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推荐人意见

2024-08-19

课题申报推荐人意见(精选6篇)

篇1:课题申报推荐人意见

课题申报推荐人意见

推荐意见: 史晓胜老师是我校生物学科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多年来执教高三生物,教学效果好。有较好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与基础,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论文《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全国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上发表,其它论文多次获省等级奖或常州市年会二等奖等。本课题论证规范,研究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意推荐史晓胜老师实施该课题。第一推荐人: 蒋元祥 专业职务: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英语教学 工作单位: 溧阳市埭头中学 推荐人亲笔签名:

推荐意见: 本课题的研究,有学校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作充分保证;有注重研究,积极探索的课题组成员的人力资源保证;学校大力倡导教育科学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课题组长史晓胜同志科研能力强,曾多次参加常州市或溧阳市课题的研究,围绕相关课题撰写了多篇论文,并多次获省市级等级奖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平时教育过程中,能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生物学科教学方法优秀,成绩突出。史晓胜同志是学校生物教研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其他成员业务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全组成员能团结协作,积极工作,体现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相信,在他的主持下,本课题会取得预期的成果。故本人同意推荐史晓胜同志实施本课题研究。

第二推荐人: 张久旺 专业职务: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数学教学 工作单位: 溧阳市埭头中学 推荐人亲笔签名:

推荐意见: 本课题的研究,有学校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作充分保证;有注重研究,积极探索的课题组成员的人力资源保证;学校大力倡导教育科学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课题组长史晓胜同志科研能力强,曾多次参加常州市或溧阳市课题的研究,围绕相关课题撰写了多篇论文,并多次获省市级等级奖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平时教育过程中,能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生物学科教学方法优秀,成绩突出。史晓胜同志是学校生物教研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其他成员业务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全组成员能团结协作,积极工作,体现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相信,在他的主持下,本课题会取得预期的成果。故本人同意推荐史晓胜同志实施本课题研究。

第二推荐人: 张久旺 专业职务: 数学教学 研究专长: 数学教学 工作单位: 溧阳市埭头中学 推荐人亲笔签名:

篇2:课题申报推荐人意见

在审读课题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

地方院校当发挥地方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故选题未必要大而空,当以真正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小见大,得出新颖的认识和新观念,从而带来普遍性意义的价值。亦可采取比较的方法,将当地文化或教育现象与其他地区比较,若得出特殊性的结论,或可修正固有理论,真正推动学术发展。即便对地方特色很好的描述,亦为对学界的贡献。

在课题的选题上,大多数老师都能够合理把握住选题的新颖度,绝大多数课题都是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潜力的,选题的口径和深度也把握的较好,但是提请申报老师注意的是院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之间的不同,在选题时根据不同的课题层次选择不同的口径,院级课题题有类似或重复的现象,如“自主学习”类有很多选题都涉及到了。

第二,很多项目的缺乏对学术前世的梳理,或者梳理不足,仅仅关照自己研究内容的一点内容,而疏忽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或理论,尤其是有必要说明自己的研究比以往的成果有何推进之处?哪些结论与以往不同?其价值和贡献何在?

关于研究综述方面和合理性,评审过程显示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综述的撰写非常重要,可以看出申报者对这个问题的把握程度,对学科前沿的了解程度,能够阐释研究的理论合理性和实际价值。一些老师不能很好的把握研究综述的写法,大多进行他人研究成果的罗列,没有自己对他人研究进行深入评论,实际上叙评结合更加能够显示出研究者的功底,建议老师们在此方面相应予以加强。

不太了解“课题设计论证报告”的写法(或写作模式),且对“课题设计论证”中的某些项目的理解有误。比如,某些老师对“选题研究现状”理解有误,如B1116;某些老师对“本课题研究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理解有误。如B636。此外,有的老师写的不像是“课题设计论证”,而像是具体的实施策略;或写出

来给人感觉不像是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的研究框架,而像是一种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三,研究方法方体部分,也是申请书的核心和关键部分,很多老师在这个部分惜墨如金、寥寥数语,这就直接导致课题申请书的分量不够。评审者其实最看重该部分,试想如果不能够合理、充分、严密的阐释要研究的问题,将反映出你对这个问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深刻了解,那么完成课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课题也就没有了学术价值,因此建议老师们应该丰富这方面的内容,将你要研究的事物清楚、准确的表述出来,同时给评审者一个清晰地思路和可行性较高的行动方案,这样才能够在评审中获得高分。

在“课题设计论证”中,第二部分“2.内容: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非常重要,应该得到充分的阐述。但很多设计论证中,这部分恰恰最薄弱。很多老师在这一部分的阐述太过简单、单薄;影响了其说服力。(常见的情况是:很多老师把第一部分“1.选题: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写得很长,但第二部分却寥寥几句就结束了,这显然让评委有这种感觉,即申报者对其研究的内容、思路等方面心里没谱,因此论证不够充分。如B602;B926。)

第四,关于预期成果与理论创新。很多老师对这个部分的表述不重视,往往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导致评委会认为你只不过是为了拿到课题进行敷衍,并没有完成课题的决心。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对研究成果进行量化,那么将会让课题申报的成功率有所提高。

形式方面,建议部分研究者进一步锤炼语言,注意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理服人,避免空洞和逻辑混乱。

篇3:课题申报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课题的申报过程, 是实施整个课题的核心阶段。课题申报工作的完成, 意味着这个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内容的明确。但是, 大多数教师对于“课题”这一概念还相对陌生, 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尤其是在课题申报中常常走进误区。那么, 在课题申报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呢?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呢?

问题一:课题选题空大化

接触过不少同行的课题, 真的让人啼笑皆非, 哭笑不得。举个例子来说:有个课题组确定的课题名称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那么“小学生”是指一到六年级的哪个年级还是哪几个年级?“语文素养”是指它全部的内涵还是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释语文素养为: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研究还是大语文环境中的培养研究, 或是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中的培养研究?课题选题指向不明, 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怎能胸有成竹?

【策略】作为一线教师, 在课题选题的过程中, 一定要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要从小处着眼, 从小处选题。单就“低年级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研究”而言, 我们就可以分解出众多小课题: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研究、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能力的培养研究、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教师如果能从其中的一个小课题入手, 实践起来会更方便。

问题二:课题表述论文化

课题名称是一个课题的题眼, 有些教师往往把课题与论文混为一谈, 因此课题的名称常常论文化。比如,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疑问句) 、校本研修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结论式、口号)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 (形容词) 等。这些题目, 作为一篇论文的名称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个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确切的了。

【策略】一个好的课题名称, 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的要求。准确, 也就是说人们透过课题名称, 至少要知道该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研究的方法是什么。规范的课题名称, 所用的词语、句型必须规范科学。课题的名称一般不用似是而非的词, 不喊口号, 不用结论式或疑问句的句型来表述。同时, 课题名称一般要求使用普通话的语言, 使用陈述句来表述, 中间不用形容词等带有修饰色彩的词语。简洁, 是说课题的名称不能太长, 一般控制在20 个字以内。

那么, 课题名称到底应该怎样表述呢?一个相对完整的课题名称应该是这样的:课题名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大多数时候, 还可以用“课题名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形式。比如“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 研究对象是小学高年级, 研究内容是计算能力, 让人一目了然, 清清楚楚。

问题三:研究内容宽泛化

有的教师, 由于平时没有留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对所申报的课题没有进行深度的思考, 只是在申报课题时急来抱佛脚, 所以, 在研究内容的确定上往往宽泛化。在研究内容的描述上, 只是和课题名称的表述一样概括抽象, 而不能细化和具体化。

【策略】怎样的描述才算具体化呢?以《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课题为例, 它的研究内容可以如下细化:小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研究、高中低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研究、高中低年级经典诵读的形式研究、高中低年级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研究、学校关于经典诵读的评价体系研究等等。只有这样分解和细化研究内容, 才能确保教师在课题实践中不至于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才能确保教师在每一课题研究阶段有事可干, 才能确保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问题四:研究方法形式化

大多说教师在填写课题申报表中的研究方法时, 只是对一些常见方法的简单罗列, 研究方法形同虚设。

【策略】实践证明, 课题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往往在课题研究的某一阶段或课题研究的某一活动中就同时应用到了多种方法。因此, 在课题申报时, 最好能把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描述, 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我们的课题实践。

问题五:研究成果简单化

不少教师在课题成果的预设上, 往往只是几篇论文、几个教学设计, 有的甚或只有一个研究报告, 如此等等。其根本的原因是对课题研究模糊化, 不懂得课题研究本身是一个系统工作, 课题成果是一个成果集合。

【策略】一般情况下, 一个课题的预设成果至少要有研究报告、阶段小结、典型的过程性资料 (调查问卷及调查问卷报告、教师的论文、随笔、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专题活动的相关资料等) 。

篇4:国家级课题申报乱象

但是,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这个机构正在渐渐将课题申报、鉴定及其所涉及的科研经费,纳入只有自己能够控制的暗箱操作。

全规办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设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由中国教科院院长兼任规划办公室主任。据其官网介绍,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制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实施,组织课题评审立项、负责课题日常管理、鉴定和成果推广。

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国家级课题是晋升、职称评定、学术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有些大学甚至直接规定:没有国家级课题无法晋升为教授。因此有评论说,获得国家级课题可以改变一个学者的一生。

但当一年400多个国家级、部级教育课题的申报和申批权力,集中在一个小小全规办手中时,其实施景象正在渐渐变得模糊。

被质疑的游戏规则

在改变游戏规则之前,整个评审流程并未引来太大的非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共有15个学科组,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课题分为国家级重点、国家级一般、国家级青年基金、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专项等。按照级别,课题经费从25万到2万不等。申报成功者,要在1至3年内完成,最长不超过5年。而国家重大委托课题由全规办负责委托单位和个人开展研究,不接受申请。

申报课题的评审环节也很严格。2008年前,每个学科组的10名专家,大致分成3个小组,用两天左右时间审阅申报材料,在小组中投票后,排名靠前的选题获得在全体专家会议上汇报的资格,由专家们集体讨论后再投票。只有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投票,才能最终通过,现场唱票并宣布结果。为防止漏过优秀课题,还设置了专家附议。

某学科组前组长张君曾多年从事评审工作,他说,以往每年到后期来“打招呼”很多,有的发短信,有的打电话,还有的登门拜访,不过因为涉及到后面的专家组讨论和现场投票环节,“打招呼”的作用通常也不大。

2008年后,申报评审办法做了修改,讨论环节取消,改为专家独立打分后投票,投票结果并不当场宣布,专家也不知道评审结果。一位曾参加评审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打分很高的课题,最终没有获得通过。“改规则之后,全规办的操作空间变大了。”他质疑道。

一位申报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于2008年申报了一个课题,未能通过,2010年再次申报时,他通过特殊渠道得知自己的得分排名靠前,但最终通过申报的名单仍然没有他的名字;更蹊跷的是,这个课题后来由另一个申报者成功申请。

但中国教科院院长、全规办主任袁振国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之所以会取消讨论环节,是考虑到这个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很难控制。他否认专家对于投票结果不知情,“每组都有统计员,打分结果出来后会宣布。”

规则修改的内容,还包括结题鉴定费用的分配。原来每个课题需由课题人交3000元鉴定费,5名专家为一组,鉴定1个课题,每位评委的鉴定费是600元。修改后的规则是,5名专家共同鉴定5个课题,每位评委的鉴定费为1000至2000元。也就是说,一组5个课题共有15000元鉴定费,但仅支出5000-10000元专家评审费。“一年有400多个课题,剩下的钱去哪里了,没有人公开过”。知情人说。

袁振国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更让课题申请人感到蹊跷的是,按规定,成果鉴定所需经费从课题研究经费中支出,但课题负责人要在报送鉴定材料时先行垫付,垫付的方式只有一种: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全规办一名主管。多位申报人以及中国教科院员工均质疑,这是一种脱离财务监管的收款方式。

合作换课题?

对于普通院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国家级课题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成为中国教科院的合作单位,就不算难事了。

从2008年起,中央教科所(2011年更名为中国教科院)与杭州下城区、成都青羊区、大连金州新区、深圳南山区、宁波鄞州区、重庆九龙坡区等6个地区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每个区的区政府每年向教科院支付200万科研经费,以及50万专家组活动经费。中央教科所则派出博士后或刚毕业入职工作的博士作为专家组成员,前往实验区开展科研项目并指导当地教育工作。

一位看过合作协议的知情人士透露,在协议条款中明确规定:院方帮助实验区申报一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新闻周刊》查阅2008年至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上述6区的确都获得了至少一项国家级课题,每项国家级课题经费8万到12万不等。

袁振国对此回应称,实验区是通过正当途径申请到的课题,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教育积淀,拿到课题也属正常,“在我们帮助下,实验区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申请到课题也是实验区成功的体现。”

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在该区与中央教科所签订协议的当年,下城区教育局和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分别获得一项国家级一般课题和一项教育部青年课题,分别是:《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前一项课题由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主持。据该局官网资料,这项研究在当年全国8000余项申报课题中脱颖而出,成为68项国家级立项课题中唯一一个由县区级教育行政单位申报的课题,“这标志着我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下城区教育局在次年下发的“下教研发(2009)2号”文件中专门提到:要加强与中央教科所、浙江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整合资源,确保各类课题顺利推进。这一年,下城区再获两项国家级课题。

据该局公开信息,2012年4月,这个课题的结题鉴定会在下城区行政中心举行,全规办主任袁振国、副主任刘贵华等组成鉴定组对该课题进行了评议与鉴定,袁振国还在会上代表专家鉴定组亲自宣读了鉴定意见,顺利结题。

另一项合作也颇受业内质疑。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与中央教科所签订了《国际教师学习与发展研究》协议,项目为期两年半,由杭州师范大学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

自此之后,杭州师范大学迎来了国家级课题丰收季。2009年一年,杭州师范大学就获得了5个课题,其中1个国家级一般课题,其余均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根据全规办公布的2006-2012年立项信息,这是杭州师范大学第一次获得国家级课题。

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自2009年签订合作协议至今,杭州师范大学共获得6个国家级课题,8个教育部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级重点课题每年仅10项左右,绝大部分获得者来自211名校,而杭州师范大学不在此列,却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各获得一次国家级重点课题,分别是《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杭州师范大学每年会请中国教科院《国际教师学习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的成员赴杭州一至两次参加活动,并向袁振国请教申请如何国家级课题,袁也会给予建议。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200万元的合作项目,比较几十万元的国家课题,若涉嫌交换,看起来是亏本生意,但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国家级课题带来的更多是无形财富,包括个人晋升,学位点申请等评定在内,都需要曾承担过国家级课题这项硬指标,这是花钱都买不来的。

另有多位中国教科院员工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以上诸多合作项目中的巨额科研经费和活动经费,从未以任何方式做过信息公开。

课题,让领导先拿

获得课题的不止合作单位。全规办领导成为近水楼台的受益者。袁振国和三位全规办副主任都成功申请到了课题。如果说,他们的确具备相当的科研能力,但他们一方面是申报者,一方面又是审批者,负责审批自己申报的课题。

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申请人同时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申报通过的课题,未结题前,不能再次申报。但据公开信息,全规办主任、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本人,就承担有多项课题,并且自2006年起,就没有结题记录。

除了全规办面向全国的课题外,中国教科院自行组织申报的公益金项目也颇受争议。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简称公益金),以促进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2007年,中央教科所获得了首笔资金,共计380万。该院数位员工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2009年前后,因科研经费违规使用,财政部中止拨款,一年后才得以恢复。但袁振国的解释是,“我们对公益金管理办法没有吃透。”

根据财政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06〕288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申报,由科研院所自行组织,原则上每年一次,每人或团队限申请一项,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新项目,申请者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

然而,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度,该院共有33人获得了43项公益金集体项目的立项,包括袁振国在内的10人拥有2项及以上课题,最多的竟达到4项,按照中国教科院公布的《关于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申报立项的通知》,每项负责人则掌握着10万至15万科研经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33名获得项目者中,30人为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大多数年龄已经超过40岁。

袁振国对此解释是,这是全国科研院所的通行做法,科研需要老中青三代合作,没有40岁以上科研人员传带作用,课题很难开展。

依据管理办法,课题项目和项目负责人的遴选,应当在科研院所的学术委员会评议后,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公开公平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公示。不过,在中国教科院2012年度公益金项目中,该院25名学术委员会成员,除5名院外人士外,共有14名学术委员会成员获得了公益金项目。

按照规定,公益金项目课题分两次拨付经费,项目成员集体监督使用,最后经负责人签字报销。但多位中国教科院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在2013年5月的全院大会上,院纪委书记史习琳发布通报,有人使用假机票行程单报销。

史习琳本人拒绝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此事,但袁振国承认确有用假的机票行程单报销的事情发生,“但科研人员不知情,我们已经把那些机票代售点列入黑名单”。

课题申报规则到了改革关口

张君有些厌倦自己的工作,课题申报间隔年限从5年缩短到3年,再到如今的每年一次,课题越来越多,“似乎上一轮刚评完,新一轮又来了”。

课题申报频次增加的背后是国家投入的加大,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经费投入从2002年的33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300万元,10年增长10倍。根据全规办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课题的经常性经费从2006年度的810万元逐年上升到2010年度的2600万元,课题的申报数从2006年的6000项,激增到2010年的10000项。

看着大量未被评上课题的项目书整车地拉到垃圾场焚毁,这位从事20多年科研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课题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在他看来,教育科研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本身很难评价,在这种情况下,申报周期是否需要如此频繁,经费应该用在哪里,值不值得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张君一直认为国家需要重视人文研究,“但现在的课题相当多是短期行为,不做一手研究,不做田野调查,多是网上查找文献,不是所有的文科都需要投入那么多钱。”

一位曾在全规办工作的专家也持这种观点。他说,现在大多课题多为文献性的,需要数据引述和分析,可数据是免费可查的,不用出差,只需案头工作,这样的课题经费,却常常高达十多万,“这钱怎么花,我都替他发愁”。

另一位参与课题申报评审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的课题不揭露不研究问题,完全是歌功颂德,有的则做完之后集结成书,只停留在书面,没有变成改革的实际行动,更有甚者只是为了申报而申报。“现在的最大问题其实是课题申报、评审过程不透明,应该采取行业专家的第三方监督,避免上下级的行政性监督。”

张君透露他的另一个发现:有申报者在全规办申报后,又简单修改下标题和内容,继续在省里或其他社科基金申报,这就意味着同一个课题理论上可以拿到多笔经费。

篇5:申报职称学校推荐意见

***同志工作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学习,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多年任教九年级**,工作量满负荷。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在推进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改革中成绩显著,教学质量列区前茅。先后担任班主任八年,其中任现职以来四年,班级管理扎实细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所指导的的读报、健康教育、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写作、普通话等兴趣小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成绩显著。近六年来有六篇论文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三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参与的两项市级教科研课题已结题,目前参与一项市级有效教学重大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被指导对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该同志从教16年,被聘任中学一级教师已满6年,对照《盐都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工作意见》,完全符

盐城市**初级中学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的条件,学校同意推荐申报。

篇6:高级技师申报专家推荐意见zy

周云同志人品端正,德行优良,工作积极主动。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优秀,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在职工中树立很好榜样,并充分体现积极带头作用。由于该同志工作努力,善于学习,能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绿地杂草防除,多年来为单位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精通绿化苗木养护中修剪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在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成绩突出,对艺术插花有自已独到的见解,自学园林CAD制图并能熟练应用,已具备高级技师资格。本人推荐周云同志为高级技师。

推荐人:

2016年4月16日

周云同志工作认真负责、服从领导,爱岗敬业,勤恳务实,善于学习,悟性较强,在日常工作中,关心同事,合作能力强,成绩突出。本人推荐周云同志为高级技师。

推荐人:

上一篇:伦敦污染治理经验下一篇:对上海市英语中考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