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1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11篇)

篇1: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语文作为教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有浅入深的进行正确引导,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语文教学 小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降低

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对语文教学课程的开展有着积极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划分重难点内容,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忽略了教材的实质内容,缺乏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阻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一些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语文课本知识的引导,没有拓展课外实践内容以及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艺术内容,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比较枯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逐渐下降。[1]

2.教学方法传统老化

小学语文阶段是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创新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并从中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采用的语文教学方法过于老化,很多教师以为,一篇课文只需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引导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及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违背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对疑难点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注重转变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2]

3.使用教材墨守成规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具有灵活性,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发挥这个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沿用旧教材进行讲解,对新教材的使用缺乏创造性,没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如教学阅读解题方法就是在课文解读的基础上添加几句套话,而话题作文写作教学就是引入相关故事话题,给课程教学加上了新的形式和教条而已,这种教材选用方法抑制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3]

二、新课标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实施策略

1.提高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创新型发展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个深入引导的发展过程,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只有教师专业素质高了,才能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求,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效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多门学科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综合,做到知识的相互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高难度语文知识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条件。

2.优化教学设?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将多种语文教学思想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不断优化教学设备,创设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简单。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搭建一个开放型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入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4]

3.适当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师在符合教学规定的前提下,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语文课堂中避免采用“朗读课文?D作者简介?D背景分析?D归纳大意?D写作特色”的陈旧模式,就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更加喜爱语文。要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完善语文教学活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转变教学方法,将不同方法交错使用,有利于带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多样,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知识,对基础水平较差的学习进行鼓励引导,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用艺术性语言进行讲解,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不论教师是在进行范读还是要点讲解,都要把握好内容的语调变化,有效突出文章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体思想,为语文写作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避免故弄玄虚,应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更具有代表性,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直观的显示课文场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语文教学中,借助电脑动画等教学手段,以语文内容为依据,创设出模拟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就能激起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比如说在讲解小说的线索结构时,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将文章结构清晰的展现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有必要对文字进行解释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视频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声音可以增加课件的真实感,扩大课件的表达能力,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是一门关于生活的学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新课标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应用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从多种角度研究问题找到解题方案,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有用型创新人才,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家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108-109.[2]王洪岩.分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112-113.[3]王根才.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195.[4]宋淑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5(08):161.[5]张华.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08(04):52.

篇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英语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力求帮助学生转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目前,作为语言基本运用能力之一的写作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书面表达是试题的重头戏,所占分值很大,而且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英语写作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相对较难,它能够体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贫乏

要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准确理解词的涵义是基础,能写出语法正确、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是目的。由于中学生教材中的词汇不多,再加上相当的中学生由于方法不当,真正能熟练运用的词汇更少。因此,他们在写作时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缺乏基本的写作技巧

中学生在写作技巧上常常表现为谋篇布局能力较弱,句式缺乏变换,前后衔接手段单调等。一篇文章无论长短,都应是一系列语义连贯的句子和语段构成的语义整体,不仅要合乎语法,更要意思连贯,包括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但多数学生不会使用启承转合的衔接手段,而只是把若干句子机械地堆砌,结果写出的段落或篇章条理不清晰,逻辑不严密,语义不连贯,使得文章跳跃性很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主题与各段落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照应和连贯性。

(三)受母语的束缚

由于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认知心理表达训练,所以在用英语表达意思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母语的影响,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无意识地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然后再译成目的语。其表达方式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致使在写作中错误百出,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式英语。

二、英语写作教学对策

(一)积累素材,夯实基础

1.通过背诵积累素材

要学会遣词、造句、组段、谋篇,首先要进行原始积累。词汇是写作的基础,让学生扩大词汇量,必须多记单词。除了记住生词表上的单词外,还要记住平时阅读中常见的单词、词组。对学过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形容词、副词及特殊形式的名词复数等等,要作专项默写,在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背诵默写中积累大量的词汇,为学生书面表达打下坚实的拼写基础,其次,要求学生背诵所学对话,背诵课文中的典型句式、精彩段落和重要章节。学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词汇量,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文章中的病句。

2.通过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教师要以教材为主线,适当补充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可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词汇、优美语句和英语习惯表达方式,不断地体会和领悟作者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学生便会有所创造。

(二)模仿训练,提高写作技巧

仿写能直接提高学生谋篇布局和衔接上下文的能力,在仿照范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使用语言、章法和表达的方法。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种形式的仿写训练。

1.模拟教学内容自编短文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素材,要求学生利用课本内容,编写类似问题的对话和短文。让学生模拟课本内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层地巩固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课本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借鉴,从而使学生觉得写作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学生不仅可以适当地运用和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可以理解和体会作者在构思、措辞、篇章结构的过渡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2.模写范文

由教师提供不同题材的优秀范文,和学生一起从结构、人称、时态、词汇、承接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在融思想和内容为一体、处理主题句和其他细节句的关系、篇章结构的过渡等方面的写作技巧,让学生欣赏领会其可取之处。教师再布置一篇相应的作文,让学生边学边用,由领会式掌握自然转为复用式掌握。

(三)摆脱母语束缚,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1.用英语教学,营造用英语直接思维的氛围

用英语进行直接思维必须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氛围。在教学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尽量通过英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流来教授英语,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可以借助一定的体态语以及教学媒体,尽量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思维习惯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为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英汉互译

篇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农村英语教师有一部分的教学不到位。他们对英语持有蔑视的态度,经常找一些客观原因作为借口,这在农村中学尤其如此。

1. 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确

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流利进行交流为目的的教学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如何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个问题。

2. 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数教师在教材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丰富,教学资源的收集变得越来越便利。老师想找什么,只需要用鼠标点几下,就可以下载打印出来。但是,正是因为这个便利,许多教师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教学目标和教科书的新单词、语法,这是典型的“知识的目标”,使得学生无法区分重难点。

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大部分时间,教师一直被视为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老师最基本的功能是将知识传授给他的学生,教师是就是活教材。因此,在学校中引起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作为一个天使和有一个“知识宝库”的形象。一些老师总是像过去一样,把自己作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标准和教材变化这么大,有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但现在一些教师仍以不变应万变。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忙于记笔记,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说英语、用英语。一节课下来,只学会几句话、几页完整的语法知识。如何实现目标,学生的技能何在?

二、教学问题的对策

1. 改革教学观念

初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态度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满足教育和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才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共同的利益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改革教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法,老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类,设计一些实际的教学活动密切的创作,吸引和组织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学习、思考、调查、讨论、交流与合作中,能够长时间地使用英语。

此外,学校应努力改善英语教学设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和辅助教学设施为学生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倡导学生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英语学习成绩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如图所示: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农村基础教育任重道远,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以寻求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农村中学英语研究的未来画出一个漂亮的“蓝天”,消除语言障碍,实现与世界接轨。

摘要:新教材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这使得师生关系更密切,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那么什么是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怎样去寻找对策?

篇4: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问题;对策

一、引言

新课标实施后,各个学校都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被“趣味性”教学所取代,师生关系也得到的改善,不在是以老师为教学主体,而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一些陈旧的问题得到改善,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的陈旧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都有所偏颇,认为,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所讲的内容学生都会听,把知识传播给学生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成熟的,所以新课改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一些多年的老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时间观念难以转变,那么新课改的内容就难以得到具体的落实,改革效果也不明显。

2.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平衡

一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能力的了解都不是很全面,根据课标,对课程进行准备和讲授,使得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对新的知识无法消化,如此累积,不会的越来越多,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且数学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实际性不强,只有抽象的思维模式,降低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即使教学制度改革也无法解决这一矛盾。

3.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不平衡关系

在一些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明显低下,不仅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软件设施更不完善。由于客观原因,教育水平低,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造成一部分教师的水平低下,无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落实改革要求,实现改革目标。同时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缺少责任感,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应付差事,学生学不学、学会多少都与其自身无关。学校的管理制度缺失,管理不到位,使得新课改的实施只是走走形式,没有落实到实处。使得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预期的目标严重不符。

三、针对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新课改的实施下,教师已经不在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占据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这使得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事事从学生的地位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数学学科内容不感兴趣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形成“趣味性”教学模式,把抽象的思维具体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学道具,来解释具体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各种条件,达到遇乐于学的目的。在改革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问题是,教师要把教材灵活运用,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各个环节落实到实处,不能为了达到目标只追求形式。

2.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工作的重点进行把握,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法,更改教学模式,多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实践时间,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置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有教学意义,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主体的差异性,根据主体的不同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信,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4.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正确的把握。教学目标的改变,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重新的把握。虽然新课改规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或者溺爱式教学。在对学生教学模式的创新中,不能对学生太过放纵,教师还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已经成为新课改下的教学关注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开展各种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的方式中学习,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艺.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8)8:90.

[2]杨晓丽.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5,08(5):183.

篇5: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 要 】本文分析当前农村新课标化学教学存在的困惑-----资源的不足,班额过大,学生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开不全,内容设置与教学实际存在冲突。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师生自己制作实验仪器,教学中建立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共享,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措施。论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实施。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教学 困惑及对策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农村化学实验教学

甘肃省华亭三中

刘永明

我是一名西部农村山区的初中化学教师,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化学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 , 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亲身体会。

一.新课程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 1.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 PH 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

2.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管理和教学。进行探究性实验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化学探究,一名教师指导五十多名学生参与,其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实验的安全性和实效性根本就无法得到保证。

3.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从未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现在突然在初中化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难以适应这一转变。表现在开放性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时出现了放的开、收不拢的现象,使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4.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辞表达,更不善于与人交流。来自城镇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说起理论头头是道,但在实际操作中手忙脚乱,谈不 上实践性,更谈不上知识的升华。

5.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与教学实际存在冲突。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原因是探究性的内容增多,有的内容非常粗浅,但又面面俱到,要想使学生学得精通对付“应试教育”很难。教材也存在和前面资料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懈怠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此外,新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探究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6.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化学实验教学落实差。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如果没有很好地通过实验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动手做实验的欲望就会减退。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依赖性,习惯于老师的你做我看、你讲我听、你动手我想、你布置我就做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新教材配置了很多探究性实验,重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体验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我觉得新教材实验教学,不要简单理解成是教师的简单演示实验,更不能怕实验影响教学进度而忽略实验教学。用教师的直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的探究活动。若新课改理念比较落后,教师根本上没有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大多数教师为了赶课时进度,对于新课程要求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验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习惯等等方面和理念理解不透,教学就很失败,新课程的实施也流于形式。要知道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非短时间就能培训出来,它需长期地、有计划训练地反复练习,这样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才能提高。二.应采取的措施

1.化学实验条件不是教师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如图一),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如图四),把药瓶改造成量筒(如图三),把眼药瓶改为胶头滴管(如图二),把棒棒冰的袋子改为试管(如图二),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还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农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最后,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学生活动指南。教师用书不仅是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好助手,更是让教师发挥创造潜能的助推器,学生活动指南、学生练习册帮助学生尽快的以新的学习方式投入新的学习,2.小组合作,全员参与。经过探究实践笔者认为,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解决大班额课堂教学矛盾的有效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是每个学生有了参与。,展示的机会,其也能像小班那样学的主动,学的扎实,通过小组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让他有更多的发言和讨论机会,改善了农村学生说话少的状况。每个小组最好六人,即两名优秀生,两名中等生,两名后进生。

3、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平时多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合作共事及社会交往能力,并有意识的改进农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为 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先通过复习氧气和氢气的制备原理、所需药品以及反应条件和装置类型,然后再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出制备所需的仪器及装置类型。课后布置作业时让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备气体应注意的问题、装置及步骤。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只要求掌握课堂上设计二氧化碳制备所涉及的内容。这样在实验难度设计、课堂提问、作业深度等方面都因层次而定,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这一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兵作战模式,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可结合教材内容给科任教师按章节分配研究课题。每周日集体备课时,由主备课教师拿出自己的方案,同科教师集体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探讨出最佳方案,达到资源共享。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间“兵教兵”作用,达到整体推进目的。

篇6: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连明生

伴随着课改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并逐步深入,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比如课堂容量同课时有限的矛盾,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同学生难适应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针对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和提高。

我认为在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践中,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高中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导致教学容量自然增加,造成了矛盾。

从原因和对策上思考: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二是,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若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传统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相反,也有出现利用主动者——学生的活动充斥教学全过程,把此作为“新”之所在,拖延了时间;四是,对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和应变能力未能跟上新型课堂要求,无力应急处理生成性问题,导致课程重心转移,教学时间紧张。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吃透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目标的充分和最大化,从而真正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效性。

第二,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给高中学生学习带来了难适应,因此陷入应对无策的困境。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功能作用、分层推进、框架构筑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和较好的协调机制。课程设计的功能目标和实际操作中的功能发挥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从教学管理层面到教师操作层面,都难以站在高屋建瓴的地位来思考这个问题。只有在强烈的责任意识面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弥补这种学习困境。

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加之中考历史学科比例有限和整个社会对历史教学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认识偏差,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通史知识浅薄,历史学科学习简单,历史意识没有形成,所以,不足以驾驭高中模块历史知识学习的重任。模块教学的跨越性和初中历史学习的浮浅性,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系统缺失。

第三,高中新课程的知识内容加深了,难度加大了,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政治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逻辑学、国家政体等,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否在同时期其他学科中同步进行,如果不能够同步而行,学生不具备这份“资源”,历史教师若再不具备这份“资本”,那么学生很难吃透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而,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学时效很显然受到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除了精通专业知识,还必须做一个涉足各领域各学科的博学型教师,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需要。

第四,体现学生为主的课堂,究竟“主”是什么含义,定位的差异、理解的不同,便会造就课堂“形”与“质”的差异、“虚”与“实”的难辨,如何体现“主”的地位,成为教学中的难题。从原因上看,我认为应从生理、心理学理论的相关要素去理解和思考。所谓“主”,有外形与内在之分,所谓“外形”,即我们能看到的部分。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调查、搜集资料,联合完成某些制作,课堂上学习成果的展示、讲述、表演,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表现出了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所谓“内在”,即思考了、辨析了、心里感受了、触及情感了,便是“主体”意识和“主体”思想、情感的呈现。年龄的不同,学习过程的“主体”表现形式不同,要求也不同。

高中学生,课堂“主体”的外在“形”的表现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降低,而“质”的主体表现意识会逐步上升。因此,教学中若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探讨中找到思辨问题的路径和增强主动意识,并将个人情感融入公共意识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够得到有效表现,这就能避免仅靠合作学习体现出来的生硬的“主体性”。

第五,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以人为本”的实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用形式上的尊重人代替实质上的对“人”理解和对“人”培养。例如:我们经常简单地激发大课堂中提问学生的次数、人数,或是提供学生表现 自己的机会等,抑或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异议等,认为这样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历史课程是内省性质的课程,真正本质性的是让“人”学习自己解放自己,让“人”懂得为什么要解放自己,让“人”思想在遵循自然中获得大释放、大解放,从而懂得并自觉地从树立人格的意义上学习历史课程,这样成长中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公民。所以历史课程是公民教育,即培养有真正公民意识的人的教育。

教学中,落实这样境界的教学,教师首先就应该成为一个具有解放意识的代表,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引领人,是一个“思想宝库”;其次,拥有内化、融合、海纳历史文化要素的素养,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的“氧吧”,从教师自己的成长体会中,折射出历史教学的内涵——人和人的塑造途径,这是一个没有定式的途径和方法;其三,寓师生共同情感于历史课堂的教学之中。历史知识只是个载体,其中再现、重述的教学过程,本身又含有思想情感、认识态度、精神元素;同时,也必须融入研究精神和理论观点。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熔炉”,在融合中锻造,在接受中重塑。

第六,教学方式的甄别。其实,课程进入改革的初始阶段,我们都在换脑中,力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于是一种模式就把课程改革的真谛掩盖了。方式多样、灵活是受条件、前提、针对性、目的性等多重因素制约的。但在教学实施中,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如果我们追求课堂方式新颖、特异的话,课堂时间往往是不允许的。其实我们多是变换着方式实现着教师刻意设计意图。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方式的变化是不是就是课程改革的内涵,是不是就是课程改革的真谛?答案是否定的。教学方式的甄别标准应该有原则,即在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的同时,本着我们自身成长中所需要的要素,例如:信任、尊重、人格、美德、关心、情感、方法等等,给课堂注入更切实际的学习元素,必然能创造出多种教学方式。所以,方式不在于新,而在于作用目标时是否适合;方式也没有一种固定模式,只要适合学科适合学生就是科学合理的。所以,我们无论在课堂实践中还是在教学成果的评价中,都切忌搞一刀切、形式主义,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使课程改革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空中楼阁。

第七,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倡生成资源的发现、利用、组合、发挥,这使我们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预设。更做不到利用再生资源深化教学,创造实效课堂。

真正的课堂生成包括知识性的、技能性的、思想性的、精神性的等资源,正说明是学生课堂最需要的,是与课堂自然要求和学生思维能力相适应的。

所谓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是要在我们备课、预设课堂环节、有目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原来课程改革前就存在于课堂的生成资源,用我们新的理念和思维,发现、整合、利用,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资源之一。这样既可以实现当堂教学,又可以积累课程资源,以便在以后教学中用于对教学对象的准确分析,为打造有效课堂服务。当课程改革的这些要求为我们教学提出方向的时候,我们目前是不是能够承担起这份重任,是不是能够驾驭课程实施中的预设、发现、利用课程生成资源来提升教学,这是我们不仅要思考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努力尝试和研讨的问题之一。

篇7: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篇8: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 语言基础知识贫乏

要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 准确理解词的涵义是基础, 能写出语法正确、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是目的。由于中学生教材中的词汇不多, 再加上相当的中学生由于方法不当, 真正能熟练运用的词汇更少。因此, 他们在写作时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 缺乏基本的写作技巧

中学生在写作技巧上常常表现为谋篇布局能力较弱, 句式缺乏变换, 前后衔接手段单调等。一篇文章无论长短, 都应是一系列语义连贯的句子和语段构成的语义整体, 不仅要合乎语法, 更要意思连贯, 包括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但多数学生不会使用启承转合的衔接手段, 而只是把若干句子机械地堆砌, 结果写出的段落或篇章条理不清晰, 逻辑不严密, 语义不连贯, 使得文章跳跃性很大,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主题与各段落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照应和连贯性。

(三) 受母语的束缚

由于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 缺乏系统的认知心理表达训练, 所以在用英语表达意思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母语的影响, 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 无意识地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 然后再译成目的语。其表达方式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 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 致使在写作中错误百出, 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式英语”。

二、英语写作教学对策

(一) 积累素材, 夯实基础

1. 通过背诵积累素材

要学会遣词、造句、组段、谋篇, 首先要进行原始积累。词汇是写作的基础, 让学生扩大词汇量, 必须多记单词。除了记住生词表上的单词外, 还要记住平时阅读中常见的单词、词组。对学过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形容词、副词及特殊形式的名词复数等等, 要作专项默写, 在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背诵默写中积累大量的词汇, 为学生书面表达打下坚实的拼写基础, 其次, 要求学生背诵所学对话, 背诵课文中的典型句式、精彩段落和重要章节。学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词汇量,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文章中的病句。

2. 通过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 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教师要以教材为主线, 适当补充阅读材料。通过阅读, 可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词汇、优美语句和英语习惯表达方式, 不断地体会和领悟作者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学生便会有所创造。

(二) 模仿训练, 提高写作技巧

仿写能直接提高学生谋篇布局和衔接上下文的能力, 在仿照范文写作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会使用语言、章法和表达的方法。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种形式的仿写训练。

1. 模拟教学内容自编短文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素材, 要求学生利用课本内容, 编写类似问题的对话和短文。让学生模拟课本内容,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层地巩固课本知识, 另一方面, 课本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借鉴, 从而使学生觉得写作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学生不仅可以适当地运用和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且还可以理解和体会作者在构思、措辞、篇章结构的过渡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2. 模写范文

由教师提供不同题材的优秀范文, 和学生一起从结构、人称、时态、词汇、承接等方面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在融思想和内容为一体、处理主题句和其他细节句的关系、篇章结构的过渡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让学生欣赏领会其可取之处。教师再布置一篇相应的作文, 让学生边学边用, 由领会式掌握自然转为复用式掌握。

(三) 摆脱母语束缚, 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1. 用英语教学, 营造用英语直接思维的氛围

用英语进行直接思维必须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氛围。在教学中, 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 尽量通过英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流来教授英语, 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可以借助一定的体态语以及教学媒体, 尽量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思维习惯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为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是一种培养学生语言意识的好方法。从单词、句法、篇章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入手, 通过对照比较, 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从而增强学生中英文思维能力的转换。了解了语言知识及其所承载的文化, 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就能自觉地克服母语的干扰, 避免用汉语思维方式写英语作文。

摘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对“写”的教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十分重视。但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贫乏, 缺乏基本的写作技巧, 再加上受母语的影响, 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并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英语写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曹敏.以读促写循序渐进[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2) .

[2]周胜敏.基于学生体验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0 (9) .

[3]教育部.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9: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生物 问题 对策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教学而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生物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学生的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目前的生物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虽然教师的教学有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旨在表明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是阻碍事物发展的症结所在。要想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找出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教师对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视度不够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升学机制的影响,导致教师和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重视度不高,高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不能依据自身的学习爱好自由的选择学科,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课,而生物、物理、化学等等都是附属学科,在课时量以及教学设备的配备上都存在一定的缺失,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之处。

教师和学校对生物学科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态度,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缺乏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之处,会导致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丧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的生物学习重结论轻过程

由于生物在高考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因此学生不会放弃生物的学习,但是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生物学习上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生物的态度都是因为考试需要所以才学习,但是在学习方法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教材上对生物基础知识都有明确的讲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时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甚至不听教师的讲课。学生面对生物考试大部分采用的是“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没有做到真正领会生物知识。

在上课之前学生更不会主动预习课程,因为高中生面临的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所以大部分学生将时间放在语、数、外的学习上,很少会单独拿出时间来学习生物。这样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仅限于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并不了解这些结论的来源,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能起到生物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引起教师和学校的重视。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重知识轻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依靠考试过程中学生的分数,单一的评价方式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生物考试的形式是笔试,这样的考试形式只能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如果仅仅依靠单纯的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不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及对生物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四)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上课时以说教代替具体的生物实验,既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方式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完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交流过少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目前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较远的距离,两者没有有效的沟通,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使得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脱节,不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如果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吸引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就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师要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策略

针对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生物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一)对生物教学树立正确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和教师对生物教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以身作则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校领导要平等的对待每门学科,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以认真、努力的精神来带动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此外,校方要加强对生物教学的投入,为生物教學提供必备的教学设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对生物的积极性。

(二)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传授具体的生物知识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正确的学习方法下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生物能力。诸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课下认真复习、完成相应的练习、遇到问题及时向同学和教师请教,最重要的是要对生物知识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背诵知识。

(三)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依靠学生的笔试成绩,要从多方面、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在评价中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交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实际水平,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验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从实践中理解生物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依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全面发展。

篇10: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凭自己的经验教学,教法单一。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耗时长,效果差。

3、汉语拼音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关键环节,老师重视度不够。

4、一年级新生学前教育存在极大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有不科学的因素。

5、学前教育的老师存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师德休养、个人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对进入一年级的新生有多方面的影响。

6、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忽略了对孩子的贴身教育,辅导力度不够。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心不强。

7、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够充足。三至六年级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一点。

8、学风不浓、学生厌学是存在着的普遍现象。

9、城乡学校差别大。师资力量有悬差,超大班额突出,教师是人不是神不能做到全顾。

10、教学设备分配不均,没有做到城乡资源共享。规模小的学校只能是希望、盼望加渴望,最后是失望。

二、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把师培师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使用多层次、阶梯式、不等式等方式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面放宽,让大多数教师都受益。

2、教师利用培训、读书、网络等学习多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对幼儿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学前教育对义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很多方面:性格、兴趣爱好、勤学好问、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密切相关。

4、培养教师专长及特长。分配教学科目用其长。

5、定期或不定期对对家长进行培训。档次不一定要好高,班内校内培训都行,不需要大道理,只要切合实际即可。

6、密切家校联系。家校互动,随时掌握孩子(学生)的动态,不让学生处在夹层中,失去了家校的监管。加强对孩子的家庭辅导。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都要实行正面教育。扶正学生的身心。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7、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不在于外表搞得怎么样,关键在于: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老百姓的夸奖、老百姓的口碑能成就学校教育的兴衰。老百姓呀,应该利用他们那张金口多为学校摇旗呐喊,把指责变为理解,把误解变为宽容,把阻力变为动力,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8、加强安全管理力度。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发,一切最终的责任都是学校承担。我觉得只要学生购买了人生伤害意外安全保险,一旦发生伤害,经济补偿这块应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

篇11: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班教学是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实行的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模式。通常每班有学生10至25人。近年来,随着我过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外转移,使得农村地区适龄入学儿童逐年减少,从客观上让“小班教学”在我国农村地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在师资配备、教学理念以及管理模式等软硬件资源配置上相对落后,让小班教学的有利条件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反而在教学中产生诸多困扰和问题。一些地方未能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甚至因此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滑坡。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地区小学小班教学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班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19-01

一、农村小学小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失调,造成教师工作任务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校的教职人员数量根据学生总数确定,而大多数乡村小学或教学点的现实是班级多而学生少、课时多而老师少。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每位老师的课时增多了,教师的教学量加重了。通常情况下,一位教师平均至少负责三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老师任教科目多,课时数也多,自然会疲于应付,无法保证所教科目的教学质量。

2.学生交往面狭窄,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班级人数少、规模小,学生交往对象单

一、交往面窄会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同伴在思想、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动机等方面的正向促进作用会受到限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人数少,且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少且固定,每一个孩子的竞争动力很难激发出来,班级里的竞争氛围也难以形成。另外,生生交往的积极性不易调动,组间交流的机会缺少等也有碍于学习活动。总之,课堂上师生交往过于频繁,而生生交往机会欠缺,不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强化,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3.教学资源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班级人数少、学校规模小的状况影响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多媒体设施、试验器材、音体美教师及乐器、图书资源等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配备不足。比如在大多数农村小学或教学点音体美教师都是由非专业的其他科目老师兼任。这中状况很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4.班级活动难以开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小班普遍人数偏少,班级人数在2至6人的现象也属常见。每逢学校举行以班级体为单位的活动时,班级人气不足就显的有些尴尬。比如在队列队形比赛时,几个孩子还不够站两排;再如劳动课上,由于人手少,劳动任务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等。班级人数少的现实在让班级体活动难以开展同时,也影响孩子们的集体纪律观念的形成,更不利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二、解决小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以生为本,尽量改善学校分布结构,优化班级构成。农村小班教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近十年来农村适龄入学儿童减少。而农村人口分布分散,这就造成了学校布局难的问题。每村一校,学生太少,况且师资配备也跟不上;乡镇中心办校,又产生儿童住校食宿、交通安全及心理健康等问题。所以,面对新情况、新难题,我们必须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前提下,想办法、谋对策,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努力解决好孩子的上学问题。既要思想上重视,更要政策上落实。既要考虑办学经费的利用效率,更要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着想;既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学校,更要科学协调、优化班级结构。

2.教师要因“小”施教。班级规模小了,教师绝不能因学生少而“妄自菲薄”,怠慢工作;而要主动学习最新理论,结合小班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究出适合新时期农村小班教学的有效方法,力求把小班教学工作做到“小而精”。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班级中自主活动,合作学习,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形成活泼向上的班级气氛。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抛弃一些大班上课的传统方法,采用个别教学的策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尊重、激励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3.学校应革新办学模式,努力提高育人质量。班级人数少,学校规模小,当然教师名额和教学经费也会压缩。因此办学模式必须变革,才能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精师减政”,优化师资。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一专多能,教语文的能上好英语,数学教师也能上好体育;另一方面,学校管理由校长一人负责,不设教导主任等其他管理性职位。其次,选择性合并班级,减班不减生,提高办学效率。在入学适龄儿童特少年份可以停招一级学生。当然学校要提前摸清所负责区域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及有关情况。再次,按高中低年级创办“大课堂”,扩展学生交往平台,增加学生集体活动机会。比如,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课程或活动可以合班开设开展。

4.政府部门要做好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等各方面条件本来一直相对落后,现在又因为学生数量减少,一些地方行政领导单从学生数量角度来理解资源配置问题,显然就没法真正补上农村教育这块短板。在农村学校学生少、规模小的现状下,要彻底扭转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落后不足的局面,必须促进实现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必须促进实现建立在教育资源统筹分配基础之上教育公平。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靖远县高湾乡住寨小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面试举例下一篇:AA级寄宿制学校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