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结课论文

2024-08-15

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结课论文(精选8篇)

篇1: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结课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至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在校生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更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6月2日在北京发布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大学生就业率和薪资出现双回升:从就业率来看,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高1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低0.9个百分点; 从薪资来看,2009届“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分别为2756元、2241元、1890元,较2008届分别上升8%、10%、15%,均有明显的增长;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增长最多、幅度最大。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依然存在众多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创业比重低。《报告》显示,2009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2%,远低于

美国的35%。不论是在高校外部还是高校内部,“就业难”都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而“ 自主创业”就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比较现实的理性选择。现代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而是融入了更多的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而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陕甘宁区域经济体,自主创业比例也不显优势。此外,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大都集中在艺术设计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从事的创业类型也集中在销售和服务行业。其他专业和其他行业比重偏低。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

上马热门专业,如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等等,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同时,由于高校盲目上马热门专业,教学配套工作准备不足,使得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出路。

3、供需差别继续扩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大约为300万至400万,新增岗位数量远高于新增学生人数,然而新增岗位却难以消化新增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一方面使用人单位面临“招人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使大学生饱受“就业难”的困扰。其次,缺乏工作经验、掌握知识不够精深、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怕吃苦爱面子等因素也导致市场供求失衡。

除此之外,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频繁跳槽、就业观念落后、就业信息不畅、用人

单位要求高、新增就业机会的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也广泛存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之中,亟待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的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

首先,政府要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就业体制改革。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同时要保障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通畅的就业渠道,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其次,企业在录用人才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只看学历和经历,更要看能力和潜力。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公平公正、公开,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发展锻炼的机会,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再次,高校要努力提升办学水平,转变观念,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为自己做好准确的就业定位,转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三、自身未来的规划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自己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为了自己未来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出路,应该从现在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资产评估专业在众多专业中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就业范围较广,市场需求较大,虽然如此,依然不能盲目乐观,还要继续巩固自身的专业基础,争取广博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积累实践参与的经验,全面、科学培养自己,适应将来更加紧张的竞争环境,争取出类拔萃,取得一席之地。

根据预测,2012年前后中国大学生人数将达到顶峰,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让大学生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算是真正的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才能真正将我国的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陈艳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3、李瑞雪《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篇2: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结课论文

不觉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已有两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程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我将从本学期的班团活动及个人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叙述。

十九大期间,我们班团支部书记组织同学们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展现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的学习态度、顽强的奋斗精神、深厚的为民情怀。“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高尚。”这是总书记用心、用情告诉青年人该如何选择青春道路,该怎样度过大好韶光。“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这是总书记用理想、用信念指引青年人该在人生的何处用力,该对哪些人付诸真情。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甘向群众拜师的诚恳态度、愿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作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真正深入青年,与青年打成一片。

本学期,我的《形势与政策》个人实践分为参加学院组织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会以及观看《辉煌中国》纪录片两部分。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出报告。作为青年,理学院应化班级及时学习并领会十九大精神,从党支部、团支部、全年级等三个不同层面,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辅导员马骏组织应化1507班、1508班、1509班,优培1501班、1502班于18日下午1点半在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召开。

会上,辅导员马骏以清晰的逻辑、幽默的语言,带领全体同学共同学习十九大的最新精神,特别是重点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紧围绕“8个明确”主要内容和“14个坚持”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个新起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同学们认真聆听,对共产党和祖国的未来更是满怀憧憬。

《辉煌中国》讲述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和感动。《辉煌中国》的执行总导演说:“你可能知道中国的高铁里程世界第一,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第一超过了第二到第十名里程的总和,而且近六成是这五年建成的„„”从超级工程到创新科技,从精准扶贫到全运惠民,我们见证着五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见证着全民健康、全民小康的逐步实现,感受着五年来中国人民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要坚定两个一百年目标不动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篇3:大学生就业途径及形式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途径;形式分析

目前,对于面临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对自己的就业途径和方式以及就业市场有所了解和认识,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

1.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式

1.1大学生业的途径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大学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就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今后国家政府机关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一律实行考试考核的办法。

(2)大学生毕业到军队就业。中央军委为实现“科技强军”战略,将进一步增加接受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毕业生所在学校推荐或毕业生自荐的基础上,军队用人单位按照专业要求对初选合格的毕业生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审查、面试、体检。考核合格后到协议单位报到。毕业生到军队工作后的待遇。报到后即享受军队干部待遇,从报到之日起发给当月相应职务薪金,实习期满后,即定职定队。本科毕业生定副连职,授中尉军衔;硕士毕业生定正连职,授上尉军衔;博士毕业生定正营职,授少校军衔。入伍后的医疗保健、保险、住房分配、家属随军、休假等福利按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执行。家属享受国家有关军属待遇。

(3)高校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工作。“三资企业”是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工作,必须通过双向选择,签定就业协议书,还要到企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才流动机构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4)其他。大举生也可以到边远地区、城镇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或考研、出国,或采取自主创业。

1.2大学生就业的方式

自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以来,大学生实际上被推到了市场化就业的轨道,并逐步形成了签约就业、合同就业、定向就业、灵活就业、升学、出国和参加国家与地方项目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

(1)签约就业: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合同就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3)定向就业:招生时以定向、委培形式录取的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4)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形式。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是向社会“寻求”工作,而是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通过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进而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办企业,成为新企业的所有者或管理者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也可以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自主创业目前已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新的就业途径,它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渠道,无疑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由职业,是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其他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与一家或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不定期、不定时的劳动就业关系,如技术主管、技术顾问、技术员、产品推销员和管理人员等。

(5)升学:包括专科毕业生升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考取第二学士学位深造。毕业生升学一方面提高了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就业矛盾。逐年上升的考研人数,使得考研队伍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大军,也成为缓解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6)出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WTO,部分毕业生到国外继续读书、深造,另外有不少毕业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到境外的企业去工作。

(7)参加国家和地方项目:毕业生参加由国家有关部委或地方政府选派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如到我国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或晋西北贫困地区工作等。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主要现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需求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

2.2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此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受到嫌弃而过剩,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例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校门到校门,家长、师长包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那些缺乏吃苦精神,“骄”“娇”习气十足,想坐享其成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7)身心健康者。

2.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到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2.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基本形成

尽管社会已形成了全国和地区性的各类人才市场,但由于市场规模大,缺乏严格的市场规则,或者由于针对性不强,而使就业签约率不高。相比之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常年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学校的中介作用可以充分得以发挥等,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就业市场签约率较高,市场的效益发挥较好,以其高效、可靠、真实、规范而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高校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已对学校举办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依赖性。这标志着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基本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军,杨莉.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黄宏伟.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教育[J].发展研究.2009,(13).

[3]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范文模版]

英本081傅群燕04号

【摘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是幸运的,因为生长在这个盛世年华,有更广阔的天地让其施展抱负,但是机遇往往是与竞争和挑战是并存的。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活力;竞争就是优胜劣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大都不能找到四级理想的工作,成为了在家坐吃空山的傍老族。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就业形势 竞争

【正文】:

一、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 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 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 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4.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3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3.大学生方面

篇5: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结课论文

石苗

(湘南学院数学系湖南郴州423043)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

倾向,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7-02

大学生的就业历来都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99年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其实永远都是相对的,特别在我们这种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并不完善,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1]。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有就业观念、就业制度等问题,也有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自我评价比较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二)就业目标趋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首先,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

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

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3].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2.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

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需要有职业化、专

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

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4.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

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

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J],姚玉群,人口学刊,2004

[2]大学生就业指导[M],钱晓,李增秀.科学出版社,2009.2

[3]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吴汉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李建君

篇6: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结课论文

持续五周的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在上周落下了帷幕,每一场讲座都是针对我们国家的国际形势与现状作出客观而准确的报告,每一场讲座都使我们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以下是我对这系列讲座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各位教授分别作了“中日关系问题”、“中国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反腐败问题”和“南海问题面面观”等五个讲座。通过讲座,我们了解到国内外的现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讲座一:中日关系问题。老师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全面进行中日关系的论述,让我们全面了解到了当今的中日关系问题。古代唐朝与日本让你的友好往来,明政府抗日本侵略者,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到如今的钓鱼岛事件。

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台湾的大陆性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中国渔民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早在明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从来就不是什么“无主地”,中国是钓鱼岛等岛屿无可争辩的主人。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从来就不是什么“无主地”,中国是钓鱼岛等岛屿无可争辩的主人。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讲座二:中国经济问题,现在我国已不是当年的闭关锁国满清政府,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97金融风暴,到08次按危机,到现在欧盟债务危机,中国的经济没有大的衰退,这得归功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面对中国经济问题,我们要相信政府,相信政府的领导。

讲座三:民生问题。“蜗居”、“蚁族”这些“潮语”我们都很熟悉就目前中国来看,存在以下民生问题:

一、收入分配问题。就我国来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在0.4%,但是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教育问题。教育问题包括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的问题。

三、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的问题。虽然现在在农村大多数的人都买了医疗保险,但是在报销的时候遇到了还能多麻烦,而且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家,让人们大病医不起,小病不敢医。

四、安全生产的问题。安全生产一直是最近几年来屡禁不止的事情,比如说矿难、瓦斯爆炸、食品安全问题。

五、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说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六、能源、资源问题。目前我们国家而言能源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效率低,节约意识不强。就最近的电荒、煤荒、油荒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资源能源的发展出现了瓶颈状况。

民生问题是大问题,政府一直很重视百姓的民生,出台了许多的政策,所以政府是有作为的,而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民生无小事,我们的政府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讲座四:反腐败问题,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腐败现象的增生,从中央到地方反腐败的力度逐年加大。近几年,一些老百姓总在抱怨,觉得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反腐防腐,怎么越反越腐败?”其实是由于反腐力度加大,使得部分腐败官员加大了抵抗,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加剧,利益相关人员增多,其一。其二,腐败官员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很多以前的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才浮出水面。其三,很多案件都是“案中案”

当前反腐进入关键期,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比较严重;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是易发多发,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但是中央对腐败是没有容忍度的,一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二是深化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突出重点,狠抓专项治理。四是深化防治腐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讲座五:南海问题面面观。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重要的中国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来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南沙群岛一共有五百多座岛屿,我国只占有九个。

篇7: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结课论文

摘 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7-02

大学生的就业历来都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99年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其实永远都是相对的,特别在我们这种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从目前来看,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并不完善, 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 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 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1]。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有就业观念、就业制度等问题, 也有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 自我评价比较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 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二) 就业目标趋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 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 首先, 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 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 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 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 其次, 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 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 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 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 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 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 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 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 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 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 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 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 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 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 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 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3]. 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 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 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 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 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 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 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 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 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 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 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 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 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加强就业指导, 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 加强能力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 这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 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 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 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 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 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 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2.拓展信息渠道, 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 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 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 并进一步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 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 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 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 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 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 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 功能要齐全, 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 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4.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 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 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 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 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 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 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 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 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 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 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因此, 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 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 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 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 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 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 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 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 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 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 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 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 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J],姚玉群,人口学刊,2004.8

[2] 大学生就业指导[M],钱晓,李增秀.科学出版社,2009.2

[3] 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吴汉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篇8: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结课论文

摘要: 诚信,漫漫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个人美德和品德,是一种社会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大学生自身诚信观点淡薄,自律意识差,价值取向扭曲是根本原因。正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即“人无信不立”。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做诚信之表率。然而,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让人无法乐观。

关键词: 诚信

大学生

诚信教育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假,说话算数,讲信誉。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是人的良知在客观环境中的一种外露,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诚信的核心一是诚实,二是守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的活动中相互联系的道义凭借。人无诚信,无以立身;国无诚信,无以邦交。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而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一点是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宽容,这种信任和宽容,主要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具有诚实信用之态度,与人为善之情感,也就是诚信美德。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是在我们大学校园内出现的种种诚信道德缺失:

考试作弊严重。目前,考试作弊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首要问题,大学生的不学无术的话题已屡见不鲜,那么对于他个人的成绩的索取就会直接导致大学生拉下文明的面纱,去违背道义,进行考试作弊。

经济上,拖欠学费,逃避归还助学贷款。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信用意识缺乏,任意拖欠学费、贷款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助学贷款,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搪塞,不还贷款,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少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拿着补助去高消费,购买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奢侈品。

捏造虚假履历。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甚至言过其实。如伪造课程成绩和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考试证书;虚构在学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变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部分大学生随意毁约。现在学校一般要求应届毕业生在三四月份就要找好签约单位,以便把毕业生的各种关系转到新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毕业生会先找一个可以签约的单位签约以求得缓冲,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接收,他们就马上跳槽。毕业生这种边签约边毁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责任意识的淡薄、反思能力的缺失是大学生不诚信的内因。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貌一新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的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能力,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规范,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而多,而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2.约束机制匮乏。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失去生活基础;太封闭,没有走向现实生活,缺乏开放性。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德育科学化,以考分取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3.从社会大环境看,社会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为追求金钱不择手段,不讲诚信等等。社会是个“大染缸”,大学校园也非绝对的净土,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三、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要注意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而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道德素质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这种作用渗透到学生生活各个方面,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延伸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事业中去。学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要以开展诚信教育为抓手,要将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还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把网络开辟为诚信教育的新阵地。针对网络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应以创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网络中去,把网络开辟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要把网络作为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随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与一些诽谤、谣言等有害信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让大学生进行相关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身体力行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措施,在思想上,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应切实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到校外对社会人士进行诚信观的调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讲座等;聘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回校作以诚信为主题的报告,让大学生感受诚信对事业成功的作用;召开诚信教育大家谈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让大学生自己解析诚信,关注诚信,结合自身及周围同学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不讲诚信的现象,提出努力方向,形成班级诚信文明公约;对受到社会资助,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请资助单位,银行对学生进行诚信讲座,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回报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对诚信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树立典型。这样对广大学生诚信观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中国台湾的著名作家三毛曾说过: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以“诚”执事,真实诚信的待人处事,人生定会绽放出炫丽的光彩。那就让我们背好诚信的行囊,紧紧地抓牢诚信的果实,使人生路上的步履更加平稳,让足音更加坚实吧!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结构化面试要点分析下一篇: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