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2024-08-09

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精选6篇)

篇1: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游戏,变枯燥记忆为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讨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净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篇2: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我有幸参加了8月6号到7号在兰州 “2012年甘肃省义务教育新教材教师培训”的学习。在会上分别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李俊副教授和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特级化学教师韩立新专家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分析解读报告,受益很多。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景素材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修订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情景素材,如:新型陶瓷,导电塑料等,这些与时俱进的教学情景素材的加入,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会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这些情景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全隐患编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等教学情景素材,并在标准中特别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我进一步 1

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编入了: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的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情景素材的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过硬的能力和发展的眼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二、新修订人教版化学教材解读

(1)修订依据:课程标准、课题研究、教材回访、审查意见。

(2)基本原则

增强逻辑性、可读性、趣味性;探究过程的理解、再认识;更新知识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注意知识的衔接。

(3)修订内容

①增加提示性边框栏

新版教材增加“方法导引”栏目,如“观察方法(实验)”、“数据处理”、“配平方法(技巧)”、“分类方法”等,取消了“拓展性课题”。

②内容顺序调整

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顺序调整、整合。

③规定了必须完成的八类学生实验

(4)重视化学学习的意义

篇3: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有更新

1. 素材贴近生活

所选取的教学素材更贴近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实际, 使学生有熟悉感。例如, 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增设了蜡烛燃烧以及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探究;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 能更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社会的生产、生活及生命中的价值。这有利于教师在挖掘教学资源方面与时俱进, 而不被教材内容所制约,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知识编排合理、连贯、逻辑性强

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内容由表到里, 由熟识到陌生, 由生活到工业生产。首先, 利用绚丽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未知欲。例如, 第一单元课题1的图1-1中用九幅生活、生产的彩色画面, 说明世界的多姿多彩与化学密切相关。其次, 利用空气、水等人们身边很熟识的事物, 带领学生进入化学的海洋, 如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等。

3. 知识点全, 知识面广, 可读性强

新课程教材涵盖的知识面广, 在教学内容中增设“活动与探究”“讨论”“资料”“化学技术与社会”“家庭实验”等。此外, 教材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插图, 增强了直观性。其次, 教材中文字浅白、简练、生动、准确, 增强了可读性。例如, 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图4-10, 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图中的对话简洁, 表达了离子形成的过程。

4. 突出实验, 提高技能, 激发创新思维

新课程教材比旧教材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 把原旧教材的演示实验大部分转变成学生实验。例如, 在新课程第四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 增加了两个学生实验, 还把原两个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实验, 由学生通过四个实验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便于学生学习, 对提高知识技能会产生深远影响。其次, 新课程教材比旧教材增加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内容。例如,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旧教材只是通过H2与O2的实验室制法的回顾和总结, 介绍制CO2的实验装置及收集装置;新课程则通过列出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因素, 引导学生对CO2与O2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进行比较。再根据比较、分析, 设计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从中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所用仪器不固定, 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或利用代用品。这样, 使学生既获取知识, 又唤起创新兴趣, 激发了创新思维, 便于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方式有更新

1. 教育理念更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新课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 确立新的人才观。一方面注意培养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素质、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 从“为选拔培养人才”转变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还要注重在知识传授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能简单地以“落实双基”作为教学的基础观, 要培养学生的发展观, 使学生具有发展的眼光, 有独立获取发展性知识、探究性知识及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小栏目的信息资源,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教学策略更新

(1) 改变备课方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 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 根据个人经验, 按照指定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参来备课, 而是要在多样化的文本中, 采用多种方式创设科学探究的氛围、情境 (如从网络资料中取材, 从周围身边环境中取材, 用多媒体手段去创设探究的内容及过程等) 。

(2) 改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常以“三尺讲台为舞台, 一支粉笔为教具”, 机械地传授知识, 着重于让学生听、记、背, 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教材引导教师冲破“先讲后练”的教学习惯, 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 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知识体系, 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让有趣的化学成为“第二外语”。例如, 新教材中的“活动和探究”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教学思想, 将传统的“授—受”模式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是“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3) 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教材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增强了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感受。如新课程教材第七单元第3课题中的“调查与研究”, 让学生通过调查汽车、工厂和家庭等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使学生学会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

篇4: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摘要:新世纪伊始展开的新课改编写实施了新的教材,该教材与以往所使用的旧教材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从知识、思想品德和心理与发展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阐释新教材所蕴涵的课程理念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新世纪社会建设者的要求和期望。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材;比较

新世纪伊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此次新课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出版了新的教材。新教材不但打破了以往全国统一使用一套教材的格局,而且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安排、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下面,笔者就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旧教材)和200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新教材)两套不同时期的教材從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轨迹,加深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我国此次新课改的理解,促进新课改的更好实施。

一、知识维度

1.从教材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来看

旧教材是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的产物,因此它比较强调根据学科结构来组织内容,以利于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化学学科知识。而新教材则彻底打破了传统旧教材的知识框架,将活动课程理论的思想,STS教育及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融合在一起,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后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新教材的目录主题突出,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语言亲切,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喜爱。

2.从提供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体现时代性、基础性角度来看

旧教材是依据教育部1995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比较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旧教材意在使学生对化学学科有所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以便于学生的后续深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十分密切。新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打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体系框架,改变了课程内容“难、旧、偏”的现状,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面的要求适当降低。新教材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力求全面反映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引入大量现代社会科研新成果,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例如海底“可燃冰”、形状记忆合金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等。

3.从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来看

旧教材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中与化学知识结合的生活事例很少。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多属经验型,学习知识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下时才是最有效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所下的工夫是前所未有的。新教材注意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在广泛的生活和社会背景下,强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渗透,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学习每一节或每一个知识点前,几乎都从“你已经知道什么”“联想与启示”等小栏目开始,力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所学习的新知识。例如,第五章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就是以“你已经知道什么”引入知识,通过“你知道哪些金属?见过哪些金属?把它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在表5-1中”等问题让学习更加深入。

4.从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方面来看

旧教材在“学科知识中心”课程观指导下,按照知识逻辑关系来编写教材,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有利,也有利于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社会文化遗产。如第五章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先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再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接下来便是二氧化碳的用途,最后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新教材的栏目设计多样化,每章的开篇部分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题,其后每一节中又紧跟上“你已经知道什么”“联想与启示”,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每一节都安排有“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新教材更设置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实验、调查、资料收集、讨论交流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此外,新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改革是增加了习题中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无疑都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的。

二、思想品德维度

1.两套教材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指导,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大量的化学实验揭开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神秘面纱,发现其中隐藏的科学本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和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新教材中多种活动栏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与讨论”等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愉悦。

2.旧教材受传统课程的影响,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新教材紧扣时代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旧教材受传统课程理论的影响,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相对而言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比较少,比较被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教材紧跟时代要求,努力创设条件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从新教材形式多样的栏目设计中可窥见一斑。教材每一节都安排了1~2个“活动与探究”项目,期间更穿插了“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等栏目,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状态。

3.旧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太紧密,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新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旧教材内容虽然与社会生活有一定联系,但那都是为介绍相应的化学理论知识而服务的,是“为了教而联系”,所以难免让人觉得这些联系有些生硬。新教材突破以往旧教材的知识体系框架,以课题的形式组织内容,每个单元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教材中安排的化工生产,人类与能源,化学与环境等相关知识,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思想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心理与发展维度

1.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之间的衔接方面来看

旧教材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系统地呈现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做得不是很好。新教材特别注意设置学习情境,每个知识点都是以“你已经知道什么”引入,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带着问题进入未知领域进行学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之间搭建起桥梁。随后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及“练习与实践”更是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思维逐步深化。

2.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今后发展的角度来看

旧教材的知识系统、全面,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但同时由于对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也易导致“书呆子”的产生。新教材在这方面是明显优于旧教材。通过一系列栏目、活动的设置,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调查、资料收集等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教材的抽象程度和认知难度方面来看

显而易见,旧教材的抽象程度和认知难度是较高的,这是受“学科知识中心”理论影响的传统教材的共同点。新教材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摒弃了旧教材中“繁、难、旧”的内容,对难点知识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思辨的成分,降低了学习难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材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的,每个时期的教材既反映了不同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也包括了国家和社会对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要求和期望,同时还体现了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课 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金资助(09YJA88007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09064)。

参考文献:

[1]高凌飙.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2]韩庆奎,阎立泽.现代化学教育研究.1版.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3]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

[5]海克梅.初中化学新旧教材的比较.理化生,2008-04-06.

[6]范建春,吴庆轩,陈燕红.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特点分析.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

篇5: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1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奇异,学生对此充满了 向往和好奇”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要想 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要首先转变自 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 的内容和学生对物质世界已有的认识和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 方式,结合实物!模型!标本!图表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来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通过化学实验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充 满好奇,根据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好奇)观察)惊讶)疑问)思考0中增强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兴趣”虽然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有助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功能,学生的印象 也不会太深,也就是说它不能代替化学实验,我们在使用中不仅

要把握好一个度,还要注意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时 应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

2根据学科特点,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更强,与生活

联系更加紧密,所以教学中要针对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形成化 学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学习起来 十分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应该 做到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易到难“针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原理 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 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同时借助各种先进的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手 段,再通过对具体的实验现象和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最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 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概念和原理,从而增强对 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的能力”

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化学用语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 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合价等内容,这些 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化学的关 键“虽然化学用语简练!抽象!严谨,但学生学习和记忆普遍都感 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实物,还应让学生制作卡 片,编成韵句歌谣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记,效果会更加 明显”

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在初中化学学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运用直观教学 和实验教学以及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多观察!勤动 手!分析比较找出物质的制取!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物 质用途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归纳出一些简单的规律,在此基础 上加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 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实验,认真做好演示实验,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还应结合实际对实验加以改进,比 较改进前后的优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在 实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自主设计!亲自 动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勤于思考!如实填写实验报告等良好 的实验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选取的核心知识来编写的,而化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就是生活”,新教材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在不同的地区对学生有影响的代表物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化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整合和重组,并从中提炼出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教学素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和争议来引出化学学习的具

体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实际情景开展教学,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在实际情景当中,在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时要选取学生身边的特别熟悉的物质!事例和现象,促使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者查阅资料来进行实验论证,从而找到合理的解释和结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结合学科内容,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人学科教学过程,是化学教学设计的一项 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目标的任务之一,化学学科中充满着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 分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 态度”

教师还应结合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变化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 育,要让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达到破除迷信,树立科学世界观的目的“结合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培养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5强化教学反思,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加强教学反思是提高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

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 验,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和过程有意识地进行再现和认识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反思能力,在讲授完一个单元或者一{!课题

后,针对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制定的各项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各种教学活动和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方式等进行自觉的 分析,然后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有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有些话让学生自己说,有些事情让学生自己做0的 原则,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认真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运 用能够举一反三,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该撰写/教学反思札记0或者/教师 成长札记0“这一点对刚接触新教材的老师们特别重要,也可以 通过与校内外教师间的各种平台的交流与沟通来提高我们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人教版初中美术新教材分析

在今年夏天的省美术教材培训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针对新课程提出“往前走,向后看”和“不要忘记回家的路”的观点,强调了我们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应辨证地,一分为二的看待新老教材。不仅是我国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当今整个世界的美术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主要有:

1、创造主义倾向的美术教育;

2、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美术教育;

3、学科中心主义倾向的美术教育;

4、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5、视觉艺术教育;

6、视觉文化教育;

7、新学科主义的美术教育。另外,美术新课标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指出:在处理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关系时,要注意学科本体不能丢,教育功能应有所体现。在谈到新课标与所有教学情境双向适应关系时,指出: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轿车模式”,另一种是“越野车模式”。我认为现有的人教版教材就有点趋向于“轿车模式”。新教材就其内容而言,应该来说还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对新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理论分析

一)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调节

1、课程标准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不具备强制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例如:陶艺,许多学校都不具备这一条件。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材能与生活紧密相连,这一点较老教材想比较而言,是一种进步。它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初中阶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有“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对竹木、废导线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等建议,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新教材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但同时,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又充分考虑,不轻易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不会产生消极的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将其分归为不同的单元,就单元衔接过度而言,较自然。

1、“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2、“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此领域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三)形成学生良好态度促进积极性调动

1、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新教材强调了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新教材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老师的教学。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自我反思,素养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进步,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二、我对美术新教材的探索尝试

在上初二年级第一单元《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欣赏?评述)一课时,我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素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将美术课堂设计成“美术园”,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

一)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按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我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概述,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猜一猜:内容安排为人物模仿表演与猜测。老师准备一些描述人物的纸条(如“董存瑞炸碉堡”、“年迈的老婆婆”等),让每组代表抽出并且表演,本组同学进行猜测,迎合学生好奇心理,使学生在表演与猜测中体会“形”、“神”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观察力与竞争意识。

2、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同学表演的好?为什么?引出“形”、“神”,展示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

3、学一学:组织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神”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一律板书,并引导学生讨论以“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心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国画作品郑板桥的《竹》和油画作品委拉斯凯兹的《纺织女工》(初一年级第一单元学过)以复习巩固。

4、用一用:

教师用电脑展示以下作品名称,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国内作品:《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李白行吟图》、《蕉蝉图》。

国外作品:、《静物》、《自画像》、《持阳伞的女人》、《格尔尼卡》、《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5、答一答

①必答:每组代表任选一幅作品共同欣赏分析“形”与“神”(不扣分)

②自由答:每个同学均可任意选择一幅作品欣赏分析“形”与“神”(若成功则小组加分,一般不扣也不加,不好则扣分)

(此环节教师注意与学生沟通,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培养的参与意识,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等。部分作品可进行师生活动和表演再现以帮助理解。)这样课堂氛围活了,学生也乐学了,教学多维目标自然也达到了。

此外,我认为初中美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掌握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2)能分析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发现式学习方式的优缺点。

(3)能将新课程理念应用到教学设计、课例分析中去。

上一篇: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总结下一篇:焊接的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