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2024-08-09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共8篇)

篇1: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长师青年在线 发布单位:信息网络部 发布时间:2010/5/3 阅读:224次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近期,我系组建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在南京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一、调查方式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回收率为94%。

二、问卷内容设计

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24个选择题。(见附: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三、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10届毕业生。

四、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你意向就业的地区是哪里。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调查小组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五、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五、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调查看到的具体情况,调查小组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今年江苏高校增设的专业中,多数是新面孔。譬如江南大学的动画、信息安全,中国药科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南京财经大学的资产评估等等,这些专业基本是为应对社会需求而增加的。此外,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也备受高校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

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南京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高校应该正面面对来自就业和招生的双重压力,因此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愿意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口碑,因此,高校针对市场需要,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是必然行为。

篇2: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系部:建筑工程系

时间:2010年6月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07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基本快要结束,通过对07级毕业生的就业问卷反馈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是相当严峻的。根据07级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就业趋向现对我系就业工作作出如下分析总结:

一、认真做好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一)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

07级能班68人全部皇明就业;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07级毕业生有68人。因为本专业为皇明联合办学专业,所有毕业生都定向为皇明培养,毕业生在2009年11月去皇明参加顶岗实习并确定就业岗位,经过半年多的工作,目前有46人仍留在皇明公司,其他人员都相继离职。留在皇明公司人员情况如下:

生产:徐燕赵恩厚等22人

销售:陆伟苏文源等19人

售后:陈伟伟刘娟

皇明商学院:刘轶敏

洁能事业部:赵雷李宗博

生产部的工资待遇根据当月产量进行考核,一般工资在1500元左右。

销售部的工资待遇为基本工资800元,另外按照当月销量进行考核加绩效奖金,以及驻外补助,大约在2000元左右。

其它部门工资在1200元左右。

工作较突出的同学比如赵雷,一直在皇明公司洁能事业部工作,工作繁琐,而且经常加班,工资待遇低,但他从不抱怨,报着一颗学习的心态积极工作,多次受领导表扬。还有谷江龙,在市场做销售,二月份、三月份销量排名均在前五名,比皇明一些老的业务员业绩更突出,曾经代表区域经理在公司大会上发言。

其他辞职同学工作很分散,大部分都是回生源地找工作,比如李雨修在兰州公安局做文员、陈朝婷在安徽鑫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做文秘,柴军英在聊城一个小太阳能厂从事质检等等,也有同学在山东稍发达地区就业,比如伊鹏鹏在青岛安普泰克电子厂做质检。分析其人员流失原因:

离家太远,家里人让回家工作;

在皇明生产线工作强度大;

工资待遇低,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反映问题:

1.皇明公司对我们学校学生比较认可,但是,因为公司规模大,产量高,产品社会需求量大,不得不进行连续性作业,劳动强度很高,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离开。

2.也有些同学做销售,市场压力大,任务达成率低,差旅费花销大,入不敷出。

3.令外有些同学反映有些工作纯靠体力,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不到等等问题。综合分析,太阳能行业是新兴行业,热能动力专业太阳能方向就业前景很好,但是现在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以至于在就业中频繁跳槽。因此平时在校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耐力和韧性,吃苦的精神,增强对皇明公司的认同感,现已开设了《企业文化》课程。

(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

1.班级就业情况

07级高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共有学生104人,截止今日就业率为100%。7月份的统计结果如下:

其余80人均为自主择业,具体单位有:天津屹顺电气有限公司(6人)、德

州亚太集团(4人)、济南格兰仕有限公司(2人)、中大贝莱特(2人)等等。

另外自主择业的学生,单位地址大部分在自己的家乡。

2.工作变动情况分析

年后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主择业,且单位均已落实。

以上工作有变动的同学原因总结如下:

(1)海信及美的集团的学生工作状态变动最大。经了解原因有四:

(2)对当地的气候、生活饮食、人际交往不适应,虽然不断在注意、改进,还是难以正常的生活及工作;

(3)一线工作时间太长、太累。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身体结构特别是手指出现严重的变形;

(4)家里托关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5)个人婚姻问题,两方父母希望孩子把安家在自己的身边。

3.自主择业的同学工作变动原因:

(1)公司没有提供住宿,现在的工资难以支付自己的衣食住行,且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2)从事的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3)个人婚姻问题,两方父母希望孩子把安家在自己的身边。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建筑工程管理共有毕业生61人。截止2010年4月底已经全部就业。7月统计结果如下:

山东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德州分公司7人,监理员,实验员,工资2000元; 德州光大建材科技有限公司2人,施工员,包吃住工资1500左右

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研究院3人,实验员,工资2000元;

中建四局天津分公司1人,会计,安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1人,施工员,包吃住工资1500左右

德州天元集团1人,实验员,工资2000元;

济南舜景商务酒店1人,技术员。实验员,工资2000元;

山东黄金地产相紫龙同学 工资2000元

另外,菏泽开发区建筑安装公司、山东信诚监理,德州建委监理公司,唐山道遂集团,山东德兴,徐州新雅装饰,天津沃地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皇明集团。

以上61名同学中,学校推荐18人,占就业人数27.3%,自主择业人数为66人,占就业人数的72.7%。

因本班多为通过家庭关系联系单位,所以工作异动情况并不明显!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有:

1.建工专业毕业生耿斌,现任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技术员,先后负责了多个项目检测鉴定及加固设计、施工。公司领导评价是“勤奋学习,善于钻研,责任心强,是单位培养的骨干力量”。

2.建工专业毕业生张娣,09年5月被系里特批提前顶岗实习到中建四局天津分公司工作,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10年3月份担任技术负责人工作,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公司经理的评价是“第一次录用高职毕业生,学校教学质量好,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

3.工专业毕业生曹宗章,现任东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预算员,负责六千多平方米框架结构住宅楼的预算。由于专业基础扎实,软件应用熟练,工作敬业勤奋,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现又去代表公司到广西负责项目。

4.建工专业毕业生相紫龙,现任山东黄金地产有限公司淄博分公司资料员,在“公司文明工地”、“市十佳文明工地”、“省级安全文明工地”的验收中,完成的资料顺利通过了各个环节的验收,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部分学生调换工作原因

(一)家长希望孩子回家乡发展。

(二)有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在一个工种工作时间长了,就想学新的知识 从而更换工作岗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就业教育。系里成立的就业领导小组就毕业生就业工作统一部署,就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大事来抓,除学院统一安排的就业课程教育外,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如期望值过高、对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引导,如对热能动力专业学生,我们

重点加强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我校毕业生在皇明公司的流失率是最少的,工作认真踏实,多次受到皇明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大多已成为皇名公司的业务和技术骨干,有的已走上车间主任领导岗位;对建工专业的学生我们始终强化自主择业的就业引导,因该专业就业相对分散,一味地依靠学院推荐,可能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对于制冷专业学生我们重点教育先就业,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根据个人情况在谋求更大发展。

(二)广开渠道,积极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在积极配合学院做好推荐学生就业的前提下,积极倡导教师推荐、发动老毕业生引荐等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严格离校手续,确保信息真实。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前,严格按学院的相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并对离校学生相关信息分类整理建档;学生毕业回校领取毕业证,按程序收回相关表单,并对学生目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信息统计,以便日后研究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学生顶岗实习后,各班主任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通过电话、网络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单位和区域按专业分组,由组长及时收集毕业生的相关信息,每周保持至少与组长联系一次,做到了对毕业生的及时掌控。特别是在刚刚就业阶段,学生的思想波动性较大,及时掌握并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对学生的稳定和将来发展至关重要。

四、几点建议

(一)希望就业办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推荐力度。

(二)完善就业各项制度,能否为系里设置一定的就业经费,以便推动就业工作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截止到7月份统计,07级学生已全部落实就业单位,就业满意率91%,较满意的占7%,不满意率2%,没有发生一起因就业而引发的问题。但还需不断探索,创新工作,力争把我系的就业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建筑工程系

篇3: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一、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就业队伍不断扩大, 就业岗位争夺日趋激烈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2009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的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增加, 其中高校毕业生800万人, 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520万人, 创近年来新高, 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 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 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以张德江副总理对2010年就业形势的分析来看, 这个数量的就业任务是前所未有的。

(二) 就业岗位不增反减, 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据专家分析, 2010年我国就业市场的岗位稳中有降, 主要表现在:

1.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形势还不能很快转好, 外国企业人员需求量会继续下降。据报道, 2009年底, 美国的社会失业率仍在10%左右徘徊, 甚至创历史新高;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经济仍不见好转, 社会就业岗位有减无增。所以, 新的一年, 国际就业市场对我国的劳动力输出、跨国就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2. 国有企业扩招潜力“透支”, 就业需求将大为减少。2009年, 我国的所有国有企业, 无论是中央所属, 还是地方所属, 都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 “挖潜增岗”, 扩量招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社会就业人员。可以说, 很多国有企业已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因此,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2010年的人员需求将会大大减少。

3. 海外就业市场低迷, 大量出国留学人员将归国寻求就业。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直接影响到许多企业的发展, 也涉及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就业市场, 企业倒闭、破产, 企业裁员、减薪, 企业无力发展等现象, 致使海外就业市场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为此, 一方面, 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 甚至于在国外就业后失业的人员, 都将在新的一年归国寻求发展;另一方面, 许多国外人才, 尤其是在我国的国外留学生, 将更多地选择留下来就业。这使本就有限的就业岗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 知识教育和就业取向并未根本改变, 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能力的不适应性依然存在

据有关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 2009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技能而离职或被辞退, 还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或工作经验而被企事业单位拒之门外。这就是说, 我国的高等教育方式及内容到目前并没有根本改观, 仍停留在知识型教育、研究型教育的传统教育阶段, 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就业教育, 尤其是创业教育至今未深入开展起来或开展的效果不明显。这些状况造成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创业越来越不适应:一是知识陈旧, 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动手能力低, 越来越不适应高技能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风险承受力差, 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就业、灵活就业尤其是创业的需要;四是艰苦奋斗意识弱, 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农村就业, 到艰苦地区、企业生产一线就业的需要;五是复合型人才少, 越来越不适应多元、宽领域就业的需要, 如此等等。大量事实表明, 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所受到的教育与现代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价值取向多不相吻合, 致使他们在毕业后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场上站稳脚跟。所以, 正像一位中央领导分析的那样, 现在的人才是:总体上不够用, 很多不适用, 部分不能用。

二、2010年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 都采取了一系列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要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必须采取更加有效、完善的政策措施;必须加强更加有效、完善的帮助和服务工作。为此, 笔者对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 继续做好并完善“保企业、保岗位”工作, 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 并不断创新政策, 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企业、保岗位”的政策措施, 比如“五缓” (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 、“四减” (减降四项社会保险费率) 、“三补” (社会保险、就业岗位、职业培训补贴) 、“两协商” (企业与工会或与职工双方平等协商) 等。新的一年, 国家有关部门已下发通知, 把上述政策措施再延长一年。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创新、完善上述政策措施, 并宣传到家, 落实到位, 从而确保现有企业不裁员、不减薪;帮助企业攻克时艰, 努力稳定工作岗位, 从而稳定就业。

(二) 继续抓好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的落实, 努力增加企业就业岗位

去年, 在“保企业、保岗位”的同时, 各级党委、政府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 充分发动有条件的企业, 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来增加工作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同时, 各地区选择1000个以上企业, 为毕业生增加10000个以上就业岗位。这些计划对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的一年, 要认真总结这方面工作的经验, 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提高企业“挖潜增岗”、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激发高校毕业生参与上述计划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 大力招商引资, 用新兴产业和新建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载体

近年来, 全国各地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都把国内外招商引资,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或重大工程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各地要抓住世界经济“东移”和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投资需求暂时减缓的契机, 大力开展并拓宽招商引资活动, 以新兴产业集群和重大工程项目增加就业岗位, 拉动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领域和渠道

据了解, 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整个就业队伍的70%左右。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 尽管从占整个就业队伍的17.3%上升到33.2%, 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巨大。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及就业的关键,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科技咨询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法律咨询服务、民政救助服务、物流运输服务、教育卫生保健服务、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科研开发服务、物业餐饮与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商贸管理服务等产业, 使之成为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五) 加大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力度, 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报载,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有50%以上走上创业之路, 已有20%以上创业成功。而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 只有不到10%能够步入自主创业之路, 且真正成功的不到1%。假如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有10%成为创业者, 那么每年就有6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假如每一位创业者能够平均带动5名社会未就业者就业, 那么每年就能带动300万以上人就业。因此, 必须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优惠、小额贷款担保、免费创业培训及创业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 小额贷款、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或创业孵化基地,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 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初期, 给予风险投资、资金资助或贷款担保。

(六) 着力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灵活就业, 是高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又一重要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一是尽快编制开发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岗位项目》, 便于高校毕业生自主选择。二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所必需的政策措施, 促进其灵活就业。三是筹集或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资金, 对灵活就业初期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或风险资金援助。如果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有10%或20%灵活就业, 那么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将有60万或120万人以上实现就业, 也将大大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有效化解就业难题。

(七) 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 完善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导向机制

近些年, 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项目计划。诸如组织部门的“村官”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三支一扶”计划、教育部门的“教师特岗”计划、共青团部门的“服务西部”及“服务贫困及偏远地区”计划、科技部门的“科技特派员及科研助理”计划等, 这些基层就业项目计划, 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的一年, 要对上述项目计划的实施及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估、解决因部门或项目不同造成的待遇与出路差异大的问题, 研究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长效机制, 创新有效的政策措施, 激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八) 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 切实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 各地相继开发了一些公益性岗位, 以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新的一年, 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 抓紧研究开发适应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公益性岗位及其种类;同时, 按照岗位要求招聘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特别要做好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兜底”就业援助工作, 保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实现就业, 确保贫困生全部就业。

(九) 拓展外部空间, 做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和调剂互补工作

各地应建立健全与外地的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联系, 畅通相关渠道, 全方位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地“输出”调剂互补渠道。一是本地人力资源市场要与外地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密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联系, 及时了解外地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组织推介“输出”;二是与外地新兴工业园区或新建重大项目建立紧密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联系, 有针对性地为其推荐输送毕业生人才;三是建立本地高校毕业生人才库, 面向异地开放, 供外地用人单位随时招聘挑选。总之, 各地要重视建立高校毕业生外地就业“直通车”, 切实做好本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输出”工作。

(十) 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继续培养、出国留学和国外输出和应征人伍工作

1.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培训工作。调查显示, 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大都是长线专业或不是名校名专业的毕业生。对这些高校毕业生进行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是促进其就业的有效措施。2009年, 辽宁省对社会科学就业难的5个专业和自然科学就业难的5个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实施了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先后有2000多名就业难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上述系统培训, 实现了就业。新的一年, 各地应根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的需求,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组织实施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促进其就业。

2.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近年来, 各地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 并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辽宁的实践看, 凡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 有70%以上的都在见习单位或其他单位找到了工作。新的一年, 这项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并力争抓出更大成效。

3.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或到更高的学府进一步深造。出国留学或到更高学府进一步深造, 并取得硕士、博士等更高的学历学位, 也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种办法。对有条件、有愿望出国留学或进一步深造的高校本科毕业生,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或高校, 都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 鼓励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4. 做好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输出”工作。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 努力开辟高校毕业生国外劳务“输出”渠道。同时, 加快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人才。

篇4: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情况 分析

为不断拓展学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加大对重点地域、单位就业市场的开发和调研力度,按照九江职业大学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经济管理学院特组织部分教师赴上海、苏州等地,有计划地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就业考察调研,共考察用人单位11个,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现将考察情况总结如下:

1、走访了部分自主创业毕业生,听取了他们的创业感慨

在走访过程中,多数毕业生在谈到自身创业经历时提到“剩者为王”这个概念,他们说,很多行业其实都是 “先苦后甜”,只有最后坚持下来的人才能笑到最后,但很多人因受不了苦而中途离开,那么他们将永远等不到收获的季節。

2、走访了就业用人单位,听取了他们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

从这次考察情况看,企业用人的标准主要为:(1)有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沟通能力;(4)有较强独立思想和生活的能力;(5)有不怕受挫的进取心态。

3、关注大型正规的企业,重视规范的用工环境

就国内而言,企业用工环境最好的依次是欧美企业、日资企业、港台企业和中国企业,此次考察用人单位多为前两者,在考察时,我们发现他们的用工环境十分舒适,并人性化,有一套非常严谨而合理的晋升制度,这无疑是毕业生就业的理想选择。

4、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明确个人定位,是做好就业安置的前提

通过此次和就业单位沟通,我们发现学生就业观念及个人定位是否准确,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前提。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没有“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是不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

同时就业单位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问题,因此,学校应继续重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尤其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不仅在观念上确立诚信原则,而且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践行诚信原则。

5、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是今后做好就业推荐工作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与市场所需有较大偏差,对于大专层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有较宽的基础知识,模糊专业界限,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知识,强调一专多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对口与否不是就业的先决条件,就业可以专业不对口。

6、要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就业队伍,加大就业前的教育力度

最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企业一线员工中大专层次占有比例逐年倍增,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就业队伍,实施多层级灌输理念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降低就业期望值。

同时通过此次考察发现理工科学生就业较文科理想,但多为一线员工,因此要加强学生前期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尽管从一线做起,但大专生提升空间会大很多,同时,建议学校允许各班在大二时进企业实际实习一至两个月,让学生提前完成适应社会的过程,并也便于学生积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

7、建立与就业单位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

对于文科类的学生,像经济管理学院目前的五个专业,其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较容易就业,而会计专业等专业性强,市场需求量饱和专业,就业相对困难,因此,建议学校利用市属院校的优势,可考虑和知名本土企业联合办班,输送优秀人才,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并服务于地方经济。

8、对人力资源公司观念的转变

这次考察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上海和苏州两家人力资源公司,这是一种兴起人才服务行业,学生将不再和企业签合同,改和人力资源公司,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企业,还使学生可享受更全程、专业、多样化的管理,因此,建议学校可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利用他们掌握企业资源,将学生进行打包就业。

9、做好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等就业服务工作,是就业指导中心内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我们现有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多采取“等待”用人单位送上门的策略,我们应积极到就业热点区,到用人单位去推介毕业生,请劳动就业部门到学校宣讲国家相关政策,请知名企业到学校宣讲用人单位,还可实行对外“就业导师”制,聘请著名企业家担任学生就业导师,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这次考察,大家一是了解了目前上海、苏州等地用人单位具体情况,稳固了老客户,认识和了解了新客户;二是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增加了新的就业渠道,预定了许多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就业争取了主动;三是通过考察和与就业单位面对面洽谈,探讨出了一些可行的就业新模式,为把学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提升,寻找到了一些新的办法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阿力坦嘎日迪.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陈慧,唐再锋.地方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以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例?[J].安徽文学.2011(4).

篇5: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08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目前,我市主要农产品平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08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08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07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08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篇6: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进入2010年,看到最多的网络关键字是“深耕细作”、“扩张二三线城市”,2010年大学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新锐城市,也为当地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调查报告显示,重庆、深圳、西安、青岛、武汉、苏州等城市的雇佣前景超过京广沪,这预示着2010年新锐城市将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整体就业机会缓和上扬

经济形势回暖,订单量的增加,促使企业增加人手。国际猎头和人才派遣服务商万宝盛华2010年第一季度雇佣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地区预计在2010年第一季度增加员工人数的企业比例为19%,比上一季度增长了2个百分点,减少员工人数的企业比例为5%,比去年第四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这说明2010年企业开始储备和增加人员,就业机会开始增加。

汽车行业就业机会增多

中国汽车企业强烈扩张的欲望,促进了汽车行业就业机会的增加。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地区行业汽车业调查结果显示,26%参与调查的汽车企业预计增加招聘,调查报告《2010年大学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尤其在新车型推出、销售渠道的深耕策略的执行上,将创造出更多技术研发和销售类职位。

弹性工作机会大量增加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人过了弹性工作机会的一把瘾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为更多人带来体验弹性工作的机会。世博会大量临时性岗位的需求,对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职场人士而言,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民营技术研发人才走俏

篇7:2010年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实业的向前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今天,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这给学校和学生都带来了深切的思考,也给我们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能够充分了解我小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明白他们的就业需求,并找出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向大一新生提供四年规划的依据和更好的为就业指导创造良好的条件,我调查组对本校在校大学生中的320名学生进行了就业观调查。

我调查组对本校各年级在校大学生认证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主要包括学生毕业后发达发展方向,就业大方向的选择,就业地区选择,就业职业、行业选择以及工作条件要求,对自己就业前景的看法等项目的内容。先将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公布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我调查组在全校范围内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中的3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307份(男生181份,有9份未收回;女生126份,有4份未收回。其中大一59份,大二93份,大三67份,大四88份),占全体人数的95.94%,可见这次调查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学生发展意向调查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毕业后大学生的去向大体可分为三个大方向,即就业,考研和创业(其中包括就业和考研两手准备的学生)。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和考研难度的日趋增大,特别是经济危机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更热衷于求职和考研两手准备。然而由于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有半数以上的大四同学更热衷于就业,相比之下,其他年纪的同学则偏重于考研。另外由于社会市场不稳定等因素,越来越多学生也开始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这也是面对多元化市场而采取比较好的措施之一。

三、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意向及原因意向分析调查

大 一 大 二 大 三 大 四 北上广 18.87% 21.79% 20.75% 23.29% 东部沿海经济

发达城市 58.49% 64.10% 40.91% 60.27% 中部大中城市 35.85% 32.05% 47.17% 41.10% 西部大中城市 1.89% 6.41% 7.55% 13.70% 其他城市 18.87% 16.67% 15.09% 15.07% 对于学生毕业以后选择工作地域问题,在本校就读的学生有明显的地区特点:有半数一以上的学生希望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中部大中城市发展,而非前几年比较热门的三大经济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大量人才涌入,价值房产泡沫剧增,导致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不稳定等因素,从而是他们入住大城市的美梦破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去西部发展,但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和环境恶劣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很少有学生去西部发展,这也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调查组继续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对以上决定的原因作出了进一步的认真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通过上面的数据及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得到,由于大量人才拥挤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经济大都市,使该地区公司或企业对人才的可选择性增多,人才竞争激烈,从而导致城市中的公司和企业可能放低员工的良好基本生活条件,向人员提供较少的发展机会,甚至变相扣除员工工资等。相反地,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中部大中型城市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用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增加上述要求的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这不仅是企业策略的一种改变。也是在校大学生思想的一大进步。

四、求职考虑因素调查

从全校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单位条件的因素考虑的比较多,但是对于就业单位的专业性并不十分看重,统计数字显示,大学生对求职地区的考虑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而大多注重公司或企业为自身所提供的条件,这又是当今就业格局的一大转变。

五、学生毕业后对职业的选择意向调查

大多数大学生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对于职业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就业意向调查中我调查组设置了就业意向调查,具体数据结果如下: 大 一 大 二 大 三 大 四 政府机关 41.57% 26.92% 9.43% 26.03% 科研高校等

事业单位 18.87% 24.36% 20.75% 13.70% 大型国企 41.51% 34.62% 22.64% 58.77% 中小型国企 20.75% 17.95% 11.32% 21.92% 外资或合资

企业 54.72% 51.28% 39.62% 28.77% 私营企业 5.66% 7.69% 15.09% 23.29% 自己创业 33.96% 25.64% 22.64% 21.92% 其 他 5.66% 6.41% 11.32% 6.85% 从上表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大学生对于政府机关,外资或合资企业,国企以及科研,高校等企事业单位等都比较等够接受,而其中大型国企和外资或合资企业倍受青睐。另外,对私营企业的接受比率随着年级的增加呈逐渐增长趋势,准备自主创业的比率也有所增加。

六、学生对未开工作报酬的调查

篇8: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关键词:万古霉素,肿瘤患者用药,调查分析

万古霉素是东方链球菌和土壤丝菌属的糖肽类抗菌药物, 临床用于革兰阳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对其他抗感染药物耐药的细菌, 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SE) 引起的各种感染尤其适用[1];对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过敏的严重感染患者, 或发生葡萄球菌属所致的动静脉分流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 万古霉素均可作为首选药物。近年来随着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日趋广泛, 尤其是不合理滥用, 其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全球医药界的高度关注。1988年国外发现了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VRE) , 且耐药率逐渐升高, 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 (VREF) 的耐药率较粪肠球菌高, VRE尤其是VREF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2]。本文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我院2010年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所有病例, 收集相关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旨在了解万古霉素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信息科和病案室收集2010年1~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使用万古霉素 (稳可信, 美国礼来公司) 治疗的住院病历, 共计25份。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逐份查阅并记录使用万古霉素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诊断、联合用药、标本培养分离菌、药敏结果及疗效等情况。采用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1.3 用药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和药品说明书判断用药的合理性。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主要从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和联合用药等方面判断用药合理性。见表1。

1.4 药物利用指数

参考万古霉素药品说明书及《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中对万古霉素用法、用量的规定, 确定万古霉素成人限定日剂量 (DDD) , 计算万古霉素的药物利用指数 (DUI) 。DUI=用药总量/ (用药天数×DDD) 。在药物利用研究中, 通常以DUI作为评价药品是否合理使用的指标, DUI≤1为用药合理, DUI>1为用药不合理。

1.5 疗效判断

根据修改后的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在疗效评判中设定了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和综合疗效评判3方面内容。本研究疗效评判以临床疗效为主。临床疗效判断内容分为临床治愈和临床无效。临床治愈是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 选时症状、体征均已消失或完全恢复正常, 且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非微生物学指标均已恢复正常。临床无效是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 选时症状、体征持续或不完全消失或恶化或出现该疾病新的症状或体征和 (或) 使用了其他针对该疾病的抗菌治疗措施[4]。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0年1~12月我院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患者共25例, 其中, 男14例, 女11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8岁;均为肿瘤患者, 其中, 良性肿瘤患者2例, 恶性肿瘤患者23例。患者年龄、性别、科室及发病位置分布情况, 见表2~4。

2.2 病原学检查情况

25例患者中行病原学检查18例, 占72%。送检标本包括痰、静脉血、咽拭子、导管、脑脊液等。分离检测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 表皮葡萄球菌2例, 假丝酵母菌1例;4例行脑脊液检测的患者中2例脑脊液白细胞总数超过标准值, 提示脑部有炎症;病原学检测阴性的患者11例。

2.3 血药浓度监测情况

根据《中国国家处方集 (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 》2010版附录7中《部分监测药物的药动学参数》的记载,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范围的峰浓度值为30~40 mg/L, 谷浓度值为5~10 mg/L。本研究25例患者有2例行血药浓度监测, 2次均监测了患者的万古霉素谷浓度, 监测值分别为3.4 mg/L和12.78 mg/L。

2.4 药物利用情况

25例患者中, 用药时间最长15 d, 最短1 d;用药1 d患者1例, 为肿瘤进展, 本人及家属要求出院;用药时间>10 d患者2例。所有患者总用药量为249.5 g, 总用药162 d, 平均用药6.48 d;日均剂量<2 g;DUI=0.77<1, 提示我院临床万古霉素的使用基本合理。

2.5 药物应用及疗效情况

本次研究25例万古霉素使用患者均为治疗用药, 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联合用药情况:25例患者中, 单独用药3例, 占12%;万古霉素和1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二联) 17例, 占68%;万古霉素和2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三联) 5例, 占20%。治疗效果情况:25例患者中, 15例病情明显好转, 10例疗效不明显, 临床有效率为60%。

2.6 不良反应情况

本研究25份病历中未记载明显的不良反应, 通过监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血清肌酐 (Cr) 与血尿素氮 (BUN) 水平的变化情况, 显示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Cr与BUN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提示患者的肾功能未受到明显的损害。

3 讨论

万古霉素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以肾毒性和耳毒性为主, 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和第8脑神经损伤。血药浓度监测能够降低其潜在的肾毒性和耳毒性, 并达到治疗浓度, 然而, 对是否应常规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 一直存在激烈争论[5,6]。我院使用万古霉素患者25例中未做血药浓度监测的有23例, 占92%。从患者的生化功能检查中可以看出, 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Cr与BUN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提示患者的肾功能未发生明显的损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所有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肾功能均正常; (2) 全部患者中只有2例用药超过10 d, 且每日剂量均<2 g常规剂量; (3) 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的同时, 未与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联用。上述研究表明, 在肿瘤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是否需要常规开展血药浓度监测的问题上, 可能还要进行近一步的探讨。

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将万古霉素确定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强调了其在临床上的规范使用。我院25例万古霉素使用患者中18例行病原学检查, 占76%, 说明我院在万古霉素的规范使用管理方面还应该加强。本研究显示, 25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60%, 请外院呼吸科专家会诊8次。分析治疗有效率不高的原因可能与肿瘤患者自身体质有关, 如肿瘤患者一般免疫力低下, 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因此, 为了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我院应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相关的人才、专家库, 从而保障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 通过对我院25例患者万古霉素使用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可见万古霉素在我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 应加强医师对万古霉素规范使用的认识, 做到根据临床适应证有针对性地用药,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控制联合应用, 不断提高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人才培养, 从而促进医院整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国辉, 徐威力.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病原调查及耐药谱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4) :35-36.

[2]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85.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2004-08-19.

[4]赵德恒, 李娅杰, 谢松梅, 等.对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疗效评价标准的考虑[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 24 (6) :564-565.

[5]张抗怀, 黄泰康.成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 26 (2) :157.

上一篇:形容夏天天气变化快的句子下一篇:民主生活会上给领导提意见范本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