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2024-08-12

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鹏飞

【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 【适用年级】:高一必修模块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一年级第一次信息技术课,第一节课对于学生以后学习信息技术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第一节的课的内容更趋“文科”化,内容枯燥乏味,动手实践较少甚至是没有,所以激发学生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意识是本节课至关重要的内容。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的概念:信息论的观点、控制论的观点、我国专家的观点。

2、传播的要素(为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做铺垫)。

3、信息的基本特征:共享性、依附性、传递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等(为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及信息中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做铺垫)。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信息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和学习中体验信息存在的普遍性,意识到信息在生活和学习当中的作用,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信息的具体含义,实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活动一:感受信息的重要性(学生集体回答)

打酱油: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一种在天涯十分流行的对现实无奈的术语,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行为上明哲保身,受压抑的轻微呼喊,朝野都能接受的行为,属于“非暴力不合作”幼稚阶段的行为。

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叹之意。提意见——拍砖强烈支持——狂顶蟑螂——小强高手——大虾 低手——菜鸟

847

教学活动三:感受信息的概念及特征(学生自主探究并举例)

1、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用示意图画出

2、信息为什么能共享,物质和能量能共享吗?

3、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

教学活动四:分组讨论(时间允许的话)

大多数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对大家都有用,那些过时老化的、虚假的信息对人们来说是有害的。但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过时了的信息都没有利用价值,有些东西时间越久

远就越发的有价值。在讨论中请你要以具体的事例或证据为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篇2: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章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六次信息革命及各阶段特征 (2)用丰富图片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的作用 (3)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个方面((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展与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 应用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难点: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以提问方式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概念:信息是什么?二、新课1.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作出评价,补充信息的正确定义: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举一个例子:书本内容、文字、图片2.六次信息革命六(表格见后)重点强调第五次及第六次信息革命:计算机的产生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使信息记载、存贮及传播数字化,它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又使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消除了距离上的限制,加快了信息的交流。计算机从只能处理数值到能各处理各种声音及影像信息,从孤立的到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指明计算机向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及应用。信息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一门新技术。3.现代信息技术IT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产生及发展: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美国,ENIAC,5000次每秒,理论原理的提出者:数学家冯诺依曼,重量30T,170平方米个人计算机(PC)的产生:1981年,美国IBM公司, PC和计算机不是同一个概念从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发发展速度快从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速度快: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体积、能耗降低一半: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体积、能耗降低一半。5.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在信息革命处已提及,此处重提,强调一下)网络及多媒体化: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印度及美国),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1、课堂练习书面练习:课后作业1-4,可以留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下一次课可抽查完成情况。2.鼓励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信息学科等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篇3:如何上高一第一节信息技术课

[关键字] 信息技术课 了解 目标 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无论是带过很多届高一新生的老教师,还是刚步入讲坛的新秀老师,都会感觉到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不好上:上什么?用什么方法上?在教室上还是在多媒体网络机房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总是丰富的,但第一节课却还是那么不确定的。虽然我带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的时间不长,次数不多,但就亲身体会而言,谈下我对如何上高一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一点方法:

一、认识和熟悉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除去彼此之间的熟悉之外,应该对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从认识到熟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在人们的意识中一直是“副课”,学生们也很难对这门课的老师有很深的印象,毕竟每周不过一节信息技术课,要想让学生记住咱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常常都已经过了多半学期了,还有学生见面问候时称呼:电脑老师好。虽然看到学生们很有礼貌的问候心里暖暖的,可转过身去,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太合适。所以,在第一节课中,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包括姓什么名甚、毕业于哪所学校、有哪些方面的特长、任课情况及联系方式等,虽不能和主科老师相提并论,但至少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咱们对工作,对学生那份热情与执着。当然了,这个过程也应该是相互的,可以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也做个自我介绍,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在高中以前就已经从不同的渠道中获得了不少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所以在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了解学生中这方面的人才,如:参加过信息技术竞赛并得过奖的、参加过信息技术方面考试并获得过等级证书的。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担当老师的小助手,或是在分组学习中后担任小组长,以便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

二、目标和要求

虽然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也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但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与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各2学分,一般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这门课程,在高二年级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选修课中的一个,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1]。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但要学习技术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因此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我们这门课要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虽然看上去内容和初中抑或小学很相似,但最关键的不同在于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比以前高了。

三.方法和策略

高中学生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为了理想中的大学,难免在课堂上会表现的心不在焉或是一味的只想用信息技术课来进行思想上的放松,这就给我们每节课应达到的目标提出了挑战,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每节课的知识技能中来,是我们在后面上每节课中的一个个难题。基于这样的前提,在第一节课中,应该就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方法还有就是要遵守的规范进行说明,规范当然是要定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方法在第一节课中必须让学生掌握,例如我们学校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就是“电子学习档案袋”学习方法,在每节课上教师会将任务或是作业课题发布在里面的共享区中,学生可通过访问该共享区来下载每节课的任务,同时完成的任务或是小组作业,也通过电子学习档案进行上传,因此掌握电子学习档案袋的使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中的重点。

说到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不断改进以往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用“启发式”代替“讲授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自主合作学习等,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第一节课中可以设计一份关于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调查问卷(见附录),就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技能、目标希望等方面进行摸底掌握,为下一步开展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每节课都应该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但也由于第一节课的意义特殊,所以更要精心准备,愿我们的课能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愿我们的风采能感染每一位学生。

附: 高一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

亲爱的同学们:

本调查问卷旨在了解高一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和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高一信息技术科的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的学科教学。答案无所谓对错,希望能将你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告诉我们。请同学们实事求是,独立完成。

班级姓名

1.你毕业于哪所初级中学?

2.你所在的初级中学是否开设有信息技术课? (如果是请回答3-7题,如果否请跳过3-7题)

3.在初中哪一年级开设有信息技术课?

4.所用的教材名称或出版社名称是什么?

5.试回忆一下学过的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有哪些?

6.上信息技术课时,你的学习状态如何?

A、能快乐、放松的进行学习

B、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比较轻松

C、和其他学科一样紧张的学习

D、没有目标,什么也不想学,就想着上网玩

7.在信息技术课上,你遇到问题时,常常会(可多选):

A、问老师B、问同学C、上网找资料D、有时就不管了E、自己看书

8.评价一下目前你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A、 很棒B、一般 C、知道一点D、没有接触过

9.你所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 (可多选)

A、 自学B、父母教C、学校的课堂学习D、社会培训班

E、上网吧 F、其他

10.你平时使用计算机主要是干什么? (可多选)

A、学习软件使用 B、上网 C、打字 D、绘画 E、玩游戏或娱乐(听歌、看影碟等) G、与同伴交流 H、其他

11.你玩过电脑游戏吗?说出一款你熟悉的游戏名字。你觉得玩游戏感觉如何?会影响你的学习吗?

12.文字处理软件Word使用水平: A、不会B、会一点 C、较好D、熟练

13.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使用水平: A、不会 B、会一点 C、较好 D、熟练

14.电子表格软件Excel使用水平: A、不会B、会一点C、较好D、熟练

15.你会在网上搜索资料吗? A、会B、会一点C、不会

16.你有电子邮箱吗?A、有,地址是:______________B、没有

17.你有自己的网站吗? A、有,地址是: B、没有

18.你是否参加过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

A、是(所获奖项名称)B、没有

19.你是否参加过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

A、是(所获奖项名称)B、没有

20.在计算机方面,你还参加过何竞赛或是考试?(所获奖项名称及等级)?

21.在高中的学习中,你将逐步形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在以往的学习中你通常采用的评价方式是: (可多选)

A、教师评 B、小组评价 C、自己评价 D、多种评价方式组合

22. 除去上面提到的方面外,你还对计算机哪些方面内容掌握的比较熟练?(例如:编程,网页制作等,如有,请详细说明)

23.高中信息技术课有以下五个选修模块,在修完必修模块后,你可能会选择哪几个来进行学习? (可多选)

A、多媒体技术应用 B、网络技术应用 C、算法与程序设计

D、数据库管理技术 E、人工智能初步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校订版) em_meng上传 2010-11-16

篇4: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第1节认识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单位:威宁县东风中学 备课人:黄照铝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有什么特征的认识

2、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

四 教学方法:阅读法 讲授法 提问法 讨论法 五 教学安排: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用古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的典故韩国向齐国救援。。(课本P2页)引出信息的重要性,然后给出今天的课题《认识信息的特征》(板书)

根据典故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孙膑用了什么方法?在故事中,通过什么方式传递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形式、载体等。

2、新课讲授

老师根据刚才的故事让学生总结信息的概念,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老师分别举生活中信息的实例,最后给出信息的定义;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3、老师讲解完概念后,适当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信息,比如天气预报、新闻联播都可以获取信息。。

老师引导:比如多天已经知道的信息,今天还能成为信息?当然不能,因为已经过时了;那么昨天是美国消失了,真实么?请同学们回答;

引出信息的属性:

(1)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核心价值。它是信息的第一属性。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2)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3)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难以一次就全部获得,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4)层次性。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5)可变换性。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变换,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6)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7)可压缩性。通过各种模型,将大量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加以压缩。

4、探究新知-信息特征 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图片:

(1)(2)(3)

通过图一看出什么信息、图

二、图三呢?

学生回答后,询问信息是不是到处都是,随时随地都有!从而引出信息的第一个特性:(1)信息普遍性,信息存在我们自然界、人类社会等领域中。

其次老师引导学生比如看报纸我们是从什么获取的信息,是纸张?文字?图片?学生回答后,老师加以总结信息的第二特征:

(2)信息的依附性

也就是信息必须借助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这些形式必须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面。如树、文字、火等。

老师举例,如新闻联播通过声音、文字将信息表现出来;报纸通过文字、图片将信息表现出来等。学生思考回答信息的载体? 学生先总结、老师后做规范: 信息的载体:文字、声音、图片等

下面老师与生活中QQ群实例讲解信息的共享性,比如生活中会有班级群、家庭群、工作群等等,这些都是进行信息的传播、共享得出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共享性(4)信息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老师直接给出,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会有时效性,时效性是什么含义? 后老师根据书本P4页案例讲解说明信息的时效性。

最后老师通过举例生活中、同学之间、社会中等很多的人都会被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信息的获取是假的、不正确的等,导致上当受骗,因为得出信息的可伪性

(5)信息的可伪性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事物变化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在产生、传播、加工、整理等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这也是难免的。因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去看,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失实的。

七 巩固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一个例子,找出其中信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价值性、真假性、可否传播等。八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那些知识点?还有那些没理解的? 九 作业布置

想一个故事,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并把它写出来。

课后反思:

1、信息的感念多样化: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理解为为主;

2、信息的特征很多,讲解中应以主要讲解,当然要引导学生明白。

附:

信息的概念

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世界所固有,人类自古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来没有像现代社会这样引起如此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以至于它传播范围可及星际空间,传播速度可及光速极限。

要为信息给出一个定义,却十分困难。现在各种有关信息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正如19世纪的印度哲学家辨喜所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是最简单的东西,它和你自己存在一样简单”。正是由于信息概念十分广泛,所以,不同学科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这是因为:

第一,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包括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

第二,信息是可以通讯的。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各种仪器设备获得。

第三,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人类社会留下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的。

信息具有以下属性:

1.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核心价值。它是信息的第一属性。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2.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3.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难以一次就全部获得,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4.层次性。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5.可变换性。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变换,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6.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信息的特征

信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事物的表征,但它并不是事物的本身。信息来源于事物,又必须依赖物质作为传播的载体。信息既与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一、一般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价值 = 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获取信息所用成本

7.可压缩性。通过各种模型,将大量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加以压缩。信息作为人类社会科学劳动创造出来的知识资源,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无限开发性

信息是人类劳动产生的,在人类生存和接触到的一切领域中,必然产生信息。信息以物质的形式为载体向人们提供精神智慧,具有无限性和可开发性。人类劳动产生了信息,信息又促进了人类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信息。

物质的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也是无限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还是无限的。

信息的无限性,决定了信息的可开发性。信息给人们以新的知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要求对信息不断地向更新、更深、更广的层次开发。

2.时间时效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时间概念。信息也是如此,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从广义上讲,信息是永存的,但从狭义上讲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时效性。

我们知道,信息的价值就是在于被人们所利用。如果信息失去了利用机会,或者根本就不可能被利用,信息还有什么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间时效性。如果超出了时间界限,再好的信息也是不会产生出效益的。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大家都在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社会”,所谓“竞争”,说穿了也就是信息竞争。我们大家经常都在讲“竞争的社会,就是优胜劣汰”,所谓的“优胜劣汰”,说到底也就是信息被利用的效益(结果)。能利用信息则胜,没有利用信息必败。而这一切均需要有一定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3.存贮共享性

信息是事物的表象,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这就形成了可以存贮的基础。由于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存贮,就又形成了可以共享的基础。

信息的存贮形式各种各样,科技的进步,使存贮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最基本的方式是用大脑记忆,最现代的方式是计算机存贮。可以是声音、文字,也可以是图表、字符。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存贮的形式将更加先进。

信息虽然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物质的属性。它并不像一般物质那样被“买方”得到就意味着“卖方”的失去。例如,你将你知道的消息告诉了别人,虽然别人也知道了,但并不因为别人知道了而你就不知道了。它也不像一般物质那样“卖”一件则少一件。例如,一条消息发表后,可以有许多人得到,并不由于得到的人多了而这条消息就减少了。

4.加工传递性

信息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表征,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完全可以进行加工整理并传递的。因此,信息的加工传递特性是信息发挥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

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内容:①对信息的整理,即对信息进行认识分析、归纳综合、分类汇编。这就像配中药方剂一样,中药很多,根据需要可以配成许多处方;②对信息的转化,即将信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可以将某一信息转化成文字语言、图表图像、数据信号等。

信息的传递特征是信息产生效益的必然条件。信息传递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语言(说或电话)、动作、表情、气味、颜色等直接传递,也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印刷品、电磁波、各种影视媒体、计算机网络)等间接传递。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高科技的间接传递方式更加体现了信息的传递特征。

5.亦真亦假性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事物变化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在产生、传播、加工、整理等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这也是难免的。因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去看,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失实的。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不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信息发生失实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且不说大的方面,就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芝麻”大的一点事情,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失实,最后可以变成为“西瓜”那样大。

篇5: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 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通过实例理解参考系,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②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

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质点的概念。

【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怎样去确定物体是在运动的呢? 2)看下面的图片,我们应该如何判断静止或者运动呢?

现在,我们坐在座位上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机械运动

在我们物理世界里是这样确定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定义)

思考: 我们把地球当成静止的所以我们静止的,可是地球每时每刻都是在自转的,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跟着地球转动,这时候同学们还认为自己没动吗?那么我们到底动没动啊?

为了解决之前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参考系。

二、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特点: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解释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参照物,这个物体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有了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去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了。如果这个物体相对参考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同理这个物体如果相对参考系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考点提醒:参考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其出题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对参考系的理解;另一个就是参考系与运动关系了。

随堂练习

参考系的理解题:

1.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

B.参考系必须是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C.参考系必须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必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2.关于参考系的选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B、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

C、实际选取参考系时,应本着便于观测和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来进行,如在研究地面上的运动时,常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其他物体做参考系

D、参考系必须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其它物体

参考系与运动的题目: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词中隐含的参考系是什么?(换位思考:站在哪个角度上,你看到的情况是符合诗中情形的。)

4.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冒雨行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选择汽车为参考系,雨滴是静止的

B、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坐在汽车里的乘客是静止的 C、选择汽车为参考系,路旁的树木在向西运动 D、选择乘客为参考系,刮雨器一定是静止的

5.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大地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西运动

6.以甲为参考系,乙和丙都是运动的。那么以乙为参考系,则()

A、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静止的 B、甲与丙一定都是运动的

C、甲与丙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不确定的

D、甲一定是运动的,丙是运动还是静止是不确定的

7.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旁边有一只与他相对静止的“昆虫”,他顺手抓来一看,竞是一颗子弹。这是因为()

A、子弹静止在空中

B、子弹与飞机同向飞行但速度比飞机小 C、子弹与飞机同向飞行但速度比飞机大 D、子弹与飞机同向飞行且速度与飞机一样

总结:参考系的理解方面,有两点是很关键的,第一那就是它的选取是任意的,第二、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是被认为静止不动的。在参考系与运动的关系里面,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同一物体在用不同的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三、质点

思考: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中,任何物体都是有大小和形状的,其上面各点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大相同,在描述物体运动的时候我们如果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都考虑进去的话那么描述的运动可能会很复杂。

在研究某些特殊运动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把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给忽略了?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给忽略了?

其实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要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我们就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所谓的质点了。基本知识:

一、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

(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

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

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

究地球的公转).

③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如研究小球从斜面

上滚下的运动).

即使是同一个物体,能否被简化为质点,也得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决定.

主要命题方向是“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质点”,和“质点的性质”。

随堂练习质点的性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

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

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

2.关于质点的概念,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细小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B、任何静止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

C、在研究某一问题是,一个物体可以视为质点,那么在研究另一个问题时,该物体也一定可视为质点。D、一个物体可否视为质点,要看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研究什么问题的时候,物体可以被看做是质点:

3.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作质点()

A.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 B.研究绕地球运行神舟六号飞船

C.体育教练员研究百米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 D.研究地球自转时的地球

4.在下述问题中,被选作研究对象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是质点()A.选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绕太阳的公转 B.选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自转

C.选门为研究对象,研究开门时的受力情况

D.选万吨货轮为研究对象,确定它在航行过程中某时刻的位置 5.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不略不计,就可以看成质点

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 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一定是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

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因为火车上各点的运动状态相同,所以可以将火车视为质点

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被视为质点

D.地球虽大,且有自转和公转,但有时可被视为质点

总结:一个物体是否可以看做是质点这和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其核心的判断标准时,在我们物体运动研究方向中,可以忽略不计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物体是质点,否则不可以。在做这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是同一个物体,能否被简化为质点,也得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决定 下面进入我们下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坐标系”

教师引入:现在全球定位系统发展得非常快,在我们国家到2012年,计划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那么请同学想一下全球定位系统是基于什么原理的呢?很简单,就是我们现在要学得内容——坐标系。

1、坐标系即参考系的具体化,是在参考系上建立的,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具体有: ① 一维坐标:如图1—1—1所示,若某一物体运动到A点,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A=3m,若它运动到B点,则此时它的坐标XB=-2m(“-”表示沿X轴负方向)。

A B O

X/m-2 0

图1—1—1

② 二维坐标:

③ 三维坐标:立体坐标系,描述物体在空间的运动。

2、注意

(a)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b)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c)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d)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

教师总结: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为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说学的内容。

学生总结:机械运动

参考系

质点

坐标系

教师详细总结: 一、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参照物的特点: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三、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说明:

(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

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

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 究地球的公转).

③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如研究小球从斜面 上滚下的运动).

即使是同一个物体,能否被简化为质点,也得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决定. 板书设计:

一、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特性: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

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

三、质点:忽略物体形状和大小,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

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

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③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

四、坐标系

篇6: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2.了解几种常用下载工具的特点并学会使用,利用多线程、断点续传等功能提高下载效率。

3.学会在计算机中信息管理的方法,了解常见文件的类型,压缩与解压缩,使用文件夹管理文件。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需求如何分析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其中获取信息途径有很多种。我请一些同学来说一下。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2、进行新课

A、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迅雷”,并下载安装。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B、登录,下载一幅图片,并保存整个网页。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E、打开我的电脑,单击“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将“隐藏已知文件的扩展名”前面的勾去掉,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F、找找看你下载的文件都存放在什么地方,观察他们的后缀名,如果使用“重命名”命令将他们的后缀名去掉,观察一下文件有什么变化。

G、将下载的文件使用压缩软件winrar压缩一下,对比压缩前和压缩后文件的大小。

H、在E盘上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再在这个文件夹里建立不同的文件夹用来存放下载的文件。如“软件”“图片”“音乐”等。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篇7: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篇8: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97中学化学科 李慕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几条?

〔讨论〕将原子序数1——18元素排列成有规律的表,试确定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让学生排列并讨论编排原则)〔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归纳小结: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讲解〕按以上的三原则,把现在已知的107种元素,排成一个表,就叫做元素周期表(多媒体展示活动的元素周期表)。

对照元素周期表讲解它的结构。1.横行——周期

(1)什么叫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内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2)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

着重指出:同一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例:碳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则C就位于周期表第2周期。(3)每周期元素的构成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周期组成的元素,然后归纳出:每一周期都是: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纵行——族(1)什么叫族?

除第八、九、十等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称作一族。周期表内有18个纵行,分成16族。(2)主族与副族

共有7个主族、7个副族,还有一个0族(稀有气体元素)和一个Ⅷ族(3个纵行,9种元素)着重指出:同一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主族的族序数 = 最外层的电子数。

例:卤素中每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⑶ 元素在周期表位置的表示方式: 周期 族。如第三周期ⅤA族。〔练习〕1.不看周期表,口头推算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

2.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里的位置。小结第2题的解题方法: 其一,减数法。

所以,13号元素位于周期表内第三周期ⅢA族。其二,记数法。

例88号元素,推算前应熟记0族元素的序号,即2号、10号、18号、36号、54号、86号。88比86大2,则88在86号元素的下一周期第二纵行,即为第七周期ⅡA族。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A.14号、24号、34号

B.26号、31号、35号

C.13号、20号、31号

D.11号、17号、18号

答案:C。

作业:熟悉周期表结构,记熟1~18号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及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

篇9: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3、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二、重点难点

1、认识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记住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区别。

三、使用教具 电脑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信息,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处理信息的最好的机器-计算机,也就是我们大家通称的电脑。

2.内容组织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名称:埃尼阿克(ENIAC)诞生时间:1946年

诞生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重量:3万千克 占地167多平方米。计算机硬件系统

1主机: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和主板等。

中央处理器:它是计算机的核心。就像计算机的大脑,它要完成计算机的各种运算,还要指挥计算机的各种耳背协调工作。通常它的型号决定了整机的基本性能。目前流行的计算机cpu的主要型号是奔腾系列。

内存储器:用于存储当前工作所需的数据或程序,相当于内部的存储中心。存储容量是内存的重要的性能指标,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为字节(Byte,简写B),常用的单位还有千字节(KB),兆字节(GB),吉字节(GB)。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3)其它设备:包括主板和接口卡、给各部件提供动力的电源等。外部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

输入设备:键盘和鼠标是计算机的典型的输入设备。还有数码相机和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外存储器: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和硬盘驱动器。计算机软件系统

1系统软件:维持计算机正常运行,充分发挥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支持应用软件的运行并提供服务的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服务型程序均属于系统软件。

2应用软件:是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而编制的各种应用程序。应用软件主要有:办公自动化软件,自动控制软件、辅助教学软件、辅助管理软件、辅助设计软件、娱乐软件等。

计算机工作原理 1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

冯•诺依曼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1946年就提出了关于计算机组成和工作方式的基本设想。到现在为止,尽管计算机制造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就体系结构而言,仍然是按照冯•诺依曼的设计思想制造的。他的设计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点: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将编好的程序和执行程序所需要的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中,启动程序运行,计算机自动逐条执行指令来完成任务。

2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五、课堂小结

计算机是最重要的发明。

计算机知识是浩瀚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六、五布置作业

篇10: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的岛屿和海峡。⑵知道:我国的陆疆、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⑶理解:领海、内海和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⑵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的培养。

难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CAI课件、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图片显示:长城、秦陵兵马俑、故宫、神六飞船、上海浦东新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

画外音:历史上:我国是世界上闻名的文明古国。今天:我国是日益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字幕: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互动启思、探究学习)

一、伟大的祖国

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1、根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9?(东部亚洲、太平洋西岸)

3、在图上找出:日本、蒙古,观察中国日本蒙古这三个国家的海陆位置的差异(海陆兼备、岛国、内陆国)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归纳:我国东部沿海多有良好的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贸易,内陆与众多邻国易于友好往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教师归纳,为学生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铺垫。读图练习: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册PT

一、PT

三、2

二、辽阔的疆域

(一)领土的四端(中国的疆域图)师生互动:

1、学生读课本P3图1-3“中国的疆域“图,找出我国的四个端点。

2、教师在图上介绍四端点所在的经纬位置。

3、请学生用直尺量出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约5200千米)

4、纬度相差1度,距离相差约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实际距离。(5500千米)

学生欣赏:中国四端风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巩固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复习比例尺知识,通过纬度的计算南北距离,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1、学生讨论:

⑴当我国东部乌苏里江旭日东升时,为什么西部帕米尔高原却是繁星满天? ⑵、春节时,黑龙江省是冰天雪地,海南省是什么景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问题,可以使学生智力得到激励,产生智力的群体效应,形成思维高潮,有利于创新意识的释放和提高。

2、教师总结:⑴由于地球的自转,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我国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 个时区,东5 区――东9 区,因此东西两端的地方时相差约4 个小时。比如:我国最东部是早上7点,最西部则是凌晨2点,因此,当东部乌苏里江旭日东升时,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却是繁星满天。

⑵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气候差异大,纬度越低,气温超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南方的海南却是烈日炎炎的威夏景象。教师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我国所在的纬度位置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辽阔的疆域使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陆地面积(世界政区图)

1、学生在图上找出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欧洲。

2、显示图表:四国一洲的面积。

3、学生记忆:我国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前三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比较法知道我国的陆地面积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濒临的海洋(中国的疆域图)

学生读图:

1、请四位学生自北向南依次说出我国濒临的海洋。

2、教师归纳并以图表的形式简明介绍 ⑴、四大海域的大致分界线 四大流域

大致分界线 渤海-黄海

渤海海峡 黄海-东海

长江入海口北岸 东海-南海

台湾岛以南

⑵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另外三个是边缘海。⑶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次说出四大海域的名称,学生可以发现内海与边缘海的特点。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的能力。

(四)、主要的岛屿和半岛(中国的疆域图)学生读图:

1、在图上找出台湾岛、海南岛、钓9岛、赤尾岛等岛屿。

2、在图上长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教师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地图找出我国的岛屿,使学生明白这些岛屿面积虽小,但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漫长的海岸线

1、教师介绍:中国的领海:中国的海岸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

2、学生阅读:课本P5节一自然段。

3、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册P2题三T1.三、众多的邻国 显示:“中国的疆域图”

读图回答(提示:我国是与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为邻,所以巴基斯坦是我国的邻国。)

1、在图上长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朝鲜、并以此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在图上长出我国的其它邻国。

2、找出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设计意图)学生在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可以培养学生依方位顺序计读图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归纳总结、巩固知识)

1、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形式重现重难点知识。

2、(显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书面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设计】: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的四端

2、陆地面积:960成平方千米。

3、濒临的海洋

4、主要的岛屿和半岛

5、漫长的海岸线:18000多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1、漫长的陆上国界线: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

3、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练习题】:

1、关于我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东岸

B、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东海、黄海、南海陆空 C、与我国陡上相邻的国家有12个别

D、陆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2、下列四组国家中,既是我国陆上邻国,又属于内陆国的是()A、蒙古、阿富汗、越南 B、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C、阿富汗、尼泊尔、老挝 D、哈萨克斯坦、泰国、缅甸

3、关于我国疆域不正确的是()A、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B、陆上国界线2万多千米 C、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D、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

篇11: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习题

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习题精选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 )。

A.生殖现象 B.遗传现象 C.进化现象 D. 变异现象

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在性状上能稳定遗传,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选项B正确。

2、性状是指( )。

A.生物体的形状 B.生物体的性别

C.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特征 D.生物体的大小

解 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选项C正确。

3、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

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细胞核中 D.细胞的各个部分

解 人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遗传物质,大部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附着在染色体上,极少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膜中则不存在遗传物质。选项C正确

4、人体细胞中含染色体( )。

A.23条 B.46对 C.23对 D.30条

解 人的每个体细胞中都含有23XtBp 46条染色体。选项C正确。

5、下列有关人类基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B.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C.一对基因中、可能都是隐性的

D.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解 A项中叙述的是基因的概念,是正确的。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则成单存在。一对基因可能都是隐性的,此时生物体表现出隐性性状,而且,一对基因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因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父方的精子,一半来自母方的卵细胞。应选选项B。

6、下列病症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

A.色盲 B糖尿病 C. 白化病 D.侏儒症

解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的疾病,色盲、白化病和糖尿病都属于遗传病。侏儒症则是由于少儿体内缺少生长激素引起的,不是遗传病。选项D正确。

7、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 )。

A.防止遗传病的发生 B.防止遗传病的传播

C.减小遗传病发生的机率 D.缩小遗传病发生的范围

解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由于近亲很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了同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因而近亲结婚会增大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率,禁止近亲结婚则可以减小遗传病的发病机率,但不能防止遗传病的发生。选项C正确。

8、已知双眼皮和单眼皮是一对性状,其中双眼皮是显性性状,用D表示,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用d表示。有一对夫妇均为单眼皮,那么,他们生出基因型为DD子女的机率是( )。

A.100% B.50% C.25% D.0

解 根据题意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dd,他们的子女的基因型也定是dd,不可能生出基因型是DD、双眼皮的子女。选项D正确。

9、已知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Aa,那么,他们的子女的基因型可能是( )。

A.AA、Aa B.Aa、aa C.AA、Aa、aa D.aa

解 可根据已知条件画出遗传图解,解答此题。选项C正确。

10、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表现出( )。

A.显性性状 B.中间性状 C. 隐性性状 D.无规律

篇12: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本案例所属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回忆延安整风

第二阶段是整风的发动。其标志是1942年2月毛主席在中央党校所作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接着毛主席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好象巨石击水,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在知识分子和新党员中,反响更大。这两个报告全面阐明了整风的任务和方针。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大家开始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来重新认识党的历史。

当时各单位的知识分子和新党员,虽然有的听过报告或报告的传达,但对两个报告的深意,甚至对报告的字面意义都是不很理解的。他们中不少人受着自己经验的局限,误认为整风就是整领导。整什么领导呢?就是整那些直接面对他们的领导。那些高层领导中有什么东西要整,他们当时是不清楚的。用什么来整领导呢?他们当时的言论和行动,所主张和表现的极端民主化和绝对平均主义。当时有代表性的舆论阵地,原来就有一些年青人在文化沟办的《轻骑队》墙报,2月以后接着出来的是党校第三部的墙报。在他们看来,吃饭分大灶、中灶、小灶不平等,穿服装分干部服和普通服不平等,领导干部有马骑,一般没马骑不平等。七八个干部围一桌子才点两支腊烛,为什么有的领导人一个人要点两支?后勤部长窑洞里在一扇窗叶中间用了一小块方玻璃,也成了被批评的事。当时可热闹了,有画漫画的,有写小字报和打油诗的。我们政研室有位同志就写了一首“衣分三色”、“食分六等”等内容的四六句。王实味是突出的代表人物,写了《野百合花》,又在墙报上攻击李维汉同志,一时间把延安都轰动了。毛主席提着马灯去

图1 从1941年开始,中共在延安及各根据地开展了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图为毛泽东在延安给高级干部作整风问题的报告。看了墙报,什么没说,走了。王震同志从前方回来,发了脾气,说我们在前方打仗流血,王实味这样的人却在后方这样讽刺挖苦我们的领导干部,攻击我们的党。

4月初,中央发出了“四·三指示”,规定了整风文件,要求大家精读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照检查每个人的思想和表现。组织上成立中央总学委,主任是毛主席。下面还有分学委。中直机关学委的负责人有李富春、杨尚昆等。

经过“学风”的学习,在知识分子新党员中澄清了一些糊涂观念,开始认识只重书

图2战士们在进行整风学习

本、轻视实际的错误。我当时写了篇短文《把箭向自己射》,登在政治研究室的墙报上。拿到《解放日报》和《学习》版发表,乔木同志把题目改成《我来照照镜子》。虽然检查是肤浅的,但确实表明我的思想认识已有了转变。

通过“党风”的学习,青年同志各自回顾了思想变化,检查了各自的历史,反省了自己的缺点错误,端正了个人和党的关系,确实增强了党性,有的同志说准确了自己的家庭出身,有的同志交待了过去隐瞒的社会关系和历史问题。不少同志交待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小广播”行为,从中发现党校三部有同志、政治研室也有同志,经常和王实味在一起散布这类消息,并对中央的政治生活发表错误的评论。两个单位决定召开联合批判会。大会一起开,小会分别开,连续开了七十二天。批判会的缺点、错误,一是没有把那几位同志和王实味区别来,二是批判的进程是不断上纲。

各个单位的整风进入审查干部阶段。到1943年7月搞了十来天的“抢救干部”。我们这些负责审查干部工作的,搞了逼、供、讯;被审查的不愿也不能交待政治问题,双方的关系很紧张。正是这个时候,中央下达了毛主席的《九条方针》。它解放了被审查者,也唤醒了审查者,使我们从自己的亲自经历中,认识了主观主义的极大危险性。从此以后审干工作转入甄别工作,一直延续到七大前后才结束,没有一个同志受到冤屈,全部做了符合实际的结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审查者向被审查者“脱帽鞠躬,赔礼道歉”,实现了同志间没有

芥蒂的真诚团结。

1943年9、10月间,抢救运动停止后,整风开始进入《两条路线》的学习阶段。这是整风的第三阶段。应当说,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两条路线》的学习。参加《两条路线》的学习,主要是图3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 中央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几个人编成一组。政治研究室的几位同志和财贸部的李六如等同志合为一组,先是集中学习《两条路线》那本书。

什么事情,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条路线》一书既编进了正确的文件,也编进了有错误的文章。党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一看这些文件就比较清楚了。这个文件产生了什么结果,那个文件又是怎样结果,经过比较,是非分明,功过了然。在党的的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条正确的路线,一条错误的路线。正确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错误路线则以王明等人为代表。

《两条路线》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进入新的高潮。小组讨论,大会开展自我批评和批评。这时又出现了一种倾向,一些受过“左”倾路线打击的同志,对那些犯了“左”倾错误的同志进行了过火批评,上纲到他们有政治问题。有的人毫无思想准备,就在大会上被轰下去,揪上台,要他说清楚问题。会议开得非常紧张,毛主席当时没有说话。会后他讲,会不能再开了,开下去非“炸”了不可。后来,1944年4月间,毛主席作了《学习和时局》的重要讲话。向大家说明,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个人责任,而应着重于当时的环境分析,弄清犯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以便彻底了解党的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要实行弄清是非,团结同志的方针。这个讲话,对党的团结和巩固,起了难以估计的巨大作用。在这个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开始起草我们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

现在来看这些事情,都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只要善于总结,错误就能够成为宝贵的财富。没有“抢救运动”,恐怕就没有九条方针;没有学习《两条路线》的一时走偏方向,就很难有毛主席的《学习和时局》中提出的那几条。矛盾成熟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出来了。没到那个尖锐的程度,矛盾就难解决。毛主席显示了他掌舵的本领,对于问题就是能抓住时机、抓住火候,抓着以后就以最妥善的办法来解决。比如讲六届四中全会合法不合法的问题,按照当时一些同志的讲法,都把王明这些人说成是篡党,四中全会就是非法的。这样一搞,就不是个别人的问题,必然牵扯到一批人的问题,那党就不得安宁了。毛主席说四中全会是合法的,但手续不完全。这样,一批人就解脱了,党内其他同志也心服了,大家心里的石头都落了地。事情往往是这样,批评了错误,对错误给以充分揭露以后,最后给予恰当的定评,是巩固正确认识的很重要的环节。

图4 1942年,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整风学习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至此党的整风运动圆满完成,党内的团结真正实现了,从而为七大的召开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应当看作是整风运动的重大成果。

《两条路线》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致同意,应该以井岗山斗争为中心,围绕毛泽东来写党的历史。后来有些同志进一步说明,毛泽东的正确不仅是上井岗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主席在党内起到的重要正确作用,还应当往前算。比如,周恩来同志讲,广州中山舰事件时,按毛主席的意见,应该抵制蒋介石整理党务案,把蒋顶回去;而陈独秀不接受,一味向蒋介石妥协、退让。又比如,大家读到新印发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都非常兴奋,认为毛主席写这个报告时,已经是富有创造性的、高度成熟的马克思义者。据说,本来陈独秀和毛主席的关系不错,陈对毛很器重,但这个报告一送上去以后,两人的关系决裂了。毛主席高明,不是靠灵机一动,心血来潮,就在于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一种潮流恣肆而来的时候,毛主席常常砥柱中流。所谓“反潮流”也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的科学考察为基础的。

(附案例来源于:邓力群的《回忆延安整风》,《党的文献》,1992年第2期 图1来源于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24/c_12135858.htm,图2来源于中国网:http://cul.china.com.cn/lishi/2012-05/16/content_5010184.htm,图3来源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1-06/18/c_121552302_10.htm 图4来源于东方图片网: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5/20010615/class000500006/hwz411846.htm)案例评析:

1942年,毛泽东等以延安为中心,开展了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过,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这其实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纠正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解决这些在思想上表现为理论脱离实际,主观不符合客观的思想问题。这次整风运动,系统指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这为党的思想建设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延安整风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科学内涵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延安整风运动使党在领导革命时不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而将其当成教条,不照搬外国经验,而是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条件。同时,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的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内涵,即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当然,延安整风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符合中华民族的具体特征。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科学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延安整风运动,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问题,同时又初步使中国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初步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环。相关链接:

1.新华网“毛泽东的问题观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发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2-01/13/c_122581668.htm,2.李颖著《延安整风是党建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人民日报》2001年06月05日第9版

3.凤凰网“党史专家:延安整风非权力斗争 毛泽东没踩别人爬”: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2_08/05/16566237_0.shtml 思考题:

上一篇: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班主任管理工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