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纠纷与雇佣合同纠纷区分

2024-08-08

劳动合同纠纷与雇佣合同纠纷区分(精选6篇)

篇1:劳动合同纠纷与雇佣合同纠纷区分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这是《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定义。

这一规定,被我国的劳动法理论界和司法机关认为是劳动合同的定义。

但作为劳动合同的定义,上述规定是非常简陋的。

其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对劳动关系进行定义,没有讲清楚劳动关系的特征。

它对合同的主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客体和内容没有明确描述。

劳动合同的概念,应该体现出劳动关系的内容。

我们认为劳动合同概念应该是: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的指示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合同。

雇佣合同,我国法律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

但是,大陆法系各国一般都对雇佣合同设有明确规定,例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另外,英美法系国家中的英国也有成文法对雇佣合同进行规定。

我国制定统一的《合同法》时,试图做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通过。

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损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在这个司法解释中规定了雇主责任,我们可以将雇用合同定义为受雇人向雇用人提供劳务,雇用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二、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联系及法律特征

劳动合同有其明显不同于民事合同的法律特征:

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

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必须是用人单位。

这主要是指:企业、个体组织,同时也包括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主体的另一方须是劳动者本人,即必须是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2、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具有职责上的从属关系。

劳动合同订立后,劳动者即被招收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产生人身从属关系,对内享受本单位职工的权利并承担本单位职工的义务,对外以单位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的管理活动。

3、劳动合同是双方有偿合同。

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必须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支付报酬,故为双务有偿合同。

4、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具有法定性。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国对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如劳动时间、劳动保护条件、最低工资、休假都做出了规定,当事人必须遵照执行。

5、劳动合同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

这一特征是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的特点决定。

劳动合同的内容不仅限于当事人权利义务规定,而且还要涉及劳动者亲属在一定条件下享有的物质帮助权:如子女就业、住房、生育及工伤、死亡时的物质帮助等。

雇佣合同的法律特征:1、主体的广泛性与平等性。

劳务合同的主体既可以是法人、组织之间签订,也可以是公民个人之间、公民与法人组织之间,一般不作为特殊限定,具有广泛性。

同时,双方完全遵循市场规则,地位平等。

双方签订合同时应依据《合同法》的公平原则进行。

2、合同标的的特殊性。

劳务合同的标的是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的活劳动,即劳务,它是一种行为。

劳务合同是以劳务为给付标的的合同,只不过每一具体的劳务合同的标的对劳务行为的侧重方面要求不同而已,或侧重于劳务行为本身即劳务行为的过程,如雇佣合同;或侧重于劳务行为的结果即提供劳务所完成的劳动成果,如承揽合同。

3、内容的任意性。

除法律有强制性规定以外,合同双方当事人完全可以以其自由意志决定合同的内容及相应的条款,就劳务的提供与使用、受益双方意定,内容既可以属于生产、工作中某项专业方面的需要,也可以属于家庭生活。

双方签订合同时应依据《合同法》的自愿原则进行。

4、合同是双务合同、不要式合同。

在劳务合同中,一方必须为另一方提供劳务,另一方则必须为提供劳务的当事人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故为劳务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大部分劳务合同为不要式合同,除法律有做特别规定者外。

篇2:劳动合同纠纷与雇佣合同纠纷区分

雇佣合同与承揽合同的区别在理论上是清楚的,其判断标准就在于是否存在隶属关系。承揽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不存在相互的隶属关系。但是,由于实践的复杂性,二者往往容易混淆,我们可以根据以下标准加以判断:

一看工作场地、生产条件(如设备、工具、原料等)由谁提供。在雇佣关系下,工作场地和生产条件一般由雇主提供,雇员只负责提供劳务。承揽关系中,工作场地、生产条件一般由承揽人负责提供,承揽人向定作人交付的是工作成果。

二看报酬支付方式。雇主一般是按星期、按月、按时向雇员支付报酬,该报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格。定作人因承揽人完成某项工作或做完某件事支付报酬,该报酬不仅包括劳动力价格,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工本费等。

篇3: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

一、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的履约能力。

虽然根据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作为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但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 对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又有着重要意义。

1、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完全的履约能力, 只是因为合同签订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导致其不再具有履约能力, 此种情形应当以民事合同纠纷处理为宜。

2、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部分履约能力, 且合同签订时行为人自认为能通过努力或其具备的特殊条件, 达到完全履约能力。在合同签订后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不能履约, 并愿意承担民事责任。此种情况亦以民事纠纷处理较恰当。

3、行为人在合同签订时完全没有履约能力, 但在合同签订后恢复履约能力, 也宜认定为民事纠纷。

4、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完全没有履约能力, 于合同签订后亦没有恢复履约能力, 且将受害人定金、货款等财物占有, 拒不返还或逃匿的, 宜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二、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是否具有隐瞒、欺骗行为

合同诈骗罪关键之处在于诈骗, 没有诈骗行为就很难说构成合同诈骗罪, 诈骗行为构成了合同诈骗罪的核心, 同时也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因素。

1、行为人没有诈骗行为的。

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故意隐瞒、欺骗行为, 即使合同未能履行或者未能完全履行致合同相对人较大损失, 也只能作合同纠纷处理, 不能定为合同诈骗罪。

2、行为人有情节轻微的欺诈、隐瞒行为的。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行为人虽然隐瞒或虚构了部分事实, 但没有掩盖其完全无法履约的事实, 且事实上也未影响对合同的履行, 或者虽然合同未能完全履行, 但是行为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行为人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故也不能以合同诈骗罪处理。

3、行为人有严重欺诈、隐瞒行为, 造成对方较大损失的, 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比如行为人以伪造的房屋产权手续, 对合同相对人声称其对房屋拥有合法的处置权, 骗取合同相对人定金、购房款的, 就构成合同诈骗罪。而行为人仅仅因为隐瞒了房屋面积、装修等部分事实, 能够通过民事法律程序妥善处理的, 按照民事纠纷处理则更为恰当。

三、行为人对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

1、行为人积极履行合同的。

就算签订合同后客观情形发生了重大变化, 或行为人预期情况没有发生, 导致行为人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 却及时将真实情况告知合同相对方, 并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赔偿对方损失, 只是在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时间、数额上产生争议, 仍然不能影响其为合同纠纷的性质。

2、行为人从未积极履行合同或未打算履行合同的。

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表现为在合同签订后, 根本不为履行合同做任何准备, 也不积极为履行合同采取任何措施, 一旦钱物到手, 挥霍无度, 最后无力偿还。或者仅仅是部分履行合同, 但其部分履行合同的目的是为了诱骗合同相对人, 诱使合同相对人进一步上当。

四、行为人未能履行合同, 导致纠纷发生后的表现

1、合同纠纷行为人的表现。

在正常情况下, 行为人若是与他人因正常的民事合同产生纠纷, 会积极与合同相对方沟通, 将真实情况告知合同相对方, 让对方避免损失扩大。在发现已经违约或者对方提出违约时, 尽管从自身利益出发会提出种种辩解, 以减轻责任, 但是会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 即使客观上承担不起违约责任, 但不潜逃、不躲避, 不转移财产, 或将对方财产隐匿, 不采取各种手段导致对方无法追回经济损失。

2、合同诈骗罪行为人表现。

而合同诈骗罪行为人则表现相反, 在受害人为觉察时, 先是采取种种方法隐瞒真相, 进行搪塞、敷衍。当受害人完全醒悟后, 则携款潜逃、恶意转移财产、关闭通讯设备, 搬离受害人知悉的场所。

五、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主客观原因。

导致合同未能履行的原因, 对于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有很大作用。

1、合同诈骗罪中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大部分为行为人主观原因。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 所以行为人签订、履行合同的所有行为都不过是为顺利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而实施的。导致合同未能履行的原因, 虽然可能有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因素, 但行为人在主观上根本就从没有使合同得以履行的打算, 合同未能履行的主要原因归咎为行为人的主观意图。

2、民事合同纠纷未能履行的原因多为客观原因, 即使行为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合同, 行为人也会考虑到不履行合同的不利后果, 并与履行合同产生的效果相比较并进行权衡, 在不履行合同遭受的损失比履行合同遭受的损失小的时, 行为人可能就不履行合同。但是, 此种情况下, 行为人产生不履行合同的意图也绝大多数是因为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 并表现为愿意返还签订合同获取的利益。比如房价猛涨出卖人不愿以原来的约定的价款出售, 但愿意退还定金, 因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笔者认为,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 结合案件实际情况, 正确认定合同诈骗罪与民事纠纷界限, 做到既不放纵犯罪行为, 又不动用刑事措施干涉民事法律关系, 对于化解纠纷,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在合同纠纷中, 有时是由民事欺诈引起的, 有时合同当事人没有实施欺诈行为, 当事人存在争议或由于发生不可抗力等事由, 而引起经济纠纷。实践中, 主要是民事欺诈引起的经济纠纷与合同诈骗罪难以区分。笔者认为, 此问题虽然难以区分, 由于这种区分涉及罪与非罪, 故实在有认真研究之必要。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纠纷

参考文献

[1]聂申国.浅谈合同诈骗罪[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3)

[2]唐海玲.浅析合同诈骗和合同纠纷[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2004 (05)

篇4:劳动合同纠纷与雇佣合同纠纷区分

关键词:农民工;雇佣合同;非讼纠纷解决机制

在农民工这一庞大阶层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就业合同形式,其一是劳动合同,其二则是雇佣合同。随着我国相关社会保障类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尤其是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之后,对于有关社会弱势群体的劳动合同纠纷的解决,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法律机制与程序作为保障。然而对在农民工群体中广泛存在着的另一种合同形式——雇佣合同,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却未予调整,《合同法》也未将其列为一种具名的特定合同类型予以特别规定。加之农民工群体本身流动性较强、组织联系性较差,个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亦较薄弱。故出现了大量基于雇佣合同产生的纠纷无法通过司法诉讼途径得到良好解决的现象。

虽然我国现行国内法尚未对雇佣合同关系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学界已经对此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例如史尚宽先生认为“雇佣,谓当事人约定一方于一定期限或不定期间内,为他方服劳务,他方给付报酬的契约”。王泽鉴先生亦将雇佣合同定义为“受雇人于一定或不一定之期限内,为雇佣人服劳务,雇佣人负担给付报酬的契约”。可见雇佣合同关系具有主体平等、合同标的为劳务、诺成性等特点。该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还是纠纷的解决,都非常依赖当事人的私权自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通过司法规制解决该类争议困难重重。而且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和价值诉求日益多元化,其涉入其中的雇佣合同纠纷愈加多样。十年前,绝大部分的农民工纠纷集中在薪酬给付方面,现在大量有关人身权利、社会权利的纠纷开始出现。面对这一趋势,传统的诉讼机制往往出现适用法律僵化导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割裂的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积极发展以公民的私法自治和社会组织的积极调处为核心的非讼纠纷解决机制刻不容缓。

就我国现有立法来看,狭义的非讼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纠纷当事人之间及第三人参与下的和解、调解与仲裁三种解决机制。而广义的非讼纠纷解决机制则还包含政府以行政手段解决争议的各种方式,例如:信访、控告、裁决、处罚等等。但是,由于在该类纠纷解决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行政权的运用,而非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职能和个人的私权自治,所以本文主要是在上述狭义上使用非讼纠纷解决机制这一概念。

相对于诉讼这一司法解决途径,非讼纠纷解决机制是更灵活、更快速、成本更低的矛盾化解方式,其运用包括制定法在内的多种社会规范解决争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诉讼机制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实质正义。尤其是对于农民工群体这样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社会利益集团来说,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积累逐步构建出稳定有序的社会利益与价值格局,为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契机。

一、和解制度

和解制度是在广泛的社会自治实践中产生的。我国自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为和解制度的良好运行奠定了一定基础。因为“当代法治理念更加重视法与社会的协调,尊重社会自治,而且显示出一种纠纷解决和社会治理理念的变化——从对抗走向协商对话,从对立走向和谐,从单一价值走向多元化,从胜负决斗走向争取双赢的结局,也就是社会的‘善治”。和解制度对这种新型法治理念的契合与我国儒家强调的“情理法”相协调,与“以和为贵”的思想精神相承接,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应用价值。

和解主要依靠自身权威,在程序上有很强的灵活性。纠纷解决机制经历了从超自然的权威到人的权威,最终到达法的权威。和解便是一种依靠人的权威解决纠纷的制度。它所依赖的是人类自身的权威资源,比如暴力、知识、经验、信息等。在具体的案例中,纠纷双方的较量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案例以雇佣合同的特征为分类依据。案例如下:

1.基于双方的平等地位

刘某,女,山东籍,天津市某小区陈某家保姆。小刘与陈某起初只是简单订立了雇佣合同。合同内容仅涉及工作范围,每天工作的时间及酬劳。之后小刘便在陈某家勤劳工作。一日小刘接到家中电话,要求其回家处理急事。小刘便向陈某请辞,可是陈某觉得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保姆便拒绝小刘离开。在小刘提出结算工资时,双方就酬劳数额也产生争议。陈某觉得小刘平时工作细致、勤快,不想因为纠纷闹得不愉快,便约小刘协商解决矛盾,双方就工资数额和合同是否存续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小刘将家中发生的事情向陈某解释,陈某也拿出了小刘日常工作记录以解决工资问题,双方互相谅解,最终达成合意。

本案中,陈某和小保姆之间是平等协商的关系。这与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隶属关系不同。平等协商关系中双方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都以双方的意思表示为主。

2.基于双方不同的权利义务内容

家住天津市某小区的黄先生爱好健身,于是聘请了张某作为其私人教练。张某与黄先生起初没有订立书面合同,双方之间仅有一份“健身计划书”,并约定健身计划结束后结算酬劳。一日张某在黄先生家里对其进行健身指导时,因器械使用不当,发生意外。张某伤势严重,便向黄先生索赔。张某住院期间,黄先生为其垫付了一部分治疗费用。张某出院后找到黄先生,要求赔偿,但两人就赔偿数额发生了争议,经过多次协商,比照医院的发票凭证,最终达成赔偿协议。

该案例中,对比有关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适用于“劳动者”和“受雇人”的赔偿标准有所不同。前者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后者中若当事人选择和解,赔偿数额可以参照《人身损害司法解释》等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二、调解制度

在劳动合同中,作为依附于单位的农民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雇佣合同纠纷案例因为关注度小,权利得不到有力的保护。调解制度在农民工雇佣合同纠纷争议的解决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调解有以下优点:

1.对当事人的文化水平、法律素养要求较低

农民工作为生活在城市几乎最底层的人群,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知悉甚少。而诉讼又有较强的制度依托,专业性高。农民工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与薄弱的法律素养,一般不会选择此种纠纷解决方式。因此,调解作为一项纠纷解决机制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有效地解决争议的办法。

2.调解相比诉讼各方面成本较低

调解因不需要开庭审理,在时间地点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更快捷地处理纠纷,节省诉讼资源。农民工与雇主之间的纠纷大多是因薪水而起,倘若胜诉的钱都付予了诉讼费用、交通费用,岂非得不偿失?

3.符合法律的规定

近年来,农民工在正常维权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些不合乎理智的举动时有发生。据报道:天津某区3名农民工讨薪无果后,无奈开走包工头一辆面包车,而包工头以“侵犯私人财产”为由,将杨某等人告上法庭。最终经审理,杨某等3人败诉。类似不理智的讨薪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农民工群体陷入更复杂的纠纷之中。

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有很多优点,但现实中也存在相应的困难。例如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生效后,若一方不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就无异于一张废纸。但如果是诉讼方式,当事人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因此调解可能会浪费时间、人力和财力。因此,调解制度要不断地完善自身,还要与其他机制相互配合来解决纠纷。

三、仲裁制度

仲裁是争议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议事项做出决定。在法律层面上,是指争议双方的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给非司法机关的中立第三者,并由其做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双方当事人有义务执行此裁决的争议解决方法和机制。

仲裁作为非诉机制的一种重要制度,比之和解、调解、诉讼,仲裁具有自愿性、专业性、保密性、高效率和经济性、独立性的优势。在我国,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且各仲裁机构之间也无隶属关系,其中仲裁独立是仲裁自愿和一裁终局等原则实现的保障。

案例一:小李从四川农村到天津滨海新区打工,经老乡介绍,在一户人家当保姆。工作前雇主许诺的报酬待遇以及其他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小李便同意了这份工作。但是干了2个月后,雇主并未落实原来应允的报酬条件和待遇,还布置了超出工作范围的任务。小李决定辞职,要求雇主按约定支付劳动报酬。雇主不仅没有给小李工钱,还说她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应从工钱中扣除以做赔偿。双方争执无果,于是小李就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了劳动争议仲裁。

在仲裁过程中,仲裁委认为,个人或家庭雇佣家庭保姆从事家务劳动,雇佣方是个人或家庭,属于雇佣劳动合同争议仲裁,不符合《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条件,不属于该法调整范围,应以民法进行调整。或者进行民商事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仲裁委驳回了小李的仲裁请求。

案例二:天津市滨海新区联发小区内张某雇佣了一名来津务工的山东农民工周某,周某负责每天为周某制作一日三餐,在签订雇佣合同中,两人约定如果发生纠纷,则将纠纷提交给天津市仲裁委员会解决。日后周某每天负责给张某做饭,但是时间长了,张某提出要求周某将家务也交由周某打扫,并且每天多支付周某50元。干了两个月后,张某并未落实答应的每天50元的家务清理费。周某要求张某支付劳动报酬,张某拒不支付。双方在争议无果的情况下,周某向天津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

天津市仲裁委接受了周某的仲裁申请,后调解未果,裁决张某支付拖欠周某两个月的工资,一共3000元并按照银行同期利率赔偿其利息。

从该案件可以概括出农民工雇佣合同争议在仲裁时,仲裁委是如何解决争议的模型。

(1)雇佣劳动合同争议发生以后,双方当事人签订有仲裁协议并且不愿进行和解或调解的,当事人均可在仲裁时效期间内,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解决争议的书面申请。案例中周某与张某事先签订了仲裁协议,并在争议无果后向天津市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书面的仲裁申请书。

(2)仲裁委员会在接到申请书后进行形式审查。审查仲裁申请是否符合《仲裁法》第21条规定的申请仲裁的条件:审查仲裁申请书内容是否完备。案例中仲裁委员会在接到周某申请后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认为符合受理条件,通知当事人周某与张某。

(3)仲裁庭进行仲裁准备,对争议事实,程序问题进行研究并通知当事人。

(4)仲裁庭可以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合法协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根据调解内容制作仲裁调解书,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仲裁庭对张某与周某调解失败,故进入仲裁裁决阶段。

(5)调解不成的,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不可久调不决。天津市仲裁委员会根据张某与周某的争议事实,调解失败之后裁决张某无辜拖欠周某两个月工资3000元,进行依法裁决,裁决张某支付周某工资3000元并按照银行同期利率赔偿其利息。

(6)依据《仲裁法》57条规定,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体现在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两个方面。

四、结语

基于对农民工群体和各种非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广泛考察,本文根据争议双方当事人在纠纷解决过程中体现出的自愿性和自治程度的从高到低,通过实例依次描述和解制度、调解制度、仲裁制度的现行运作方式以说明这三种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非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多种多样的现实土壤中各自具有的独特价值。并据此提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改善建议,最终旨在为今后该类纠纷的更好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助益。

参考文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2]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3]范愉,李浩.《纠纷解决一理论、制度与技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4]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作者简介:

篇5:承揽合同雇佣合同的区分

雇佣合同与承揽合同的区分

一、承揽合同

承揽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按他方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并将工作成果交付他方,他方接受工作成果并给付酬金的合同。《合同法》第251条第二款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承揽合同是诺成,有偿,双务,不要式合同。

承揽合同的特征:1、承揽合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并交付工作标成果为标的。在承揽合同中,定作人所需要的不是承揽方的单纯劳务,而是其物化的劳务成果,但承揽人工作成果必须是符合雇主要求。2、承揽合同的标的物具有特定性。承揽人是按照定做人要求的质量,数量,包装,规格等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标的物,因此该标的物由于定做人特定化的要求而特定化。3、承揽工作具有独立性。承揽人以自己的设备、技术、劳力等完成工作任务,不受定做人的智慧管理,独立承担合同约定的责任。承揽人的工作是独立的,工作过程不从属于雇主。4、承揽合同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质。承揽人一般必须对工作成果的完成承担风险,承揽人不得擅自将承揽工作交给第三人完成,且对完成的工作过程中遭受的意外风险负责。

二、雇佣合同

我们再来看看雇佣合同。我国目前立法上尚没有雇佣合同一说,雇佣合同,在立法上与之最贴近的就是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但在其他的大陆法系国家,例如法国,德国,都对雇佣合同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以及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雇员)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我国有学者将雇佣合同定义为:“雇佣合同是指雇员按照雇主的指示,利用雇主提供的条件提供劳务,雇主向提供劳务的雇员支付劳动报酬。”虽然有不同学者对雇佣合同下了不同的定义,但多数的定义以“有偿”为合同的必要条件。与承揽合同一样,雇佣合同也是诺成,有偿,双务,不要式合同。

雇佣合同的主要特征:1、以劳务供给本身为合同的目的。雇佣合同中,一般式雇主提供条件,雇员以自己的技术,知识为雇主提供劳务服务。2、雇佣合同的主体可以是法人、社会团体,自然人, 且多为自然人。3、雇主和雇员之间是从属关系, 当事人之间彼此不是独立的。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雇员必须接受雇主的指挥、监督和控制。当然,这种指挥、监督和控制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4、雇佣合同调整的.是非职业化的劳动关系。

三、区别

通过上面关于承揽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定义以及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合同的一些区别:

1.合同的标的不同。承揽合同是以承揽人完成一定的工作并交付该工作成果为标的,雇佣合同则是以雇员的劳务为标的。雇佣合同强调劳务本身,而承揽合同不看重工作的过程,只要完成的成果符合定做人的要求即可。

2.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关系不同。承揽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没有从属关系,工作过程中,承揽人与定做人相对独立,承揽人并不受定做人的指挥。在雇佣合同中,雇员劳动力的使用权是属于雇主的,雇员必须听从雇主的安排,接受雇主的指挥,监督和控制,雇主与雇员之间有从属关系。

3.报酬给付方式不同。在承揽合同中,由于合同的标的是工作成果,一般式承揽人在完成工作成果并将其交付给定做人,定做人检验过后,一次性将报酬支付给承揽人,承揽人与定做人的承揽关系持续时间多数比较短。而雇佣合同中,雇主与雇员一般式建立长期的稳定的雇佣关系。

4.所属法律范畴不同。承揽合同是私法上的合同,遵循意思自治的原则。雇佣合同一部分是受公法的调整,在现代社会,为了保护雇员的利益,公法的立法更多地涉及了雇佣合同。

5.风险转移不同。承揽合同中,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或者是承揽人发生的危险和意外由承揽人自己承担,对此雇主不承担任何责任。在雇佣合同中,无论是对于雇员在从事工作过程中造成的第三人的损害或者是雇员自身遭受的人身损害,雇主都应当承担责任。

篇6:两例雇佣合同纠纷案例

被告辩称:本案是劳动争议,依法应先进行劳动争议仲裁。此次损害的发生,是因原告严重违反操作程序所致,过错在原告方。况且被告已对原告进行了及时救助,双方还对善后处理达成协议,由被告给原告一次性补偿1000元后,不再承担其他责任。该协议履行后,原告又由于自己的原因加重了伤情,不应由被告承担责任。 广汉市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

原告陈从8月起受雇为被告赖工作,主要工作是跟随赖经营的运沙车,为汽车换轮胎、在倒车时给主车连接拖车的转动三角架上插插销固定方向、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等。双方口头约定,赖每月付给陈工资300元,负责吃、住。同年10月7日晚,运沙车在成都某地卸沙需要倒车,此时上下插销孔错位,必须等车辆在运动中将插销孔正位后才能完成插插销的动作,陈便跳上主、拖车之间的三角架,准备在车辆运行中插插销。主车倒车时,陈在三角上未站稳,左脚滑进三角架内,被正在转正的三角架将左腿夹断。

原告陈当日被送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陈之父因生活所迫,与被告赖达成由赖负担此次住院期间的一切开支,并再支付1000元继续治疗费用,今后不再承担其他责任的善后处理协议。据此协议,陈于1910月21日出院,出院的诊断结论为:左胫骨开放性骨折,左小腿及皮肤撕脱伤;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换药,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赖支付了此次住院期间的全部医疗费。

原告陈回家后,在中江县龙台中心卫生院继续住院治疗,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治疗而出院,共用去医疗费2643.20元。出院后,陈多次请求广汉市连山镇法律服务所协助解决要求被告赖赔偿损失一事未果,遂在四川省德阳市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的法律援助下提起诉讼。7月23日,陈伤情经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临床法医学鉴定,为五级伤残。

另查明:1995年1月13日,被告赖同广汉市连山运输社达成协议,约定由赖自己购车加入运输社,车辆由赖自己经营,运输社负责管理及协调各种关系并收取一定费用。涉案汽车(车牌号为川F30491)就是赖根据这项协议购置的,车辆行驶证和其他相关手续均登记为广汉市连山运输社。

广汉市人民法院认为:

原告陈和被告赖达成口头协议,由陈为赖提供劳务,赖给付陈报酬,属雇佣合同。该合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有效的全部要件,应受法律保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10月14日《关于雇工合同应当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规问题的批复》的规定,陈在受雇佣期间,依法应得到劳动保护。其在工作期间因职务行为而受伤,应当由雇主赖承担民事责任。赖无证据证实此次事故的发生与陈故意或重大过失有关,应当承担事故的全部赔偿责任。具体赔偿标准,参照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和四川省劳动厅的规范性文件确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民事法律援助工作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第十条的规定,赖还应承担法律援助中心援助人员在为陈xx办案中的必要开支。故陈请求赖赔偿经济损失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应予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条解释:“劳动法第二条中的‘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被告赖没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不是依法成立的个体工商户,故不能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本案不是劳动法律关系,而是雇佣法律关系,属人民法院主管范围,劳动仲裁不是本案的必经程序。赖以本案应属劳动法律关系为由,主张本案应先进行劳动仲裁,人民法院无权受理的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 原告陈受伤住院后,其父同被告赖达成的善后处理协议,非陈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为无效。赖辩称在雇佣关系终止后,陈由于自己的原因加重了伤情,无证据证实,不予采信。据此,广汉市人民法院判决:

一、被告赖于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一次性付给原告陈医疗费2634.20元,伤残抚恤金71442元,医疗补助费7938元,合计820xx.20元。

二、被告赖于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一次性付给法律援助人员在援助原告陈中开支的办案必要费用20xx元。

三、驳回原告陈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50元,其他诉讼费100元,均由被告赖负

赖不服一审判决,向四川省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上诉人是事实上的个体工商户,与被上诉人之间形成的是劳动用工关系,应当受劳动法调整。上诉人在被上诉人住院期间与被上诉人之父达成的善后处理协议,其中的事故处理费1000元已由被上诉人之父领取,并承诺以后费用由陈家自负。该协议已经履行应为有效,被上诉人无权再提起诉讼。请求二审改判。

被上诉人陈服从一审判决。

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赖雇佣被上诉人陈干活并给付其劳动报酬,双方形成的是雇佣合同关系。陈在受雇佣期间,为了赖利益而受伤,赖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赖无证据证实陈受伤是其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为此一审判决赖承担全部责任,是正确的。赖未经工商部门依法核准登记,故不具有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更不属法律规定的个体经济组织。赖上诉称“本案应适用劳动法及相关法律调整”的理由,与法律规定相悖,不予支持。赖上诉称“陈之父已收其对事故处理费1000元,并承诺以后费用由陈家自负,故上诉人不应再赔”,因陈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其民事权利的处分应由其本人或经其委托人行使,故这一上诉理由也不成立。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据此,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一)项的规定,于20xx年3月15日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一篇:唯美的古典诗句下一篇:第一次升国旗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