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句段赏析

2024-08-14

鲁迅狂人日记句段赏析(通用7篇)

篇1:鲁迅狂人日记句段赏析

导语:《狂人日记》,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 “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风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笔记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在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成功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篇2:鲁迅狂人日记句段赏析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是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现在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特别在中国,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时他们也受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可怕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篇3:鲁迅狂人日记句段赏析

“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 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等, 陆续出现了, 算是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又因那时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 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顷, 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 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 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 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 到了现在, 人还尤其猴子, 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

在这里, 鲁迅明确表示, 他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和尼采的影响。果戈理一八三五年著《狂人日记》, 描写了九等文官波普希金因追求司长的女儿不得而患精神病, 以为自己是西班牙皇帝, 被关进疯人院残酷迫害的故事。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小官吏, 作品描写他在残酷的社会等级竞争中败下阵来, 由于他也是专制制度的受害者, 因此对社会现实也不满, 对上层统治者也予以抨击。他骂政治家是狗, 说“狗能用政治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认为这些大人先生虽外表绅士, 内心世界却很肮脏, “我很想就近观察这些先生的生活, 这一切矫揉造作的举止和装模作样的人, 他们在自己圈里干些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知道的!”他对统治者的贪婪极其不满, 愤怒地说:“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不过, 这位狂人却没有想过否定这个制度, 他的不满只限于人, 而不涉及社会机体本身。科长骂他竟敢追求司长的女儿, 于是他梦想自己能当上上校, 到那时, 科长给他拿皮包都不够资格。恋爱失败, 他又哀叹自己为什么不是伯爵或将军;最后, 竟以为自己是西班牙皇帝。他认识不到这个制度的反动性, 一心一意往上爬, 幻想有朝一日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鲁迅的《狂人日记》从标题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对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借鉴, 两篇作品均采用日记体、第一人称, 都有符合狂人病态心理的剖写。小说结尾之处也很明显, 果戈理的狂人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折磨, 幻想有一辆马车把他带回故乡, 思念中仿佛家乡就在眼前:“那边又现出俄国的小木屋。远处发蓝色的是不是我的家?坐在床前的是不是我的老娘?妈呀, 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鲁迅的小说结尾相对简单:“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虽然主题不同, 但救孩子的呼声是一致的。

但鲁迅的《狂人日记》对社会的批判深度显然超过了果戈理。就主题思想而言, 表现了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的启蒙主义思想。作者借狂人之口揭露旧制度的吃人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这两个字是‘吃人’!……我也是人, 他们想要吃我了!”

果戈理的作品也反映了统治者“吃人”的本质, 如狂人所言:“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但鲁迅除了认识到统治者是吃人者外, 还认识到被统治者也是吃人者。小说中的赵贵翁、大哥等人物形象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几千年来, 他们凭借着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政权、族权, 残酷压迫被统治阶级, 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吃人者。与此同时, 统治者还利用一切手段向被统治成员灌输纲常礼数, 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道德,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意识深处自觉认同他们统治的合法性, 心甘情愿地成为“顺民”。几千年来, 他们已习惯处于“黑屋子”, 从不知晓还应当有光明, 《祝福》中祥林嫂是最经典的代表。他们从不怀疑现有秩序的合理性, 被“人吃”而视为当然, 甚至有些时候也同统治者一道吃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 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 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是被吃者, 同时也都是青面獠牙的吃人者。狂人自己也“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甚至小孩子也是吃人者。所以狂人说:“难见真的人!”既然连最下层的社会成员都成了吃人者, 说明这个社会制度是反动的制度, 应当被铲除, “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 应当被一个消灭了人吃人现象的新社会所取代。这是鲁迅比果戈理深刻的地方。

另外, 鲁迅在揭露的同时, 还着眼于疗救, 果戈理在这一点上则相对较弱, 当然, 这也是由中国近现代历史决定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击得粉碎,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落后之原因。一开始, 以为“器不如人”,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随之展开,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建起了兵工厂, 编练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 但是, 1894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却使人们不得不检讨“中体西用”的有效性。日本国小民微, 海军实力也不及大清的北洋水师, 为何却能取胜, 显然原因不在“器”, 而在“道”, 在于政治体制。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尝试在政治制度上打开缺口, 但由于顽固派的镇压而告失败。1911年的辛亥革命总算推翻了满清王朝, 但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再次中断了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 中国始终未能找到它的出路, 最后, 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国家的问题, 更深层次地存在于思想与文化, 只有彻底革新中国的文化, 改进国人的思想, 中国才有未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 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 开展思想启蒙, 正是这一反思的结果。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其目的也在于为中华民族寻找未来。

对鲁迅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还有尼采。鲁迅曾翻译过尼采的《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 他对尼采很欣赏。查拉图士特拉是波斯拜火教教主, 尼采借这位教主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表达方式也是将狂人视为传声筒, 借他之口表达自己对黑暗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抨击。《狂人日记》虽是叙事体, 但很多片断、语句简短、精炼, 类似箴言, 如第三节开头:“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 才会明白。”第四节结尾:“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 /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尤其是第六节第二句:“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的怯弱, 大约当初野蛮的人, 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 有的不吃人了, 一味要好, 便变了人, 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 ———也同虫子一样, 有的变了鱼鸟猴子, 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 至今还是虫子。”其原型就是尼采的这一句话:“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 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

尼采的思想脱胎于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意志的世界, 意志包括生命冲动和欲求, 人和世界的存在就是不断追求欲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而欲求是无止境的, 原有的较低层次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求随之产生, 人又不得不开始新的征程, 就这样, 人始终匍匐于欲求的脚下, 努力驱使自己去满足它永远不能满足的要求。由此出发, 叔本华走向了悲观主义。尼采同叔本华一样, 认为世界是意志的, 不过, 他所强调的意志, 主要是强者即“超人”的意志。在他看来, 一切潜在或现实的存在都是由竞争中的强者创造和决定的, 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 则认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推动者, 普通的劳动大众只是“愚氓”。同时, 尼采还由此出发, 全面否定人类过去的历史, 他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中说, 人类的存在一致受制于“永久循环的因果律”, 而在这无尽的循环之中的尽是“渺小”, 现在的人类只是再次循环的“尘土”、“一种霉烂的过去”, 他借查拉图士特拉之口预言, 将有巨物在未来生成, 它就是超人。

毫无疑问,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身上有几分“超人”的色彩, 他相对于普通的群众, 犹如鹤立鸡群, 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不合理, 并企图做一些改良的工作, 而众多的群众却对“吃人”的习惯安之若素, 从不进行反思。鲁迅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否定性评价同尼采对人类传统的蔑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 鲁迅和尼采的不同之处更加明显。鲁迅的“狂人”在否定旧传统上虽然与尼采有相同之处, 但他对人并未彻底失望, 而是试图“劝转”, 使人改恶从善, 悔过从新, “但只要转一步, 只要立刻改了, 也就人人太平”, “你们可以改了, 从真心改起!”但是“吃人者”不会听他的, 尤其是大哥一伙, 更不会放弃专吃他人的特权。为什么不能“吃人”, 因为它不人道, 不符合人性的本质和发展,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对民族国家而言也大大有害, “你们要不改, 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 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里暗含着如果中国不改良, 最终会被已改良的国家消灭的意思。“劝转”思想本质上是改良主义, 反映了鲁迅早年的思想特点, 虽然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但对人和国家的同情、对人和国家的自新的渴求是应当肯定的。

在对传统的否定上, 鲁迅与尼采的落足点也不一样。尼采认为, 过去的人类太渺小, 太愚妄, 因而不能称作“人”, 只是人的“碎片和断残的肢体和可怕的偶然品”, 只是“在棍子上摇摆”的“一张猜嫉的小脸和一种肿胀的灵魂”。这是一种全盘否定, 这样的人类毫无自新的可能, 而鲁迅只是对被扭曲的人性予以抨击, 对人本身并没彻底绝望。尼采在否定人类的过去时, 也给人类指出了未来, 并提出了具体的施行措施, 这就是所谓的“救赎”思想, “救赎”思想是在“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原则下产生的。与传统的“爱他人”相反, 尼采提倡“自爱”, 并将“自爱”看作是人类飞腾与超越的必要条件, 甚至露骨地宣扬:作恶就是行善, 只要为了自己的利益, 即便是杀人抢劫, 也是正当的。尼采的救赎观也影响了《狂人日记》, 尼采认为, 在超人出现之前, 必须实行对人类的“救赎”, 救赎人的方法是创造, 即养成一种超人意志, 具体说来,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反对善、自爱和分离。他认为所谓的善, 即意味着屈从他人的权威, 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是与“真”相背离的, 这种善是伪善。从认识论的角度讲, 它不能提供真;从社会政治角度讲, 它扼杀了竞争, 消泯了生命冲动和权力意志, 不利于超人的生成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要坚决摒弃。尼采提倡“恶”甚至极端到主张“杀人”。他认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社会的前提条件, “不应当偷盗与杀人”的旧教条意味着保存旧生命和弱小者, 意味着退化。所谓“自爱”系指创造者的“自爱”, 是与爱他人、爱邻人相对应的原则, 是爱飞腾、爱超越。“自爱”者必须时时检省自己, 不断净化自己的“自爱性”灵魂,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飞腾与超越, 并孕育自己的“孩子”, 即未来的新人类。要做到反对善、自爱就需自觉与“邻人”分离, 与传统分离。可以看出, 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样是一种“救赎”, 几千年来的所谓仁义道德训练出“吃人”的国民性, 甚至小孩也沾染了这种恶习。小孩是中国的未来, 是明天的新人类, 因而必须得到“救赎”, 得到净化。在鲁迅看来, 要救孩子, 首先要救父母。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生命何以必须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 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 进化又毫无止境, 所以只能延续着, 在这进化的路上走。走着路须有一种内在的努力, 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在的努力, 积久才会繁复, 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 积久才会发生脊椎。所以, 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 更近完全, 因此也更有价值, 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 应该牺牲于他。”为了未来的新人类, 前辈必须承担相当的责任, 否则就无法产生后来居上的新生命。“倘若现在父母并没有将什么精神上体制上缺点交给子女, 又不遇意外, 子女便当然健康。”不过, 尼采的“救赎”是对传统的彻底反动, 鲁迅的“救赎”则含有温和的改良主义色彩。尼采的救赎是砸烂旧世界, 鲁迅则抱着救国救种的目的。

鲁迅与尼采最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提倡人道主义, 尼采则宣扬个人主义。所谓人道主义, 系指用普通的超阶级的人的善良之性的观点来评价人和事件, 从本质上讲, 它是资产阶级的观点。鲁迅曾对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话剧《一个青年的梦》所宣扬的以人类相爱的人道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极为欣赏, 赞赏它“思想很透彻, 信心很强固, 声音也很真”, 并把它译介在《新青年》杂志上。在《狂人日记》之中, 人道主义观十分明显, 在这篇作品中, 鲁迅以愤怒的笔触, 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 认为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吃人者”, “吃人者”中既有“赵贵翁”、“七八个人”、“一路上的人”、“一伙小孩子”、“古久先生”、“娘老子”, 又有“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门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既有“那个女人”、“狼子村佃户”, 又有那庸医“老头子”、“大哥”及“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等, “他们的牙齿, 全是白厉厉的排着, 这就是吃人的家伙”。其中狂人自己也难免无意之中吃了自己妹妹的肉, 这反映了作者对长期以来非人性的意识和文化对人性的摧残的痛恨, 强烈呼吁抛弃兽道, 还归人道。鲁迅对人道的呼吁, 对反人道的揭露与批判, 贯穿于他一系列小说的创作之中, 单四嫂极度痛苦时没有任何人同情, 更有甚者趁机调戏她;夏瑜被杀, 无人哀求, 他们眼里, 只有人血馒头;祥林嫂的周围, 从鲁四老爷到庙祝、柳妈都随时用礼数习俗监督着祥林嫂这最不幸的人, 他们没有想过如何帮助她渡过眼前的难关, 或给予一定心灵的慰藉与同情。这是什么样的世道人心。当然, 鲁迅之于人道主义, 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主要吸收其合理内核, 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肯定人的解放、平等、反神权、反封建等, 而对人道主义中的调和矛盾及超阶级的幻想则持否定态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引起轰动, 其中娜拉出走曾被当时不少知识分子称赞为妇女解放的榜样, 但鲁迅却未盲目附和, 而是提出妇女解放必须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这表明, 鲁迅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分析基础之上的人道主义。五四运动以后, 鲁迅不断深入思考和修正人道主义观, 强化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基础之上的, 逐步认识到“火与剑”的重要, 宣扬“痛打落水狗”的主张, 这表明, 他后来已经远离了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篇4:狂人日记鲁迅表达

日记大全1

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曾著书、译书无数。他关心下层劳动人民;他那无数著作像茉莉花香一样,随风飘过,但却让有幸闻到花香的人一辈子回味它,记住它。他那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曾影响过无数学者,而我也深受其之熏陶。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

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虽然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吃人的人,可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谓吃人,其实吃人指的是剥削百姓,鱼肉百姓。而虽然“我”不是干伤害百姓的人,但另外的腐败官员却干了昧良心的事儿,而他们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虽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却还都是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这时鲁迅先生的无奈,也是广大爱国者的无奈。兄的的唇边不但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这怎能不叫人悲哀,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

但我也骄傲,因为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救过英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他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唤醒了多少刀俎上的中国人。他就好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中国人看清前面是万丈悬崖还是灿烂阳光;他就好像一根灵魂都是坚硬的棍子,帮助国人打退了一匹又一匹眼中冒着绿光,直勾勾看着国人的狼,勇哉,英雄!

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在祖国危难之际,在人民危难之时,前者安是苟安,后者是大爱,比小爱更伟大,更朴实无华。只有在祖国危难时,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狂人日记》笔下的我对吃人的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不是鬼话,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话呀!即使亡国奴再多,但救国的人会更多,把亡国奴给消灭、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从华夏大地上真正“吃掉’。其实人要以树为榜样,树的叶子就像各种挑逗你内心底线的诱惑,虽然树在平时都在犹豫,就像叶子虽长在树上,但风儿一吹,会颤动,有时甚至会掉落下来一样,但一旦到了危难之际——冬季,树就会把叶子脱落,只剩主干和树枝,就像把各种诱惑搜甩掉一样,这时,即使再下雪,也打不到主干了。鲁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树,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诬陷所妥协。鲁迅之妻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说:”鲁迅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确实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确实,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没有受旧社会影响的孩子,或许还有。从此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对孩童的教育。宋朝宰相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广大穷苦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朽的,永远是嘴高尚的。

鲁迅先生的伟大,深入了每一个人的心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已成了我灵魂之中的中流砥柱,成了我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东西。

日记大全2

窗外又下起了雨,滴滴落在墙面上,坐在窗旁的我,脑中却不知为何又浮想起了那个黑暗的年代——那个被封建主义摧残得不堪的年代。那时的鲁迅先生,也应是坐在窗边的办公桌前,握着笔在记录着当时生活的点滴。

而由这点滴汇集成的《狂人日记》,大概就是横空出现在这乱世中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文章虽不长,我却在这本属于“狂人”的日记中,读出了令人胆战心惊的生活现象。那时的人们,无情地进行着一种六亲不认、毫无人性的活动—吃人,不论亲人、爱人、友人、旁人,竟都一律无视。

那时的人们或者就只有三条路可走——吃人,被吃和反抗,而后者竟少之又少。看着国家与政府一天天的无能暴政,心怀天下的鲁迅先生,义无反顾地握紧自己手中的笔,用他特别的药方唤醒着国人们的心,让危及民族的伤口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慢慢地进行着愈合。

鲁迅当时虽是“狂人”,但他却用着“狂人”的眼睛去仔细地观察了四周,那些随时张开血盆大口想要吞噬自己的人,他清楚,不仅仅是赵富贵,甚至连他自己的哥哥也成为其中罪恶的一员。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几个出现在第六节的句子,看似简单,却竟将一个黑暗的社会鲜活地呈现出来。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地直指当时社会统治者狠毒的“狮子似的凶心”;并含蓄地把那些无知的群众像兔子般怯弱。鲁迅虽“狂”,却无失心智,他借助着外人对他的“疯癫”看法,把当时对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软弱的愤怒,全部写在那些带有批判色彩的日记集里面。

鲁迅虽“狂”,但是他坚定地在日记的后头发出了能响彻云霄的“救救孩子……”的呐喊,他想让那些已经麻木的民众醒过来,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争取,什么是反抗。我们再只要细心观察这句话后也便会发觉,鲁迅并没有用大多数人都会用的感叹号收尾,而是采取了省略号!因为鲁迅知道当时人们的吃人现象已难以根除,他深感绝望,而省略会一直延续下去,他呼吁的也不仅仅只是当时的人们,更是他们的后代,还会善存希望的后代子孙们。

是啊,如果没有了这句呐喊,后来的人们何来力量懂得站起反抗,又何来今日安稳的社会?——但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养成了比吃人还要恐怖的习惯:我们面对日日衰竭的资源无动于衷;面对日日消失的绿地无动于衷;面对日日锐减的冰川无动于衷;面对日日流失的水土还是无动于衷。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只是仅仅因为我们单手没有回天之力而放弃吗?只是仅仅因为我们只知金钱重要而丧失理智吗?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即使现在鲁迅先生不能“狂”了,他没能力再去唤醒我们了,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谁也不能再欺骗自己的肉眼,醒醒吧!全球暖化,汶川地震,青海干旱。地球变“狂”了,它在用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天地陆海告诉我们它已经无法再支持我们无情掠夺的心了!

“救救孩子”吧!不仅仅只是为了我们的后代,也要为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不需站起反抗,但我们只需要认真读好书,心系好我们这唯一的“摇篮”,不要让它再伤痕累累,让鲁迅的这句呐喊不再用“……”收尾,而应用“。”收尾吧!

日记大全3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题记

狂人何其狂也!竟以为兄弟亲友、左邻右舍都预谋着要吃他。狂人何其智也!竟透过礼教的重重迷雾看透了这个世界的吃人本质。狂人何其惨也!竟最终也免不了狂病“痊愈”,被世界彻底吃掉的命运。狂人啊,何不一狂到底?

《狂人日记》仅记两天,却出现了32处“吃人”。在每一处“吃人”的铅字下面似乎都能看到一个颤抖的灵魂,它恐惧,它也愤怒。当狂人听说邻村佃户吃掉地主的心肝时,他“从顶上直冷到脚跟”,终于开始认清社会的吃人本质。周遭的人都向他露出獠牙,因为他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逃脱了所有人共同的枷锁。愚昧而麻木的灵魂不能容忍这种对已经同化了自己思想的锁链的挑战,所以,不论用嘴,用手,或是其他方式,吃掉他,吃掉这颗渴望自由的心。

“狮子般的凶狠,兔子般的怯懦,狐狸一般的狡猾。”这是鲁迅笔下赵家的狗,可这条土狗身上却深刻的显出人的影子。千年的封建思想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三纲五常和腐朽的文化在每一个愚民身上烙下的痕迹不可磨灭。每个人只是匍匐着,低着头,从不肯望望头顶上的太阳。他们认为老的,旧的就是好的;新的,没见过的就是恶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愿望令每一个人的理想便是衣食无忧,别无他图,可是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劳作只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营养。长期的苦难与挣扎让人的心灵麻木了,空洞了,默默的接受了生来就受苦难的命运。腐朽的国家就由这一群行尸走肉堆砌,怎能不风雨飘摇?

沉沉的奴气无孔不入,人们不敢越过礼教的束缚揭竿而起,推翻这痛苦的根源。可是“人还是要吃的”,被剥削者也需要营养,于是丧失了人性仅存的同情心与怜悯心,对位高权重者阿谀奉承,丧尽尊严,又对惨况更甚于自己之人残忍的侮辱与践踏,从中取乐。如同狂人的大哥,虽知四书五经,晓各方道理,却对邻村吃人一事抱有快意,对狂人的“不要继续吃人”的真知灼见嗤之以鼻,大发雷霆。可见人民不仅是封建国家这台巨大的榨取机器的动力,也是它坚实麻木的维持者。

鲁迅笔下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可谁又能说现在不是一个缺少狂人的时代?

法制建设漏洞百出,无数贪官污吏逍遥法外,真正被查的却只是冰山一角;食品安全检查年年进行,可面对满桌佳肴却依然难以安心下筷;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却依然鲜有强力措施。这样的社会虽不至于“吃人”,倒也并不太理想。我希望狂人出现,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我自己。

愿我有一双狂人之眼。

日记大全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让人们认识了这广阔无垠的世界。我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识的甘泉,使文采贫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着,从而使人神采飞扬,开阔了眼界。在读书的过程中,仿若身临其境。

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更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然而自目录后就是《狂人日记》了,文章的开头就像我们叙述了赵贵翁的脸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强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动,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认为别人要害他,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想法也很特别。在这些锋芒毕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们呼吁救救孩子,想让人觉悟起来,表现出他对封建制度的评判。他饱怀着对社会的希望,希望社会能够觉醒起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哥哥讲述了一部“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当中,让人想起那时的社会真是残暴。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能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书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呀!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书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去创建一个美丽的中国。

日记大全5

接受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已有十年,也由昔日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变成了人们所说的思想叛逆的高中生。

其实我想我还不算是叛逆的孩子,对于父母从来没有顶撞只是不再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对于学习,成绩不至于科科挂红灯只是不再像从前那样一根筋地往书堆里扎;对于时下年轻人所说的时尚,我既不哈日也不哈韩,既不仰慕谁也不崇拜谁。因此,结论是我还算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中学生。

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我在想自己活了这么些年,究竟干了些什么?呵,17年,值得光荣的是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屁孩,变成一个正值花季雨季的高中生,但是很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转变,但是在这17个365天的日子里,我除了吃得饱饱的,让自己快快长大之外,还干了些什么?而10余年的中国式教育又给我带来了什么?已经在理科班里混了一年的我,早已回答不出鸦片战争什么时候爆发,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这些问题,在高一时为了应付考试,我可是滚瓜烂熟,想想这是不是所有中国学生们的悲哀,为了考试,我们可以把整本厚厚牛津英语词典背熟;为了考试,我们可以把十几本资料书填得密密麻麻;为了考试,我们可以牺牲掉所有的兴趣和爱好。然而,然而当我们结束掉一切考试,走出这个校门时,关于那些定理那些法则我们能记得多少?多年的校园生活,能够让我们回味的珍藏的又能有多少?

我们都是一群疯子!深知自己根本不适合这种近乎摧残教育的体制,却依然义无返顾地往里陷,深知这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把它看得太重太重。

身处在这种教育体制中,我们无法尽情地笑,无法痛快地哭,无法肆无忌惮地挥舞翅膀,无法致死不渝地坚持青春的梦想。于是,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跳出来把中国教育批得一文不值时,我们痛快。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另寻他路成才时,我们羡慕。而然后呢,我们还是会跑到书店去看那些所谓的高考状元们的学习方法,还是会扎在学生堆里讨论数理化,语政史,还是会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孤军奋战。因为身处在这种教育制度中,我们还有太多无奈。

我们矛盾着,我们犹豫着,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这种教育的束缚,于是我们继续沉默着,因为我们深深的知道背后那无数双充满期望的眼睛,我们辜负不起;十余载的青春岁月,我们赌不起……因此,我们只能让自己成为疯子,没有快乐和痛苦,只是麻木地机械地学习的疯子。在伟大的中国精英式教育下的一群疯子。

后记:既然已是疯子,就只能毫不在意的继续疯下去,虽然不知道前方的路是该向左还是向右,虽然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远,但只能跌跌撞撞地继续走,继续走……相信是路,总该会有尽头。

篇5: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

写在前面:

(《狂人日记》出自课本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目中,位于书本101面中部位置。)

正文:

记得高中的时候,在老师的介绍下有幸拜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读罢深有感触,鲁迅让自己深入一群狂想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急于强烈表达的内容:在这个“礼教吃人”的时代,人心早已被腐蚀到麻木不仁,要想摆脱这种境地,必须摒弃这种令人唾弃的“吃人”丑态。

在《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在文中频繁地出现。文中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吃人”队伍中的成员,他们面目狰狞,穷凶极恶:孩子、路人、赵贵翁、打儿子的女人等等,他们的行为举止,性格特点都十分怪异,就好比是一头又一头疯狂无知的野兽,他们真的感觉要把“我”完全地生吞活剥。即使他们之中有的人认为“吃人”是理所当然的,而有的人却认为不应该吃但是还是得吃,只不过他们仍然是一群“吃人”的人,他们一心想要将我“吃”的一点不剩,可却还是放不下那一张张伪善的面具,他们想要将我逼上绝路,然后,就好像“海乙那”嚼死肉那样将我嚼干,而“我”的亲兄弟竟也参与到这恶心的“吃人”行列中,也许,“我”也不是一定没有“吃”过人。

这篇小说用极其犀利的笔调深刻地控诉了近现代封建社会的种种腐败和堕落。以一个狂人的眼光发疯似得述说这个社会的黑暗,直让人感到无比的恐惧。在当时那个惨无人道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仅仅只存留一颗戒备的心,毫无关爱,毫无友谊。他们根本不懂应该要去团结起来,在他们眼里,只有头顶那片乌云满布的天空,拨云移雾之后,没准可能就能看见一束束阳光,可他们并没有。他们就是一群这样的人,可悲,可怜„„他们只是被动的在那片无光的世界里渐渐沦为自私自利之徒。他们不会相信自己,更不会相信别人,因而这一群人就是在无休止地堕入深渊,跌入地狱。不管“狂人”如何地呼喊,还是唤不回他们千疮百孔的灵魂。最后也不过是落个疯癫到无人理睬的地步,他们心里想的,可能就是如何把那些人“吃掉”罢了。

故事用“救救孩子„„”四个字作为结尾,末尾的那个省略号让整部小说意蕴绵长,经久不息。这几个字表达出的是“我”内心极度无助的呼声,是在那个黑暗世界里乞求挣脱的良知,是保留在心里的对国家前途的殷殷期望。那群本可以自由自在,在没有忧愁、苦闷的环境下跳跃舞蹈的娃子们,原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回想,可如今却还是加入了那万恶的“吃人”的队伍中,也逐渐变得冰冷、默然、没有一丝人情味儿,而那些被“吃人”这个恶习摧残得一塌糊涂的灵魂再也没法涤净,永远没法重回先前的纯净透明。

《狂人日记》,一次对自由的深情流露,一种由内及外的大爆发。鲁迅的笔尖铿锵有力,写出一股响彻云霄的声音,在那个肮脏、丑态百出的旧社会,唤醒了一直沉睡着的麻木人民群众,成就了一个国家的自我觉醒!

《狂人日记》,称得上是一篇让人叹为观止,直指人性最残破之处的小说。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个面目狰狞的面孔在夜空中嚎鸣,漠然,还是无知?愚昧,还是残腐?抑或都是!我一直保留着这份信念,一直坚信这里的每个字句,每个标点,都是用那些用无数惨痛换来的鲜血,一点一点写成的。

在鲁迅的笔下,狂人通过疯狂的行为来反抗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而鲁迅则用他犀利的文字拯救垂危的心灵,拯救垂危的民族。鲁迅先生的声声呐喊,惊心动魄,直指人心!

常常,先生乏了,就在那无边的暗夜下,点燃一支雪茄。在那片可怕的黑暗中,先生甘心点燃自己,为祖国、为民族带去光芒„„也许,那个浑浊的时代不复存在,但先生的光芒却经久不息„„

鲁迅之前,无一鲁迅,唯望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篇6:鲁迅狂人日记读书心得

第一次是拿着书囫囵吞枣般的看,第二次是发现了一点点的小端倪捧着书认真的看。而这一次是为了写这篇观后感,找来了资料,将《狂人日记》代入到当时社会背景中钻研。

先前为了消遣和打发时间,我不求甚解的翻完了这篇文章。因为看得不细致,文章又是以代入感很强的第一人称日记形式展开,我甚至觉得吃人这一档子事好像真的存在。尤其是最后那句“救救孩子”,看得我胆战心惊,细思极恐。

后来为解决我之前产生的疑惑,于是又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终于看出了它的荒诞之处,是的,它简直就像精神病写的日记一样。日记中一切,或许只是狂人的过度揣测,没有事实根据的臆想,连“赵家的狗,看他两眼”,他都觉得“怕得有理”,可见他确确实实是精神失常了。不愧是鲁迅先生,单单两句话就把我们带进了被害妄想症的精神世界里。

我真的害怕了,对于这篇文章,又好奇又惊恐,忍不住去回想,去琢磨,总想着要去弄明白那最后一句“救救孩子”是什么意思,它一定有更深刻的含义,只是我在读了两遍之后还没理解透彻。

这文章真就深奥得想让我把它团吧团吧咀嚼着吞下去,看看能不能让我对它理解得更深刻一点。于是我开始了第三遍阅读,带着查来的资料,一点点的细品。

“从来如此,便对么?”是啊,封建制度延续了千年之久,君主迷信、压迫剥削一直存在,那它便是对的吗?唐玄宗纵情享乐,耽于声色,最终酿成大祸,拒绝百姓留下反抗的苦求,抛下一切匆匆逃亡。而当他再次回到长安都城的时候,却收到了百姓的夹道欢迎。唐玄宗这样毫无担当的行为,因为封建思想的荼毒、君权神授的迷信,愚昧的百姓就这样轻易地原谅他、追捧他。

狂人就是这群愚昧百姓中少有的清醒者,只有他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有了开始反抗封建制度的意识。但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这样的力量过于薄弱,最终会被“吃人的人”所同化或者消灭。因此,他在日记里发出了绝望的呼吁——“救救孩子”。

在当时的社会,绝大多数的人们都被封建礼教所侵害,“吃人”这一说指的就是愚昧的群众去打击迫害、清醒者。鲁迅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希望未来是光明的,希望有人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孩子是最有可能没被封建礼教侵害的人,于是,鲁迅利用狂人之口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救孩子”实则救自己,救水深火热的当时,救前途迷茫的未来。

封建礼教已经戕害了很多代的人,在那个国家生死存亡尚无定数的年代,民族的未来不应再沦为礼教的奴隶。现状已无法挽救,“不少道理是教人死而非教人活”的封建礼教不应延续,这是鲁迅先生的希冀。然而,当我再看到文章开头,狂人近乎崩溃地面对孩子们的怪异的眼光时,我惊醒了。孩子的观念,到底还是来源老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等孩子们长大,他们将是新一批愚民,将会屠杀下一代孩子们的思想。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篇7:鲁迅狂人日记句段赏析

关键词: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战斗力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问世, 恰似“五四”革命的一声惊雷,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其艺术效果更积极、更富有战斗力, 果戈理《狂人日记》一发表, 立刻赢得读者的青睐, 两篇同名小说发表后, 都产生了极大反响。

下面我们对鲁迅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做些比较分析。

一、思想内容上的比较

这两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因而在写作手段上两位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显示着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在典型环境的描写中着力细节描写, 并且在细节描写上极其真实。作家在塑造各自的人物形象时, 都没有忘记让他们的主人公和自己的民族历史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旧俄时代“小人物”的典型, 并通过对“小人物”不幸遭遇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的黑暗, 小说中的“小人物”波普里希钦便是这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典型。为抒发内心的强烈爱憎, 为唤醒沉睡的国人而大声地呐喊, 这呐喊的第一声便是震聋发聩的小说《狂人日记》。“狂人”这个艺术典型就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果戈理“狂人”是在肯定社会的前提下, 因为不能升官发财而有种种幻想, 以致发疯了。虽然借此揭露了一点沙皇统治的官场的黑暗和不平, 但他毫无推翻沙皇社会的意思。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反封建战士的形象。作为一个民主主义战士的鲁迅, 他笔下的“狂人”并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而是着眼于未来。“狂人”的日记, 体现出除旧布新的社会理想和要求。最后“救救孩子”的呼声正是鲁迅借“狂人”之口所发出的呐喊。也正是作者在号召人们打破吃人的制度, 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憧憬, 扩展了立题的意义。由于鲁迅是以战斗者的姿态而创作的, 所以能在小说中塑出这个反封建战士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 鲁迅即从纵向上解剖了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 统治阶级的君臣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家庭里各成员之间, 都存在着吃人和被吃的血淋淋的事实, 从而指明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实质。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二、艺术表现上的比较

果戈理与鲁迅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均以"狂人"为主人公;都运用了日记的体裁;都以"狂人"自白的方式进行心理分析和描写;都各自所侧重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及象征性手法;“狂人”都在小说的结尾处发出了呼喊等等。尽管如此, 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为鲁迅的作品艺术手法更为奇特, 更具创新精神。

果戈理小说《狂人日记》主要采用了暴露兼批判性的写实手法。果戈理在刻画”狂人“时用的是诙谐、幽默的笔调, 讽刺嘲笑这个可怜的“小人物”。如, 他发牢骚时说:“要不是为着职务高贵, 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我是一位贵族哪, 我会步步升高的”。再如, 他苦苦追求部长的小姐, 小姐当然不会爱他。小姐则说“你不知道这人长得多么丑, 简直象装在一只麻袋里的乌龟”, “脑袋瓜上的头发象一把稻草”。其幽默程度大大超过了鲁迅, 在小说中他采用戏剧的形式表现了悲剧的内容, 即狂人波普里希钦因为不能升官发财而有种种幻想以致发疯。鲁迅的《狂人日记》并不是用混乱的年月日来表示是狂人的日记, 而是通过狂人的独特心理描写, 反映他是一个狂人, 同时又是一个反封建的革命者。十三则日记都是主人公发狂后所写, 这种特别的格式正表现出深切的内容。从总体上看, 鲁迅运用深沉忧愤的笔调在揭露、控诉社会的黑暗, 是用悲剧的形式来表现忧愤的内容。

果戈理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前提下, 还运用了其他艺术表现手法, 比如虚拟手法的运用。小说中描绘了“人”与“狗”的对话, 狗与狗的“通信”, 恰似寓言故事。以童话的题材、荒诞的情节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等等。其实, 这是一篇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小说。这可以看作是艺术大师果戈理的独创。而鲁迅的同名小说则是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前提下, 突出地运用了象征性的创作方法和意义双关的语言。在日记中, “狂人”使用的最多字眼是“吃人”, 现实主义是指真正的吃人肉, 而象征主义则是指封建礼教吃人。所以,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更加新奇。

上一篇:饥饿游戏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我的妈妈小学4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