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发展

2024-08-18

循环经济的发展(通用6篇)

篇1: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理念及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实践、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及绍兴市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来论述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作 者:严关龙 Yan Guanlong 作者单位:绍兴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6(1)分类号:F061.3关键词:循环经济 经济模式 “3R”原则

篇2:循环经济的发展

招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招远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辖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58万人口,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县级市之一。目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9位。近年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和烟台市的统一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分别增长19%和36%;万元GDP能耗为0.83吨标煤、取水量为36吨,分别下降0.28%和

3.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9%,提高了5.4个百分点。

一、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招远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招远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招远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保有矿产储量2亿多吨,境内富含金、银、铜、花岗石等多种矿藏,尤以黄金、花岗石的储量、产量比较突出。目前,黄金探明储量、保有储量和黄金产量居全国县级(市)之首,拥有较大的花岗石矿床3处。2004年,全市实现矿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4%。长期的开采,使招远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沉重压力;招远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的城市,辖区内没有煤、油等资源,土地、水、电等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招远是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招远工业门类较多、基础雄厚,现有工业企业1400多家,主要分布在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2亿元,利税45.5亿元,分别增长49%和75%,二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1.5%。

第三,招远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非常迫切。“十五”以来,招远的GDP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3%。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招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6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98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2.9亿元。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涉及环境、环保方面占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

第四,招远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较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远市全方位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连续几次通过了验收和复核,并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2004年,在山东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三。良好的环保、生态环境,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招远市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们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立足于招远的实际,着眼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态城市的创建,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资源观,以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形成了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在资源开发环节,实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按照控制性、保护性开发的原则,科学制订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总体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有效防止资源的衰减枯竭。近年来,我们先后制订出台了招远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为依法有序、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保证。2004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经济发展储备更多的增量空间。在资源利用环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一方面,从源头上提高集约利用水平,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掠夺性开采。对黄金、花岗石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我们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探、采矿权人资质门槛,严禁村和个人从事勘查和开采。几年来,全市地质勘查、开采持证率均保持了100%;对土地资源,在严格建设用地审批,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2003年,我们出台了《开发区用地管理规定》,规定进入开发区的项目投资额每亩不得低于100万元;对水资源,严格审核工业用水计划,引导企业增设节水设施及污水净化设施,对超计划用水加价征收水资源费,促使企业节约用水。严格城市自备井管理,依法收取水资源使用费,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2004年,全市10户重点用水企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同比下降48%,节水增效486万元。我们还累计投资1.5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4多万亩,年可节水4800万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土地循环利用上,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城市低效利用或城市周边乡镇企业闲置的用地。共挖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620亩、国有建设用地534亩,在清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权抵押中,盘活存量土地80余亩;在水资源循环利用上,积极发展中水回用。我们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污水处理三期工程,使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到近5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园林灌溉和新建小区厕所冲洗。在资源保护环节,实施依法治理和整顿。围绕矿产资源保护,开展了“四项整治”活动:第一,矿业秩序整治。2002年,我们将矿业秩序整顿纳入“严打”整治斗争大格局中,用“刑法”开路,综合运用《矿产资源法》、《土地法》、《安全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矿业秩序整顿。先后清理取缔非法矿点395个,选厂138处,遣返矿区外来务工人员7500名。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花岗石开

采秩序综合整顿活动,先后取缔非法采石场16处。目前,全市矿山资源管理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3年全国非煤矿山专项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第二,土地市场秩序整治。定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对圈而不用、多占少用的工业项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对该收回的项目用地,依法坚决收回,切实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程度。第三,城市地下水使用秩序整治。制定出台了《关于封闭城区地下水井的实施方案》,先后依法查处违法打井案件10起。第四,地质环境整治。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采对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边开发、边治理”的原则,全面加大了地质环境的整治力度。我们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彻底摸清了全市地质环境的底子,编制完成了《招远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先后划定各类保护区31个,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同时,制定下发了招远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收取地质环境治理预备金规定》,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和“辖区负责制”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几年来,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治理塌陷区19处、废石堆96座;年复垦尾矿库1500余亩,土地复垦率达到46.3%;有88%的矿山企业实行选矿尾砂井下充填办法,每年减少尾矿排放200万吨;有3家企业利用黄金尾矿、花岗石锯粉炼制建筑材料。2003年,市政府投资2600万元,将开发区中心区域一处占地约300亩的黄金尾矿库,改建成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凤凰岭公园,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景观。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环节,大力实施“以金兴工”战略。在上游,进一步加大探矿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搞好资源的战略储备和战略性扩张;在中游,充分发挥资源和资金优势,引导黄金企业在黄金以外的汽车零部件、电子、医药等领域开发和应用项目,逐步实现黄金企业地下一半、地上一半的产业格局;在下游,以黄金珠宝首饰市场建设为抓手,紧盯金、银、铜、硫、铁、砷等多元素拉长产业链条。我们正在筹建黄金科技研发中心,加紧招聘、引进黄金专业人才,以加大对黄金中、下游产业发展的研发力度。

(二)树立新的生产观,以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一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生产线,构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2004年,对22家无治污设施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对47家小化工企业进行了清理,对部分治污设施管理不善废水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了停产整顿。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挖掘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对全市的资源性利用企业,引导其提高资源综合回收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2004年,全市黄金企业回收边角残矿和利用低品位矿石50余万吨,多回收黄金200千克,价值2000余万元;共处理固体废弃物475万吨,实现综合利用产值7.1亿元,增长56%。金翅岭金矿投资

1.35亿元的多金属金银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项目,在提高处理复杂金、银精矿的氧化回收率的同时,从尾矿中回收铅、铜、锌等有价金属,被授予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8月投产后,日处理复杂金、银精矿100吨,金银回收率从50%提高到97%以上。项目试验成功后,我们及时进行推广,目前全市有3户黄金冶炼企业都采用此技术。中矿金业利用该技术,年新处理矿石23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150万元。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复杂含金矿物无废料提取多元素项目,年新增处理复杂含金物料10万吨,增加黄金4845公斤、白银6953公斤,创造经济效益2700万元,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三是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水平。加强对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的消耗管理,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能源、原材料产出效益。我们对金宝电子、尹格庄金矿、热电厂等9户年耗能5000吨以上的企业进行监测,提出节能整改意见123条,整改率达到87%,年挖掘节能潜力6800吨。2004年,这些企业万元产值耗能0.72吨标煤,实现综合节能率4.3%,节能增效2860万元。玲珑橡胶有限公司投入369.5万元,安装设备91台套,使水重复利用率由73%提高到96.4%;金宝电子投资220万元,新建年处理100吨的铜箔漂洗水回收净化工程,年回收电解铜120吨,回收软化水80万方,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四是推广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排放治理。一方面,加大了对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力度。针对我市粉丝企业多、分布广、污水治理不彻底的现实,集中开展了粉丝生产专项整治。去年以来,先后有43家企业新上了治污设施,新增废水日处理能力6450吨。目前,全市粉丝企业污染治理率达到100%。狠抓了化工废水污染治理,对存在问题的20户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限期治理;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2003年,夏甸金矿在我市率先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全市已有9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6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三)树立新的环境观,以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城市创建

生态城市是区域发展循环的重要模式,集中反映了城乡居民的价值取向。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观,把生态城市创建纳入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让城乡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生产生活。一是建设“绿色金都”。围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实施了以城市东西出口绿化、荒山治理、荒滩改造和“村村通”道路绿化等为重点的大绿化工程。2004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8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500亩,河滩、海滩造林2000亩,完成了威乌高速和“村村通”道路绿化近400公里;全市有近20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栽植树木达50多万株;市区新增改造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对城市东西出口和11条主干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截止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3.2%,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了36.1%和3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了16.3平方米。二是打造“绿色城市”。从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入手,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首先,调整完善了城市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功能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充分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2004年,我们聘请有关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突出了以温泉路、城东河为“金轴银线”的两大城市景观,形成了“一城六区”的城市功能分区,充分展示了蓝天、碧水、绿脉的城市新形象。其次,加大了城市环保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6亿元,用于城市供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供热总面积达到162万平方米;城区年供水量达到1200万吨,人均生活用水量每日90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清扫保洁率均达到了100%,污水处理率达到了73%以上。2003年,我们投资9800多万元发展市区集中供热,拆除锅炉50多台。第三,启动了城市过境河流综合治理。去年以来,我们投资7000万元,全面启动了城东河、罗山河两条过境河流的综合改造,对河道蓄水、防洪截污、绿化、灯光和沿河建筑物进行综合整治,建成后将成为城市中优美的滨水观光带。第四,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监测。围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狠抓了大气污染治

理和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目前,城市总体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始终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城市地面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8.76%。三是倡导“绿色消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绿色消费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采购和社会可持续消费。在政府层面,我们建立了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同时,对新建项目、新增城市公共设施优先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在社会层面,大力开展了“绿色照明”、全民节水、绿色社区和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创建等活动。2004年,全市建筑工程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应用达到98%,金都花园小区基本达到了建筑节能示范小区标准。四是发展“绿色农业”。在种植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开发建设步伐。近年来,先后有力源豆奶、金海果汁、金城粉丝等5户企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市绿色食品基地达到了8万亩,无公害食品基地达到了25万亩;在养殖业领域,以养殖场污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广新型沼气生产技术,实现种养良性循环。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新型沼气池6000立方米,不仅治理了污染,年还可为农民增收50万元;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建立起变废为用的循环体系,将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重新“上岗”,用来生产饲料、肥料等。目前,我市金海、金潮、联蕾等果汁加工企业年产生果渣8000余吨,全部回收用于生产饲料,年可增加效益320多万元。

三、招远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招远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规划为前提,以政策为保障,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规划指导。我们在全面开展循环经济战略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招远市《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分阶段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同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切实转变观念,把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宗旨。市里还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市环保局、发展计划局、经贸局、财政局等2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定了工作机构和分工责任,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研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机制。

(二)实施政策引导。我们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地方产业、财税、投资及激励等政策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导向上,把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点,鼓励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减排等方面的产业;在资金上,积极引导金融信贷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在政策上,市财政建立了市级资源节约专项基金,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扶持和奖励循环经济发展。2004年,我们在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轻纺、食品等行业选取了8户企业进行试点和重点扶持,同时全面落实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企业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增值税758万元。

(三)实行重点推进。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强化保障措施,加以重点推进。一是加大考核力度。调整完善了市镇两级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加大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力度,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检查力度。健全加强了环境监察队伍,加强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行为的检查密度和查处力度,提高了环境执法的刚性和严肃性;三是实行理性招商。一方面,将循环经济项目列入全市招商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外推介,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成立了项目效益评价办公室,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新建项目进行效益评估,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项目的引进。

(四)提高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新闻、广播、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对浪费资源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土地的良好风气。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和社会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消费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四、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招远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启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推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创新为保证,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政府在指导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鼓励,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都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其次,市场化运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政府通过适当地发挥财政杠杆、产业导向作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市场运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应逐步从投资引导转向政策优惠,将投资拉动变为市场选择,逐渐培育完善自发的高效运行机制。

篇3:循环经济的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首先提出。一般认为, 美国的肯尼斯·E·鲍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最先提出了这一思想, 即著名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的根本操作原则是“3R”原则, 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自循环经济概念被提出后, 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技术开发、政策应用逐渐升温。我国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可以被看成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立法上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系统, 一个循环经济系统应当至少包括四个构成环节, 即资源开采环节、处理 (制造) 环节、消费环节和废物处理利用环节:

该图表说明:第一, 循环经济各环节参与者之间的合作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二, 作为新的经济发展范式, 一方面会引发制度变迁, 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发这一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同时, 技术上的供给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通过合作生产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理论上、政策上和法律上循环经济也受到认可和重视, 那为什么迄今为止, 循环经济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 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的制度推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 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而制度变迁取决于相对价格的根本变化和偏好的改变。偏好的改变与相对价格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即相对价格的长期根本性的变化将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对行为标准的构成的合理解释。可见, 通过制度建设, 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和人们偏好的改变, 将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2.1 通过制度建设, 引导资源相对价格及偏好的生态化变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相对价格的长期非生态化维持, 实际上是在鼓励制造商利用初级资源进行生产, 阻碍再生资源的利用。这一相对价格不合理的事实, 导致人们在偏好上的非“循环化”。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 从多方面引致相对价格和偏好的生态化变化,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一, 通过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尽快理顺自然资源的价格体系, 引入绿色环境资源核算机制, 使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计入其价格;第二, 通过相应的专项资金制度和补贴制度, 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降低人们开发、生产和利用再生资源的相对价格;第三, 改革税收制度, 增加资源税的税种和征收比例, 开征环境税, 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技术开发、提供行为、经济行为减免税收;第四, 明晰资源的产权, 形成产权交易制度, 引导形成合理的相对价格体系。第五, 改变官员及消费者的偏好。首先, 构建合理的生态化官员考核制度内容, 主要是将生态保护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 通过循环经济产品标识制度、名录公布制度和其他政策, 引导消费者接受循环经济的理念, 鼓励其使用生态化企业的制成品;第六,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并尽快形成全面的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另一个更为市场化的制度是可交易许可证制度。在严格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通过排污许可证的交易, 促使排污权不断稀缺, 提高其交易价格, 引导生产者和排污者减少排污量。

2.2 通过制度建设, 降低成本,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循环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相关环节的合作。就循环经济而言, 影响合作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空间转移成本以及各行为者之间的信息成本、协调成本。空间转移成本是指不同参与者之间在不同空间转移各种物质所消耗的成本。信息成本主要表现为各循环经济参与者在寻找、协商到相互信任并最终达成协议时所需要的成本。协调成本即合作生产中组织与管理成本。如果在各环节参与者之间产生大量的搭便车行为和背叛行为, 合作将会失败。因此, 对其的规制与协调就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制度建设, 降低空间转移成本、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 对于循环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1) 生态工业园区制度建设有助于降低生产者、废物回收利用者和技术提供者之间的空间转移成本、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是将生态系统的原理引入工业领域,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流, 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效率最大化。首先, 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将生产者和废物利用者集中于一个较小区域内, 其物质空间转移成本无疑会降低;其次, 生态工业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建设的, 政府在信息收集方面及协调方面均握有巨大资源, 通过政府信息公布制度和协调制度将有效降低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

(2)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市场化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从一个角度看, 如前所述, 通过相关的标识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 能够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从而影响生产者和污染者的行为。从另一角度看, 循环经济各环节合作者进行市场化合作时, 所获得的合作必要信息越完备, 其合作的可能性与成功机率也越大, 即市场功能会发挥得更好。在此基础上, 循环经济的政策工具会因市场化功能良好的发挥有了形成的基础和实施的保障。这就要求建立相关的循环经济各环节供求信息制度, 相关参与者的污染诚信记录制度, 来推进各环节参与者的合作。

(3) 分担合理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能够从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作方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循环经济制度, 其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 确定合理的责任与成本分担机制。如果由生产者完全承担, 其就会倾向于设定严苛的回收条件来尽可能减少回收;如果消费者承担全部成本和责任, 将出现大量隐匿产品的行为。因此, 在成本承担方面, 应该是由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担的方式。政府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提供选择性激励工具承担部分成本, 其余成本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市场选择共同分担。在责任承担方面, 生产者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 除成本承担外, 还包括回收利用责任、告知回收途径责任。这些责任中的部分责任可以分散给政府及销售者具体实施。对消费者而言, 运送消费后产品至指定地点的责任显然是应当承担的, 其他如预告付费、丢弃者付费和押金返还可作为其进行合作, 避免其采取背叛策略的有效激励工具。

摘要: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变迁, 制度的变迁离不开相对价格和偏好的改变。通过制度建设, 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对价格格局和人们的偏好, 有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变迁,集体行动,循环经济,制度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htm.

[2]Pearce.D.W.and Turner.R.K.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0.ch.2.1990.

篇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循环经济理念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广泛涵盖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部门,分别称之为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三产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如何应对诸多挑战、谋划发展对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江苏省作为全国范围内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江苏省拥有全国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通过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江苏省高效都市农业已具规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空间广大。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但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经济困境也亟需解决。明清之后,江苏省一直就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却长期采用的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这是制约江苏省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早在2003年底,江苏就开始了循环经济宣传和推广试点工作。2005年底,江苏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省份,省政府制订了《江苏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有阶段和现有水平上建设循环经济,体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实行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推进战略。近年来,江苏省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运用农业生态学规律,将农业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等环节组织成为“资源利用一现代农业一资源再生”封闭式流程,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五种生态农业园模式:一是以鱼塘为中心、周边种植花卉、蔬果的生态农业园;二是按科学方法进行动植物共育和混养的生态农业园;三是种养植和沼气池配套的生态农业园;四是以山林为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园;五是海水和河口养殖加工型生态农业园。生态农业园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进经济集约式发展,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改变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要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面对人口不断增多造成的生存压力,选择发展循环经济道路,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人口大省,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但是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6位,能源自给率低,80%以上的能源要从省外调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全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67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了55人。较高的人口密度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改变“资源匮乏、高消耗、高能耗”现状,突破资源约束。

四、农业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在于技术的提高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方式,大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要以良种选育与推广为核心,全面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以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各种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在于制度的完善

农业循环经济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科学布局,注重可持续发展

要合理安排区域内部发展,科学布局。江苏省循环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区域间发展并不均衡,区域差距明显,呈现苏南遥遥领先、苏中步步紧追、苏北步伐缓慢的局面。各地要发挥特色,形成联动。太湖地区要发展资金与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以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种苗、农产品加工为主,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化体系;沿江地区要发展成为沿江城市提供生态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淮北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林业种植与加工、水产养殖与加工、畜禽养殖与加工、食品加工产业,力争成为全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要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要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业适应市场。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绿色养殖业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篇5: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什么是循环经济,迄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基础上发展经济。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生产体系,将一个企业的废物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企业的原料,或者是企业自身形成一个生产的完整的循环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或一个企业的不同的生产单位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过程,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看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内部,二是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有关国家政府部门的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积极响应。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杜邦化学公司为了少排放废弃物,以减少、再用和循环为原则组织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创造性地形成了化学工业的“3R制造法”。他们采取不用某些有害环境的化学物质、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回收产品等途径,节省了大量的开支,降低了废物的处理成本。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有人将之称为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ing),旨在对输入端进行控制,减少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2、再利用原则(Reusing),旨在从过程上进行控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利用;

3、资源化原则,也叫再循环原则(Recycling),旨在对输出端进行控制,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

(三)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

循环经济要求着力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产业体系:

微观层次,旨在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来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进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空气污染;

中观层次,旨在构建产业内循环经营,通过产业系统内物质封闭循环、物质减量化和能源节约化等方法实现生态重组,把产业内上、中、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宏观层次,旨在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和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路线中,生态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生态效率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在1992年向联合国环发大会提交的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

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提出来的。WBCSD将生态效率定义为:“提供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满足人类需求并保证生活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同时逐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强度,使之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一致”。生态效率有两层含义:其一,在资源投入不增加甚至减少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其二,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是造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造纸行业面临较为突出的矛盾

1、纸业市场的巨大需求与资源匮乏的矛盾

2004年,中国人均用纸量约为42公斤,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纸张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还存在着矛盾,纸浆、纸及纸板进口总量还再逐年增加,耗费了大量的外汇,2004年进口额达到97亿美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张消费在不断增长,中国纸业市场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初步预测,2010年我国纸品市场需求量将达7000-8000万吨,预计到2020年中国纸业产量将达到1亿吨。需求和投资的加大拉动了造纸行业的持续景气,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反倾销政策实施为造纸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纸和纸板的生产在较长时期内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该说,我国造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我国是一个缺林少地的国家,森林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更只是日本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造纸业的发展使我国造纸业进口量逐年增加,特别是木浆和废纸等纤维原料进口大。以木浆为例,2000-2004年全国木浆进口量以平均每年22%的幅度增长。2004年全国纸浆进口734万吨,废纸进口1230万吨,造纸业用汇仅次于石油。我国对木浆需求近期将极度扩大。根据造纸产业结构规划,2010年造纸工业原料中木浆的比例将从目前的6%提高到20%,整整提高3倍。造纸业原料之忧逐步显现出来,由于纸品消费增长,中国造纸未来对木浆原料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是无法通过外部进口或者依靠对国家天然林的采伐来缓解,纸业市场的巨大需求和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造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纸业市场的巨大需求与对环境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纸业是中国工业污染的主要产业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纸业存在的一系列结构问题造成的。据统计,全国造纸排水31.9亿吨,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7%;COD排放量163.9万吨,占工业总排放量的35.2%;而废水排放达标企业仅占53.8%。当前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仍十分严峻,排污总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200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断面水质仍高达27.9%左右。除珠江、长江水质较好外,辽河、淮河、黄河和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我国水污染的主要特征仍是结构性污染,而作为工业行业用水大户之一的造纸行业,是结构性污染的主要行业,由造纸产生的水污染仍十分突出。

造纸行业不仅污染严重,对环境还造成其它方面的压力,一是经济贡献率低。造纸行业排水和COD的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的比例均很高,而造纸行业经济贡献率却仅为2.2%;二是企业规模小,能耗物耗高。全国造纸企业平均规模约1万吨左右,与世界平均4万吨的经济规模相差甚远。造纸行业平均吨纸耗水约140立方米/吨,万元造纸工业总产值新鲜用水量188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只有46%,吨浆综合能耗达1.5吨标煤,能源利用率一般大中型企业只有30%左右;三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虽然随着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的改变,造纸业产品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企业技术水平低,治理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的面貌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个纸厂污染一条河的情况仍比比皆是。

(二)循环经济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我国的造纸行业面临着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的制约,这种制约随着对纸业的需求增长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为此有人甚至主张中国应该放弃造纸业,完全依赖进口,这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面对如此困境,中国的造纸业只能走节约资源、创造资源、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才能使造纸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废纸回收,通过废旧资源回收实现产业生产循环。目前在一些废纸回收做得比较成熟的国家,有一整套严格的回收法律体系:对造纸企业,强制要求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废纸作为生产原料;对回收企业,规定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补贴,保证它们正常运行能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对消费者,行政执法部门会随时抽查,对于不按要求把废纸分类送交到指定的回收处的,进行罚款。据了解,日本的废纸回收率为78%以上;德国每年回收废纸400万吨,占全部废纸量的83%;芬兰城市里的旧报纸、杂志回收率几乎达100%;而我国的废纸回收率只有30%。近年来,我国废纸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进口废纸。在我国造纸原料中,废纸占44%左右,大部分依靠进口。这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国内废纸回收率。

二是发展绿色包装,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目前应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绿色包装事业,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和研制。新型材料的出现,缓解了生态环境的压力,降低了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是优化绿色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应该遵循无害化、生态化、节能化的设计理念,全方位评估资源的利用、环境影响及解决办法。三是完善法制建设。我国的绿色包装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我国的绿色包装的法律法规体制。

三是加强林纸一体化,实现绿色大循环。林浆纸一体化,是要通过“植树造林及制浆造纸的绿色大循环和废纸回收还原再生的小循环”,把污染严重的传统浆纸业转变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绿色环保产业。林浆纸一体化以“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植树造林、制浆造纸的经济活动,把生产活动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林浆纸一体化是世界各国浆纸业同行都公认的一条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符合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也是循环经济三原则与三个层次的具体体现。

篇6: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

一、工作情况及主要做法

1、节能降耗方面: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自治区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要求,按照自治区政

府和市政府节能工作要求和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节能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产品单耗控制在自治区定额标准以内。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和保障措施。

2、工业经济转型方面:为了进一步对接自治区给予我市资源枯竭城市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支持我市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3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经济转型示范区工作方案。该方案以打造宁夏陆港经济区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这一主线,抢抓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国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石嘴山工业园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四大工业园区”的历史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强化投资拉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努力在产业转型上再上新台阶。

3、循环经济方面:抓住石嘴山工业园区被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机遇,加快石嘴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通过规划、改造和建设,使园区内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形成各种循环利用链条,以宁夏博宇60万吨矿渣微粉新型建材、荣华缘25000kva硅铁矿热炉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项目为带动,鼓励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形成循环发展规模优势,获得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效益。

二、对策及措施

(一)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必须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项目审批程序关、“两高”产品出口关。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节能。

(三)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做好高效节能空调推广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推广节能灯。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监管。坚决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单位,收取惩罚性电价。

(五)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进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先进发电设备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肃查处违规乱上项目、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电价优惠、严重浪费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

(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新闻媒体要定期公布各地方节能减排进展和能耗情况,报道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上一篇:《朝花夕拾》相关中考题不同题型(含答案)下一篇:关于数学图形分类的教学设计