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

2024-08-14

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共9篇)

篇1: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

《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

中原街小学 贺海芳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5页“什么是周长“。【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

3.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合作技能。【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活动,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2.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 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周长”。1.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新朋友,它个子小小,力气却大大,能举起自身重量100倍的物体,被称为动物界的大力士,你能猜到它是谁吗?

生:蚂蚁。

2.认识“一周”。

师: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经常锻炼身体,看今天又准备开始了。你听。(放录音:我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我该怎样跑呀?)师:小蚂蚁可以怎样跑呀?谁愿意来边指边说给大家听,注意说清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指名上前指一指,说一说。

师:还可以怎样跑呢?谁有不同意见。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开始指。

师:这么多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

师总结:像这样从一点出发,又回到起点,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树叶的一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激发学习热情,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认识“一周”这个词语的含义。)

二、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1.认识树叶的周长。

(放视频)请举起手指跟小蚂蚁一起来跑一跑,边看边讲解,树叶边缘的这条红线就是树叶的边线。如果将这条线展开、拉直,很容易测出它的长度,这个长度有个名字,请听(放录音: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指着图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同桌互相说一说。2.摸一摸,说一说。

(1)出示:篮球场、湖,请大家指一指边线,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学生指边线说篮球场的周长、湖面的周长、黑板表面的周长。师:黑板表面的周长呢?

生: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有很多面,我们要说请是哪一个面,谁再来说一说。生:黑板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表面的周长。

(2)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

出示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找出它的一个面,摸一摸这个面的边线,说一说它的周长是什么。

全班交流。

生1: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生2:数学本上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本上面的周长。生3:文具盒正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文具盒正面的周长。……

引导总结:身边这么多物体,我们就可以概括地说,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改板书,将树叶换成“物体表面”和“它”)(设计意图:通过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

3.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1)出示长方形,谁来描一描它的边线,说一说它的周长。生:(边指边说)长方形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师:长方形是平面图形,只有一个面,因此去掉“表面”,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总结: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2)(出示角)它有周长吗?

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像角这样开口的、不封闭的图形,它的区域无限大,它的边线的长度也是不确定,无法测量它的周长,所以说角没有周长。那么刚才总结的“图形的周长“前面必须加上两个字(“封闭”)。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明白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图形周长的概念,进一步完善对周长的认识。)

三、测量树叶和长方形的周长。

1.师:爱运动的小蚂蚁,带来了一位它的好朋友(出示蜗牛),(放录音:大家好!我是小蜗牛,我要沿着长方形的边线爬一周,我要和小蚂蚁比一比,看谁爬的长?)

师:要知道谁爬的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生:树叶和长方形的周长。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树叶的周长?

生1:用绳子绕树叶一圈,再展开拉直,量出绳子的长度。生2: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全部加起来。生3:用软尺绕树叶一周,读出得数。

……(设计意图:由“比一比谁爬的长”引入,一方面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在利用刚刚认识的周长意义解决问题,同时体会测量周长的必要性。)

2.师:大家非常棒,想到了这么多方法,要测量和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是单独完成好呢?还是合作完成好呢?

生:合作。

(出示合作要求:①选图形,双数号组员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单数号组员测量树叶的周长。②选工具,在信封中根据你们选定的图形,选择合适的工具。③想方法,共同想清楚所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④量一量,合作完成测量,随时记录数据。(结果取整厘米)⑤说一说,组内两个分工小组互相说一说测量方法和结果。)巡视指导,收集不同的测量方法。3.引导交流不同的测量方法。

(1)师:树叶的周长你们是怎么得到的?你们得到的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组1:用细绳绕树叶一周,压好再拉直测出长度。组2:用软尺绕树叶一周,直接读出得数。组3:用铁丝绕。

(2)师:长方形的周长怎么得到的?

组1: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9+6+9+6=15(厘米)

组2:2×9=18(厘米),2×6=12(厘米),12+18=30(厘米)。组3:9+6=15(厘米),15×2=30(厘米)。

引导理解:“9+6=15”算的是什么?15×2=30表示什么? 4.师:现在蜗牛的问题有答案了吗? 生:蜗牛爬的长。

5.反思测量方法和结果。

(1)对刚才的测量方法和结果你还有什么疑惑吗?(2)出示问题:

①如何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②相同的树叶,为什么测量的结果却不太一样? 小组内交流讨论。

组1:直边用直尺,曲边用卷尺或用绳子测量。组2:树叶绕绳时不准确。

引导总结:确实是这样的,很多因素照成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尽量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多测量几次,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体会误差存在的必然性及减少误差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1.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出示胖胖买裤子的情境,怎样可以买到一条宽窄合适的裤子?

生:量腰一周的长度。

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腰围。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头围、颈围、胸围、腕围…

2.考考你。下面每幅图中红色部分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吗?

提出要求:细看、静思、悄悄写。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判断结果和理由。反问:图形里面中间的现能不能画。

五、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为我们这节课起一个合适的标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为本节课的学习起标题,引领学生自主把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布置作业:做一件与周长有关的事情。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实践作业,到生活中进一步去感受、理解、巩固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什么是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它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理解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1.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2.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尤其是在测量树叶的周长时,引导启发学生采用先用绳子量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的办法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在学生认识图形的周长后,出示“角”,引导学生思考:角有没有周长?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图形周长的概念,进一步完善对周长的认识。

4.测量后,提出几点思考,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让学生能够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体会误差存在的必然性,分析减少误差的方法。

5.课题由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知识提出课题,引领学生自主把握学习重点。布置开放性的实践作业,到生活中进一步去感受理解巩固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整节课学生对周长感受的时间和机会较多,以至于练习巩固的时间较少,不够充分。怎样可以压缩环节和时间,增加练习时间。

篇2: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描一描

(播放课件:美丽的叶子图片。)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图片!多漂亮的叶子呀!一只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它说它会画树叶,一笔就能画成美丽的树叶!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小蚂蚁是怎么画的?

生:小蚂蚁从叶柄开始绕着树叶的边画一圈,最后又回到叶柄。

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师: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圈,一个美丽的叶片图案就出现了。现在谁再来说说,蚂蚁是怎么画的?

生:小蚂蚁从叶柄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叶柄。

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

师:有几片漂亮的叶子已经飘进你桌面上的信封里了,快找出来!

师:请你们选出一片喜欢的叶子,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外形来!(生活动,师巡视。)

师:有同学描好了,可以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描的?

(师指导: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画一周,再回到起点,就能画出一片漂亮的叶子来。)

师:刚才你们通过描一描,画出了叶子的一周,我也想试试看,可以吗?(师画树叶时出现两处错误:画离边线,没回到起点。)

师:孩子们,我画得对吗?

生:老师,您在画树叶时,离开了树叶的边线,而且没有回到起点,所以您画得不对。

师:谢谢你,你的提示我记住了。大家看我这回画得对不对?(对了。)

【评析: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了树叶一周的长度,为学生理解周长做好铺垫。学生在动手描树叶外形的过程中,对树叶的一周有了初步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除了树叶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漂亮的图形,你也能描出它们的边线吗?谁能指出它的边线?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描了什么图形,是怎么描的?(生答略。)

师:(出示一名学生画的图形)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一个封闭的图形,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评析:为学生提供其他的几何图形材料,让他们自由选择任意一个图形,描它的外形,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一周”的感性认识,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二、找一找,摸一摸

师:刚刚我们描出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它们每一个平面上都有周长,快找找看,找到了用手摸一摸。

(学生自由活动后汇报交流。)

生:我摸了课桌面的周长。

生:我摸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其实,我们身体上也藏着周长,谁找到了?

生:我们腰的一周的长度。

师: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

生:我的头一周的长度。

师:头一周的长度叫头围。

三、量一量

(一)量物体的面的周长。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面上的周长和身体某部分的周长,你猜猜它的周长大约是多少?(指名说)猜得对不对呢?我想准确地知道它的周长,该怎么办?

生:量一量,算一算。

师:我们选择一个物体或是身体的一部分,测量它的周长。你先想想,要量什么并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学生测量。)

师:请同学们说说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生:我用皮尺量,课桌面的周长是20 分米。

生:我用直尺量,铅笔盒面的周长是54厘米。

(二)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过渡:听说同学们学会测量周长了,有一些平面图形着急了,它们也想知道自己的周长,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

1.出示学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五角星。

师:用什么办法能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呢?

生:用尺子量出边的长度加起来。

生:用线绕一圈,再量出线的长度。

师:请各小组合作测量,算出图形的周长。(小组活动。)

2.汇报:

(1)师:谁想介绍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生:我们用尺子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加起来是36厘米。

生:我们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再乘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是54厘米。

生:我们量出梯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是35厘米。

师:哪些小朋友研究三角形的周长?老师请其中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我是用直尺来测量它的周长的。

师:说一下怎么量的?

生:用直尺的零刻度对准它的一个顶点,量它的一条边长有多少,然后再量另外两条边。最后把三条边长加起来一共有几厘米,就是它的周长了。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她给我们想了一个好办法,三角形的周长,用直尺就可以量出来。那么其他的图形呢?

(2)师:五角星谁研究了,你是怎么量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先用线沿着五角星的边缘绕一周,然后再量线的长度。(学生黑板演示。)

师:他要这样绕过来绕过去,麻烦了一点,谁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想听别人的意见吗?

生:想听。

师:他这个办法可不可以?

生:可以。不过我还有一种办法。我先用尺子量出它的一条边有5厘米长,五角星的10条边长相等,我用10乘5等于50,我就知道它的周长是50厘米了。

师: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简单,不容易错。

师:你为什么只量1次就可以了?

生:五角星的十条边都是一样长,我量出一个是5厘米,再乘10就可以了。

师: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你很会学习。

(3)师:你们是怎样测量这个圆周长的?

生:拿一根绳子,把它绕到圆上。

师:怎么绕的?

生:把绳子一端放到这一点,然后把线绕回到开始那一点。最后再用直尺量一量线有多少厘米。

师:我明白了,他刚才说,从这儿开始就到这儿结束,那我们在这儿做个记号。(师演示。)

生:如果没有长尺的话,就把绳子对折起来用短尺量。

师:完全可以的。有没有用其他方法的同学?假如我只给你一把尺子,没有给绳子,谁能想个好主意,也能够测量出这个圆形的周长?说说看。

生:可以把直尺放到中间来,横着量里面有多长,再竖着量里面有多长,然后将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这样是不可以的,不过老师告诉你,以后到了高年级学了计算方法,利用这条线段还真能计算出圆的周长,其他同学想到了什么好主意?

生:在圆上做个记号,把圆立起来,记号对准0刻度转一圈,转到做记号的地方,最后记号对准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她的办法多奇妙啊!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课件演示)这位同学能站在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具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品质。

师:我们不仅可以用线量的方法,还可以用在直尺上滚一滚的办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4)师:看来在测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时候,还真有诀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办法,你发现了吗?把你的发现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量树叶的周长可以用绳子。

师:你能说的明白一点吗?哪一类的用绳子量比较合适。

生:柔软的东西用绳子量。

师:有一种工具既能够代替直尺也能够代替绳子,你知道是什么?

师:那么谁还能来简单的说一说,像这样的图形,我们一般可以用……

生:有直线的可以用直尺量,有曲线的可以用线或软尺量,像圆形这样的,可以在直尺上滚一滚。

【评析: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自主选择喜欢的测量方法,并在小组交流中说一说测量的过程。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乐学、爱学的情感体验。】

四、想一想,试一试

1.师:(出示课件)蚂蚁王国要组织一次长跑比赛。这是他们的跑道,如果他们奔跑的速度是相同的话,你觉得哪队能赢?为什么?说明理由。(生自由发言,意见不统一。)

师:看来无论支持谁,都是以两条跑道的长短作为依据的。看来你们都难以说服对方,你们可以用桌上的小棒摆一摆,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个人独立解决,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研究。(学生活动。)

师:发现什么了?(生回答,师电脑演示。)

2.师:别着急,第二场比赛开始了,这回谁能赢呢?想办法说服对方!(有的学生自己动手拼摆,有的同桌或小组合作。)

(生用不同方法说明。略)

【评析:平移的方法,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自己动手拼摆再加上教师采用电脑演示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五、总结

师:周长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小蚂蚁的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也要周长来帮助我们解决。比如,买裤子,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腰围;做门框要用周长求出用多少木料等。你们一定喜欢上了“周长”这个新朋友,下课以后去找一找它,把它介绍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吧。

总评:

1.数学知识生活化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看树叶、描树叶”等生活情境来提出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周长、量周长,为小蚂蚁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周长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习过程自主化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看、描、摸等,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教学过程活动化

篇3:《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1.知识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具体事物或图形开展观察、度量、计算,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认识周长的含义, 探索求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图形表述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树叶、尺子、水彩笔。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设境激趣,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 (秋天) 是啊, 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 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 (课件动态演示)

2.板书:什么是周长

(二) 操作探究, 构建新知

活动一:描一描、指一指

1.请你拿出一张纸, 拿出你准备好的树叶, 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实物投影展示)

请用笔指着, 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 又到哪里结束。描的对吗?表达得非常清楚。

3.你们是从哪里开始描, 又到哪里结束的? (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看来, 不管从哪里开始, 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请看 (教师动态演示) , 这一周的长度, 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5.再来看 (出示图) , 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课本45页)

用一笔描出图形一周的边线, 让学生在描图形边线的活动中去发现:图形一周的长度, 就是图形的周长。然后教师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 就是图形的周长。

活动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 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 (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鞋底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活动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 是吗?你看, 物体有周长, 平面图形有周长, 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我们人也有周长, 比如, 我们去做裤子时, 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得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 (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 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 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

4.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 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智力大比拼。有兴趣吗?

(三) 运用知识, 深化认识

1.先看第一关,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2.第二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这里有3个图形, 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量一量, 算一算他的周长。 (出示答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13cm, 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cm, 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8cm)

3.继续闯第三关。请看 (课件出示图) :1号狗与2号狗同时跑一圈, 谁跑得多?

师:它们的周长一样吗?谁来说明理由?有不同的方法吗?

(四)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篇4:《圆的周长》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说出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

能通过操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推导出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的测量和周长计算公式的探讨。

【教具、学具】

尺子、线、圆形图片、挂着粉笔的绳子、教学课件。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圆的周长,探究测量方法(6)

1.认识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在哪呢?什么是圆的周长?(1)

请大家拿出自己喜欢的圆形实物,在上面指一指、摸一摸,并试着说一说,然后同桌交流(抽生汇报,课件)

2.探索测量方法(5)

抽小组演示汇报

生1:我们组想到了用滚的方法来测量,我们先在圆上做个记号,把这个记号对准尺子的0刻度,然后把圆在尺子上滚动一周记号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围的方法,先用线把圆围起来,再把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了圆的周长。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绳甩小球)看,老师手中小球的运动轨迹也是个圆,它的周长能直接测量吗?(不能)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愿意)

二、动手操作、推导公式,探究新知(12)

请大家以4人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合作测量出各圆形实物的周長和直径。(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学生测量、计算、寻找规律。(3)

2.介绍圆周率(3)

师: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这个3点几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它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①(课件:生齐读)

②圆周率和中国人有着很深的渊源,请看大屏幕:(课件)

师: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感受祖冲之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除祖冲之外,还有许多人为计算圆周率而不懈努力。

4.推导公式。(2)

师:孩子们,现在你知道怎样计算圆的周长了吗?将你的方法写在学习卡上并与同桌交流。(抽生汇报)

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你的方法也很有创意,老师把同样的奖励送给你)

生:C=πd=2πr。(你的方法很简洁)(课件)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4)

1.首先让我们回到动物赛跑现场,看看它们的比赛是否公平(课件)

2.大家再来帮老师求出小球的运动轨迹的周长(演示)

四、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效果检测(8)

1.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自由选做2~3道题,小组交换评价,汇报本小组做的每个题的答案。

2.判断: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集体手势判断(课件)。

六、拓展提高

(课件)生自选一题,然后自由选择交流对象(4)。

篇5: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在《周长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合作和体验”两个新理念,从授课中,要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到“什么是周长”,通过摸、算、测等活动来感知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独特的:

1、引入新课“新”

妙用“蚂蚁赛跑”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再通过争论哪知蚂蚁赢这个问题,初步得出边线、一周的长度等概念,为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学习方式“新”

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要经历多次感知,否则容易和面积的知识混淆,本节课借助简单而富有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描一描、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辨一辨等多种方式,由浅入深,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多次感悟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周长这一概念掌握得极为深刻,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调动学生的所有感观,通过亲自看、摸、描、量、算等手段,全方位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的理解了周长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动手操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数学是一门严谨认真的学风。强调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练习形式“新”

本节课的练习中,我是采用连环练习的形式,且题中有题,连学生奖品也是与《周长》一课有密切联系的物品,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得到了有层次、有坡度、有深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4、教学理念“新”

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的同时为了保证参与效率,良好的组织、管理、协调又是必不可少的。这节课由于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是同时,课堂有时也有些吵闹,难以控制。

这节课虽说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练习如能稍加难度,让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整节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2、教师基本功还要加强,对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还不够完善,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强。

3、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还有待加强。

4、课堂中“错误的精彩”没能出现,老师没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的修改和尝试,我发现在新课改中,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搬书本,要在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重组、完善教材。也体现出我们教师备课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改的精神,使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乐学、会学、善学。

篇6: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一)周长概念的建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描一描、画一画、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几个活动,意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理解周长。

活动1:描一描、画一画,揭示周长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我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蚂蚁描出树叶的边线,但我发现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很难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孩子的空间观念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更改了方案。设计动画展示四只小蚂蚁参加爬行比赛的情境,看哪只小蚂蚁 1、是沿着树叶的边线刚好爬完一周,先到达终点,我让学生来当裁判,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哪里是树叶的边线。

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从起点还要回到起点。从而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3、接着让孩子描出书中45页第一题图形一周的长度,在描的过程中继续体会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出周长的概念。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的描述性的概念。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活动2:找一找、摸一摸,理解周长。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同桌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手指从哪里开始指,哪里结束?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本环节主要意图是:通过这个活动,是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周长”,从而感受到周长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3:估一估、量一量,测量周长。在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周长的基础上,如何求得图形的周长?师生互动,先让学生估一估老师的腰围,再量一量,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方法。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测量中学会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以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数学书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还有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树叶等表面的周长。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认识到虽然有些图形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它的周长却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篇7:《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北街小学

廖素芳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融入情境,并在自学指南的指引下,进行初步的自学,亲身经历描树叶的边线,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描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此环节借助自学指南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效果较好。

2、互动深思,揭示概念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周长的概念。再利用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再次去体验、去感悟,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此环节层次明确、步步深入,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周长概念,但在具体操作中,此环节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放手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引起重视。

3、拓展测评,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两个部分的挑战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

篇8: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实践探索, 理解新知;操作实践, 巩固新知;实践训练, 深化新知;归纳总结, 完善认识五个环节, 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2)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 结合具体情境,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教学具】

(1) 电脑课件、展示台。

(2) 学具袋 (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 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 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 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 (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 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从起点开始, 又回到起点。) 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周长的认识) 。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 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 实践探索, 理解新知

2.1 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 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 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 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 展示学生作品, 并指出图形周长, 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2 描一描、摸一摸, 走一走体验周长

(1) 描一描。 (1) 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2) 描一描光碟的边线, 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 摸一摸 (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 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 走一走。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3 操作实践, 巩固新知

3.1 量一量 (44页实践活动)

(1) 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 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 测量树叶周长, 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3.2 围一围 (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 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 但是只能描一周, 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 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训练, 深化新知

(1) 想一想。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 算一算 (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 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 练一练 (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 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 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 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 从基础题到拔高题, 层层深入, 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 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5 归纳总结, 完善认识

这节课, 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 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反思】

基于以上的认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5.1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 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 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 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5.2 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 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 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 (面积) 不一定相等;反之, 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摘要:《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 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 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 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 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 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本文以此为例进行阐述。

篇9:“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师: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周、一圈、周围。

师:是不是一周、一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生:齐读课题。

[评析:认字释义,巧妙揭示课题,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猜一猜,说一说

师:出示课件:(教材主题图片:树叶、三角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钟面、五角星等图形)问: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意思呢?

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指这些图形(“一周”“周围”“一圈儿”)。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请你们指出学具的周长给同桌看一看,好吗?

(四)归纳认识

老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图形的认识,尝试用语言来归纳周长的定义,然后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评析:让学生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动手操作,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树叶的周长 等等。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组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好!

[评析:教学中,学具的充分准备,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实践、亲身经历,不但学会了物体或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加深了对物体或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呢?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不仅知道了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是什么?还学会了一些物体或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更重要的是,你们在小组学习中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大家聪明才智,探索出了很多好的测量物体周长的好办法,较好地理解运用了数学知识,验证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评析:小结生动具体,不仅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课标新理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评:本节课“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新颖、独特,目标达成度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需要,也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的具体表现之一。本节课,教师学具准备充分和对不规则图形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难测量的图形:如圆、五角星的周长等,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可能,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开发了智慧,得出方法,形成了技能,如,他们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

上一篇:爱心捐赠公益小组下一篇:英语投诉信范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