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实践创新

2024-08-14

江苏省实践创新(精选6篇)

篇1:江苏省实践创新

江苏大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方案(试行)为认真落实学校新一轮培养方案(2012版本科生培养计划),强化法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实践环节教学,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积极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经研究,决定实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计划,现提出如下试行方案。

一、目标宗旨

本方案的宗旨在于促进我校法学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化、实用型高级法律人才,统筹各种法学教育资源,协同各类教学机制,形成科学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保障学生实践锻炼的效果。

本方案的初期目标,是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系统优化、具有一定特色的法学实践教学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学校新一轮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机制,为社会输送法学知识丰富、法律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二、主要任务

(一)贯彻国家与学校相关政策

1、认真落实《江苏大学本科生课外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江大校[2009]192号)。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好本科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培训工作。

2、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本“意见”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二)创新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教育部“教高[2011]10号意见”明确规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江苏大学2012本科生培养计划明确规定,文法类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教学时数为15%左右。法学专业总学分为201学分,其中独立设置实践环节为39学分(入学教育及军事技能训练2学分、模拟民事审判3学分、模拟刑事审判3学分、法律诊所课程8学分、法律实践技能培养8学分、毕业论文15学分),约占总学分制的20%。但实际可操作的专业实践教学部分只有模拟审判与法律诊所二个部分共14学分,仅占7%,这就充分说明,除了独立设置的可操作性实践教学环节,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均要融合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法学专业实务训练

本计划将以中共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联合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根据江苏大学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江苏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实践教学工作站为主要平台,以每年的毕业实习为重点环节,完成法学专业学生的实务训练。

(四)强化国家司法考试培训

针对国家有关在校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的政策,学院将为我校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提供考试培训与指导方面的服务,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提升法科学生就业能力。

(五)提升法学实践教学研究能力

积极开展法学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鼓励与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法学实践教

学培训会议,努力探索其创新与发展之路。

(六)构建法律人才实践培养机制

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辅导教材,共同组织实践教学经验交流与能力提升,共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努力形成多样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法律人才实践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国内-海外合作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双方学生互换、学分互认、优势互补的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三、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

为深入推进并有效实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计划,学院成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协同中心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秘书1人。

(二)中心职能

1、统一协调、组织“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与运行。

2、制定中心学年工作计划,召集年度工作总结与经验交流。

3、根据工作需要,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全国有关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培训会议。

4、统一安排独立设置的相关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模拟审判、法律诊所、技能培训、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5、制订各相关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实践流程、评价标准,并负责抽查、反馈实践环节运行情况。

6、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资质评估、共建协议的磋商、协议的实际履行等相关事宜。

四、工作措施

(一)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1、在省内选择一所著名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江苏大学法律诊所。

2、在国内选择2-4个具备法学专业实践条件的大型企业法务部,在省内就近选择3-5个基层法院、检察院、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作为江苏大学“法学实践教学工作站”(简称“工作站”)。

3、在校内或就近设立江苏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指定专职或兼职指导教师。

(二)选聘法学实践教学兼职导师

1、根据本科生法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法律诊所、工作站聘任若干名江苏大学法学实践教学兼职导师。

2、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聘任若干名江苏大学法律硕士导师(根据江苏大学的相关规定与程序产生、审批)。

(三)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

根据实践教学需要,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定期赴“工作站”指导、联络、安排、考核实践教学工作。

五、实施方案

(一)关于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培训

1、根据《江苏大学本科生课外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江大校[2009]192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年提出创新活动的建议或意见,经分管学生工作院领导批准后实施。

2、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应充分彰显专业特色,努力做到法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活动形式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法学专业实务训练

1、法学专业实务训练主要是指本科生的毕业实习(一般为2个月)、研究生的技能操作(一

般为6—10个月)。

2、法律诊所的专兼职律师应按照《江苏大学法律诊所实习大纲》的相关要求完成学生的实训任务。

3、工作站的兼职导师或学院选派人员应根据《江苏大学实践教学工作站实习大纲》的基本要求妥善安排好学生的实训任务。

(三)关于法学课程实践教学创新

1、法学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主要是指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独立设置的模拟审判环节(刑事与民事各3学分),以及其它法学核心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2、模拟审判的组织实施。在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法庭教学环节,使学生从中得到法律业务训练。具体内容包括:

(1)以完成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次模拟审判为目的,根据庭审角色扮演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学生分为若干组(简称“角色小组”),如公诉(起诉)、辩护(代理)、审判及当事人组等,由相应的兼职导师负责指导与培训。

(2)选取典型案例(最好是相关法院审理过的真实案例),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和编辑后作为模拟审判素材。任课教师应根据选择的案例情况,事先向学生讲授相关基本概念与理论,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3)进行模拟环节培训。根据刑事与民事模拟的不同情况,由相应角色的兼职导师依次向学生讲授有关政策、方法、技能等基本要求,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4)相应角色的兼职导师在培训“角色小组”的基础上,各自选出一名代表参加模式审判活动。

(5)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与评价,使模拟审判活动环节逐步完善,模拟审判活动质量逐步提升。

3、关于其它法学核心课程的实践创新。除了模拟审判创新环节以外,其它核心课程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以不同形式融入实践教学内容。

(四)关于司法考试培训

1、司法考试培训环节涵盖于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独立设置的法律技能实践与训练之中。

2、有关司法考试培训环节的具体安排,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司法考试培训的基本条件、服务保障等,由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负责。

3、中心主要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专业咨询等方面积极配合学生工作办公室及实验室管理中心。

(五)关于提升实践教学研究能力

1、中心应认真学习与借鉴其他法律院校在法学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的有益成果,在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和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做出有益探索。

2、中心应积极组织师资力量(包括实践教学兼职导师)在分析总结法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努力申报学校或省级教学教改(侧重于实践教学)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

3、中心每年提供一份有关法学实践教学的年度研究报告,作为学院研究与开展实践教学的参考依据。

六、条件保障

(一)学院保证必需办公设备的配备,并逐步改善办公条件。

(二)中心人员优先参加国内、境外相关实践教学工作会议,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

(三)为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调研、协调、检查、考核,学院负责解决出差等相关费用。

(四)在完成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若需协调相应师资力量,如实习动员、论文指导、集中检查等事项,由中心提出要求或方案,学院负责解决。

(五)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主任负责中心内部的工作分工、日常安排与绩效考核;中心的工作由学院负责总体考核。

(六)在考核的基础上,学院认定中心2-3个教学编制工作量/每年,由中心提出分配方案,年终兑现。

本《方案》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自2013年12月10日起实施。

篇2:江苏省实践创新

2012年9月19日,我观看了由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共同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走在前列——创先争优的江苏实践》,观后,感悟良多。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创先争优的奋斗史;江苏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勇争一流的创优争先史。今天江苏的创先争优,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专题片紧扣江苏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重亮点呈现、重基层视角、重激励引导,短短二十二分钟,以大气的解说,精准的画面,优美的音乐,集中展示了江苏创先争优活动一系列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生动呈现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创先进、争优秀的“精气神”。

全片分为“融入血脉的永恒追求”、“勇争一流的使命担当”、“向下扎根的为民导向”、“先进引领的生动诠释”等四个章节,分别展示了江苏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部署、深入人心的科学发展争一流活动、深入开展的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江苏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化创先争优等方面内容。

通篇贯穿了江苏“走在时代前列,走在全国前列,走在科学发展前列”的使命感和大气魄;大篇幅展现了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对江苏创先争优工作的批示肯定;注重以点带面,分别以宿迁市宿豫区张油坊村对标竞赛活动、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驻点调研,感动江苏、感动中国的94岁离休干部宋英等故事或

典型切入,介绍江苏创先争优活动的特色做法,并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声音以集束式采访的方式呈现,集中表现江苏“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以及“让群众受益,向群众承诺,请群众评判,使群众满意”的鲜明导向和创新思路;

人人争先、行行领先、整体率先。江苏干部群众高扬“三创三先”的精神旗帜,自觉肩负起一个不懈的使命 ——走在时代前列,走在全国前列,走在科学发展前列!只有善于从现实中洞察危机的人,才能开辟走向未来的通途。创先争优,是我们党洞察现实挑战、把握发展大势、汇聚复兴伟力而作出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抉择;创先争优,始终是我们党融入血脉、自我革新的不懈追求。当下的江苏,正处于 “ 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的攻坚时期,处于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时期。适逢这样的关键期,中央部署创先争优,为江苏提“气”聚“神”推动“两个率先”注入了强劲动力。它回应了江苏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它顺应了江苏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

创在平时,争在岗位。江苏的实践证明,全党性活动只有与时代同步、与民心共振,才能赢得基层的热切响应。只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身边的先进性,就能真正转化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通过观看专题片,我感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创先争优意识、忧患意识和全局意识。根据我的学习体会,对个人存在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

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深度不够;对于新理论新知识的关注度不高,掌握的不多。有时候仅仅满足于和自己日常工作相关的知识学习和理解,对有些问题考虑不深不细。

2.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本位主义思想。

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对于学校的其它工作总觉得应是各司其职,各管一摊,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就漠不关心,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只想自己拥有一个平静而单纯的生活环境,惰性心理足。

3.不善于宣传,沟通少。

在工作中我总是一味踏踏实实,埋头干活,不重宣扬。我很少向各级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总是觉得自己尽全力乃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干工作,群众看得到,领导也看得到。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也需要加强。

对于存在的不足,我决心抓住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大好机会,加强学习,拓宽思路,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用创先争优的正确理念为方向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一,在转变教育观念上见成效。

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创先争优的本质核心,要自觉对照创先争优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检查梳理自己的思想观念,破除各种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使思想更加符合创先争优的要求,内化于心,践之于行。

第二,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上见成效。

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把师德师风教育和智慧型教师的培养做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师德教育,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批判和不断的超越自我,历练教育智慧,激发教育生命的活力,抵御职业倦怠和信念危机的消磨与侵蚀,努力实现智慧型教师的转变,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三,在提高教学效益上见成效。

篇3:江苏省实践创新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 (简称中心) ,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于2004年底首批启动建设的全省性重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之一,是由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牵头,由科技、教育、文化3大系统10家单位共同建立的科技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省级区域范围内重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与共享。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中心从以联合目录到元数据揭示资源的方式建立了一站式检索平台,并与国家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信息资源共联、共知和共建为创新服务的资源体系,同时,不断推进服务广度和深度,在服务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采用云服务技术,通过建立分中心快速建站,提供检索接口,实现统一的后台资源共享服务和各地的特色入口,并提供了分中心管理和统计功能,建立了方便的分支机构。通过建立大市分中心、县级市工作站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站,为区域创新提供广覆盖的信息资源支撑服务。省中心还协助大市分中心建立孵化器工作站。例如,常州分中心与省中心一道,将文献服务延伸到常州市科教城、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武进科创服务中心、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戚墅堰科技服务中心和西夏墅工作站,各工作站再进一步向辖区企业开放文献信息服务,通过层层推进,扩大了服务的覆盖面。

2. 服务区域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主动面向产业需求,积极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建立了为地方产业创新服务的科技平台。同时,促进了特色产业基地工作站的建立。近年来,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积极与地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平台建设相结合,将文献信息资源馆藏成果档案资源相结合进行活化和挖掘,采集加工了科技成果、专家项目、特色文献等资源,共建了如东、如皋、仪征、海门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并建立了网上互动窗口。中心积极利用专家成果信息,为需求企业牵线搭桥,成功为南通宇迪光电公司引进潘军骅院士。潘院士为企业服务军工和提高产品质量暨建立健全检测体系提出了专家建议;为南通九九久引进了麻生明院士。麻院士对该单位的工艺提出了优化改进建议,并将国际领先的研发成果在该单位做放大试验,进而优化、促进了高端科技成果转化。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在地方科技成果转达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在当地建立了文献工作站,扩大了平台为县市创新的服务支撑面,项目已通知省科技厅验收。此外,工程技术文献中心还分类跟踪产业发展动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先后为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协助建立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为如皋软件园的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泰兴清洁生产创新服务平台、江都开发区的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东台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了产业创新服务信息。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在开发区开通工作站,除了提供基础性文献信息之外,还将根据区域和产业创新需求,如江都经济开发区船舶制造、特钢生产加工、软件信息服务、港口物流等产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平台的打造。为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情报检索、公共政策服务,及时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科技发展趋势,掌握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研发动态、专利战略和市场行为动态,为企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为高新开发区和孵化器引进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如上马锂电池可行性分析、太阳能大棚可行性分析、镁锭市场与产业分析、智能电网产业分析、风电与光伏产业跟踪分析与市场报告。

3. 产业创新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中心积极扶持创新型乡镇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协助建立了无锡风电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武坚高压电气公共服务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不但开通了工程文献平台网络数据库服务,而且开辟了服务窗口,建成了服务场地,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企业所需成果,同时还搭建了网上互动咨询平台,面向产业需求,多次聘请对口专家和外经外贸与科技管理专家,介绍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态势,解读科技和产业政策以及企业走出开拓国际市场须知与成败案例,为基层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受到了基层科技管理和产业技术人员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篇4:江苏省实践创新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 现状和问题 政策

大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环境及人口等方面的制约瓶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创新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科技工作的重点[ ]。江苏省政府要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就必须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江苏省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的自主创新体系。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江苏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江苏的自主创新体系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奠定基础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水平及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自主技术创新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2004年,广东、江苏和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全国超过百亿元的三个省份,分别为163.1亿元、153.1亿元和118.6亿元,浙江为88.1亿元。四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的47.3%,其中江苏占13.9%,在全国排名第二。从国家和各省已发布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可看出,用R&D投入与销售收入比重来评价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江苏占第一位,高于国家平均投入强度0.03个百分点。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来看,江苏省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高出国家0.71%水平0.06个百分点。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

2.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以体现江苏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知识创新体系。2004年,江苏省共有各类科技机构3531个,从业人员11.55万人,其中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16个,从业人员3.43万人;高校科技机构401个,从业人员0.68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814个,从业人员7.44万人。全省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1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48万人;全年技工贸总收入71.82亿元,科技活动总支出36.87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支出11.92亿元;创办经济实体127个,总收入20.33亿元。

3.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覆盖全省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科技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目前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到2003年底,江苏全省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49家,其中国家重点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5家,居全国首位,各省辖市都建立了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科技孵化器共28家,其中国家级10家,专业型孵化器2家,国家级孵化器数居全国第一;情报所近70家,建成了覆盖全省各市县的科技信息网络;全省共有技术市场20家。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资源整合、技术推广和转移上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江苏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崛起的筋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苏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包括自主创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江苏省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自主能力相对较低,政府为引导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1.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目前,江苏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近半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认识,无作为”。2000年全省大中型企业中未开展科技活动的占62.8%,2004年这一比重仍达到49.7%。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比重虽由2000年的45.38%升至2004年的57.95%,但仍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水平。2004年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59%,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这一指标的2.5%~4.0%距离很大。同时,一些企业在技术改造活动中,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22,而这一比例日本和韩国是1:5。

2004年,全省大中型企业中仍有近半数未开展科技活动。同时,一些企业在技术改造活动中,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 ]许多企业由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长期不足,缺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能力,难以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只有23%,而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都在40%以上,大大制约了工业企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水平的提高。

2.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缺乏高层次人才

江苏是人才大省,由表1显示,2004年江苏省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到33.53万人,位居全国首位。比位于第二、三两位的北京和广东两省分别多3.33和4.24万人。但在相对指标以及人才质量方面仍存在差距。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2004年江苏省的这一指标为59.2%,全国平均水平64.7%,江苏省比全国水平低5.5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2004年,江苏拥有的R&D人员为10.33万人年(折合全时人员计算),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但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仅为7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下表是对京沪苏浙鲁粤六省市科技人才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进行的比较: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由表1可见,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十分明显,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使江苏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捕捉重大的发展方向。此外,科技人才的流失现象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江苏设立研发机构,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使江苏研究机构和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人才竞争。

3.科技自主创新投入总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2004年,江苏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38%,较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5个百分点,但距离江苏1.5%的小康目标仍有差距。2003年,美国、日本、韩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3.15%、2.64%。江苏目前的创新投入水平与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将是长期困扰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图中显示,江苏与北京、上海市相比,R&D占GDP比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江苏省各级政府财政对科技拨款虽由2000年的12.72亿元增至2004年的26.79亿元,但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由2.15%下降为2004年的2.04%,其比重明显低于广东、北京、浙江等省市。R&D经费投入水平的高低,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质量密切相关。全省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虽由2000年0.85%升至2004年的1.38%,但投入的强度明显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4.专利不足,增长缓慢

评价地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效一般用专利数(国际通用指标)来度量,专利的数量和水平及被社会认可和市场接受的程度,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江苏专利增长较快,但发明专利不足。1998年至2002年,江苏申请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3%,上海为27%。而且,江苏省年发明专利授权只占全国的4.22%,低于北京、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四川。

与国际比较:江苏专利的人均水平仍然较低。每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10.45项,与发达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60项~70项/万人的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普查资料(表2)显示:2004年江苏在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两项指标名列第三位。广东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国的19.8%,江苏占8.8%。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粤苏鲁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2006.2

三、加强江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科技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已经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江苏经济较快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在新的形势下,江苏要做到率先发展,就需要把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作为江苏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江苏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1.推进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是整个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江苏省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企业家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需要政策的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尽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重点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走出“调整、开发、创造、组织与实现”的自主创新之路。

2.建设高素质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构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批创新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产业、事业发展机会等措施和办法,吸引国内外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知识产权人格化,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冲破“论资排辈”思想观念,形成人才竞争机制,让创新人才成为创新利益主体,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3.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首先,大力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科技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基金等),特别要扭转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其次,引导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增加科技投入(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机构,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等)。再次,激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包括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高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及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创建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此外,引导金融部门增加科技信贷资金,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进人风险投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其中,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参考文献:

[1]徐冠华: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J].求是,2005,(8)

[2]路甬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自主创新[J].求是,2005,(13)

[3]卢 萍:江苏自主创新水平全国领先[N].江苏商报,2006~02~24

[4]2004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

[5]张少华 梅姝娥 仲伟俊:江苏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 )

[6]任彦申: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N].人民日报,2005~11~1(10)

[7]徐冬青:技术创新:江苏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2,(7 )

[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与路径[J].统计分析资料,2005,(86 )

[9]江苏统计信息网,http://www.jssb.gov.cn/tjfx/tjfxzl/1200512260068.htm

[10]江苏省统计局.在结构调整中推进江苏经济又快又好发展[J].统计分析资料,2005, (82)

[11]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

[12]董宏伟: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12~19

[13]杨 锐: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促进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江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展望[J].江苏科技信息,2003,(9 )

[14]方在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科技支撑[J].唯实,2004,(3 )

篇5: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

项目简介

主要支持在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的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以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目标,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领域开展的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等。分为三类

1.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围绕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创新型园区建设目标,着眼于江苏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和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支持重点创新型园区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出资建设,为产业集聚和高端发展提供支撑的重大创新载体,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为海外留学人员来苏创新创业提供重要创新平台,实现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性转变,使高新区成为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2.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技术新兴产业培育需求,引导、鼓励企业主动介入早期研发,支持企业出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高技术领域开展应用导向的重大基础性原始创新和前瞻性研究,以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我省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储备,不包括一般性的产品开发或工艺改进等。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支持高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产学研服务机构,促进高校与省内企业之间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推动高校与企业面向产业需求联合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和专利技术转化,优先支持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推荐条件

(一)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1.围绕高新区创新型园区建设目标,制定创新型园区建设详细规划,且围绕园区一个产业重点打造一个重大创新平台,高新区联合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出资建设具有鲜明特色,体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创新水平的重大创新载体,省资助经费将根据创新型园区建设情况给予重点支持。

2.重大创新载体必须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建设,为加快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服务,实现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重大创新载体须具有独立的设施场所、相应的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其场所面积最少不低于5000平方米。

4.须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管理机构,具有该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二)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

1.项目申报单位须是江苏省境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江苏境内注册、非本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共同申报。联合申报单位须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基础,已签定项目合作协议,并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2.企业须提供项目实施必要的研究经费,企业对高校、科研院所已有前期的研发投入,项目经评审立项之后,企业必须继续对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研发投入,省资助经费将在企业已支付高校、科研院所后续项目研究经费之后,直接拨付给高校、科研院所,项目申请的省经费资助额不超过企业前期投入研究经费的50%。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属于企业。

3.申报项目须围绕《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技术纲要》,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开展重大基础性的前瞻性研究,具有突破性创新内容和明确的应用前景,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4.凡在当年度申报该类计划的同一个项目,不得同时再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支撑计划。

5.不支持一般性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项目;不支持已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1.已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具有满足经营要求的固定场所和办公设备条件。

2.具有专门从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的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团队。

3.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面有良好业绩,其服务性收入、技术转移项目成交数、合同成交金额、组织大型技术交易活动数等业绩指标逐年显著增加。

组织方式

1.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采取各省辖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组织推荐,省科技厅进行定向组织,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成熟一个,启动建设一个。

2.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由省辖市科技局组织推荐,省科技厅通过评审筛选,择优进行立项支持。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由高校直接向省科技厅组织推荐,省科技厅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支持。

申报时间:每年3月

网址:

管理办法及相关下载

附件:1.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申报书

篇6:江苏省创新型乡镇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创新型乡镇,引导和支持广大乡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领和带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为全省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支撑,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型乡镇建设,以强化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线,集成省、市、县、镇各级科技资源,注重产业创新规划与布局,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省科技厅负责全省创新型乡镇的规划和指导;市、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创新型乡镇建设的跟踪管理、组织协调和统计工作;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具体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创新型乡镇应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条件:

(一)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其年销售额达5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50%,并有3家以上销售超亿元的创新骨干企业;

(二)建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较完善的专业化服务;

(三)骨干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联盟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五条 创新型乡镇的申报程序:

(一)有关乡镇政府根据本办法,填报《江苏省创新型乡镇申报表》、《江苏省创新型乡镇发展规划方案》、《江苏省创新型乡镇骨干企业申报表》,以及乡镇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文件等,报所在地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

(二)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向省科技厅推荐。

(三)省科技厅对符合条件的乡镇予以命名并授牌。

第六条 乡镇政府要认真组织实施创新型乡镇发展规划方案,成立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设立专项科技经费,并且每年以明显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保持增长;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重视掌握特色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重视创新发展战略和营造创新文化。

第七条 省各类科技计划优先支持创新型乡镇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以及骨干企业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第八条省科技厅定期对创新型乡镇建设情况开展评价。评价不通过者,限期整顿,连续两次不通过停止使用相关称号。

上一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竞赛下一篇:世界名人霍金轮椅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