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24-08-13

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共6篇)

篇1: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了人与土地之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重新优化土地资源是重要的手段,并且农村土地整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和必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简单的概括一下农村土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问题 现状 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重点难点都是是在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其实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整体政策,对农村整体、农田、田间小道、水资源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关系,使土地结构紧凑合理,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活动。

1.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农业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的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大片的荒废土地,无人耕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去到沿海城市打工赚钱或者到城镇的工厂打工赚钱,家里留下来的妇女儿童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力,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来很是肥沃的土地现在也变得无法耕种异常贫瘠,土壤也因为长时间没有耕种变得非常的坚固,田地基本上变得不具备再次肥沃的可能,这就是当前大多农村的现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农民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太低。尤其是旱地耕作地区,由于缺乏灌溉体系,大片的田地无法保障耕作的收益,农民都选择出去打工赚钱,从而造成土地荒废,杂草丛生。

2.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追求形象工程,土地整理面广质差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改善农业现在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很多政府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完成上一级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把土地整理当作追求名利而去完任务,使得土地整理工作没有发挥到实际作用。通常他们都是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对土地随便的处理,随便的扩大耕地的面积,使许多本来优良的田地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土地整理工程的名利标志已经使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趋之若鹜。土地整理只是为了一味追求政绩,无论自然条件什么样,均要求小田变大田,零碎的道路变成道路网,分散的树木变成树林。因此造成了土地平整的费用用掉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大半,同时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人才,导致官员们错误的看待土地整理问题,认为土地整理就是土地平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简单的认为土地整理项目是建设工程招标项目,做好、做坏都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社会问题时,不积极配合。这样看似是积极的参加农村土地整理的工作,其实是违背了土地整理一开始的目的。

2.2土地权益不清,土地整理纠纷不断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土地整理打破了以前关于土地的界限,对原有的土地使用者所拥有的土地产权,耕地权,承包权进行重新认定,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事情,但现实是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些政府不重视这类事情,导致农民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很难有积极性。农民把整理后的土地出租出去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但是对于长期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民来说,其就业安置仍然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转让土地后仅仅靠租金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要求,他们仍然有就业的要求。并且还有土地权属混乱,整理时纠纷不断,有些土地使用记载的权属模糊,不能准确反映到底是谁的。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会带来一定的补偿,这种收益也造成农村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在土地整理时,农村土地所属权问题不能明确的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很容易导致纠纷甚至是流血事件的发生。

2.3整理技术粗糙,缺少长远整理规划 现阶段土地整理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土地整理过程应用的高科技技术较少,目前虽然有些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是现代的高新技术,但是还有很多的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等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方法。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在土地整理中缺少宣传教育,从而造成一些工作队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给土地整理时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实施土地整理规划的落脚点是保证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

2.4土地零碎分散,难以进行自由交易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农用地多且又杂,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土地不能自己随意买卖等原因所形成的土地零散无序、人均耕地面积少等状况都是土地整理的重难点。我国现行的土地分配机制也不健全,这使土地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挥,不能迅速改变土地现有的结构。

2.5整理意识较差,后续利用目标不明

潜在的土地整理意识差,法规、政策不健全,土地整理要达到的功能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政策,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土地整理产生互惠互利的效果,但土地整理项目仍是申报过多并且说的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是实施建设与申报完全不相符,工程质量不高。还有的比较滑稽的情况就是,一边土地耕地面积不够,一边土地没人耕种处于荒废状态。缺乏土地整理意识导致大量耕地现在变成了房地产商手下的宅基地。还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土地整理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投资大见效慢,因而对土地整理态度冷淡。

3.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管理,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

土地整理的过程常会有土地的权属发生流动。所以要加强土地整理时权属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要依据中央有关的对策,加快土地产权的登记。尽快确实的弄清农民的土地产权,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关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3.2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土地整理的意识,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土地整理的好处。土地整理是互惠互利的工程既服务于农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的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以土地整理是万万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对此我们要加强土地整理优势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意义在人民心中有深深的烙印。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其自己愿意奉献愿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把逼着他整变成了他自己要整,不让正还要抢着整,这样对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将会起着显著效果。在土地整理的初期设计规划阶段,也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切实把农村土地整理做成一个真正能使农民同胞获得利益的利民利国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表面形象工程。

3.3加强规划,科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

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变零散为整体。充分发挥现有的设施,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规划设计,考虑长远,放眼未来,时刻要想着这些规划是不是以后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中发挥作用。调整种植结构,使现有的土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规划一定要做到合理。

3.4加强投入,实行土地高效精细整理。土地整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加强管理。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和谐发展,在前期的设计中土地整理主管部门应该和农民群众协调好。加强项目投入,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投入规定,不能眼光短浅不舍得投资。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土地整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较强的责任心。采取实际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土地整理的虚假性不存在,使土地整理事业真正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3.5加强服务,坚持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服务可以为土地整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增设一个的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民讲解国家关于土地整理而制定的政策和解答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强投入,合理的运用人才和现代高新技术,更需要完善的现有的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相信有了政策和法规作为大框架服务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指导老师:龙振华、邱福清)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4).[2] 谭淑豪,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4(78).[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人民日报,1999,06(25).[4] 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5]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 2001,6(102).作者简介:

王成,男,(1993-),河南济源人,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篇2: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虽然对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目前农民“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目前我国农民参保率低, 医药费报销比例过低, 村卫生所医疗设备差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文就襄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现状问题对策参保率 医疗保障

健康,作为成就一切事业之根本,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国家对城镇居民医疗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使人民受惠不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新农合自2003年试点以来,已取得了巨大成效,为农村卫生工作带来了希望。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在制度执行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影响着农村医疗保险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就我国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含义、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做理论性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意义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含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 由合作医疗基金组织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医疗费用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意义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目前,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医疗服务, 患病人数越多、患病越严重, 医疗机构的收入就越高。通过支付方式改革, 采取总额预付可以促使基层医疗机构由医疗经营向健康管理转化, 从注重治疗向注重预防转化, 切实转变服务方式, 使”预防为主”方针落到实处, 从根本上降低卫生费用。这不仅可促进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而且也可使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在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过程中, 应注重健康消费观念的宣传, 引导农民主动自觉地增加健康投入, 让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普遍得到增强。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检验我国和谐社会程度的重要标准。虽然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增加财政支出, 但通过强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整个社会的医疗负担会大幅度降低。当绝大多数居民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时, 势必能够带动居民的消费预期, 并带动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财政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同时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有利于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效显著,到2012年底, 全国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1%;1—9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1717亿元,受益11.5亿人次。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5358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467万人,参

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7122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4996万人。但是仍存在农民参合积极性不高、受益面窄,保障力度不够、医药费报销比例过低等问题。

1.农民参合积极性不高,参合率低。自2003年试点以来,参合的人数已从 2004年的 0.8亿人上升到了2008年的8.15亿人,参合率也达到了91.53%,取得了巨大成效。尽管如此,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的农民在参合后由于种种原因又选择了退出翻。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对新农合始终抱着观望的态度。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民人数约为 9亿人,占全国总人数的60%以上。按91.53%的参合率计算,未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人数仍不容忽视。

2.存在受益面窄,保障力度不够的问题。虽然新农合在运行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其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民在得病后仍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这些疾病常是一些非大病却危害不轻的慢性疾病、常见病或多发病。农民长期受这些疾病的困扰既得不到有效医治,也得不到有效保障,便不会去参加新农合,致使新农合受益面窄,无法保障大多数农民的看病需求。除了受益的疾病有限制外,农民的补偿水平也是非常有限的。目前,新农合对住院患者进行补偿的受益面窄,对门诊和慢性疾病病人考虑较少,这样就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不利于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3.医药费报销比例过低,报销范围小,报销手续烦琐,报销时间较长,不及时,缺少吸引力。对目前实行的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比例, 群众普遍反映过低。在农村中,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般都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患急病和慢性病, 需要经常服药治疗, 开销大, 而在医疗费用日益上涨的今天, 农民抗大病的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按现行的较低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 患者得到的补偿数额不大, 体现不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救助为主”精神, 也解决不了农民、特别是困难家庭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 这样, 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 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账中心申报, 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账中心和信用社很远, 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烦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4.政府在提供医疗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在医疗卫生领域中,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和产品(如防疫等公共卫生服务)却转由市场提供,由于这些产品本身存在的非竞争性、非排它性及外部性等特征,仅靠市场无法有效提供,致使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个人和家庭几乎全部承担医疗保健支出,从而加剧了医疗保健的不公平性,导致城乡健康差距快速增大。

5.政策执行偏差。因为参与了新农合,农民去医疗机构就医,甚至出现有些医生提高医疗费用,本是几十块钱就可以看好的病花下来有几百块,虽然报销了一部分,但是,所花费用远远超过理应花的钱数。也不乏某些医生因为农民参与新农合,提高要价、多开药、开贵药的行为。有些无需住院的病让农民住院,耗时耗资,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以药补医”等现象的发生。

6.政策标准不够完善。据了解,享受新农合医疗报销的基数对于农民标准有些偏高,既然是基本医疗,应落实“基本”二字,对于农民常出现的一些花钱费用较高的常见病也应采取部分报销,避免出现以多数人的参保基金来补贴少数人的就医金额等情况,让农村医疗惠及广大农民,另外,在制定的政策中,明确指出是在指定医院的住院费用超过几百元以上才可享受部分报销。这里的“指定

医院”以及“住院基数在几百元以上”是否合理?这里可能会出现某些农民为了达到报销标准,不用住院的去住院,花不到报销基础的,多买药、买贵药的情况出现。这是违背医改初衷的。相反,农民有时候得到的反而不是实惠,是一种负担。指定医院也可因此获利,做出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7.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和基金监督管委会责权不是十分明确, 各地虽已成立了相应组织, 但应承担哪些义务和权利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规范化运作, 大都仍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 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审计监督, 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程序, 对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的资金如何加强监督更缺乏依据, 所有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监管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1.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引导。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 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 使其家喻户晓, 人人明白, 从而引导农民不断增强自我保障和互助共济意识, 并最终形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传单等形式宣传合作医疗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大意义。同时, 宣传各级政府对开展合作医疗的支持和承诺, 宣传合作医疗的相关规定, 宣传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重视, 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参加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农民对医疗服务有效需求和互相共济的重要举措, 以此改变农民的医疗消费观念, 消除农民参保的疑虑和困惑,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使全社会支持农村合作医疗, 使农民人人参加合作医疗, 人人享受合作医疗。

2.逐渐变“自愿参合”原则为“强制参合”原则。“自愿”式的保障,没有“强制型”的保障更加有力。唯有“强制”保障资金、管理体制才是健全的,才能有效防止新农合运行中的“逆向选择”困境,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前,可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达到“强制参合”的目的。①可通过立法来实现,要提高我国医疗保险的立法层次,实现人大立法,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或“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将各级政府和农民在新农合中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明确下来,尤其要强调农民“人人参合”,杜绝“逆向选择”现象的出现。②在当前立法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特别是在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政府可考虑逐渐采取政策上的“强制参合”原则,保证每个农村居民都能够参合,提高新农合的覆盖率,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防止贫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3.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探索不同标准的医疗保险模式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系统和筹资机制,可从 3个方面实施。①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民经济条件较好,可采取自愿原则,探索其他医疗保险模式,鼓励农民参加商业保险,提高其赔付率,减轻财政负担。②中部地区的农民经济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可适度采取强制原则,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关于“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 30元”的缴费标准,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③西部地区农民普遍比较贫穷,也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最为突出的地区,必须采取强制原则,但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尤其是中央财政的支持和帮助,做好特困家庭、“五保”家庭的参合工作;进一步发展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可以尝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设立专门的医疗救助定点机构,对于符合标准的贫困家庭,免

费资助其参加新农合,减轻农民负担。

4.逐渐扩大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突出对大病医疗费用的补偿,能够有效帮助农民抵抗大病风险。但大病发病频率低,这就造成新农合的报销范围过窄,影响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当前,应逐渐扩大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不但要“保大”,而且要“保小”,兼顾对小病医疗费用的补偿,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实施。①各地要严格按照卫生部的要求,积极开展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试点,探索门诊补偿的有效方式,提高门诊补偿水平。②要把影响农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纳人保障范围。普通小病的医疗费用,如感冒、发烧等,农民完全有能力支付,但一些慢性病无需住院却危害不轻,需要患者长期花钱医治,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必须纳入保障范围。只有解决了大多数农民小病医疗补偿问题,才能扩大新农合的受益面,从而有效预防部分农民在患小病后因无钱医治而扛成大病的现象,降低大病发生的频率。

5.整体简化报销手续。繁琐的报销手续会使农民对新农合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必须对补偿设计和程序进行简化,具体可从 3个方面着手。①各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应经过科学而合理地研究,制定简单、可操作性强的报销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农民在办理报销手续过程中不必要的奔波,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新农合所带来的方便。如小额补助可凭合作医疗证、身份证和交费单据直接得到补贴,大额补助应减少农民申请的次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合作医疗机构的办事效率。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政策宣传工作对巩固和完善新农合的意义,切实承担起宣传、组织、引导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责任,要组织专门人员向农民讲解新农合知识,宣传中央有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和当地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实施新农合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补偿措施。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了解得越多,他们对这项制度的满意度、支持度就越高。③针对区县以外就医的外出务工人员,要组织专门人员制定科学、合理、方便快捷的审核程序和补偿办法,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可以考虑在原有的报销办法外建立网上报销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报销流程。

6.加强公共卫生保健工作。大家都知道“预防“相比“治疗”所具有的优势,应把农村医疗保健当成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来抓,医疗保健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也可以减少政府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树立医疗保健意识,是政府部门应长期坚持的一项主要职责,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患病的机率,完备医疗保障政策。

篇3: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直以来,在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方面,军民融合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它关系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扩大,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随着我国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其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会进一步拓展,无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国内情况分析,军民深度融合的趋势将不可逆转。201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新时期军民融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2016年3月,国防科工局发布了《2016年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军民深度融合。这说明,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已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 国内外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与现状

“军民融合”这个概念由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1994年首次提出[3]。有文献指出,“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通过军转民、民参军,实现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全方位、高领域和深层次的‘军’‘民’结合,达到互相促进、双向共赢,实现军与民可持续发展”[4]。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在30%上下,正是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过渡和关键阶段[5]。

2.1 国外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

国内专家学者对国外发达国家军民融合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美国、俄国、欧盟、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美国采取的是“军民一体化”模式,通过完备的法规体系、实施专项计划、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等措施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移[6]。2014年的数据表明,美国涉军科研人员数量占到全国科学家、工程师总数的1/3左右[4],这一比例足以窥见美国“军民一体化”程度。

俄罗斯采取的是“先军后民”模式:一方面,通过军工企业改组为大型国防科研生产综合体或联合集团,加强在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研制、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融合;另一方面,通过联邦、地方预算资金与吸引贷款和国际货币组织、金融机构资金以及其他预算外资金相结合的方式,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3]。

英、法、德、意、西班牙等国同属欧盟,他们充分认识到单一欧洲国家在人才、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局限性,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内外结合的方式实施军民融合。对内,他们重视和强调军民两用技术的相互转换和利用,使军用技术发展根植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基础研究之中;对外,通过整合多国资源实现重大战略项目的落地,在整个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实现资金、人才、资源、技术、设备的共享,进一步加快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7]。

日本因受到“和平宪法”的制约,无法大张旗鼓发展军事,但它将某些军事技术无偿转让给民营企业,并由政府提供大量专项资金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以达到“以民促军”的目的[3]。2016年,日本政府通过了新安保条例,成为战后日本“专守防卫”安保政策的转折点,可以预见,其军民融合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以色列匮乏的资源和来自国家安全方面的压力,迫使它自觉、彻底地走出了一条“以军带民”“全民皆兵”的军事经济发展之路。依靠欧美国家的大力支持、本土犹太人的聪明智慧以及大量高素质移民的技术支撑,以色列用政府拨款与私人投资共建风险投资基金培育出大量高科技成果,不仅通过“民转军”提高了军事技术水平,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军工企业的“军转民”进程。

2.2 我国军民融合研究现状

从现有文献看,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或者针对不同领域和研究对象对军民融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柳林[1]从航天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历程及现状入手,剖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的发展经验,对我国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杜人淮等[8]对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自主创新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做了准确的定位,建议从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三个方面对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徐辉[9]分析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回顾了我国军民融合演变的过程,并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家层面对如何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建议。赵黎明[10]等以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通过政府激励与契约惩处情景的设定,确定了奖励金与惩罚金的最优解,对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褚倩倩[11]认为,军民融合的逻辑起点在于理清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于需求牵引,国家、政府、军队、产业、企业等应有所侧重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熊湘辉等[3]以西安市为例,专门研究了金融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建议政府部门应该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和建立奖励制度的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资力度,并且,建议放宽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军民融合产业。

张嘉国[2]建议,地方政府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形成区域特色。陈虹微等[12]介绍了龙岩市军民融合的发展现状、融合方式、制约因素,并对如何发挥“新古田会议”的后续效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促进龙岩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路。

县级政府层面,吴光玲[13]以全国首个制定军民融合战略规划的县级市——福建省福安市为例,指出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军地双方各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认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推动全方位高效益的深度融合。汤江波[14]以同属闽东的霞浦县为例,认为应根据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双拥共建情况,探索一条切合当地客观实际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2.3 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现状

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设立地方性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军地协调机构和深化军地战略合作等方面[5]。在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上,2014年3月,福建省委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共同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成为党的十八大后全国省级行政单位出台的首份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2015年4月,福建省出台《福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为提升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福建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截止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或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促进军民深度融合。

在设立军民融合融合领导机构、军地协调机构和深化军地战略合作上,2014年12月,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军区共同组建的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负责全省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管理、保障等,并同时设立每年1亿元的发展引导资金。2016年5月,江苏军民融合网正式运行,是国内首家由政府主导的军民融合专门网站,是探索“互联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次创新实践。2016年8月,江苏省首家军民融合企业商会——无锡市军民融合企业协会正式成立,对形成军民深度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投资基金与产业园区建设在军民融合方面能起到示范引领和载体作用。2016年4月,河北成立首支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旨在打造军民融合投融资平台,为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另外,江苏、河北两省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一批企业已经入驻。

成立产业联盟也是促进军民融合的一种形式。2016年4月,四川省成立了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希望通过打通行业壁垒和垄断,推动实现军民融合向多领域、跨行业对接。2016年8月,贵州省也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员包括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制造、大数据、冶金等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院校、金融机构等单位。

地级市政府在促进军民深度融合方面同样也做出了积极的创新实践。四川绵阳作为我国第一个军民融合示范城市,已在军民融合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0年科技部授予中国(绵阳)科技城为国内首家“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2016年4月,交易中心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完成并投入试运行;2016年5月,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四川绵阳正式揭牌运营。目前,四川绵阳科技城已经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并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科技城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下一步,四川绵阳还将积极筹建“四川军民融合磁性材料标准创新中心”,培育磁性材料企业的团体标准,着力提高绵阳优势产业的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能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2015年4月,“厦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军地双方将共同推进军民两用高端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2015年10月,相关企业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厦门市军民融合产业协会成立。接下来,厦门还将建设军民融合高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和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园,军地双方将共同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和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

2016年上半年,浙江宁波和山东威海两个地级市分别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办公室和军民融合发展协调办公室,落实军地联席会议、军事需求归口办理等制度,牵头组织军民融合规划设计、项目认证、需求办理,高效整合军地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3 我国军民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军民融合之所以提升为国家战略,在于其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程度相比,我国的军民融合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思想观念亟待提高

一些军队和政府部门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认识存在狭窄和宽泛两种极端情况,单一地认为提高军队装备水平是核心,或者认为双拥建设就是军民融合,对融合的范围和深度认识不够。另外,军队的开放意识不强、地方政府对军民融合缺乏主动性、军地双方协同意识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军民融合的发展,导致军地信息不对称、需求信息对接困难、转化渠道不畅、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政现象十分突出。

3.2 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政府和军队各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与军民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军工科研生产领域,促进军地合作。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涉及面较窄,缺乏促进融合的基本法律;立法层次较低,法律规范权威性不高,大多数法规都是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政策规章政出多门,权责不明确;军地双方分别出台的既有法律法规条文也存在互相冲突的地方;一些政策法规执行程序也较为复杂。从目前情况看,现有的军民融合法规在国防科技工业生产领域相对成熟,而在军队保障、基本建设等领域立法尚有欠缺,对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建设领域等尚存法律空白,同时,在体制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也还缺乏权威性法律法规。

3.3 顶层设计尚待完善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系到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军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采购、国防动员、军队综合保障社会化、军队人才培养、国防教育等领域,涉及面广,但缺乏顶层设计规划和统一领导,部门之间存在争利、职能交叉现象。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例,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建设和产业发展按照军民属性分线管理,不利于军、民两方面科研生产能力和两类产业的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国防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国防科研院所由企业集团代管,国资委的考核要求使得国防科研院所对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积极性降低,基础性科研成果出现产出滑坡现象,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及发展后劲可能因此趋弱。

3.4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由于军民科研体系独立运转,造成军地之间沟通不良、难以互通互补,各种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重复投入和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配仍不明确,导致知识创新的主体不能直接获得收益,严重影响了相关主体创新的主动性以及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力度。还有军工能力建设、军工技术研发较少考虑在民用领域发展的潜力和可能,而民用领域的技术及项目研究也不了解军工市场的现状和需求;军用产业及民用产业在实施主体、设施、设备、人才等方面界限明显,资源未能得到统筹利用,军民资源共享的局面尚未形成。

3.5 转化难度依然较大

目前我国军用和民用标准是两套体系,军品过分强调其特殊性和专用性,为吸纳民用高技术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无形中造成了技术壁垒。另外,军工企业和民参军企业征税环节依然存在税收待遇不公平问题;民参军准入政策虽然非常明确,但管理交叉多、申请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等问题给想进入军工体系的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现有对民参军企业的保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另外一个半封闭工业体系,对民营企业的技术交流和进步极其不利。

4 我国发展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

军民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并形成合力。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政策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比如在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其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陕西、四川等中部地区,要发挥其在军工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推动军地经济的融合发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4.1 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认识、凝聚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过去我们总是以“军转民”或者“民参军”的思维来思考军民融合问题,这本身就是思想守旧的表现。目前,国外大量的研发经费投入在军民两用技术上,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所以,军与民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不但有交集,而且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促进军民融合向更广、更深层次推进,应破除思想禁锢、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融合发展的广泛共识。

4.2 充分发挥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做好顶层设计要融合军队、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地方综合保障体

系、国民教育体系等主体,显然不能简单依靠国务院或几个部委,必须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促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机构,对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组织领导、任务分工、目标考评等进行明确规范,做到层层推进、逐级落实。同时,打破军工集团自我封闭,破除现有利益藩篱,推动军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新体制机制。目前,工信部、军委和各军工集团以及在各地的分支机构都有负责推进军民融合的部门,但国家层面还没有建立促进军民融合的专门机构,没有统一领导部门和牵头部门,无法形成合力。这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定位是不相符的。

4.3 完善相关法律,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双管齐下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事关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涉及面广、程序复杂。要破除现有多头管理形成的利益格局,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职责。一方面要确立军民深度融合的理念,法规建设不能人为增加麻烦、制造分离;另一方面,政府和军队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把需求信息渠道建立、综合保障拓展、动员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制定与之适应的、完善的法律与政策法规体系。

4.4 加强政策保障、金融支持与思想碰撞

可以考虑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建设和军民融合企业、项目的各种奖励、资助、补贴和贴息等;同时,制定一系列重金奖励政策,支持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并做大做强。同时,进一步探索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协作”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协调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军民融合产业筹集发展资金。积极向国家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着力加大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军民结合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精品工程和龙头工程。另外,还可以举办“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大众开放日等活动,加强军地领导、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与基层员工的交流互动,共同为军民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4.5 军地协同、统一部署,增强军地协同作战能力

一方面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设立协同创新平台、专项资金、研究机构等,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的有效互通,实现优势互补。军队和军工集团内部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却没有产业化,甚至没有工程化;一些民用优势技术却因体制问题不能进入军队装备系列,不利于军队现代化建设。这种“两难”现象需要有关部门打通军民之间的藩篱,使先进技术或产品在军用、民用两方面自由流动。另一方面,重视并加强军民两用平台建设,增强军地双方科研人员的合作水平。通过联合攻关,推动军工设备设施开放共享以及资源、数据的共享;加强国防科技平台的共享和交流,扩大信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实施军民两用标准化工程,设立统一标准,制定并发布“军转民”“民参军”目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4.6 打通转化渠道,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化进程

技术融合方面,在项目技术研发工作的前期,要兼顾技术在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的发展前景,便于军用和民用领域未来发展应用相结合,使得对技术的研发投入能够带来双重效应。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军民技术转移,尤其要加强对现有军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等。资源融合方面,要通过政策和利益引导,使现有的军品业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建立共享开放机制,进而推动重要设备设施、基础资源的共享使用;鼓励军用设备与民用设备在不同单位之间的合理流动,包括租用、转让及报废处置等方式;在能力建设方面,构建协同一体的军民共用能力基础平台,如设计研发平台、试验验证平台、加工制造平台及总装集成平台等。产品融合方面,建立军民品统一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使设计方案、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统一服务于军、民品;促进军民两用产品行业标准的统一制定;在优势军品技术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形成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民用产品。

5 结语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军队与地方各有关部门的有效互动和通力合作。国防科工局、工信和科技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验收、评价与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充分考虑军民融合因素,已成为促进军民融合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要素、多领域都要实行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这意味着,军民融合战略为地方政府推动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及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军民融合为创新和创业提供更多可能的同时,也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撑。

摘要:军民融合是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的落脚点之一,也是国防和军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军民融合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了国外军民融合的不同模式,综述了我国军民融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归纳了我国军民融合过程中思想观念、法律法规、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问题,并从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军地协同、政策保障、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篇4: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96-02

前言

马克思思想教育体系的成立,为高职思想教育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理论框架,也提高了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实际作用,同时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前景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应该包括研究有效性本质和内涵以及有效性的评价等,这样才能全面的分析出有效性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从而完善我国高职的教育工作。

一、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

1.1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研究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必须考虑到影响有效性研究的原因,分别以教育的对象、内容、目的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教育的情况,进行有效性研究。通过对实际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考察,发现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素质偏低,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的任务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和主要的内容也不能细致的讲解给学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非常缓慢。有的教师根本不具备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的发展速度缓慢,教师思想政治觉悟低下,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团队是教育进行的基础和核心的力量,如果教师不能体现出表率的作用,学生就不会投入更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育单位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成一种教育的口号,要投入实际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教育的水平[1]。

1.2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

目前,在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能力,根本无法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也不能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高职教师结构的不健全使得其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很多教师都把教学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上面,希望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就会降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使其没有足够的教学能力来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当前的形势看,国内各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非常不合理,优秀的科任教师都不会承担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投入到了学校的管理中,学校的日常管理事项又非常复杂和繁重,使得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监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2]。

1.3教师队伍职业化水平低下

长期以来,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任讲解的教师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的薪资待遇,岗位地位普遍偏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专业化水平非常低,也存在着很多的隐患。这种待遇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能专心的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工作也没有更多的热情,部分教师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了自己晋升的跳板,保持着极端的教学态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团队资源非常不稳定,高职的学生也不能得到系统、完整的教育。

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进展

2.1确定了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综合素质的目标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希望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首先是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的发展速度,使其更好的适应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明确的确立进步的目标,从根本上找到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而加强对岗位职业的热爱。然后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可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职业化水平,强化教师的专业文化基础,通过学校的筛选,选择可以长期任教的教师来完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3]。

2.2确定了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我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低下的原因也包括学生不积极配合,以及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低下等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确立认真学习的目标,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等,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学校在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情况下,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从内心深处就热爱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并可以积极的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共同努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4]。

结语

高职教育事业近年来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所以,在我國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赋予了高职教育事业更多的重视和支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水平,从实际的教育情况,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在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学生素质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情况,为当代高职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1(15):101-103

[2]钱光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理顺几种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5(32):201-203

[3]吴俊清.德育乏政治化倾向的现实表现和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65(15):120-125

[4]钱光荣.在学科领域内解决日常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下旬刊),2013,62(13):12-14.

篇5:我国数字化辞书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数字化辞书的现状与问题

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数字化辞书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数字化辞书的特点,着重对国内数字化辞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对辞书出版所面临的`数字化冲击进行了分析.

作 者:张国强  作者单位: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上海,200001 刊 名:辞书研究  PKU英文刊名: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年,卷(期):2007 “”(2) 分类号:H1 关键词:辞书   数字化   问题   冲击  

篇6: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06-7-25 16:52 研究院商务信息部·沈丹阳 张育林

一、国内贸易促进政策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的经营管理逐步放开,目前国家商务部和各地国内贸易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是促进国内贸易健康发展,所制定的促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推动内贸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

1978年以前,物资、商业、粮食行业的流通主体基本上是国有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集体性质的比例不大。供销社虽是集体经济性质的,但其经营管理也基本上与国营商业无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鼓励支持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等投资内贸领域,内贸投资、融资的渠道大大增多、拓宽,国内贸易投资体制已经基本完成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政府这单一的投资主体发展为多元投资主体。

国内贸易投资体制的变化使我国物资、商业、粮食、供销等系统基本上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中,大多数国有内贸中小企业已经退出市场,而大中型国有流通企业正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重组兼并,形成若干实力较为强大的企业集团。股份制企业将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个体商业、民营企业大量涌现,很多已发展为资产颇具规模的大型企业,并逐渐成为投资内贸流通业的主要力量。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流通业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二)加大对内贸行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尽管我国国内贸易的投资机制越来越市场化,但政府仍对与国内贸易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投资。主要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例如粮食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大型农副产品流通设施、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公用性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政府对流通设施的引导性投资,吸引了民间投资出现阶段性快速增长。

即使是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注重市场化运作。例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家储备糖、肉制度,在保持国家储备糖重点调控市场的同时,将国家储备肉的调控重点由保障大城市和节假日改为应急救灾,并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实行了新的办法;公布了一批国家活畜储备基地等;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具备资质条件的国储糖和国储肉的代储库点。

除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之外,其它主要财政资助方式和手段是(1)参股。主要应用于大中型股份制企业,借此推动国有内贸企业的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转变。(2)资金补助。对城市郊区的商业改造项目和需要扶持的服务行业等采取直接补助的形式。(3)奖励:对龙头企业的示范型、科技型项目,边远及民族地区商业设施的设立开办,给予奖励。

(三)吸引外资,不断扩大内贸领域的对外开放

我国商业领域从1992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自1999年开始,零售业的开放试点从沿海地区扩大到所有省会和中心城市,外商被允许进入直辖市的批发环节;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外资根据数量和地域限制分阶段进入我国;2004年12月起对外商投资零售领域的限制全部取消。国际著名商业集团进入我国,不仅为我国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资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管理经验和流通先进技术,带来了各种先进的经营业态,促进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置采购中心,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四)推动国有内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国家试点政策的指导下,内贸行业改制取得重大进展。在改制过程中,注重引导内贸企业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结合我国内贸发展的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贸管理、发展模式。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企业转制基本完成,国有控股、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分天下。在零售行业,国有企业退出得更快。但总体上看,目前在内贸领域,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占有一定比例。国有大中型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这一改革包括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许多内贸企业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建立了有特色、比较科学和合理的管理体系。湖南长沙的阿波罗公司在转制中实行三个置换:职工身份的置换、产权置换和机制置换。身份置换后,职工成为主人(股东);产权置换以后,由国家独资成为国有控股股份制;在股份制、合作制职工持股的情况下,完成了机制的置换,为企业管理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五)推动内贸行业资产重组,培育大型内贸企业集团

自2000年起内贸企业开始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出现了一批商业集团。由上海物资、上海一百、华联和上海友谊等四大商业集团公司合并组成了百联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总资产规模280亿元,年销售收入近700亿元,旗下拥有6大上市公司,共拥有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4000多家经营网点,基本涵盖了商贸领域的所有业态。2004年4月北京首旅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控股公司合并为“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的著名商标字号作为品牌予以保留,重组后首旅集团控制的总资产量将超过150亿元,年经营收入总额近100亿元,年实现利润超过6亿元。另外还有北京物美集团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改造天津市1000家国有商业网点。在重组中还有股权收购的形式,例如山东三联成功收购“郑百文”,2003年公司股票得以重新上市交易。

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2004年,商务部颁布了《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对大型流通企业并购重组方面可能涉及的问题做了相关规定。

二、各地促进国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将促进国内流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制定本地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促进国内流通发展作为重点内容,比较典型的是上海市和大连市。

上海市是我国综合竞争能力领先的大都市,90年代以来,上海确立了“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和“三、二、一”产业方针。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贸流通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增长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以规模化连锁经营为标志,90年代初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时,开始发展连锁超市;90年代中后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进一步推进连锁商业的规模化;21世纪初,上海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连锁经营向更多业态延伸。根据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上海将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适应这一战略,内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和提升城市的商业功能;满足“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的要求:加强流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调整完善都市消费服务业功能布局;积极推进商业对外开放和互动发展;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小商业企业发展;大力推动商业技术应用和创新。

大连是东北的窗口。大连市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规划中把促进国内贸易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机遇,进行大跨度产业联合。在商业开放中实现“你进我的零售市场,我进你的销售网络”的目标,使大连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连锁集团的全球性采购和销售网络,参与国际化大流通,并以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积极支持商贸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延伸,相互渗透,促进商工结合、商农结合、商旅结合,以流通促生产、以生产促流通,不断开辟新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目前,国际知名连锁商业集团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等都已在大连开店,其地区性总部和采购中心也设在了大连。

(二)实行合理的城市商业布局

我国多数城市能够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经济发展程度规划三级商业中心,使零售业态分布均衡、合理。较大城市的商业布局一般由城市中央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等三级商圈组成。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大城市,这种分层次的商业区的特点就越鲜明。中央商业区集聚效应和幅射效应明显,集中了一批以大型百货店为主体的大店、名店、专卖店、特色店,其设施现代化,商品丰富,客流量大。区域性商业中心是处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之外的若干次一级商业圈。商圈不局限于地理和行政街区的限制,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由服务的消费群体的区域范围构成。区域商业中心是以大中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建材、灯饰、服装、花卉等专业市场、仓储市场、日用品批发零售市场、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等商业设施为服务主体的。它的服务对象是该经济区内常住居民、集团消费单位以及部分区外消费者。社区商业则主要服务本社区居民,辐射有限,由各种小店为主体,经营生活服务业,满足就近居民的日常之需。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商业区发展又有了新趋势:在都市商业区的功能开发上,由纯商业区的单一功能向商业、商务区的复合功能发展;城市商业区建设更注重人文内涵和绿色环保,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三)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

北京、上海连锁经营发展最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市对几万个商业零售小门店实行了连锁便利店式的改造,采取入股的办法,每个店配一台电脑、一部电话,需要什么商品就把信息发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按他们要求和时间送货,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既完善了社区的商业服务设施和环境,又方便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北京市商务局与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实施意见》,该项联合文件解决了连锁企业长期呼吁的“统一纳税”问题,规定连锁企业总部可统一上网办理企业年度检验手续,并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发展区(县)中小型连锁超市方面,北京市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给予贷款。超市发、物美等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在城区及近郊迅速布点,迅速发展,在其发展中吸纳了社会资本金主要是个人投资,并且解决了部分城市人员的就业,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外地进京打工人员。

(四)开拓农村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

各地政府在农村内贸促进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帮助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二是着眼于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组织商业企业提供农民群众需要而又买得起的适销对路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做好农产品收购。三是深化农村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县乡流通,形成多种形式的流通网络。一些地方推行产供销一体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等新型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模式,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程度,增加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根据农产品“一地生产、全国消费”及属于鲜活商品,不便于储藏、保管和运输的特点,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流转环节。五是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农副产品流通的重要设施,其网点和规模这些年有了相当大发展。

三、国内贸易促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长期实行外贸国家专营。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外贸所处的特殊地位,国家在进出口经营权、配额、许可证、贷款等方面都给予了许多优惠。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贸垄断的格局才逐渐改变。但从总体上看,传统的“重外贸、轻内贸”现象至今仍未打破。与外贸促进工作相比,我国内贸促进工作滞后,突出表现在:

(一)政府自身的管理促进体系仍不统一

目前国内市场中,粮、棉、油、烟、药、盐等重要商品的市场流通管理尚未统一,而是分散在各个部门,工商、质监、农业、卫生等部门都在参与市场流通的管理、促进。从职能上看,商务部负责管理和促进国内市场流通,而实际上职权有限,面临非常大的法律难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地方对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跟进程度不一样,内贸管理促进机构呈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二)缺乏统一、权威、专业性的内贸促进机构

长期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门负责我国对外贸易促进工作,在对外贸易促进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高的权威性、专业性。虽然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贸促会目前的职能定位和机构性质比较模糊,但它仍承担着大量的对外贸易事务性、促进性工作。相比之下,内贸领域缺乏这样的统一、权威、专业性的促进机构。

(三)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缺失

外经贸的立法已经有良好的基础,以《外贸法》为基本法,其他各种专业法为补充的法律框架基本健全。相比之下,内贸立法则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国内市场变化的需要,迄今为止仅有一部《拍卖法》、《生猪定点屠宰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

(四)财政资助几近空白

我国外贸有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虽然资金有限,但聊胜于无。以2004年为例,仅通过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发生的各项支出就有大约50亿元人民币,其他支出包括中国贸促会的海外贸易展览等各类事业性支出等还有数亿元人民币。但内贸促进方面却没有这样的财政资助基金。

(五)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发达,发挥的作用有限

总体上看,我国内贸领域的大多数行业协会仍属政府主导型商协会,体制尚未理顺,运作资金也不能完全保障,仍然带有行政管理的色彩,缺乏为企业服务,维护企业利益的意识;内贸领域仍缺乏水准较高的、从事市场策划、咨询评估、业务代理的中介组织;一些中介机构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渠道,墨守陈规,不能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服务和开展业务;缺乏自律和规范,提供虚假信息、越权和违规事件时有发生。

(六)缺乏对中小企业流通促进与服务

上一篇:人事行政专员述职下一篇:win7打开摄像头提示“无法列示所过滤器图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