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彩和颜色说课教案

2024-08-11

光的色彩和颜色说课教案(精选5篇)

篇1:光的色彩和颜色说课教案

《光的颜色

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简介:

1、编者意图

新课标对于初二物理上册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编者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的活动来培养兴趣,并且在自己的探究活动中体会自然界的奥秘,充分体现物理课程总目标的第一点“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本节教材主要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对比和光具有能量。除了“光具有能量”这一内容由学生通过阅读插图得出外,其他两个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探究得出。

3、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有如下几个特点:

⑴本节开始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课改思想,让学生对身边形态各异的光源进行举例并分类。

⑵通过颜料的混合和色光的混合的对比,揭示出了问题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

⑶突出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如探究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⑷不过份强调知识的严密性,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探究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进行颜料混合的尝试和体验,知道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结果有区别,不需要学生知道原理。

⑸本节结束时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改思想,即光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尝试用实验对比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并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增长、研究方法的习得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而如何让学生成功地观察到实验现象,顺利地完成本课的两个探究活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教学的素材都是从生活中、从学生最感知的现象中来的。因此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引入,展示生活中多彩的光,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光源的概念,并对它们进行分类。通过对太阳光的分解的活动,认识太阳光是复合光;学生亲身体会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对比研究方法的理解。通过学生看图片,认识光是具有能量的。本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应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重视探究方法的培养。应紧紧抓住对比这种研究方法的教学,以注重具体实施的过程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创建情景:当我们走进一间暗室,通常会形容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那怎样才能看到手指呢?为什么?

通过情景假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同学可能会回答:开灯、点蜡烛等,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很自然的学生会回答,因为有光,此时老师画龙点睛的指出,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中。

生活中有哪些发光的物体?(多媒体演示几幅图片),光的世界五彩缤纷,今天我们来学习光的色彩 颜色。

2、进行新课

(1)光源的定义及分类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学生可能会举:太阳,月亮,火把,电灯,蜡烛等,这时要求老师提醒同学只有通电的电灯才能说是发光的 只有点燃的蜡烛才能说是发光的,导出光源的概念——我们把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展示月光的图片、钻石的图片问他们是光源吗?

接着要求学生对所举的例子,太阳、闪电、激光、萤火虫、舞台灯光等,要求学生对它们分类,培养学生将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改基本理念。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有无生命分,按天然和人造分,教师予以肯定,让学生有成功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光的色散实验

太阳是最常见的天然光源,阳光的颜色是?它真的是单纯的白色吗?通过对太阳光颜色的讨论,引入光的色散实验。

介绍光的色散探究活动的分组以及实验的要求,包括各组的场地安排,如果天气晴朗,可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进行分组试验。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结束:各组交流实验现象,归纳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刚才所做的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我们叫做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生活中有没有光的色散现象?学生举例。多媒体展示彩虹图片。(3)色光的混合

要求学生通过手边的红、绿、蓝三色玻璃纸,观察课本上的图片,它们还是原来的颜色吗? 由学生推测白光透过红、绿、蓝三色玻璃纸后可能是什么颜色?投影器出射的光柱是白光,怎样利用投影器完成上述实验呢?(学生设计实验)老师实验验证,(为了在增强实验效果可以在投影仪出来的光用一块硬板纸盖住,硬板纸中间挖出个孔,贴一张红色透明玻璃纸,学生看到投射到屏上的是红光,证实猜想)

指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色光决定的。通过此活动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照相机上的滤色镜,可以用视频展示台的摄像头,给全班同学来一张“全家福”,让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遮住摄像头,体验滤色镜的作用。展示电视屏幕的放大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我们再看电视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通过设悬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讨论。

引入色光的混合,教师演示实验,用两台投影仪分别盖两块中间贴有红蓝玻璃纸的硬纸板,得到两个红蓝光斑,移动两光斑直至部分重合,观察重合部分的色光是什么颜色。若把三原色混合起来是什么颜色呢?用动画课件演示。介绍光的三原色。(4)颜料的混合

让学生联想美术课上颜料的混合,并提问:如果我们也将红、绿、蓝三种颜料进行混合,是否能得到和刚才相同的结论呢?请利用手边的红、绿、蓝三种颜料完成颜料的混合实验。认真对比两张表格,你认为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相同吗?这种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叫做对比,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介绍颜料的三原色。(5)光具有能量

通过图片展示,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举例讨论: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发电站可向外供电,得到电能。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得到化学能。归纳:光具有能量,光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内能、化学能。适当举一些实例:激光切割等,举出日常生活中说明光具有能量的实例。

3、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六、板书设计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2、太阳光的色散: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能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太阳光是复色光。

红色玻璃纸只能透过红光,绿色玻璃纸只能透过绿光,蓝色玻璃纸只能透过蓝光,透明物体的颜色和它所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颜料的混合和色光的混合不同,(对比的方法)

5、光能:光具有的能量

初二物理光现象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本章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突出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本章对光的规律性知识,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这些探究活动是根据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小实验演化而来,老师们都熟悉。探究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先不给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好实验的关键问题,自主地得出主要结论。

探究性学习跟知识性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活动,具有知识浅、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学生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关系。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强调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一如既往,本章仍然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热谱图、驻钞机;等等,都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本章的一些栏目中的内容是需要教学处理的。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成长。

一、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

一、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知道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动手参与“想想做做”,了解白光是混合光,获得白光能够分解为七色单色光。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说明与建议】

(一)光源

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光源。可以让学生们收集相关的资料,无论图片、文字、实物都可以。由于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学习兴趣会很高。通过对资料和实物的分析,得到光源的共同特征──发光体。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已经知道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教学仍应重视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一些。

教材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的图,示意性地展示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在这里未涉及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因为学生对介质的均匀与否缺乏思考的基础。在后续教学中,研究折射规律时再涉及介质均匀性。

教学时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还可补充一些实例。建议让学生做个“小孔照相机”,在简单的科学制作中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为第四章的内容──照相机的学习作一些铺垫。

(三)光的传播速度

教材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的大小为基础,从“光的传播比声音快”的感悟中,学习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为了使学生理解光速有多快,教材中用两幅图加以注解,形象生动地说明光速非常快。教学时应使学生了解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并记住c=3×108m/s这个重要物理常数。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作为“科学世界”内容给出,以弘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了解最大的长度单位──光年。本文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

(四)色散

应尽量给学生足够的感性认识,要做好演示实验和进行“分解太阳光”的学生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光的合成,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在现象感知的基础上,再介绍色光的三原色。

要使学生了解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是不同的。三原色色光混合后为白色,三原色颜料混合后为黑色。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教学提供较多的背景材料。探究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让学生自主地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完善探究计划。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探究中,应至少各做两组以上色光混合、颜料混合的实验,以便达到客观对比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教学中要使各组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来丰富实验事实。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知道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动手参与“想想做做”,了解白光是混合光,获得白光能够分解为七色单色光。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说明与建议】

(一)光源

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光源。可以让学生们收集相关的资料,无论图片、文字、实物都可以。由于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学习兴趣会很高。通过对资料和实物的分析,得到光源的共同特征──发光体。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已经知道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教学仍应重视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一些。

教材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的图,示意性地展示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在这里未涉及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因为学生对介质的均匀与否缺乏思考的基础。在后续教学中,研究折射规律时再涉及介质均匀性。

教学时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还可补充一些实例。建议让学生做个“小孔照相机”,在简单的科学制作中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为第四章的内容──照相机的学习作一些铺垫。

(三)光的传播速度

教材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的大小为基础,从“光的传播比声音快”的感悟中,学习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为了使学生理解光速有多快,教材中用两幅图加以注解,形象生动地说明光速非常快。教学时应使学生了解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并记住c=3×108m/s这个重要物理常数。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作为“科学世界”内容给出,以弘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了解最大的长度单位──光年。本文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

(四)色散

应尽量给学生足够的感性认识,要做好演示实验和进行“分解太阳光”的学生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光的合成,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在现象感知的基础上,再介绍色光的三原色。

要使学生了解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是不同的。三原色色光混合后为白色,三原色颜料混合后为黑色。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教学提供较多的背景材料。探究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让学生自主地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完善探究计划。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探究中,应至少各做两组以上色光混合、颜料混合的实验,以便达到客观对比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教学中要使各组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来丰富实验事实。

篇2:光的色彩和颜色说课教案

———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

涟水县外国语中学课时教案

年级学科: 初二物理 内容: 光的色彩 颜色 课时: 1 执笔: 李伟 审核: 周大东 教学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

3.知道光的三原色和光具有能量,了解物体的颜色与色光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

教学难点:

不透明体的颜色和透明体的颜色是如何决定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促学:提前发放《光的色彩 颜色》的学习导航,指导学生利用太阳光、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二、课堂导学: 基础学习:

1.请你对(1)太阳(2)闪电(3)舞台上的灯光(4)萤火虫(5)发光的水母(6)正在发光的白炽灯(7)点燃的蜡烛(8)燃烧的燃气火焰这些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1)自然界存在并能自行发光:(2)在人为条件下使其发光的: 总结:ⅰ.光源:。

ⅱ.光源可分为 和。

2.做一做: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用光屏来接收经过三棱镜后的光线.如书中图3-7所示。分析:(1)光屏上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表明:。

(2)光屏上什么光偏折度最大? 什么光偏折最小?。

(3)若在第一个三棱镜后再倒放一个三棱镜,在光屏上将看到什么现象?。总结:太阳光(白光)可以被分解为、、、、、、等色光,这种现象叫,最早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国科学家。生活中雨后看到的彩虹是 现象。

3.我们把红、绿、蓝任意二种色光射在白纸上,重叠部分能得到各种颜色,例如 红光和绿光混合后是黄光,红光和蓝光混合后是紫光,蓝光和绿光混合后是青光,但红、展示分工 绿、蓝三种色光是不能用其他颜色色光混合而成的,即、、是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屏幕上排列的发光点是由、、组合而成的。思考: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后是 光。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全面发展,走向世界!

———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

小结:、、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后,能产生任何一种颜色的光,我们将其叫光的三原色。

要点探究:

4.观察白光透过有色玻璃纸的现象(透明体)

猜一猜:当太阳光通过红色、蓝色、绿色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做一做: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 光;

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 光; 绿色玻璃纸只能通过 光。

思考:太阳光或白光通过无色玻璃会看到 光,红光通过无色玻璃会看到 光。小结:ⅰ.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其颜色 的光,吸收与其颜色 的光。(选填“相同”或“不同”)

ⅱ.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其 的色光颜色决定的。5.观察书中图3-10的鹦鹉

(1)没有光照射在鹦鹉身上时,你能看到它身上的颜色吗?

(2)在自然光条件下,它的身体会呈现各种颜色,为什么照在图片上的是白光,而我们看到鹦鹉身体各部分的颜色却各不相同?

分析:当白光照在鹦鹉红色的嘴上时,红色的嘴 红光,其他的色光被其,那么在阳光下我们看到是红颜色;当白光照在鹦鹉绿色的羽毛上时,绿色的羽毛 绿光,其他的色光被其,那么在阳光下我们看到是绿羽毛;如果用红色的光去照射它绿色的羽毛,绿色的羽毛将_______红光,你将会看到 颜色的羽毛。

(3)研究表明:红色不透明物体,反射,其它色光被吸收;黄色不透明物体,反射 光,其它色光被吸收;白色不透明物体,反射 光,不吸收色光;黑色不透明体吸收 光。

小结:ⅰ.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颜色 的光,吸收与其颜色 的光。(选填“相同”或“不同”)

ⅱ.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 的色光颜色决定的。

思考:带着红色墨镜看作业本上蓝色的字,字是 色;看白色的墙壁,墙壁变___色,看红色的衣服,衣服是 色。

迁移应用

6.阅读课本“生活 物理 社会”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光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2)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内能和化学能,举例:

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

太阳能汽车,光能转化为 太阳能热水器,光能转化为

当堂检测

1.下列物体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属于人造光源的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全面发展,走向世界!

———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

是 ; 不是光源的是。(1)太阳(2)正在发光的电灯(3)萤火虫儿(4)白墙(5)月亮(6)发光的水母(7)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8)燃烧的蜡烛(9)正在放映的电视银屏(10)光彩夺目的钻石(11)闪电(12)酒精灯火焰(13)波光粼粼的水面 2.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有()

A.太阳 B.火焰 C.月亮 D.电灯

3.彩色电视机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光的三基色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A.红、橙、黄; B.黄、红、蓝; C.红、黄、绿; D.绿、红、蓝. 4.在无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5.下列词语中能说明物体是光源的是()A.金光闪闪 B.红光满面 C.火光冲天 D.波光粼粼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篇3:《光源光的传播》说课教案与评析

【说课教案】

《光源光的传播》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目标检测这七个方面,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光源光的传播》是学生学习光学的入门课, 是光学一章的开篇,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至关重要, 同时又能使学生意识到, 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实际生活以及小学《科学》课中, 对光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学习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将对光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另外, 光的直线传播、光线等知识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2.本节内容分为三个教学版块

(1) 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 了解光的应用;

(3) 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旺盛, 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 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 形象思维比较好, 但他们对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还不是十分顺畅, 在数据收集以及根据收集的数据总结得出结论方面还须多加锻炼, 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部分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有困难。本节课在教学上采取了实验探究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经历来形成他们对问题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策略

1. 注重学生体验, 实施探究式教学

准备实验器材, 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 结合小学《自然》知识完成实验,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为他们搭建展现自己的舞台,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让学生独立总结、概括出“光的传播”相关知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刚刚接受探究教学, 虽然已经有前几章的铺垫, 但学生还不十分熟悉探究的流程。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 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 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 张扬学生个性,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改进实验器材, 加强课堂实践, 提高课堂效率

按以往的常规教学, 本节课要准备很多器材, 很麻烦, 还要不断制造烟雾环境, 不够环保。所以我改进了实验器材, 使现象明显, 易于操作, 对比强烈, 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 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现象,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2) 了解光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目标解析

达成 (1) 的标志:学生能够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

达成 (2) 的标志:学生能够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达成 (3) 的标志:学生能够解释一些与声学相联系的现象, 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我主要思考了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怎样显示光路, 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怎样设计实验, 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两个问题。重点放手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 本节课把第三个教学目标作为课下自学内容留给学生, 而把设计与组织“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物理是注重思维的学科, 观察与实验更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课堂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 有逻辑、有条理, 注重思维训练的育人活动。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激情设疑, 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色彩斑斓的光, 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美丽迷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光的世界。请欣赏视频 (一段精彩的激光舞表演) , 感受光带给我们的震撼! (教师要极富激情, 很有感情)

你们知道这千变万化的光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传播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源光的传播》 (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动感的舞台、绚丽的灯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激发学生兴趣。设置疑问, 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思考走进课堂, 从而自然引出新课。

环节二:巧妙点拨, 实验探究

教学内容:

问题一: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让学生自主实验并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方案:1.详略得当, 改进实验器材, 抓好实验、提高效率。

具体做法: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两个探究环节, 一是探究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得出光的传播介质;二是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第一个探究是第二个探究的铺垫,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 为第二个探究的“放”做准备。器材简单, 易于上手, 学生很快便能得出结论。

由于本节课要探究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 以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光射向镜面等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径, 如按常规方法, 需要准备很多仪器, 而且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十分明显。所以我进行了仪器改进。最后, 除“不均匀糖水溶液”实验, 在一个实验箱中就能演示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其余实验, 而且现象非常明显。不均匀糖水溶液的配置成功, 也让学生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自制光学实验箱:将装“波力海苔”的透明容器两侧分别粘一个小平面镜, 一块玻璃砖。在容器下面装滴有牛奶的水, 使容器上面充满烟雾。

2.不均匀糖水溶液的配置:用开水配置四种浓度不同的糖水, 用化学实验室的长颈漏斗分别注入, 把溶液分层。最先注入清水, 然后按浓度从小到大顺序分别注入糖水。

设计意图:两个实验相辅相成, 第一个探究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并为第二个探究做准备, 避免学生面对器材无从下手的情况发生。不均匀糖水溶液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在上层均匀的水中沿直线传播, 在下层不均匀糖水中却发生了弯折, 对比强烈, 印象深刻。

问题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操作, 怎样记录观察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个探究实验, 要将课堂全面放手给学生, 最后再收回来。但如何放, 如何收, 让我颇费了一些脑筋。为此我专门请教了教研员王丽英老师和林树艳老师。

我们在第一次试讲时发现, 学生拿着手里的实验器材不知道如何使用, 不知从何入手, 不知如何做实验。然而如果这时老师说得过多, 又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无法真正放开课堂。

解决方案:1.实验操作的提示既要到位, 还要点到为止;2.教师的过渡语以及问题的设置或者温馨提示都要给学生以提示作用, 要恰到好处。

具体做法1:明确问题、示范引导、烟雾演示、示范记录。

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生活现象猜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光在空气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来证实一下。大家请看 (教师打开激光笔, 将光点投射到墙上, 学生没有看到光的路径) , 请注意观察。 (教师打开激光笔, 用小喷壶制造水雾环境, 一束绿色的光显现。学生非常惊讶, 发出“啊”的惊呼声。)

师:借助水雾的环境, 我们看到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一条直线。为了更形象直观地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我们可以采用作图的形式。你们说, 可以用什么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呢?

生:可以用线。

师:什么线?

生:直线。

师:好, 可以画一条直线。为了便于研究, 请大家把老师的实验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切换展台) 大家看老师 (教师示范记录实验现象) 。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根据生活经验, 学生猜想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教师借助水雾环境证实了学生的猜想, 也间接告诉了学生, 烟雾环境能够显示光路, 不着痕迹地突破了一个难点。为了收集证据, 并为后来总结归纳做准备, 我们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 在实验报告单的第一栏, 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记录收集实验现象, 这也解决了如何指导学生收集证据、记录现象的问题。

我们没有告诉学生具体怎样做, 只是提供足够的器材, 让学生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探究, 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该做什么来探究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 既要放手给学生, 还要让学生清楚要干什么, 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具体做法2:过渡引导, 进入探究。

师:我们知道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玻璃、水等其他介质中, 也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在说玻璃, 水时加重语气, 做铺垫, 有引导作用) 科学是严谨的, 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 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是的, 实验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实验探究环节。

设计意图:恰当的过渡语言, 使课堂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

具体做法3:探究前, 介绍器材, 使学生明确其功能。

重点介绍光学演示箱的结构以及事先配好的不均匀 (强调) 的糖水溶液。

设计意图:实际上, 我们很多老师都习惯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印在实验报告单上, 但很多学生不会认真看, 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因忙于动手实验根本不看。所以在器材的介绍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明确器材的功能, 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使实验效果更好。

具体做法4:利用温馨提示适当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体验并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必要的提示。实验前我在温馨提示上做了点文章。由于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 学生根据提示很容易用提供的器材让光在一种介质或者两种介质中传播, 从而发现实验现象、收集证据。

具体做法5:收集证据与实验同时进行。

师:1.实验时, 各个小组间要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分工明确, 有人实验, 有人记录;2.实验时, 小组可以选派代表随时把发现填写在前面的实验报告单上。注意:重复的就不要再填了。

设计意图:实验前的铺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节省了时间。

环节三:对比梳理, 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问题三:如何根据收集的证据归纳梳理出实验结论。

八年级学生因为刚刚接触物理学科, 没有经过利用实验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系统思维训练, 面对众多证据, 出现了不知从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的情况。

解决方案:1.巧妙设计实验报告单, 渗透分类思想, 让学生有抓手;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 引导性。

这是我设计的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第一个证据收集教师已做了示范, 学生很容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使学生填写报告单的过程比较顺畅。

具体做法1:巧妙设置问题, 对比分析、引导归类。

下面我根据课堂实录, 讲讲学生是如何逐步总结归纳出结论的。

师: (过渡语) 请大家观察报告单, 对表中收集到的证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哪几组证据可以归为一类?你的理由是什么?经过归纳概括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阐明观点时一定要有理有据。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也可以评价同学的观点, 更可以亮出你的主张。 (小组讨论)

(1) 学生对比分析证据, 按介质个数分类, 得出初步结论。

生:可以把一种介质的分为一类, 两种介质分为一类。

师:你能指出哪几个序号是一种介质的吗?你发现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怎样?

生:实验序号1、3、4 是一种介质, 而且我发现光的传播路径都是一条直线, 所以我认为“光在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对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生:我不同意他的结论, 序号7 不均匀糖水也是一种介质, 可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是一条弧线。

师:你能快速地发现问题, 并大胆质疑, 真的很棒!那我们应该如何完善这个结论呢?

(3)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生: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发现, 在不均匀糖水溶液中,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直线, 变成了曲线。所以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师:那你认为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直线传播呢?

生:结合实验1、3、4、7, 我认为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光才沿直线传播。

(4) 学生根据实验2、4、5 的证据进行总结, 当光斜射入两种介质表面时, 学生说光是折线传播, 教师引导为: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师:真为你们高兴, 你们非常棒, 掌声送给自己。

师:我们在物理学中经常会用到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我们要学会在众多证据或数据现象中, 经过对比、分析、归类、归纳、总结, 从而得出结论。而且要力求使结论严谨、全面、准确。这也是我们物理学科的魅力。这种分类思想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经过实验探究, 我们知道了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条件是 (停顿一下) ———

生: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实验证据的方法, 渗透分类、对比的物理思想, 让学生学会分析, 即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学生经过对比分析归类初步总结, 再质疑, 再逐步完善。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传播的特点, 学生总结的结论虽不准确, 却恰恰证实了学生是通过动脑梳理总结出来的, 是有生成的课堂。这也达到了我们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目的。

环节四:应用感悟, 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影子的形成。

设置手影比赛, 尝试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强体验,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习的兴趣, 并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收获与体会, 结合教师板书 (将知识纳入系统) 。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实现本节课的提升。

环节五:作业巩固, 拓展延深

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1.参照课本59 页家庭实验室, 制作针孔照相机, 课下交流展示;2.上网查询有关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有关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资料;3.你知道光速有多快吗?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 会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新问题的出现,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飞出课外, 促使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激发并保持学生乐于探究、继续探究的延续性。

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图保持概括性、系统性以及示范性等.

七、目标检测设计 (略)

【评析】

做一个思考着的行动者

杜威在九十多岁时感慨:“教育是一门神秘的艺术。它是无尽的, 这种无尽、无限、无边, 这种意想不到, 这种生命美好的相遇, 你是需要带着情感去领悟的。”生活和物理之间也没有什么界限。作为物理人, 我们应该将怎样的课堂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多一些物理的记忆, 多一些来自物理的经历?怎样将物理学科的魅力发挥出来, 提升孩子们的能力, 伴随他们生命中的每一程?这都是我们应常常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是光学的起始课, 从“带给人强烈视觉震撼的激光舞”入手, 一开始就抓住学生, 将学生带进绚丽多彩的光世界。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仅仅围绕着“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条线索, 把学生对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层面, 逐步把学生引领到物理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 突出重点, 大胆取舍

将光传播信息、能量、光速等内容安排在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 突出重点, 学生能自学的教师不教, 体现以生为本, 少讲多学, 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实验探究设计的教学,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非常注重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设置的实验环环相扣, 教师注重引导点拨。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主动学习, 互助学习, 在动与静的结合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提高了科学素养。我们知道,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 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本节课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最大突破是就地取材制作教具, 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制光学演示箱以及配置的不均匀糖水溶液, 实验效果很好, 突破了难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懂了, 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 热爱学习, 是为人师者共同的追求。

三、倡导小组合作探究, 构建学习共同体

我们常说, 教育是慢的艺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兴奋点也不同。本节课在实验中倡导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协作, 合理分工, 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实验, 并在合作学习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承担的角色, 有效创建了学习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 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培养了生生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在汇报环节生成了诸多问题,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评价、质疑交流、相互启迪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落实, 也学会了倾听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充满了生命力。

四、渗透分类思想, 培养质疑精神,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在分析论证环节, 学生已把实验现象科学记录在报告单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质疑及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 让学生养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实验证据的方法, 同时渗透分类、对比的物理思想, 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凸显了教师的智慧, 以及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那份尊重与大气。

五、加强体验, 追求生命的阳光与丰富,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篇4:初中物理光的色彩颜色教案

A. 将洗衣粉撒入水中,发生了扩散现象 B. 通电后,洗衣机的电机将电能转化为叶轮转动的机械能和一部分内能、声能 C. 衣服在洗衣机中甩干是运用了惯性现象 D. 洗衣机外壳为蓝色,说明白光照射到表面时,只有蓝光被吸收,其余色光被反射

2.把一个转盘分成8部分,用彩色笔交替涂上蓝色和黄色,如图所示.如果快速转动转盘,将看到盘面的颜色可能是( )

A. 蓝色 B. 黄色 C. 绿色 D. 白色

3.在电视节目正式播出以前,荧光屏上有测试图象,用放大镜分别支观察白色、黄色、黑色和其它颜色的色条,可以看到( )

A. 屏幕上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 B. 白色色条上红黄蓝三种颜色都求发 C. 黑色色条上红蓝绿三种子颜色都发 D. 黄色色条是由红绿两种颜色组成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篇5:光的色彩和颜色说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

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

光源

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

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观察光的.色散

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

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

问题5(试一试):太阳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照到白纸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物体的颜色

1、问题6:既然说到了玻璃纸这类透明物体,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下这些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

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

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

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

上一篇:电子商务的求职信范文下一篇:银行承诺保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