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使用范围

2024-08-14

教育经费使用范围(精选10篇)

篇1:教育经费使用范围

公会经费使用范围及标准(暂定)

考虑到我公司成立不久,一切还在建设,公会经费暂不充足的情况;依据“XXXXXX”文件“关于贯彻落实省总公会《基层公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细则》及编制基层工会经费预(决)算的通知”暂定以下公会经费使用范围及标准:

一、困难职工帮扶:职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致使生活困难补助。(每人每月不超过300元,需:个人申请、单位证明、公会主席签字、盖公会公章)。

二、慰问生病住院职工,给予慰问品或慰问金(每人每次不超过500元,每人每年不超过1000元。需:入院证明或出院小结等复印件)。

三、职工直系亲属(限配偶、父母、子女)去世,给予慰问金(每人每次不超过500元。需:、单位证明、公会主席签字、盖公会公章)。

四、职工结婚给予实物慰问品(每人不得超过500元);职工生育给予实物慰问品(每人每次不得超过300元)。

五、法定节日、生日福利等:

1.节日福利:春节福利(发放米、食用油、牛奶等物资,每人每次不得超过600元);端午节及中秋节(发放粽子及月饼等物资每人每次不得超过200元)。

2.职工生日按公历计算(职工生日当天发放生日蛋糕等物资,每人每次不得超过200元)。

六、职工培训、体检等活动项目(附文件、参加人员名单并盖章)。以上范围及标准为暂定,特殊情况由公会主席及公司领导讨论决定。

XXXXXXX公司 2018年5月25日

篇2:教育经费使用范围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咸、市委关于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要求,强化工作队运行保障,确保工作队规范运行,发挥好工作队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省、咸、市驻村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经镇党委研究决定,现将2017驻村工作队经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经费标准

每个帮扶工作队经费10000元,全镇共计15万元。

二、经费的使用原则及范围

1.使用原则。按照“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结余留用”的原则使用。

2.使用范围。驻村工作队经费主要用于贫困户的室内个卫生、驻村工作队购置的日常办公用品等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具体用途如下:相关表册资料等打印复印、改善贫困户家庭面貌、帮助贫困户生产生活、贫困户家庭应急救援、驻村工作队办公用品采购等。

三、经费的管理及监督

1.经费的管理。各驻村工作队要高度重视驻村工作队经费的管理,安排专人负责,建立驻村工作队经费专账,分队建立账务明细。经费实行报账制,票据由经手人,工作队队长,票据审核人,逐一签字后支付。票据必须使用正规发票。2.经费的使用监督。镇纪委、镇扶贫办负责各驻村工作队经费的使用监督,适时将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通报。各驻村工作队要将驻村工作队经费纳入党务公开内容,接受上级财政、审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检查。同时,驻村工作队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

汤坊镇脱贫攻坚指挥部

篇3: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研究

高等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对于促进地区、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至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基本的资源,是高等学校兴办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的增长基本被抵消,生均教育经费逐年下降。

当前,我国高校不仅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粗放,内部控制缺乏,资源配置效能不科学等原因,导致经费配置结构失衡、资产利用效率不高。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地域差距大的问题也很明显,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教育经费相比位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教育经费更多、更充足。重庆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又是城乡统筹示范区,但是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其高校的教育经费相对沿海发达地区不足。对于处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市高校而言,要在经费相对较少的条件下谋求发展,探索提高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方法,使得教育经费由粗放型使用向集约型使用转变,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是一条有效路径。

二、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分析

以下分别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利用效益(高等教育年毕业生数/全年经费总额)、年事业性经费利用效益(高等教育年毕业生数/年事业性经费总额)、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利用效益(高等教育年毕业生数/年基本建设支出经费总额)、生师比、物力资源情况等来分析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3年)整理而来。

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3年)整理而来。

将上页表1与表2对比可知,2008—2012年,每年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利用效益、事业性经费支出效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基本建设支出效益而言,除2009年重庆高校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利用效益低于全国高校基本建设支出效益外,其余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表3可知,从2008—2012年,重庆市高校的生师比均低于全国高校的生师比,但重庆市高校的生师比与全国高校生师比越来越接近,到2012年二者已基本无差异。

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3年)整理而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2年)。

数据来源:由《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2年)计算而来。由于2011年、2012年年鉴未单独统计电子图书和网上教学课程数,所以表4、表5中2011年、2012年这两项未填。

从表4可知,2008—2012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37 512 121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47 486 592平方米;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从2008年的3 686.6万册逐年增加到2012年5 042.8万册;2009年电子图书数量比2008年迅猛增长,2009年的电子图书数量为2008年的69倍;2008—2012年,教学用计算机数也是逐年增加,但是2010年,语音实验室个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网上教学课程数、固定资产值比2009年大幅下降。

对比表4和表5可知,2008—2012年,与全国普通高校平均值相比,重庆市普通高校各年学校占地面积、图书数目、电子图书、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语音实验室个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网上教学课程数、固定资产值均低于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值。

由以上分析可知,2008—2012年,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利用效益、事业性经费支出效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2009年外,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利用效益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高校的生师比均低于全国高校的生师比;重庆市普通高校各年学校占地面积、图书数目、电子图书、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语音实验室个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网上教学课程数、固定资产值均低于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水平。

三、提高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对策

(一)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预算部门缺乏沟通、预算编制脱离于实际具体工作环节、预算编制不完善等问题。重庆市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充分征求各部门的意见,调动各部门参与预算的积极性。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兼顾本年与未来几个年度的平衡。在预算执行时,尽量减少预算执行的弹性空间,细化预算责任,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将各部门的经费使用与工作绩效挂钩,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以消除各部门争资金的矛盾,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对高校教育经费的监督

要建立全面系统有效、动态的高等学校财政经费监督体系。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依法行使监督权,真实、客观、合理、公正地处理经费使用中的问题,建立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学校内部审计与国家政府审计相结合的审计体系,将高等学校经费的投入支出和结果纳入监督范围之内,对违规违纪者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除了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外,还需要依靠社会各方力量的监督,对编制的预算进行审计。加强社会监督对高等学校经费支出的监督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及使用状况,促使高校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高校应加强自身管理

管理出效益。首先,重庆市高校应该完善财务负责人选拔机制,选拔既具有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又具有优秀行政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财务负责人,以确保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管职能;其次,建立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资金成本管理,对支出项目要仔细核算成本,加强成本控制,同时加强对资产设备等的管理,以减少重复购买、超标准建设的现象;再次,进一步加强对合理分配教育经费的重视,在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积极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促使全校职工节约资源的耗费;最后,重庆市高校应加强对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将后勤服务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支持后勤集团将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企业化管理,合理收费,提供有偿服务。在后勤集团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重庆市高校还需积极拓展合理的经费来源渠道,以保证有充足的经费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优化机制研究[J].河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203-204.

[2]方建锋.我国教育经费使用现状及对策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29-32.

[3]范晓婷.山东省教育经费体制改革:成效、困境及破解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4,(15):37-42.

篇4:教育惩罚使用的范围界线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惩罚,这是一个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仅对有过错行为者进行惩罚,这是对惩罚正义性的基本解释。由于教育中惩罚的目的与社会中的惩罚有所不同,我们还要为教育中惩罚的使用画上第二道界线——惩罚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社会角色和年龄特征,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达成教育目标。笔者把第一条界线称之为惩罚的本体特征,把第二条界线称之为惩罚的教育特征。

一、划清正义与权威角色的界线

为了保证教育秩序和教育的有效性,社会赋予了教师和家长在必要时可以对其所负责的儿童实施惩罚的权威角色。但这决不意味着违背教师和家长的意愿,就是实施惩罚的理由。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家长与教师的意愿和情感倾向,并不等于正义。而在教育实践中,混淆两者界线是最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把自己当作正义的化身,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不高兴或愤怒作为使用惩罚的理由。这种惩罚不仅违背了惩罚使用的正义性原则,通常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惩罚的理由是被孩子误解为来自于家长或教师的愤怒,所使用的惩罚也是失败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会再把违反规则作为惩罚的理由,而是把教师或家长的喜怒哀乐作为是否得到惩罚的理由。长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对社会规则、社会关系和正义的把握必定是混乱和迟缓的。如果他所面临的是许多这样的教师和家长,而这些具有权威角色的教育者喜怒哀乐的理由又各不相同,情况就会更糟。教育者使用惩罚的理由只能来源于学生或子女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主流的道德规范,而不能来自于是否符合个人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惩罚的正义性。

二、划清群体领域和个人领域的界线

人的生活和工作的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人与人结成一定关系的群体领域,如教室、车间、饭店、车站、电影院都是这样的领域;另一类为个人领域,包括个人独处、兴趣和爱好的选择、能力倾向和水平的表达等多个方面。

前面已经分析了,惩罚是对有过错行为者的处罚。但这种处罚只能定位在群体领域中,即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或共同的生活、工作中,没有遵循共同制定的规则,其行为已经损害了他人或群体的利益。笔者之所以主张在个人领域中应坚决摒弃惩罚,是因为在这一领域中个人的表现一般并不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例如,不及时清扫自己独居的房间,喜欢绘画而不是钢琴,更擅长数理类课程而不是语言类课程,喜欢简洁的装饰而不是繁复的装饰。

如果教育者将惩罚带入到个人领域,按照教育者个人的好恶和价值判断对学生进行惩罚,那么,其所实施的惩罚不仅丧失了正义性,而且可能极大地损害学生的个性、才能、自主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不划清群体领域和个人领域,随意地使用惩罚是十分普遍的,尤其在家庭中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这是造成我国儿童自主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龄较低的学生在个人领域中进行了不恰当的选择是会经常发生的,成年人帮助其修正并进行恰当选择也是必要的。在实施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说理、范例、奖赏、引导、尝试等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但唯独不能使用惩罚。健康、进步和有责任心的教育者必须用其清晰的教育实践方式告诉学生:我们所生存和赖以发展的世界,分为群体领域和个人领域,在群体领域中,人们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将面临惩罚,而在个人领域中,人们可以大胆发挥其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创建有序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承担责任。

三、划清过错行为与糟糕结果的界线

人们很容易对糟糕结果做出判断,比如孩子打碎了玻璃,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等等,但要对糟糕结果与先前一连串行为的特定因果关系做出清晰的判断,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人们经常针对糟糕结果做出惩罚,而不是针对确定的过错行为做出处罚。这种针对糟糕结果惩罚的突出问题是,孩子不能在一连串的相关行为中清晰地区分哪些行为是真正的过错行为,正是这些行为造成了糟糕的结果。他们在修正行为时,可能不仅修正了错误行为,也修正了相关的正确行为。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在实施惩罚前,一定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在一连串的行为中,糟糕结果和错误行为之间清晰的因果关系,从而明确区分过错行为与正确行为。将惩罚明确、清晰地指向错误行为,而不是一个笼统的行为结果,永远是我们实施惩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四、划清故意过错行为与非故意过错行为的界线

许多教育案例都证明,如果经常针对学生的非故意过错行为采取惩罚措施,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很容易使受惩罚者产生对立情绪,从而使今后各项教育因产生信任危机而面临窘境。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因在课堂上无法控制咳嗽而受到惩罚,那么,不仅受惩罚的学生,而且其他学生也会对实施惩罚的教师产生看法。对道德发展水平处于中级以上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情况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大多数对非故意过错行为的处罚,都缺少让受惩罚者心悦诚服的理由。

五、划清心理疾病与道德问题的界线

一些心理疾病(如偏执)的外显行为很容易与道德问题相混淆,在心理疾病发病的早期情况更是如此。由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道德问题的纠正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律,因此用纠正道德问题的方法去对待心理疾病通常不会有好的结果。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在此不能一一赘述。但有一个教育原则必须明确,即对待心理疾病只能治疗,而不能惩罚。

篇5:教育经费使用范围

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管理,确保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顺利实施,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财教〔2008〕233号)、《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173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北航科字〔2011〕22号)及学校有关财务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的管理原则是:总体规划、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追踪问效。

第三条 使用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均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纳入学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四条 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预算是学校财务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总体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第五条 学校财务部门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批复的预算,下达预算额度,发展规划处根据基本科研业务项目预算分配建议上报基金预算,由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领导小组审定。

第六条 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专项预算应按规定的支出科目,分项明细支出内容及预算金额。

第七条 预算一经审定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上报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办公室提出调整建议,审核同意后报专项领导小组审定,按预算管理程序审批。

第八条 经费执行期原则上为一年。超过一年或跨的课题,学校将根据课题预算及课题任务合同书分安排下达,课题负责人按批复的预算执行。

第九条 预算经费必须在预算内执行完毕。执行进度要符合财务处要求的序时进度,即每年第N个月月底前经费执行比例须达到:N/12*100%。对一年以上的研究项目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按安排预算、核拨经费,对于经费使用缓慢或使用不合理项目将缓拨经费或停拨经费。

第十条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学校可视情况终止项目,并收回剩余经费,统筹安排:

1.预算执行未达到进度要求的;

2.项目负责人出国逾期不归导致研究工作无法开展的;

3.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期间,因故调离学校的; 4.其他导致项目无法执行的情况。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十一条 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应在预算批复额度和预算科目内支付,不得开支未列入预算科目的项目,各类开支应遵照学校科研经费开支审批手续执行。

第十二条 第六条

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支出范围主要包括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

1.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2.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差旅费、交通费等。

3.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或参与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4.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一般不超过项目总预算的20%。

5.出版/文献/信息传播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图书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等费用。

6.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中无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一般不超过项目总预算的40%。

7.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支付的咨询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与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8.其他支出: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经学校预算批准的其他相关支出。

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十三条 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不得用于与完成项目无直接关系的开支。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经费,不得偿还学校债务,不得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十四条 对经费使用效益较差或将经费挪作它用者,将根据情节轻重,对课题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直至给有关人员相应的行政处分等,且课题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战略研究课题。

第四章 决算管理

第十五条 课题负责人应在部门决算前,根据当年项目的执行情况,向发展规划处报送相关的决算材料。发展规划处对报送的决算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并据此组织对项目的评价工作。

第十六条 决算材料应包括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当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使用效益与预期建设成效、资金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第十七条 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的支出情况,按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规定,编制专项资金决算报表。

第十八条 课题完成后,负责人应及时提出验收申请,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并到财务部门办理结题手续。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和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等按职责承担相应责任。学校审计及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实施内部监督和审计。

第二十条 发展规划处具体负责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一条 各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和配合主管部门及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十二条 对不接受或不配合监督检查,以及不按时上报报告材料或信息的,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措施,要求课题负责人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经费,取消其申请承担或参与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资格等。

第六章 附 则

篇6:职工教育经费列支范围具体规定

问: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列支范围有具体规定吗?公司零星购买的书刊是否根据一定标准分别记入办公费或职工教育经费?

答:根据财政部1981年5月8日颁发的《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和开支范围的暂行规定》第四条“经费开支范围”明确规定,举办职工教育的企业、基本建设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按下列范围开支职工教育经费:

1、公务费。包括教职员工的办公费、差旅费、教学器具的维修费等。

2、业务费。包括教师教学实验和购置讲义、资料等费用。

3、兼课酬金。是指聘请兼职教师的兼课酬金。

4、实习研究费。学员在本单位生产实习和经批准到外单位实习研究,以及毕业设计所发生的费用。如有生产实习产品收入的,应以收抵支。

5、设备购置费。主要是指购置一般器具、图书等费用。

6、委托外单位代培经费。是指本单位职工选送到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代为培训,按国家规定应支付的进修培训费。

7、其它经费开支。是指其它零星开支。

下列各项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应按有关规定开支:

1、专职教职员工的工资和各项劳保、福利、奖金等,以及按规定发给脱产学习的学员工资,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由本人所在单位按规定开支。

2、学员学习用的教科书,参考资料、计算尺(器)、小件绘图仪器(如量角器、三角板、圆规等)和笔墨、纸张等其他学习用品,应由学员个人自理,不得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开支。

3、举办职工教育所必须购置的设备,凡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按规定分别由基建投资或企业更新改造资金、行政、事业费中开支,不列入职工教育经费。

4、举办职工教育所需的教室、校舍、教育基地,应按因陋就简的原则,尽量在现有房屋中调剂解决。必须新建的,老企业可在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安排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开支;新建单位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职工教育必要的设施,所需资金在新建项目的总投资之内解决。

而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发改委、税务总局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列支与使用,即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篇7: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

2013年03月19日 11:14 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94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然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摆脱对政府行政动员机制的依赖,成功地从运动式发展走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设;摆脱对政府不断确认“优先发展战略”的依赖,从部门间协调、专家决策走向广泛的教育政策对话机制。

3月8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访谈,在解读《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时表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94亿元,占GDP比例达到了4%。这一目标,是经过20年艰苦卓绝努力获得的成果,是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代表政府所作承诺的兑现,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4%”,已经成为牵动中国教育的“符号”,成为教育人魂牵梦萦的期盼与硕果。4%实现后,后4%时代怎么办成了社会热点。一种观点认为,4%仅是初步达到基本标准,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最终在2020年时占GDP比重达到4.5%-5.0%;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4%的目标达到后,需要考虑教育经费的使用是否恰当,需要评估经费支出的使用效率。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表现为,4%是个经验性的总量目标,今后是将重点放在总量支出的形成机制上,还是放在保障经费的使用效率上。如果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比喻为水库,那么,今后的重点是确保继续往里面灌水呢,还是要重新规划和监测沟渠的设计和水量分配呢?本文拟分析2012年各省区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分配去向,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道路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规模和去向

目前,财政部网站已公布除西藏、湖北之外的29个省(区、市)和大连、厦门、青岛、深圳4个计划单列市的财政预算报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作为重要的项目,都已经被详细地列出了支出的规模和去向(见表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仅是衡量教育投入的单一指标,还谈不上系统的公共财政支出评价。通过对全国29个省(区、市)预算执行报告中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信息的初步汇总,可得知,制度建设不能停留在审查支出是否达GDP4%的阶段,需要思考后续的支出管理问题,需要回答省、市、区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中承担的主要责任是什么?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加如何与教育发展方向相匹配?如何看待地区间的差异情况?

从各省支出表中可以看出省本级和地方政府在支出上的匹配职能:全省支出是汇总地方政府支出的结果,省本级支出是省财政划拨地方后由省级政府作出的安排。以省为单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从两个渠道四个“户头”支出:全省和省本级公共财政支出、全省和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理论上讲,地方政府主要支付基础教育的运行经费,省级政府承担第三级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分配的支出,以及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性支出。大多数省本级支出都放在了农村教育和农村学生生活补助上,放在发展本省高校建设上,这样的支出安排基本上符合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分配。

从各省支出内容还可以看出省际间支出重点的高度一致性。绝大多数省(区、市)2012年的支出安排在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校舍安全工程、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提高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标准、农村寄宿生营养改善计划、化解普九债务、高校债务上,这些支出大都匹配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的教育发展计划,为落实全国范围内的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财政保证。

省级支出安排与国家教育发展重点的一致性还提出了教育事业规划应考虑地区差异的问题。国家在确定教育发展重点时,无论是内容还是标准都要适应大多数省(区、市)的需要,对于少数超出基本服务水平的省区,其指导意义就打折扣了。在省级层面,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的支出内容与其他省(区、市)就有所不同;在省内,省会城市与地级市在生均拨款水平上是否能够合理地差异化,保证在消弥城乡或者城市级别差异的同时,体现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在物价和要素价格方面的自然差异,也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与规划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

根据2012年各省(区、市)的预算执行报告,教育支出安排反映出三个基本特征,向教育经费支出管理制度提出了两个需要深入讨论的根本问题,涉及到达到GDP4%后的道路选择。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目标和标准的思考

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管理的目标与标准问题,早在4%的目标还远未达到时,就有一些学者希望借助确定基本服务标准,实现4%或者更高的目标。这实际上是通过事权核定机制确保教育财政支出的制度设计。然而,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不能停下来等待系统的制度设计。如今,实现了4%的目标后,关于机制问题的讨论更加富有实际意义。

制度目标财政达标还是财政充足?

财政制度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公共教育需要多少钱政府就安排多少钱,这是财政预算的基本原理。保证按照基准化的教育服务标准提供充足的经费,是财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但是,这些原则是以国家财政制度、政府间完善的行政制度为条件的。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教育供给上,往往存在财政支出无法匹配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目标的情况。

为了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需要通过“社会动员”和“政策优先”等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财政上的缺位。前者表现为90年代初“人民教育人民办”,政府动员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这是政府动员对财税汲取能力的替代;后者表现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国家层面上的确立,减少了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间的政策协调成本,这是行政对预算支出管理的替代。在中国以往的教育事业发展中,行政力量通过社会动员和确定教育发展目标,成功地实现了对尚不成熟的财政制度的替代。

然而,暂时性的替代不应该也无法成为永久性替代。在支出达到GDP4%之后,还需要回到稳定的教育财政制度建设上来,回到财政充足的原则上来,不断淡化对各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达4%的审核。还需要不断地追问,各省应该为民众提供什么标准的教育服务,财政支出安排是否充份地保证了按照标准提供教育服务,如果无法保证,是否启动中央政府的救助机制,省级政府借债机制?或者成本节约机制?

制度标准全国统一管理还是地方自主决策?

稳定的财政支出制度,除了管理机制外,还涉及具体支出标准的确定。在确定标准方面又有两个不同的路径选择:中央政府进行标准管制,或者政策对话基础上的地方政府自主决策。

2在公共财政的范畴内,教师工资和生均经费是两个主要的支出项目,统一支出标准与地方消费水平差异之间存在难以避免的矛盾。目前,最低1.2万的本科生生均经费标准是中央政府确定,并以各地之间“锦标赛”的方式实施;统一管理程度较低的高职、中职生均经费标准就存在较大的省际差异。教师工资标准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其中的矛盾。由于全国实行统一的专业职务制度(教师工资由专业职务等级和教龄、职务、工作负担综合确定),可以预计,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不断落实,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离差会逐渐缩小。财政保证教师工资是为了确保教师质量和教师工作热情,但是,统一标准客观上会造成发达地区教师工资缺乏吸引力(见图一)。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最发达的北上广苏浙闽粤等地区,教师工资占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教师工资的吸引力明显小于西部地区。再考虑到这些地区获得其他职业的可能性非常高,可以得出结论发达地区很难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如果再考虑北京、上海、天津的城市化水平,将直辖市的中小学教职工年工资与其他计划单列市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见表二)。

因此,在基本制度一致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支出标准对各地的适切性?协调“标准管理”和“地方自主决策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支出管理制度设计的关键。

走出“财政确保”的路径依赖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是总量估计的结果,本身并不涉及投入和支出机制。在我国GDP增长迅速的背景之下,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政策影响力,是社会对教育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各级政府成功地使用政策协调和社会动员的结果。达到4%以后,如果持续使用行政力量替代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不仅会产生机制效用衰退现象,还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对要素的不合理配置。

虽然目前部分省教育经费支出细目并未提供,但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不难得出即发达地区在GDP总量很高的情况下,为了确保4%目标的达成,会持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而在安排经费支出预算时,由于教师工资这一最大的成本上涨受到制度约束,最现实的预算安排就是通过各种“工程”不断提高教育机构的资本投入水平。这种现象已经在发达城市的中小学中体现,首先是校舍不断翻新,然后是教育设备投入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教师职业仍然不具备吸引力,由于男性养家的负担较重,教育行业女性从业比例不断提高。

站在教育部门的角度,在国家公共财政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寻求行政体系对制度的替代,构建“锦标赛”式的机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战略。后4%时代可能还需要继续依赖这种机制。然而,应该清晰地看到,继续依赖该路径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不仅表现为“高于4%”的持续增长难以获得广泛社会共识,而且还表现为“财政确保”机制积累的要素配置扭曲会越来越严重。教师工资成本受到统一管理后,教育经费增长会导致使用不当,提高预算安排中的随意性。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引导经费投入有效转变为班额减少和农村教师岗位的有效供给,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方面学校各项工程获得可有可无的经费,另一方面大班额无法降下来;一方面教师总量过剩,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依然缺乏。现象背后是教育要素核算准则和教师岗位配置制度的缺失。教育部门如果不能在短期依赖“确保战略”的同时自觉打破对“确保机制”的依赖,就会在未来十年逐步丧失教育事业发展的友好社会环境。

结语: 持续发展面临转型

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成功地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壮举,其中涉及的制度创新和行政效率,为发展中国家在财政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是,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主动退出“运动式”发展道路、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立的转型。这种转型已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过程中,在“发展”和“改革”之间的顺序协调中,在后续各类试点工作的推进中有所体现。

篇8:教育经费使用范围

中小学公用经费分日常公用经费和专项公用经费两类。日常公用经费:是指学校在日常运作中必须开支的一些费用。如: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日常专用材料、仪器设备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费等,具体为“302商品和服务支出”类级科目下的“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22个款级支出科目。专项公用经费:是指专项用于指定用途的经费。如大额的或大批量的设备采购经费、大型的房屋建筑物的维修、某项活动所需的专项经费等等。

二、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的使用要求

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统筹兼顾、规范透明、高效顺畅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更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要求,对日常公用经费进行分科目明细核算。对专项公用经费既要按照科目又要按项目核算,各个专项之间的明细项目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相互通用,确保安排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中小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费用应纳入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学校应在年度日常公用经费预算中安排教师的教研活动和培训经费,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安排学生的饮水费,用于学生的饮水支出;安排学生的体检费,用于学生体检支出;安排学生的医疗费,用于学校医务室的药品和设备的增添支出;安排学生的学习资料费,用于购买学生的课外辅导资料、自编资料和考试支出;安排体育、艺术器材购置费,用于增添学生体育与艺术活动的器材支出,并逐年增长,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器材进行活动;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费,用于学生的文体活动、德育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等支出;安排图书购置费,用于学校图书室购买图书支出,确保学校图书每年有所增加;以及安排好新课改所需的配套经费支出。

中小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支出统一纳入年度预算,要符合政府采购规定,并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进行操作。应当按照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要细化支出范围和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防止积压和浪费,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学校要积极开展厉行节约活动,落实体育场馆、实验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在厉行节约工作中的岗位责任,并做到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要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外公布,采用上墙公示、网上公示等形式,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

三、如何使用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学校管理的资金也日趋增多,如何将这些资金运用到教学第一线?如何运用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环境上?如何完善实验教学?如何丰富教职工文体活动?又如何加强教师培训等等,将有限的公用经费用在刀刃上,如何使用好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已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领导重视,强化责任意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财务负责人、学区长、校长都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办法》等有关财经法规和知识,单位负责人(使用经费的学校负责人)对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强化校长责任意识。

(二)定岗建制,强化学习意识

制定完善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等,学校专职或兼职会计应当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有条件的学校应当会计、出纳岗位分设,加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日常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会计人员学习意识。

(三)细化公用经费,强化预算意识

破解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细化公用经费开支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紧紧围绕学校工作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确保公用经费的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定期检查,强化监督意识

成立教育系统专业人员,定期检查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使用情况,不断规范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标准,严格把握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和合法性,强化监督意识。同时,要定期进行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收支管理。杜绝中小学校挤占、挪用公用经费现象的发生。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监督,定期组织检查,对不按规定使用公用经费,或挤占、挪用、截留、平调学校公用经费的,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追究相关人员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公用经费的有效使用,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力的财力保障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公用经费使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执行,做到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的开支,不得用于学校食堂、商店等部门发生的如水电费、管理费等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联的支出,不得用于教职工考察、旅游、疗休养等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公务招待费、会议费和劳务费支出。有效使用公用经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作者信息:甘肃省临夏州教育局高级会计师

◇责任编辑:俞刚

篇9:教育经费使用范围

1.教育经费的分配要进一步科学化。要根据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成本行为变化的客观规律,认真分析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要素,建立基于成本分析的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拨款公式,使得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并在教育经费分配公式中嵌入效率激励机制。

2.逐步扩大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在经费使用方面的自主权。学校的经费来自多渠道,只有扩大学校对各种渠道经费来源的统筹安排的权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支出,使学校的经费使用效率最大化。在扩大自主权的同时,加强管理、审计和制度化建设。

3.建立科学的经费使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经费使用的内部效率指标应该包括投入产出比、学生重读率(重读率越高,效率越低)、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等等。学校经费使用外部效率指标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工作的专业对口率、毕业生的贡献率、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既体现了教育质量,也反映了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4.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的即时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计算机化的信息网络系统,使得上级教育财政主管部门即时了解下属教育单位的经费使用情况,同时使学校领导即时了解校内各个单位的经费支出情况,当发现某一科目支出过大、超出合理范围时,立即通过自动预警系统亮红灯,使教育经费的使用时刻处于监测中,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科学、合理、高效。

5.加强对教育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培训,特别是加强对领导教育财务工作的负责干部的专业化培训。我国教育财务工作人员来自学校的各个方面,有些可能是从普通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对教育过程中的成本行为规律缺乏深刻认识,从而降低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相关领导部门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对教育财务工作人员的系统专业培训,首先是对教育财务领导干部的培训。

篇10: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及使用

一直以来,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基数都为企业计税工资总额,财税[2006]88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职工教育经费应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5%进行税前扣除。

在这里,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工资总额与计税工资总额的差别。工资总额是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计税工资总额是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总额,即企业当年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总和。

根据财税[2006]12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企业所得税工资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将企业工资支出的税前扣除限额调整为人均每月1600元。即:2006年7月1日前,企业的人均计税工资月扣除限额为800元,而2006年7月1日后,企业的人均计税工资月扣除限额为1600元。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上述扣除限额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

对于这一规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工资性支出,都应计入企业的工资总额。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工资总额时,下列人员不得列入计税工资人员基数: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原企业职工;虽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业不支付基本工资、生活费的人员;由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列支工资的职工。

2、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规定允许扣除限额之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

3、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超过规定允许扣除限额,则只能按照上述规定的限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进行扣除。

此外,原按国家规定可按照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执行工效挂钩办法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继续适用工效挂钩办法。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核定额度内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国有及国有控股和改组改制后的金融保险企业计税工资,可以比照工效挂钩办法,按照“两个低于”原则,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核定。

二、职工教育经费如何使用及列支

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及列支范围目前主要由财建[2006]317号《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工商联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进行规范,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此外,经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学习权利和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

(二)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三)以下两种情况也可以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1、经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

2、矿山和建筑企业等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对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所需的费用,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支出。

(四)以下两种情况不允许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1、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2、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

三、企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应注意的问题

从企业发展角度讲,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从而对本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做出有利于长期发展、稳步提高的部署和安排,并合理有效地运用国家给予的税收政策,合理有效地进行税收方面的支持。

企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正确地计算企业的计税工资总额。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基数是计税工资总额,所以,企业只有正确地计算出税前允许扣除的工资总额,才能保证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基数的正确性。

2、正确使用职工教育经费,避免将政策中规定的一些不应在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的项目也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但挤占了企业正常进行职工教育的经费开支,而且还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涉税风险。

3、对于可以由其他项目列支的培训经费,应做好费用的正确归集,可以为企业多争取一些企业所得税前的列支金额。如:根据财建[2006]317号文件规定,企业除通过提取并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进行职工的教育培训外,以下途径也可以进行职工的教育培训费用列支:

(1)企业新建项目,应充分考虑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备操作难度等因素,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在项目投资中列支技术技能培训费用。(2)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应按相关规定从项目投入中提取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经费,重点保证专业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3)企业工会内按规定留成的工会经费中,应有一定部分用于职工教育与培训,列入工会预算掌握使用每月计提时:

借:管理费用等

贷:其他应付款-职工教育经费

支出时:

借:其他应付款-职工教育经费

上一篇:华北电力大学线代测试题下一篇:学校重大节日值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