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关山月》简析

2024-08-07

李白--《关山月》简析(通用9篇)

篇1:李白--《关山月》简析

唐诗三百首:李白《关山月》

朝代:

唐代

作者:

李白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篇2:李白--《关山月》简析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②胡:这里指吐蕃。

21.诗人借 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 的情感。(2 分)

22.赏析画线诗句的内涵和作用。(5 分)

【参考答案】

1.(2分)思妇 思乡(一空1分)

篇3:李白--《关山月》简析

一、李白诗中忧患意识的表现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产物,诗人的喜怒哀乐都在诗中流露,而李白的忧患意识在其诗中也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对唐朝前途命运的忧虑与关注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但是在盛世之中诗人还是看到了其中的黑暗面。自身才华得不到施展,人民生活苦难重重,上层权贵却依旧骄奢淫逸,这些使得李白愈加不满,他在许多诗作中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且在这种黑暗现实的基础上,深刻地思考了唐朝的命运,其愤怒担忧在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体现。当时的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政乌烟瘴气,诗人就在《古朗月行》中,以一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加以讽刺。在《登金陵凤凰台》(人教版七下)中,李白发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感慨。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暗示着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故而心情沉痛。诗中所见所感与历史教训交织,表现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情。除此之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苏教版八下)中,“弃我去者今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种心情也有所体现。“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2]上述诗句反映了李白深深担忧着由于上层的腐败而风雨飘摇的大唐,这是他诗歌中忧患意识的体现。

(二)对上层权贵荒淫享乐的不满和讥讽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李白有着非常大的震动,使其愈加关注当时的政治,而上层权贵的荒淫享乐和人民的苦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爱国忧民的诗人对此有着强烈的不满。为此他写了许多讽刺权贵的诗,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郁闷,“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自己又岂能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呢?”[3]诗人写对名山仙境的美好向往,正是源于对权贵的不满和抗争,这种情绪是比较明显的,诗人蔑视权贵和坚持自我的信念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关注民生,同情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随着玄宗后期开始拓宽疆域,频繁出兵,人民生活负担加重,到了“安史之乱”之后,民众生活十分困苦。这些都激发了李白匡扶社稷、关心人民的忧患意识,这在他的一些诗歌中也有充分体现。《古风》(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中“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就描写了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的凄惨情景,战乱之后的国家满目疮痍,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患意识十分明显。在“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关山月》)等诗中,诗人清楚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且给予他们深切的关注与担忧。

(四)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不满

盛唐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国家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读书人能够依靠才华进入仕途,这对文人是极大的鼓励。当时的李白像大多数人一样,满怀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然而,诗人没有料到的是,后期玄宗耽于享乐,任人唯亲,官场风气变得污浊,有志之士难以被重用。诗人的满腹才华不能施展,很多士人怀才不遇,使他对压抑人才的社会现状十分不满。在《行路难》(苏教版九下)中有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种心情就有所体现。“这两句想象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4]诗句具有比兴意味,生动地写出了满怀壮志的诗人在遭遇“赐金放还”的打击之后的失望和不满。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许多,例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将进酒》(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诗句都体现出诗人满腹才学却无人赏识的悲哀不满之情,因此这类诗歌都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

二、李白诗忧患意识的成因

人的情感并不是无端产生的,一种情感的出现是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李白的忧患意识也和他自身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儒道思想文化的影响

盛唐思想文化开放,李白更是将儒家、道家、佛家、游侠、纵横等多家思想集于一身,但对于李白影响最深的还是儒道两家的文化。道家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5]他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壮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6]所以李白在其诗歌中总是能够直言心中情感,他对自我的追求使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因而能理智清醒地看到玄宗统治后期的种种弊病,并且以一种不受约束的方式表现出来。

而李白对于种种现实问题的关心和忧虑,渴望参与朝政,正是因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7]即使李白清楚地看到了现实的黑暗,对朝廷失望,他也依旧希望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甚至曾在“安史之乱”中入永王李璘幕,从军报国。可以说李白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思想是贯穿其一生的。

儒道两家产生的不同影响,两家思想的交织,是李白诗中忧患意识的主要成因。

(二)盛唐时代环境因素

李白经历了由盛世走向衰颓的一个阶段,玄宗前期在前人统治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并且任人唯贤,使当时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才子贤人都渴望为国效力,所以当时的少年李白一心忧国为国。但是当他干谒失败,前去长安求仕后,他的所见所闻让他十分失望。他在长安看到了这个逐渐走向衰颓的朝廷的种种弊病,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他“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8]《蜀道难》《行路难》等诗都体现了他的不满。曾经经历过那样一个清明繁华的年代,当玄宗后期社会问题逐渐爆发时,强烈的反差使得李白更加关心国家,所以在诗中表现了忧患意识。

(三)李白自身个性与性格使然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9]他诗文中的忧患意识与他自身的个性有着很大关系,他正义善良、直率天真,即使现实世俗十分黑暗,也不与之同流合污,反而更加清醒地保持自我的精神。清醒的认识使得他看清了大唐的衰颓,文人的历史使命感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完全激发,他不满社会压抑人才,大胆讥讽当时权贵,同情人们群众的苦难。李白十分渴望天下海晏河清,渴望一匡天下,李白骨子里豪爽的个性让他在诗中直言忧患,铺陈时弊。其浪漫主义情怀也促使他不断探寻,企图找到一个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法。

三、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当代意义

前面我们分析了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表现和成因,下面我们谈谈在当下研究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积极意义。

(一)树立青年关心家国天下的意识

优秀的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李白诗歌都极具抒情性,艺术风格豪迈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使得他的诗歌更能打动人心。心忧天下,忧民爱民的思想感情也渗透在他“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等诗歌中。当代青年与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一心报国的澎湃感情,自觉树立学习知识、关心国家、报效祖国的意识。

(二)培养积极入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盛唐人士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乐观旷达已经成了李白诗的显著标志,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都体现出了李白想要参与朝堂政治,匡扶社稷,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态度,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激励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即使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遭受打击,“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升华了”,这对于当代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养料,能够鼓励当今人们笑对人生,不轻易言败。

(三)有利于推崇旷达高远的可贵人格

李白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的人生目标从来不是偏安一隅,随遇而安,而是能够成为一代贤臣,辅佐皇帝开创盛世。这种理想不是空中楼阁,李白才华横溢,既能够坚持报国之心,也能够清醒地看待时势,并渴望纠正时弊,建功立业。因此,表现忧患意识的诗歌体现出了他旷达高远的人生追求,对于当代人培养高洁的人格具有引导作用,当大多数人都追求安逸享乐时,正需要一股清正的力量来引导人们追求理想,而李白诗歌作为传统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能给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李白诗大多思想积极进取,在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但李白诗歌并不是浮于云端的浪漫主义,其诗歌中有着深切的忧患意识,这与其自身性格、所接受的文化及其时代背景都息息相关。但是他的入世思想、爱国情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不局限于当时,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诗仙李白的伟大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

[2]《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151页。

[3]《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44页。

[4]《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108页。

[5][6][7][8][9]《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19页,第219页,第219页,第217页,第219页。

篇4:李白 《关山月》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处】唐·李白 《关山月》

【鉴赏】明月升上了天山,浮荡在那一片苍茫的云海之间。这两句诗描写明月升上天山,浮游在广阔云海间的飘渺幽远,是描写 “关山月” 的苍茫,也是描写山河的壮丽。

【原文】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边。下:出兵。白登道:汉高祖刘邦与匈奴 交战,曾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被困七日。胡:这里指吐蕃(bō),我国 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来:从来。征战地:边境上战事多发的地方。戍 (shù)客:驻守边塞的将士。边色:边关的景色。苦颜:愁苦的容颜。高 楼:指高楼中的思妇。未应闲:应该是不会停止的.。

【翻译】

篇5:硬笔书法练习李白诗关山月

赏析

这首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篇6: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

摘要:李白诗中很喜欢描写月亮,尤其是对山月情有独钟。在李白一生的游历中,作者最留恋的还是故乡山景中的那一轮明月。在诗人远离故乡颠沛流离之时,伴随诗人的还是那一轮山月,山月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山月代表着蜀人精神,山月能疏解诗人内心的郁结。

关键词:山月特点情感

当代诗人余光中说李白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李白众多的写月诗中,写的最多还是山月。李白对人杰地灵的故乡感情深厚,他一生都在流浪,但对故乡的思念热情不减。峨眉山月照耀着沧海,照耀着秦川,照耀着黄鹤楼,照耀着长安陌,照耀着吴越――总之,峨眉山月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一、李白笔下山月的描写特点

1、或随或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

有了山月的陪伴,作者再也不觉得孤独。也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似乎月亮也可以净化诗人的灵魂。

2、或圆或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在空中半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月亮的倒影,清幽而静谧,韵味醇厚。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3、或近或远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赠僧崖公》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赠秋浦柳少府》

夜晚引来山月,伴着月亮的清晖纵酒醉酣。山月离人很近,似乎伸手即可触及到。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边畅饮边欣赏月色下的庐山美景。站在月下观月景,近。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个“望”字道出山月离诗人很遥远。

二、李白山月意象的情感寄托

1、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此诗中的月乃是秋月,此时的月并非圆月而是“半轮”。诗人即将远行,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诗中,即使这半轮月对作者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近

赏的了。诗人的情绪因惜别而神伤。在看这夜色中,高峻的峨眉山顶衔着天际的明月,月光又投射到水中,随江而流,一展千里。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山水。那空中半挂着的半

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

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醇厚。

诗人似乎要将这峨眉山月所象征的蜀人气骨深刻的留存在记忆中带往异

乡。惜别神伤中又蕴含着一种悲壮。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2、抒发作者内心的痛苦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

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托。

李白在写这首诗时仍然羡慕富贵,不甘于想伯夷、叔齐那样的寂寞消极。

但目前没有到手的希望,他就拼命的喝酒、赌博。在诗人求仕不成后,明显的便流露出了失意之情,诗中出现明暗色调交替糅合。诗人狂妄中的痛苦跃然

纸上。

3、蕴含着作者磊落峻洁的人格、旷达胸怀寂寞的内心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上月还照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人对于峨眉山月拥有很深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是故乡,在李白的心中

这山月还是诗人人格的一种象征。诗中峨眉山月的清光是如此广大,似乎凌驾并俯瞰着这帝都。这光明的广大的傲兀的山月为什么独独照耀着这送别的两人呢?李白是想以此诗委婉的劝诫应诏帝庭的蜀僧:做人做事要像有一种如山之清峻月之清明的磊落峻洁的人格。

此时的诗人虽然蒙冤,但这颗清明的赤字之心仍然高远,诗人满身的傲骨任谁也折不断。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此时的李白沉醉于美景之中,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诗中尽显诗人天真之风貌,洒脱不羁。李白步月而归,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诗人与饮酒雅兴中流露出寂寞之感。

4、体现作者关心国事和人民命运的激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李白站在征人的角度,看到的月亮不是落下去的而是升起来的。征人东望,两地相思。李白这样写不仅情思遥深,而且开宕苍莽:天山渺绵,云海苍茫,在这天之边、云之头,明月升起,将清辉播撒——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这里月光撒播得如此开阔,带有如此苍茫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李白诗文选》 李白著 阮唐明 阮文娜选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102、、《李白诗选评》 赵昌平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3、《李白传》李长之著 东方出版社 2010、114、《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范雅编著 武汉出版社 2011、125、《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唐)李白、(唐)杜甫、(唐)白

篇7:关山月的“梅花缘”

作为“四君子”的榜首,梅花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吟咏描画的对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意气风发地颂它,落破潦倒地咏它,连杜甫也曾有“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的感慨。

而画家关山月与梅花“结缘”也要从一首词说起。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让关山月直接创作出了《报春图》:遒劲有力的枝干从画面右上方凌空斜出,之后由上到下一气呵成,梅花隐现于横斜的枝干间,位于梅花后面的则是陡峭险绝的万丈悬崖。全画构图奇巧,险中求稳,落款为“报春图一九六三年七月一日于珠江南岸试写毛主席咏梅词意关山月笔”。

这幅《报春图》画出了梅花的积极进取、永不屈服,与《卜算子?咏梅》的思想内涵十分契合,暗示着共产党人的自信坚定、无私奉献。而这样一幅颂扬主旋律的画作为何在“文革”中给画家带来了厄运呢?

之所以在“文革”中受到猛烈抨击,并非在于关山月无可非议的革命动机,而是画面中由上而下的梅花。画家怎么也想不到,苦苦思索而画出的悬垂而生的梅花与挺拔高耸的山崖所产生的冲击效果,却被“文革”中狂热的革命乐观主义所不能容忍。本想紧跟时代步伐的关山月因为画“倒梅”,结果结结实实地倒了霉。

回顾关氏的花鸟作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初期,玫瑰无疑是画面上的主角。在他的笔下,玫瑰花朵柔弱鲜嫩、千姿百媚,枝干刚健有力,敷色明艳,色墨相辉。玫瑰让人们认识了关山月,也帮他在战乱中有了生活保障。带有小资情调的“玫瑰”在解放后则由“梅花”取而代之,环境的变化使关氏自觉调整了艺术取向,可莫须有的“倒梅”,对关山月来说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灾难。

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逃过了这一劫呢?林风眠因为恐惧将自己多年的精心之作用抽水马桶抽走;丰子恺被下放劳动,干着最辛苦的体力劳动;潘天寿在批斗声中与世长辞……

相比之下,关山月是幸运的。70年代初期,关山月回到画坛,仍旧画梅。不过此时的梅花一反常态地挺拔向上、直冲云霄,或许是“倒梅”带来的后遗症。不管怎样,在我们视野中,只剩下铺天盖地的繁花密蕊,鲜红刺眼的梅花汇成了“红色海洋”,仿佛要溢出画纸。

1973年关氏创作的《俏不争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朱砂为花,焦墨作干,“层峦叠嶂式”构图加上鲜血般的梅花,咄咄逼人的气势将人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作为同样取自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画作,此时的关山月所着重的已不再是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是对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热烈赞美,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无私歌颂。

在那个非常的时期,在中国花鸟画的园地里,可供艺术家选择的恐怕只剩下搏击长空的“雄鹰”、凌寒独放的“梅花”和象征革命精神的“映山红”。作为一个审时度势的画家,画梅,或许是在逆境中保存自己并使自己的艺术得以延续的“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要求下,许多画家都未能免俗。

80年代后,凌厉张扬的关氏美学才得以释放。他不再寻求色彩上的对比,而是从用笔用墨上探索,追求更具张力的视觉效果和更丰富的节奏变化。《八十年代第一春》、《铁骨幽香铸梅魂》、《香港回归梅报春》……一系列的写梅作品表明关山月慢慢走出了“文革”的阴影,“自我表达”重新回到了创作的中心轴。

关山月曾这样回顾自己的艺术之旅:“我爱梅花,亦无非托意‘俏不争春’,或寄情‘千家暖笑’,有时标榜墨梅的浩然清气,也无非表现我们的乾坤正气。中国画法最讲究生活、形象之如何表现,中国画家的‘自我表现’反映时代精神、时代风这一历史传统,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和继承的。有人说:‘中国画不光是画技术,主要是画思想。’虽然出语惊人,但也入木三分。”

篇8:李白--《关山月》简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 “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

篇9:为关山月先生造像手记

中国《收藏界》杂志,第2届“影响中国收藏界经典人物艺术造像”,展示收藏界精英风采,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承蒙《收藏界》杂志的邀请约稿,要我为岭南画派巨擘关山月画像。本来,因近几年来常举办个人画展,事情比较繁杂,但接此邀请,我极为高兴,因为我是关老6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的学生,能为我敬重的老师造像,我深感荣幸!也是我报答老师培养和教育的难得机缘啊!

关山月(1912-2000年)是当代岭南画派主要画家,也是著名美术教育家,广东阳江人。1933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校;1935年入“春睡画院”,师承高剑父;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名作《江山如此多娇》;关山月代表作《俏不争春》于1982年被日本评为世界名画。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秉承岭南画派所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和教育实践中,并且致力于创新和发展。在“面向生活,关注时代”的创作理念中,强调写生,关注社会现实的画学思想,不仅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也成就了他独具面貌的个人绘画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关老不愧是一位著名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画艺和教育事业,经他培育的不少学生已是我国美术界的骨干和国内外知名画家。

关老生活简朴,为人正直忠厚,儒雅大方,虚怀若谷,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文革”期间,即使人生处于低谷,遭受批斗的“黑画家”,但依然坚强而淡定。

关老一生不懈的追求精神价值,喜爱画梅花,所作梅花,更是饮誉画坛,蜚声国内外。在画梅花中,他把艺术与自己生命融合在一起,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为关老画像,用梅花作为人物背景。梅花为四君子之一,傲霜斗雪,俏不争春,这雪里梅花更衬托出关老内在品格,也更展现出他对生命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我注意其脸部,目光冷静、神情淡定来表现关老的气度与风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关老注重深入生活,所以,在画面塑造关老形象时,选取正在举笔写生梅花时的人物神态,头部转向左侧,并抬头仰望,更好地表达关老虽经人生风雨,但依然胸怀豁达,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在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奋斗不息的风采。

由于创作时间有限,要深入刻画和展示出德高望重、学养深厚、形神兼备的关山月老师,作为关老学生的我,还深感有不足和遗憾。但如果这幅画像能表达我对老师的一份追思、怀念和敬意,我这七旬老学生也由衷地高兴了。

上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之我见下一篇:什么速度最快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