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发展能力

2024-08-11

基础发展能力(共6篇)

篇1:基础发展能力

如何在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浪溪中学 孙群保

“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与代数”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在 “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计算要依据一定的“规则”— — 公式、法则、推理律等.因而计算中有推理,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代数运算不仅要求会运算,而且要求明白算理,能说出运算中每一步依据所涉及的概念运算律和法则,代数不能只重视会熟练地正确地运算和解题,而应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如: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以学生有实际经验的向东向西问题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教学时不能只重视法则记忆和运用,而对产生法则的思维一带而过,又如,对于加乘法各运算律也都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形式提出的,重视这样的推理过程(尽管不充分)既能解释算律的合理性,又能加强对算律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再如,初中教材是用温度计经过形象类比和推理引入数学数轴知识的。再如:求绝对值|-5|=? |+5|=?|-2|=? |+2|=? |-3/2|=? |+3/2|=? 从上面的运算中,你发现相反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并作出简捷的叙述。通过这个例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再结合数轴,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并且让学生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在教学中,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提出之前都进行该知识的合理性或产生必然性的思维准备,要充分展现推理和推理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既要重视演绎推理.又要重视合情推理。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指出:“降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内在要求,力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着眼于直观感知与操作确认,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认别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图形;同时又辅以适当的教学说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并为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如:在圆的教学中,结合圆的轴对称性,发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利用圆的旋转对称性,发现圆中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度量,发现圆心角与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直观操作,发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变换探究出图形的性质后,还要求学生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这个过程中就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合情推理的方法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努力的方向。

三、在“统计与概率”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中的推理是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它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检验,只有靠实践来证实。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和决策的全过程。如:为筹备新年联欢晚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受欢迎?首先应由学生对全班同学喜欢什么样的水果进行调查,然后把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整理成数据,并进行比较,再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作出决策,确定应该准备什么水果。这个过程是合情推理,其结果只能使绝大多数同学满意。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在教学中学生将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掷硬币、转动转盘、摸球、计算器(机)模拟等大量的实验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其合理性的理解。

四、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如,观察人行道彩色水泥地砖铺设的方式:

像图(1)(2)(3)这样铺下去,第 n 个图形中有多少块彩色水泥砖 ?(由不完全归纳法进行合情推理)再观察铺地所用的地砖不仅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正三角形„„那么用正五边形的地砖能够没有缝隙又不重叠地铺地吗?

总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对于老师,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化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生,它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会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在新问题出现时该如何应对的思想方法

篇2:基础发展能力

摘 要: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卷调查,分析制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从学校、学院和教师等3个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关键词:林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师; 教学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24002

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数、理、化、外语、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逐年上升,教师们整天忙于日常教学,没有余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大力倡导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教师们对教学能力发展的认知情况,从中发现学校或学院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加强公共基础学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基本情况

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6月进行一个月的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调查覆盖了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等4个院部。问卷内容有2个方面: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教龄、职称、是否师范生等);教师的现状及需求,从教学与科研、学历进修与职称晋升、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为重点,设置了涵盖面较为广泛的26个相关问题,试图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结果分析

2.1 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西南林业大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是:性别比例大致均衡,男性教师占45.7%,女性教师占54.3%;年龄比例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教师占75.7%;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趋势,具备硕士学位以上人数占89.4%;出国进修机会总体偏少,有留学经历教师仅占10%; 职称结构偏低,讲师或助教占74.5%,教授仅占5.3%;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多,占62.8%。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队伍的壮大既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复杂性;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提升了本校师资层次,成为本校发展难得的资源和财富,但他们缺乏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机会;中初级职称教师较多,晋升职称压力较大;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升教学业务素质。

2.2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2.2.1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此非常重视。

调查显示,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有67% 的教师选择“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可进一步提高”,29.8%的教师选择“一般,有待提高”,选择“不满意,急待发展”的仅有1%。教师们认为自己来自综合性大学,学过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大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因此教师普遍对自我教学水平感到自信。

针对最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结果依次是:“思维活跃,不照本宣科,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与学习”(72.3%);“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深厚”(58.5%);“资源呈现多样,能够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多样化呈现教学资源”(50%);“平易近人,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保持较好沟通”(45.7%)。对自身发展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综合发展”(77.7%),“教学水平”(19.1%),“工资待遇”(19.1%),“学术水平”(16%)。表明高校教师为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表现出对提升复合型教学能力的强烈需求。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50%);“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灵活与创新”(45.7%);“教学内容偏理论,轻实践”(30.9%);“内容呈现以套用现成PPT模板为主,呈现方式单一”(9.6%)。表明在教学互动方面,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加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通常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上课难于实现教学互动。同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基础课教师很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领域当中,教学能力难以提高。

对提升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方式,调查结果依次是:“外出进修”(82.8%);“教学实践”(59.6%);“传帮带”的带教指导”(52.1%);“自我进修”(48.9%);“教学培训”(48.9%);“学术会议”(38.3%);“岗前培训”(36.2%);“学历提升”(36.2%);“教研活动”(33%);“从事科研”(33%);“教学竞赛”(27.7%)。表明不同形式进修、培训、教学实践和“传帮带”的带教指导均得到广大教师认可。

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作用,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一般”(37.2%);“作用比较大”(33%);“作用很大”(16%);“作用不大”(12.8%);“没有作用”(4.3%)”。这说明,有大约一半的教师未能充分认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觉得自己目前最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教学能力,调查结果依次显示:“教学研究能力”(64.9%);“.教学设计能力”(23.4%);“教学管理能力”(19.1%)”;“教学操作能力”(13.8%);“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4.2%)。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主要是教学研究能力。

“传帮带”是高校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法,调查中有58.5%的教师接受过指导,且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这与我校实行青年工程培养有关。针对教学团队对教学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比较大”(60.6%);“作用不大”(21.3%);“作用很大”(18%);“没有作用”(2.1%)。说明近八成教师认可教学团队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竞赛(授课比赛、课件比赛等)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有效方式。调查显示,教学竞赛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依次是:“作用比较大”(46.8%);“作用不大”(38.3%);“没有作用”(7.4%),“作用很大”(7.4%)。有半数略多的教师认为教学竞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竞赛也是一项值得坚持的活动,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竞赛的许多评价专家并非同行,评价结果有出入。

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否有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是:“作用不大”(48.9%),“作用比较大”(40.4%),“没有作用”(8.5%),“作用很大”(7.4%)。说明学生评教有一半教师认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客观合理地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才能既有利于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

教学反思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通过总结、反省自己的成功和不足,琢磨出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教师选择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作用很大”;67%的教师选“有帮助,作用比较大”,表明近九成教师认同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能力具有较大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保持不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状态。针对信息技术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有哪些影响,调查结果依次是:“拓宽教师的发展渠道和路径,教师可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72.3%);“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发展资源”(57.4%);“扩展教师的发展内容范围,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能力”(55.3%);“提供教师自我发展管理的平台”(44.7%)”;“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12.8%)。显示出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持赞成态度。

2.2.2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动态不但需要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关心,高校一线教师更应关心。从教师对教学改革形势的关注程度看,选择“非常关心”的有22.3%;选择“关心”的有67%。有近90%的教师是关心教学改革动态的,在一定程度说明教师对于教学改革形势是比较重视的。

公共基础课教学需要教学改革,学校也很重视教学改革。针对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项目状况,调查依次显示:“国家级”(5.3%);“省部级”(36.2%),校级”(30.9%),“没参加过”(29.8%)。有2/3主持或参加了校级及以上的教学改革课题,说明大部分教师有比较好的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平台和条件,但教师参加国家级教改课题的比例偏小,反映出本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水平偏低。

撰写教改论文是教师深入思考并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反映。可是在调查中却看到,只有6.4%的教师经常写,44.3%的教师有时写,而有30.9%的教师偶尔才写,有22.3%的教师几乎不写。说明教师们对于撰写教改论文的热情和动力不高。

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方面,有54.30%的院部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31.9%的学院偶尔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仅有6.3%的学院未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见,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学院中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仅约一半,部分学院未能将教研活动制度化或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日常工作中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依次为:“科研与教学同重”(34%);“重教学轻科研”(33%);“根据情况实时变换”(28.7%);“重科研轻教学”(2.1%)。这说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是教学型的,符合基础课教师的特点。然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与职称(职务)评聘并没有对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所区别,这对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

2.2.3 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教学环境不无关系。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科研挂钩,这使得广大教师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上,而对科研方面处于一定劣势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而言,科研消耗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针对学校是否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调查结果依次是:“有”(8.5%);“有一些,但是作用较小”(23.4%);“很少”(29.8%);“基本没有”(38.3%)。由于职称的评定、项目的奖励、业绩考核往往更注重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致使众多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投入减少。

对制约教师发展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学校(单位)缺乏重视”(59.6%);“学校(单位)缺乏规划”(26.6%);“学校(单位)缺乏制度”(15.8%);“自身不够重视”(7.4%)。对哪些措施能激励高校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调查,前四位是:“与津贴挂钩”75.5%”;“与职称评定挂钩”(55.3%);“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47.9%);“与职位晋升挂钩”(47.9%);对近3a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依次是:“.学术开会”(45.87%);“讲座培训”(42.6%);“学历提升”(14.9%);“进修学习”(13.8%),这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从以上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知,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我校理学院为例,每人每学期的平均课时约360学时),因此很大一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学中,甚至仅仅单纯地做教学工作。科研和教研成果的缺乏影响了他们个人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也产生了职称晋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林业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根据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学院、教师3个方面,完善或构建一套能帮助和督促公共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理性地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让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3.1 学校应完善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3.1.1 政策导向

积极推行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所属学科、院系之间发展基础和所承担任务的不同,设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岗位。教学为主型的教师的职称评聘、重要岗位的考核以教学业绩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型岗位的各种考核与科研业绩为主,教学为辅;科研型岗位以科研考核为主。实行分类考核的目的,实现人尽其才,有利于教师在各自岗位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

3.1.2 加大投入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要做到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在职提高或短期进修。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国内外访问学者研修;加大对公共基础实验课的支持力度,更新实验条件和硬件环境,引导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1];扶持搭建研究平台,学校应建立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推进基础课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相互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3]。

3.1.3 规范奖励制度

设立与科研业绩奖励并行的教学工作奖项,对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进行奖励,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4]。

3.2 学院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运行机制

院(系部)应根据学校的政策,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完善教学指导和监控评价制度。应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面临的是刚进校的新同学,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的言行对他们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促进教师学术交流。林业高校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由于公共基础课和校内其他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交叉性,学院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学科交叉,让跨学科的思维成为其科研思维的自然表达,这无疑将为科研创新奠定丰富的学术思想基础,使教学和科研相互见长,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此外,学院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效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线阵地,是真正的“教师之家”。可见,教研室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教研室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开发教学资源,发挥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5]。通过优秀教师“说课”或“课程全程录像”让其他教师进行课程观摩、个案集体探讨等方式来交流经验等开展教研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进行点评;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或教材等深入研究、讨论,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我校理学院完成5门重点课程建设,结合学校以林科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特点,主编或副主编多部教材,其中一部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让青年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参与老教师质量工程项目、教研课题,有一定积累后,鼓励尝试主持项目[5]。本校理学院有多项质量工程项目获得审批,并获得省级优秀教学二等奖一项,省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3.3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因素是内因,是能力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外部因素要通过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把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公共基础课教师除在业务上既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外,还要关注所教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等。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和林产化工专业,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减少质点运动学与质点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增加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以便为后续的高分子化学等课程提供支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除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需要教师能通过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自觉进行教学反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长期持久的过程,其自我完善离不开终身不息的自省、自责、自励、自强,从自身经验反思中提升教学需要的新本领;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在不断主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发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个体等3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料教育,2013(1):108-111.[2] 肖湘平,钱美珍,陈华锋.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2):151-153.[3] 邱容机.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提高农科院校教学质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74-76

篇3:基础发展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突出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大军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 同时也突出了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直被认为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职业教育目前的现状为着眼点, 主要探讨职业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1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1.1 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

一直以来, 对于教师基础教学能力的认识都是较为宽泛的概念, 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精准的概念,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基础教学能力内容和概念也在不断拓展。但从一般意义来说, 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识, 具体包括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教学设计, 具体包括设定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例题选择、作业布置等;教学媒介运用, 具体包括教学语言运用、板书表达、课件运用、教学工具运用等;教学调控, 具体包括对教学时间把控、教学计划把控、课堂秩序把控等。

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教学能力直接作用于日常教学。基础教学能力与日常教学活动密不可分, 如果没有基础教学能力, 日常教学就无法实现。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学实现的基础。教学本身是教与学的过程, 是通过教, 来实现学。这就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连接的纽带, 而基础教学能力就是这个纽带, 是教学实现的基础。

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直接目标是实现教学效果, 就是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掌握知识、学会运用, 加以实践、举一反三, 如果不能实现这些,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那么, 如何才能取得这些教学效果, 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基础教学能力。

基础教学能力与教学效率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知识越来越多, 更新也越来越快, 这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 提升课堂效率。而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加以运用的快慢程度, 对教学效率有直接影响。

1.2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对学生的作用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成功的标志是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 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基础教学能力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直接手段, 影响学生兴趣激发。

基础教学能力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基础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基础教学能力直接作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基础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基础教学能力也会影响作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运用、语言表达、创新思路、解题方法等都会影响到学生, 而这些方面就是基础教学能力的体现。

1.3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的意义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有着重要意义, 这主要体现为:基础教学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技能, 如果没有这种基本技能, 就不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基础教学能力能体现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基础教学能力是评价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方面,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全程很难跟踪, 但是对于课堂上基础教学能力的评价则较为容易进行操作。由于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也是教师能力高低的最直接的体现, 所以可以利用基础教学能力评价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

2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基础教学能力的主要方面

对于基础教学能力尚无法精确界定, 也无需精确界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基础教学能力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 对教学媒介的运用能力, 对教学活动的控制能力。

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 了解教学内容, 明确重点、难点, 延伸拓展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拥有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

对教学媒介的运用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有了米, 还需要巧妇。在对教学内容把控时, 还需要对教学媒介的运用能力, 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制作PPT, 运用微课等能力。

对教学活动的控制能力。好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有效控制, 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 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

2.2 目前职业学校教学能力的现状

由于我国职业学校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优质师资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 使得我国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薄弱。主要体现:教学内容认知的僵化。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总是习惯于照本宣科, 本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就弱, 僵化的教学认识, 很难使学生提升兴趣;教学媒介运用的单一。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少有升学压力,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满足于完成教学形式上的讲授任务, 教学媒介运用单一乏味, 无法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控制无序。由于职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就业, 对日常教学考核逐渐弱化, 使得日常教学更是缺乏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没有详细教学计划、没有教学评价、缺乏教学反馈、缺乏课堂调控等, 造成教学活动控制无序。

2.3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尽管基础教学能力的概念是宽泛的, 但是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还是有章可循的。这需要做好三个基础提升工作: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把控, 综合科学利用教学媒介, 系统控制教学活动。

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要想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把控, 教师必须沉下心来, 做足基础功课。首先, 做到理解教材, 认真理清教材内容、重难点、教学纲要等;然后, 做到熟悉教材, 在理解的基础上, 要认真、系统、完整地了解教材前后教学内容和逻辑关系;最后, 做到拓展教材, 结合教学对象, 对教学内容加以引申, 理论联系实际, 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特别注重将现实生活中的要素与教学内容相联系, 提炼出易于理解的生活版教学内容。

综合、科学利用教学媒介。随着现代技术的引用, 对于知识获取的渠道已越来越多, 对于教学更应紧跟时代发展, 综合利用教学媒介。这里教学媒介, 主要包括语言表达、媒体运用、书面表达、思维引导等。具体来说, 语言表达, 尽管是传统概念, 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创新, 如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将相声、脱口秀等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媒体运用, 应该多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PPT、微课制作、编程、微电影等都可以运用;书面表达, 尽管是传统形式, 但可以利用逻辑关系, 创新形式组成, 如思维导图等在课堂中的运用;思维引导,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最高级的媒介却是最朴实的, 那就是思维引导,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引导, 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 并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潜质。

系统控制教学活动。从科学思维角度来说, 教学活动也算作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中的一些办法, 对于教学活动也是适用的, 如利用决策论的思想, 也可以寻求最优的教学控制, 教学控制的变量可以由教师设定, 如课堂教学时间、作业时间、复习时间、考试时间等, 变量彼此之间的关系, 也是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而来, 如何界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除了严格的科学性, 也需要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 通过寻求其中的优解, 达到系统控制教学活动当然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间内, 系统控制教学活动的最优办法也是动态变化的。

3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3.1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发展。主要因为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这主要体现在:基础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基础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能力的基础, 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效果。

3.2 基础教学能力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体现出基础教学能力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必备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 教师职业特征将无从谈起;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师职业生涯, 如果没有教学能力作为支撑, 作为教师将是不合格的, 职业生涯更是无从谈起;基础教学能力与教师职业发展动态相关, 基础教学能力会随着教师职业发展而动态变化, 当职业能力增强, 那么基础教学能力也会增加, 如果基础教学能力增加, 会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 彼此是动态相关的。

3.3 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表明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因为:基础教学能力提升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 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学活用的作用最为直接;基础教学能力提升有助于教师其他能力养成, 基础教学能力包括多个方面, 其能力的提升会促进教师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职业素养、奉献精神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基础教学能力提升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学职业能力的基础, 基础能力层面提升, 对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 结语

根据国内外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将高速发展, 如何提升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 将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基础教学能力提升的本质, 提出提升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有效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策略。基础教学能力的提升, 将直接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后续也将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的现状及基础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提出了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并进一步引申出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基础教学能力,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珠社.浅议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1 (8) .

[2]张雄.数学教育学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史炳星.美国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8.

[4]Bransford, John D, Rodney R Cocking.How People Learn: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5]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6]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4) .

篇4: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实现发展

首先,教师要深入掌握挖掘教材,解析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师在教学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认真研讨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看看这节知识有哪些例题,每个例题在达到哪个目的、要求,书上的提示语有什么作用,前后例题有什么联系,知识点是怎样一步步呈现。知识点与以前学的有什么联系,在今后的知识中起什么作用,这节内容应达到什么程序,不宜过浅也不宜超前。教材还设计了哪些活动和练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只有对教学知识透彻了解。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过程重点清楚,掌控整个课堂的发展方向,起到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有助于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发展能力。分析教材后,就要围绕教学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流程。现代化的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不是教师填鸭式的死灌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就会对知识深刻理解,记忆也更牢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例题重组、补充、整合、呈现,记性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人此卡导的问题都要精心预设。虽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和思维空间,但教学过程还是要以掌握知识为中心,而不是温无边际的随意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经常会有不同的思路,不一样的钥匙方法,学生智慧时时闪光。不同的学生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探索理解知识后,还要通过练习来强化巩固知识根据记忆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也会淡化或被遗忘。因此,对知识点我们也要反复练习,反复巩固。单一的练习形式容易让人倦怠,掌握知识效率不高,因此我们要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能更让人记忆深刻。因此,练习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要有层次,有坡度,一步步加深、巩固、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综合练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尝试。这样,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掌握知识,并发展了学生的教学思维。比如,我今年教学的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是四则混合运算,学习完这一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次乡村旅游活动,学生从出发前制定计划,计算费用,到了乡村,调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知识,不仅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而且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量变引起质变。学生一步步地学习知识,每一个知识都牢固掌握。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各方面的能力也会上升一个台阶。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我在一、二年级强化了学生的口算训练,特别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计算简单的乘除法。最好是每天坚持5分钟的加减乘除所算练习,学生口算能力很熟练,较复杂的计算,学生只需要理解计算法则就可以了。现在学生计算都比较轻松,速度也很快。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在低段教学中,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因而复杂的解决问题也是一点就通。有时听到一些老师说学生作题怎么困难,我想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前面积累的经验太少。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分析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多读一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也会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篇5:基础发展能力

农行董事长项俊波近日在农行2011年年中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持续加强基础管理,提升农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关注风险、流程、产品和人才队伍等方面的问题。

项俊波表示,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结构加快调整、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农行的改革发展将面临诸多难以预见的挑战。要把加强基础管理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切实提升农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指出,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夯实基础,严守风险底线,重点把握好系统性风险,切实解决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两张皮问题,做好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

此外,农行要推动核心流程优化再造,加快流程银行建设步伐,以流程建模为基础,系统梳理优化核心业务流程;以现代运营体系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柜面业务的流程效率;以组织机构调整落地为契机,推动组织流程的持续优化。

在产品创新方面,要理顺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切实转变创新观念,理顺创新体制,快出产品、出好产品。

项俊波指出,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

篇6:基础发展能力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一)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1.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的要求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①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②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③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①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②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③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2.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具体做法(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二)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有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听讲座、参观;选题(与生活直接相关);组织课题组,定计划;研究;处理结果.撰写报告:交流研讨。

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五)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 1.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4)评价主体互动化:(5)评价内容多元化;(6)评价过程动态化。2.功能

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3.内容和目标——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1)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首先,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①学科学习目标——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②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个人与社会责任等。

其次,设计评价工具,如:学业成绩评价表、学习过程评价表和学习态度评价表。再次,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通过标准化考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调查、访谈等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再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学习情况报告,客观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

最后.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六)、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开设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均衡科目结构,使传统优势学科的比例适当降低。使得课程结构中各科目间的比例较为均衡。同时,有利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增强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权.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

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改变长期以来接受学习的单一化、绝对化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状况。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调动地方和学校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六)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上一篇:赞颂建国七十周年伟大变化心得体会下一篇: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中对经济补偿金月工资组成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