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

2024-08-12

王建《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精选12篇)

篇1:王建《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

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5)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6)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三: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月光满地。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

(2)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答]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篇2:王建《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词句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白话译文:

篇3:王建《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3、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篇4:王建《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朝代:唐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

③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④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⑤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⑥落:在。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诗歌简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又名《十五夜望月》,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诗歌,它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开篇,以抒情结篇,想象丰美,意味无穷。该诗为七言绝句,收入《王司马集》。

详细赏析:

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杜元颖。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意境解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

篇5:十五夜望月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更深刻的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准确的读出句子所包含的语气。

3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4通过读短文感受学生时代读书的快乐,并学习写读后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并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词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4小组评读,读出句子的语气。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

2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篇6:《十五夜望月》教案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

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3、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指导朗读)

5、抓字眼,明诗意

(1)划分诗歌的节奏

(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望月怀人的思绪。

句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6、品意境,悟感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2)“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却是全篇点题之笔。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仰头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再读古诗,品味意境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课后作业

请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花,月

情感: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篇7:十五夜望月改写作文

“吱呀”一声,一人从屋内走了出来,那人正是王建。他着一身素衣,来到桂花树前,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禁轻叹:唉,一晃,又到中秋了!

王建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在想些什么。秋天的露水悄然沾湿了他的衣袖,丝丝寒意轻轻袭来,只是他自己却无半点察觉。

夜渐渐深了,树上鹊鸦的聒噪声逐渐消停,空中的月亮却显得格外圆,格外亮,也格外得好看了。

只是今儿本应是家人团聚之日啊,而我却一人独在异乡。王建望着明月,似在浮想联翩。那广寒宫内,嫦娥与玉兔又在做什么呢?是否如自己一般,正看着一户又一户团聚的人儿,独自伤怀呢?不知这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儿像我这般,只能把思念之情藏在心中。但愿这明月能把每个人的情思带到他所想的.地方去吧!

篇8:十五夜望月改写作文

不知为何我开心不起来,不知为何家里很冷清。今年又是我一个人过中秋。

两块月饼,一瓶水,一份沉重的心情,一个独自赏月的我。望着明月当空的一轮圆月。我不禁浮想联翩,望着朦胧的月光,把庭院照的白亮有洁净。我望向窗外——庭院很白,乌鸦在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秋天的甘露打湿了院中皎洁又告香的桂花。今晚的月亮格外的圆,又叫人格外的无比舒适。月光照着我也照着你们。不知这惆怅和思念家乡的思绪,今年。又会落到谁家?

篇9:十五夜望月改写作文

平日里公事太多,无暇顾及生活中的美景,今夜难得如此闲情逸致。他看到如水的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给地面铺了一层薄霜,树头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枝上的乌鸦已然安歇。原来自己的院子是这样的美,可自己怎的就这么孤独。

秋露已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看着院角的那棵桂花,他又想到了当年,想到远在他乡的友人,他开始回忆,回忆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就这样看着想着,等回过神来,已是深夜。

篇10:十五夜望月改写作文

寂静的树上栖息着两只鸦雀,他们互相依靠在对方的肩膀上,向远处眺望,心里淡淡的想着:何时才能与家人重逢呢?秋天的露水点点无声,落在每棵花草树木上,也就是这些晶莹的露珠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那桂花可谓是十里飘香,在人们的心中,它们像一只只独木舟,顺着风、雨、水,传递给远方的亲友相会。

今夜的明月是格外耀眼的,人们聚集在庭院里,抬起头来向夜空看去,这也是在看望已经逝去的亲人,他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思念向天池走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这黯然无光的地面,便有了别一般的色彩,桂花树在风中摇摆,摆出几分美观,人们也围着桌子与家人谈话,吃月饼,想着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呢?

篇11:十五夜望月改写作文

缕缕秋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吹走了这一年的悲伤与喜怒。我放下手中的书,轻轻推开门抬头望去,月儿正行到中天,月光如雾、如梦,笼罩着世界。门前的小溪匆匆流淌着,似乎要赶着回家。大树上的鸟儿正与家人谈笑论欢。看到这一幕,我陷入了沉思……

那年中秋之夜,我和家人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月亮就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明月映衬着我和家人嬉戏的画面,是多么幸福温馨,让人流连……

月还是那个月,而人呢……

篇12: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译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3.栖:休息。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鉴赏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上一篇:防微杜渐 勿忘初心下一篇:冀教版语文上册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