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系统

2024-08-18

动力系统(共11篇)

篇1:动力系统

巴西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企业的考察报告

促进者肖澜

2003年3月28日,我们在巴中工商总会负责人和一家巴西咨询公司代表陪同下到圣保罗市郊参观了一家专业从事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初步调研了其技术特点,实地考察了混合动力公交汽车的运营情况,亲自乘坐了以这家企业产品为动力的公交车,感觉收获很大,双方具有较多的合作前景,下面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我们考察的这家巴西企业具有9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家族式企业,从事机车混合动力系统研究和生产已经有相当基础,据说被英国的技术权威人士评价为此领域内全世界技术最先进的企业。据厂商介绍,其混合动力车的技术特点是用普通柴油发动机与铅酸蓄电池组合成的混合动力来驱动,经测试,它比一般的汽油车节能30%,排放污染物总量减少26%,尾气颗粒减小50%,目前已经达到欧洲—3号排放标准,经过改进可以达到欧洲—5号排放标准。相比目前国内现有的混合动力汽车,我们发觉这家企业的确有明显技术优势。

目前在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几家企业从事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已经有两部样车在试验运行。这两部样车采用的混合动力是汽油发动机与蓄电池组合,其中汽油发动机是引进的美国技术,使用的是专门的大功率涡轮发动机,不是普通汽车发动机,因此造价昂贵,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技术缺陷是这种混合动力装置不能安装在现有汽车的底盘上,必须特殊定制底盘,这也导致了成本上升。目前这两部样车的造价在20万美金,而巴西这家公司的动力系统可以安装在普通汽车底盘上,动力系统成本约6万美金,相比之下采用巴西的技术更加实用、经济。

从技术成熟度和实用性上考察,巴西这家企业优势也很明显。据介绍,在巴西圣保罗市郊已经有30辆使用这种混合动力的公交车在运营,我们现场参观了企业的厂房和产品,看到了使用这种动力的18米长的大通道公交车,类似北京的大公共,说明这项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据说美国福特公司一直对这家公司技术感兴趣,有较强的合作意向。这家巴西企业对中国市场具有浓厚的兴趣,非常愿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与中国进行多方位合作。

我们也借此机会介绍了北京的相关政策、投资环境、市场前景以及对方感兴趣的各种情况,约定回国后尽快探讨具体合作事项。我们认为,这次考察非常有价值,超过我们的预想,巴西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而国内面向2008奥运正在大力推动清洁燃料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科技部、北京市都设立了科技专项,投入了相当的经费,而研究单位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在这种有利局面下,完全可以推动国内和北京的优势单位与巴西的相关企业在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为实现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宏伟目标做出实质性贡献。

篇2:动力系统

复合动力系统

采用分析法研究了拓扑动力系统(X,f°g)的动力性状与拓扑动力系统(X,f)及(X,g)的动力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若f是拓扑传递、拓扑混合、拓扑强传递和初值敏感依赖的,且g满足一定条件,则fog相应地也是拓扑传递、拓扑混合、拓扑强传递和初值敏感依赖的.通过对(X,f)的动力性状和(X,g)的动力性状的研究,可以刻画出(X,f°g)的某些动力性状.

作 者:席凤娟 成丹丹 宋晓倩 XI Feng-juan CHENG Dan-dan SONG Xiao-qian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数学系,西安,710127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2(12)分类号:O189.11关键词:拓扑传递 拓扑混合 拓扑强传递 初值敏感依赖

篇3:动力系统

针对并联混合动力PHEV汽车动力系统的控制目标有:更加理想的油耗、排放、成本以及操控性能[1]。就控制来说, 需要明确的就是控制谁和如何控制的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如何使发动机工作在更理想的工作区域来保证很高的工作效率;

(2) 如何减少发动机的动态波动使得发动机工作转速稳定;

(3) 如何加入发动机的相关保护措施如开启关闭的控制、最低转速的控制等;

(4) 如何加入电池的监控保护措施如使得电池工作在合理安全的电压、容量总保持在合理的状态灯;

(5) 如何让模式选择更加合理例如城市拥堵区域的零排放模式等。

2 模糊控制策略分析

模糊控制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模型, 而是去模拟人的推理、决策过程,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的调整, 图1是模糊控制器模型[2]。

2.1 发动机最佳扭矩的确定

图2是HEV汽车整车控制结构图, 从发动机模型开始考虑油耗和排放的影响, 进行发动机工作点的优化, 将发动机最佳扭矩提供给模糊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动力传递系统、电机、电池之间也都有控制信号。图3为最佳油耗和最佳排放区域。

某转速下的最理想扭矩是对应函数的最小扭矩:

其中:Z—目标函数;ωi (i=1, 2, 3, 4, 5) —权重;

在发动机稳定工作时, 给予燃油消耗量和几个排放污染物参数的权重为2、0.15、0.15、0.1、0.1。冷启动时由于排放效果很差, 应侧重于排放参数的权重, 而适当降低油耗的权重。表1为PHEV各工况下优化系数的选择。

2.2 对最佳扭矩的模糊修正

图4为模糊优化控制策略的简图, 因为从当前转速计算出的最佳扭矩并没有考虑其他动力源的状态和约束, 所以还需要对驱动轮的输入扭矩、电池的SOC等进行进一步的模糊修正, 得到合理的发动机输出扭矩, 如图4模糊优化控制策略简图。

在模糊推理与扭矩修正中, 设计这样的模糊规则控制策略[3]:在扭矩请求很小时, 采用纯电动模式, 这时发动机效率不高;当扭矩请求较小时, 并根据当前电池的的SOC值, 通过主动充电来提高负荷, 使发动机尽可能靠近最佳工作区域;扭矩请求在理想扭矩附近时, 发动机单独工作模式;在扭矩请求较大时, 如果电池电量大于一定值, 采用电动机和发动机联合的工作模式, 让电动机来提供部分辅助扭矩, 电池的大小来确定扭矩大小, 使发动机就能够保持在最佳工作点附近运行, 如果电池电量小于一定值, 为了保护电池, 发动机将远离最佳工作点。

2.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模糊控制器的作用, 是将需求扭矩Treg在发动机和电动机之间进行最佳分配, 以实现高效地使用车载能源, 同时满足车辆的动力性和驾驶的平稳性要求。在模糊推理中, 用较高、适中、较低等模糊参数取代精确参数, 就形成了模糊控制策略。

图5是具体的模糊控制器结构。

输入变量隶属函数的设计主要根据发动机、蓄电池MAP, 确定各自高效运行的模糊集, 采用 来表示需求扭矩和最佳扭矩的比值。

p分成过小、小、中、大、过大等5个模糊集, 将电池SOC值范围也进行类似的区分, 输出归一化电动机扭矩系数分成负大、负小、零、正小、正大等几个模糊集。

其中:T表示过小, L表示小, M表示中, H表示大, TH表示过大, NL表示负大, NS表示负小, Z表示零, PS表示正小, PL表示正大

表2为具体的控制规则。

图6为在Matlab/Simulink界面中建立的模糊优化控制策略模型。

3 结束语

本论述配合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模型, 对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一种典型控制策略——模糊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 为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优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欣, 郝小健, 李从心, 岑艳.并联式HEV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方式的仿真研究[J].汽车工程, 2005, 27 (2) :141-145.

[2]梁龙, 张欣, 李国岫, 王浩.并联式HEV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仿真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12, 26 (4) :57-62.

篇4:比亚迪 混合动力系统

动力很好,带来的加速感非常出色,电机变得更强大了,可行驶噪声也不明显,从“秦”发展至“唐”,比亚迪混合动力技术的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相信下一代的产品将会更加完美。

这年头儿敢以中国朝代命名的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攻击型核潜艇估计只剩下比亚迪了,而且比亚迪还一口气把从“夏”至“清”12个中国历史朝代的“独家冠名权”全部收入囊中。去年,双擎双模的“秦”已经让我们大开眼界,今年三擎双模的“唐”则更加暴力。一眼望去,车身侧面“542”的标志格外引人注目。其实542并不是什么数独游戏,而更像是比亚迪赤裸裸地“炫富”。5代表了0~100km/h加速只需4.9s,4代表“唐”所搭载的四驱系统,2的含义则是2L/100km的油耗。

实车测试环节中,如果说去年的“秦”给我的感觉是加速迅猛的话,我只能说“唐”则更加变态。尤其是电动机和发动机同时输出的HEV+SPORT模式下,加速暴力且全段油门都有着不错的动力表现。这主要归功于“唐”所搭载的由两部电动机和一台发动机组成的动力总成。其中,带缸内直喷技术的2.0L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爆发出151kW功率和320Nm扭矩,两个分别位于前后轴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每个电动机的功率和扭矩同为110kW和250Nm。这也使得唐的总功率可以达到371kW,综合扭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20Nm。

总体上讲,抛开混合动力系统单纯看这台2.0T发动机仍然具备很多亮点,例如缸内燃油直喷、废气涡轮增压、塑料进气歧管、全铝合金机体、双VVT、自动启停。由此可见自主品牌近年来的发展脚步还是非常迅猛。此外,即便“唐”的市场反响并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在我看,比亚迪赋予“唐”的意义更多是在于技术方面的“武力威慑”。

篇5: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

心理学认为,成人与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皆源于家庭系统成员之间关系的混乱与扭曲。决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动力是“爱的牵连”与“爱的流动”。因为爱,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可能对另一些成员的疾苦熟视无睹。譬如,在一个“闹离婚”的家庭中,孩子就会“生病”,以此来阻止家庭的分裂。在一个母亲残疾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会很“懂事”,并像“小大人”那样照顾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分担母亲的责任。这就是爱的动力和爱的救助本能。

在家庭或家族系统中,存在一些爱的动力法则,这些法则对家庭成员的关系有着极为隐秘的影响。了解这些法则,对于理解你自己的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是非常必要的。

1、系统平衡法则——正常的“父、母、孩子”三口之家,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孩子依恋父母,敬重父母,三人之间的“三边”关系都是“正性”的情感,这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出问题,是“负性”情感连接,孩子就会处于“分裂”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放弃对父母中“某一方”的正性情感——譬如放弃对父亲的爱,以便和自己的母

亲保持亲密与认同——以此恢复系统的平衡。这就是家庭系统的平衡法则。

在父、母、孩子所构成的家庭“三角关系”中,最理想的关系是“三边正性关系,有人把它描述为“等边三角形”关系。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受系统平衡动力的影响,“一条边”上的关系出问题,势必引起另外“两个边”的关系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往往是“两负一正”的关系,而不会是“两正一负”的关系。譬如,妻子与丈夫闹翻了脸,儿子也会与父亲翻脸,这样才能维持母子之间的好的关系,对于或者儿子选择维持和父亲的关系而疏远自己的母亲。二者必居其一。因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同时失去父母的爱,是难以承受的。

你需要记住,在一个家庭中,婚姻关系是决定性的关系,因此,改善家庭关系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父母双方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单纯就亲子关系进行调整。

2、系统隔离法则——在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处在不同权利等级上,相应承担不同的责任。其中,父母的权利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处在权利的较高位置,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父母不仅要履行生儿育女的义务,而且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爱。但是,父母却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情感困惑、个人隐私与痛苦展现在孩子面前并要求孩子承担责任,同样的,孩子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解决父母的问题。因

此,婚姻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隔离在亲子关系之外。这就是系统隔离法则。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法则,他们在面临自己的婚姻矛盾或配偶一方的婚外不忠时,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哭啼啼,就是拉上自己的孩子一同参与对丈夫(或妻子)婚外情的跟踪调查,或者让孩子为自己评理、决定“是否离婚”等等。这些做法将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3、系统优先法则——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际的“家庭系统”构成的大的“家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家庭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应该遵循优先法则,否则,家庭系统中爱的流动就会出现紊乱。家庭系统优先法则为:

——在一个家族系统中,后出现的家庭系统优先于先出现的家庭系统。一个人先是自己与父母构成的家庭系统中的成员,成人后结婚生子,有了一个新的“三口之家”家庭系统。依据此法则,这个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总是优先于他和父母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中,先出现的关系优先于后出现的关系。夫妻婚姻关系是建立一个完整家庭的前提,因为这个关系,才出现了子女,于是有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时候出现的关系。依据此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婚姻关系应该优先于亲子关系。

如果一个男人违背优先法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太重,一旦恋爱结婚组建新的家庭,配偶和孩子都会觉得自己“不重要”,由此产生“局外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难以溶入他的大家庭。难怪对这样的男人,妻子常常抱怨:“我给他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他妈一句话顶用呢!”妻子和孩子无法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必然导致婚姻危机以及亲子关系发展不良。

另一种违背优先规则的情况,则更频繁地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婚后有了孩子,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无暇顾及自己和配偶的情感需要,直到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仍然不能够恢复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关注,孩子成了夫妻关系中的唯一纽带。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因升学或工作离开家庭系统,就会出现婚姻危机与冲突,并可能导致中年后离异。

4、系统补位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孩子的父母中的一方因为生病离世、离异、常年不在家或者因“性格缺陷”不能发挥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时,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会倾向于去“填补”或“替代”这个空缺的位置,并发展出与这个位置的角色相匹配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父亲的位置,孩子会发展出较多的父性特质,譬如很会照顾妈妈,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很会体谅孤独无助的人等等;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母亲的位置,孩子的母性特质会加强,甚至变成一个极为母性的“小妈”。这就是系统补位法则。“补位现象”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

从子女心理发育的角度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心理创伤,“补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发育”和“人格面具”有较为直接的病理关系。据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孩子因为父亲“长年累月”离家在外,而且不关心母亲和自己的情感需要,不关心家庭,而母亲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依赖型”的母亲,这个女孩会怎么样呢?她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某种“男性化的”、“强悍的”、“假小子气”的人格品质(这其实是一个人格面具而并非女孩的真实自我),以保护自己的母亲和承担父亲未能承担的责任。如果情形足够严重,这个女孩完全可能在青春期变成一个同性恋者。

篇6:汽车系统动力学试卷

1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特点及发展趋势。

2.轮胎侧偏动力学。掌握轮胎侧偏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模型类型,能够建立轮胎侧偏特性简化理论模型。

3.汽车前轮转向和四轮转向动力学。对于前轮转向汽车,能够推导其数学模型,掌握表征汽车稳态响应的参数及影响因素,瞬态响应和频率响应特性的分析;对于四轮转向汽车,能够推导其数学模型,掌握汽车四轮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

4.驾驶员汽车闭环系统动力学。

掌握驾驶员模型类型,闭环系统研究特点。

5.悬架系统动力学。掌握悬架的分类、特点、评价指标,被动悬架、主动悬架系统模型的建立,悬架系统特性分析。

篇7:疯狂动力系统的一些性质

针对纤维映射为旋转的疯狂动力系统,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它们的`回复性、混合性、混沌性等基本的动力学性质.

作 者:范钦杰 王辉 吴琼 FAN Qin-jie WANG Hui WU Qing 作者单位:范钦杰,王辉,FAN Qin-jie,WANG Hui(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四平,136000)

吴琼,WU Qing(吉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四平,136000)

篇8:动力系统

本文针对某混合动力公交车在怠速工况下车内地板振动量过大的问题,对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了振动特性的试验分析,了解试验车辆在怠速工况下,动力总成悬置及其支承处在不同转速下的振动响应特性后,初步得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试验车辆在怠速工况下振动量过大的问题提供数据依据。

1、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怠速振动试验

1.1 试验原理

首先,在试验车辆的发动机前后悬置处、变速器悬置处以及车架安装处安装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各测试点的振动信号,试验数据经由数据采集仪处理后存入计算机。其试验原理如图1所示:

1.2 试验方案的确定

本试验主要是针对某公司生产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在怠速工况下,车内地板振动量过大的问题,对车辆进行了怠速振动试验。试验的具体方案如下:试验车辆在原地驻车且使发动机处于稳定工况,测量车辆在空载状态下,调整发动机转速,在600rpm、650rpm、700 rpm、750 rpm、800 rpm转速下,测试发动机前后悬置和变速器悬置垂直方向振动响应随转速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试验数据得出振动频率响应函数,分析得出试验车辆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依据。

1.3 发动机悬置测试点的布置

发动机悬置测试点主要集中在变速器的支撑处,以及发动机前后悬处,具体测试点及通道布置如表1所示:

2、悬置及车架安装处振动响应随转速变化的分析

在试验中,使车辆处于怠速工况,分别使发动机转速达到600rpm、650rpm、700rpm、750rpm、800rpm,记录测量此时发动机和变速器悬置处的各测点及其车架安装处各测点振动响应幅值随转速的变化(RMS)如表2所示。

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前悬置及其车架安装处(即测试点ch9、10、11、12),当发动机转速达到700rpm和750rpm时,其响应幅值有明显的增大。当发动机转速达到700rpm时,其基频约在11Hz左右,由于4冲程的6缸发动机是基频的3倍,对应700rpm时约为33Hz,正好是发动机质量扭矩的激振频率。由振动响应幅值随转速的变化曲线可知,左、右前悬置达到的最大值的频率有较大的差距,右悬置明显并没有起到隔振作用。

3、频率响应函数的测量及分析

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以汽车空载状态、怠速600rpm转速下发动机悬置处的频响曲线为例进行分析,该条件下发动机悬置处的频率响应函数曲线由图3~6所示。

根据发动机激励频率计算公式可知,激励频率ω(Hz)=转速n(rpm)/60可以计算出该工况下发动机的激振频率,因此在转速为600rpm的工况下,发动机的激振频率为10Hz。由频响函数曲线可明显看出,发动机左、右前悬置支承在30.77Hz,即发动机激振3倍频处有明显峰值,这说明在该工况下,发动机的激励主要是质量扭矩的作用,同时发动机前悬置对于产生的质量扭矩激励不但没有衰减,反而起到一定的幅值放大作用,其原因有可能是发动机的前悬置与车架的刚度不匹配,也有可能是其固有频率与发动机的质量扭矩较为接近所致。

4、试验结论

根据试验可知车辆在怠速工况下,发动机前悬置及其车架安装处在发动机转速达到600rpm、700rpm、750rpm时其响应幅值有明显的增大,且发动机前悬置处车架的振动量大于后悬置处车架振动量,而后悬置车架处的振动量又大于变速器支承处车架的振动量,试验过程中右前悬置明显没有起到隔振作用。对试验所得的频响函数曲线分析可知,发动机前悬置对质量扭矩激励并没有起到衰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放大作用,扭矩激励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激励频率的3倍频上。

该试验初步得出试验车辆室内地板的振动响应能量主要来自发动机前悬架处,且主要是由发动机的质量扭矩引起的。前悬置车架处的振动能量则主要来自发动机前悬置处,经橡胶块传递到车架的发动机质量扭矩,由于前悬置没有有效地衰减发动机质量扭矩,使得发动机的振动能量通过车架传递到了室内地板上,造成车室内地板振动过大。

参考文献

[1]庞剑,谌刚,何华.汽车噪声与振动: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4-126.

[2]张伟峰.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高云凯,吕振华,李卓森.汽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实验模态分析中的非线性特性[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26(4):6-9.

[4]陈树勇.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篇9:跑步上坡的动力系统

白酒行业的发展,近10年有着超常规的速度。尽管2012年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超高端白酒的增幅有所回落,但就行业之间的对比来看,白酒业的成长性仍然远远高于其他食品行业。我们酒鬼的目标是:略高于行业平均发展速度向前推进——这个目标的难度,我把它比喻为跑步上坡。

走路上坡是一件非常耗费体能的事情,克服地球的引力,已经需要人们走平路三倍左右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跑起来,可以想见其难度之大。

一个人能够跑步上坡,他必须拥有三个强悍的系统:1.精神思想系统;2.心肺循环系统;3.骨骼肌肉系统。没有过硬的精神意志力和自我提升的思想,人们很难在上坡时决心跑动;没有良好的心脏和肺部,供血供气的不足很快使人胸闷头晕;而如果没有健壮的骨骼肌肉,腿脚酸软就不可避免,所有愿望也会成为黄粱一梦。

我们企业的营销要跑步上坡,同样需要这三个系统能力的强大。在营销体系中,精神思想系统就是营销战略管理部门,心肺循环系统就是营销体系中的市场部,骨骼肌肉系统就是营销体系中的销售大区。但是,如何做到这三个部门的功能强大呢?

第一说营销战略管理部门。营销战略管理的职责,是给企业的营销工作在万千可能性中选择出一条务实可行的道路,并相应地配置资源,所谓做“对的事情”。

每个企业所处行业、区域、产业阶段等不同,营销战略规划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营销战略管理的要害在于,组织的目标和资源之间的跨度之可穿越性,必须由战略决策者用直觉和理性进行评估。制定战略要有前瞻性,敢于设定高目标,并且敢于集中资源压上去。现在的市场竞争,添油式配置资源以悲剧收尾的可能性大。

营销战略管理,考量管理者的深刻!

第二说市场部。如果企业希望获得好的成就,必须记住“营销业绩=营×销”,“营”是让产品好卖,“销”是把产品卖好;市场部就是做营的工作,即做好市场调研、目标顾客细分、产品优劣势分析、渠道选择、促销政策制定、传播与公关策略的构建与运行。

市场部好比战争组织中的参谋部和督导队,第一要深谋远虑,第二要明察秋毫。市场部为营销工作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和决策依据,为整个营销工作跑步上坡供血供气。

市场部的管理,考量管理者的细腻!

第三说销售大区。销售大区对于企业来说,是实现“惊险一跃”的桥梁,是企业的变现机器。这个系统能否成功,是考验决策层人事管理水平的试金石,是考验营销人的演武场。

因为营销管理的特殊性,即实践性、残酷性、不可逆性——主抓销售的管理者既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也要善于驱动营销人员。管理营销人员不是管理文质彬彬的工程师,而是管理征战于沙场的铁血战士——这就需要管理者有识人的眼光、用人的魄力、容人的胸怀和育人的素养。

销售管理,需要管理者的练达!

具备三个强劲系统的人,可以在上坡路段超越别人,凭高视下;具备三个强劲系统的企业营销组织,可以帮助企业在行业快速整合期率先卡位,赢得5年的发展先机!

篇10:铁路客车发电车动力系统

2.1.1 柴油发电机组

机房内设 3 台 300kW 柴油发电机组。

柴油发电机组能够实现并机运行,为单路提供600kW电能,以应对供电不足的情况。

2.1.2冷却装置

发电车设整体式冷却装置。

内设有三套独立的由散热器组、集水管、风扇组成的装置,与柴油机进出水管相连,构成封闭式冷却水循环系统。

设有轴流式冷却风扇,采用双速异步电动机驱动,电动机功率为18.5kW/380V,当机组出水管温度高于95℃时风机高速为1460rpm,当温度低于85℃时风机低速为960rpm。

2.1.3 控制柜

控制柜主要包括柴油发电机组的启动、发电、供电、冷却、停机、供油、电热、漏电报警等功能。

同时负责:

1.对DC24V、DC48V 蓄电池的充电以及对发电车用电设备进行控制。

2.具有过载、失压、过压和短路等保护功能。

3.柴油机调速,运行状态监控。

能够根据负载功率的大小自动调节发电机组的运行速度,并监控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在出现故障时及时报警。

4.膨胀水箱液位控制显示和报警,防止因为长期运行膨胀水箱出现缺水的情况。

5.柴油机冷却水温、机油压力、油温和超速运转监视、报警或自动停车。

6.上燃油箱油位控制燃油泵自动开、停,油位显示极高、低油位报警。

7. 柴油机启动提醒电铃开关。

因为柴油机组启动时启动电流大、防止机房内有人作业出现事故。

2.1.4蓄电池组

发电车为满足柴油发电机组直流启动电机、应急灯和保护电路的直流供应。

设有DC48V电池组,容量为200Ah,可为车上应急负载供电,并设中间抽头线,对DC24V 启动电路进行电压补偿。

设有DC24V电池组,容量200Ah,为柴油机组启动供电。

三、 燃油、冷却和控制系统

3.1 燃油系统

燃油系统主要由上燃油箱、机组、燃油加热装置和下油箱等组成。

又可以分为上油部分、供油部分和油加热三个部分。

上油部分主要包括一个双桶过滤器,两个电泵、一个手摇泵。

柴油经过油箱的上油口,首先经过滤油器再通过电泵或手摇泵将油泵进上油箱中。

出于冗余考虑,在其中一个电泵不能工作时还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手摇泵主要是为了上油起始阶段需要先用手摇泵保证电泵能够正常工作,同时能够保证电泵都不工作时手摇泵还可以继续泵油。

供油部分主要由上油箱和过滤器组成。

机组的供油过程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所以机组的油管设置有进油和回油管,进油管每个机组一个,回油管则是共用一根油管。

供油部分采用双桶油滤器,主要是为保证3个机组的供油管上的.油滤器有一个损坏时,机组正常运行。

油加热部分主要由燃油加热装置和上油箱组成。

燃油加热装置与每一个下油箱都有进回油管通路,且与机组的进水管和排水管相连。

油加热部分主要是借助柴油发电机组排出的热水在燃油加热装置中将油箱中抽上来的油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冷水回到机组进水口,加热的油流回下油箱中,防止油因为温度低而出现结蜡现象,进油口安装油温传感器,当油箱内油温低于一定温度时燃油加热装置启动,当高于一定温度时则停止。

3.2 冷却系统

冷却系统主要由冷却塔、膨胀水箱、补水箱和机组组成如图3-1所示,主要分为循环水部分和补水部分。

循环部分主要是机组内流出的高温冷却液经过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再流回到机组中,流体温度主要是由安装在件号13和件号14处的水温传感器来控制,件号14为65℃水温传感器,负责检测冷却装置的出液温度,件号13为85℃和95℃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发电机组出液口的温度,检测信号反馈到主控制柜调节冷却机组的运转情况,当温度高于85℃冷却装置开始运行,当温度高于95℃冷却装置开始全速运行,当冷却装置出液温度低于65℃时停止运行。

这个循环过程,对流体的消耗很少。

补水部分主要分为当机组内循环液消耗后由膨胀水箱为循环液进行补充,当膨胀水箱内液不足时则由补水箱通过手摇泵进行补液。

同时为保证冷却液循环流动顺畅。

3.3 控制系统

燃油系统的供油由选择开关来选择供油方式是手动供油还是自动供油,在自动位置时采用上油箱高低位液位传感器进行控制,如果低位和高位检测信号无效时,油位继续降低或升高时极低和极高位就会立即动作启动或停止燃油泵的工作。

在手动控制时燃油泵将一直工作,将不受检测信号的影响。

冷却装置的风机启动过程分析:由手动开关来选择冷却装置启动方式是手动还是自动,当选择自动时,高速档选择开关常开,当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高于85℃时,冷却风扇开始低速运行,当温度高于95℃时时冷却装置高速运行。

当选择手动档时,选择低速时,风机低速运行,将手柄调到高速档,风机开始高速运行,直到按关闭按钮后停止。

结 论

本文通过发电车的制造过程,对发电车上燃油系统、冷却系统的工作情况、各个系统控制电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了各个系统的功能描述,通过近的优化和改良基本满足现有25型客车的供电需求。

参考文献

篇11:教案: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第七章,就是把这些动力系统地进行阐述,从而通过研究,帮助我们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自觉地投身于实践活动之中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包括多因素、具有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指它制约着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及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指它不是哪一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而是从原始社会到至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指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消失,而是它解决了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同时新的矛盾又存在,并发展着。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先来复习一下第六章所讲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不一样,其中,▲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同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区别,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状况决定的。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新的生产关系都难以建立。

例如,●石器(生产力要素中的生产工具)对应的只能是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作图表练习:青铜器 奴隶制生产关系。

铁器 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大机器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内容,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应于内容。▲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人们常把生产力比作儿童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当衣服大小还足以保护身体发育时,身体就可以继续发育,当衣服窄小到束缚身体、影响发育时,就得换成大号的了。

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历史上不同生产关系的交替,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例如,生产力处于使用简陋的石器工具的情况下,个人无力单独同自然界相抗衡,只能共同劳动,就产生了集体的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以金属工具为主的较为进步的生产力,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决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冶铁技术为代表的金属工具的改进,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被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使用手工工具逐步过渡到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取得了胜利。

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往往表现出某种阶段性和层次性。往往先是部分地改变生产关系,如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小规模的、个别商品交换、少量雇佣劳 动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成长,然后才是机器大生产的出现,要求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全面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起来。

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相对稳定性,这与生产力的不断变化二者的矛盾必然尖锐起来。就是说,旧生产关系的灭亡和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即使在一定时期采取各种手段阻碍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情况也只能是暂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必然的,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就是消极的、被动的吗?生产关系它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为: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因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提供一个使生产力诸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的社会形式,使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作用都得到较佳发挥,这无疑是对生产力的一次解放。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劳动者从封建主对其的人身占有中解放为一定程度的自由劳动力,这一生产关系的改变,使社会生产力得以巨大发展,社会呈现出更繁荣的发展景象。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激烈化。理解这一点时要注意,人们虽然可通过对生产关系某些环节和方面的调节和改良而缓和矛盾,但却不能消除矛盾。

而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情况较为复杂。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也并不排除因个别环节有缺陷而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体相适应,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呢?这是因为这种适应是总体上的,而我国的经济体制等方面或环节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种旧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也并不排除由于对生产关系某些环节的调整而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某些刺激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社会制度在濒临灭亡时,统治者要进行一些局部改良或调整后,社会还会有所发展的原因,但是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旧的生产关系最终会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更新。

同时,不但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而且当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过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也会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强调二者的相适应,才能真正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构成了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把它归为: ▲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内容:以上所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2.意义:

一种生产关系该不该变革、何时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等,都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决定,最终是要由生产力的状况来决定。所以人为地去维护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或者企图超越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去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都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最终必然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这一规律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 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指导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只是相对与不同的对象而言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两个相对应的基本范畴。人类社会的结构类似一座建筑物。任何建筑物都可以分为基础和地面上的建筑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基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如建筑物的地面以上的部分,我们形象地称为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或社会经济结构之上,我们把这些形象地称之为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①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现实的社会是很复杂的,它不但具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以往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同时在后期还可能存在着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例如,在封建社会里,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残余,后期还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有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只有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当作基础,才能确定这个社会形态的性质,使它和其它社会形态区别开来;例如,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都存在着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不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就很难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区分开来。▲②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

因为经济基础就其而就其结构来说,又是复杂的,是生产关系的三方面的总和。因此,经济基础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多环节、多层次的复杂体系。▲③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毛泽东曾经说:“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则是在这一总和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六章已经讲过。

▲上层建筑: 所谓上层建筑,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概括说来,上层建筑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①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按照一定的政治法律观点建立起来的政权、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机构和设施,如政府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设施和其它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组织。这里有一个问题,政治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还是属于社会意识?

复习一下社会意识的概念(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过程)社会存在是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从表面看来,政治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至于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似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属于社会存在的范围。这是不对的。按照列宁的观点,政治上层建筑总的来说,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这是因为:上层建筑中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本身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但却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它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总是一定的思想关系和主观意图的体现和贯彻,只不过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②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关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和哲学等等观点的观念体系。

如果说政治上层建筑是采取强制的措施,即“硬”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动,把人们的行为限定在符合既定的经济制度要求的一定秩序之内,那么观念上层建筑则是运用讲道理的理论论证或通过其它潜移默化的“软”办法,即思想影响的办法来达到同一目的的。

在把握观念上层建筑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观念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观念上层建筑,如自然科学、逻辑学它们是社会意识,但都不属于上层建筑。这是因为,观念上层建筑仅仅是指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有关的那一部分意识形态,而自然科学、逻辑学等并不直接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经济制度。

第二,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只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反映在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能包括其它的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是在其统治阶级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第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对象和现实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所以观念上层建筑要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在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下,观念上层建筑的不断的发展。由此可见,二者处于辩证的发展链条中。

第三,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因此,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执行哪一个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的一个根本标志。▲(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决定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也就是说,任何上层建筑现象最终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源,得到说明。不过,上层建筑本身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上层建筑之中无论是被抛弃的还是被保留的,归根到底都是曾经适应于或仍然适应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决定性质:谁在生产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当然,这里的“性质”,是就根本性质而言的。但无论怎样,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它的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改变。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但要注意,一是上层建筑变化的时间性问题。由于上层建筑的每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都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因而,它们的变化总是有快有慢,有早有迟。而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则往往从制度变革之前到变革之后,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比如,在我国,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早在封建制度被推翻以前就已趋于破产,但直到今天,诸如封建迷信、个人崇拜等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不管变化缓急或迟早,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最终要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

二是上层建筑变化的核心问题。一般说来,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是以它的核心部分,即国家政权、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设施等的变革为标志的。▲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方向上讲,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对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展开斗争,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就是在“保护自己” 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的。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没有这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控制,整个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混乱状态。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效果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促进作用,一种是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而经济基础又是同生产力相适应并能满足其发展的要求时,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内容:以上所讲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把这种必然联系表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也由此,社会才会不断的发展。2.意义: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人为地维护旧的上层建筑,或超越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企图“超前”变革上层建筑,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关于这一规律的原理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历史经验表明,只有遵循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在当代中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思考: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教学内容: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教学目的: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教学重点、难点:两大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展示和案例讨论,实现教学互动。教学提纲: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内容2.意义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①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②是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 ③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上层建筑:①政治上层建筑 ②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动力系统】相关文章:

动力系统分析05-29

循环动力系统05-03

构建动力系统07-13

机械动力系统09-07

动力系统架构09-15

动力定位系统应用07-05

系统动力学07-11

系统动力学讲稿05-06

《机电系统动力学》05-19

车辆系统动力学07-01

上一篇:幼儿园有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中铁一局集团厦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