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育人心得体会

2024-08-12

红色育人心得体会(共6篇)

篇1:红色育人心得体会

新时期我们对沂蒙精神的理解与如何弘扬

沂蒙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如何弘扬沂蒙精神,使其发扬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我们学校开展了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活动,几千人大一新生在校领导的指挥下参观并学习了一些革命老区和一些红色景点,先后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区诸葛亮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九个地方。我们的第一站是新四军军部旧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仿佛重温了当年的战斗场景,那鲜活而伟大的战斗场面激励着我,扎根在我的内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似乎有一股无名的力量在推动着我,虽然在活动的第一天吓着大雨。走在人群中,同学们的激情并没因天气的异常而改变,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在鼓动着我,这种精神便是沂蒙精神。学校开展这次活动是很成功的,沂蒙精神虽然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所开创的,但无疑其已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弘扬沂蒙精神?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沂蒙精神,其次我们要了解在新时期沂蒙精神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最后我们才能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

什么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发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沂蒙老区,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在沂蒙老区的一种具体展现和升华,她不只是仅限于临沂的地域精神的概念,是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反映。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其中,“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表达了沂蒙人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舍生取义、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先进思想意识;“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体现,展示了沂蒙人民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明确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沂蒙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表现出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的高度一致性。沂蒙精神不仅仅属于临沂,也是山东的、中国的。把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她新的使命和时代内涵。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沂蒙精神又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发扬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沂蒙精神,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元素,赋予新的内涵。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沂蒙精神表现为党和人民戮力同心、浴血奋战、生死相依,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斗不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峥嵘岁月,沂蒙精神是在自然面前不低头、不泄气、不气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冲天干劲;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沂蒙精神突出地表现为敢想敢干、敢闯敢冒、敢为人先,为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半个多世纪以来,沂蒙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以其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独特精神品格,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丰富内涵,表现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为夺取革命胜利而奋斗;人民群众信任党、热爱党、紧跟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斗争,这些特质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充分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精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沂蒙人民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的伟大意义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胡锦涛同志到临沂视察时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临沂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临沂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沂蒙精神已经超越了时空,具有普遍的意义。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弘扬沂蒙的时代意义可大体表现在五方面。

一、弘扬沂蒙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保证。

二、弘扬沂蒙精神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

三、弘扬沂蒙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四、弘扬沂蒙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弘扬沂蒙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沂蒙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只有了解它的意义和内涵才能更好地弘扬和继承。

如何弘扬沂蒙精神? 在前面的阐释中我们了解什么是沂蒙精神和它的时代意义,这些都为我们如何弘扬沂蒙精神作了铺垫。当今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对于解决信仰、信念和信任问题,树立群众观念,加强群众王作,密切党群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历史充分证明,这种精神,用在抗日战争,我们能够赢得民族的独立;用在解放战争,能够使人民当家做主人;用在脱贫致富,能够很快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可以说,沂蒙精神战争年代需要,和平致富年代需要,全面奔小康更需要。

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了沂蒙精神的伟大意义,也充分证明了弘扬沂蒙精神的必要性。新形势下,我们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发挥沂蒙精神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弘扬沂蒙精神,要坚持两个基本“支点”和一个“落脚点”。两个支点:一是信仰,即人民群众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一种坚定追求和无比信赖。人民群众信赖党、热爱党、紧跟党:二是群众观,即我们党植根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一个落脚点:即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弘扬沂蒙精神,要立足于我们山东,放眼全国,突破时间和地域界限,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山东精神、民族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注重加强沂蒙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注重内涵的挖掘、理论的概括、高度的提升。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解答一些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创新形式、丰富手段、活跃载体,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上讲坛、网络行、巡回展等活动,扩大社会效果。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形成学习宣传热潮,在更高层面上把沂蒙精神学习宣传研究引向深入。弘扬沂蒙精神,也要不断破解发展道路上的新课题。沂蒙精神几十年来积淀下来的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攻克这些发展难题,就要紧紧抓住沂蒙精神不畏艰难、奋勇直前的优秀品质,鼓足干劲、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

回顾沂蒙精神孕育、发展的历史,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发展环境如何变迁,其精神核心永远不变。活动虽然已经结束,它的精神已常驻我们的心中,这是沂蒙精神在我们内心的弘扬。

篇2:红色育人心得体会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虚心接受教育,主动磨练意志;笃奉明义锐思,抱负致远弘毅;遵守实践纪律,培育沂蒙特质”,2012年的9月21日,我们心怀对沂蒙老区革命烈士的敬仰,整装向前,一起踏上了沂蒙红色文化的荣光„„ 早上7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第一站是有中国“山村好莱坞”之称的沂蒙影视基地。沂蒙影视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它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建立的红色影视基地,它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走进这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脑海里便浮现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古朴、宁静,缓缓地诉说着不老而荣光的峥嵘岁月。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工作过。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还涌现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顺着一条石板巷我们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这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在战火纷飞岁月里,沂蒙六姐妹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还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

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曾不为外人所知,自从在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后,这个偏僻的山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的热播,这里聚集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但更值得我们感怀于心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是在沂蒙红嫂,沂蒙母亲她们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1

彰显出的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之爱!

第二站是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将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于2007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对孟良崮战役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我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克服人员武器严重不足,生活物资极为短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战士保持高度的团结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团结广大群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英勇奋战,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取得孟良崮战役伟大的胜利。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战役后来成为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

随后,解说员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20岁!多么鲜活的生命!回想我们20岁时,风华正茂,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坟茔静静,松柏肃穆,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最后一站,是莒南大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省政府旧址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总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仕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莒南生活、战斗、工作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1945年8月13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政权组织—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在此驻扎的八路军115师在此之前早已同人民情同一家。在115师离开此地要往临沂时,当地的百姓唱起了跟着部队学会的歌:“秋风凉,树叶儿黄,战士杀敌在前方,我为战士缝棉装„„”一首质朴的歌唱出了军民鱼水情。现在,我们站在了这个充满革命深情厚谊的土地上,耳畔歌声仿佛还在回响,那一声声一句句仿若是一句句问句,鞭策着我们现代人,向着党向着党的领导奋力向前走。如今中国已经逐渐安定下来,要想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必须紧紧围绕在以党中央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上,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爱党爱军”绝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成为真正的 指引人们前进的核心。

在山东省政府旧址,那简陋的办公室及办公设备很好的诠释了陋室不陋的含义。一张地图,一把木头椅子,一部电话机,一张只铺着草席子和薄褥子的床,这就是办公室加卧室。这样的简陋是现代的办公室人员无法想象的,也正是这样的陋,才描绘了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学会这种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红色育人心得体会

一、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魂育人的现实需求

军校学员作为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 目前仍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 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价值多元倾向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 传承好红色基因对军校学员显得尤为重要。

( 一) 传承红色基因是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新战役的现实需要

当前,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更加严重, “西化”、“分化”的手段更加嚣张, 敌对势力往往通过炒作思想理论领域热点话题否定我国基本制度, 借重要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 散布新版“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 以推进所谓的“精神转基因”工程, 对我渗透破坏, 搞乱官兵思想。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动向, 传承红色基因更加关键而重要。只有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固本培元、强基铸魂、砥心励志作用, 才能更好地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 二) 传承红色基因是应对复杂多样社会环境新挑战的现实需要

当前, 军地军民融合度进一步加深, 在给院校带来利好实惠的同时, 社会上的“负能量”“灰效应”“外拉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冲击着青年学员。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 一些不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比以往可能更加活跃, 对青年学员的价值观带来了严重冲击。对此, 军队院校必须传承好红色基因, 抢占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坚持主格调、“黑色”不含糊地带, 打好主动仗, 用红色基因压制覆盖“灰色”确保平时听招呼、战时听指挥、关键时刻不含糊。

( 三) 传承红色基因是推动强军兴军伟大实践新变革的现实需要

当前, 我军面临着践行强军实践, 实现强军目标的伟大历史任务, 如何“打得赢”“不变质”是现实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青年学员作为我军未来的军事指挥官, 优势突出与短板明显并存, 不同程度存在缺精神之“钙”、缺红色“DNA”、缺血性威武的“三缺”现象。作为新一代举旗人、接班人和圆梦人, 承载着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使命重任。只有持续注入红色元素保证基因不转化不变异, 只有用红色基因作为“压舱石”“定盘星”, 才能确保在强军兴军征程上始终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甘于牺牲。

( 四) 传承红色基因是迎接学员结构成分变化新冲击的现实需要

目前军校学员的人员构成中, 95 后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加之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上良莠共存的信息, 使其在对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理解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 大部分学员对学习国史党史军史的思想认识还有偏差。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形成了认识误区, 进而导致自我民主意识强, 思考问题更趋本位化, 利益追求更趋功利化等普遍现象。对此, 必须用红色文化凝聚共识, 用光荣传统教育感召。

二、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魂育人的核心内容

当前, 军队院校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青年学员思想防线, 要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充分挖掘用好红色资源, 继承弘扬我军优良传统。

( 一) 传承听党指挥的厚重军魂

我军的历史表明, 正因为有了党的绝对领导, 我们这支军队才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和武装, 才有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远大的政治目标, 才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牢固的战斗堡垒, 因而也才有了摧不垮、打不烂的凝聚力。可以说,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没有我们这支人民军队, 就没有我军的发展壮大。

当前, 部分青年学员对党史军史了解不多、掌握不深、理解不透, 个别同志对党的感情不够深厚、价值追求不够端正、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这就倍加需要将革命先辈为了革命理想、为了民族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 浴血奋斗、舍生忘死, 永远爱党信党跟党走的这种坚定信仰传承下来。通过传承红色基因, 使学员从思想根源上深刻领悟听党指挥的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进一步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维系我军前途命运的根本原则, 从而不断强化军魂意识, 自觉把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作为最高政治要求和政治纪律来践行。

( 二) 传承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回望我军历史: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人民军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光荣传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 我军才能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无所畏惧, 攻必克、守必固, 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

当前, 部分青年学员职能意识淡薄, 存在“和平时期不会打仗”或“打仗用不到我们”的错误思想; 战斗作风弱化, 对吃苦、参战、牺牲的准备不足, 缺乏“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作风。为此, 军队院校必须传承好我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要使学员明白精神因素在所有军事活动中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作用, 进一步懂得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于我军建设和履职尽责的重要性, 进而在武器装备及物质生活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 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强化亮剑精神, 砥砺无畏斗志。做到强敌面前有敢打必胜、有我无敌的决心信心; 在重大任务面前有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的刚毅品格; 在关键时刻有冲锋陷阵、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 在艰难困苦面前有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战斗意志。

( 三) 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 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是传家宝和政治优势, 也是建军强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 先辈们筚路蓝缕、以苦为乐, 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 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 留下了一部部精神史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军在物质条件、武器装备方面的劣势, 是形成我军战斗力的决定性条件。无论时代怎么发展, 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改善, 艰苦奋斗对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我军而言意义更为不同凡响。当前, 部分青年学员缺乏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宁愿把衣服送到洗衣店, 也不愿自己洗; 出租车成为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艰苦奋斗作为我党我军的传家宝传承至今, 得益于它不朽的精神价值。今天, 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让艰苦奋斗精神历久弥新, 恒久不衰, 永葆我军的生命力。

( 四) 传承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唯一宗旨和最大政治优势, 是指引、评价、检验我党我军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是一代又一代军人的自觉行动。我军正是依靠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贯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才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才获得了无敌于天下的胜利之本, 才有了无往而不胜的雄风和威力。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无论何时何地, 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不能丢。当前, 青年学员的思想变化和利益需求更加多样, 部分学员把考学、提干当成是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途径, 过于追求物质回报, 贪图享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逐渐淡化。新形势下, 传承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 就是使学员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始终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始终保持人民子弟兵的本色。

三、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魂育人的方法手段

军队院校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魂育人, 必须通过教育引导、文化引领、氛围熏陶、任务磨砺等方法途径推进传承, 不断增强青年学员对红色基因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 一) 教育滴灌固本培元

传承红色基因最首要的是靠点滴入微、润物无声的教育灌注, 解决学员情感认知认同不够的问题。坚持不懈抓牢抓好抓实创新理论武装固本工程, 加大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章》、《共产党宣言》等重要制度文献, 以及党的领导人关于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论述的学习比重, 培养塑造红色武装的坚定举旗人。内容上, 针对青年学员对党的发展历程和优良传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实际, 突出党史军史和50 种革命精神的学习教育, 注重优化授课内容, 激活学员的兴奋点、共鸣点, 让他们真正明白“信仰什么、为谁当兵、为谁奋斗”, 铸牢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方法上, 坚持把课堂教育作为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主渠道, 同时融入主题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经常性思想工作多维渗透; 形式上, 用红色微博、红色广播、红色短信、红色游戏等新兴媒介平台承载红色教育, 找准红味与趣味的对接点, 让红色基因源源注入学员血脉, 增强追溯认知、情感依附。

( 二) 多维文化滋养熏陶

行为自觉源自思想认同, 而文化直接影响思想认识, 价值理念的树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层面的深度熏陶。因此, 军队院校传承红色基因, 应贯彻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要求, 突出政治性、战斗性、娱乐性、群众性, 构建以军魂为内核、以打赢为指向、以士气为风骨的红色文化体系, 形成良好的红色基因文化氛围。一要筑好红色阵地。运用现代展陈技术, 成规模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校园, 成系列建好“红色书屋”、“红色楼道”、“红色餐厅”等馆室场所, 真正把军营建成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的精神圣地。二要培养红色精气神。着眼激发血性、激励斗志、激起活力, 持续开展唱响红色歌曲、叫响红色战斗口号、讲透红色故事、看好红色影视活动, 定期举办军味浓、兵味足、战斗味强的军体运动会, 常态组织以基础体能、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军事技术竞技活动, 切实凝聚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动力。三要打造红色大环境。坚持先进典型上宣传牌、进橱窗、入网络, 院史馆 ( 荣誉室) 开设英模人物专栏, 拓展运用橱窗灯箱、文化墙、板报等部队特色宣传载体, 灵活展示我党我军革命先烈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

( 三) 主题活动助推深化

开展形式多样的配合活动, 可以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牵引作用对传承红色基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纪念日”开展活动。结合建党建军纪念日, 组织举办纪念主题晚会、红色影视展播月、举办红色故事“开讲了”讲坛, 让学员在声光电中感悟革命先辈的辉煌战史, 接受红色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让学员在比赛中寓教寓乐, 在活动中学知识, 受教育, 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答赛、红歌对抗赛、革命诗词吟诵赛, 歌咏比赛等活动, 激发大家学历史热情, 知历史豪情。

( 四) 实战任务砥砺升华

篇4:红色育人心得体会

依托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教育工程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距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古田会议旧址仅200米。会议旧址与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中兴堂”、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协成店”等众多革命旧址构成古田会议旧址群,完整地记录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学校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开展了打造“红色童年”、争做“著名苏区好少年”等一系列红色教育工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实践与思考,学校发现时下的红色文化教育正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低俗的故事串烧、恶搞英雄人物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少学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呈现出多空谈、少行动,流于形式、失于空洞的问题。加之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中,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冲击着校园文化,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思想,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有没有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呢?学校经过多番研讨,结合自身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办学传统,提出了“树魂立根,艺术育人”的办学主张。学校希望能够用饱含红色文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以艺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同时陶冶情操,修习艺术技能。

作为一所普通农村中心小学,要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大众化艺术教育,师资的缺口可想而知。为此,一方面学校积极争取龙岩艺术馆的艺术扶贫工程项目,聘用艺术馆的艺术专业教师为学生上专业课。另一方面,学校实施“外引内培,双向成才”的艺术师资培训工程,在学校科任教师中物色一批有艺术兴趣和潜质的教师参与兴趣班的管理,与学生一道学习和训练,实现“双向成才”,并将一部分条件较好的教师充实到艺术师资队伍中。此外,学校的结对帮扶校龙岩师范附属小学每年会选派部分艺术教师来校支教,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问题的缓解。

2010年,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古田曙光少儿艺术团。2011年,学校更是得到上级文明委和中央彩票基金的资助,建立了上杭县第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依托少年宫活动,学校以校内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人士辅助,开展舞蹈、声乐、二胡、电钢琴、红色电影院等丰富多彩的兴趣班活动。学校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每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项活动,以丰富课余生活。至此,学校以艺术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的办学特色初步形成。

结合多年办学实践,学校认为,红色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方面,它们存在着共通的地方。

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征集并选编表现群众生活的民歌、民谣,作为红军政治、文化教材。近年来,结合上杭县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创建的大背景,秉承革命先辈的理念方针,学校依托艺术教育平台,在继承与弘扬中,建设红色艺术校本课程。学校编写了音乐校本课程《闽西山歌》,收集了《剪掉髻子当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等反映革命斗争以及歌颂无产阶级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的歌曲,并通过音乐课在学生中教授、传唱。此外,学校还加强了融合红色文化的艺术活动创新。在曙光少儿艺术团首场演出的8个节目中,学校很好地展现了学校特色办学的成果,如开场舞蹈即表现红军取得胜利的腰鼓表演《欢欣鼓舞》,还有舞蹈《红色春风沐古田》及歌曲《红歌大联唱》等。在学校“六一”、元旦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中,学校也将红色文化与艺术展示结合起来,如2011年“六一”晚会的主题为“永远听党的话”,2012年的主题为“这一片光荣的红土地”。在学科教学中学校也有意识地融入红色艺术创作内容,如在美术课上,教师会组织学生到革命遗址,依据红色主题进行艺术写生;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重走红军路,走进革命遗址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所得进行艺术创作。在2012年5月举行的上杭县东北片区第十八届课程改革汇报活动中,学校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古田红色资源调查。课上,学生通过调查和实践,创作了快板《主席园》等红色主题节目,学生投入的表演、精彩纷呈的节目得到参与活动的各地教师、乡民的一片赞誉。

以艺术活动推进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教育活动形式,不仅继承、弘扬了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也让在古田这片红土地上成长的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下开阔了视野,得到全面发展。红色艺术活动的推广让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有了一股独特的艺术气质,学校自身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红色艺术特色。

以创建特色学校群组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群”的字面意义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也有“群落”之意,用以指同类事物聚集起来形成的群体。“特色学校群”就是将初具特色雏形的学校按“‘特’以‘类’聚、‘色’以‘群’分”的办法组建而成的特色群体,因为它以学校为承载物,故也可理解为“具有同类特色的学校共同体(集团)”。同类特色的学校在“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保持、特色强化”过程中,有可相互交流、借鉴、学习、促进和共享的经验,能有效地加速各自的办学理念和策略、办学行为、风格和成果内化为文化风格。而不同类特色的学校群间的竞争,由于不再也不可能被锁定在“分数”这一个点上,从而能有效地推动其自主、特色和多元发展,创生或优化学校形态。

篇5:浅谈红色文化育人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进入校园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

一、红色文化的内容与红色文化育人的意义

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先辈在老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为我们留下丰富的革命传统内容。它既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英烈人物有关的史实及遗物;还包括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纪念地、标志物、标语、文件文献等;也包括革命历史照片和图片、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精神等等。

校园红色文化育人主要意义就是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们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勇于创新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以这样的革命精神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弘扬红色文化是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人们特别是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父母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要什

么?孩子审美观点在变“味”。说的是一些低俗的语言,唱的是媚俗的歌曲;沉迷的是网吧,玩的是搞笑刺激游戏;生活讲排场、摆阔气,刁蛮、任性,怕苦怕累,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孩子实在难以沟通与管教。当这些孩子进入到校园后,同样状况又呈现在校园中,老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道德等层面的问题多是束手无策。这种状况如果不迅速改变,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教育引导培养好孩子成了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

从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出发,用红色文化来满足学生的内心渴望和心灵需求是一条可行之路。通过红色文化的洗礼,以先辈为榜样,将革命先辈的风范、情操、气节“种”在孩子们的心田。培养青少年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品质。从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融红色文化于诚信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荣誉观教育等于一体,用丰富的德育内涵推动校园多样性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形式多样性红色文化活动,吸引了各层次学生的广泛参与,在活动与交流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逐步养成爱党爱军、诚实守信、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通过红色文化熏陶不断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成才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如何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由此可见,红色文化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改变学生管理现状的呼唤。

三、开展校园红色文化的主要形式

(一)用先烈的英雄事迹打造红色文化。用先烈的英雄事迹来打造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红色情结,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制定发展计划,发展红色文化。在优质教育需求日益高涨,学校质量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每一所学校必须思考的课题。我校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传承革命传统为主线,以激发爱国情怀为核心,以激励进取精神为宗旨,高起点策划,制定文化育人中长期计划和校园红色文化育人亮点方案。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发展计划,发展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三)建设凸显校园红色文化的硬件设施。文化育人,离不开特定的校园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目濡耳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样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更具有教育效力。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处张贴、书写具有红色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等。

(四)经常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源泉在于各种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封闭式军训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爱国意识、国防意识。使孩子们初步形成军人般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开展读“红书”、唱“红歌”、讲“红色故事”、清明祭奠革命烈士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将红色文化精髓内

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道德修养,使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觉传承和践行红色革命传统。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史展览室等功能场室,开展革命史书画展览,让学生见证无数革命者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的不屈不挠精神。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学生了解和熟知历史才能展望未来。

篇6: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实施意见

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五年强特色,十年创一流”的战略目标,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以沂蒙精神这一“红魂”为主线,以建立红色基地、研究红色文化、开设红色课程、建设红色场馆、组织红色活动、打造红色典型为载体,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实施红色育人工程,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念信念、崇尚荣誉责任、健全人格品德,增强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创业意识、奉献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理论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自觉成为“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内容任务

红色育人工程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科学工程,按照“三三三六”总体架构整体推进,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

(一)全面推进红色文化“三进”工作

1.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做强红色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三馆”建设,做精电影院、大剧院和音乐厅“三院”建设,做大临沂大学学报、临沂大学报和校园网“三媒体”建设。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

(1)完善红色馆,将其打造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责任单位:宣传部)

(2)在大型图书馆内设立红色资料收藏,使其成为红色文化资料中心。(责任单位:图书馆)

(3)在博物馆内,建立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责任单位:宣传部)

(4)利用3D影院定期播放红色影视作品,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影视周活动。(责任单位:团委、传媒学院)(5)依托临沂市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资源,发挥大剧院功能,编排蒙山沂水“红色版”,使之成为具有特色的高校红色大典。(责任单位:音乐学院)

(6)以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为基础,依托我校大学生民族管弦乐团优势,利用音乐厅功能,编排大型红色交响史诗《沂蒙山小调》。(责任单位:音乐学院)

(7)充分发挥《临沂大学学报》的学术功能,开辟专题或专刊,助推我校红色学术研究水平提升。(责任单位:科研处)

(8)以《临沂大学报》为载体,开辟“红色沂蒙”专栏或专版,及时报道红色文化育人举措、成就及相关红色经典故事、红色先进人物等,营造红色育人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宣传部)

(9)以校园网为载体,建立大学生红色德育网站,建设网上沂蒙红色文化基地,以鲜活的红色文化丰富校园网络教育内容。(责任单位:宣传部)

2.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

(1)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必修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2学分。(责任单位:教务处)

(2)通过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载体,强化教学感染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感悟红色文化。同时,加强红色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完善考核体系,将《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打造为精品课程,使其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责任单位:教务处、思政课教学部)

3.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头脑”。(1)通过校园广播播放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研讨红色话题等,让学生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引导红色文化“进头脑”。(责任单位:宣传部)

(2)成立以社会人士、老师、学生为成员的沂蒙红色文化宣讲团,强力“灌输”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及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推进红色文化“进头脑”。(责任单位:学工部)

(3)充分利用《沂蒙六姐妹》、《沂蒙》等优秀红色影视作品资源,在新生中每年开展一次红色影视赏析活动,用影视作品陶冶学生情操;鼓励、2 支持并指导学生组建一批红色文化品牌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凝聚并影响广大学生,夯实红色文化“进头脑”。(责任单位:团委)

(二)全力开展大学生“三下”实践

1.开展大学生“下基地”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历史。

以“一个中心、八个组团”基地为主体,让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中深入了解沂蒙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责任单位:团委)

2.开展大学生“下农村”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农民。

让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生活、农村现状和农业发展,增进大学生同基层干部群众的真情实感。(责任单位:教务处)

3.开展大学生“下工厂”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工人。

让大学生在工厂中参与生产与劳动,强化大学生实践技能,增进大学生同普通劳动者的感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责任单位:教务处)

“三下”活动总共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下基地”活动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累计时间不少于10天;“下农村”和“下工厂”活动可根据专业特点分别组织或选取其中一项,在第二、三学年组织开展,时间不少于20天。每项活动1学分,根据学生撰写的实践、实习或实训报告并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考核。

(三)全员参与红色文化“三研”项目

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师生组建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全员参与红色文化“三研”项目。

1.研编红色文化系列教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组建研究团队编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系列教材,以沂蒙地方发展史、沂蒙红色文化、学校发展史以及典型优秀校友的创业成长事例为主要内容,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使之成为学生乐读愿学的生动课本。(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思政课教学部)

2.研究红色文化课题,增强学术攻关水平。

学校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课题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课题立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努力研究出具有“红色”特征的高水平、高层次学术 成果,不断增强学术攻关水平,打造红色文化研究领军团队。(责任单位:科研处、沂蒙文化研究所)

3.研发红色文化产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依托山东省红色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充分发挥我校现有资源优势,加快对红色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广度。

(1)拍摄一系列电视理论片,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责任单位:宣传部)

(2)编辑一系列红色文化丛书,用优秀文化作品鼓舞学生。(责任单位:沂蒙文化研究所)

(3)研发一批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投放企业生产和投放红色旅游景点。(责任单位:商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

(四)全心做实红色文化“六个一”活动

1.一场军训。高度重视新生军训工作,开展为期两周的新生军训活动,2学分。培养和锻炼学生过硬的身体素质、纪律规范、集体荣誉、崇高品格和“爱党爱军”的特殊感情。(责任单位:武装部)

2.一场红歌会。每年在新生中组织开展一次红歌合唱比赛,强化红色记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整体“精气神”。(责任单位:团委)

3.一场红色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规模适度的红色运动会,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等竞赛中,为师生打造一个喜闻乐见的运动参与平台。(责任单位:体育学院)

4.一场红色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进行红色文学与文艺创作,通过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思、学、讲红色文化,在学生中普及红色文化理念。(责任单位:团委)

5.一次红色文化高端论坛。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红色文化高端论坛,广泛邀请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的育人价值,不断完善红色育人工程体系。(责任单位:沂蒙文化研究所)

6.一次红色育人评先树优。每年评选表彰一次红色育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或红色文化建设精品,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团委)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科研和教辅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宣传部、学工部(处)、团委、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武装部)、图书馆等单位负责人和各学院、分校党委书记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指挥红色育人工程各项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负责协调、调度红色育人工程工作运行。

(二)机构设置

成立编制独立的沂蒙文化研究所,整合山东省红色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和山东省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面向社会招聘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担任研究机构负责人,同时给予机构人员编制、办公场所、研究经费等方面的支持,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研究目标,制定周密、系统的研究计划,系统开展红色文化研究。

(三)团队建设

面向全国招聘一批红色文化研究人员,面向全校选拔一批红色文化研究在职教师,面向全校离退休教师聘请一部分兼职人员,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辅助、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建立专职师资与兼职师资相结合、在编人员与外聘人员相结合的红色文化产品研发团队,与企业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文化产品开发进度。

(四)经费保障

上一篇:焊接装配实训报告下一篇: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