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职务犯罪规定

2024-08-11

防范职务犯罪规定(精选8篇)

篇1:防范职务犯罪规定

军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军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切实保证军人依法履行职责,纯洁巩固部队和提高战斗力,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犯罪工作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职务犯罪,是指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和具有军籍的学员,以及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读职犯罪、侵权犯罪、军人违反职责犯罪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其他犯罪。

第三条 军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各级党委、机关围绕部队全面建设,领导、组织实施治理和防范职务犯罪的活动,是加强廉政勤政建设的一项经常性、综合性、基础性工作。

第四条 军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反腐倡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从严治军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紧密结合战备训练、政治教育、国防施工、行政管理和部门业务等工作,立足从源头抓起,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惩治与预防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军人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减少一般职务犯罪案件,遏制大案要案。

第五条 各单位应当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机关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官兵共同参与的预防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一)团以上党委领导本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工一名常委具体负责。(1)领导、组织部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2)传达学习上级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示,提出贯彻落实意见。(3)检查分析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4)领导和支持政法机关依法查处职务犯罪案件。

(二)各级政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1)制定贯彻上级有关指示的具体措施,并组织落实。(2)分析工作形势,提出预防意见和对策。(3)组织协调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解决办案中的具体问题。(4)检查部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奖惩意见。

(三)各级机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1)结合业务工作特点和规律,制定预防制度和措施。(2)总结推广预防工作经验,宣传典型,推动预防工作开展。(3)负责对下级机关、部门预防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4)其他部门协助配合政法机关依法严肃查处职务犯罪案件。

(四)军事检察机关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检查。

第六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突出重点对象、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和时机,着眼解决容易发生的问题,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教育督促担任团以上部队和机关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严格依法用权,正确履行职责,自觉接受教育、管理和监督,防止发生以权谋私和读职失职犯罪等问题。

(二)加强对从事兵员、干部、财务、物资油料、基建营房、装备器材等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恰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防止发生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犯罪等问题。

(三)各级机关应当做好所属医疗、仓库、院校、科研和服务保障等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1)医院、疗养院、门诊部等医疗机构,应当端正医德医风,防止违反规定收受财物,防止生产、供应、经营、使用假冒伪劣药品,防止和杜绝重大医疗责任事故。(2)各类仓库应当严格仓储物品管理规定,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安全措施,防止侵占、挪用库存装备和物资,防止违反操作规程处理易燃易爆等物品,防止代储、代运、代收、代发非法物品和危险性物资。(3)院校应当严格执行招生培训的有关规定,防止擅自开办涉及颁发学历证书的自费生培训,防止擅自扩大自费生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层次,防止利用招生、考试、分配等时机弄虚作假和收受贿赂。(4)科研单位应当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依法转让技术成果和开展技术服务,防止以技术入股方式办企业,防止擅自从事技术产品的规模生产和营业性活动,防止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5)装备供应、修理、报废处理等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军队装备管理的规定,防止个人借机中饱私囊,防止变相提供盈利性服务,防止擅自变卖报废的装备器材。(6)招待所、干休所、生活服务中心等服务保障单位,应当严格落实对外有偿服务管理规定,防止违反规定开办营业性项目,防止擅自对外承包和租赁经营,防止经商办企业。

(四)营、连和舰艇、飞行大队以及与其相当的基层部队,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对涉及基层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民主讨论、集体决定,防止发生以权谋私、侵占士兵利益等问题;尊重基层官兵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防止发生虐待部属和非法拘禁犯罪等问题。

(五)严格执行武器装备管理规定,遵守操作规程,落实安全措施,防止因读职引发武器装备肇事等重大事故案件;加强对码头、机场和导弹阵地等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擅离(玩忽)军事职守危害重要武器装备安全;加强边防、海防、空防战备值班制度,保持人员在职在位,武器装备状态良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防止读职失职,确保边防、海防、空防安全。

(六)在执行处置突发事件、参加地方抢险救灾和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等重大军事任务中,及时掌握部队官兵的思想动态,认真做好武器装备和财物的清理、登记和交接工作,防止发生贪占公款公物和读职犯罪行为;在装备更新改造中,严格装备更新改造计划的审查论证,加强装备经费管理,严格执行装备科研采购维修工作程序,防止发生贪占经费和读职犯罪等行为;在战场建设中,严格战场建设工程的立项、预算和施工的审查监督,加强对工程招投标和经费使用的管理,防止发生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和读职犯罪等行为。

(七)根据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区分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开展战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战争准备阶段,及时掌握参战人员的现实思想状态,帮助官兵克服和消除厌战、畏战心理,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防止发生擅离(玩忽)军事职守、逃离部队和泄露军事秘密等犯罪;在战争实施阶段,督促官兵强化军人职责,严守战场纪律,加强协同配合,防止发生临阵脱逃、违抗军令、战时自伤、作战消极和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等犯罪;在战争结束阶段,做好清理战场、回撤归建、押运战俘等环节中的预防工作,防止发生残害居民、掠夺居民财物、虐待俘虏和私放俘虏等犯罪。

第七条 各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

(一)经常进行形势分析。着眼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军队建设发展,根据驻地敌社情和部队担负任务,结合部署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经常分析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形势,把握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犯罪诱因,研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军级以上单位每半年,师级以下单位每季度召开有军务、干部、纪检、保卫、检察、审计等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交流信息,掌握动态,研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及时报告工作情况。结合半年和年终工作总结,向上级报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特别是职务犯罪大案要案的线索,必须立即报告,不得拖延和隐瞒。

(四)开展执法检查。各级领导机关应当加强对职务犯罪惩治工作的检查监督,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及时督促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执法检查,主要采取自查与政法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对立案侦查、案件审理和监管改造情况的检查。

第八条 各单位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纳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军队院校和干部培训的教学内容,融入部队经常性的教育之中。通过理想信念、廉政勤政、军人道德和法制等教育,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法纪意识,增强内在约束力和拒腐防变能力。

第九条 各单位应当认真落实党的组织生活、要务公开、行政管理、干部述职述廉、岗位轮换和交流回避等制度,充分运用制度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第十条 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对领导干部和人、财、物管理人员以及重大事项检查监督的有关规定要求,把党组织监督、上下级机关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第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严格依法惩治职务犯罪,充分发挥打击的特殊预防作用。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应当领导支持政法机关依法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各级政法机关应当端正执法思想,提高执法办案能力,严格依法处理案件;应当重视和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认真总结教训搞好整改,研究职务犯罪案件特点规律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

第十二条 党委、机关应当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评,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完善制度,增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师级以上党委负责领导、组织对本级机关和下一级党委、领导干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的检查考评;直属单位和基层部队的检查考评,由主管机关或者团级党委负责。检查考评结果,应当作为单位、个人工作评定和奖励处罚的重要依据。对检查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改正。检查考评结果应当及时通报,并作为工作报告的内容报上级党委。

第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和其他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一)认真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和措施,对促进部队建设有突出贡献的;

(二)领导、组织、参与查办或者协助查办重大职务犯罪案件,成绩显著的;

(三)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敢于同职务犯罪行为作斗争,防止犯罪案件发生,或者有效减少危害和损失的;

(四)其他应当给予奖励的。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和其他有关规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及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预防职务犯罪措施不落实、工作失职,导致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

(二)发现职务犯罪线索或者案件,故意拖延、隐瞒不报、降格处理或者作虚假报告的;

(三)对举报、控告、检举、揭发的职务违法犯罪问题,隐情不报、压案不查、拘私舞弊或者贪赃枉法的;

(四)对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对犯罪嫌疑人打骂体罚、刑讯逼供,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

(五)违反本规定,其他应当给予处罚的。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规定。

篇2:防范职务犯罪规定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海南省预防职务犯罪规定

(2006年3月30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6年4月5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9号公布 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履行职责,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预防职务犯罪,是指预防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及其他犯罪的活动。

第三条 预防职务犯罪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实行单位内部预防、职能机关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单位内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

监察、检察等职能机关依照各自职责,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五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法制、纪律、道德教育;

(二)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录用,人事调动、选拔,重点岗位定期轮换,责任追究等制度;

(四)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每年定期公开财务、财政收支情况;

(五)建立完善重大经济活动决策和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凡属重大经济活动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透明公开,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决定;

(六)纠正违法违纪行为,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应当及时报告、移送有关国家机关;

(七)接受有关国家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八)履行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行政,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行使行政许可权。

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公开行政执法程序和举报投诉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七条 公安、检察、审判、监狱管理机关应当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办案责任制度,公开工作职责、办案程序和投诉途径等事项,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和国家赔偿、个人责任追偿制度。

第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监督,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忠实履行法定职责,公正、高效、廉洁执行职务,不得有贪污、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索取和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以及其他利用职权和职务形成的便利条件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借录用、选拔工作人员之机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扰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三)违反有关规定,干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处置和物资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

(四)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决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

(五)利用职权参与或者干预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

(六)利用职权和职务的便利条件,为其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谋取私利;

(七)包庇和纵容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进行违法违纪活动;

(八)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九条 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不得有刑讯逼供或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行为;不得私自接触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受托人;不得收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受托人礼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得在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受托人处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项费用;不得接受由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受托人支付费用的宴请、娱乐、旅游以及其他形式的消费;不得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受托人指定或者介绍社会中介组织的人员,或者为社会中介组织的人员介绍与其职务有关的业务。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重点做好以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建设,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决策,依法公开招标;进行施工招标的,应当事先将有关信息书面告知同级监察机关。

(二)依法公开进行政府采购,并事先将拟采购标的、品牌型号、数量、金额、供应商等有关信息书面告知同级监察、审计机关和价格主管部门。

(三)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和备案,并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出具评估报告,送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核准后,依法公开招标、拍卖。

(四)出让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应当依法公开招标、拍卖。

监察、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价格等职能部门有权对前款规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第十一条 公立医院、公办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采购药品、器械、教学设备和其他物资,符合招标条件的,应当依法公开招标,并事先将拟采购标的、数量、金额、供应商等有关信息书面告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监察机关、价格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国有企业采购生产原料、设备,应当公开采购程序,建立健全投诉机制,并事先将拟采购标的、数量、金额、供应商等有关信息书面告知本单位的监察部门。

第十三条 国有金融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金融规章制度和各类业务操作规程,完善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贷款、授信、投资等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内部各项业务的监督检查,预防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对国有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其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其贷款、授信、投资业务的监管,完善对其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机制,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第十四条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其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向有关机关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第十五条 监察、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可以对有关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督促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况,并就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

监察、审计机关和司法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时,发现有关单位在管理和制度上存在问题的,应当及时提出书面整改建议,并抄送其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被建议单位可以依法提出异议,或者自收到之日起60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建议单位,并报其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 监察、检察机关在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时,需要有关职能机关协助的,有关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七条 监察、审计、检察机关之间应当建立职务犯罪案件信息和预防信息的通报和反馈制度,实现信息共享。

第十八条 本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通过听取工作报告、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等形式,依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年度考核,应当报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

第二十条 文化、新闻出版、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宣传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依法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单位和个人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有关主管部门、单位和监察、审计、检察机关举报和要求处理。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举报,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及时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将受理、处理情况告知署名举报人。

对举报有功人员,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国有产权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招标拍卖、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等重大经济活动中,有行贿、欺诈、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并记入其信用档案,依法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参与以上经济活动。

第二十三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应当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单位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不落实,致使发生职务犯罪的;

(二)拒不采纳整改建议进行整改的;

(三)干扰、妨碍或者拒不配合监察、检察等职能机关开展工作的;

(四)干扰、阻碍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打击报复的;

(五)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依法保护举报人,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六)对举报不受理、不处理的;

(七)发现本单位人员涉嫌职务犯罪,不查处、不移送或者隐瞒不报的;

(八)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

(九)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因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严重失误、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或者对本单位重大职务犯罪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或者依法免去其领导职务。

第二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的,由上级机关、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处分;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有关单位应当向同级选举、任命机关报告,由同级选举、任命机关依照法定程序罢免、决定撤销其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监察、检察等职能机关不按照本规定履行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对其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监察、检察等职能机关工作人员不按照本规定履行职责的,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索取和收受贿赂、泄露国家秘密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上级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3:如何防范会计人员职务犯罪

1会计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

(1)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指在提供的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对重要事项的记载与客观实际不相符。

(2)故意隐匿、销毁会计资料。“隐匿 ”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在有关机关监督检查其会计工作,调查了解有关犯罪证据,要求其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时,有意转移、隐藏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故意销毁”是指明知是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财务报告仍然予以非法销毁的行为,如撕毁、用碎纸机销毁、化学处理等。两者都是掩盖犯罪事实,以逃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

(3)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是指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提供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证明文件, 这些文件可能夸大或缩小了实际情况,也可能是虚构了某种事实或掩盖了真实情况。

2会计职务犯罪的原因探析

(1)自律意识薄弱。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不能严格自律 ,自我约束、抵制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 就很容易在不健康的交往、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嗜好上栽跟头。

(2)缺乏正确价值取向。财会人员每天都在与钱打交道 ,由于受社会上腐朽思想、拜金主义的影响,心理上不平衡,盲目攀比,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3)对新《会计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不够。 新《会计法》对会计职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法律要求,对会计管理制定详尽的制度规则,对违反后的责任也作了严格的规定,但《会计法》的贯彻落实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宣传不到位,不仅不少单位的直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条文的规定,就连一些会计人员也不甚了解或未深入学习;二是执行不到位,一些单位法律意识淡薄,对《会计法》的落实监督检查不力,对内部出现的一些违反《会计法》的事件也未严格进行处罚,有的单位出于种种原因甚至在发现犯罪后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隐瞒犯罪事实,使财会人员职务犯罪得不到及时的查处。

3预防会计职务犯罪的对策

(1)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针对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矛盾点”,狠抓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减少产生违法会计行为的人为因素干扰;二是要探求时代特征的“共鸣点”,会计人员应坚持会计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做诚实守信的人;三是要同守“限制点”,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把财务人员的个人思想和行为引导在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范围内活动,要严格把守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制度。

(2)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 ,强化监督力度。一是加强财政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力度;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尤其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监督作用, 通过社会舆论力量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三是加强注册会计审计制度,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并且严惩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3)大力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一方面要把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放在财会岗位上, 不仅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或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数年的经历等, 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廉政操守。另一方面要使财会人员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既便于行使会计监督职责,又便于所在单位对其违反《会计法》的行为进行监督。

(4)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由于会计是一门不断变化且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将持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需不断学习专业知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错误。其次,加强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同时要注重联系工作实际,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正反两面的教育。最后,需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内化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5)切实加强对新《会计法》的学习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广泛宣传新《会计法》,强化各单位的教育培训,无论是单位会计还是单位领导都应当全面熟悉和掌握条文的有关规定。通过学习教育和培训,强化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依法履行职责,实现会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发挥《会计法》的管理约束作用。依法保障财务人员履行职责,鼓励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由于会计人员承担着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任务,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阻挠、干扰,有时甚至被打击报复,严重的还会出现生命危险。为了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会计人员坚持原则、依法做好本职工作,国家应该对会计人员采取特别的法律保护措施,包括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法律责任、解决在工作中坚持原则遭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对作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奖励等,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激发其依法做好本职工作。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犯罪的犯罪率也逐步上升,出现了多种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现象。为了有效防止此类犯罪的继续衍生,本文通过对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等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预防的措施及相关对策。

篇4:论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防范

关键词: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防范

最近几年,某些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缺失、制度疏漏、管理不善、监督乏力等管理方面的客观因素,及这些单位的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疏于自律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使这些财务人员在利益和私欲的推动之下,走上了财务犯罪的道路。他们的违法行为给国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一、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主要指的是各级各类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利用单位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财务工作职务上的便利,不履行财务工作职责,进行非法活动或对工作不负责任,从而侵害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导致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分别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1.财务工作职责不明,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某些单位未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分设出纳和审核人员岗位。这些单位为了精简人员,擅自将本应把业务分开的出纳和审核报销业务不相容职务由一人兼任;

2.银行预留印鉴未按规定分别保管;

3.允许财务人员独自一人办理审核报销和收付款业务;

4.财务人员白条抵库,自己或纵容他人长期非法占有单位资金;

5.不按规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或者由出纳人员自行编制;

6.银行票据、有价证券及贵重物品等登记保管手续不健全;

7.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日常检查和有效监督。

(二)主观方面的动因

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自身素质不够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财务人员思想觉悟不高

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及行为方式,由其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所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丑恶现象的影响,有些财务人员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与操守,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利用自己职务之便走向犯罪。

2.自我约束意识不强

众所周知,会计工作反映的是有关单位的经济活动,此项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有关单位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此项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必须自我约束。但是一些财务人员不能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及行为的侵袭,因交友不慎、不良嗜好等对自己工作产生不良影响,进而犯罪。

3.价值观扭曲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大局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受国家或单位委托管理国有资产的财务人员更应当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少数财务工作者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工作之便贪污、挪用、侵吞国有资产,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二、防范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措施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防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领域、各部门的共同参与,而且要通过法律的、机制的、体制的、教育的多种手段和多条途径进行综合治理,防范财务职务犯罪与我国的国计民生密切相连。笔者认为防范财务职务犯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关键所在。要针对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矛盾点”,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狠抓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财务收支活动的全程监管,形成明确的财务岗位职责,加大对经济活动监督的力度,形成环环相扣的内部控制管理运行模式。

(二)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

1.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且不断向前发展的与时俱进学科。会计工作的质量由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所决定的。因此,各单位应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强的财务队伍,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与所从事的会计工作相适应。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

2.提升财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篇5:贵阳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地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三条 市、区、县(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日常工作由同级检察机关承担,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四条 检察机关承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具体职责:

(一)研究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规律;

(二)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对策、措施;

(三)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四)定期组织考核,公布考核结果;

(五)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有以下责任:

(一)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管理;

(二)指导、监督下级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落实整改建议,报告整改情况;

(四)定期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报告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金融机构对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大额资金流动、可疑支付交易应当实行监控、预警报告制度。

第六条 检察、审判、监察、审计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督促发案单位建立、完善、落实相关制度;

(二)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开展个案、专项、系统预防工作;

(三)向有关单位通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七条 检察、审判、监察、审计机关应当对有关单位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书面方式提出建议、意见。被建议单位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建议、意见内容包括:主要情况、存在问题、具体建议、整改要求和时限。

建议、意见和整改结果,应当书面报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

第八条 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检察机关应当会同监察、财政、审计、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等部门,与建设单位建立联系制度,成立联系协调小组,聘请联络员,采取以下措施,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针对项目特点,制定、实施预防制度;

(二)加强项目招投标的监督;

(三)开展警示教育;

(四)实行专家咨询制度;

(五)建立资金拨付登记、跟踪制度,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六)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

第九条 推行乡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集中监管制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村民委员会加强以下管理制度:

(一)规范财政专户管理;

(二)完善财务报帐制度;

(三)实行分管、主管负责人资金双签拨付制度;

(四)实行民主理财、监督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情况;

(五)定期公布帐目。

第十条 建立、实行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活动中的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档案查询制度。

监察机关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由监察机关立案,并且已经结案的违纪行为档案。

检察机关应当建立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或者经人民法院裁判行贿犯罪的档案。

第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查询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档案,应当提供书面申请、单位证明或者身份证件。证明、证件齐全、有效的.,监察、检察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日内告知查询结果。

第十二条 对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处理的决定作出后15日内,有关单位应当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备案。

备案材料包括:违纪、违法人员的基本情况、主要事实、处理情况。

检察、监察机关应当对违纪、违法备案情况进行研究,提出预防措施,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同意后实施。

第十三条 下列人员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

(二)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干部;

(三)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

审计的方法、内容、程序、处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审计报告抄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

第十四条 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第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的,依据《贵州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利用行贿、欺诈、出具虚假报告等手段从事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参与本市相关领域的经济活动。

篇6:防范职务犯罪规定

——学习某某局长廉政风险防范预防职务犯罪的讲话精神

为了提高全地税系统对廉政风险防范的认识,高度重视预防职务犯罪,市局邀请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给地税干部做了一个关于廉政风险防范预防职务犯罪的讲座。课后仔细认真学习了局长的讲话,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地税干部,肩上的责任重大,清醒地认识到廉洁从税、为税清廉是税务工作者做好本职的前提和关键所在。通过认真学习讲话内容,我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由于税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税务干部尤其是税收征管一线的干部拥有法律所赋予的税收执法权,但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份权力是 “双刃剑”,使用得当,它就是一把斩断不法分子偷逃税款的“黑手”,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的利器;反之,则有可能成为损公肥私、滥用职权甚至是渎职犯罪的工具,腐败必然由此而生。地税干部,始终面对着偷骗税与反偷骗税、腐蚀与反腐蚀这两场斗争的考验。所以对于地税干部来说,如何加强廉政方面的学习,如何保持和增强廉政意识,对于公正、公平执法,非常关键。那么,如何做到恪尽职守,廉洁从税?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业务学习方面。做为一名税收工作者,新时代要求税务工作者不只是具备征税的基本常识,还要有面对新情

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积极参加市局举办的税收业务知识的学习。正是学习,让我在稽查工作中避免失误。保障了国家利益不受损失,又保证了纳税人的合法利益。

二、在纳税服务方面。作为一个税务工作者,首先要爱护纳税人,那么,我们就必须善于走进纳税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纳税人当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纳税人,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经常从小事入手,去关心纳税人,给纳税人春风沐浴般的温暖。并随时记录工作中的得失,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三、更新理念,做一个理念新的税务工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税务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作中。我们就要不断的更新观点,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为了让自己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税务知识,税法及相关文件。因为学习,使自己在稽查岗位上能够正确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做好稽查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文明税收、微笑服务。税收涉及到千家万户,会接触不同的人。在纳税过程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矛盾,有的纳税人不理解,会尽可能的做出解释。有的纳税人因不理解有过激行为,也不因纳税人的过激行为而随便使用人民赋予我的权利。而是用微笑与文明的行为感染纳税人。我始终

认为:我们拿着人民的钱,就应该为人民服务,我们就应该文明对待我们的纳税人。

五、在廉洁自律方面。作为一名税务干部,首先就要做到廉洁从税。在工作中,从未接受过纳税人的钱物。因为我深知,纳税人的钱物是劳动和血汗换来的,如果接受了,自己就会以损害国家利益,会使自己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这不但毁了自己,更有损于一个税务工作者的形象,还严重影响了整个地税系统的形象。这是作为一个税务工作者必须要牢记的。

篇7:防范职务犯罪规定

2016-06-23 huodizhizi 转自 心雨室 审核中

修改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越来越多,由于投资大,工期长,质量要求高,涉及部门多,工程建设中“钉子户”、“野蛮拆迁”、“非法征地”等违规违法现象愈演愈烈,腐败和职务犯罪多发易发。“工程上马,干部落马”、“一个项目建起来,一批干部倒下去”,由此引发的大案要案、窝案串案不胜枚举。犯罪数量逐年上升,占检察机关查处案件比例不断增大;涉案金额大幅增加,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财产遭受巨额损失,这一领域潜在的职务犯罪风险亟待关注防范。

一、重大工程建设与职务犯罪

工程、项目、建设、建筑等概念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交叉使用混乱,分别有“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工程、工程建设、建筑工程”等多种表达,概念内涵均不尽一致。笔者以为,工程专指“建设工程”,包括土木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工程等项目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由于“项目”一词的概念外延相对宽泛,故将工程置于项目之前,称为“工程项目”的表达相对规范。本文所称重大工程建设领域,是指涵盖重大房屋建筑和工业、能源、信息、交通、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项目及工程所需

成套设备、配套机电设备、专用设备和非标准设备的采购、重大技术改造及其他社会发展工程项目的范畴。“重大”的标准应当界定为:(1)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要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2)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社会事业、服务业和农林水利项目;(3)对科技含量高、在行业中有先导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以及对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可适当降低投资额度。

职务犯罪也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法学研究者对与职务有关的犯罪的概称。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会作出不同的阐释。笔者认为职务犯罪概念,理应兼具刑法学和犯罪学特征。相对于其他职务犯罪而言,重大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为一种职务犯罪类型,主要是由重大工程建设的特定性和职责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种特殊性是相对刑法对职务犯罪的一般规制而言的。因此,厘清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相关法律和原则路径,是对这一领域职务犯罪问题开展实证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二、重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刑法规制

由于“犯罪是以法定犯罪为典型形态、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1所以在分析重大工程建设中的职务犯罪类型时,也要以刑法的规定为参照。依照刑法规定,职务犯罪的罪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交易型、占有型、挪用型、渎职型。交易型职务犯罪包括:受贿罪(385条)、单位受贿罪(387条)、行贿罪(389条)、对单位行贿罪(391条)、介绍贿赂罪(392条)、单位行贿罪(393条),受贿罪的行为方式包括索贿、收受贿赂、经济受贿、斡旋受贿、事后受贿和利用影响力受贿等。占有型职务犯罪包括:贪污罪(382条)、私分国有资产罪(396条1款)、私分罚没财物罪(396条2款)。挪用型职务犯罪主要指挪用公款罪(384条)。此外,刑法还规定了6种滥用职权类和8种玩忽职守类以及14种徇私舞弊类的渎职型职务犯罪,同时还设有堵漏性“兜底”条款,即刑法第397条。具体到重大工程建设领域相关职务犯罪而言,还应包括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410条)、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罪(410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137条)。由此,刑法在立法上对职务犯罪大致形成了“法网恢恢”的格局并确定了从严惩处的总体原则。

重大工程建设涉及包括发改委、建委、国土、规划、设计、城建、交通、水利、铁路、林业、农业、环保等各个部门以及政府临时设立的指挥部、重点办、拆迁办、领导小组等,这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职过程中都可能成为职务犯罪主体。

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而建立的“领导小组”、“指挥部”的等临时机构越来越多,成为了职务犯罪“易发部”“易发办”。究其原因,一是运作机制上缺乏规范化。不少指挥部日常运作主要靠的是一些内部守则和行业规则调整,工作随意性大,缺乏规范化,容易产生管理上的漏洞和“盲区”。二是人事关系混乱化,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从相关

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抽调的,工程建设一线的技术人员,也往往是从社会上临时聘用,纪律相对松散,管理弱化。三是组织生活非正常化。由于组织关系均留在原单位,处于原单位管不着,临时单位不愿管的状况。这样的人员设置,加上权力大,缺少有效监督制约,原本缺少自律的临时机构工作人员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重大工程建设中职务犯罪的犯罪学实证分析

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案件8981件10854人,涉案金额18.5亿元。其中贪污贿赂大案6343件,重特大渎职犯罪案件463件,县处级以上要案993人。依法查处各类行贿犯罪案件1469件,查办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案件919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亿余元。一批在工程建设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大肆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的行贿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惩治。

在社会生活中,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是复杂的,只有将形态各异的犯罪行为进行类型化,并在对各类犯罪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犯罪现象。对司法实践中大量相关职务犯罪的案例分析表明,这一领域职务犯罪形式大致为:官商勾结,徇私舞弊;虚报冒领,侵吞公款;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截留挪用,非法牟利;截留房源,中饱私囊;暗度陈仓,私分国资;损公肥私,滥用职权;违规违法,玩忽职守等。尽管重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形态各异,手段多样,但在发案规律和特点上仍具备一些共性的特点。

(一)犯罪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实权化、集团化

1.多元化。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一个重大工程项目,既有牵头单位、又有实施单位,还有配合协助单位,往往涉及发改委、建委、规划局、房管局、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等多个单位和组织,人员多样。除了建设单位和施工方,从经济管理部门到行业监管部门,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到行政执法机关,只要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方都可能发生职务犯罪。更有领导干部插手工程建设,利用影响力受贿。以浙江省为例,近年来该省检察机立案查处的处级以上干部中,有七成以上都乐于插手工程建设,或直接担任临时机构负责人,或借道拆迁办,以向拆迁办人员打招呼等方式进行权钱交易。此外,介绍贿赂时有发生,亦是造成重大工程项目职务犯罪主体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2.实权化。尽管工程项目建设中职务犯罪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却兼具熟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相关业务并享有“话语权”这一共同特征。尤其被称为“纳米腐败”的关键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尽管未必拥有很高的职位,但对实际情况最为熟悉,对工程建设相关政策拥有丰富经验,对相关规章制度比较了解,更能利用制度漏洞实施犯罪行为。

3.集团化。重点工程建设,标的数额大,牵扯环节多,窝案、串案现象突出。集体腐败,利益均沾,被查处人员大都具有连带性,多是上下级、同事或朋友,彼此之间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有时交叉作案,有时互相勾结共同作案。一旦案发,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查处一案带出多案、查处一人带出一伙、查处一般干部带出领导干部、查处违纪的带出犯罪的情况。2009年,天津市检察机关查办的工程领域职务犯罪窝、串案约占工程领域职务犯罪立案总数的42.5%。江西省检察机关三年查办重大工程建设职务犯罪700起,一半以上是窝案。

究其原因,一是这些人在各部门的岗位上长期固定且缺乏监督,本来就相互熟识,业已形成了一个圈子。二是在收受贿赂时也因“大家都拿,自己拿一点也没关系”的心理而变得心安理得,集体受贿圈内人之间毫不回避,一人在受贿之余还可以帮行贿人将其他行贿款“顺便”带给其他受贿人,肆无忌惮愈演愈烈。三是请托人觉得送了钱,审批进度会快,提出的一些不算“过分”、“可上可下”的要求也能得到满足,抱着这样的投机心理,忽视了行贿行为的违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集体腐败的不正之风。介绍贿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贿赂犯罪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涉案环节越来越广泛,易发环节越来越集中

实证分析表明,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规划设计、工程发包和转包、招投标、材料设备选购、施工管理、工程项目变更和追加、工程监理和质量验收、工程款预付和结算等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腐败现象乃至职务犯罪的发生。特别在以下9个环节中,职务犯罪易发高发相对典型,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1.设计勘测环节。工程勘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因为该阶段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商业贿赂行为相对严重,一般表现为建设方主管人员利用项目决定权受贿。

2.征地补偿环节。征地在城市建设中集中体现为土地所有权的出让置换环节。这一环节的职务犯罪形式主要表现为:(1)被征迁户通过虚增面积、虚增地上附着物数量等手段,骗取大量公共资金,有的甚至与征地工作人员相互勾结进行权钱交易,造成公共财产大量流失。(2)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在参与土地征用事项和款项管理工作中,利用职权大肆进行贪污挪用犯罪。(3)国家工作人员疏于监管,构成渎职犯罪。

3.拆迁安置环节。有的被拆迁人在有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配合下,通过违规操作获得不该获得的利益;有的国家工作人员趁机给自己和请托人以伪造有关资料为手段,利用手中的权力予以确认并求得补偿;有的国家工作人员不严格履行审核职责,造成公共财产的损失。这些案件大多集中在城镇街道的土管所、拆迁办,表现出“小部门大问题”、“小

职务大实权”、“小贿赂大影响”的特点,集中体现在:(1)权属审核违规。违规在拆迁期间买卖房产和分户确权;对冒用他人名义及伪造有关权证资料不认真审核即确认补偿。(2)违章审核违规。径自将违章建筑确认为合法建筑;将部分不合法的建筑确认为合法建筑。(3)性质、面积、等级审核违规。将非住宅作为住宅调产安置;将虚增的面积进行补偿;将次质量等级房产作为高质量等级房产进行补偿。此外,这一环节中还有登记办证权、安置房处置权和协议签订等权力,同样也会引发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4.招标投标环节。公开招投标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犯罪,却仍是重大工程职务犯罪的重灾区。其主要职务犯罪形式:(1)建设方为规避公开招标,私下将工程总额拆分到国家规定的公开招标的限额以下,利用掌握工程的管理职务,收受贿赂;(2)故意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使应公开招标的工程不进行公开招标,必须公开招标的项目则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从中收受贿赂;(3)违反公开招标的规定,排斥潜在投标人,寻找理由改变招标方式,将应公开招标的项目变为邀请招标,以便内定的施工单位中标,从中获取贿赂;(4)投标人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或以他人名义投标,或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从而进行贿赂行为;(5)中标人私下转让中标项目,或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数家施工单位,从中进行不法交易;(6)收受施工单位贿赂,忽视施工单位资质,将工程随意转包给非法挂靠的不具有施工资质的单位;(7)内外勾结、非法兜售承包权,从而收受贿赂;(8)招标代理机构泄露应当保密的与招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收受贿赂。这一环节的职务犯罪中,行贿受贿犯罪占绝对比例。

5.发包分包环节。工程发包分包过程中,发生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亦比较突出。其主要职务犯罪形式和特征:(1)发包单位管理人员利用项目发包的职务之便,索取和收受意欲承包的施工单位的回扣、贿赂;(2)承包单位负责项目管理人员为承揽工程项目,获取自身利益,以各种名义向发包单位管理人员提供回扣,贿赂及其他各种好处;(3)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项目再次转包给他人,或将工程项目肢解后分包若干个“关系”单位,从中收受贿赂;(4)发包方指定施工单位,令承包方将工程再次转包给被指定方,从而收受被指定方的贿赂;(5)负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故意提高工程项目造价发包分包,然后从承包方套取提价部分的差额,进行贪污;(6)承包方以“飞过海”的方式,经他人介绍为负责发包人员提供免费装潢住宅、入股分红等不同方式的贿赂。如:安徽万里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在2007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相继有6名企业高官因受贿被查处,受贿总额超过百万元,他们敛财所凭借的就是垄断性的道路建设工程发包权和项目分包权。

6.装潢及安装工程环节。装潢及安装工程也是职务犯罪的多发、易发环节,在这个环节发生的职务犯罪主要以贿赂案件为主,涉案人员主要是有决定权的工程管理人员。其主要犯罪形式:(1)发包方负责人未按规定公开招投标,擅自决定将装潢工程发包给关系单位,收受贿赂;(2)发包

单位与承包单位管理人员相勾结,抬高预算,侵吞差价共同贪污,或收受贿赂;(3)明知承包单位工程装潢质量低劣,使用降级材料或用国产材料冒充进口材料等,发包单位管理人员对此放任不管甚至参与其中谋取私利;(4)在采购电梯、空调、办公用品或其他设备时抬高价格,收取回扣、好处费等贿赂;(5)在配套工程中,虚报数量、价格,侵吞公款或收受贿赂。

7.建筑材料设备采购环节。工程建设资金中,设备材料费用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这一环节也非常容易出现问题。(1)采购人员与供货商勾结,采用混淆建材档次、品牌或抬高价格等手法,实施贪污贿赂犯罪行为;(2)供货商向采购人员行贿,以致采购人员受金钱诱惑,在采购建材中舍近求远、舍优求劣、价格舍低求高,损害单位利益;(3)采购代理机构向被代理方人员行贿,被代理方人员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4)通过伪造发票、人库单等方式来抬高材料价格、虚报入库材料;(5)供应商向采购单位验收材料人员行贿,验收人员明知数量短缺、档次不足而隐瞒不报;(6)采购人员以化整为零或其他方法规避公开招标采购,从中索贿受贿;(7)采购人员以支付工程材料费等虚假名义贪污公款。

8.工程款项管理环节。工程建设项目往往资金总量大,流动性高,涉及到资金管理的有关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往往存在贪污工程款项的冲动和条件,从而指使承建方或与承建方勾结,巧立名目,把工程款套出私分;或者擅自伪造伪造项目、发票,虚报价格,虚增支出等方式进行贪污。

常规环节的工程款项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筑项目预、决算环节、工程进度款预付、决算后工程款项拨付环节和建筑材料设备款项支付等环节。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方拖欠施工方工程款的现象较为普遍,已经成为制约施工单位生存发展的顽症。工程甲方不按合同规定预付工程款,而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施工,为了及时地得到工程进度款,施工方往往会向建设方有关人员行贿送礼。行贿对象多以建设方享有审批权的领导和负责审理决算的管理人员为主。工程项目预、决算环节的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一是承建单位为了达到高估冒算的目的,采取行贿的方法,收买负责预算的管理人员;二是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与财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采取提前或拖延付款等手法,向承建单位索取或收受贿赂;三是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管理人员互相串通,以虚构材料使用量、提高材料单价等级,多造民工工资、虚列成本等手法,实施共同贪污行为;四是承建单位采用重复计算工程量虚设项目、高套定额、多计各类费用等手法,高估冒算骗取建设单位的工程款,为蒙混过关而行贿有关管理人员;五是指使承建方或与承建方勾结,巧立名目,把工程款挪作他用或予以侵吞;六是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不顾本单位利益,为承包单位出主意,采取价差调整等办法获取最大利润,从而收受贿赂。

追加投资本是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的一个附加环节,司法实践中常被犯罪者利用,转化为实施贪污贿赂犯罪的重点环节。其主要犯罪形式和特

征:一是建设方虚列项目追加规模投资,进行挪用、贪污;二是建设方明知施工单位高估冒算,仍给予确认追加投资,从中收受施工单位贿赂;三是负责审价、监理及其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对施工单位虚报项目、高估冒算给予确认追加投资,从中收受施工方贿赂;四是建设方借故从工程追加投资的款项中挪用、私分工程款;五是建设方与施工方项目管理人员相勾结,虚构追加的工程项目,共同贪污工程款等。

9.工程行政管理、执法环节。工程建设从立项到验收涉及多个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多个执法环节,建设、施工单位为了获得审批或者免受、少受处罚往往金钱开路,贿赂先行。其中在设计变更环节和验收环节职务犯罪易发多发。

设计变更环节上主要表现为:在土地容积率、土地用途变更等方面打擦边球,为房地产商、企业经营者谋取利益,收受贿赂;追加、虚增工程量和其他变更。如:应建未建的某些合同规定的工程,而在工程竣工验收时采用迁建等变通的手法谋取高额利润。

工程项目验收环节主要表现为:质监机构管理人员收受贿赂后,对工程不认真查验,使不合格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参与验收人员明知工程质量有不合格之处,按规定应返工后再次验收,但因收受贿赂,故意不指出,使不合格工程验收通过交付使用;参与验收人员明知设备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但因收受施工单位贿赂后而故意隐瞒;对施工单位擅自追加的材料和项目予以认可,从中收受贿赂;故意提高工程验收等级,刁难施工方,从中收取贿赂。

(三)犯罪手段越来越翻新,越来越隐蔽

工程建设领域贿赂犯罪的方法、手段不断翻新,介绍工程、暗提佣金;打牌赌博,只赢不输;收受干股、低价购房、投资收取权益等新形式受贿层出不穷。手段翻新的同时,犯罪日趋隐蔽。受贿往往不是熟人不收,他人在场不收、心里没底不收、物品无发票不收。有的故意将黑金存在海外银行,或买下海外房产等方式,使有关部门在境内难以察觉。同时咨询机构腐败,亦在开发商和审批者之间搭起了桥梁,让腐败行为更加隐蔽。行受贿双方往往在案发前形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事前订立攻守同盟,案发后百般抵赖,给案件查处制造障碍。此外,黑恶势力介入工程拆迁等问题的出现,尤其引人注目。江苏省某市经济开发区出现过为逼迫被拆迁人同意拆迁,雇佣黑社会打人,半夜偷拆、半夜打砸、上班途中殴打,逼迫农民房屋拆迁的情况。谁雇佣了这些人?谁在纵容这种现象延续?其背后隐藏的职务犯罪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反思。

(四)危害后果越来越严重,社会影响越来越恶劣

1.犯罪高发严重。工程建设领域

涉及面广,竞争激烈,诱惑力大,利令智昏者前腐后继。以北京市查处情况为例,2006年至2009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平均增幅31%。共立案侦查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35件,涉及146人。其中,大案101件,平均增幅7.9%;要案34人,平均增幅20%,高发态势明显。

2.危害后果多元。一是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二是造成了工程质量的安全隐患。一些施工单位通过行贿手段包揽工程后,为追逐最大的非法利益,往往在施工过程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致使工程出现严重问题。温州7·23高铁事故之后,其背后的工程质量问题再次引发热议,“楼破破”、“楼倒倒”等网络新象都是最有力的证明。三是造成了建设市场的无序竞争。一些建设包工头、项目经理为了把工程搞到手,从工程立项招标开始,到工程验收,通过各种关系,对有关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发包方主要领导干部、基建负责人、评标专家组成员、预决算审计人员、质检质监人员、评奖组成员等实权人物,都以朋友的名义进行所谓的“感情投资”,进行权钱交易,严重冲击了公平竞争原则,扰乱了建设市场的秩序。四是造成了“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畸形现象。一些曾为国家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很有工作能力和发展前途的干部,因为在工程建设中把握不住自己,不仅断送了美好前程,而且断送了人身自由,有的甚至断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3.犯罪数额逐年上升,大案要案频发。2010年5月,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20起典型案件中,涉案数额最小的58万元,最大的2200万元,平均个案涉案金额550多万元。房价地价的快速上涨,使2009年国土资源系统贿赂案件涉案金额暴涨,90%以上是大案。辽宁省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3000余万元的同时,尚有美金69万余元的家庭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涉案金额共计6000余万。被中纪委领导批示“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的“三最”女贪官。海南国资委主任王俊武,卖一块地竟受贿金额近千万元。

领导干部是该领域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原国土资源部长、中央委员田凤山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山东原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原南京市市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武龙等高官落马,都不同程度地与工程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犯罪人地位之高、犯罪数额之大、危害之广、影响之恶劣,令人瞠目结舌。

四、重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原因探究

当前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职务犯罪易发高发原因很多,既有制度、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法律法规适用等方面的原因。

(一)刑事法律制度对职务犯罪惩处的阻滞

刑事处罚过轻不利于遏制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我国刑事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弊端和法律执行上的不足,放大了犯罪者的主观冲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放纵职务犯罪的负面作用。

1.定量刑事罚则容易造成“恶小可为”的错觉。与国外刑法普遍对违法行为的定性评价不同,我国刑法罚普遍是定量评价;国外通行“零容忍”理念,贪污一元钱也是犯罪,而在我国犯罪行为必须要达到一定数额后才能被认定为犯罪。于是便可能出现“恶小可为,养小抓大”的怪象,从而陷入“小违规能管不管,大违规想管管不了”的怪圈。

2.普遍性定量罚则之下,刑法对于职务犯罪的定罪规定过于笼统,导致法律执行的随意性。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地域之间差异,一些犯罪特别是涉及财产类犯罪的追诉标准便授权给各地自行确定,导致各地适用定罪标准的随意性较大且法律效力相对较低,这种随意性和低效力传导到执法上,便会转化为执法的不统一乃至刑事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例如:受贿人民币2万元,既可以不立案、不起诉,免予刑事处罚、也可以判处刑罚。

3.职务犯罪案件适用缓刑过多,造成实际上的处罚偏轻。结合本市的相关情况看,贪污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下的,缓刑适用率高达80%以上;贪污受贿数额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具有自首、立功等从轻情节的,缓刑适用率也在60%以上。

4.现行刑法对行贿犯罪处罚偏低,也是当前工程建设中贿赂犯罪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1)刑法立法对行贿的处罚程度明显低于受贿。一方面我国尚处于改革和经济转型时期,受贿方掌握公共权力,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行贿方往往“位卑权轻”,属于“请求”的弱势,因此容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基于社会文化中对官员清正廉洁的人格操守期望,对公职人员的道德谴责更为严厉也符合客观公允和民众心理。(2)法律对行贿犯罪的认定上还不够清晰,导致司法不力。根据刑法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构成行贿犯罪的前提要件,但法律对何为“不正当利益”规定得不够具体明晰,造成司法实践中对行贿犯罪追究过于“保守”,也在客观上放纵了行贿。(3)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提高受贿犯罪的打击效率,对行贿罪整体处罚偏轻。

5.行政机关刑事责任资格刑缺位。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行政权属明显,因此必须关注对行政机关刑事责任的承担。我国刑法中适用于犯罪单位的刑罚方式只有罚金刑,而在行政管理中,对违法单位的行政处罚方式有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处罚方式直接影响到单位可否继续正常经营生产,带有资格上的处罚性质,其处罚力度远远强于罚金刑。可是在单位犯罪的刑罚中却没有这些限制剥夺资格方面的处罚,处罚力度明确不够。实际上在工程建设中,机关单位也多是利用某方面的资格实施犯罪,只有以刑罚的制裁力剥夺或限制这些资格,才能消除其再犯罪的条件,才能体现刑法上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二)查处打击不力,放纵职务犯罪

在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的多,查处的少。由于犯罪越来越隐蔽,导致被揭露的概率小,被查处的概率更小。即使是被查处的犯罪者,也因量刑偏轻而判缓刑的多,判实刑的少。尤其在查处行贿受贿犯罪过程中,办案部门往往通过免除对行贿人的追究来换取其提供相关证据。巨大的经济利益和较小的犯罪代价,巨大的犯罪黑数和较小的查处比例,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加剧了犯罪者在工程建设中利用职权铤而走险,顶风作案。

五、重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风险防范对策思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该领域职务犯罪风险防范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应用于实践层面才能体现其内在价值,因此必须把职务犯罪预防的总体理念与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确定职务犯罪预防总体框架,努力寻求、切实落实具体可行的防范措施,坚持打防并举,从严治理,系统预防,合力促防,构建前后相接、相互配套的专项预防体系,才是治本之策。

(一)严惩—严密刑事法网,震慑犯罪

严密刑事法网中“严”之一字,非指严厉而是不漏罪,即对于应当规定为犯罪的危害社会行为,在完整、准确、科学地予以立法规定并设置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程序的同时,强化司法威慑力,形成全方位惩治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刑事立法格局。

1.严惩有据。国家刑事司法系统通过惩罚犯罪与改造罪犯对犯罪实行控制,是控制职务犯罪最后的盾牌。通过完善立法,让刑罚成为一种“必定性”和“确定性”的腐败行为后果。借助于刑罚的强大威慑力,通过专项活动,把运动式的打击转化为有制度预期的常态司法,达到使犯罪人“不敢犯”的效果。2010年5月7日中纪委制定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即体现了对相关犯罪打击力度的完善加强。

2.严惩有方。针对现行刑法具有刑罚苛厉而法网不严密的特点,适度扩大犯罪圈比单纯加重刑罚更能起到遏制犯罪的功效,因此应从现在“又严又厉”的刑罚构成逐步向“严而不厉”转变。一是逐步实现定量构罪向定性构罪的立法转化,对职务犯罪实行“零容忍”,贪污受贿不管数额大

小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二是逐步消除职务犯罪法律处罚的轻刑化趋向,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罚,该判重刑的不判轻刑,该判实刑的不判缓刑;同时对在诉讼过程中,大量非正常因为自首、立功而轻判的现象也要给予规制。三是不断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建议把行贿罪的刑法条款中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修改为“为谋取利益”,采用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对行贿受贿实行“同罪同罚”,提高行贿犯罪自由刑的刑期。四是重视对行贿犯罪财产刑的处罚,如:没收行为人通过行贿犯罪所取得的经济利益;五是考虑增设资格刑,在特定时间内剥夺或禁止行为人从事工程建设相关的职业或资格等。六是注重完善行政单位犯罪罚则,借鉴国外行政刑法的立法经验,在行政犯中明确犯罪后的公职资格否定原则,全面剥夺犯罪分子的公职资格,促进犯罪分子对公职资格的珍惜,促进预防重大工程建设中职务犯罪良好环境的形成。

3.严惩有度。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参与建设的人员众多,违法犯罪行为的表现多样,手段各异,涉及到具体的案件,要充分调查,认真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各种主、客观因素,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惩罚犯罪,做到“不枉不纵”。同时,也要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使查处职务犯罪案件达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发挥检察机关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

(二)严查—加大查处力度,打击犯罪

“徒法不足以自行”。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曾提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认识刑罚的必定性”{12}。就工程建设中的职务犯罪整体而言,仍然存在案源少、发现难、立案难、取证难、破案难、辨析责任难与犯罪黑数高等一些突出问题。为此,司法机关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查处发生在工程建设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特殊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发案的体制、机制、制度等的漏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内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职务犯罪案件的再次发生。

不断加强与行政执法机关、所在纪律监察部门的合作,逐步推进行政司法监督资源的整合。一是加强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在专项预防活动中,尽力避免因职能衔接不力而产生的监管漏洞。二是加强对行政履职的信息化监控。当前,不管是纪检监察机关的纪律行政监督模式,还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模式,都是依赖于群众举报和犯罪结果公开后才介入的被动监督模式,这种被动的监督模式下,犯罪行为“难以被发现”或“滞后被发现”的状况显然难以避免。因此,执法监督部门及时收集重点工程建设中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重要信息,并进行梳理分析,将有助于这些部位、环节职务犯罪的查处和防范。三是加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息沟通。提高行政机关查处到涉嫌犯罪的违法行为后移送司法处置的积极性;畅通司法机关发现行政违法违规行为移送行政处置的渠道,从而切实增强重大工程职务犯罪的打击

效率。

(三)严防—强化内外监督,防范犯罪

内部监督着重强调对重大工程建设中职务犯罪易发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外部监督则旨在整合社会预防整体资源,加大监督力度,堵塞权力真空,从而使工程建设中行使职权的人员认真接受监督,实现预防监督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由软到硬,全面性、系统性地做好预防工作。

内部监督管理完善方面,一是针对工程建设不同的岗位,制订不同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流程规范。将权力分散到不同岗位,加强指挥部各岗位间的内部监督制约。同时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工程质量和工程资金终身负责制。二是采取经常性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要进行全程监督、全程预防。三是对重要环节,要进行重点监督,重点预防。探索建立工程建筑市场的准入机制、工程建设的招投标机制、工程建设的廉政承诺制、建筑材料设备采购机制、工程建设财务管理机制和工程建设的质量验收机制等,保证各个环节建设按程序进行。四是建立项目资金统一管理机制,由专门单位(如:商业银行、财政会管中心等)负责项目资金的拨付、结算,对手续不完备的有权拒拨,未按规定拨付的,则承担连带责任,切实加强资金运转监控;五是完善工程预算和质量验收考评制度。除在合同上对工程检验的要求明确量化外,还要对施工单位、工程监理、业主代表制定合理的制约措施。六是增强制度刚性和针对性,尽量使之量化,罚则不能含糊其词,要条条对应并具有可操作性。

机制人员保障方面,应当在指挥部内设立独立的监察部门或者专职纪检监察员,或者由纪检监察部门派驻纪检监察专员,重点负责指挥部廉政建设、安全生产、工程招投标监督等方面工作,并赋予相应权力,参与对指挥部的管理监督。推行“三同步”制度,即廉政监督与质量监督同步、廉政合同与工程合同同步、廉政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责成发改委加强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检查,审计部门实行定期审计,强化资金审计监管。实行“双委派”制度,对重点工程项目,业主单位委派会计,上级财政监察部门也要长期委派或定期委派会计,对建设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

强化外部监督方面,要将人大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结合形成监督体系。着力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让群众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增加每个环节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通过透明管理和动态监督来提高防范效率,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主动联合相关机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履行监督的职能,有针对性、有目的地介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重点进行职务犯罪预防,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总之,在工程建设中,应当通过内外加强协调配合,整合各种监督合力,加强监督力度,严格管理程序,建立监督制约与检查机制,做到事前防范性监督、同步动态监督和

事后监督相结合,特别要突出强调同步动态监督。

(四)严教—提高防范能力,营造预防氛围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就是要在全体人民心中树立起法律的极大权威和宗教般的情感,这是法治社会之要义。”因此,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应当建立健全专项预防教育机制,分四个层面加强教育。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岗位技能等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二是以法律、制度、纪律作为教育的重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工程建设人员遵纪守法的理性认识,增强抵御违法违纪的自控能力;三是加强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增强工程建设人员应对腐败的辨别能力;四是对发现的不廉洁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教育,对不良行为作出及时的警诫,防止事态蔓延发展。在加强教育的同时,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召人、使人心悦诚服,才能令行禁止。大力表彰廉洁勤政的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弘扬正气,大力营造专项预防的良好氛围。

(五)严控—构建重大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

重大工程领域职务犯罪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促防。首先,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多部门各司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有效惩治和预防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职务犯罪,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安全、质量安全、干部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在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又好又快发展,是检察机关面临的新课题。检察机关应当通过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专项职能,剖析大案要案,开展警示教育,坚持惩防并举,查找体制、机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推进工程建设制度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而推动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建立完善。

篇8:强化内部控制,防范职务犯罪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一)职务犯罪大量集中于特殊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得某些领域也迅速成为了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如基本建设领域、金融领域和能源领域等。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扩大内需的要求,带来了公共支出大幅增加和基本建设项目不断上马。但遗憾的是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由于少数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案件屡有发生,出现了“工程建设上马,干部中箭落马”等腐败现象,造成工程质量下降,“豆腐渣工程”增多,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可见,某些“高危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是一种最具危险性的权力腐败,必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

(二)职务犯罪大量集中于特殊岗位

所谓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犯罪是指发生在企业运转关键部位和关键岗位上的人员的犯罪,犯罪嫌疑人大多是和企业财务相关的单位财务负责人、经济师、会计师、供销员、材料员、计划员、出纳、结算员等,虽然这部分人员不象企业的主管领导那样“权高位重”,却都掌握着企业的资金运作、材料采购供应、项目预决算、合同签订和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是企业直接面对外部客户的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有更多的机会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如湖北某市某区检察院在2001年至2004年5三月,共立案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59件65人。其中有35人在单位担任会计或出纳,占53.85%。又如佛山禅城区某民营企业一出纳员郭某,在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间,利用职务之便,先后挪用公司款项955万元,其中785万元被其在澳门赌博输光。郭某在短短的两年中挪用近千万元资金而没被发现,说明公司的财务管理存在漏洞,给嫌疑人可乘之机。

(三)职务犯罪形式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

当前,职务犯罪也呈多种形式出现,主要有:

1、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徇私枉法。

主要发生在一线执法业务工作部门的执法环节上,问题的性质是触犯刑律。其具体表现为个别行为主体利用手中职权直接为当事人谋取利益,徇私枉法,进行权钱交易。

2、侵犯国家、集体、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权益,违法办事。

假公济私, 把国有资产作为自己或亲属进行营利的工具。近年来,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 有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 利用手中的职权, 无偿或者变相无偿地占用国有企业资产, 作为其私人谋利的工具。

3、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办事,违背“程序合法实体公正”的要求。

由于行为主体不能按照法定程序处理,程序不公正,从而导致实体公正也无从体现,直接影响了行使职权的客观公正。亵渎了公权力的尊严,而且损害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荣誉和形象。

(四)职务犯罪呈现出群体犯罪的表现趋势

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中群体作案现象非常突出,查处一个案件带出一串、一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犯罪嫌疑人经常采取上下勾结、内外联合、共同策划等手段,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如去年据某市调查,一个建筑项目的兴建,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项目竣工,共有23个环节可能出现违法违纪现象,轻则“吃拿卡要”,重则行贿受贿;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采购、施工、质量监督、监理等环节都有可能是职务犯罪案件的多发区。

二、内部控制缺失是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部控制是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施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大体上包括职责分工制度、财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保管保卫制度和审批制度。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存在缺陷,将给职务犯罪提供可乘之机。

(一)管理制度有漏洞

实际工作中现代公司制度在有的企业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企业规章制度不尽完善配套,相应的监督制约措施也难以跟上,尤其是如何对其强化监管,规范程序,杜绝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例如个别单位在用人制度上存在“二多二少”的现象,即领导任命多、暗箱操作多,民主推选少、公开竞争少,致使个别道德品质差、政治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的人走上了关键工作岗位,造成隐患。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

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环节上存在着某些漏洞。三是审批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制度形同虚设;这些制度漏洞一方面为犯罪提供了机会,一方面诱发人的犯罪动机。由于上级领导只注重效益,忽视管理,造成规章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漏洞,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例如浙江义乌农行“7.17”贪污案, 其客户经理伪造贷款审批文件, 伪造私章, 连续两年骗贷多次, 内部审查人员却没有丝毫察觉, 可见其内控制度形同摆设。

(三)监督制约机制乏力

有的单位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全方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使相关人员有机可乘。如2008年6月8日,王益被“双规”。王在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及证监会副主席期间,对不法企业主违规发放贷款,帮助企业发行股票等,收受巨额钱物,且生活腐化,因涉嫌受贿罪已于今年1月22日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在此案中,其实施犯罪的手段并不高明,但由于王位高权重,导致了事实上的监督无效,导致王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上长期实施犯罪行为。此外,就企业教育而言,企业的“逐利性”造成了绝大多数单位把企业效益和培养职工业务能力作为重点,而廉政教育工作则是走过场。

三、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职务犯罪的有效举措

(一)完善企业的全面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要真正达到行之有效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监督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

(二)完善企业制度, 建立公开透明严格的经营机制。

企业中领导出现的腐败问题, 大多与企业中民主管理制度缺失, 企业负责人独断专行有关。在经营过程中有透明度, 企业职工的知情权才能得到保证, 职工对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才能真正实现。企业是营利性组织, 需要有灵活的市场反映制度, 不然会贻误市场发展机会。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要民主机制了, 管理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任何经营活动了。要在物资的采购, 产品的销售、工程的招投标等方面建立真正的民主管理体制, 把这类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有效的控制起来, 既可以节省经营成本, 又可以防止出现腐败。

(三)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

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企业的监督问题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永远存在。在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与监督,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坚决不予受理。二是要加强对实物、款项的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例如领料单逐笔登记入帐,每月至少盘点一次并须经财务部门稽核。三是要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监督,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立即退回,并令其予以补充或更正。四是要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群众对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对于造成后果的事件或者行为,必须做到真正有人负责,避免人人都负责又人人不负责的现象。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内部审计的监督、鉴证和控制职能,为实现本单位工作目标提供了参谋服务,有利于将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较高的审计质量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同时可以较好的解决会计信息失灵的问题,强化了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最后,完善的内部审计控制系统对我国企业改革发展有重要的宏观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既能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又能防止企业资产流失、资产保值增值,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莹.企业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2月

[2]、陈晓东, 加强会计监督,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上一篇:我是一棵柳树想象作文下一篇: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