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研究轮子和车子》教学设计

2024-08-08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研究轮子和车子》教学设计(共3篇)

篇1: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研究轮子和车子》教学设计

第九课:研究轮子和车子

教学设计思路:

谈话引入——基本活动:认识轮子和车子——拓展与延伸:做个轮子能转动的汽车模型——小汽车比赛——创新活动建议:设计新型“汽车” 教学内容:

研究轮子和车子——书33~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质模型车子和轮子的制作过程及其功能研究,感悟车辆的发明过程,使学生认识人类的发明创造来自实践的道理。

2、通过自制具有活动轮轴的纸车模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轮与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寓教于乐,通过制作和演练纸质车辆模型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研究制作纸质车子和轮子的模型。

教学难点:通过自制具有活动轮轴的纸车模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轮与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综合学具、剪刀、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见过轮子,也一定都坐过车子。车子装上轮子就能轻快地运转,帮助人们做许多事情。然而,轮子和车子中究竟蕴含着哪些科学道理呢?还是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吧!

2、基本活动:认识轮子和车子(1)轮子是怎样发明的?

观察图得出结论——在劳动中发明了轮子(2)猜猜轮子为什么会省力?

观察图引出——摩擦力(3)做个轮子试一试 用硬纸片做两个轮子:

轮子穿上轮轴,就一定能够转动吗? 硬纸轮子为什么转不好?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固定、加粗固定、加装轴承固定)

3、拓展与延伸:做个轮子能转动的汽车模型 活动准备: 工具:胶水,剪刀; 材料:汽车模型图样、硬纸片 动手制作:

1)剪车轮子及车轴纸片;

2)把车轴纸片用铅笔杆卷成两个车轴管; 3)将轴管的两端剪开小口,并向外翻成花头; 4)将花头轴管与轮片相粘,做成“杠铃式”双轮; 5)剪车身片,折粘成立体车身,与轮杆接装。

4、小汽车比赛: 叠纸片,做车厢,装上车轮上赛场。谁的汽车跑得快,快把经验讲一讲。

5、创新活动建议:设计新型“汽车”

建议同学们按照自己对未来汽车的想象,实际制作一个模型车身,并与自制的模型车轮装配好,组装成一辆新款式的汽车模型。

板书设计:

研究轮子和车子

劳动 摩擦力

汽车比赛

篇2: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研究轮子和车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认一认:认识周围的鸟——做一做:为小鸟建造“食饵台”——将食饵台挂到林地里——谈谈收获和体会

教学内容:和鸟儿交朋友——书21~2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住地附近的鸟儿,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食性特点和行为习性。

2、通过到花鸟市场和养鸟同学的家中观察鸟的行为习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通过为小鸟建造“食饵台”等亲近鸟类的活动,增进学生与鸟类的情感,深人感受鸟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成员,从而激发热爱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鸟儿的生活环境、食性特点和行为习性 教学难点:制作“食饵台”起到教育作用

教学准备:发动学生准备做食饵台的材料,小碟子、纸盒子、玉米、谷子等。教学过程:

1、认一认:认识周围的鸟

(1)了解住地附近常见的鸟儿。通过对自然界鸟儿的观察,认识几种当地的候鸟和留鸟,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特点。

(2)到花鸟市场或养鸟同学的家里,有目的地对鸟儿进行观察,(3)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当地鸟儿的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拓展生活视野,并了解人类对待鸟类的一些错误做法,提高保护鸟类的自觉性。

2、做一做:为小鸟建造“食饵台”

组织学生建造“食饵台”。把食饵台摆在家中或野外小鸟经常活动的地点,帮助小鸟越冬,增进学生与小鸟的情感。通过坚持对食饵台投放食物并进行观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了解小鸟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心和环保意识。

3、将食饵台挂到林地里

4、谈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和鸟儿交朋友

认识周围的鸟:留鸟、候鸟、习性、保护

篇3: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研究轮子和车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 使学生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正确计算三角形中某一个角的度数。 (3)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渗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 设计思路

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本着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让学生通过“量一量, 算一算, 撕一撕, 折一折, 拼一拼”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二、教学案例

(一) 设置悬念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及分类, 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 要求是画一个有两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看谁画得好。

学生通过尝试, 最终画成了这样的一个图形。

师:问题出在哪儿呢?为什么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 通过活动, 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副三角尺, 小组合作, 计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各是多少?

生1:我们组计算了

90°+45°+45°=180°

生2:我们组计算了

90°+30°+60°=180°

师:同学们, 我们通过刚才的研究知道了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具有这一特性呢?大家猜猜看。

活动一:量一量, 算一算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 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取整度数) 再求出它们各角的和。

生3:我拿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各角的度数是

77°+41°+62°=180°

生4:我拿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各角的度数是

110°+35°+35°=180°

师:同学们的实践证明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

活动二:撕一撕, 拼一拼

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 给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 然后撕下三个角, 把三个角的顶点拼在一起, 不能重合。看一看你们会有什么发现?

生5:拼起来正好是一个平角。

生6:平角=180°, 说明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活动三:折一折, 拼一拼

请同学们再拿出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 跟着老师一起来折一折。你会看到什么?

生7:三角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8:还有的变成一个正方形。

师:除了这些之外, 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9:三角形的三个角恰好组成了一个平角。

师:也就是说:∠1+∠2+∠3=180°, 由此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0: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等于180°。

师:同学们, 我们通过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拼一拼等动手实践, 验证了所有三角形都具有的特性, 那就是: (学生集体回答)

“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 应用知识, 当堂实践

问题一: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一个底角是70°, 它的顶角该是多少度?请同学们帮助小红算一算。

生11: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180°-70°×2=40°。

生12: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180°-70°-70°=40°。

师: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应用。

问题二:生活中的数学

小明不小心将镜框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摔成了两半, 玻璃裂成了两块。一块只有原来的一个角, 另一块有原来的两个角。他想重新买一块玻璃安上, 小明非常聪明, 只带了其中的一块到玻璃店去, 就配到了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你知道他带的是哪一块吗?

通过观察、推断、讨论, 大多数学生选择有两个角的一块, 有个别学生选择有一个角的一块。这时教师并没有急着下结论肯定谁对谁错, 而是继续提问:“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学生都很茫然了, 不知道如何回答。

活动四:请同学们拿出一个准备好的三角形, 把一个角撕下来, 选择两个角的同学把一个角的部分交给小组长, 选择一个角的同学把两个角的部分交给小组长。然后想办法把三角形还原。

学生经过一番努力, 最终使三角形还原了, 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四) 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让你重新选择, 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进行验证?

生13:这节课我们通过用度量、撕拼、折拼等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最后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反思

(一) 重视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 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在教学时, 我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前后共设计了四次活动。这些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象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 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时, 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大胆猜想,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 经历从现实空间探索出图形性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数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上一篇:充满希望的经典正能量语录下一篇:军营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