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

2024-08-07

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通用13篇)

篇1: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4:明代大学士徐溥储豆律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独是自律的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篇2: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

2. 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岳飞

3. 大臣之廉耻,即天下之风尚。——史可法

4. 廉洁方能聚人,律已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5. 对可耻的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挽救。——德谟克利特

6. 贪污受贿,此弊不去,为患浸深。——包拯

7. 自私与贪婪相结合,会孵出许多损害别人的毒蛇。——艾青

8.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9.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海涅

10. 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唯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穷可弥缝一二。人为财死,不贪少祸。——曾国藩

1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12.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13.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徐九经

14. 名不可以虚求,贵不可以伪得。——《袁子正书政略》

篇3: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

关键词:技校生“自律性”,培养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普高热”不断升温,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面临的招生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求生存和发展,技校采取登记入学,生源素质差异很大,所招学生一方面各项文化课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自控能力差,情感反映强烈,容易冲动,逆反心理特别重,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学生思想情绪波动大,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厌学、混日子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着发生诸多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切实加强对技校生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所谓“素质”,不仅包括先天的生理条件,而且包括从生活和学习中所获得的多方面知识而形成的品质,其中包括思想道德品质、职业技能素质、适应环境能力的素质及身体健康的素质等。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很丰富,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宽容、学会学习等。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做人,即做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做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所以如何培养技校生的“自律性”,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是摆在我们职教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一、注重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技校生,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认知,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形式。反映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动机和力量,主动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客观辩证地面对现实,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加自觉、主动的水平,即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认识、发现、提高他们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标。

例如:学生进校后根据专业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围绕三年或五年的规划,认清自身存在的欠缺,按照目标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督学下,实现自我价值。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迷失人生的奋斗目标,纯粹混日子将一辈子一事无成。

二、注重技校生良好性格的发展与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生理特征,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环节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他们朝气蓬勃,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人生观进入个人意识的基本心理条件,但对人生观的认识还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对他们加强人生观的教育引导。教师可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用前途教育鼓励学生,用性格榜样去影响学生优良性格的形成,并通过这些途径去强化学生的性格形成过程。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参观展览、对英模的访问、个别交谈等形式形成自律约束的环境。

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在学生中算好违纪“成本帐”,列举吸烟的危害、打架的代价、正确的恋爱观、上学的成本。还要进行感恩父母、我陪父母工作一天的活动,法制教育典型事例进课堂,诚信的社会效益、技校生心理辅导课程等事例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意识,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性格,从而达到自律的关键。

三、强化素质教育,营造“自律性”形成的氛围

对于学校来讲,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的观念,真正做到注重管理、注重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实效,建立一整套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培育机制,以期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对于教师自身来讲,更要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想尽各种办法配合学校搞好教育教学管理,严明各项纪律。教师要经常策划与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可积极开展各类兴趣小组(如:球类、棋类、音乐类、技能类等)吸引学生参加,引起学生的共鸣,将素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其中班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一方面班主任要做长久、细致、耐心的政治思想引导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用真诚感化、转变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应要求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动态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自觉接受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做到不怕艰苦、勤劳俭朴、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还应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规章制度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仿真企业管理”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通过营造一定的教育管理氛围,从而达到培养“自律性”的目的。

四、注重自律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但这决不能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束缚,既要培养学生的民主与法制观念,使其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又要注重素质教育在学生身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他们今后有所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知识社会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创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应成为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如何处理好自律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篇4:那些误传的名人励志故事

牛顿没被苹果砸到头

英国科学家牛顿因看到苹果落地而受到启发导出了万有引力灵感的故事广为流传,它完美地象征着通过观察普遍事物就能突然涌现灵感的概念革命。《牛顿一生回忆录》由牛顿的好友、与他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威廉·斯蒂克利撰写。回忆录于1752年出版,手稿珍藏在英国皇家学会档案馆,过去只用于学术研究。回忆录证实:“牛顿并没有被苹果砸中脑袋,而是看到苹果落下,这个偶然事件令牛顿投身于一项本来可能被搁置的研究。”而科学史家也早就注意到,苹果的故事直至牛顿辞世前一年(1726年)才由他本人说出口,这与他做出伟大发现的那个“奇迹年”(1666年)相距长达60年。

牛顿还有一句名言“站在巨人肩膀上”,被作为谦虚品格的写照。但其实,他的小心眼、爱吵架和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一样出名,他的那句名言据说原是为了贬损身材矮胖的另一位英国科学家胡克。

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

英国发明家瓦特因看到水壶壶盖被蒸汽掀动而受到启迪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也纯粹是编造。实际上,瓦特打算制造自己的蒸汽机的想法,是在他修理他的同胞托马斯·纽科门(1663—1729)发明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瓦特的发动机,实际上是几百年以来前人的经验和设计的结晶。蒸汽机在瓦特出生前就有,他只不过改良了而已。

华盛顿没有砍倒樱桃树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棵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事实上,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后来被证实为纯属虚构。有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马克思没有磨出脚印

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2006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还在继续讲述着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其实是编造的!早在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游历大英图书馆的中国人发现了这个故事的“真相”:大英图书馆的管理员证实,根本就不存在马克思固定座位的问题,更没有神乎其神的“脚印”。在《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脚印的真相》这篇文章中,图书馆管理员认真地告诉作者:“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马克思是绝对没有固定座位的。更不要说什么天天看书,脚把地上磨出一个坑的事情了。”

肉眼在太空看不见长城

曾几何时,我们被告知,宇航员在太空轨道上观察地球时,用肉眼只能辨认出这颗星球上两项非天然的特大工程,一项是我国的万里长城,另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不过,“太空肉眼见长城”这一奇闻,长期以来却既令人兴奋又饱受争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进一步确认:肉眼不可能从太空中看到长城,只有分辨率达到一定程度的卫星遥感才能获得长城影像。根据计算,假使长城宽度达到10米,则人眼可辨别长城的最远距离为36千米,远低于公认的太空高度,何况长城宽度基本上只有2米左右,除大的关隘城楼外,一般城台(如烽火)的宽度也只有5-6米。由此可以断定宇航员是不可能从太空仅凭肉眼就能看到长城的。

伽利略没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

意大利数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所做的那个一举推翻亚里士多德落体定理的著名实验,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可许多学者都怀疑这个神话般的故事的真实性。因为除了伽利略的弟子兼传记作者维维安等极少数人外,伽利略和其他同时代人都从未明确提到过如此有名的“判决性实验”。当代著名科学家霍金认为,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肯定并非真事”,并写道:“他(伽利略)已经在倾斜的平面上做过实验,为什么还要在没有准确计时方式的情况下爬到高塔上去验证呢?真是活见鬼!”

凯库勒没梦到蛇咬尾

无独有偶,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是在他做出重大发现35年后才谈及,当年他在公共马车上打盹时梦见了一条扭动着并自咬尾巴的蛇,脑子里突然灵光闪现,终于想明白了苯环结构。但凯库勒的梦境逸闻一传开,就遭到了许多同行的抨击。据《阿基米德的浴缸——评科学中的若干神话故事》一书披露,此事过后一个世纪,美国化学协会在1985年召开的年会上还曾专门讨论苯事件,有两位美国化学家在会上声称:凯库勒不可能梦到那个著名的分子式。

达·芬奇不可能画不好鸡蛋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14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老师说,画鸡蛋是基本功。于是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了一年、二年、三年……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其实,达芬·奇成为弗罗基俄的弟子时,已经十三四岁,而且有一定绘画功底了,不可能连鸡蛋也画不好。

爱因斯坦幼年不聪明是误传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手工课做小板凳的故事,成为小学生们学习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经典版本。但这个故事更不靠谱:爱因斯坦虽然成绩不是十分出众,还有点偏科,但也不至于到连个手工作业也做不好的程度。

爱迪生反光救母不可信

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而且医学上来说,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摘自《新传奇》

篇5:关于名人友谊的励志故事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篇6:关于青春励志的名人故事

关于青春励志的名人故事:只要选定了目标,就不要再想太远

她五官立体感强、眼睛也无比深邃,很多人都说“这个美人儿是个混血儿”,其实她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越南人,她不过是在美国出生而已。

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母亲则开了间小小的美甲沙龙。马路上车来车往,母亲不放心让她出去玩,便把她留在美甲沙龙里,让她在那里写写画画或者就当个旁观者。渐渐地,她对美的向往开始萌发,对母亲加工后的美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她在图纸上画小宠物,画印象中的越南,还会随心所欲地设置新款的美甲图案,哪怕母亲不一定用得上。

时间到了她7岁那年,嗜赌成瘾的父亲输红了眼,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欠了一屁股债。为了帮父亲还债,母亲不得不转让正经营得红火的美甲店,也就此断掉了一家人的收入来源。更雪上加霜的是,父亲不知道是愧疚还是逃避责任,带着自己的行李离家出走了。她只有母亲,母亲也只有她,母女俩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一直过得窘迫而清苦。

或许是过够了苦日子,母亲希望她未来能学医,拥有一份收入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可是,艺术的种子在她的心底扎了根,她的兴趣早已转到了化妆上面。她对母亲说,“我不要拿手术刀进手术室,我要拿着眉笔进兰蔻公司。”兰蔻可是全球知名的高端化妆品品牌,她的梦想显然有些天方夜谭的味道。不过,母亲并没有给她的梦想泼冷水,不仅竭尽所能地帮助她了解化妆的知识,还常带她去自己后来打工的美容馆,让她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转眼,她已经20岁了,已经长成一个可爱的大姑娘了,而她化妆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于是,她准备去自己向往的兰蔻公司应聘,她需要的只是一份专柜小姐的工作。可是,就算是这样的一份工作,没有相关经验的她还是被无情地拒绝了。吃到闭门羹的她有一点沮丧,她没有再去别的化妆品公司应聘,转而找了间日式寿司店做服务生。母亲惋惜地说:“孩子,兰蔻的大门对你关闭时,并不代表所有的机会都没了,你可以去别的公司试试。”她笑着说:“总有一天,我会让兰蔻的大门为我而开,而现在我不管去寿司店,还是去快餐店,都不是梦想的终结。”

果然,她除了在寿司店兢兢业业地打工外,对于化妆的热情有增无减。她开始在家里制作舒适而简单的化妆教程,并将化妆教程发布在美国的网络上。是金子就会发光,她的化妆教程获得了惊人的点击率,不仅美国本土的网友,连世界各地的网友都争相观看。而她最出名的视频是关于如何化出Ladygaga的标志性扑克牌妆容,这个视频竟然得到了超过7百万的惊人点击率。两年后,22岁的她辞掉了寿司店的工作,开始全身心地制作化妆教程的视频。同时,受一位加拿大友人邀请,一起建立了护肤品牌IQQU。她的影响力也不再局限于网络,许多时尚杂志也纷纷报道了她的事迹,有评论称她是“美妆界的BobRoss”。BobRoss是美国当代自然主义绘画大师,也有个著名的绘画教学节目《快乐画室》。但她却说,“我爱‘变脸’的味道,我爱艺术,喜欢将一切都变成画布,包括女孩们的脸。”

后来,还不等她再次去兰蔻公司应聘,兰蔻公司主动向她摇起橄榄枝,和她强强联合成为亲密合作伙伴。她会定期在博客上推出以兰蔻当季彩妆品为主题的化妆课程和演示,以兰蔻彩妆大使的身份,继续为全世界的爱美女性传播专业又时尚的化妆教程。可以说,兰蔻成为了她梦想绽放的一个高度,而曾经被兰蔻拒绝的她成了兰蔻的“活招牌”。

从应聘兰蔻专柜小姐被拒,到成为兰蔻的彩妆大使,她只花了不到4年的时间。她就是风靡全球网络的化妆达人MichellePhan,她已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巨大成功。而她之所以能敲开兰蔻的门,就在于她对梦想的无比笃定,只要梦想的热度不降温,成功就不会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关于青春励志的名人故事:莫泊桑十年磨一剑

莫泊桑一开始写作时,拜福楼拜为师,定期将自己写的短篇小说寄给福楼拜,请他批阅。

但让莫泊桑感到奇怪的是,收到的回信,没有一个字的点评,等于是原封不动的寄还。

为了了解真相,有一天,莫泊桑前往老师家,想一探究竟。

一进门,就看见老师家的书桌上,放着厚厚的一堆文稿,其中包括自己前几天寄给老师的新作。但奇怪的是,自己的新作上面依然是不着一字,没有一个字的评点。疑惑之余,他接着翻看老师的新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张10行的稿纸,老师都只写了一行,其余9行都是空白。他忍不住惊奇地问:“老师,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了吗?”

福楼拜笑着说:“这是我一向的习惯。一张10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他9行都是留着修改用的。”

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深深敬佩老师对写作的认真态度。于是,他继而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您对我每次寄出的新作都不做点评呢?是不是我的作品,您干脆就没看过呢?”

福楼拜听了,爽朗地笑着说:“你猜对了。说实话,你寄来的作品,我确实没看过。不是因为我忙,没时间看,而是现在根本就不必看。你从现在起,天天努力去写就是了。十年之后,你的东西,我一定认真去看,并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莫泊桑明白了,自己现在写的东西,大多幼稚可笑,没有思想深度,且文笔浅显,尚须磨炼。

这之后的十年中,莫泊桑每天都认真写作,并且一如往昔,定期将新作寄给老师。而福楼拜收到后,看也不看便寄还莫泊桑。他的意思是——我收到了,你的努力我看见了,接着写吧!

十年来,莫泊桑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每次收到老师寄还的稿件,不用拆开,他也知道里面没有一个字的评点。但他依然坚持寄稿,无言地告诉老师:“我又写了新作,我还在写呢!”

十年后的一天,福楼拜收到莫泊桑写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对他说:“这篇可以拿去投稿,应该能够发表。”

于是,莫泊桑将《羊脂球》投了出去,发表后便立刻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此一举成名。此后,他的短篇小说频繁问世,成为高产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十年磨一剑,谦虚写作的莫泊桑,埋头写作十年,终于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关于青春励志的名人故事:猪倌经历开启影帝之路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三年养猪的经历,这段经历为我叩开了通往演艺事业的大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动情地说出这句话。

他提到的养猪经历,就是在公社劳动的那几年。1976年高中刚毕业,他来到北京昌平县兴寿公社插队。因为个子看上去很瘦弱,大队革委会主任分配他去养猪——一个比下地劳动相对省力的活儿。从小生活在城市,他压根儿没有饲养家畜的经验。不过,他虚心地跟老师傅从头学起,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叫累,一干就是两年多。做猪食、清理猪圈、给猪接生、为猪治病,他俨然成为一个地道的猪倌。每天,他是在用心和猪打交道,完全摸透了它们的脾性,积累了丰富的养猪经验。那些猪被他养得肥肥壮壮,这让村里的伙食状况一直不错,因此村里的人直夸赞他猪养得好。

1979年,国内的演艺界人才青黄不接,迫切需要补充年轻的“新鲜血液”。为此,全国艺术院校纷纷贴出招生简章,欢迎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踊跃报考。这一消息迅速得到传播,一时文艺院校门口排起了报名考试的长龙。他也是报考大军中的一员,报考了中央实验话剧院。那时,他在表演上还是一个门外汉,就连表演的基础概念和技巧都没有。复试时,他被考官要求捂住一个女生的眼睛,而这个女生表演“等待”。正式表演开始,他就这样傻傻地走上去,使劲地捂住了女生的眼睛。按理说,这个场景中他应该说些什么,再辅以一些艺术化的肢体动作,以此解释短剧中男主角捂住女孩子眼睛的背景和缘由。可他却不知道其中的玄机,就这样呆呆地杵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面对这个木讷的考生,坐成一排的考官连连摇头,在他的考分登记表上打了一个极低的分数。这么不会表演的考生,谁愿意要?

考试结果公布,尽管心里很失望,但是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意料中。这天夜里,从村里来了一个人,传来一个很重要的消息:他考试请假期间,养猪的活儿是找别人临时代替的。可是那人不太擅长养猪,也不很用心,猪身上的膘少了好几圈。这怎么行?村里的人都盼着他快点回来。

他为自己的前途再三思虑:要不要就这么轻易地回去?因为考试不成功,回到村里似乎是合情合理的选择。正当他收拾行囊准备启程时,另一个机会却悄然而至。父亲的一个朋友来串门,说全总文工团正在招生,建议他再去试试。他马上改变了行程,并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着精心的准备。

考试的内容分三项,分别是朗诵、唱歌、演小品。前两项考试的结果,他的表现只能用平淡来形容。到了演小品的环节,他灵感闪现,将他三年养猪的经历融进这个小品的情节中。于是在众多的考官面前,他的表演不再是那么僵硬、那么刻板,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自然、贴切。因为他所表演的这一切,就是真实发生过的生活,他不过是将其凝练并重现出来。他的表演受到考官好评,终于考上全总文工团,从此正式踏上演艺的康庄大道。

多年打拼后,他回过头来看,这才发现自己的养猪生涯,仿佛就是为这次报考准备的。他依然清楚地记得他人生中第一次成功的表演经历,尽管在表演的舞台上没有猪,可他的眼睛里有猪,他把这个场景、这个故事给演活了。直到现在,他还想回到插队下乡的地方看看。

他就是葛优,近三年的猪倌生涯,成就了这个平民影帝的演艺之路,也改变了他的一生。成功前,他就是一个不起眼的猪倌,可是他却在淡得像白开水一样的生活中,为日后的表演做着精心的准备。

篇7:关于名人友谊的励志故事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

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 友谊故事作文

★ 关于友谊的故事合集

★ 关于名人励志故事精选

★ 简短名人故事中学生

★ 关于友情名人故事

★ 3个名人故事

★ 名人记事故事

★ 嫦娥名人故事

★ 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篇8: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

一、媒体责任错位的具体表现

1. 地方媒体被信息机会主义同化, 在舆论监督前集体失语

山西黑砖窑事件成为2007年6月以来最热的新闻。《新闻周刊》中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黑窑奴工”十年之痛》的文章, 作者杨键 (特约记者) 曾表明于10年前就已经采访和揭露过黑砖窑。另外, 亦有其他媒体作过相关报道。但对于这些报道, 当地政府置之不理, 当地媒体也没有给与相关重视和关注。是什么原因让这类的悲剧在十年之久的时间内持续发生呢?套用传媒界的一句术语, 就是信息机会主义。从山西黑砖窑事件中不难看出, 已经牵涉到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儿童的保护等等权益, 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强调要提高舆论监督力度, 而当地媒体却丧失独立性, 被当地政府的信息机会主义同化, 舆论监督变为空话。这也就难怪当山西黑砖窑事件被异地记者曝光后, 地方官员私下感慨最多的竟然是“意外”, 该县公安局一位领导, 甚至手持报纸, 大光其火:“不是你们这些记者, 我们本可以报功的。”这也可见当地官员对于当地媒体在舆论监督前失语, 已是习以为常。

2. 任意拔高正面典型形象, 伤害当事人和受众的感情

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下, 媒体对正面典型形象进行宣传, 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倡导积极的社会观念, 提供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 调节社会不平等关系。但是有些媒体在进行典型宣传时, 却总是任意拔高正面典型形象, 以至于适得其反。如2006年吉林一位初中女生李玉 (化名) 因拾荒助人备受媒体吹捧, 最后导致她承受不了“盛名”带来的压力要求转班学习。究其原因, 就在于李玉的事迹在媒体的宣传中被人为地拔高了, 一篇接一篇的新闻报道“画”出了一个“高、大、全”式的李玉形象。媒体报道的夸张固然可以欺骗那些不了解李玉的人, 然而却欺骗不了那些与李玉朝夕相处的人。所以, 她的不少同学怀疑李玉经常对新闻媒体说谎话, 怀疑李玉的善良不过是一种伪装。以媒体的制造英雄始, 而以公众心目中的虚假终, 这不能不说是“英雄制造工程”的遗憾。媒体的这种自以为是的任意拔高形象, 不仅捧杀了人们的善良, 更是对当事人和受众感情的一种伤害。

3. 人为主观地预想和操作, 使新闻策划成为“策划新闻”

“新闻策划”的立足点是新闻的真实性。离开了真实, “新闻策划”也就变成了策划新闻, 譬如2007年的“茶水发炎”事件。该事件的媒体记者乔扮成病人, 将预备好的茶水送往10家医院做尿检, 结果检测出茶水有炎症的医院有6家。这样的新闻一传出, 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不过, 卫生部发言人指出, 此行为违背记者职业道德。因为众多医疗机构的检测仪器并不具备检测是否为尿液的程序, 在提供的检测样品中, 一旦检测出同尿液中可能检出物质的相似物质, 仪器便会诊断出来, 如红细胞、白细胞等。现在, 新闻记者将茶水冒名顶替为尿水, 本身就是一种“做假”行为。该记者可能是想用此方法来检验医疗服务质量, 其出发点是为了公众的权益, 但其做法已违背了基本的医学常识, 并得出片面结论, 势必导致对公众的误导。由此可见, 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下进行策划的新闻, 所取得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4. 对娱乐事件的无理智炒作, 导致新闻恶俗化

为了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 一些媒体对娱乐事件进行无理智炒作, 导致新闻恶俗化。如2007年初的杨丽娟事件。媒体在报道杨丽娟的追星历程时, 推波助澜, 缺乏正确的引导, 最终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开始时, 该事件引发多家媒体争先报道, 一哄而上, 不仅跟踪报道, 而且介入事件。当杨丽娟及其家人多年追星之途被媒体曝光后, 媒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比杨家更疯狂的“超级粉丝”, 部分媒体充当杨向刘德华的传播平台, 安排见面会以获得独家报道采访权。媒体在关注轰动效应的同时, 忽视对杨家人的正确引导, 导致一家三口被迫推向无法回头之路。作为新闻记者, 必须向自己的良知、向受众、向媒体组织、向同业者负责, 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向社会负责。但是在杨丽娟事件上, 我们看不出在该事件中的新闻工作者们在向谁负责、又愿意向谁负责。

5. 漠视对科学领域的报道, 误导受众对社会的认知

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但是当我们试着搜索媒体报道的新闻信息时, 却发现媒体对娱乐新闻的报道, 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当下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类的严肃题材的报道。譬如2007年3月31日, 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2006影响世界华人”颁奖会上, 大众传媒除对章子怡、刘翔外, 其余都不感兴趣, 尤其是对找到破解H5N1病毒方法的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女科学家陶一之等。英国广播公司4月4日为此特地刊发了《除了章子怡, 他们是谁?》的评论文章。或许媒体认为这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 因为受众更喜欢娱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受众对科学家和科学知识的无知, 与媒体记者漠视对科学领域的报道, 又何尝不无关系呢。因此, 正是因为追求所谓的泛娱乐化, 掩盖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延误了新闻媒体追随时代的步伐 (1) 。

6. 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把痛苦撕开给人看

现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追求所谓的独家新闻、收视率或是发行量, 一些媒体记者甚至不择手段地编导或复制一些所谓富有煸情性的悲情故事, 以此赚取受众同情的眼泪。2006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某电视台特地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共享阳光》的节目。其中在讲述艾滋孤儿, 当年刚15岁的高一女生纪云香的遭遇时, 编导们就又一次故伎重演了。来自云南的小云香是一个父母早逝的可怜孤儿。但在两年前, 她幸运地被一对北京夫妇收养。而家里的两位哥哥则仍然留在了贫穷的云南小山村里。电视台编导们就是别有心裁地利用这种城市和乡村、富足和贫困的强烈对比, 勾起小云香痛苦的回忆, 甚至在小云香不知情的情况下, 把她的两位哥哥带到演播室与她见面, 把小云香内心的痛苦赤裸裸撕开给观众看, 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 电视里小云香抱住两位亲哥哥嚎啕大哭, 电视外的观众相信也有不少人落了泪。很显然, 晚会编导的目的达到了。但是他们却忘记了, 小云香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此过程中, 编导们让当事人付出了尊严、矜持、悲哀等人性元素为代价 (2) 。这对孩子来说, 其实是很不公平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新闻侵权。

二、探究产生媒体责任错位现象的根源及新闻自律建设

1. 牢记党性原则, 反制信息机会主义

当前, 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而反对、抵制舆论监督的花招、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安徽某县在年初则是出台了一份关于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 要求对新闻记者涉及问题严重, 影响较大的报道采访, 被采访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接待。表面看是在提高记者待遇, 但细细一想, 不免让人生疑, 如此一来, 记者还能独立采访吗?当着领导的面, 被采访者还敢讲真话、说实情吗?还有, 既然是“全程陪同”, 会不会陪吃, 陪喝、陪玩?如此这般, 记者还好意思拉下脸揭人家的短吗?当然了, 要说它是对付新闻监督的一种“软抵制”, 说它可以导致记者腐败, 那也只是一种可能, 一种猜想, 关键还在于记者的头脑是否清醒。俗话说, “你有千条计, 我有老主意。”对于记者来说, 这个“老主意”, 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恪守职业道德, 牢记党性原则, 这样不管是“领导全程陪同”也好, 还是请出“孔方兄”也好, 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都会交上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2. 坚持良好的新闻伦理道德, 对恶俗说“不”

对恶俗新闻说“不”, 体现的是媒体人的新闻良知和独立精神。陈晓旭事件在众多的娱乐事件中, 之所以能成为媒体持续追踪的热点, 其原因在于其名人身份、在娱乐圈中的知名度和“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的身份突变。“晓旭出家”事件也是掀起报道的高潮。此举广受争议, 其时, 揭秘之风席卷媒体。在媒体炒作的压力下, 陈晓旭本人却表现得很低调。有可能正是当事人的沉默, 使媒体报道更加充满了神秘感。于是, 高涨的偷窥指数瓦解了媒体的伦理操守。这势必引起有关人士对新闻自律的强烈呼吁。著名学者陈力丹就曾指出, 我们的媒体迫切需要健全有效的新闻自律机制。值得欣慰的是, 有部分媒体在此事件的做法上值得夸赞之处, 为当前坚守记者的伦理操守做出了榜样。如在陈晓旭的遗体告别仪式上, 记者们纷纷放下照相机, 积极配合其家属, 安静瞻仰晓旭遗容, 而不是竞相拍照。这种做法是对逝者及家人的最基本的尊重和安慰。

3. 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当事人的权利

你想让别人怎样对待你, 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据中央电视台“讲述·文明中国”栏目报道, 宁波的慈善机构经常收到用化名寄来的捐款, 其中名为“顺其自然”的捐款人, 除此化名外, 还常用其他名字进行捐款, 数年内, 捐款数额高达百万。鉴于此, 慈善机构、社会公众及媒体均想知道这位捐款人的真实姓名、捐款原因等, 但该捐款人不愿露面, 长时间成了媒体重点挖掘的新闻线索。其中, 有位女记者费尽千辛万苦, 在某邮局监控中看到了该好心人的影像。但在发稿前, 相关领导决定撤稿, 唯一目的是尊重这位好心的捐款人, 就这样, 本该引起社会轰动效应的新闻被这家媒体领导“扼杀”了 (3) 。虽然这位捐款人未成为新闻人物, 但其美德已得到赞扬。事实证明, 媒体有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尊重好心人的权利, 往往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除此之外, 媒体从业人员应注意到, 对于特殊人群, 如被资助贫困学生等形象, 不能在电视或媒体中公开出来, 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 尊重他们的隐私, 其实也是尊重媒体自己, 只有让受众信赖媒体, 媒体的报道才能更真实、客观。

总而言之, 新闻媒体只有从行业内部进行规范和自律, 才能真正担负起社会正义的守望者和时代的瞭望者的历史使命, 真正起到传承文明, 开创未来的社会功用。

摘要:现如今, 有关娱乐新闻恶炒事件接连不断, 一些经过所谓“新闻策划”的假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凡此种种, 不禁让人对部分媒体的责任错位现象感到担忧, 在这个浮华、焦躁的泛娱乐化时代, 媒体究竟应该关注什么?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再一次成为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传媒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析媒体责任错位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关键词:媒体责任错位,职业道德,媒体自律

注释

11 阎志强.报刊软新闻中媒体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报业, 2011, 20:11-12.

22 赵鸿燕.关系的网络:微观权力视角下媒体责任探析[J].国际新闻界, 2011, 12:55-59.

篇9:公众社会与名人自律

公众社会与公众人物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达,信息几乎瞬间传遍世界。且难以封杀,于是这个世界任何公民都可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众社会。而且,只要你的声音能赢得公众,瞬间你也可能成为公众人物。反过来看,任何人、任何事既可以适时披露,也可以被广泛关注和评论。因此,我们在利用公众社会的便利和权利之时,也要为成为公众人物做好准备,即做一个经得起社会拷问的人。

浮躁社会的心理膨胀传染病

当今之中国,浮躁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传染病,因为社会不仅刺激浮夸,各种升级、选拔、评奖、职位与社会资源配置紧密相关,且缺乏规范透明的机制,所以演化为各种各样带有造假和腐败行为的申报工程。加上社会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打击的负反馈控制机制,例如,学术腐败代价太低,投机取巧成本不大,假冒伪劣大行其道,老实人吃亏,造假者招摇过市等等,使浮躁膨胀蔓延。社会浮躁考验着每个人的定力。从资料看,唐骏一开始披露的的确是西太平洋大学博士,但随着其成功和受到社会热捧,各种超越事实的称呼和头衔接踵而至,博士从野鸡大学变成名校,从一个变成两个,各种光环不断被放大。此时当事人的定力不在,来者不拒,欣然接受,甚至自我演义,病入膏肓。

“倒霉蛋”与自律

有不少人为唐骏惋惜,社会上有那么多造假的,唐骏是个“倒霉蛋”,撞到了方舟子的枪口上。说这种话的人是没有真正理解公众社会的真谛,那就是一朝你成了公众人物,你就得有脱光衣服让公众检查的底气。换句话说,每个想成为公众人物的人,一生必须自律,而公众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公众人物。健康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会促进社会自律和文明,我们应积极支持和保护这种机制。

把控自己,驾驭欲望

从唐骏的“病史”我们可以看到其演化过程,从纯真到浮躁再到疯狂。没有人不想成功,但一定要通过奋斗将成功的基石稳稳地建立在社会规范和道德基础之上,要学会把控自己,坚守人生信仰和行为规则,驾驭欲望,不为利欲而折腰,这样在成功之时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让君子成为真君子

道德沦陷、规范缺失、欲望横行的浮躁社会是一个更适合于小人生存的社会。当然绝大多数人会不满足于这样的社会而呼唤社会文明,但文明社会需要一个让君子可以诞生和茁壮成长、让小人难以存身的环境。可以说公众社会为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如果再辅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成熟制度,就能够让君子成为真君子,因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平共处的基础就是视荣誉、诚信与规则高于生命。

篇10:关于坚强勇敢的名人励志故事

四年前去世的启功先生,是大家熟悉的文物权威鉴定家、著名画家、当代书法泰斗和国学大师。但他青年时期的工作经历却一波三折,愣是逆着别人赶自己往下走的路知难而上,最终走出一段“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阳光大道来。

启功1岁丧父,从小随祖父生活。11岁时祖父去世,家境开始陷入困境,14岁便从北京汇文中学辍学。之后,他发愤自学,再加上当时多位大家的指导,启功在书法、绘画、古典文学、考证学等方面具备很深的学术造诣。

1933年,21岁的启功因“写作俱佳”,被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推荐到辅大附中任初一国文教师。这对启功来说,当然是十分兴奋的事,一来可以缓解家庭贫困的压力,二来为人师表本就是自己历来崇尚的职业。为了教好国文课,启功按照陈先生的教导,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认真备课、认真教学,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充分认可。其中,一些学生正是在启功的熏陶下走上文学道路的。虽然他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但最后还是被人解雇了,辅仁附属中学的校长认为,一个连中学都没毕业的人教中学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在一个课间休息时间,校长在办公室向启功下达了解聘书。两年不到就“下岗”,这对初次步入社会的启功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打击。

你连中学都不被人认可,按说该下放到小学了吧。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思维习惯:大事干不来,只好退而求其次干点中等的事;中等的事干不来,再退而求其次干些小点的事。启功却不按常人的这种思维走下坡路,恰恰相反,他知难而上走进更高级的学府任职。1935年,陈垣先生又将启功举荐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启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半中学生,想要在这所高等学府待下去,并做出一些成绩来,必须比别人更加勤奋,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弥补没有文凭的缺憾。从那时起他养成了在学术上求真务实的精神,再加上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他的美术课颇受学生的欢迎。

但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并没有带来美术系领导的好感,他们觉得启功这样一直呆下去会显得“更荒.唐”,你连中学没毕业怎么来教大学呢?这简直是一件咄咄怪事!1937年,辅仁大学美术系还是以“没学历”解聘了启功。启功在人生之路上第二次受到重创。

启功接连两次“下岗”,按说该及时检讨一下自己,识趣地后退一步或几步以寻得安身之所。如果说“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思维是一块石头的话,那么启功已经被这块石头绊倒两次,就算是那种笨到再不能笨的人了,恐怕搁到谁的身上也不敢再沿着这种思维往“上”走了。启功却不,一年的“待业”后又牛劲冲天地往更高处行进了。1938年秋季开学,还是陈垣老先生出面,辅仁大学聘“尚未中学毕业”的启功教大一国文课。从原来的美术系“助教”到国文系“讲师”,启功的的确确又走了一回“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路子。

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才来说,高处更容易遇到自己的伯乐。这回再没有人嫌启功“学历太低”,恰恰相反,他如鱼得水做了一名很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大学教师。但启功并不敢止步,他清醒地意识到唯有自强不息,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数倍高于别人,才能立稳脚跟。除了博览群书刻苦自学外,他还善于向前辈专家虚心学习,像辅仁大学的沈兼士、余嘉锡诸先生均是蜚声社会的学界名流,启功不断地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和继承优良的学风和教风。

虽然再也没有遇到“高处不要”的事,但启功凭借自身扎实的学术功底继续“去更高处”,他先后成为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和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最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当代书法泰斗和国学大师。

如果没有启功坚持走“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路子,如果没有他的执著与厚积薄发,恐怕今天就不会有大家所熟知的“中华第一笔”启功了。

励志故事2:在夹缝里长大的总统

上小学时的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比如说解数学题,在老师还没得出答案的时候,他往往已经找到了两种解答方法;比如说玩走迷宫的游戏,别人才走出两三个岔道口的时候,他却总是自信地得出答案,举起了手?因此.那段时间里的他很自负,觉得自己无人可及。尤其是当他连续两次拿了学校三年来都没有被其他同学拿过的奖学金后,他更是已经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

在他第二次拿到奖学金的那天下午,他早早地回到家,取出获奖证书,把它摆在了客厅桌上最醒目的地方。他知道.这样一来,晚上下班回家的父亲一定会最先看到他的证书,他要让父亲因为有他这么一个聪明的儿子而感到骄傲。摆放好证书后他便坐下来,一边等待着父亲回来,一边设想着当父亲看到证书后高兴地用钢针般的胡茬子扎在自己脸蛋上时的那种疼痛而又甜蜜的感觉。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父亲终于推开了门。果然,刚一进门,父亲的视线就被桌上朱红色的证书所吸引。父亲立即走近桌子,把证书捏在手里观看这时候,他的心激动到几乎就要跳出了嗓子眼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父亲看过之后却把证书甩回了桌上,只冷冷地抛给他一句话:“没什么了不起,别拿自己太当人!”

听了父亲的话,他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别拿自己太当人”,难道这就是获奖后父亲给自己的奖励吗?他委屈得哭了起来。没过多久,母亲回来了.母亲得知事情经过后安慰他说:“别委屈了,孩子,你父亲只是不想你太骄傲、太自负。”

几年后,凭着自己的聪明,他考上了重点中学。到了重点中学之后他才明白,原来自己真的并不像他曾经想象中的那么绝项聪明。班上的同学都是从各个地方考进来的优等生,稍微放松一点儿,自己的成绩便会被其他同学远远地落在后面。进重点中学后的第一次大型考试,他的名次竟然排在了班上的三十以后。这一次,他真正明白了父亲所说的“别拿自己太当人”这句话的含义。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满了“窝囊废”,回到家里后他晚饭也没吃便哭着躲进了卧室。这时候,又是母亲来安慰他,在明白了他哭泣的原因后,母亲对他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你也别拿自己不当人!”

在母亲的一番劝解后,他终于明白了做人不可以自负但也不可以自贱的道理,他把父亲的“别拿自己太当人”和母亲的“别拿自己不当人”两句话写在了日记本的扉页上,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几年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终于考上了法国最有名气的军事学府——圣西尔陆军学校。

他就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夏尔·戴高乐。从圣西尔陆军学校毕业后,第二年(1913)他便以少尉军衔服务于贝当将军麾下,开启了他几十年的军事和政治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凡尔登作战,曾3次在战报中受到了表扬,但他并未自负:他也曾3次负伤被俘,并被囚禁了两年零八个月,而他也从未因此而自贱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任过国防部副国务秘书、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临时政府主席兼国防部长,1959年和1965年他还两次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然而他也同样有过两次因为对政府不满和在公民投票中失败而被迫辞职的尴尬经历……只是,这一切都不曾让他“拿自己太当人”,也不曾让他“拿自己不当人”。

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戴高乐总统总喜欢把自己称为“在夹缝里长大的总统”。他总是说,自己是在父亲的“别拿自己太当人”和母亲的“别拿自己不当人”这两道墙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我真不敢想象,如果不是拥有着这样的一道夹缝,法兰西的历史上还会不会有夏尔·戴高乐这个名字?”

励志故事3:时刻都要有所行动

如果有人想要找到一个公式,所有人只要套用这个公式就能成功,那么他一定忘了,这个世上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自然力”。其实每个人都得找到大自然为他建造的道路,并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如同鼹鼠走的是一条路,松鼠走的是另一条路,都是由大自然量身打造的。我们不能因为鼹鼠不会爬树,就认为它是一个失败者:松鼠也不能因为自己不会钻地道,而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你不可能期待轮船沿着干涸的陆地驶入港口,同样地,希望依循其他人的道路轻松获得成功,也是愚蠢的想法。

密歇根州有一位参议员,他起初是卖爆米花、报纸的小贩,后来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打杂。工作闲暇时,他就抽空阅读法律书籍,24岁,他成功地跻身律师界,找到了自己的路。打杂虽然无聊,但他没有枯等,而是牢牢地抓住手边的东西。然后,当他准备好时,那条路已经赫然出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美国的一座小火车站里当差跑腿,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电报按键。13岁,他成为一名正式的电报员;38岁,他当上了铁路公司总裁。去世前,他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收藏的艺术品价值有数百万美元,并被授予爵位。人们公认他是世上最了不起的铁路公司总裁。他并没有天真地等待机会降临,而是像鼹鼠一样,从他所在的地方着手,不断地向前挖通自己的道路。

没有什么比“起而行”更重要——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一定都要有所行动。

励志故事4:成功在于竭尽全力

美国西雅图的一座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脚,受伤的兔子拼命逃跑,猎狗穷追不舍。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猎狗知道实在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条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出来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浅尝辄止、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中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面前,从头到尾按要求背诵出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竭尽全力。”

后来,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泰勒牧师讲的故事和比尔·盖茨的成功背诵,对我们很有启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

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20多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处于沉睡状态。

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励志故事5:努力后才有可能

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20岁的美国女子田径运动员魏玛·鲁道夫一人独得3枚金牌。可谁能想到,她在刚学走路时,两次肺炎和一次猩红热曾导致她不得不长期卧床,4岁时又患小儿麻痹症,愈后左腿跛行,走路时不得不佩戴沉重的金属支架。后在母亲的帮助下,她每周对左腿进行康复训练,哥哥和姐姐们每天轮流给她进行按摩。经过7年的努力,11岁时,她终于可以像常人一样走路了。然而鲁道夫并不满足,她继续训练。1956年,16岁的她出现在墨尔本奥运会上,获得铜牌。4年后,她除了创造夺取3枚金牌的奇迹,还先后创100米11秒3(1960年)和11秒2(1961年),200米22秒9(1960年)的世界纪录,人称“黑羚羊”。

篇11: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

小男孩天资聪慧,是老师们眼中的“神童”。

他9岁那年。父亲去世。随着家庭经济的日渐窘困,初中还没有读完,他就不得不告别校园。进入当地一间私人书店当学徒,老板交给他的任务是,每天必须卖掉500份报纸。那一年,他才13岁。

一天卖500份报纸。的确是一份艰巨的工作。但和其他报童不同的是,小男孩并没有丝毫的抱怨,他反而喜欢上了这份有挑战性的工作。

爱动脑筋的他发现,读者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有好奇心,也会有购买的欲望。于是他每天领到报纸后,第一时间将报纸上的新闻认真地看一遍,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按照客人的喜好将这500份报纸分门别类向购买者推荐。这一新颖的方法,收到了绝佳的效果,他的报纸,总能在上午11点之前销售一空。

虽然是穷人家的孩子,但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认真、自信和忠诚的特质。让书店的老板很欣赏。在他卖了半年报纸之后,老板决定让他跟自己学习书籍的装订手艺。要知道,这份工作比卖报纸轻松体面多了。而且收入也稳定。对卖报纸的男孩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这个做事认真的报童,在老板的悉心指导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装订图书的技术。此时,眼界的开阔,使他不满足于做一名订书工,他还有更高的追求。

有了老板的支持,再加上稳定的收入,他便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图书,并且潜心研究它们,弥补自己在学业上的不足。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学的文章,强烈地吸引着他。他努力地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简单的化学和物理实验。他还与电学爱好者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小组,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换思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英国最高科学权威机构——英国皇家学院化学家H·戴维教授要招聘一名助手,但是条件很苛刻。这则消息让他激动不已,因为能和大名鼎鼎的戴维教授一起工作,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如果凭他的学历,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但他有自己的办法,为了让自己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他想到了自己精湛的装订技术。182月到4月,21岁的他在皇家学院听了戴维教授的4次化学讲演。

随后,他精心整理听课笔记并装订成一本精美的书册。取名《H·戴维教授演讲录》,并附上一封渴望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信。于1812年圣诞节前夕一起寄给了戴维教授。他希望戴维教授能在收到这个独特礼物的同时,也顺便了解他这个人。

他的努力再一次得到了回报!接到这个意想不到的圣诞礼物后。戴维教授深受感动。他想不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订书工,竟然对科学研究有如此的热忱。

当晚,他就给这个素昧平生的订书工写了一封信,一面感谢他的好意,一面肯定他的不俗见识。并且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实验室,做自己的助手。

183月,这名年仅22岁的订书工,终于走进了他梦想已久的英国皇家学院,成为戴维教授的助手。之后,他潜心研究电化学,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电马达,并创立了电解定律。

这个走进皇家学院的订书工,就是近代科学巨匠、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

篇12:关于励志的真实名人故事都有哪些

读初三的时候,他很长时间也没有弄清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为了应付中考,他便背化学参考资料。考试时,居然还真的遇到了一道和资料上一模一样的题目,他能一字不漏地将答案写下来。但中考成绩揭晓后,他的化学仍然不及格。读高中时,由于十分刻苦,他的成绩还马马虎虎过得去。父母的希望、老师的希望和自己的希望却在高考之后落空。他离分数线差2分。万幸的是,当时出台了一个“定向”的录取制度,师范类学校可以对签约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学生降分录取。由于这项“优惠”政策,他才连滚带爬地跨进了一所师范大学的门槛。

十年后,钱斌考研究生。导师打算录取五人,他考了第六名。极具喜剧意味的是,排在前面的一位考生不知何故放弃了入学资格,他以“补缺”身份获得了读研机会。研究生别人读三年,他读了四年,才勉勉强强毕了业,尽管他比任何一位同学都要勤奋,别人在周末花前月下地谈恋爱,他仍宅在寝室里读书、做题。研究生毕业后,他又去考博,连考三次才如愿以偿。那时读博两年拿到学位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他一直折腾了七年零两个月才熬出了头。他拿到博士学位时,已年届不惑。他的同学发财的发财、升官的升官、成名的成名,只有他除了一纸文凭,什么也没有。在他读博的大学里,一提起他,几乎无人不晓,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他的博士开题报告,曾做了23遍才得以通过!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让他在校园里名声大噪。

就是这样一个愚拙的人,却有一个令人惊骇的梦想——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为全国观众讲授他最喜爱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一次偶然的机会,钱斌认识了“百家讲坛”的一位叫马晓燕的编导。马导告诉他:想上“百家讲坛”,首先要学会在镜头前像一位主持人那样侃侃而谈。

马导的话其实是一种婉拒,没想到,钱斌却当真了。从此他开始练习演讲,妻子帮他拍摄演讲视频,他挑了比较满意的几段由网上发给马导看,马导看后忍俊不禁,连连摇头。可他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在马导指导后又继续练习……当有一天,马导看到他传来的第73份视频时,忽觉眼前一亮,她感觉那个曾经笨拙滑稽的演讲者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她对他说:第一关你过了,但第二关难度更大,你必须能够把《梦溪笔谈》讲得深入浅出,能让一名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听懂并且乐意听。

一部科学巨著讲深可能比较容易,但要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绝非易事。他想了—个办法——写一段就读给妻子或同事的孩子听,如果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结束后还想要他继续往下讲,稿子就留下;如果他们听得迷迷糊糊、昏昏欲睡,就重写。他还把写好的稿子传给马导看,请她提意见,然后再修改。就这样,每一讲大约修改了三十几次。全部十讲修改了三百多次,总计几千万字。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用脑用眼,他曾经短暂失明、头发几乎掉光。

终于有一天,马导邀请钱斌去北京试讲。当他站在令人眩晕的镁光灯下,面对黑乎乎的摄像机镜头时,他感觉有点紧张。不过他很快平静了下来,他对自己说,我做了那么多努力,做了那么充分的准备,我怕什么呢?接下来,他找回了在家演讲的感觉,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他后来甚至将讲稿放到一边,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一下子把现场听众引入了由他创造的精神世界里。下了讲坛,马导微笑着迎接他,说了一句:“钱老师,要不你回去再准备后面的稿子吧?”那一刻他知道,他成功了。

篇13:关于名人自律的励志故事

9月可以说是“张译月”,先是与海清搭档主演的电视剧《抹布女也有春天》热播,这部剧还没播完,与孙俪主演的《辣妈正传》又在各大卫视黄金档播出,网友大呼“老公不够用”,“张译很抢手”。有网友说:“国产婆媳剧是被张译垄断了吗?每次换台就看他换个老婆。”一时间,张译被誉为“中国好老公”。

“中国好老公”张译:“吊丝”需要稳稳的奋斗可是,初见张译的人,会纳闷他怎么会是演员,又怎么会这么红?因为他的外形淳朴无心计,而且性格太过内敛。但就是这样的张译却用他精湛的演技,将那些小俏皮、小心思、真情流露处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你都会觉得那是镜子中的另一个我,那么真实。这个“小眼睛男人”用他稳稳的奋斗,终于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吊丝”战士,很单纯

从《士兵突击》中的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疯魔太爷孟烦了,到《新上门女婿》里那个挑战强势丈母娘的一根筋女婿田冲、《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奋斗男石小猛,再到《抹布女也有春天》中的吴桐、《辣妈正传》里的新好男人的代表元宝,他的角色千变万化,却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正如美好的故事都离不开曲折,张译的演员之路也不是水到渠成的。他并不是那种十分热爱表演一早就立志成为演员的人,相反,甚至有相当一段时间还瞧不起表演。

自从张译出生,父亲就玩命挖掘他的优点。听人说他嗓子好,就让做音乐老师的母亲教他识谱,唱不同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有亲友聚会,就逼他当众唱歌。

偏偏张译从小脸皮薄,怯场,一上场就口干舌燥,手心冰凉。每每在大家掌声雷动两三次后,都只听见爷儿俩相互指责的声音,而不是他的歌声。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每每登台前5分钟,张译都会有“濒临死亡”的体验,腿抖,手抖,麦克风抖,把麦克风靠在前胸,衣服抖。他说,害怕露脸,这是不自信的缘故。

虽然胆小,但儿时,张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播音员。高二,试着考了一次北京广播学院,专业第一,有了自信;高三再考,被少数民族同学加分占了名额。17岁,理想破灭,手里握着居委会大妈送来的“待业青年证”。

两年后,去北京参加文工团表演类学科的考试。他找来一辆破自行车,骑车到北京广播学院,想看看自己痴迷了5年的地方究竟神圣在哪里。一路逆风,骑了两小时,整个人像一只帆。

在广院,张译把教室走遍,趴在后窗看着老师们讲课。来回走,连厕所也没放过。最后走出大门,一拍胸脯,“广院,不过如此!”骑车回去,又是逆风,“扬帆”3小时。回到驻地,大病3天,广播梦就此断了。

待业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个机会,他上了哈尔滨话剧院的自费学员班,学费3万元。话剧在他的少年期留下过惊恐的回忆,那出戏叫《赖宁》。他坐在第一排,看到演员化得红红白白的面孔,表现山火袭来时放起了干冰,烟雾弥漫到观众席,很冷。这个印象一直延续到一年后观赏了另外两部话剧:《地质师》和《一人头上一方天》,他为话剧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才知道话剧不都是那样的。

,北京战友文工团来第一次招生,张译蠢蠢欲动,但有人告诉他,军艺毕业后无非也是分配到“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军区文工团)。可张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报名了。他清楚地记得怎样换乘公交、地铁和黄“面的”。穿过一片麦田和垃圾场,吃了满口黄土,春天,张译经过一通土路颠簸来到战友文工团所在的八大处,绿门绿窗红墙灰地和绿军装。想想他的单位,紧邻市中心索菲亚大教堂,有着天鹅绒幕布的哈尔滨话剧院,张译简直要退缩了。

考完试回到哈市,又要交学费了,他们家已经欠账3。5万元,为了躲避老师追讨,张译每天上课晚来早走,几次还是被班长堵上。等待了两个月,他忍不住打电话给战友文工团,那边告诉他:你声音不错,其他差点,我们还有两个自费生名额。

这个自费生学费一共4500元,相当于话剧院一年的学费,但自费生不但没有津贴,还要交几千元的置装费,从茶缸到鞋垫,都要自费,家里又欠了一大笔外债,张译成了“吊丝战士”。他表现得极为勤快,16个学员里有两个自费生,他这个自费生头半年就当上了班长。大年三十拴着绳子通垃圾道和厕所,用自己的脸盆倒完粪便和灰土,晚上拿开水、洗涤剂、二锅头三遍消毒后继续用这盆包饺子。

新兵头一个月不让洗澡,第一次进澡堂时看到每个花洒下都排了10个老兵,大池里的人只能站着,当他等到老兵差不多出去了,就去洗淋浴。刚抹上肥皂听到紧急集合号,带着一身肥皂泡的张译和全排战友一起急行军,负重20多公斤,他除了装备、八一步枪,还背了一口大锅。那天是大年初一,到了终点他们把身体埋在一尺多厚的雪里。

“部队某些方面会催你成长,某些方面又特别单纯,我到现在没有进过迪厅。”那种生长是简单的,或许是粗暴的。张译对那段生活充满了感激。

被抛弃,却不放弃

张译和表演课代表早恋了,队长放言:只要被他逮到一次俩人都开除。只有一部分学员能提干,于是总有积极的线人向队长汇报:张译又和那女孩单独相处了。有次他俩在一个屋里,队长一脚踹开门,屋里只有女孩,张译就躲在门后。另一次全班在食堂地上睡午觉,他和姑娘在女厕所里幽会,队长接到线报猛敲门。开门后又是只有姑娘一人,张译奋力取下了窗户上的铁栏杆,钻了出去。等队长赶回食堂,他已经躺在地上装睡,还流着口水,这一刻他的表演天赋全激发了出来。

可是,张译却一直没戏可演。虽然也抽到过两个小品的表演机会,但总是“特别倒霉”地落了空。好不容易轮上一次,却因为紧张发挥得不好,处女秀以失败告终。同学们都演上主角的时候,张译的“主业”是在下部队的晚会中演双簧,偶尔也兼职主持人,并且负责装台卸台等一系列“副业”工作。

,领导很兴奋地跑来告诉张译一个“好消息”:他可能被提干,去政治处当干事!因为张译的字写的不错,而且速度快。好消息却让张译觉得“挺五雷轰顶的”。他打电话回家求助,不想父亲很快给他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公文写作的实用技巧》,还是1970年代出版的,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于是我决定不好好表现,不过这分寸很难把握的,既要让领导不开除你,又觉得你确实不适合军队的文职工作。”毕业的时候,张译如愿地没有进政治处提干。没有戏演,又没有活干,张译说:“那个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所幸的是,“被抛弃”的张译还是能从文字中找到证明自己的快感。除了写会议纪要和报告,张译还有一个副业是写晚会的串场词,单位大大小小的晚会几乎都出自他手。在写了太多他觉得没用的东西之后,张译终于决定,自己要写个剧本。

“其实我写剧本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老没戏演,所以想不如自己写个剧本给自己演吧。”单位小品大赛前,张译写了处女作,是一个短剧《文小姐和武状元》,讲一个城里的千金小姐和偏远部队军官的爱情故事。

剧本被很多人看好,但小品最终没能演成。不服输的张译铆着劲地把剧本送到了《剧本月刊》,编辑很赏识地刊登了。“我特别解恨地拿着杂志去找了团长。”拿着600块的稿费,张译和演出团的哥们一路上就把钱吃了。

演戏的梦想越来越远,张译开始觉得写作也是条道路。“我爱的是戏剧,不仅是演出。虽然剧本是一个人的战斗,但有时候一个人写到半夜,一边哭一边跪着写的状态也会让我觉得着迷。”底,在一个短剧得了全军比赛的大奖之后,张译被推荐单独创作一部小说改编的20集电视剧。“前后忙活了五六个月吧,写到18集的时候,制片人忽然说不要了。”

张译当时很受打击,“那时候每个月千把块的工资,要买书买资料缴话费。房子是借朋友的,他一回来我就得挪地,门口有6块钱的石锅饭,我每天吃那个,加一个鸡蛋是7块钱,我真不敢加。”

死角之后,便是光明

团里外聘了一位老导演拍一部电视剧《红领章》,这位导演在用过张译跑龙套,对他印象深刻。当她从学员中挑出他的照片时,团长却说“他演戏就是个死啊”,请导演再考虑一下,老导演坚持把张译定为男三号。这时张译已经接到康红雷的副导演的试镜电话,也是男三号,为了向团里证明自己,他推掉了,以团里的工作优先。

谁知团里又换了新导演,张译的男三号被拿下,改作场记。他和团长说:“外面有戏找我,康红雷的《民工》。”可团长根本不相信这件事。

被团里否定后,他厚着脸皮又去打电话给康红雷的副导演,委婉表达想去现场看看,人家很大方地说角色还没定。他一身军装,在楼下仰头看着剧组租的公寓和制片人张纪中的车,发出一阵阵土包子的啧啧声。

拍《民工》的时候,副导演向张译转达康红雷的意思:你和你的对手女演员是所有演员里表现最差的,你们拿着纸、笔去剪辑房学习一下别人的表演。在剪辑房里张译迷茫了,他以为表演就应该像生活里一样自然,但他看的片段都是他认为过火的表演方式。直到看完成片,康红雷有天对他说:“你演得最好。”因为现场表演和完成片是两回事。

第二个肯定他的人是陈建斌,《民工》播的时候,张译在《乔家大院》里演陈建斌的跟班,一个戏份特别少的角色。陈无意中看了电视,第二天抓着他问:“昨晚放一电视剧,里面一演员特别像你!”知道是他后,陈建斌和导演胡玫说:“你看了《民工》没?他为什么会演现在这个角色?”陈建斌为张译抱屈,胡玫只好说:“我错了。”

以前在团里总被否定,越否定越不自信,越怵舞台,形成恶性循环,有了外界的鼓励,张译渐渐进入了正常的状态。

,他写下了长长的《我的请愿书》,向康红雷表达想要加入《士兵突击》剧组的愿望,其实那时康导已经定下他演史今。而此时,被团里认定“演戏是条死路”的张译,却成为面临改编的文工团的重点保留对象:相比于他的演戏天分,他的创作才能更被团里肯定。“团里需要编剧,如果我一年之内能完成三四个小品剧本,就准我外出拍摄《士兵突击》。”

此时,距离《士兵突击》开机不到一个月。张译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对始终热爱的表演事业,张译打起了《转业报告》。当他把转业报告递上去后,政委哭了,不同意。可张译已经下定了决心。

递上转业报告的第二天,他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车,拍摄《士兵突击》。6月回北京,在天安门完成最后一个镜头,那天他接到战友的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转业,批了!”借着《士兵突击》中的史今转业,他大哭了一场。

《士兵突击》后,张译出名了。出名,容易导致自我膨胀。坚持说自己不是名人的张译直截了当表示:“谁膨胀了,谁的艺术生命也就到头了。千万别觉得自己是在高处。没起来过,也就不存在摔下去的危险。”

那之后,张译的片约不断,《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雪花那个飘》、《北京爱情故事》等等。尽管成名对于张译来说来的有些晚,但是用张译自己的话说,“安逸当中出不了艺术”,从当年的“吊丝”到现在的炙手可热,张译靠的是他超强的耐力和稳稳的奋斗,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任何一种成功,需要机遇,但绝无侥幸.

关于名人的成功案例二

1983年的一天,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一家医院,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令她的父母异常惊愕的是,女婴居然一出生就没有双臂,连见多识广的医生也无法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

没有翅膀也能高高飞翔在父母的疼爱下,女婴一天天地长大,成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儿。

那天,站在阳台上的女孩儿,看到与自己同龄的一群孩子正张开天使般的双臂,在阳光下欢快地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女孩儿十分伤感地向母亲哭诉命运的不公,竟然不肯馈赠她拥抱世界的双臂。

母亲平静地安慰她:“孩子,上帝的确有些偏心,但上帝是要送给你更多的梦想,要让你用行动去告诉人们一一即使没有翅膀,也可以高高地飞翔,就像没有修长的十指,你同样可以弹出美妙的琴声,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

“我真的能做到那些吗?”女孩儿仰起头来。

“只要你肯努力,就能做得到,只要你的梦想没有折断翅膀,你就一定能飞得很高很高。”母亲温柔的目光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女孩儿相信了慈爱的母亲的话,目光一遍遍地抚摸着自己那双看似普通的脚,心中暗暗地告诉自己:我有一双非凡的脚,不只是用来奔走的,还是用来飞翔的。

此后,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女孩儿开始有计划地锻炼自己双脚的柔韧性、灵活度和力量。怀揣梦想的她,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谁都无法数清的失败,终于在人们的惊讶中,练出了一双异常自由灵活的脚一一她不仅可以用双脚吃饭、穿衣,轻松地实现生活的自理,还学会了用脚弹琴、写字、操作电脑……她用双脚做到了几乎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一切。

女孩儿开始在人们面前自豪地展示自己非同寻常的“脚功”,起初遇到的那些异样的眼光里,渐渐地充满了钦佩。在她14岁那年,女孩儿彻底地扔掉了那副装饰性的假肢,一脸阳光地穿着无袖的上衣,走进校园、商场、街区……仿佛自己根本就不缺少什么,除了常人那样的一双臂膀。

女孩儿在继续着创造奇迹的脚步,她读书刻苦,作业写得总是一丝不苟,从小学到中学,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敬佩她的坚毅和自强。当她拿到亚利桑那大学的心理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时,一家人幸福地拥抱在一起。父亲自豪地鼓励她:“孩子,你还可以做得更棒!”

“是的,我还可以做得更棒!”女孩儿自信地笑着。

为了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保持腿部的灵活性与韧性,女孩儿不仅坚持经常性的跑步,还成为碧波荡漾的泳池里的一条自由穿梭的美人鱼,还成了一家跆拳道馆里小有名气的高手……一位医生曾指着给她拍的X光照片,惊奇地喟叹:经过锻炼,她的双脚已变得异常敏捷,她的脚趾关节已像手指关节一样灵活自如。“

女孩儿的梦想还在不停地放飞着,她又走进了汽车驾驶学校。在教练员惊讶的关注中,她很快便掌握了驾车的各项技术,通过了近乎苛刻的各项考试,顺利地拿到了驾照,开始用双脚娴熟地驾车御风而行……

接下来,女孩儿要去圆自己心中埋藏已久的梦想了一一她要亲自驾驶飞机,拥抱苍穹。

曾经培养出许多飞行员的著名教练帕里什·特拉威克一看到亲自驾车来报名的女孩儿,就知道她一定会飞上蓝天的,就像一只矫健的雄鹰那样,不仅仅因为她那娴熟的驾车技术,还因为她目光中流露出的从容、淡定与果决。

果然,女孩儿在学习飞机驾驶的时候,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身体健全的飞行员,她一只脚操纵着控制板,另一只脚操纵着驾驶杆,滑行、拉起、升空……她冷静、沉着,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准确、到位,比不少学员表现得都出色。教练帕里什·特拉威克后来回忆说:”事实证明,她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她驾驶飞机时非常冷静和稳定。一旦你和她在一起呆上20分钟,你甚至就会忘掉她没有双臂的事实。她向人们展示,人可以克服所有的限制,她真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25岁的女孩儿如愿地拿到了轻型运动飞机的私人驾照,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开创了飞行史的先例。女孩儿的名字叫做杰西卡·考克斯。

如今,杰西卡·考克斯已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她靠双脚生活和奋斗的感人故事,给世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精神鼓舞。

在美国数百场的演讲中,杰西卡·考克斯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的梦想有多高,你就可能飞多高。“

上一篇:承包矿山开采合同下一篇:中秋促销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