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2024-08-11

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通用9篇)

篇1: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论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本文对市场经济下的中职烹饪专业学习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其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供现代职业教育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的,在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关系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依据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使自身工学相长,成为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以及一种工作探索。它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尝试的一项新指标。“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进而制定长期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烹饪专业的优势

以江苏常州为例,在建设中职烹饪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的过程中,笔者对常州餐饮业进行大量调研,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餐饮企业愿意参与“工学结合”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短缺。有的企业因扩展或转型需要大量人才,但是从社会上直接招聘困难较大,还需进行培训。此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受过完善教学的备选对象。他们只需提出相关的用人要求,派出业务指导人员就可以完成培训工作,这样不仅解决急需用人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其次,招收实习生可以降低餐饮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遇到临时大型宴会时,顶岗实习生的到来解决了他们的用人之急,也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行成本。若面

向社会招聘则成本就相当高,权衡利弊,与学校合作接收顶岗实习生是其最佳选择,有所牺牲也十分值得。

再次,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储备一些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三、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措施

常州地区餐饮企业的阶段性人才需求境况如下:4月、6月、9月为餐饮淡季,11月至3月为餐饮业旺季,临时大型宴会等需要阶段性人才。结合具体情况,我校与一些酒店,如竺山湖度假村、万豪国际大酒店,合作实施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第二学期在校学习烹饪专业技能,企业委派骨干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烹饪技能;在第二学年,在餐饮淡季时将学生派到企业学习烹饪菜肴制作,在餐饮业旺季和临时大型宴会时学校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由此,学生可以完成了角色的过度;学校也完成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也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技能岗位的完美对接,解决了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最终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的互利共赢。

2、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校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改革活动的展开,企业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要调动企业积极性,让其主动为培养人才做贡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品研发、文化内涵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校必须抓住这长抓不懈的内容,站在互利共赢的角度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的实现途径,学校烹饪专业尝试与上海酒店合作共建“仿真酒店”,其内部设立的岗位、设备设施等均以酒店为样板,在运作过程中,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协议,酒店派骨干为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教学中利用“仿真酒店”,让学生分别担任各个岗位角色,从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成果。将科目综合于一体,如中西烹饪、酒店管理、酒店礼仪、成本核算、酒店营销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大提高。

3、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的平台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应当在此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学校应该研

发创新菜肴,并免费提供给长期合作的酒店,同时把职业技术优秀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进而达成三方互利共赢。

4、培养“尖端”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之需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招牌产品,但是制作这些“招牌产品”的人才奇缺。学校应挑选相应特长生,与企业一同培养,这些学生应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以及强化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到企业后能为企业所重用,成为技术骨干。

四、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难题

首先,实施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严格执行。学校代表了两个主体,始终为学生在“结合”中受益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使学生达到各项培养目标的标准;但是企业考虑则是工作效率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实训很难进行。

其次,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行为不理解,特别是在餐饮业淡季没有报酬给学生,导致他们认为学校出卖他们的劳动力给合作企业,是有利所图的,尤其培养计划有变时,部分学生会产生其他异议。因此,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培养协议的同时,还应将其与学生绩效考核相结合,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优势。

再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较弱。“工学结合”模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特点,而企业的第一要意是要发展,因此必然把工效和利润放在首位,很少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在制定培养协议时,学校与企业应从双方角度考虑共同研制,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严格执行。

结束语:

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突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了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企业管理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技能人才。参考文献

[1]卜雪梅.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5).[2]陈王劲,汤欣.五年制高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3]谢春山,包丽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许曙青.关于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6).

篇2: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关键词:桥梁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涂光亚(1974-),男,湖南汉寿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刘小燕(1963-),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在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15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8-02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一个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就意味着财富和经济发展,而知识产权来自于知识和技术的原始创新。

[1,2]创新能力对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尤为重要,对于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扩招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只有相对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桥梁建设领域新结构、新工艺的大量采用使得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快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来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大学四年期间,创新性思维应贯穿于每门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前面的积累,大学生实际上已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基于条件所限,在课程的作业、试卷或者报告中很难形成真正的创新。而桥梁毕业设计相对于以前的课程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它是以一个具有具体地形地貌的桥位为基础,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出一座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具体桥梁结构物,该环节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指导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学生强烈创新欲望的驱使下,必然能通过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选择在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个环节来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

一、当前桥梁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座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包括方案比选、尺寸拟定、内力计算(验算)、施工图的绘制、计算书的编制等等。通过以上过程锻炼学生的结构创新、计算分析、电算程序、计算机绘图、文档整理等各方面的能力。[3]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毕业设计成果很难达到上述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创新性方面更是严重缺乏,甚至存在个别抄袭剽窃的现象,与毕业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4]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思想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当前学术研究中对创新的神圣化,部分指导教师认为本科生难以创新,只是将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的岗前职业训练,侧重于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6]另外由于扩招的影响,一位教师经常要指导8~10名学生,同时指导教师自身还有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要完成,导致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因而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

2.桥型方案选择单一

桥型从大的方面来分可分为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和各种组合式桥梁,学生在确定桥型方案时往往不是根据地形地貌、通航要求等技术要素来进行考虑,而是看哪种桥型好做,哪种桥型的毕业设计可以找到参考的模板,导致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桥型方案均为梁式桥,并且又以梁式桥中的等截面或变截面连续梁桥为主,占所选方案的80%以上,而斜拉桥、悬索桥、斜腿钢构桥、钢架桥等很多非常有结构创新特点并且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得也较多的桥型却没有学生选择。最终导致毕业设计成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桥型的限制也很难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精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的扩招,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毕业设计期间,个别没有签单位的学生必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另外,准备考研、实习等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严重不足,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就较差,因此想要在毕业设计阶段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上加难。

4.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体系

目前的毕业设计主要通过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来进行评分,学生只知道自己最终的成绩等级,而并不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或者在哪些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最终的成绩只是一个模糊的评价。虽在成绩评定书中也有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和评阅教师评阅意见,但通常只在学生的档案袋中,学生本人无法看到且这些意见也都是笼统而不是具体的,因此最终导致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毕业设计有没有创新性,只是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一个成绩等级而已。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导致学生失去了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的动机。

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篇3: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一、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各高职院校中的存在着不同想法,大部分是仿照高等院校环境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有一部分是借鉴各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教学计划。不难看出以上常见的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是按照高等教育艺术类专业的办学思路为主线,本科学院旨在旨在培养对设计理念有一定研究,具备创造性设计能力的设计师为目标。然而这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性研究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然而这对高职生源素质的学生要求过高;后者较前者培养定位更准确,但普通专业学生对理性的思考要求过多而创造性设计开发不够,对于建装装饰专业的这也是不适合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建筑装饰专业定位在培养一批既能设计又懂施工,掌握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高级建筑装饰行业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改革与创新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响应国家高职教育改革政策,以建筑装饰行业为依托,就业为导向,与市场紧密联系,建立建筑装饰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及标准,指引本专业办学方向,构建“五学三实”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的特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建筑装饰行业大量的市场调研前提下,多次与建装专业资深专家的深入交流,在专家研讨会上确立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课程体系,旨在为建筑装饰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素养、良好的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建筑装饰领域一线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所必须的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建筑装饰绘图能力,具有良好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能力、建筑装饰材料采供与管理能力、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能力,从事建筑装饰设计、装饰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建立“五学三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交替”为切入点,构建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五学三实”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校内学习岗位基础技能模块→第一年暑期校外实训基地体验职业角色→第二年校内“专业社团”、“教师工作室”强化专业核心技能模块→第二年暑期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第五学期校内“专业+”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实习,三年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工学结合”一体化。

“五学三实”详细地说,“五学”是指一至五学期学生完成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系统的校内学习:第一至二学期完成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三至第四学期通过专业社团及教师工作室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第五学期自选学习“专业+”的创新创业及核心技能模块。“三实”是指校外三个实习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在完成第一年的岗位基础技能模块学习后,在暑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职业体验,体会职业氛围及岗位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职业素养奠定基础,顺利地让学生职业“入门”;第二阶段是在学生完成第二年校内学习后,学生暑假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习,将所学的专业技能投入到实际案例中,有效的实现学生“入行”;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学生通过“双选会”前往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成功实现学生“入职”“.五学三实”的模式让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得到递进式的提高。

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保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只有真正实现了在工学结合“做中教,做中学”,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企业实际案例锻炼核心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就业。建立“五学三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摆脱了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困境,确保学校和企业双赢。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市场接轨,保持与行业的共进,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践行“五学三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量身定制实际需要的岗位技能人才,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未来校企“资源融合、互利双赢”合作办学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专家研讨会,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获得实际需要的技术人才,学院获得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从根本上提升了办学水平及就业率。只有校企合作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学院和企业双方不断的进步。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江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托深层次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的“五学三实”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江西工贸实际情况探索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工学结合,五学三实,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4.

篇4: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昆明理工大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利用“卓越工程师”项目实施的机会,以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改进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的实践及经验。教改实践表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6-02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创办三十多年来为云南及国家电力行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电力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一些教改措施的实施,本专业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电力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论脉络把握不清,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不足,应用能力偏弱。

本专业从2012年起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该计划强调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培养一批上手快,能用,好用的人才。我们以“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开展为契机,结合本校生源及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本,开展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专业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课程体系源自于国内相近专业传统,几十年间变化不大。该课程分支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课程体系不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由于在推行教学改革措施时不能充分顾及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上存在的差别,效果并非理想。比如为鼓励培养自学能力而采取的压缩课时等措施,由于缺乏相应的学习激励及严格的管理措施,反而削弱了学生知识掌握水平。这个问题的改善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全局性问题,这里仅从课程体系角度分析。

以异步电机知识掌握为例,《电机学》课时从100多压缩到64节,鉴于该课程的教学难度及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一段时间以来教师讲授时基本将异步电机等内容全部削减以重点讲述发电机、变压器等和发输变电关系更紧密的部分。但实际上异步电机无论作为负荷还是电源,在当代电力系统分析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补偿,我们开设了选修课《电机拖动及控制》,就内容来看,该门课程并不满足本专业知识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风力发电作为分布式绿色能源的主要形式在电网中的应用得到飞速发展,风电企业吸纳的毕业生逐渐增多,大部分风力发电机都采用异步机,学生对异步机知识掌握程度不理想凸显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及内容存在不适应企业及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地方。

2.强调对电网运行相关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整体培养。表现在对电网运行的经济特性及运行管理知识的教育内容不够,因此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和电网实际运行体系、模式、规章制度相结合,不能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和自己未来职业的相关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反过来,企业也认为毕业生素质和他们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活动改进的思路

1.围绕工程能力的培养,对原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整理。以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连贯性为目的,对不利于知识掌握的部分进行重点调整及补全。

2.迎合电力工程技术及电网技术发展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新增反应现代电网技术及应用的课程。

3.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逐步改革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活动中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对传统的实验、实习、设计教学模式进行补强,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电网运行及管理的工程知识,使得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和未来职业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积极性。

4.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革考核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发展适合职业生涯的各种能力。

三、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消除课程体系中存中的脱节问题。以本专业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学科分支为例,同步电机理论在整个分支体系中贯穿始终,为了从教学效果上保证理论学习的连贯性,我们紧接着《电机学》,在《电力系统稳态》、《电力系统暂态》之前开设了《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初步)》,在该课程中承接《电机学》中学到的同步电机理论,大量介绍电力系统运行及控制理论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电力生产实际案例,使得学生在深入学习后续课程相关内容之前就了解所学内容将应用在电力企业生产中的哪一个环节,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产生联想,鼓励学生从应付考试的学习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

2.紧跟电力技术及能源技术进步的要求,弥补课程内容上的不足。新开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重点介绍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绿色可再生发电技术原理及应用问题。随后,还将开设《智能电网技术》,从电网运行及管理角度介绍国内外关于智能电网的不同定义及应用背景,促进学生了解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激发思考,提升学习兴趣。另外,还通过讲座、导师专题等教学型式向学生介绍企业法规,企业文化等与电力企业从业相关内容。

3.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实验及实习体系。 “卓越工程师”项目特别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我们在《电机学》结束后,利用短学期开设了《电机电气综合实验》课程,在《电力系统分析》结束后开设了《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软硬件实验平台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分析能力。

4.借鉴同行经验,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法。通过各种课程建设项目,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方便学生课上及课后自主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对一些普遍反映难教难学的课程,如《电机学》进行考核方法改革,因材施教,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电机学》考核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考核模式,允许并鼓励学生自主钻研,用科研成果部分代替考试成绩,引导学生通过实证性科研活动进行学习。

5.改革教师培养及遴选模式。一方面我们重视教师培养,要求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提升教师的工程体验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一些和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引入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调查表明,这些举措深受学生欢迎。

6.改革实习和设计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以卓越班为试点,积极为学生创造企业实习条件,如将毕业设计这样的重要、延续时间较长的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进行,直接让学生以实做方式在毕业设计阶段参与电力企业生产活动,为其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开一个好头。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效果

上述措施均以卓越班为试点,普通班教学以卓越班推行的效果为经验逐步展开。由于卓越班开始于2012级,现只就部分重要课程的成绩及班级学习情况用卓越班及普通班的情况进行对比说明。

“卓越班”是从普通班自愿报名参与的学生中选择,遴选学生并不要求成绩“卓越”,因此学习成绩的对比有说服力。

由表中可见,无论是学习积极性还是学习成绩,卓越班同学均较普通班同学领先。

五、总结

随着大学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素质离社会期望值存在差距成为共识,可以认为,这和我们没有及时调整教育思路,改变教学考核方法,主动依据用人单位需要调整学生培养模式有关。从我们的课程建设经验来看,只要坚持改革,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还是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出是适时的,合符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为高校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创造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 ”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 研究》2011年第2期 。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1 年第4期 。

[3] 余寿文、李曼丽 :《培养21世纪的优秀工程师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年第 3 期 。

篇5: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0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0-02

作为全球性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产业以期高增长,高收益的产业特性,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增长,2015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位3.3%,而生物产业的增长率却达30%[1]。当前该专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欠缺十分显著;部分学校甚至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这些都为生物产业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困难。

江南大学自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伊始就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概况课程的内容要求表明,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一门深层次的,多学科性的和综合性实验技能培养的实践性课程[2]。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开设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目的在于缩短学生在所学的专业基础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随着2011年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成,其作为生物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探索及模式。

1.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生物工程是工程型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验室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操作工程设备,检测过程参数以及分析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由于受到传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的影响,其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在各单元实验中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即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思考就可以完成实验,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的进展,生物工程的研究也有传统的细胞外环境发展到细胞水平乃至基因水平的多参数多尺度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和生物能源的开发,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我们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加强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学会创新。

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张梁等在国内教育类杂志上指出:需要将课程教学,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工程设计联系起来,形成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专业生产实习)-理论(专业课程)-实践(发酵工艺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实践

我们多年来不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式进行完善,具体操作如下:

(1)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探索与实践

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1年5月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建有粮食精深加工、通风发酵、厌氧发酵、分离提取与包装等四个中试平台。四个中试平台可以实现单体设备独立操作,形成从原料处理到产品包装(GMP水平)整各个生产过程的中试能力。自其建设完成,我校本科生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即安排在本实验室中进行。我们充分利用中试实验室现有的空间,划分成3米和6米两种层高,3米作为学生实验台实验的场所,6米层高的空间作为工艺设备的空间,分别有机整合成工艺实验室和分析实验室两部分。工艺实验室中配备了实验所需的中,大型设备和常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室配备了代表了当代分析测试仪器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精密仪器与设备,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液相色谱串联四级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全数字化核磁共振波谱仪、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微射流均质机、流式细胞仪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基于预约制度面向本科生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中的所有仪器都附有仪器原理,使用说明和操作步骤,大型仪器还录制简明的样品处理及仪器操作视频。在教师指导后,由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操作这些仪器,学生可对实验中各种感兴趣的参数随时进行分析表征。实验室的开放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仪器与试剂的损耗,给实验室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但多年的实践表明,开放式的综合实验课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2)改进和优化实验内容,学生可分层次自由选择实验

我们重点从以下几点改进和优化了已沿用多年的综合性实验内容。首先,精选实验内容。减少固定实验步骤的简单重复性实验内容,只保留极少部分应熟练掌握基础操作的经典实验。同时跟踪学科发展,把具有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的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其次,保持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生物工程研究范围近几年来拓展很快,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技术使越来越多的产品可通过生物法生产,而工艺与设备的操作往往贯穿在这些产品生产的中下游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使其今后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有必要对一些非常规生物过程的认识,如增加固态发酵、基因工程菌发酵和动植物细胞培养的实验。同时结合工程实验室中试平台实地介绍包括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车间布置及工程核算等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再次,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在总计16个实验中,基础性综合实验开设4个,每位学生可选做2个以上;文献型、研究型的设计性综合实验开设6个,每位学生选做3个以上;探索性综合实验(由我院教师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开设6个,每位学生选1个以上。具体选择所做实验的个数,由学生根据教学时数自行确定。

(3)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开展Seminar交流活动

构建以学生认识专业、实习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技术实习、专业技能认证、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专项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实验,要求其从选题依据、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到最终结论,完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形式。学生完成实验选题和实验设计后,让每个研究小组派出代表以幻灯片的形式宣讲自己的实验设计,让其他同学提建议,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根据大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环境研究法课堂授课结束后,就进入实践环节,实践就是让学生将确定好的研究方案付诸实施,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完整过程,同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可对报告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通过这些环节,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实现教程、工艺合一,产品合一,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多层次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课教学条块分割的局面,将生物工程的上、中、下游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减少实验重复内容,给予学生全局的观念,又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工程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讲解及演示以外。还应该增强学生创新性的自主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定期安排学生进行seminar。例如将班级成员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设置组长一名。每个小组根据指导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由准备材料,在组长的组织下提出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并上台讲解展示,在此过程中其他组别对其进行提问打分。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能够增强学生创新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为了准备材料会查阅很多资料,也是对知识点的再次复习过程,同时也是理论结合实际,增强了学习效果。在Seminar活动讨论交流后,对学生自己设计的或自带课题的实验,只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实验条件许可,即允许进入开放实验室开展实验。

(4)建立实践性课程考核新体系

要全面真实地检查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建立和实施以基本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以实验理论、实验操作考核、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果评价等多样化考核方法,从设计思路、实验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考核学生在全面掌握和融合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考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综合创新能力成绩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包括实验预习、学习态度、科学作风、平时操作熟练程度、结果、实验报告等几个方面。期末成绩占实验成绩的40%,包括抽签实际操作和抽签回答实验理论性问题两部分。综合创新能力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考核的依据是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和综合性的实验论文。经过这样的改革,突出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培养学生求实意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调动了学生重视实验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林江,郑飞云,李永仙,等.创新设计型生物工程工艺大实验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194-196.[2]黄敏,邱建平,张影陆,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11.[3]江珩,陈守文,喻子牛.以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172-175.作者简介:

李由然(1985-),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发酵工程方面的研究。

篇6: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申报单位或 申报人:何桂春

所在单位: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主管部门:江西理工大学 二○○五年五月二八日 档案号:

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及先进性

一、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

2、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并且与全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有机结合,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为: ①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

②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③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④探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研究和探讨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①高校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及其现代教育理念研究;

②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

二、教学研究项目的先进性

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力并非不要知识,恰恰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贯通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知识创新的能力。为此,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和富有“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2、本研究项目是站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项目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3、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申请立项的理由和预期的效益

一、申请立项的理由

1、本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三个面向”,以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系列教育观点对我国高教改革颇有启迪:大学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要开拓新知识,创造新思想;大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给学生贯通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预期的效益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加快我校和我国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发展,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项目将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与认真的工作实践,探讨创造能力的构成及生成机制,并重点探讨在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力图为我国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3、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项目实施进度︵

包括分阶段工作安排︶及经费来源

一、项目实施进展 1、2005.03~04 调研,全面了解全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

2、2005.04~05对我校各专业本科教育(四年制)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规格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2005.06~08 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4、2005.09~12 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探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5、2006.01~06.02 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6、2006.03~04 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对我校师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7、2006.05~06 提交研究报告,结题。

二、项目研究经费来源

项目需要研究经费6000元。主要是调研费、资料费和打印费等。课题组负责人已筹备了其横向课题科研经费5000元资助该课题进行研究。经费来源:

1、课题组负责人自筹5000元;

2、申请研究金费1000元。

主要申请立项人

姓名

参加工作时间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及任职时间

最后学历

现从事工 作及岗位

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

担(兼)任党政职务

社会 兼职

何时何地受 何奖励

在读博士

专业教学、教师

矿物加工支部书记

项目参加人员(限4人,不含主持人)

姓名

年龄

职称(职务)

工作岗位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环建学院教学院长

副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与给排水教研室

讲师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专业教师

该课题如获立项,我将带领课题组自筹足够的研究经费,认真按时完成该教改项目的研究,把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专业教学环境中去,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项目负责人签字:

2005年 5 月28日

所在系(部、室)意见

该课题的研究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同意该课题申报、立项研究。领导签字(公章)年月日

所在学校意见

领导签字(公章)年月日

主管部门意见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备 注

专家推荐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和富有“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综上所述,本人同意推荐该课题的申报,并建议立项进行详细研究。

职称

教授

推荐人

邱廷省

2005年6月20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该课题是站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本人同意推荐该课题的申报,并建议立项进行详细研究。

职称

教授

推荐人

刘维平

篇7: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开始,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针对性的在各校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一直到,一共有两百多加高校开设了与软件工程有关的专业,招收的学生将近两万多名,招生规模也是其他专业的前十名。因此,从前期的经验可以总结出,想要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发展且又能跟上世界步伐的特色软件专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刻不容缓。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也是边摸索边前行,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提出,并共同研究出应对的方案。

篇8: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一、面向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苏州大学严格按照卓越工程师要求来制订冶金工程的培养计划, 以培养工程实践人才为出发点, 制订的冶金工程培养计划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工程实践的工程科技人才。

1. 通识课程平台——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化教育课程, 即通识课程。针对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 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 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通识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通识课程平台占总学分的23%。

2. 基础课程平台——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复合型人才。

基础课程涵盖无机化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工实习等课程。上述做法使学生基础扎实, 具有冶金、材料、化学、化工、机械兼顾的知识结构。基础课程平台占总学分的45%。

3. 特色课程平台——接触学科前沿, 注重设计和实践能力。

本专业方向特色课程平台为本专业方向的支柱课程, 有理论、有实验、有课程设计。特色课程平台针对本方向的技术发展, 选择接触学科前沿的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特色课程平台占总学分的17.5%。

4. 选修课程平台——鼓励学生交叉选修, 注重专业拓展能力。

选修课程平台有有色金属冶金学、冶金反应工程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冶金厂环保、热工仪表及自动化、金属压力加工等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 更好地拓展了冶金工程相关的工程实践能力。特色课程平台占总学分的14.5%。

二、面向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

1. 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

专业实验教学打破按课程开设课内实验和集中实验的格局, 专业实验教学课全部开设成独立实验课程。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层次, 设置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达到30%以上。

2. 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注重将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 及时将科研引入实验教学中去。以工厂实际问题为原型, 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工艺处理,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并且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确保实验课的年更新率达到10%。充分发挥仿真实验的载体和平台作用,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观察实验现象, 了解实验的全过程。现代化辅助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实验教学更加完善,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该大型仪器之前对该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了解, 而且有利于学生操作实际仪器的学习效果。

3. 开放实验室。

通过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参加工厂的技改项目和解决来自于工厂的实际问题, 自己动手解决自身提出的问题。

4. 实验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 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实验教材编写方式, 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实验教材的编写, 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自编实验教材。

5. 信息化平台建设。

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为学生提供主要实验课程的网络课件和电子教案, 并在网站上提供仪器使用手册、设备操作方法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开展专题讨论、发布课程疑难问题以及对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更好地发挥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向学生实时公布各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和实践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冶金工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 我国冶金行业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对冶金行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冶金行业信息化人才需求将不断加大, 尤其是软件人才。目前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 冶金行业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现状。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计算机在线监测与控制、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快速成长期。由于冶金行业自身的特殊性, 专门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因为他们对所从事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了解不够, 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不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未来冶金行业迫切需要高校大量培养一批熟悉软件工程技术, 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整体开发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 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冶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三、面向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该由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梯队组成, 以苏州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和其他教师与管理人员为主, 同时, 聘请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的高级专家和技术人员。为了做好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主要措施是:

1. 首先要保证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都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管理经验, 在中心工作的正、副教授要通过相关程序的遴选。

2. 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 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冶金企业培训, 回校后在中心工作或兼职一段时间;或者选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 以老带新。

3. 鼓励广大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鼓励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 实验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学, 互相融合, 形成学科带头人或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

由于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理论扎实、技能全面, 同时, 又具备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之, 冶金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 因而, 毕业生择业面宽, 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可以到冶金、化工、材料、环境保护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开发等工作, 也可以到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祖国蓬勃的建设事业需要冶金工程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 众多的钢铁冶金, 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等都是学子们一展身手的好地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冶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 也就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就要逐步接触并掌握到丰富而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另外, 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对学生外语的使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摘要:苏州大学严格按照卓越工程师要求制订冶金工程的培养计划, 构建了合理的通识课程平台、基础课程平台、特色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开放实验室、实验教材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推进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工程实践人才,冶金工程,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初茉, 解强, 许德文, 等.研究型本科教育中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 2007, (2) .

[2]黄江丽.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9, (6) .

[3]蔡璐, 王章忠, 巴志新.衔接专业资质认证通道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 2010, (7) .

篇9: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工学论文

关键词:联网工程 实践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1-0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董事会议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