“一环”(花滩路——石泉路——合武路旅游环线)、培育“一心”(虎头寨农耕文化中心)、整合“一片”(思居片区的农业旅游),重点打造安祖花会、石泉晚钟、龙湖垂钓、思居驿站、虎头农耕、金色果园、滨江水岸等七大主要景区,恢复建设思居古驿站,规划发展不同规模和档次的乡村酒店、川东民居、餐饮业,同时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指导,规划管理,努力形成优质、特色的世代思居休闲旅游度假群,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篇6: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

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局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三大产业调整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业区整合步伐不快,产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不突出;三产比重过低,商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开展教育创强、东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线网三级改造等工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力量比较单薄;农村卫生院普遍设备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有距离。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实施康庄大道工程,高桦线、高泰线向西、北纵深推进,村级主干道基本得到硬化;通过电网改造,使农村实现了同电同价;通过实施“百千工程”,使农村面貌不断改观。但同城镇相比,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村庄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低,公交网络不完善,“出行难”依然存在;水、气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不够强,无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上一篇:物业停车场管理办法下一篇:产品经理考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