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公民的作用

2024-08-11

法律对公民的作用(共9篇)

篇1:法律对公民的作用

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四单元第七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法律及法律规定了我们哪些权利和义务。那么它是怎样保护我们的权利,法律的存在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的第二个框题——《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首先大家先看一下,下面的这四幅漫画。。。(板书,标题)

并思考这些反映了法律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我找同学起来回答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公民的规范作用,这也就是我们要讲的法律的第一个作用,即,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具体来讲,法律是如何规范公民的行为的呢?我们知道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重要内容。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对那些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这样公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等等。比如,法律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那么,这样,当自己的孩子到了六周岁,家长会把他们送到学校,对于那些不履行义务的,政府会做出相应的措施,法律也是要采取强制性措施的。(互动,所以,法律正是通过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良好的秩序和行为规范才能令我们的生活徇烂多彩。美景也是需要我们来维护的。

不管是小长假还是寒暑假,人们都会选择出游。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展示ppt)(哪位同学有去西湖吗?游览西湖绝对不能错过西湖十景,在这里老师列出了其中的四处,大家有没有认识的?曲苑荷花,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断桥残雪)

为了保护美景,杭州市出台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对以下行为进行了规范。(展示ppt)但是仍有一些游客,不遵守,仍有乱扔垃圾等一些行为。不仅煞了西湖美景,也。给西湖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展示ppt)

(。。自己的话。。)

那我想问大家了,(展示ppt)如果你在出行的时候。。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呢,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同时,法律对我们的合法行为和合法权益予以维护。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权益这个词,它和权利有什么区别呢?

了解了基本含义,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法律是如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这段视频主要讲了非法兜售公民信息,受到法律制裁。刑法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是这样的(展示ppt)

看完视频,(问题)依法行使自己权利 诉讼 法律在我们身边

篇2:法律对公民的作用

教师寄语 法到用时方恨少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学习重点、难点 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填空

1、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_______,应该履行什么_________,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__________。

2、法律正是通过规定________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3、任何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根据______规定,按照________,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________。

4、法律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________纠纷和制裁_________,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5、诉讼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类型。二 问答

1、法律是怎样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2、法律是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3、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课堂练习

1、法律使公民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说明法律在公民生活中起到了()作用。

A 规范人们的行为 B 严厉惩罚犯罪 C 倡导人们的行为 D 批评人们的行为

2、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① 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② 规定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③ 自我教育 ④ 规定人们只享有权利不履行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3、法律的重要内容是()

A 规定公民的权利 B 规定公民的义务 C 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D 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4、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应该采取的方法是()A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C 向人民法院起诉 D 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到执法部门控告

5、具有最高政治权威的法律制裁是()A 刑事制裁 B 民事制裁 C 行政制裁 D 违宪制裁

6、下列案例中保护了公民合法权益的是()

A 未经小丽同意,影楼老板将小丽相片贴在影楼门口橱窗上 B 某商场向消费者承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C 父亲以12岁的小玲是女孩为由拒绝供她上初中 D 老师以小明迟到为由,罚小明站在讲台边 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内容有()

① 公民享有什么权利 ② 公民应履行什么义务 ③ 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④ 对依法行使权利的行为予以保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村民张某发现有人偷自家的树木,便上前追赶,并将偷树人李某截获,强行带至家中进行询问、拷打。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李某正确的选择是()

A 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帮助 B 忍气吞声,谁让自己偷树在先呢 C 事后让人进行报复 D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在某企业上班的小王最近遇到了一件很让她心烦的事,她的来信要么不明不白地丢失,要么就被人偷拆偷看。后来,小王终于弄清楚这一切都是同事姜某所为。下面你认为小王可以采取的措施()

A 忍气吞声,毕竟是同事,不便声张 B 与姜某协商和解 C 向公司同事说姜某的坏话 D 找自己的朋友把姜某打一顿

4、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对地方政府及负有监管职责的主要部门依法实行了责任追究,共有18名涉案人员被逮捕判刑,这说体现了我国法律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方式是()A 提起诉讼 B 制裁违法犯罪 C 协商和解 D 解决权利义务纠纷

5、在我国的四种法律制裁中,运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是()

A 违宪制裁 B 行政制裁 C 刑事制裁 D 民事制裁

6、遇到下列情况时,你认为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A 去饭店吃饭结账时,服务员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少收2元钱,你感觉划算就接受了 B 自行车丢了,恰好有人向你推销来历不明的自行车,感觉便宜就买了 C 发现有人在路上抢劫同学的钱物,于是你想公安机关举报了 D 看到别人过马路闯红灯,感觉节省时间,你便跟着闯红灯了

7、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最好的维权办法是()

A 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侵权人 B 事后找几个“哥们儿”伺机报复,并且做到不留痕迹 C 找个“中间人”谈判“私了” D 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程序

8、父母离婚后,小玲随母亲生活,父亲按月付给一定的抚养费用。当她由小学升入中学后,所需的支出增加了许多,母亲又下岗了,为此,她母亲多次找父亲要求增加抚养费。但父亲却不同意增加抚养费,因为原来的抚养费是由法院判决的,具有法律效力。小玲应该()

A 相信父亲的话,不再提出增加抚养费 B 跟父亲“死缠烂打”,直到他答应要求 C 到父亲的单位大闹一场 D 到法院起诉,请求法院根据现在的情况重新确定抚养费数额 二材料分析

思想品德课上,同学们围绕“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多重要”为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许多同学搜集了活生生的案例,以案说法......(1)请你告诉同学们搜集案例的途径

篇3:网络对公民参政议政的作用研究

关键词:网络,参政议政,基层民主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人民群众及各种社会组织参与政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网络成为民众商议和讨论的平台。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不再被少数人垄断, 公众通过信息共享了解到更多的政治信息, 网络化促使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的多元化语境, 在网络中公开协商的可能性, 自由平等的表达方式, 共同形成了一种最大程度上维护少数派或弱势群体的发言权并且保护其自身利益的实践手段。

互联网的公开性与公共性, 与协商民主的实质精神不谋而合, 成为协商民主实践可以进行充分利用的阵地。公民政治参与的平等性、直接性、真实性在网络上得到加强, 公民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实名或者匿名发表意见, 或者在政务论坛、政府网站等官民对话平台直接参与讨论政府行为, 发表见解。对公民而言, 互联网可以充分表达民意, 了解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了解政府的运作程序, 充分行使公民的义务和权力。对于政府而言, 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 迅速掌握第一手材料, 了解真实情况, 提高决策的合理程度, 从而保证决策的有效执行;而且政府部门的政务透明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更可以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理解程度,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全国各级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下属部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 通过网络平台, 进行信息公开、业务受理等等, 吸引公民的积极参与, 接受公众的监督, 与公众进行互动, 广泛听取公众建议, 协调解决公众提出的问题。

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建立了专门的社区网, 在公开本社区公共事务的同时, 与居民互动, 鼓励居民就本社区事务进行协商;有些城市的政府部门专门建立相关的网站和论坛, 用以听取城乡居民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对居民反应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并且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相关责任人进行解决。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对基层政府部门实行民主监督, 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基层民主是国家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内容, 基层民主呈现广泛、多层、制度化特点, 并且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基层民主的发展需要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人民需要更加广阔的表达渠道。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提出:“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 只有建立在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才能切合实际, 避免失误。领导机关的活动和面临的困难, 也只有为群众所了解, 才能被群众所理解。群众的要求和呼声, 必须有渠道经常地顺畅地反映上来, 建议有地方提, 委屈有地方说。这部分群众同那部分群众之间, 具体利益和具体意见不尽相同, 也需要有互相沟通的机会和渠道”。[1]

胡锦涛也提出:“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 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 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

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 提高了公民实现和追求自身合法利益权力的意识, 公民以民主的方式实现自身合法利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同时,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民主的发展, 人们开始采用协商、沟通等和平方式去争取自身的利益, 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认识或观念上的分歧。

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民众可以再最短时间内了结最新的信息;并且互联网实行的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垄断模式, 使民众可以了结比传统媒体所传输的更多的信息资源。网络为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提供了可以平等对话、现场办公的平台, 网民的意见成为一种新兴的极具力量的社会舆情, 网络舆情所针对的社会热点也不断成为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重点。网络的快捷高效、网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培育了民众自由、平等的精神。

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网络媒体在繁荣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那就是由于无数网民有着不同的年龄、身份、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 网民所代表的利益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网民中既有争取对待社会问题、真正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守法公民, 也有利用虚假信息蓄意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不法分子, 而且不明真相的网民时常会由于盲从心理盲目跟风, 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横加阻力, 无形中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规范管理, 引导网民合理合法的运用网络, 促使网路舆情成为推动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 要加快建立与网络媒体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对网络监督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使网络发展更加理性、规范, 加强和改进网络举报工作。只有在法律保护下网络不再是个别人可以利用的工具, 网民们才可以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 在网络平台上对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管理的问题展开自由、民主的讨论, 正确行使公民的知情权和发言权, 维护自身正当合法的利益。

其次, 培养新型的政治网民。互联网既是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平台, 也是学习先进的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的平台, 网民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提升自身法律修养。合法合理合情的使用自身权利, 理性看待问题, 不再盲目跟风、感情用事。

再次, 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实现政务公开, 完善运行机制, 与网民进行良好互动, 充分听取网民的建议和意见, 积极改进工作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做好像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总之, 只有对网络媒体加以规范的管理和引导, 才能真正确保网络成为普通民众可以正确利用的参政议政渠道之一, 网络媒体才能更好地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 (4) :19-25.

篇4:法律对公民的作用

【关键字】法律意识;法制建设;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之后,我国对于法律的关注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党和政府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基本已经脱离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是只有法律被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受,并且选择信任,闹之余尊重的时候,法律才能作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出现。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以及价值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单纯的法制现代化并不等于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法制只能作为法治的开端,法制现代化只能作为依法治国的必要基础对待。依法治国不仅仅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加要求政府的严格执行,以及公民自觉自愿的遵守。如果公民不能从自觉自愿的角度出发遵守法律,即便是国家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来迫使人民遵守法律,那么这样的法律也只能是缺乏生命力的,被動的执行,至少会形成阻碍法律本身成长的速度。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在展开法制体系和环境建设的时候,都更多关注法制体系本身,而忽视了法制现代化的实际适用效果。所有的法制体系构建都必须立足于其服务的社会环境,着力于解决环境中的问题,而如果我们建设的法制体系背离了中国社会群体的心里现状和社会现实环境,就会失去其价值。

为了实现法律自身的价值,首先应当进一步澄清公民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产生于法及法律现象,是人们对法及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并反作用于法及法律现象。从认识层次的角度看,法律意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其中前者是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表现为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是人们基于自身利益而对法律形成的感知,是一种自发而朴素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法及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是系统化的认知提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即立法的本质是国家政权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利益分配规则并且确保遵守,这一点映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即立法是为了人民之间分配利益、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因此可以说,对法律的遵守来源于法律心理,而对于法律的建立则来源于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意识当然首当其冲地会应当到立法和执法群体,但是从公民的角度看,其法律意识同样也是法制完善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只要公民对法律保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法律的存在才具有实际价值。但是公民对于法律的认可和遵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活动中学习并且形成的,并且每一个公民在面对事件的时候都会存在困境选择,这个选择过程中,守法的成本作为一个因素而存在,而选择的结果是遵守法律还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必然依赖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这个角度看,法律意识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建议

前文中以及提及,法律意识由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并且作用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生活选择之中,成为维护社会的诸多微观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想要实现法律本身的价值,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成为了必由之路。

从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角度看,在允许的情况下,从小抓起无疑是最优选择。对于青少年而言,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体系,还有诸多细节正在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而有所修正,如果能够加强法律意识的灌输,其效果必然要比成年之后的学习要具有更优的效果。针对于这一个问题,有几个方面的重点应当注意。

首先,从社会领域的法律意识渗透不容忽视。虽然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所接触的社会更多局限于校园环境,但是生活环境中的信息获取总量同样不容忽视,耳濡目染的渗透,其效果通常要比认真的灌输学习不在以下,更何况其生活环境中的诸多人,无论是家长还是朋友,都会成为其行为修正的范本。考虑到青少年阶段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社会范围的普法工作,对于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

其次,在校期间,增加必要的法律学习,即便不是系统性的学习,对于法律意识,尤其是深层面的法律思想体系的形成,其意义之大不容否认。这是青少年客观、体系化认识法律的重要渠道,对于青少年形成完整的法律意识,甚至于形成完整的基于法律环境的价值观都有积极意义。

最后,在展开法律意识的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不同群体的受众所对应的不同行为方式和特征,以及获取信息的不同渠道,想要展开行之有效的法律意识建设,无论是面向青少年还是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成年群体,都应当有的放矢,才能获取良好效果。区分受众行为和语言特征,选择群体常用的信息获取通路,都是优化法律意识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篇5:法律对公民的作用

今天我在八年级六班上的是《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自我感觉整节上的比较成功。打下课铃了,我走出教室。随后王晓龙出来了,他很贪玩。他的成绩在全班偏下游,成绩不是很好。王晓龙这节课没有发言,而且在组内讨论问题时也很少发表意见。我想了解他的内心想法。

“这节课你觉得有收获吗?”

“有”

“能具体说说你收获了什么吗?”

“上课时我想了很多,我跟同学闹矛盾时,以前总是“以牙还牙,以恶对恶”,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哦,错误?”我有点惊讶,没想到他竟然思考的如此投入。

“以牙还牙只能让自己错上加错,用这节课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法律意识的表现。”

“你说的真好,可是我发现你在课堂上很少发言啊!”

“老师,我没有发言,并不代表我没有思考,我把我的想法都记在笔记本上了”

“希望你不人仅说好,做的更好!”我的心情舒畅极了。

篇6:法律对公民的作用

学习目标

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知识——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学习重点、难点   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学习过程

(一)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阅读课本92——93页郭某的案例

议一议   镇政府的做法根据是什么?这里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想一想  法律的重要内容是什么?怎么理解法律正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二)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想一想  说一说   自己或者家人与他人发生过权益纠纷吗?你想过用那些办法解决?最终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阅读94页正文

说一说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这体现了法律的哪一作用?

阅读94页相关链接

说一说   诉讼分为哪几类?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

阅读94——95的案例

说一说   法律是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这一案例属于哪种诉讼?

阅读95页相关链接

说一说  法律制裁分为哪几种?

试一试  你能在本册课本中找到相关的案例和对应的制裁吗?

学习总结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2、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达标检测

一、 单项选择

1、下列属于行政诉讼的是( )

a张某起诉刘某欠债不还

b李某不服人民法院判决,向人民检察院提起申讼

c朱某检举胡某贪污

d黄某起诉某国家机关“不作为”而导致自己合法权益受损

2、“法律在哪里实现自由,也必将在哪里限制自由。”由此可知( )

a离开法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b法律确认的自由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随意行使

c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d法律就是用力来限制权利和自由的

二、简答题

3.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之。

第二框参考答案:

一1、d  2、c

篇7:法律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调研报告

这次调研我走访了两家家附近的中小型企业。因为都是熟人,所以调研起来也格外方便啊,哈哈。两家公司的基本情况以上十五个问题已经基本包含了,我就不作赘述。着重就一个问题“法律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讨论。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两家企业都存在“应收账款”的问题,于是我研究了一下发现这是个企业里的专业术语,之所以讲这个是因为我认为这个术语牵扯到我们本课所学的法律问题,即商事主体在进行商事活动中会遇到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当然缺少不了法律的途径,从中就可以体现出法律的作用了。我希望通过这个具体的术语,具体的研究法律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我查阅了“应收货款”的概念,它专指因出售商品或劳务,进而对顾客所发生的债权,且该债权尚未接受任何形式的书面承诺。套用到我调研的企业中,即当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后,对顾客发生的债权尚未接受任何形式的书面合同,从而造成客户拖欠帐款,占压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商业风险。特别是现在,客户拖欠企业帐款者越来越多,帐款回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我调研的其中有一家企业是妈妈的企业,所以我的体会也非常深刻,每年快要年底,大家都在开心的准备过年,妈妈还是要到处奔波先去欠债的企业讨债,请求债务的履行啊!!觉得这样真的非常辛苦。是不是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好奇心很重的我又查阅了资料。结果我发现,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帐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而且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我国企业逾期应收帐款总额比率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0%。看来不仅仅是我妈妈的企业有这样的问题。

然后,面对“应收货款”这个全国企业都广泛存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换句话说,法律又在此对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先来研究一下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共有三点:

1.迫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份额

2.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3.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总结一下的话,产生的原因就是“赊帐”“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那么针对这三个原因,我就可以找一下解决办法啦啦啦。来一个一个看,通过“赊帐”作为营销手段在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也无可厚非,就我妈妈的公司来讲,虽然她的公司存在应收货款收不回的问题,但跟我妈妈做生意的其他商事主体对我妈妈的企业也有债权,由于我妈妈的企业货款收不回,资金压力大无法即使汇款又形成了其他商事主体应收货款收不回的问题。按照这个可以推想,整个市场就好象由应收货款形成的链条一样,你欠我我欠他他欠他,是这样的吧。但是我想这也是促进市场流通,保持市场年轻活力的一个原因。由此我就联想到楼市的次贷危机,我想象力是不是很丰富,哈哈。联想到这个的原因是,按照我个人浅薄的理解,贷款促进房市发展,但由于是次贷,就是贷款给一些支付能力不那么强,或者信用相对差的人而导致无法支付贷款从而形成楼市泡末,用王朔的一本书名来概括就是“看上去很美”,可能由于房贷的积极,楼市交易非常活跃,市场经济也同时兴奋起来,暂时可能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我觉得毕竟贷款就是一种提前消费,而“提前”是建立在你自己的还贷能力可以,信用状况良好的基础上,那么如果市场经济是一架马车,贷款就是快马加鞭和好车轮。否则,还贷能力不好,信用状况不好,整个楼市如同马车一样飞快的奔跑然后散架的也格外重痛。再回归到企业的话题,如同房贷,客户信用不好,拖欠帐款,占压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商业风险。特别是现在,客户拖欠企业帐款者越来越多,帐款回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从企业的经营状况看,虽然每个月都有很多利润,但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应收货款”“流动资金”。如果这个链条衔接不上,试问企业又怎能健康发展呢。

由此形成的债权债务问题如果不通过诉讼的途径又该怎样解决?传统意义上,中国人都偏向“私了”“协商”,不到万不得意不要闹到公堂对峙。而在商场上更是,为了留住长期顾客群,更不愿意和自己的生意伙伴撕破脸自断后路。但到了真的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即使不愿意也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来应对。那么企业如何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法律保障制度?企业应该建立的应该包括合同管理、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债权催收等。企业在应收货款管理上主要建立以下制度:

一、建立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严格合同的签定和履行。合同是企业催收应收货款有利有效的法律依据。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在与可户签订销售合同时,应有专业法务人员审定合同内容。销售人员要严格按合同约定履行,客户如有违约行为的立即中断履约,准备应对措施。企业财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双方合同付款条款的规定,及时向客户提示付款,并进行跟踪催收。

二、建立定期的财务对帐制度和应收帐款档案管理制度。销售员与财务密切配合,制订一套规范的、定期的对帐制度,每隔三个月或半年就必须同经销商核对一次帐目,避免双方财务上的差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造成呆、死帐现象,同时对帐之后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而不是口头承诺。对于相关贸易单证:包括合同、发票、提单、报关单、商品质检证书等,案情说明、相关的买卖双方往来函电、担保文件、仲裁/诉讼判决等材料由专人归档管理,以备后用。

三、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及销售回款责任制。企业在制定营销政策时,要将产品销售和资金回笼结合起来,加强销售人员的回款意识,把销售回款率作为考核销售人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与其工资、奖金、旅差费挂钩,制订合理的应收帐款奖罚条例,使应收帐款处在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凡因自身原因导致货款被拖欠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人为造成的呆死账,要有明确的赔偿制度,损失重大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建立客户的信用评定、审核制度。企业要建立信用评定、审核制度,对不同的经销商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限(一般为半年)。要加强对客户资信程度的调查和分析评估,通过银行、同行业及律师等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客户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经营人员变动和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以确定其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资信实行动态管理,对资信下降的客户要及时采取减少发货、实行担保和加强催收等预防和减少风险的措施;对资信差、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要停止发货。

五、建立和健全往来帐户结算登记、核查、清理制度。要及时登记每笔往来款项,准确反映应收、应付帐款的形成、回收、支付及增减变化情况,并按月对往来款项进行核对与清理。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对超过信用期的应收、应付帐款要逐笔查实原因,分清责任,责成有关人员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制定具体催收、支付计划,责任到人。

六、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加大追索债务的力度。要强化法律意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清理欠款,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企业对不同过期的应收帐款,有二种追讨方式,即自行追讨、委托律师追讨。对于逾期的货款,凡债务人没有明确的还款计划或有效承诺的,都要立足于诉诸法律进行清缴。对于有潜在风险的债务企业,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建立帐款催收制度。根据情况发展的不同,建立三种不同程度的追讨文件――预告、警告、律师信,按情况及时发出。由于债权企业追缴不力,错过法律有效诉讼期造成拖欠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应收帐款的回收是一项非常复杂,需要耗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安全、有效的管理应收帐款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企业建立起应收帐款的法律保障制度,以达到防范贸易风险,了解贸易对手,避免和减少各类不良债务发生,有效追收欠款,节约管理费用等各方面的管理目的。提高企业应收帐款管理水平,建立企业的信用管理机制。

如果不使用法律的武器,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入手呀,但这显然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权当了解吧。

企业应收帐款的风险防范

1.从产品本身入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市场营销的现实表明,适销对路,供不应求的高质量产品,企业往往不需要采取赊销的方式。因此,不断开发出符合消费潮流、具有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是防范应收帐款风险最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加强市场预测与调查,采取先进的生产设备,聘用先进技术人员,生产出物美价廉,功能齐全,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的产品信誉,形成品牌优势。这样,产品适销,使企业比较容易争取到现销方式销售商品,减少企业应收账款,甚至可能增加预收帐款。

2.加强客户风险管理

企业应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企业应收集与之来往的客户的信息,对其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尤其是初次合作就想要赊销的新客户,更要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调查。依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确定赊销客户的还款能力、评定其信用等级,最后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建立档案的目的是要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客户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对于初次交易且资信较差的客户尽量采取现销方式或附带担保条件的销售方式,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可以采用分期收款方式,以期与之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

3.健全企业应收帐款管理制度

篇8:法律对公民的作用

一、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培养公民“循礼”习惯的重要性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 循礼有着悠久的传统, 现代社会仍然需要通过礼仪的教育与践行, 以便人们彼此之间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了解, 循礼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几千年前的荀子就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孙安邦《荀子》, 2003) 对一个人来说,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一个社会来说, 礼仪则是—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文化多元性更要求人们必须懂礼仪、会运用礼仪, 因此礼仪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现代企业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 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 包括礼仪素质能力、循礼能力和个人形象塑造能力。所以, 在对公民的礼仪教育过程中, 加强职业礼仪教育, 使公民养成循礼的行为习惯, 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 职业礼仪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国务院2001年10月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 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有着重要的作用。”礼仪与道德具有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 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道德是礼仪的内在灵魂, 二者具体地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因此, 加强公民职业礼仪素质培养, 不但是培养公民完整素质的需要, 更是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需要, 对提高国民素质、优化社会风气、落实和谐社会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职业礼仪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

礼仪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 礼仪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唯一内容, 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 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礼仪已经成为礼仪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职业礼仪培养, 公民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落实到具体内容上,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实现。

3. 职业礼仪教育是适应职业文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正是职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程度标志。这对于经济实体和众多的企业来说, 就更需要积极适应这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和操作, 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 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所以, 职业人需要提升包括职业礼仪素质在内的所有素质,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良好的礼仪认知、循规蹈矩的行为习惯, 能够改善和提升一个组织的形象、提升一个组织的生命力, 有助于提高一个组织的经济效益, 推而广之, 就可以促成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 公民礼仪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为了个人顺利步入社会, 也是为组织事业的发展做准备。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肌体组织的健康发展, 所以, 对公民的职业礼仪培养和形象塑造, 正是适应社会文明发展的实际要求。

4. 职业礼仪教育是塑造个人职业形象的需要

对个人而言, 讲究职业礼仪, 言行注意“循礼”, 养成循礼行为习惯, 既能有效地提升个人素质, 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又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交流, 同时有利于维护所在组织的形象。因此可以说, 职业礼仪素质教育和循礼习惯养成, 既是公民社会交际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行为理论看, 一个行为主体要使它的内在心理目标社会化, 必然借助一定的行为方式, 其中包括职业礼仪所涵盖的举止行为、衣饰谈吐、待人接物等内容。所以, 循规依礼, 养成职业礼仪素质, 也是职业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概括起来, 职业礼仪教育与循礼习惯养成, 在职业交往与人生历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音符, 是一门社会平等的艺术。从职业修养的角度来看, 职业礼仪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从职场交往的角度来看, 职业礼仪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艺术, 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是一种相互沟通的技巧。说到底, 职业礼仪和循礼习惯就是一种职业情商, 是一种循规蹈矩的职业秉性, 在职场中尽力培养这种良好的职业秉性, 有助于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培养公民“循礼”行为习惯的途径

那么, 在职业礼仪教育和公民形象塑造过程中, 如何养成公民“循礼”的认知行为习惯呢?

1. 将循礼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职业人格的魅力来自于个人所具备的优秀职业品质。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职业者, 其专业技能的形成和优秀品质的养成, 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努力和职场的培养。遵循职业礼规是基本的职业品质, 也是基本的职业要求。孔子曾说过:“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礼是各种美德的标准和底线。在孔子看来, 光有美德“恭”“慎”“勇”“直”还不够, 还需要“约之以礼”。否则容易让美德走样。礼仪与职业形象的塑造息息相关, 两者不可偏缺。善于发现和顺应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 运用职业礼仪的每一个细节, 可以给自己和组织提供难能可贵的良机。

职业者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必须结合专业技能的要求加强职业礼仪的训练。职业礼仪和其他礼仪一样, 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甚至强化训练才能形成。这就需要坚持灵活多样的、有效的原则, 将循礼实践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将强化训练与日常训练相结合。强化训练的方法可采用个体训练、群体训练、情景训练、反馈纠偏训练等, 循序渐进求得效果。比如个人形象的设计的训练, 则可以从掌握仪表修饰的方法开始, 通过目光、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的展示, 求得亲切、真诚、老练、潇洒的第一印象, 为交往和公关活动打下基础。日常训练则依赖于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交融与配合。

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中, 学习职业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 养成循礼的习惯, 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职业交往技巧, 积累职业交往经验, 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 有助于提高人的职业自信和自尊, 有利于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使职业人的专业技能发挥如虎添翼。

2. 将循礼与职业形象的塑造相结合

职业形象是对产品和服务的一个有力补充和完善, 它包括组织与公众的信息沟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面貌等。职业形象是人们对行业的识别、比较、评价和选择的信息集合, 能够影响人们对行业的理解和态度。因此, 各行各业力求通过形象管理来向公众传递“美好形象”的信息, 从而使组织形象深入人心。从业者是行业形象的软件, 从业者的礼仪素质与被服务者的精神感受中最敏感的那一块直接相关, 是提供优质服务的标志之一, 因而在行业建设中备受重视。在职业礼仪教育中, 应该将循礼与职业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 使受教育者掌握与职业形象相关联的礼仪技巧, 以便塑造良好形象、凸现个人竞争力, 获得竞争优势。

一般而论, 职业形象塑造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包括仪容仪表、语言谈吐和行为举止的整体和谐。它要求职业者能够娴熟地掌握社交礼仪, 通过语音、举止、姿势动作等传递自信、昂扬、妩媚、潇洒、优雅等多种信息, 形成有文化、有内涵的职业形象。在职业形象塑造中, 最重要的是个人职业定位的问题, 扮演什么角色, 在不同环境中体现什么身份, 都需要准确定位, 然后根据要求设计自己的仪态、表情、举止动作、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的方法等, 在遵循礼规中做到干什么就要像什么。结合循礼进行职业形象塑造, 丰富了塑造活动的内涵, 对公民素质形象的优化很有实际效果。

3. 将循礼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职业素质包括了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素质。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 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职业素质可以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 随着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 这种素质是可以继续提高的。衡量一个人职业素质的好坏, 不仅仅要看他的身体状况, 更要看他的思想觉悟、心态表现、文化涵养和道德品性等。身体素质有先天的因素, 而精神的东西则需要通过专门的方式培养训练才能形成和完善。循礼作为一种行为, 本身就是素质的训练, 而把循礼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能使职业素质养成更具实质性的内容。

礼仪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社会公共领域向职业领域扩展, 成为职业规则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礼仪规范和准则, 它们都属于职业规则的内容。如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 都是行业的礼仪规范, 都具有职业特征。正由于礼仪是职业规则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礼仪素质就成了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素质。在“塑造行业形象”成为社会时尚、各行各业都将形象工程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的背景下, 从业者的礼仪素质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形象档次与效益, 因而备受重视。所以, 对公民进行职业礼仪教育, 把循礼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更是职业道德的实际需要。

总之, 职业礼仪培养和循礼习惯的养成需要所有公民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 自觉接受熏陶、历练, 在人生过程中不断实践。而在公民礼仪教育过程中, 把循礼的认知行为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形象塑造结合起来, 更易于形成个体循规蹈矩的职业秉性, 促成主体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时效性的必要环节.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

[2]孙乐中.实用日常礼仪.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黄富峰.德育思维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吴克霞.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价值功能.中学校长, 2007, (2) .

篇9:论程序正当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正当法律程序;公民权利;权利制约;程序保障

一、正当法律程序对公民权利保障作用概述

正当法律程序蕴含着数千年来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自身基本权利的关怀,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英美国家中较为特色的就是其宪政制度。正当法律程序对于公民权利保障的作用和价值,是其他法律所不能够替代的,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一)正当法律程序是公民权利平等的基础和前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曾经说过,要形成法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第二个是所被遵守的法律是一部良法。法律遵守不仅仅包括实体的内容,也包括其程序性规定;

(二)正当法律程序是权力制衡必要的方式和手段,程序法通过规范限制权力的运行,通过为权力的运行设置法律运行轨道,从而使权力有顺序有节制地运行,使权力的适用遵循预先设定的法律指向和目标,以实现权力设置的目的。

(三)正当法律程序是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途径,正当法律程序保证公民的权利实现的途径是将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紧密结合而形成一个精密的制度。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程序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法律程序虽然有巨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制约着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真正实现。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宪法缺乏类似“正当法律程序”的相关规定。我国的小法对与公民基本权利有着比较具体的规定,但是在整个宪法典来看,几乎都是原则性的宣言,无从得以实现和救济的途径。我国宪法对与程序性的规定几乎没有,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条文主要由两个:第37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有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犯法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40条规定:“除因国家安全或是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有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者两个条款只是限制了就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作出了程序合法性的规定,而并未提及公民具体的程序救济方式。这就使得公民此类权利无法得到切实地维护。

(二)监督监察体制不健全,无专门的权利保障机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设置审理和违反宪法案件的专门机构,更没有这方面的特别程序,监督监察机制十分不健全。而现阶段我国对于那些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主要是依据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进行司法救济保障权利。而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不能够在司法审判中援引,程序的缺失导致宪法诉讼一纸空文,缺少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使得我国目前所出现的宪法问题都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这也给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侵犯隐患。

(三)国民及司法执法人员程序正义理念淡薄。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对国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国的民众对于自身权利保护的司法意识淡薄,对于法律程序的价值忽略,公众的法律素质的低下使得我国的权利保障的实践很难实现。与此同时,我国执法司法队伍程序意识的缺位,在不同程度上违反程序的规定,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十分严重,这就必然又导致公众对于程序的不信任,使得程序在民众心中失去权威,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实现和保障人权,也不利于实现实体正义。

三、正当法律程序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完善建议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的问题分析,我们应该完善我国公民对于基本权利的正当法律程序的保障途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宪法中应增加设置正当法律程序的条文。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作为一项普世性宪法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目前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的正当法律程序的条文,它在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意义重大。所以应该为我国宪法所移植。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可以为部门提供法保护公民权利提供宪法根据和原则性向导,来解决部门法之间的冲突;同时还可以根据此原则为违宪审查提供审查法律的依据。根据这个原则,违宪审查机构就可以对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予以变更或撤销。

(二)细化公民程序基本权利条文。我国现行宪法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做了一系列列举式的规定,然而缺少具体有效的可操作性的程序权利的条款。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所以还需要明确我国公民的各种程序性权利,比如选举性程序权利、听证性程序权利及诉讼程序权利等, 至此为公民基本权利程序的保障提供一个详细的程序设置做指导。

(三)设立宪法诉讼程序,确立宪法诉讼制度。将我国宪法纳入司法的范畴内,使宪法诉讼具有司法的可行性,现已成为我国宪法理论研究与宪政实践的普遍关注的问题,引起国内的热议。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体系,需要特定的立法和完善系统,并建立我国宪法诉讼,完善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四)建立立法听证制度。立法听证程序在英美国家当中普遍采用,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等著名学者、当事人及与法律有利害关系的公民等到会表达其意见,为立法机关审察议定法律提供依据与参考的一种制度。因此立法听证制度解决的是立法过程中的的民主性问题。能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保障公民对立法表达意见的权利。

(五)追究违反程序的责任。严格执行法律程序,切实保障程序有效的适用。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立法机关应以出台相关规定,追究违反法定程序具体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于在审案件中违反法定程序的人员,可以根据其违反的程度来追究其责任的大小。这也就是说要对审判过程中程序上的违反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四、结语

从开国以来从宪法的实施来看,我国的公民权利的保障之路还是任重道远,宪法当中程序的缺位使得公民权利的保障没有有效的救济的程序途径。本文从正当法律程序对公民的权利保障角度出发,论述了程序正当对公民权利保障的作用,以及我们国家目前人权保障方面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如何完善的建议,希望我国在对于程序这一方面无论是公民意识还是立法方面都能够提高重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同等关切,更好地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 胡冰兵:宪法程序价值之考量[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2] 刘旺洪: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程序论略.法学研究第5期[J].2006.5

[3] 杨中夏:论正当程序及其价值 [A]. 咸宁学院学报.2009.12

[4] 解国华: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分析. 法制与经济第309期[J].2012.4

上一篇:槐花殷红心情随笔下一篇:护理人员自查自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